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更新时间:2024-01-28 06: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总说)

(1)题材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和气氛 (2)形式上的探索 (3)著名诗人与作品 (分说)

(1)题材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和气氛 ① 五四前后的呐喊与呻吟 闻一多 《死水》

徐志摩 《再别康桥》 (闻、徐是新月派的代表) 郭沫若 《女神》 冰心 《繁星》 ② 革命战争的歌颂 田间 《给战斗者》 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 新社会的颂歌

郭小川 《将军三部曲》 《青纱帐——甘蔗林》

贺敬之 《回延安》 《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 闻捷 《天山牧歌》 ④ 新时期特殊题材的诗 1976年 天安门抄诗 (2)形式上的探索

① 五四运动后:各种中外诗歌形式的探索。

② 革命时代:革命现实主义激情与唯美主义形式之争。 ③ 新诗歌理论:

何其芳的诗歌主张:

何其芳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和“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

诗歌除了应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

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

诗人田间特别学习了苏联的“阶梯”诗。(阶梯诗:一句一行。整首诗的格式像阶梯一样。

(3) 现当代诗人及代表作

胡适 《尝试集》 第一部新诗集 郭沫若 《女神》 冰心 《繁星》 闻一多 《死水》

徐志摩 《再别康桥》 (独抒性灵) 戴望舒 《雨巷》 雨巷诗人 艾青

穆旦 《赞美》 田间 《给战斗者》

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 袁水拍 《马凡托的山歌》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

郭小川 《将军三部曲》 《青纱帐——甘蔗林》 贺敬之 《回延安》 《雷锋之歌》 闻捷 《天山之歌》 舒婷 《致橡树》 余光中 《乡愁》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诗歌派别

文学研究会抒情诗——冰心 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新月诗派的格律诗——闻一多徐志摩 30年代的左翼诗派——殷夫 现代诗诗派 ——戴望舒 抗战之后的七月派——艾青、田间

解放区的民歌体新诗——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

战国四公子 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一祖三宗 杜甫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北宋四大家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宋婉约派四著名人物 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

㈡ 散文

1、古代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1)古代散文的发展发展

春秋战国 ——古代散文成熟:诸子散文 《论语》、《老子》、《庄子》等 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 最早的散文集《尚书》:西周至春秋王侯讲话的记录稿,如

西周初期,分封诸侯时周公对封侯者的告诫,谈话等)

两汉 ——传纪文学的成熟:《史记》、《汉书》 魏晋南北朝——骈文占据文坛400年。 (骈文也称“骈偶”,“四六文”——讲究形式美、对仗,具有诗歌特点的散文。

正式形成于两晋,于南北朝臻于巅峰。)

唐 ——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由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

一种文学思潮。

主张:“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

“古文”——和魏晋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相对立的。特点是:奇句单行,不

拘格式。在文法上取法先秦两汉的散文

宋 ——诗文革新运动

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革新紧密关联。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包括针对晚唐五代文风的改革,得到欧阳修的支持。 欧阳修主持科举,严令写平实朴素的古文。

强调“道”先“文”后,与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一脉相承。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古文运动,取得胜利。

2、古代散文的特点

(1)内容:现实主义风格;注重情感表达;富有哲理;塑造形象。 (2)结构:形散实不散。看似无章法,实则有主线。 (3)语言:平易流畅。优美隽永。回味无穷 3、作家作品 (1)先秦散文

“春秋三传”

传——在中国古代,对经书的讲解称为“传” 左丘明 《春秋左氏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公羊高 《春秋公羊传》

谷梁赤 《春秋谷梁传》 (另有穀梁的写法。) (2)两汉 散文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5部分。 本纪:帝王之事。 (如:《项羽本纪》) 世家:诸侯之事。 (如:《陈涉世家》) 列传:人臣之事。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 表格形式的大事记。 书: 典章制度。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代表作:《苏武传》

与《史记》的语言风格相比,典雅古奥,比较艰深。 《过秦论》——政论文。(作者:贾谊) 《论贵粟疏》——政论文。(作者:晁错) (3)魏晋散文

曹植 《洛神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江淹 《别赋》(骈文)、《恨赋》 (4)唐代散文 韩愈 《原道》、《原毁》、《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议论文:《捕蛇者说》、《天说》 寓言(独立的文体):《三戒》(《黔之驴》、《临江之糜》、《永某氏之鼠》) 游记(独立的文体):《永州八记》 (优美的山水游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 王勃 《滕王阁序》 杜牧 《阿房宫赋》 (5)宋代散文

