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泽书记在南京万名干部“双提升”主题轮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更新时间:2023-05-02 13: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面贯彻党代会精神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南京万名干部“双提升”主题轮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杨卫泽

(2012年4月6日)

同志们:

去年10月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南京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党代会报告获得了与会代表一致赞同,并全票通过,转化为全体党员、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代会精神,对于我们做好今后的改革发展工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天的辅导讲座,我想重点谈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南京城市的基本特质和发展形势;二是新一轮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三是未来发展必须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四是实现宏图大计的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五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基本要求。供大家参考。

一、南京城市的基本特质和发展形势

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如果我们从广阔的时空背景、广袤的城市森林中看南京,我认为,南京是一座光荣伟大、独具魅力、潜力非凡的城市。可以用“四句

— 1 —

话”来做个简明的概括。第一句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有近2500年建城史,近450年的都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灿烂辉煌的古都遗存和文化积淀,已成为南京永恒的形象,已化作城市不朽的灵魂。第二句话,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南京在中国科技创新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近代的许多科技突破是在南京实现或孕育的。在南京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只荧光灯、第一台全自动车床、第一辆自动装卸汽车等诸多“第一”。今天的南京是四大科教中心之一,每万人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和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数量列全国第三。全市常住人口的26.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程度,远远高于全国8.9%的水平;与四大直辖市相比,仅次于北京的31.5%。第三句话,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南京地处我国沿海与沿江“T”型发展轴的重要联结点、东部与中西部交融过渡的重要转承点、南方与北方互动衔接的重要交汇点,被国家定位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南京辐射带动的区域横跨长江两岸、苏皖两省的5.5万平方公里面积和3120万常住人口。南京是我国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之一,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位,南京铁路南站规模为亚洲之最,到2015年南京港将具备10万吨海轮的接驳能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中国内地七大门户机场之一。第四句话,山水城林组合良好。南京城市跨江而居,山水城林集于一身,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万里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市域有著名的紫金山、幕府山,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莫愁湖,汤泉、珍珠泉,可谓山、河、湖、泉相得益彰。35公里的明城墙和60

— 2 —

公里的明外廓环套并臵,是世界现存最长的古城墙和古城廓。南京的梧桐树、林荫道更是全国闻名,主要绿化指标位居全国前三甲。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的《建国方略》中称赞南京“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城市的优良禀赋和鲜明特色,为南京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增长动力,也开辟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济连续保持了近20年的两位数增长,城市由小变大,由大变强。中央一再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世纪以来的10年,历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锐意进取、务实苦干,推动南京发展跳出城墙、跨过长江,走向中国,并加速接轨世界。在此期间,南京胜利实现以区县为单位的省定全面小康指标;成为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的省会城市;成功赢得2013年亚洲青年运动会和2014年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可以说,本世纪的头10年,南京经历了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发展期。到2011年底,南京人均GDP已经稳定超过10000美元,是江苏省的1.4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城市化率提高到79.73%,远远超过全省60.6%和全国50%的水平。南京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32200元和13108元,是全省的1.22倍和1.21倍,是全国的1.48倍和1.55倍。今天的南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当我们回顾南京的发展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南京的光荣伟大、独具魅力、潜力非凡,是在“老天爷”恩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取得的,是在“老祖宗”创造的宝贵遗产基础上传承的,是在历届“老领导”接力奋斗的事业延续中积累的,是在全市“老百姓”

— 3 —

热诚的拥护支持下铸就的。今天,南京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力棒,交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在南京这样一座城市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我们既不能破坏和浪费“老天爷”恩赐的资源环境,也不能割断和遗弃“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更不能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吃老本”。我们要彰显自身的价值,体现自身的作为,就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时度势,认清南京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统筹谋划,激活南京巨大的发展潜力,确保工作上有新创造、发展上有新成就,传承好这座城市的伟大与辉煌。

面向未来,南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地区间机会同在,南京机会更佳。我们正迎来一个可以大有作为、必须争先率先的战略机遇期。

1、从南京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看,转型创新跨越的要求更加迫切。一个地区的发展,始终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谋划南京的发展,首先必须对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有深刻的把握。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孕育突破,低碳社会、智慧地球、人文关怀、多元包容等全球性潮流扑面而来;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长三角区域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江苏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地区间发展竞争的焦点集中转向创新领域,区域竞合格局正在深度调整,城市间竞争尤为激烈,周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分析这种时代背景,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创新制胜是时代潮流、跨越发展是共同追求。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南京,要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

