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的求解思路、方法与技巧,非常全

更新时间:2024-03-26 18: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填空题的求解思路、方法与技巧

填空题是一类古老的题型(古代科举中称为贴经),它与选择题、解答题一起组成当前高考试卷的三大题型,通常,填空题的题量(4~6题)和分值(占16~30分)都是高考三大题型中最低的,而难度则介于选择题与解答题之间(约为0..但也有例外,上海的5强)高考数学卷一直是第一大题为11~14道填空题(2009年为14道),第二大题为4道选择题;2008年起,江苏高考的数学选择题取消了,填空题则由以前的6道增加到14道(总分70分,约占试卷总分160分的44%);2009年起高中联赛不用选择题,这可以认为是一个信号:当前,在减弱选择题的同时,出现加强填空题的趋势——人们在重新认识填空题.

虽然填空题的平均难度只是中等,但在三大题型中却是最容易丢分的,一步思虑不周、一次细节疏忽、一个心理差错、甚至最后答案把

23写成都会导致“全题皆空”(参见例2-11、32例2-19-1,例2-48等).求解填空题必须做到“结论正确、方法合理、过程简洁”,确保成

功率.本章首先分析填空题的结构和答题特点,然后介绍常用解法(如直接法,特例法,图解法,猜测法等),最后呈现填空题的一些创新形式.

第一节 解答填空题的策略分析

2-1-1 填空题的认识

1.基本认识.

(1)填空题的界定.

数学填空题通常是将一个数学真命题写成当中缺少一些语句的形式,要求答题者将删去的语句填写在指定的空位上,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而正确的数学命题.

在一道填空题中,要求填写的部分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如例2-2、例2-3等),但传统的高考填空题多是填题末的一个空,基本形式为“若A则_____.”

(2)填空题的分类.

从填写的内容看,主要有两类填空题:其一是定量型的,需要解答者去填写数值或数集(包括用字母表示的数),如方程或不等式的解集,解析式的运算结果,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或最值)、周期,数列的通项与部分和,排列组合的种数,参变量的变化范围,几何图形中的长度,角度、面积等.其二是定性型的,需要解答者去填写具有某种性质的数学对象或数学对象的某些关系,比如,求二次曲线的轨迹方程、准线方程、焦点坐标、离心率,确定图形之间的全等、相似、平行、相交、垂直、相切,确定集合的子、交、并、补关系,判别命题的充要条件,确定非零向量的平行、垂直,确定数量之间的相等、不等关系等.高考填空题以定量型居多.

近年,高考常把填空题作为新题型的实验园地,体现多重选择、实际应用、开放探索、信息迁移等特征的填空题时有出现.(参见第七节)

2.重要提示

(1)答案可能多样.答题者要思考那个答案更切合题意,命题者要努力避免歧义. 当一个数学真命题删去当中的一些语句时,人们通常把“删去的语句”作为标准答案,但是,同一个数学前提,常常会有多个不同的数学结论,填上别的语句(非删去语句)也可能组成真命题(如例2-1,例2-2等).比如

例2-1 命题“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逆命题为 . 讲解 会出现两个答案:

第一,理解为写出逆命题,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为矩形”. 第二,理解为判别逆命题的真假,答“假命题”.

前者是出题人的原意,当然没错;后者不仅知道逆命题的内容,而且还正确判断了逆命题的性质(假的),也不算错.题目有歧义了.

例2-2 如图2-1所示,圆O的直径AB?6,C为圆周上一点,BC?3.过C作圆的切线l,过A作l的垂线AD,AD分别与直线l、圆交于点D,E,则∠DAC? ,线段AE的长为 .

D (2007年数学高考广东卷理科第(15)题)

E C ?讲解 第一问的原意是计算∠DAC的度数,填30,(定l B 量型),但是有学生把“∠DAC?”理解为找与∠DAC相等A O 的角、答∠DAC??CAB(定性型),这还确实是成立的(但

.题目有歧义了. AB?6, BC?3等条件可以不用)

图2-1 第二问有AE?EC?CB?3,过程略.

对这两个例子,答题者要思考哪个答案更切合题意,命题者则要努力避免歧义.比如,为了体现原意可将例2-1 改为:写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逆命题 .

