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三章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案(湘教版).doc

更新时间:2023-09-17 20:08: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纲解读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导图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之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貌、生物圈、土壤圈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土壤

土壤是陆地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形成过程

裸成原成耕露风化作用土始高等植物熟人类活动:耕作培育作微生物、

――→――→――→――→ 岩母苔藓类等低等植物土土土石质壤壤壤3.土壤形成过程中各地理要素的作用

在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环境的整体特征。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气候与土壤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苔藓类生物对岩石进行风化;高等植物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地貌 气候与地貌 地貌→气候 气候→水文 气候与水文 水文→气候 气候→植物 气候与生物 →动物 植物→气候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气候→土壤 气候与土壤 土壤→气候 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地貌→生物 地貌与生物 生物→地貌 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C.⑥

B.⑦ D.⑤

解析: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淮河、松花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造成的,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当的耕作造成的。第2题,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2018·合肥质检)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石林地貌常见于( ) A.云南省 C.辽宁省

(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C.丙→甲→乙

B.乙→丙→甲 D.丙→乙→甲 B.陕西省 D.江苏省

(3)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cb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