— 4 —

就必须顺时应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转型创新跨越步伐,大力提升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发展赢得新优势、创造新辉煌。

2、从南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已经到来。在江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南京城市能级的提升正在面临新的拐点。上世纪以来,在江苏发展由“农转工”、由“内转外”两次历史机遇中,苏锡常凭借广阔的土地空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接受上海辐射带动的时空优势,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城市的崛起,造成了南京经济能级的相对弱化。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江苏发展已经进入由“大转强”的新阶段,我们正在面临全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以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第三次机遇与前两次不同,决定因素是创新,主攻方向是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审视自身,南京是创新资源密集型城市,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也是江苏省第一个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在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有先发条件,但客观上尚未形成先行优势与先进位次。机遇是什么?机遇就是超越发展的时机。抓机遇是什么?抓机遇就是干事创业。如何充分发挥南京优势,抓住用好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和城市转型,实现再一次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3、从南京的历史任务看,艰巨的历史重任必须奋力担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京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一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小平同志在江苏提出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两个率先”的要求。在南京“全面达小

— 5 —

康”之际,省委多次明确要求,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特别强调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要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实现省定全面小康时,南京比苏州、无锡慢了两年,现在要与之同步甚至“带头”,这样的重任前所未有。二是筹办青奥会的使命。南京代表中国、代表江苏赢得了2014年青奥会的承办权。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之后,我国承办的又一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也是南京和江苏承办的一次规格最高的体育盛会。如期办成一届彰显时代特征、青奥特点、南京特色的青奥会,是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三是人文绿都建设继往开来的任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南京市情实际,是全市上下的共识、各方智慧的结晶。经过五年奋斗,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继往开来,创新创造,坚忍不拔,奋斗以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

4、从南京面临的现实约束看,“双控双保”的倒逼机制正在日益强化。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约束,跟以往相比已经大不相同,突出表现为“双控双保”。一是资源控制。南京地域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倒数第三,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二,现在国家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每年不到1万亩,仅为前些年实际使用量的十分之一。发展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存在的现实冲突,要求我们必须摆脱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走出一条新型道路,有力保障发展这一不变的主题。二是环境控制。重化工业比重高的城市产业结构,多年积累使城市环境容量严重受到挤压,市民群众环境诉求日益提高,对地区环境风险日益敏感,城市环境成为未来发展的强约束条件。产业选择、项目选址、空间摆布都必须把环境影响

— 6 —

作为前提条件。三是文化保护。作为历史古都,南京大江南北散落分布着诸多历史文化遗存,一方面要把这些宝贵资源彰显好、利用好,同时必须以严格制度保护好、传承好,这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我们必须向子孙后代有所交代的重要使命。现实发展中,经济空间开发与文化空间保护的冲突已经现实存在,如何兼顾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科学统筹。四是民生保障。南京是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人口众多,诉求复杂,城市管理始终面临挑战。面向未来,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市民群众诉求多元化与水准上升性已成现实并将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新产业兴起、新人才扩容、新城市构建,民生保障机制需要覆盖更多人群、更多个性化需求;社会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适应大城市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维稳处突的新要求、民主政治的新趋势,这要求我们的改革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考虑民情民意、保障民需民权、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总之,如何突破四大约束,把“倒逼”机制转化成“激励”机制,为南京未来发展打开新的战略空间,是我们谋划新一轮发展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考量。

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谋划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时候,必须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加快转型升级,走创新型、内涵式、内生性、跨越超越的新路子;必须大力弘扬创先争优的时代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奋发有为、争先率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把本世纪后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变成南京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人的新业绩。

二、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战略决策与顶层设计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形势和要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南京新

— 7 —

一轮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同以往的顶层设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一种工作追求、一套目标体系、四个工作原则、六项重点任务”。