(2)逆向问题易发散.答案要注意完整. 当一个数学真命题删去当中的一些语句时,有些填空会成为逆向问题,不能只找出命题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

例2-3 将杨辉三角中的每一个Crn都换成分数的分数三角形

61,就得到一个如图2-2所示rn?1C??n 图2-2

称为莱布尼茨三角形,从莱布尼茨三角形可看出

111??, rxr?n?1?Cn?n?1?CnnCn?1其中x? .令an?1111????3123060?11?,则liman? . 22n??nCnn?1C??n?1(2006年数学高考湖北卷理科第(15)题)

讲解 第一问对比杨辉三角的性质,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可知莱布尼茨三角形中每一

行中的任一数都等于其“脚下”两数的和,同义反复,即第n?1行上相邻两数之和等于上一行它们之间(肩膀上)的那个数:

111??.当把r?1删去变为rr?1rn?1Cn?1CnC??n??nn?1111??时,取x?r?1等式自然成立(命题者的答案,填上删去的rxr?n?1?Cn?n?1?CnnCn?1语句),问题是,莱布尼茨三角形每一行上的数字又是“首尾对称”的,因而

x?n?r?1?n?r?1?时等式也成立.填x?r?1只是等式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填

.题目有歧义了. x?r?1或n?r?1?n?r?1?才是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x的解集合)

上面只是一些直观的说明,下面我们来证实x确有两个取值(作为填空题,可以取n?3来求解).第(1)问,由

111??,

?n?1?Cnr?n?1?CnxnCnr?11n?11??r xrCnnCn?1Cn得

???n?1?r!?n?r?1?!?r!?n?r?!n?n?1?!n!r!?n?r?1?!???n?1???n?r???

n!?r?1?r!?n?r?1?!?n!?r?1?!??n??r?1???!?1,?r?1n!Cnxr?1有 Cn, ?Cn得x?r?1或n?r?1?n?r?1?.

第(2)问由观察知,an是莱布尼茨三角形中从第三行起每一行的倒数第三项的和,即

an?111???0123C24C35C4?11?. n?3n?2nCnn?1C??n?1根据第一问所推出的结论只需在原式基础上增加一项

1,则由每一行中的任n?1?n?1?Cn1,故 2一数都等于其“脚下”两数的和,结合给出的数表可逐次向上求和为

an?11, ?n?12?n?1?Cn?1?11?. 从而 liman?lim??n?1?n??n??2n?1C??n?2?(3)如果一道填空题经完型之后仍不能成为真命题,通常是解答者的错误(见例2-4,

例2-5,例2-19-1,例2-48等),特殊情况下是命题者的疏忽(如例2-3、及例2-6~例2-10).

例2-4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3n2?2n?1,则通项公式为an? . 解 由an?Sn?Sn?1?3n?2n?1??3?n?1??2?n?1??1??6n?1.

2??2??填6n?1.

说明 取n?1时,一方面代人Sn?3n2?2n?1有a1?6;另方面代入6n?1有

a1?6?1?1?5.这个矛盾是解题者使用公式不当造成的,an?Sn?Sn?1需在n?2的前

?6, n?1 题下才成立.正确答案是an??

6n?1,n?2?例2-5 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1?2a2?3a3?项公式为an? .

解 由已知有

,则通??n?1?an?1(n?2)

an?a1?2a2?3a3?an?1?a1?2a2?3a3???n?1?an?1, ① ??n?2?an?2, ②

相减 an?an?1??n?1?an?1, 即 an?nan?1?an?n. ③ an?1得 an?anan?1??an?1an?2?a3a2??a1?n??n?1??a2a1?2?1?n!, ④

填n!.

说明 取n?2时,一方面代人an?a1?2a2?3a3???n?1?an?1 有a2?a1?1;另

方面代入n!有a2?2!?2.这个矛盾是解题者使用条件不当造成的,式①需在n?2时才成立,因而式②要在n?3时才成立,得出的③、④式也有n?3的限制,④式应为 对n?3,有

an?anan?1??an?1an?2?a3?a2?n??n?1??a2?3?1?1n!, 2?1, n?1 ?检验知n?2时也成立,正确答案是an??1

n!, n?2??2例2-6 一个正三棱台的下底和上底的周长分别为30cm和12cm,而侧面积等于两底

面积之差,求斜高______.(从一个正三棱锥中,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去一个小三棱锥,所得的几何体就是一个正三棱台) (1987年数学高考理科第(7)题)

讲解 “侧面积等于两底面积之差”时,棱台的高退化为一点,这样的棱台不存在.对于这样的题目,有人称为错题,有人称为病题,有人认为“既无错,又无病” ,是无解题.不管叫做什么,最后处理办法是人人给满分,实质上是无效题.

例2-7 设f(x)?4?2xx?1,则f?1(0)?_____.

(1993年数学高考理科第(23)题)

讲解 由f(x)?2?1?1知,当函数的取值为y?(?1,0)时,每一个y对应两个x(参见示意图2-3),故对x?R时,f(x)没有反函数,求f?1?x?2(0)就有歧义了.加上x?0便可保证反函数 图2-3

存在.(参见§2-3-2 及例3-4)

例2-8

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为H,

OH?m(OA?OB?OC),则实数m? .