欧阳修 《醉翁亭记》

苏轼 《贾谊论》、《石钟山记》 范仲淹 《岳阳楼记》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6)金元散文

元好问 《中州集》——唯一的躲过战火的金朝文学集。 (7)明代散文

刘基 《卖柑者言》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归有光 《项脊轩志》 袁宏道 《满井游记》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张岱 《西湖七月半》 (8)清代散文

清前期:三先生: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清中叶: 桐城派是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 《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姚鼐 《登泰山记》

清后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散文体”。

4、现当代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讲课时是略讲的) (1)现当代散文的发展

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呐喊——反封建制度的主题:鲁迅杂文、陈独秀、胡适等的散文。 ② 30年代前后——对现实生活和个人心态的反映:茅盾、朱自清、周作人、冰心、巴金 ③ 解放区及解放后——歌颂革命和新社会:杨朔、刘白羽、魏巍、秦牧、吴伯箫 ④ 新时期——呼唤改革,百花齐放:徐迟、余秋雨

(2)现当代散文的特点 ① 内容:

大多数注重与时代同步,反映现实。

小部分只表现个人生活琐事,个人情感。 ②结构风格:

继承古代形散实不散的传统,风格多样化。

③语言:

各有特色。如:富有哲理、激扬奋发、平实如话、细腻琢磨、沉于情感、追求文

采等。

5、现当代散文的作家和作品 胡 适 《文学改良刍议》

鲁 迅 《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集) 朱自清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绿》 (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周作人 《乌篷船》 夏 衍 《包身工》

魏 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两次赴朝) 杨 朔 《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 刘白羽 《长江三日》 (选自《红玛瑙集》) 秦 牧 《艺海拾贝》 (“花城”) 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 (选自《北极星》) 冰 心 《小橘灯》

穆 青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巴 金 《随想录》

徐 迟 《歌德巴赫猜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鲁迅杂文中有大量著名散文:《纪念刘和珍君》、《娜拉走了以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 ㈢ 戏曲

1、古代戏曲的发展及特点 (1)发展

雏形:唐代参军戏。(类似东北二人转)。 唐玄宗在华清宫内建梨园。 发展:宋代演唱。

金代院本(董西厢) 由金入元:关汉卿 成熟:元代杂剧。 明清戏剧.

京剧的产生及地方戏的发展。

(乾隆55年结合进京的地方戏二黄与弋阳腔形成京剧。)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2)特点

① 结构完整,情节无缺。(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 ② 戏剧冲突强烈(矛盾迭起引人入胜)

③ 虚拟时空环境(与西方的话剧由根本不同)

④ 严格的表演程式(如:规定千军万马的调度是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场。) ⑤ 夸张的艺术形象(脸谱)

⑥ 突出的舞台效果(布景、服装、灯光、音乐、舞台调度等) 2、古代戏曲作家作品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宋)无名氏 《赵贞女》 (元)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 王实甫 《西厢记》(曲状元)

马致远 《汉宫秋》 (王昭君出塞) 白朴 《墙头马上》 郑光祖 《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 散曲: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明)陈洪绶:变形夸张风格。

② 山水画 隋唐时成为独立画种,从人物画的背景地位中彻底脱离出来。分为青绿山水、水墨山水。 (唐)北宗:(武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青绿山水) 南宗:(文臣)王维 (水墨山水) (五代)荆浩 (北方山水画)

董源(北宋米芾称董源的作品为“江南画”) (宋)米芾;刘松年 (元)“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明)戴进、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王时敏 唐寅: 为“吴门画派”,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叉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

董其昌的书法为“台阁体”。

八大山人即朱耷,生于明朝。23岁时出家为僧,40余岁还俗,其佯狂玩世,疯疯颠颠,一生大半世以鬻书卖画为衣食,以冷逸空灵的笔墨和孤傲不群的形象,来宣泄他满腔的悲愤和家国之痛。所署八大山人,后人看到“八”和“大”这两个字,会想到“哭”和“笑”这两个字,“哭之笑之”,足见他胸中的悲痛与无奈。) (清)任伯年

