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专题限时练17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6:17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一 《经济生活》

考前第15天 以个人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货币的使用者 1.货币

(1)本质:一般等价物。

(2)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2.纸币

(1)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现状: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3)特点: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 3.结算方式

(1)种类:现金收付和转账收付。

(2)工具: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二、理智的消费者 1.消费的类型

(1)按交易方式,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影响消费的因素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价格上升,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小,高档耐用品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

③在替代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2)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总量就越大。 ②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4)影响消费的心理因素: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3.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光荣的劳动者 1.就业

(1)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措施

①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2.维权 (1)原因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2)措施

①党和政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②前提: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自觉履行劳动者义

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

③依据:依法签定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④方式: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四、理性的投资者 1.储蓄存款

(1)种类:活期储蓄、定期储蓄。

(2)收益: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2.股票

(1)性质: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重要筹集资金的方式,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2)收益

①股息或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3.债券

(1)作用: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 (2)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4.商业保险

(1)作用: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2)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3)原则: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五、诚信的纳税人 1.原因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要求

(1)义务:公民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诚信纳税,反对偷税、欠税、骗税、

抗税行为。

(2)权利: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六、市场的参与者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考前第14天 以企业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商品的生产者 1.自觉遵循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明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企业的经营

(1)义务: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2)措施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融资:企业可以通过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

二、市场的参与者

1.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2.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1)遵守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遵守法律: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3)遵守道德: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三、涉外经营者

1.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2.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3.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考前第13天 以国家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制度的制定者 1.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措施

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分配制度

(1)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市场的调控者 1.调整社会总供求平衡

(1)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货币需求量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超过限度,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2)实施合理的财政政策: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资源的调节者

(1)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①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三、小康社会的建设者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主攻方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开放的领导者

1.格局: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2)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必修二 《政治生活》

考前第12天 以公民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1.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二、权利义务的主体 1.公民的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3)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原则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权利与义务统一。

(3)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三、政治生活的参与者 1.民主选举

(1)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2)要求: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2.民主决策

(1)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意义: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

(1)意义: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2)村(居)委会的性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4.民主监督

(1)渠道: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2)意义

①国家: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②公民: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措施

①权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②义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考前第11天 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政府职能

1.总述:管理与服务。 2.内容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转变职能

(1)有限政府: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2)改革方向: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政府责任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原则:对人民负责。

3.措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依法行政

1.意义: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要求: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四、政府决策 1.科学决策。 2.民主决策。 3.依法决策。 五、接受监督

1.意义: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2.措施: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六、树立权威

1.含义: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影响力。

2.决定: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权

威的标志。

考前第10天 以人大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大的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二、人大代表

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3.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要求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2)坚定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前第9天 以政党为行为主体的知识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 1.地位

(1)领导地位: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2.治国方略和执政方式

(1)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2)多党合作的根本保证和首要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3.政协

(1)性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作用: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考前第8天 以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知识

一、主权国家

1.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2.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二、联合国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3.中国与联合国

(1)地位: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关系: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三、国际关系

1.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基本原则

(1)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四、国际形势 1.当今时代的主题

(1)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3)措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多极化趋势

(1)趋势: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措施: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增强综合国力。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必修三 《文化生活》

考前第7天 以文化的特点与差异为中心的知识

一、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性: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四、中华文化的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五、文化需求的特点

1.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热切愿望,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考前第6天 以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为中心的知识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只有不断交流、借鉴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五、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作用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七、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有利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考前第5天 以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为中心的知识

一、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2.措施: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

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三、继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四、促进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五、发展中华文化的措施

1.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3.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3.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4.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5.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6.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7.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1.国家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企业

(1)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承担社会责任。

(2)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个人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考前第4天 以唯物论、认识论为范围的知识

一、物质与运动(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原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把握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物质与意识(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原理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实践与认识(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

(1)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2)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四、真理(认识论)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属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3.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前第3天 以辩证法为范围的知识(上)

一、联系 1.普遍性

(1)原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 (1)关系

①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与要素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