(2005年数学高考理科第(15)题)

解法1 (特例法)取等腰直角ABC,AC为斜边,则外心O为AC的中点,垂心H与B重合(如图2-4),有

OA?OB?OC?OB?OH?m(OA?OB?OC)

且 OA?OB?OC?0

得m?1.(这正是命题者给出的答案) 图2-4

解法2 (特例法)取等边ABC,其外心、垂心、重心重合,有OH?0,

OA?OB?OC?0,得m可为全体实数.(有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

说明 两种解法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有助于我们反思:或者是解法有问题、或者是题目有问题、或者是题目与解法都有问题.我们认为是题目与解法都有问题,谈两点认识

第一,题目有歧义.

如图2-5,取BC的中点M,则

OB?OC?2OM,且OMBC?0,AHBC?0.

有 OA?AH?OH?m(OA?OB?OC)?m(OA?2OM) 即 AH??m?1?OA?2mOM

得 AHBC??m?1?OABC?2mOMBC. 把OMBC?0,AHBC?0代入,得

0??m?1?OABC.

这时,对任意三角形有m?1,但当ABC为等 图2-5 边三角形时,外心、垂心、重心重合,有OABC?0,得m可为全体实数.这样,m的取值就有歧义了.

第二、解法有风险.

一般地,当题目本身没有提供“结论唯一”的保证时,用特例法解填空题是有风险的,这是特例法解填空题与特例法解选择题的重大区别.选择题有“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正确”做前提,用特例法排除3个诱误项后,得出剩下的项为所求是可靠的.而填空题仅当结论有唯一性时,特例法求解才是可靠的.

下面的修改可消解歧义,我们通过解法来揭示题目的知识背景.

例2-8-1

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两条边上的高的交点为H,若

OH?m(OA?OB?OC)对任意ABC恒成立,则实数m? .

解 (欧拉定理背景)设ABC的重心为G,由欧拉定理有外心O、垂心H、重心G三点共线,且满足

OH?3OG.

又,三角形重心有

1OG?(OA?OB?OC)).

3得 OA?OB?OC?3OG?OH?m(OA?OB?OC)

对任意ABC恒成立,故m?1.

说明 由解法可知,题目的编拟有欧拉定理的知识背景. 例2-9 下面是关于三棱锥的四个命题:

①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与底面所组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②底面是三角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③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的面积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④侧棱与底面所组成的角都相等,且侧面与底面所组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其中,真命题的编号是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2005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第(16)题)

讲解 命题者的预设答案为①、④.其中①的理由是:因为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相等,故侧面三角形的高相等,由此推得三条侧棱相等,所以三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并且三侧面全等.由正三棱锥的定义知这样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其实,填①是错误的,“侧面三角形的高相等”时,高线的垂足可以在侧面三角形的边上,也可以在边的延长线上,所以,上述证明还不能推出“三条侧棱相等”,反例如图2-6,即使

侧面为等腰三角形也不能保证三侧面 VA?AB?BC?VC?,A是全等的.

所以,本题经完型填④为真命题,而填①、④则为假命题. 图2-6

例2-10 已知点O在二面角??AB??的棱上,点P在?内,且?POB?45.若对于?内异于O的任意一点Q,都有?POQ?45,则二面角??AB??的大小是______. (2007年数学高考浙江卷理科第16题、文科第17题)

误解 如图2-7,斜线OP与平面?所成角是OP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由已知“对于?内异于O的任意一点Q,都有

?POQ?45”,且?POB?45得,直线OP与平面?成45角,进而?POB就是斜线OP与平面?所成的角,由P在 ?上的射影R在直线AB上,得二面角??AB??的大小为90°. 图2-7

讲解 这个解法反映了命题者的预设(后来更改为:大于或等于90°),但这不是真命题(更改后也不够准确),其实,二面角概念中的?、?都是半平面,“对半平面?内异于O的任意一点Q,都有?POQ?45” ,还不足以得出直线OP与平面?成45角,因为平面?还有一半情况不明.下面分两种情况说明,二面角的大小不是只取一个值,而是一个角集合??90,180??.

(1)若二面角??AB??属于??0,90??,显然取0不满足条件.如图2-8,作PS??交半平面?于点S,连结OS,则?POS是斜线OP与平面?所成角.由于“斜线OP与

平面?所成角是OP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有?POS??POB?45;但由已知又有?POS?45,所以?POS?45,点S应在棱AB上,二面角??AB??应为90.

图2-8 图2-9

(2)若二面角??AB??属于(90,180],如图2-9,作PS??交平面?的另一半平面于点S,连结OS,则?POS是斜线OP与平面?所成的角.在半平面?上任取射线

OH,我们证明满足条件?POH?45.当?POH为钝角时显然成立,当 ?POH为锐

角时,过P分别作PC?AB于C,PD?OH于D,则S、D在AB的两侧,且SC?OC,

SD?OD,有0??SOC??SOD?90,进而,

SC?OSsin?SOC?SCsin?SOD?SD,

推出PD?PC,可得?POH??POC?45.二面角??AB??可取(90,180].