③ 花鸟画 中唐出现,宋代成熟,发展迅速 (唐)“画鹤名家”薛稷 殷仲容善画花鸟 (五代)黄笙、徐熙 (宋)宋徽宗赵佶、苏轼 (元)柯九思

王冕善画荷花 (明)陈淳、徐渭

(清)任伯年、八大山人、石涛、金农、郑燮(郑板桥善画竹子) (4)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①书画同源:最早的文字是图画,象形文字又使图画线条化; ②书画同工具:文房四宝——纸墨笔砚;

③书画同是线型艺术:书法是线条艺术,中国画是点线艺术,不同于油画的板块艺术。中国传统书画属于同一类别;

④书画相通互补:题画文字是书法,部分书法如同画,讲构架美。3 音乐 ㈢ 音乐

1、艺术的发展

①(上古)起源于表达感情和祭祀活动。 ②(周) 音乐功用大增,水平很高。

周公制礼作乐,音乐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三个特点:分等级;成为教育课程;从祭祀转向为政治服务。 音乐演奏水平很大提高,研究音乐的著作大量产生,如:《乐记》、荀子的《乐论》 ③(汉) 除加大音乐的社会功能外,又成立“乐府”,搜集整理演奏民歌。 ④(南北朝)中国音乐大发展

民族大融合使各民族融和;

佛教大发展使宗教音乐大量融入;

玄学的影响带来对音乐美感作用的研究; 南北分裂,使南北方音乐分别得以发展。 ⑤(隋唐)中国古代音乐最盛期 中原文化生活活跃,到处莺歌燕舞; 朝廷喜爱歌舞,建“梨园”,制作歌舞节目。(《破阵乐》《霓裳羽衣曲》) 各个民族,国家文化都被唐朝兼容。 唐代音乐的三部分:燕乐、曲子、变文。 ⑥(宋元)音乐市民色彩增强 宋词来自民间曲子词; 元散曲融入更多市井色彩; 有了专供演出的勾栏瓦舍。

⑦(明清)音乐中民歌占很大比重,超过历朝。 音乐理论的研究取得空前成就。(朱栽堉《乐律全书》)

2、音乐的审美特征

① 能够抒发感情,跨越时空地传播,引起共鸣,如:《孔雀东南飞》 ② 可以陶冶性情,使人产生美感享受,如:《春江花月夜》 ③ 表现民众的呼声与愿望,使下情上达,如:《伐檀》《硕鼠》 ④ 能够起政治教化作用,激励民众,如:《大风歌》《破阵乐》

3、名家名曲 (舜)《韶》乐舞,用于祭典仪式。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周)《武》周武王时期大型乐舞,表演灭商战功和天下太平。 (战国)《九歌》屈原作,祭祀楚国各种神,谱民间祭神乐曲。 (战国)《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赞誉弹琴人俞伯牙与听琴人钟子期由知音而发展成生死之交,意在感慨“知音难求”。全曲立意清高,有气势,有形象,充分发挥了筝的演奏技巧。巍巍青山,滔滔江河,尽在筝音中,听罢一曲,心旷神怡。 (汉)《广陵散》

描写战国时聂政刺杀韩相之事,晋朝嵇康善奏此曲而闻名。

(汉)《胡笳十八拍》是关于蔡文姬的故事,曲谱深沉苍凉。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

个儿女。在塞外渡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平定中原后,汉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古曲)《梅花三弄》南朝至唐代演奏。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

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古曲)《十面埋伏》

古琵琶曲,描写项羽兵败自刎前的心情,凄悲慷慨。在中日甲午海战前,邓世昌曾奏此曲作为对将士们大战前的激励!

(唐)《秦王破阵乐》

唐代宫廷乐舞,描写秦王李世民破叛将,解唐危,庆胜利。(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

(唐)《阳关三叠》

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离情别意。

(唐)《霓裳羽衣》

唐玄宗时期的大型乐舞套曲。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于神仙之事,回宫后遂作此曲。渲染天外世界的缥缈。 (唐)《春江花月夜》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萧鼓》《浔阳琵琶》。张若虚词。描写江南春晚江边月色花丛及思念亲人之情。

练习题:

( )描写蔡文姬的故事。孔子听到( )乐后三月不知肉味。( )颂知音。《秦王破阵乐》中的“秦王”指( )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战前演奏( )

