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早稻产购销现状与发展思路

更新时间:2023-03-27 11: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情要近几年来,受品种、自然环境、市场流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福建省粮食生产中占1/3早粮稻留出现了库存积压、销售不畅的局面。本文浅要分析了福建省旱稻产、购、销及优插化、专用化、产业化现状.围绕种植业结构优化目标,就进一步发展福建省早稻生产提出了几点看法。

1早稻产购销情况

1.1品质仙差、生产不平衡

福建省早稻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总产比重大,历来是福建省粮食生产的重点。1991~2000年的10a间,全省早稻年平均种植面积52.84万hm2,总产265.4万t,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26.3%和29.05%,保持了其在粮食生产中的突出地位。但近几年来,福建省早稻生产品种老化、早籼米质偏差、“实难”等向题已成为早稻生产的制约因素。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水平、资源和自然等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间的粮食生产水平差异较大。西北的南平、三明为福建省主要产粮区,每年调出22.5万t以上。1999年早籼稻面积、总产分别占全省早稻面积、总产的26.65%、21.67%,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5kg/667m2左右;龙岩和宁德两地为粮食自给区,面积、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2.57%、21.97%,产量大致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福州及其以南的5个市粮食缺口大,为粮食调入区,面积、总产占全省的50.78%和56.36%,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kg/667m?。'

1.2总产超减、购销两疲

受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及结构调整的影响,1998~2000年早稻生产呈逐年下降趋势,面积分别为52.68、51.37、41.43万hm,总产分别为266.3、263.05、207.18万t。

长期以来,福建省在早稻收购上均实行定购制度和保护价收购政策,销售上采用区间对口调拔。1998年全省定购早稻60万,每50kg72元(其中10元为价外补贴,下同),保护价收购1.72万t.每50kg55元,同年南平、三明两大产粮区市价格每50kg50~60元,比定购价低12~22元,1999年定购61万,每50kg63元,保护价收购4.78万t,每50kgS3元,比邻近的浙江、江西等省高10元左右。1999年全省早谷积压12.5亿kg,经过陈粮处理后,目前全省早谷仍积压9亿kg。2000年福建省把早籼稻退出按保护价收购政策的范围,仅提出指导性收购计划,由国有粮食企业部门按照“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价格以与毗邻省份搞好价格衔接并且每50kg高出1~2元组织收购。

1.3结构调整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早籼稻“卖难”问题,福建省抓住当前粮食供需相对平衡的有利时机,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综合考虑系统生产力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优质早稻的种植,开发市场前景好、各具特色的杂粮生产,以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早稻生产上主要抓品种(组合)的优化,1999一2000年两年除大力种植米质达部颁二级的佳禾早占、南厦060等品种外,南部地区还把品质较好的中晚稻优良品种如特优63、汕优多系一号、汕优89、威优89、汕优016等安排在早季种植。同时对减少早稻种植面积的地区,尤其是南平、三明、龙岩三地市稻瘿蚊重害区提出改双季稻为早稻一再生程或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早季种植大豆、玉米、花生等阜作作物。

但一些地方一度出现把结构调整解为单纯的“压粮扩经”或“双改单”现象,加上适宜福建省种植的优质早稻品种、专用型品种十分缺乏,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力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早稻“三化”初具规模

2.1进一步推进优质化进程

据统计分析,1990~1998年的9a间福建省人均口粮消费量逐步下降,由279.56kg下降到266.67kg.平均年减少1.43kg。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优质米的需求量加大,促进了搞建省早籼稻品种的改良和品质的改善。1999年品质较好和达二级米以上的早稻种植面积占当年全省早稻面积的25.6%,2000年预计占48%左右。

但早稻优质化生产仍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悬优质早稻品种缺乏;二是高产与优质的矛盾仍未解决;三是优质优价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出现了农民种植优质品种既不增产也不增收的情况;四是优质早稻的配套收培技术仍须进一步完善。

2.2开发专用型早稻品种

福建省早稻传统用途主要为口粮,仅西北部余粮区有一部分早籼看作为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以加工米粉等切加工及做饲料为主。相应的专用型品种仍较为缺乏。省农科院稻麦所育成的谷秆两用型品种201除表现品质较好外,成熟期稻草的营养物质含量高,可代替或节省草菇、毛木耳、蘑菇等的培养料,用稻草做为鱼饲料也可明显增加鲜鱼产量,是前景较为看好的专用品种。另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口粮清费量与人均饲料粮占有量的比例将达到1:1的平衡状态,福建省作为每年需调人大量恫料粮的省份,更须加强专用型饲料稻品种的开发与应用。

2.3探索产业化道路

产加悄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不仅是提高早稻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也是粮食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福建省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沙县的侨丹有限公司利用早籼稻作为生产味精的原料,每年可消化早稻4万。闽北的建阳、邵武、浦城等产粮区的农业部门通过与粮食部门合作,组建优质米业有限公司,在乡镇一级建立生产基地,实行连片种植,由农业部门提供种子,进行生产栽培指导,由粮食部门实行单收单贮并单独加工、包装、销售。或通过公司与农户订立购销合同的方式,由公司负责优质米的收购、加工、销售工作。建立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促进了农民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粮食生产进一步走向区城化、规模化种植。

3发展思路

3.1加速早稻品质优化进程

一是加快优质稻的引种、选育进程。继续每2a举行一次优质稻品种招标工作,加大对中标品种“前启动后补助”的力度。加快优质稻新品种的鉴定、市定步伐,力争了一5a内有2-3个优质稻新品种供生产示范、推广。

二是建立优质科生产基地。在国西北产粮区、大中城市郊县,以整乡或连片几个乡的规模和形式建立一批优质稻生产基地,并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政策投人上给予倾斜。

同时,根据福建省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有针对性地选育各种具有专用功能的品种,如饲料稻、食品加工专用稻等。

3.2不断完善艳食购销改策

根据揭建粮食供求状况和变化态势,从促生产,求平育,保安全的要求出发,不断完苦粮食购销政策。

一是改革区间对口调拔的行政方法,改为产情区通过平等协商,产销见面,调剂余缺,建立长期合作的粮食供需合同关系。

二是落实优质优价政策。虽然福建省在1999年就已明确提出了优质必须优价,即优质稻的收购价格应比一般品种高10%~20%,但由于尚未确定何品种属于优质优价的范畴,在操作上难于实施。因此,省、地及县市应尽快确定一批优质品种名单,确保优质优价政策的落实。

三是促进粮食市场的良性发展。要进一步落实经省、市级政府批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可与农民签订自用粮产销合同的政策。

3.3走降耗增效的早稻产业道路

福建省早稻生产存在着规模偏小,品质偏差、成本偏高,产加销相对分离,产业意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据南方八省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与劳动生产率调查,1998年福建省早稻总成本379.27元/667m,比邻近的浙江、江西分别高出72.6元和88.7元,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优化早稻品质的同时还必须从组织形式、生产措施、技术改造等多方面人手提高福建省早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是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在一定的生产范围内,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规棋的扩大而下降。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早稻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提高规模效益。

二是要大力推广降耗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如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节水我培技术、批映种稻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等,以降低福建省早格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化中起着联系农户,带动基地,开拓市场,转化粮食的重要作用。

四是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社会服务的骨干作用,提高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早稻生产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bg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