综上得二面角的大小是一个角集合??90,180??.

所以,本题经完型填90°为假命题,把“二面角??AB??的大小是”改为“二面角

??AB??的取值是”,然后填角集合??90,180??才为真命题.

2-1-2 解答填空题的策略分析

1.填空题的求解特点 填空题的求解与选择题、解答题的求解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我们既应掌握共通性,更应重视特殊性.其中填空题的下述4个特点尤应抓住:

特点1 与选择题相比,填空题缺少选择支的信息,更像一道不写过程的解答题,因而解答题的求解思路(参见第三章)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填空题上来,由此产生直解法.但是与解答题相比,填空题的求解更强调准确、快速.

特点2 与解答题相比,填空题不用说明理由,又无须书写过程,这一方面是要求每一步都不允许出错(参见例2-11),另一方面是允许像解选择题一样用“合情推理”等策略(参见第一章),由此产生特例法、图解法、猜想法等.但是,与选择题相比,填空题缺少4个选择支的信息,合情推理的难度要大得多.

特点3 由于填空题常常用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强调概念性、淡化运算量(叫做“大概念、小计算”,或“多一些想、少一些算”),因而大多是一些能从课本找到原型或

背景的题目(中档题为主),可以通过观察、联想、转化,化归为已知的题目或基本的题型(参见本章第二节).这是填空题与一些高档综合题的重要区别.

特点4 在考试中,由于填空题只写出最终结果,因而像选择题一样具有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的特点.同时,也正因为不设中间分而失去了像解答题那样“分段得分”的机会,“一步失误、全题皆空”,其失分率比选择题、解答题都高.还是由于填空题不呈现思维过程,所以只能“难度中等、分值不高”,考试中要“以快为上”、避免“小题大做”,否则,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

2. 求解填空题的基本建议

根据以上特点,解答填空题的要旨在于“结论正确、方法合理、过程简洁”.提出十条建议供参考.

(1)能否根据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基础知识直接得出答案; (2)能否通过明显的几何意义迅速得出答案; (3)能否通过挖掘隐含条件而获得解题的突破口; (4)能否通过分类讨论而消解难点; (5)能否通过“整体代入”、“设而不求”、“活用定义”、“巧用公式”等而简化过程; (6)能否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 (7)高考中,能否化归为往年的高考题;(例1-19) (8)能否使用求解填空题的特殊方法与技巧;

(9)定量型的填空题一定要运算到最终结果,并且,除非规定了精确度,否则都要保持准确值(参见例2-12,例2-13).

(10)平时训练要“小题大做”与“小题小做”相结合,重点防止“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

例2-11 如图2-10,正方形ABCD 所在平面与正方形ABEF所在平面成60°的二面角,异面直线AD与BF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1996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9)题)

讲解 异面直线AD与BF的夹角就是?CBF,联结,

CE,DF,CF,由已知可得正三棱柱,且各侧面为正方形,

有CF?BF?2BC,得

1BC22. 图2-10 cos??CBF??BF4本来,这就是答案,但当年有部分考生却要“画蛇添足”,填arccos2.这不是题4目不会做,而是题意没审清,属于心理性错误.

例2-12 sin15osin75o的值是_____. (1992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20)题)

思路1 本来题目很简单,也有课本的现成背景,用一次诱导公式、一次倍角公式、一次特殊角的函数值,一共3个知识点便可得出答案

但是,有的考生却用了如下解法:

1?cos30o解 原式?sin(45o?30o)

2?2?3(sin45ocos30o?cos45osin30o) 4?2?326?2 4?(6?2)2?3.

8至此,就再也算不下去了,应该说,解法的每一步运算都没有知识性错误,但从整体上看,有解题方向调控上的策略性错误.(参见例0-9)

例2-13(1)在半径为30m的圆形广场中央上空,设置一个照明光源,射向地面的光呈圆锥形,且其轴截面顶角为120°,若要光源恰好照亮整个广场,则其高度为_____(精确到0.1m).

(1993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20)题)

(2)tan20?tan40?3tan20tan40的值 . (1996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8)题)

讲解 第(1)题易得高为103,第(2)题易得三角式的值为tan60?3.这两道题目都有3,但第(1)题规定了精确度,要化为近似值103?17.3m(注:这是当年的答案,既要“恰好照亮整个广场”,又要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并且恰好是不足近似值,题意和解法都有点“费解”). 第(2)题没有规定精确度,不要擅自取近似值1.732,

oooo应保留3.另外,第(2)题得出tan60不能算最终结果,只算到这一步也是“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

这两例三题还体现了填空题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取向,它们都是课本的“双基”.而“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也应是最值得强调的基本思考.