十 中国古代科技

㈠古代科技名著 1、天文学

①张衡《灵宪》

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月绕地行且有升降;他认识到太阳运行(应是地球公转)的某些规律,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昼夜等时的起因。 张衡的其他贡献: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②《天文志》:二十四史各史都有 2、农学

①(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 是中国北魏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全面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书中记载的人工选育良种法,已接触到环境影响遗传性状的问题,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叙述早1000多年。 ②(明)徐光启 《农政全书》

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枝艺等。系统,集中地叙述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是其一大特色。

3、数学

①《周髀算经》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主要讨论盖天说。

②《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流传至今的是晋代刘徽和唐代李淳风的注本。包括九个问题的解法,合计246个数学问题。 世界之最:

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 开平方,开立方;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联立一次方程的方法; 负数概念与最小公倍数。

4、医学

①(公元前3世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古老的,完整的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西汉)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③(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④(魏晋)皇甫mi 《针灸甲乙经》记录人体穴位和针灸疗法。

⑤(隋) 巢元方 《诸病源侯论》在世界上最早记载骨伤科清创缝合技术。

⑥(唐)孙思邈 《千金方》 总结和发展前人的临床经验,对糖尿病,脚气病,夜盲症等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⑦(宋)宋慈 《洗冤录》 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比西方早300多年。 ⑧(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东方医学巨著。

5、地理学

①(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记述1250条河流、水文、地物、古迹等。

②(明)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34年考察16省工农业、交通、地貌、民俗等。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

㈡ 古代重大发明 1、四大发明 总说: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技发明,世界之首的有270余项。影响最大的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①造纸术:(东汉和帝时)蔡伦总结民间积累的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为原材料,造出轻便经济的纸献给皇帝,很快得到推广。人们称其为“蔡侯纸”。 ②火药:缘于古代的炼丹术。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丹经》中首次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法。是世界上有关火药的最早记载。

(宋)火药的燃烧性的武器: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爆炸性的武器:霹雳炮。 (南宋)火枪

(元)火铳: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始祖。 ③指南针:(春秋)司南:人们发现天然磁石能吸铁并能指示南北,制造了早期的指南针。 (宋)利用人工磁化技术将钢针,铁片等磁化制成指南针、指南鱼等,后制出罗盘。 (元)中国航海完全依靠罗盘引航。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④印刷术:古代的印章和碑石拓印启发雕版印刷的发明。

(隋)雕版印刷:把文字或图案反刻在木板上、刷墨、铺纸拓印而成。 (北宋)活字印刷:毕升发明。使用的胶泥字模可以反复拼版印刷。 (元)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转轮排字架。 (明)铅活字。

6世纪,造纸术——〉朝鲜、日本、越南。

8世纪,造纸术——〉泼斯、土耳其——〉阿拉伯——〉欧洲。 12世纪,指南针——〉阿拉伯——〉欧洲。

13世纪,火药武器随蒙军西征——〉阿拉伯——〉欧洲。 14世纪,活字印刷术——〉朝鲜、日本。 15世纪,活字印刷术——〉欧洲。 ㈢ 其他发明创造 1、天文历法

天象记录: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准确。

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彗星,哈雷彗星,新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 天体测量: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比西方早200年。

敦煌发现的唐代星图绘有1350多颗,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最古老的星图。 历法制定:殷周时期,已有较为准确的历法,殷代四分历定岁为365.25日,比欧洲早1000多年. 2、农业

生产技术:(西周)三圃法

(西汉)代田法,区种法,溲种法。 (北魏)《齐民要术》,绿肥轮作。 农具:(西汉) 赵过 耧车 (东汉) 杜诗 水排

(三国) 马钧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近代水泵发明之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灌溉工具之一)

(西晋) 刘景宜 牛转连磨

3、管理经验:《齐民要术》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集大成的著作。 4、 算学

最早创立十进位记数法。 发明算筹,算盘。 1世纪,《九章算术》 1世纪,分数,正负数。 1世纪,勾股定理。

3世纪,刘徽,用“割圆术”算出圆周率为3.1416

5世纪,祖冲之,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以分数表示为355/113. 比欧洲早1000多年

13世纪,秦九韶,“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比欧洲早500多年。 13世纪,李治,“天元术”解一元高次方程。比欧洲早300多年。 14世纪,朱世杰,“四元术”解四元高次方程,比欧洲早400多年。 5、医学