1、“一种工作追求”,就是党代会上提出的“三争一创”。历史的实践告诫我们,看一个地方的发展前景,首先是要看这个地区是不是有高远的目标追求和强劲的精神动力。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南京要奋力争当江苏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首位市”,创建江苏党的建设“先进市”,根本目的就是要树立一种更高的追求,提升南京人的精气神,激发新一轮发展的强动力,全面提高南京城市的“首位度”。这是南京履行好中央和省委赋予新使命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区域发展激烈竞争、巩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紧迫要求,是立足特色优势、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内在需要,也是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应有的气度和胆识。“三争一创”是内在关联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是大局、改革创新是动力、和谐稳定是根基、党的建设是保障,只有四个方面齐头并进、争创第一,才可能实现南京跨越超越发展。市委已经决定在全市开展“三争一创”实践活动并贯彻任期始终。各级党组织要把“三争一创”实践活动作为南京科学发展的一面旗臶,作为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总抓手,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一条主线,以此为载体深入持久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先争优”的干事激情,合力再创南京一个黄金发展期。

2、“一套目标体系”,就是党代会上提出“一个根本、三个聚焦”。与以往历次党代会有所不同的是,这次党代会在奋斗目标的设定上,不仅仅限于五年的时间跨度,而是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远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一个根本、三个聚焦”的目标体系。

— 8 —

“一个根本”,就是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为根本导向。在南京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指向,不同目标指向派生不同的工作重点,但是根本性的导向和重点始终是一致的,就是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南京从温饱到小康,主要带来的是人民物质幸福的丰富;从小康到基本现代化,谋求的则是物质更加富足基础上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提升。建设人民幸福城市,是我们矢志不渝、孜孜以求、接力奋斗的长远目标。但是,我们决不因为目标的遥远,就放弃当前的考虑和努力。党代会后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南京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幸福都市”建设动员大会,明确将“打造幸福都市、造福全市人民”作为今后全局工作的主旋律。最近,又出台了《关于建立幸福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通过42项客观指标和21项主观指标构成的考评指标体系,把幸福都市建设目标具体化、明晰化、定量化。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目标导向、动态监测和考核评价功能,引领各方面工作朝着人民幸福城市的根本目标不断推进。

“三个聚焦”,就是党代会上明确的聚焦“一件大事、一个目标、一个定位”。这是南京要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循序推进、奋斗以成的历史重任。

——“聚焦一件大事”,指的是办好青奥大事。办好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既是中央和省委赋予南京的光荣使命,又是南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加速城市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这样的使命,我们必须完成;这样的承诺,我们必须兑现;这样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要深刻认识到,办青奥绝不仅仅是办赛事,更重要的是利用青奥这个独有契机,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要牢固树立“办青奥、城市办、办城市”的理念,又好又快地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既定的

— 9 —

三个“千日行动计划”,确保办成一届参与最广泛、活力最强劲、创意最新颖、特色最鲜明、青年最欢迎的青春盛会、文化盛会、体育盛会,既提升奥林匹克精神影响力、青奥会影响力和南京影响力,又推动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跃上新台阶,实现办青奥与建城市、惠民生的完美统一。

——“聚焦一个目标”,指的是创成率先大业。到2015年在全省第一批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列,是省委的殷切期望和历史重托,是本届市委最重要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突出强化“三个认识”。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要牢固坚持主题主线,努力看得更宽、想得更远,使我们的决策、部署、工作更富前瞻性、更富预见性,着力提升综合实力、提升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提升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第二,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的劳动层次(就业方式)的提高,着眼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人的幸福指数的提高,大力促进民生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断赢得群众支持,增进群众福祉,并经得起群众检验。第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对标达标的过程。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已经确定,由4大类30项指标和1个评判指标组成。党代会后我们按照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制定了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由4大类36项指标和1个评判指标组成。在完全涵盖省定指标的同时,增加了6个特色指标,充分体现了“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做示范的决心。

——“聚焦一个定位”,指的是建设人文绿都。十二届市委提出要把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这一发展定位,完全符合南京实际,干部群众认可度高。过去五年的奋斗,我们

— 10 —

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必须继往开来,持之以恒加以推进。立足新阶段新形势,这次党代会对这一定位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国际性功能,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以绿色为特色,集人文特质与绿色发展特点、智慧型内涵与生态型品质于一体的城市”。同时,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把南京打造成为“三都市、三名城”: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为到2020年建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在“三都市”中,人文都市是内涵、绿色都市是形象、幸福都市是感受;“三名城”,则是新人才、新产业和新功能的集中体现,“三位一体”打造城市发展新支撑。可以说,“三都市、三名城”既体现了城市定位的继承性、创新性,也凸显了目标内涵的时代性、操作性。