第二节 化归为课堂已经解决的问题

化归为课堂已经解决的问题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首先辨认它属于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哪个基本问题,然后检索出相应的解题方法来解决.结合高考解题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化归为往年的高考题. 2-2-1 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呢?

(1)因为课本是学生知识资源的基本来源,也是学生解题体验的主要引导.

离开了课本,学生还能从哪里找到解题依据、解题方法、解题体验呢?还能从哪里找到解题灵感的撞针呢?数学解题一定要抓住“课本”这个根本.

(2)因为填空题有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特点.

如上所说,很多填空题都能从课本找到原型或背景(中档题为主),对于高考,课本更是命题的基本依据:有的试题直接取自教材,或为原题、或为类题;有的试题是课本概念、例题、习题的改编;有的试题是教材中的几个题目、几种方法的串联、并联、综合与开拓;少量难题也是按照课本内容设计的,在综合性、灵活性上提出较高要求.因此,按照高考怎样出题来处理高考怎样解题应是顺理成章的.请看

例2-14 课本题 求由下列条件所确定的圆的方程:(1)圆心为C?3,?5?,与直线

x?7y?2?0相切.

高考题 圆心为C?3,?5?,与直线x?7y?2?0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 (2005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第(13)题)

例2-15 课本题 已知sina?23????3?,a??,??cosb??,b???,342?2???求sin?a?b?, ?,?cos?a?b?,tan?a?b?的值.

高考题 已知?为第二象限的角,sin??35,b为第一象限的角,cosb?,求513tan?2a?b?.

(2005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第(17)题)

例2-16 课本题 已知数列?an?,a1?5项.

高考题 在数列?an?中,若a1?1,an?1?2an?3?n?1?,则该数列的通项an? . (2006年数学高考重庆卷理科第(14)题)

例2-17 课本题 已知:如图2-11,OA?OB?1,OC?5,OA与OB的夹角为

1,an?4an?1?1?n?2?,写出数列?an?的前2120,OA与OC的夹角为25,用OA,OB表示OC.

OB,OC,高考题 如图2-11,平面内有三个向量OA,其中OA与OB的夹角为120,

OA与OC的夹角为30,且OA?OB?1,OC?23,若

OC??OA??OB??,??R?,则???的值为 .

(2007年数学高考陕西卷理科第(15)题) 图2-11

例2-18 课本题 求sin10?cos40?sin10cos40的值.

此例有10多种解法(参见例3-42),并作为背景多次出现在高考或竞赛中. 高考题1 求sin20?cos50?sin20cos50的值. (1995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22)题)

高考题2 求sin20?cos80?3sin20cos80的值. (1992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第(24)题)

高考题3 cos75?cos15?cos75cos15 的值等于( ).

22222222(A)36 (B)

22 (C)

53 (D) 44(1990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第(2)题)

竞赛题 cos10?cos50?sin40sin80 . (1991年高中数学联赛题)

说明 此类题目的更一般形式是

22sin2B?sin2C?2sinBsinCcos?B?C??sin2?B?C?.

根据“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基本想法,拿到一道高考题,在理解题意后,应立即思考问题属于哪一学科、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比较接近?解决这个类型有哪些方法?哪个方法可以首先拿来试用?这一想,下手的地方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也大体确定了.就是说,“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简捷回答解题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我们说,就从辨认课本题型入手,就向着提取相应方法、使用相应方法解题的方向前进.

2-2-2 化归为往年的高考题

由于高考的典型性和导向性,在高考中,“化归为课堂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延伸出:“化归为往年的高考题”.请看

65432例2-19 设a6x?a5x?a4x?a3x?a2x?a1x?a0??3x?1?,求a6?a5?a4+

6a3?a2?a1?a0.

(1985年高考数学理科第⑷题)

讲解 将已知式与求值式逐项对齐,并进行差异分析

a6x6?a5x5?a4x4?a3x3?a2x2?a1x?a0??3x?1?a6 ? a5 ? a4 ? a3 ? a2 ? a1?a0??6546,

可见,已知中的项有字母x,结论中的每一项都没有字母x.“没有字母x”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为每一项的字母x都等于1: x?1,x?1,x?1,x?1,x?1,x?1(消除差异),把x?1代人已知式,得

32a6?a5?a4?a3?a2?a1?a0??3?1?=32.

说明 在差异分析观点之下,取值x?1就不是一个妙手偶得的特殊技巧了,而是一个策略思想的具体实施.并且,这一经验积累,又与“特殊化”的策略思想相通,可以用来处理很多数学问题,比如下面几道类似而又有变通的高考题(化归为往年的高考题):

7例2-19-1 已知(1?2x)?a0?a1x??a2x26?a7x7,那么a1?a2??a7?____.

(1989年高考数学第(16)题)

解 设f?x??(1?2x),则

7 a1?a2??a7?f?1??f?0??(1?2)7?1??2.填?2.