中药:公元前3世纪 《黄帝内经》 (西汉) 《神农本草经》 (东汉) 《伤寒杂病论》 (隋) 《诸病源侯论》 (唐) 《千金方》 (宋) 《洗冤录》 (明) 《本草纲目》

针灸 (北魏)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王叔和 《脉经》 麻醉:(东汉)华佗 “麻沸散” 疗法:中药,针灸,按摩等。 6、地学 《水经》

郦道元《水经注》

我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晋)裴秀 《禹贡地域图记》

(裴秀生活在魏晋时期,官职尊贵,先后任散骑常侍、司空等职,除了监察执法外,兼掌重要图籍制作。

裴秀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制图经验,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制图六体”,其中包括比例、距离、方位等制图的科学原则,对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裴秀 “一寸为百里”的全国地图《方丈图》

十 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

㈠ 科举与教育 1、科举制度

科举制前官员产生的办法

(夏商周)世卿世禄:官位世袭,君主不能任意罢免。 (春战) 招贤纳士

(西汉) 察举: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

征辟:皇帝或官员直接征聘有名望的人担任职务。

(三国曹丕)九品中正:由中央派员至各州郡担任中正,负责考察人士。考察所得分成九个等级加以品评,申报中央供选拔官员参考 2、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

背景: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恢复州县地方官举士的方法。 创立:607年,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考试方式选取士人。内容:时务策,进士科,明经科。

完善:唐朝开始逐渐完善。科目增加完备,方法严密。 类别:常科,制科。 [常科]

考生:生徒和乡贡

生徒: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

乡贡:须先由州县考试合格才能至京城参加考试。 地点:尚书省,简称“省试”。

负责部门:最初由尚书省吏部掌管,后改由礼部负责。 时间:春季,称“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 内容:各科不一。

进士科:时务策、诗赋。 武则天创立武科。

[制科]:非常设考试,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对象多属知名人士。 因非正途出身,往往不被人重视,被称为“杂色”。 唐朝以后,也称为“恩科”。 发展:宋代科举比唐代有发展。 级别:州试,省试,殿试。

三舍法: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

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南宋后,第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典型:明清两代

三考出秀才:县试,府试,院试。(参加这三个考试的考生均称“童生”,院试合格者为“生员”,俗称“秀才”)

三试出进士:乡试、会试、殿试

名称 频率 月份 别称 地点 合格者 第一名 乡试 3年一次 8月 秋闱 省城 举人 解元 会试 乡试次年 2月 春闱 礼部 贡士 会元 殿试 会试同年 秋 保和殿 进士 状元 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医等专业。 考试方法:贴经,策论,诗赋 ㈡ 教育制度 1、古代官学 (夏)庠,序

(商)庠,序,学,瞽宗

(西周)国学设于王城,诸侯的国都,分大学,小学。 辟雍:设于王城的大学。(四周环以圆形水池。) 泮宫:设于诸侯国的大学。(环以半水。) 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乡学:庠、序、校。设于王城,诸侯国的郊野乡遂。 (汉) 分中央,地方两类,习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中央]

太学——(汉武帝设立)设五经博士,兼负责培训地方师资。

鸿都门学——专门学习书法画辞赋的艺术学校。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四姓小侯学——专为外戚四姓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 [地方]

郡国—— 学校 乡聚——庠,序

(在学,小,庠,序中均讲五经,由太学培训者为师) (魏晋)立国子学。

(隋唐)学校附属于科举,为科举培养人才,学而优则仕。 (唐) 国子监——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宋) 实行学官,学田制度,使学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经费。 (宋元)分斋教学。

(明) 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国家最高学府。 (清) 国子监——取代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 (清末)废科举制,废旧学校,兴新学。 ㈢ 古代私学

(春秋)天下大乱,私学兴起。孔子办学最著名,教学为六艺(诗书礼射御数)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72人。

(汉) 私学及其兴盛,学生超过官学。 私学程度相当于太学的称为“精庐”,“精舍”。相当于小学的称为“学馆”,“书馆”。 (魏晋)官学颓废,私学应时而兴。

(唐) 私学与官学同样兴旺。兴起私塾,秀才为师,为城乡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 (宋) 新的私学形式——书院开始蓬勃发展。

(清末)光绪31年,1905年,宣布取消旧式学校,全国私塾大部分停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c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