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

1.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趋势

(1)原理: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状态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考前第2天 以辩证法为范围的知识(下)

一、矛盾

1.矛盾的基本属性

(1)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加快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热考点15 文化对人的影响

43.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北京市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由原先的6至8篇增加到22篇,要求学生诵读,体验其中的音韵美。此举能够引导学生( )

①积淀国学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②弘扬民族精神,抵制外来文化 ③固守传统文化,丰富国学内涵 ④感受古文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②中的“抵制外来文化”做法不可取;③中的“固守”说法错误,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 C

44.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解答本题要注意运用理论知识解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③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发展,④排除。

【答案】 C

45.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诸人家虽贫,有志自勤苦,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

少年强则中国强。梁启超从小勤于读书,终成一代伟人,他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爱国热情。

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级桥吊专家。

材料二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建设学习型社会,要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就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 本题包括两小问。第一问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全民阅读首先能提供文化影响的环境,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远持久的影响。就普遍意义而言,文化会影响到人的交往、认识、实践、精神等。第二问要求围绕“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书写宣传标语,只要围绕主题、朗朗上口即可。

【答案】 (1)重要意义: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倡导全民阅读能对个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个人提高文明素养,转变思维方式,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倡导全民阅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宣传标语:答案须围绕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的主题,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示例:开卷有益,文明生活。人人有书读,家家留书香。书香引领文明,阅读成就梦想。让阅读为时代聚精神。让阅读为发展增底蕴。让阅读为社会存正气。让阅读为社会添活力。增文化底蕴,聚时代精神。共建书香家园,提高民族素质。传承文化圣火,提升文明素质。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溢满中国……

热考点16 文化传承与创新

46.岭南画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他们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

法,而用“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融合中西绘画之长,创作出独具风格的崭新作品。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要( )

①坚持博采众长,倡导抑旧扬新 ②摒弃传统,推陈出新 ③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融合中西绘画之长,创作出独具风格的崭新作品”,启示我们文化发展要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故③④正确;①中的“倡导抑旧扬新”表述错误,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②说法明显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辩证否定,故排除。

【答案】 B

47.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传统文化,河南省洛阳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但其中个别广告引发了争议,尤其是“埋儿奉母”的故事更让人觉得“瘆得慌”。有市民表示,“真的按照这个典故说的去做,放在现在无疑就是犯罪。”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传统文化应因时而变,在“老有所养”问题上不能一味模仿古人 ②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盲目全盘传承一个“标本” ③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做到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生,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解析】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排除③;④说法错误,因为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继承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模仿,故①②正确。

【答案】 A

48.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其巨著《国富论》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方针,为世界奠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许多人质疑亚当·斯密的主张,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广泛干预经济,取得了一些成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国家

干预经济”的理论,与亚当·斯密一样,凯恩斯认同自由市场的作用,但是他还提出经济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西方经济学也将不断发展。

运用“实现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实践中得到发展的,说明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凯恩斯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的理念,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说明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也是吸收了苏联计划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结果,说明文化创新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答案】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推进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体现了这一点。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传统的过程,凯恩斯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的理念,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体现了这一点。③实现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也是吸收了苏联计划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结果体现了这一点。

热考点17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9.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谈到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时指出: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这使我想起了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这告诉我们(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要发挥意识主动创造性,突破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④事物发展方向是前进的,要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 A.①③ C.②③

B.②④ D.①④

【解析】 ①错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但是并非所有的思维都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材料中基于“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而提出“风口”一词,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②正确;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是支持新事物体现,④正确;③错误,我们不能突破联系,而是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

【答案】 B

50.临近年关,思乡心切,归心似箭,当我们舟车劳顿,终于抵达故乡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的村镇与记忆中的故乡相去甚远,“家”已经面目模糊,羸弱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等着归人,这让已经适应大城市的人们由此觉得故乡越显疏离。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思维活动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解析】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③;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排除④。

【答案】 A

51.材料一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善于把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生动、轻松等特点,但往往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云烟。如何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提升阅读的品味和质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过程中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克服“快餐式阅读”的局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c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