说明 我们在阅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令x?1得答案为?1,其实得到的是 a0?a1?a2??a7??1,

而所求的值,应再减去a0??1,从而 a1?a2??a7??2.

究其原因,是考生一见题型很熟悉(如例2-19及课本相关习题中见过),没有认真看清

题目的小变化,就匆匆作答,结果“会而不对”.

2例2-19-2 若(2x?3)4?a0?a1x?a2x2?a3x3?a4x4,则(a0?a2?a4)?(a1?

a3)2的值为( )

(A)1 (B)?1 (C)0 (D)2 (1999年高考数学理科第(8)题)

解 设f?x??(2x?3),则

4(a0?a2?a4)2??a1?a3?2= ?a0?a2?a4?a1?a3? ?a0?a2?a4?a1?a3? ?f?1?f??1??(2?3)4(?2?3)4?(4?3)4?1.选(A).

222说明 若把所求式展开为a0?a2?a4?a12?a32?2a0a2?2a0a4?2a2a4?2a1a3,会由

于求不出平方而导致思路中断,这叫做解题的“策略性错误”.

例2-19-3 若(1?2x)2004?a0?a1x?a2x2??a2004x2004(x?R),则(a0?a1)?(a0?

a2)?(a0?a3)??(a0?a2004)?_____.(用数字作答)

(2004年数学高考天津卷理科第(15)题)

解 设f?x??(1?2x)2004,则

(a0?a1)?(a0?a2)?(a0?a3)??2003f?0??f?1??2003?(1?2)2004?(a0?a2004)

?2004. 填2004.

52345例2-19-4 已知(1?x)?a0?a1x?a2x?a3x?a4x?a5x,则(a0?a2?a4)(a1?

a3?a5)的值等于 .

(2007年数学高考安徽文科第(12)题)

解 分别取x??1,有

a0?a1?a2?a3?a4?a5?0, a0?a1?a2?a3?a4?a5?25,

解得 a0?a2?a4??(a1?a3?a5)?16,

所以 (a0?a2?a4)(a1?a3?a5)??256.填?256.

55432例2-19-5 若(x?2)?a5x?a4x?a3x?a2x?a1x?a0,则

a1?a2?a3?a4?a5? .(用数字作答)

(2008年福建理科第(13)题)

例2-19-6 若(1?2x)2009?a0?a1x??a2009x2009(x?R),则

a1a2??222?a2009的22009值为( )

(A)2 (B)0 (C)?1 (D) ?2 (2009年数学高考陕西卷文、理科第(6)题)

解 设f?x???1?2x?

2009,则,

a1a2?2?22?a2009?1??f. ???f?0??0?1??1.选(C)20092?2?说明 这一组例子有助于说明,“化归为往年的高考题”是高考解题的一个化归思路.(参见例3-30)

第三节 直解法

就是直接从题目的条件出发,利用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基础知识直接得出答案,然后按照要求将最后结果填入空位处.总体上,填空题的直解法更像求解解答题,但由于填空题不需要过程,因而可以跳过一些步骤,大跨度前进.为了节省时间还可手算与心算相结合,力求快速,避免“小题大做”,从这一意义上说,填空题的直解法又像是选择题的求解对照法.

2-3-1 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是快速求解填空题、避免“小题大做”的基本途径,也是运用其它方法技巧的物质基础.

例2-20 已知函数f?x??a?1,若f?x?为奇函数,则a= . x2?1(2006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第(14)题)

解法1 (直解法)因为f?x?为奇函数,所以f??x???f?x?,即

a?11, ??a??xx2?12?11?11?1?12x?11得 a??x??x???x?x??.填.

22?2?12?1?2?2?12?1?2解法2 (直解法)由f?x?是R上的奇函数有f?0??0,即

a?得a?1?0, 02?111.填. 22说明 解法1相当于用通法做了一道解答题,是解填空题中的“小题大做”,对本题

的这种处理费时费事,是不策略的.解法2利用了填空题的特点,心算即可完成,几乎没有运算量.

例2-21 若1?x?x?x?235??1?x?x2?x3??a30?a29x?5?a1x29?a0x30,则

a15? .

解法1 (直解法)由

?1?x?x2?x35??1?x?x52?x35?2232? ??1?x?x?x????????55222?242465??? ??1?x??1?x???1?x??1?x???1?x?x?x?,

??????知展开式只出现x的偶次幂,所以,奇次幂的系数均为零,更有a15?0.

解法2 (直解法)设f?x??1?x?x?x2?35?,F?x??f?x?f??x?,则F?x?为偶

函数,有F?x??F?x??F??x?,可见,展开式中x的奇次项系数均为零,更有a15?0.

2例2-22 对a,b?R,记max?a,b????a,a?b,函数f?x??max?x?1,x?2?,

b,a<b,?x?R 的最小值是 .