“一个根本、三个聚焦”的目标体系,具有内在紧密的逻辑关联。首先是思想理念上的内在统一,目的都是要推动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创大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办大事”强调对青少年的关注,“建绿都”强调城市的人文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根本指向则是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其次是时间序列上的连贯递进。2013年和2014年办好青奥,2015年创成大业、建成“三都市三名城”,圆满实现这次党代会的奋斗目标,为到2020年建成人文绿都,不断向人民幸福城市迈进奠定基础。最后是工作部署上的统筹安排。贯穿这一套目标体系的工作主线,就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现代化建设作为支撑和保障,那么,办青奥大事、建人文绿都甚至人民幸福城市,都注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党代会在决

— 11 —

策部署上,始终以现代化建设为立足点和着力点。

3、“四个工作原则”,就是这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四个坚持”。党代会提出的“四个坚持”,明确回答了在南京转型发展至为关键的时期,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方针、弘扬什么样的精神,去实现党代会确定的美好蓝图。这是我们推动南京未来发展所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和谐稳定争第一的追求,是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所应有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南京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超越、争先进位所必须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提升竞争标杆,勇于竞争制胜,才可能全面提高南京的首位度。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是南京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实事求是、势在必行的现实选择,是尊重历史、把握规律、顺应时代的科学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最适战略、超越发展的最优路径。只有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才能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民生为先、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方针,既是南京基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制定的针对性战略方针,也是面向长远巩固提升特色优势的方向选择,更是顺应人民群众幸福追求的必行之举。只有把人民幸福作为最终追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把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支撑,把文化内涵作为城市之魂,才能真正实现具有南京特色的、经得起历史检验和百姓评判的基本现代化。坚持弘扬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的精神,既是传承南京大度、包容、诚信等积极文化因素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破除南京“守成有余、创业不足”等传统文化惯性的必然要求,更是引领和激励全市上下向前看、向前闯,

— 12 —

全面提振精气神的战略抉择。事业在人,人靠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的精神,才能凝聚最强大的力量,推动南京再一次崛起,当好江苏“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

4、“六项重点任务”,就是这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六项建设”。这是对今后五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总体部署。“六项建设”与“三都市、三名城”基本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具体包括:一是大力推动区域创业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二是大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三是大力推动统筹城乡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和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四是大力推动社会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幸福都市。五是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六是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三都市、三名城”的部署,立足优势、发挥优势,聚焦难点、强攻难点,坚忍不拔地实施“六项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始终朝着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建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方向,又好又快地推进,并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未来发展必须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落实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必须牢牢把握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聚力,力求“六个突破”,为南京未来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

1、必须在提升城市首位度上实现新突破。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或特定领域发展集中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反应地区或行业在同类比较中的竞争地位。近些年来,我国的区域竞合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南京的首位度正面临着由远及近的挤压效应与抗衡

— 13 —

力量。从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来看,重庆有两江新区,武汉是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上海有浦东新区,唯一没有国家区域政策扶持的城市就是南京。从长三角区域看,上海的龙头地位不可撼动,南京经济总量相当于杭州的87.6%,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15位、在副省级城市列第8位、在省会城市中列第7位,而杭州分别位列第8位、第3位和第2位。从省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济实力由最强逐渐下降为全省第三。去年南京GDP占全省的12.6%,居全省第三位,而这一占比在武汉是34.5%、成都是32.6%、西安是31.2%、杭州是21.9%,都是第一位。可以说,在全国各省区中,省会的经济实力位居省内第三的,几乎没有。如何提升城市首位度,是南京发展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纵观国内区域发展形势,首位度竞争的取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正在从传统领域(如GDP)的首位度竞争向创新领域的首位度竞争转向,从综合层面的首位度向具体环节的首位度渗透。首位度不再仅仅是衡量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成为推动工作的创新工具。比如,北京中关村的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40%,每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约占全国1/3;武汉在大桥、铁路、舰船、水利、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设计领域占据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这些都是兄弟城市拼抢创新发展首位的突出表现。党代会明确把“全面提高南京的首位度”,作为“三争一创”的重要指向,就是要建立以首位度为驱动的发展机制,引领南京差别化竞争,通过一个个具体领域和环节“争第一”,来支撑和带动南京全局发展“争第一”,谋求城市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地位。今后五年,我们要通过办好青奥大事、创成率先大业,确保南京在全省的国际化首位度、现代化首位度上实现新突破。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高度注重对标赶超。要通过学习借鉴波士顿(美国)和以色列、学习对