(2006年数学高考浙江卷理科第(12)题)

解 (直解法)理解最大值记号max的含义,有

f?x??x?1,f?x??x?2,

??f?x??x?1,得 ? ①

??f?x??2?x,3相加,得f?x?不小于一个常数,当式①取等号时

23?x?1?,?1?2?x?, ?32?2?x?,??2所以,x?13时,取f?x?最小值. 22 说明 此例有更一般性形式:

minmax?f1?a,b?,f2?a,b?,f3?a,b??? . maxmin?f1?a,b?,f2?a,b?,f3?a,b??? .

已经在数学竞赛中多次出现,可以按照同样的步骤求解下面的练习.

例2-22-1 已知锐角ABC的三个内角满足A?B?C,用?表示A?B,B?C,以及90?A中的最小者,则?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 (2005年初中数学联赛)

例2-22-2 设a,b,c?R且a?b?c?1,求minmax?a?b,b?c,c?a?的值. (2001年北京高中数学竞赛)

例2-22-3 若a,b为正实数,求max?min?,,a2?b2??.

?????????11?ab????(2002年北京高中数学竞赛)

例2-22-4 若a,b为正实数,求max?min?a,,b????1?b1????的值. a??(2003年北京高中数学竞赛)

解 设x?min?a,,b??1?b1??,有 a??11??x?a,?0?x?a,??1??1 ???b,?0?x?,bx??11??0?x?b?,x?b?,??aa???x?11??x2?2?x?2, xx得 max?min?a,,b????1?b1?????max?x??2. a??例2-22-5 上面各例都是在f1?a,b??f2?a,b??f3?a,b??A时,有

minmax?f1?a,b?,f2?a,b?,f3?a,b???A,

或 maxminf1?a,b?,f2?a,b?,f3?a,b?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A.

ex?1例2-23 函数y?x的反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

e?1(1989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理科第(15)题)

解法1 (直解法)先求出反函数y?ln1?x1?x?0,得定义域,再解不等式

1?x1?x??1,1?.

说明 这种解法相当于做了一道解答题,是解填空题中的“小题大做”,对本例的这

种处理费时费事,是不策略的.

ex?1解法2 (图解法)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可转变为求直接函数y?x的值域,记

e?1??ex?0,由

y?x?x?(?1)?(?1)?对比????x0?12

1??1??知,y分?1,?1为定比??0,因而??(?1,1),即反函数的定义域为(?1,1).

(?1)?(?1)ex说明 这种解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直接由y?而心算完成.

1?ex2ex2?y?1?x?1, 解法3 (特例法)由?1??1?xe?1e?1ex?1ex?1?1,limx??1 且 limxx???e?1x???e?1知y的值域为(—1,1),即反函数的定义域为(—1,1).

说明 后两种解法转化为求直接函数的值域,只要基本概念清楚,心算即可完成,几乎没有运算量.

例2-24 已知???1?3i2,求????1的值______. 2(1986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2)题)

讲解 把?代入????1硬算是比较麻烦的(巧算见解法2),实数求值中的“先化后代”、“整体求值”等技巧在这里也用得上.注意到

(1)条件是一个等式,结论是找一个等式,解题的方向是“从等式到等式”的等式变形.

(2)条件是?一的次式,结论是?的二次式,消除差异的一个方法是由条件式平方升次.

(3)条件有虚数单位i,结论没有,消除差异的技巧是隐去i,考虑到第(2)点,应想到用i的最本质特征i??1来隐去i.

解法1 (直解法)由已知有2??1??3i,

平方 4??4??1??3(隐去i并且?升次,消除第(2)、(3)中的差异)

即 ????1?0.填0. 解法2 (图解法)由已知得

1?cos0?isin0,

22224?4??isin, 332?2??2?cos?isin,

33??cos视这三个复数所对应的向量为单位圆上的三个共点力(如图2-12),它们两两夹角为

2?,其合力为0,即 图2-12 3?2???1?0.

说明 以上例子表明,直解法也是充满技巧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例2-25 直线l过抛物线y?a(x?1)的焦点,并且与x轴垂直,若l被抛物线截得的

2线段长为4,则a?_______.