— 14 —

标北京和杭州、学习对接上海,认真汲取真经,全面查找差距,提出对策举措,为发挥自身优势、提升首位度,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目标指向和动力支持。

2、必须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取得新突破。当前,南京正面临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可以说是为南京量身定做的机遇。如果我们抓不住、用不好,很有可能彻底丧失在全省增创新优势、提升首位度的机会。抓住用好这次机遇,关键在于发挥好科教与人才资源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实现新的大突破。从南京实际来看,实现突破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科教与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如何提升转化效率?核心就在于科技创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业、人才创业工作,通过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改革攻坚、创新突破,大规模汇聚领军型的创业创新人才,全方位营造最适宜的创业服务环境,深层次解放和发展人才和科技生产力。党代会前,我们就在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上进一步确立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同时出台了激励创业创新的“1+8”文件体系;党代会后,我市又会同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出台了“科技九条”,对这方面工作进一步具体部署。今后五年,我们一定要牢固坚持以推动科技创业为核心,一方面,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综合改革,推动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大扩容、载体大提升、制度大优化,一方面,大力弘扬“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的精神,深度解放人才与科技生产力,努力把南京打造成为主要依靠科技、教育、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确保南京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在全省各市率先突破,真正把禀赋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竞争优势。

3、必须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无论城市

— 15 —

怎么发展,实体经济都是最根本的依托。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新兴产业就是长周期的产业,也是高潜力的产业,更是城市产业水准、城市品质与就业层次整体提升之源。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谁肯在新兴产业上先下功夫、下大功夫,谁就有可能率先突破,形成先发优势,进而塑造竞争优势。因此,选择好、培植好符合自身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竞争的一个焦点。南京是一座创新资源密集的城市,部分在宁的高等院所和军工企业,在软件、新型显示、智能电网等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已有先发技术优势,不少企业在生产制造上也有所积累,具备培育和发展的深厚潜力。为此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抢抓机遇,加紧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把培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显示、未来网络、智能电网(交通)、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摆上更加突出位臵,奋力抢占国际技术、产业、人才制高点。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建设,以“一谷两园”建设为重点,推动软件产业“爆发式增长”,力争到2015年软件产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到2020年突破10000亿元,赶超印度班加罗尔,跻身世界软件名城行列。选择和培植战略新兴产业,必须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正确方向,大力培育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和引领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能够代表江苏、代表中国先进水平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可能形成世界性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服务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4、必须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南京的中心城区实力在全省是最强的,特别是建成区从2000年的202平方公里扩大到

— 16 —

目前的619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位,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跟杭州相比,南京的国土面积比杭州少一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比杭州少63万人,但是城市建成区面积却比杭州还多133平方公里。跟苏南相比,现在南京的农村发展水平,也就相当于十年以前的苏南农村。城乡差距是我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突破的一大瓶颈。因此,面向未来,南京新一轮的城乡建设工作必须转型,走全域统筹、均衡建设、一体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城区建设重点要由规模扩张转到功能品质提升上来,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发展导向,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推进,加大新城区功能建设与老城区风貌保护的统筹力度,着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人居品质。要把河西新城区建设作为今后三年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以筹办青奥会为契机,建成现代化城市新中心。要高品质建设仙林科学城、南部新城、麒麟生态科技城,形成科技生态宜居新空间。另一方面,强化郊区县与主城区的有机联系,发挥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高起点定位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特色化、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建设差距、发展差距。特别是要保护好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基底,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打造都市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确保城市与乡村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

5、必须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科技与文化是南京最为宝贵的特色优势资源,也是南京面向未来起飞腾飞、跨越超越的双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既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又不断增强文化实力。从西安、杭州、深圳等兄弟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历史文化资源如果保护得好、利用得好,完全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保护不周、利用不当,则可能成为沉重“包袱”。这深刻启示我们,只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

— 17 —

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可能把文化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以历史文化的保护为前提。要把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作为我们的共同责任,深怀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之心,做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擦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民生的融合。要积极探索“文化+科技+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孵化基地”、“文化+市场”的新路子,推动文化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融合,科学利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要坚定不移地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总之,就是要坚持文化为魂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延续历史文脉,延展文化空间,延拓文化记忆,延伸文化产业,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坚定,探索走出一条金陵神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根据中央和省委精神以及党代会的部署,市委制定了“1+5+1”文化建设政策体系,全面启动了南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征程,努力让文化改革创新成为推动南京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6、必须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城市环境,既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刚性要求,也是办好青奥会的现实紧迫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能不能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是对我们决心和意志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在这次党代会报告中,我们放弃了对GDP指标的强调和考核。这不仅是因为GDP指标

— 18 —

在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不高,南京实现这个指标的难度不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破除“GDP崇拜”,切实避免由此带来的急功近利、损害自然和生态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党代会确定的打造“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目标,坚持生态为基,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切实建立最严格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生态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五项制度”,全面落实生态建设“1+2+10”文件,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三城同创”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质性大突破,为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支撑,为南京赢得更长时期的发展竞争优势。

四、实现宏图大计的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

落实党代会精神的过程,既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作体制机制转型创新的过程。要着力实施“三大工程”,构建“四个体系”,为实现美好愿景提供坚强可靠的保障。

实施“三大工程”。一是综合改革工程。这是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党代会后,市委立即启动了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科技体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等12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制定或实施工作。目前,科技体制、财政、国土等部分领域的改革举措已经启动。综合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胸襟、眼界、思路宽不宽,取决于我们敢不敢动真碰硬、自我革命,取决于我们能不能以实际行动落实到底。市委已经下定决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新的思想解放为先导,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南京跨越超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全面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切实促进和保障南京新一轮发展争先领先。二是党建工作创新工程。这是发展

— 19 —

的关键保证。事业成败,关键在党。我们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机制和办法,不断提升党的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真正成为领导南京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坚强核心。今年2月,市委专题召开全市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推进会,部署了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十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了党建创新的工作布局。三是法治建设工程。这是发展的基础保障。今年3月份,我们专题召开了全市实施法治建设工程大会,出台了《关于实施法治建设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六项提升行动”、积极探索形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服务保障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制化体系、与人民群众期待需求相适应的民主法治体系、与城市品质和社会文明相适应的区域法治建设体系、与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工程相适应的法治建设品牌,为南京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法治基础保障。

着力构建“四大体系”。一是规划和国土管理体系。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是一切发展建设的基础保障。空间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属性,决定了城市的属性和主导功能。土地的管理方式和保供能力,决定了城市产业的承载水平。当前,南京实际可用的国有建设用地只有130平方公里,而且开发强度已达27%,超过了18%的国际普遍标准,远高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如果我们不加强规划控制、不加强国土利用,根本无法支撑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之需。必须围绕打造“三都市、三名城”的战略部署,加强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国土规划、功能区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和控制,确保科技创业特区、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等重要功能载体和项目,能够又好又快地落地,引领和支撑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二是公共财政调控体系。财政既是导向也是杠杆。预计今后几年全市财政减收因素较多、增收压力大,必须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

— 20 —

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紧的事。要加快落实南京财政工作转型创新总体方案(“1+5”工作体系),坚持依法理财、规范管理,坚持以存量优化调整为重点,积极构建现代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财政引领、促进和保障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三是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的行政执法体系,是确保行政机关依法办事、提高执行效能的基本前提,是保障民权民利、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人员业务素质,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及时、有效实施,切实提升行政执法水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四是督促检查体系。督查是推进决策部署落实的有力手段。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重要决策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优化督查体系,改进督查方式,丰富督查手段,不断提升督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督查,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浮”、“虚”、“慢”、“软”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五、干部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基本要求

毛主席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当前,战略部署已定,奋斗目标已明,迫切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团结带领全市800万人民,以高昂的精气神、高强的执行力,干事创业,再铸辉煌。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当好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和具体实践者。一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不仅要努力化解原有的深层次矛盾,还要不断破解发展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有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才可能不断破浪前进。正是因为广泛地学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bs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