(1995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9)题)

讲解 (直解法)先作平移,使抛物线成为为标准方程.这既不改变a的值,也不改变通径的长(不变性),而对y?ax通径的长为4已经是课本的“双基”了.取x?有y?2,得

2a,422?aa?a?4. 4例2-26 如图2-13,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ACB?90,

AC?6,BC?CC1?2,P是BC1上一动点,则CP?PA1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2006年数学高考江西卷理科第(15)题)

解 (直解法)将BCC1沿BC1展开到平面A1BC1内,连A1C(CP,PA1的长度不变),

由CP?PA1?AC当A1,P,C三点共线时A1C的长度就是所求的最小值.在A1C1C中, 1知,

AC11?AC?6,C1C?BC?2,

CA ?A1C1C??A1C1P??PC1C?90?45?135, B由余弦定理,得

PA1C1B122AC?AC111?C1C?2AC11C1Ccos135

?62?2?2622?52. 图2-13 2说明 在例2-24、例2-25中使用了平移、旋转来“化繁为简”,保持了图形的距离不变,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不变量. 2-3-2 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给例2-4增加x?0的条件后,反函数就存在了,可按下述步骤来求f(1)设f?1?1(0):

(0)?x(设未知数);

(2)得f(x)?0(找等量关系);

(3)把已知代入,得指数方程(当年课本例题)4?2xx?1?0(列方程);

(4)解方程得x?1

(5)由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f(1)?0?f?1(0)?1,填1.

?1这个解法以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为基础,把求反函数f方程4?2xx?1(x)的函数值f?1(0),转化为

?0的求解(同时也将高考题转化为课本的例题),体现了“函数与方程的数

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去驾驭解题是巧思妙解基本源泉.在例2-24、例2-25

中我们已经见到过不变量的数学思想.

从高考考试大纲可以看到,高考重点考查7个基本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分类与整合的基本数学思想、化归与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特殊与一般的基本数学思想、有限与无限的基本数学思想、或然与必然的基本数学思想;重点考查7个基本解题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代入法、消元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这些思想和方法,本书时时处处都会作重点体现.

例2-27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4?10,S5?15,则a4的最大值为____. (2008年数学高考四川卷理科第(16)题)

思路1 (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若把求等差数列第4项a4的最大值,从单纯

的数列知识中跳出来,置于函数观点之下,则问题便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大值.一般地,为了

确定函数的最大值,通常需要完成4件事:

(1)求出函数a4的表达式(用a1,d,或用S4,S5表示); (2)确定函数表达式中有关字母的取值范围(由S4?10,S5?15提供); (3)由以上两项具体放大a4为常数; (4)验证常数可以取到,得a4的最大值. 解法1 由

S4?a1?a2?a3?a4?4a1?6d,S5?a1?a2?a3?a4?a5?5a1?10d.

321S5,d?S5?S4. 5523131有 a4?a1?3d?S5?S4??15??10?4

5252可解得 a1?S4?当S4?10,S5?15时,a4可以取到最大值4. 填4. 说明 本解法的关键是得出恒等式a4?到.

31S5?S4,这也可以由待定系数法直接找52解法2 设a4?xS5?yS4,有

a1?3d?x?4a1?6d??y?5a1?10d?,

1?x??,??4x?5y?1?2得 ? ??36x?10y?3??y?.?5?所以 a4?3131S5?S4??15??10?4, 5252当S4?10,S5?15时,a4可以取到最大值4. 填4.

思路2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两个解法在函数与方程的观点驾驭之下,得心

应手地调动了等差数列的知识(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方程知识,以及待定系数法、放缩法等,其着眼点主要放在S4,S5上.如果我们的着眼点放在a1,d上,则a4?a1?3d可看成

?S4?10,?2a1?3d?5,平面直角坐标系a1Od上的直线,而已知条件?就是线性规划的??S?15a?2d?3?1?5约束条件,解法是现成的.问题已转变为线性规划.

解法3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1Od,则??2a1?3d?5,为约束条件,a4?a1?3d为

?a1?2d?3目标函数.在坐标系上画出可行域(图2-14),可知当直线a4?a1?3d过可行域内?1,1?时截距最大,此时,目标函数取最大值a4?a1?3d?1?3?4.

说明 这个例子沟通了数列、函数、线形规划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学解题的过程成为沟通知识更广泛联系的过程,成为发生数学的过程.不应认为:解题仅仅是“规则的简单重复”或“操作的生硬执行”. 图2-14 2-3-3 洞察问题的深层结构

洞察问题的深层结构,是快速求解填空题、避免“小题大做”的重要途径.但是,怎样才能洞察问题的深层结构呢?我们说,进行解题过程的分析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3?x?3的解是______. 例2-28 方程x1?3(1992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9)题、文科(21)题)

原解法 两边乘以1?3?0,得

?xxx?x 1?3?3?3?3?3?3?2?3?0. ①

xx两边乘以3,得关于3的二次方程

x2xxx 3?(3)?2?(3)?1?0?(3?3?1)(3?1)?0, ②

x两边除以3?1?0,得

x3?3x?1?0?x??1. ③

说明 这是一个很常规的解法,检验知答案也是对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运算的“熟练、准确”的要求,若这一点都做不到是不行的.但学解题,停留在这一“小题大做”的层面上又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通过解题过程的分析来获得题目结构及其解法的更多理解,分析从解法的“整体分解”开始,可以得到3个步骤:

(1)运用同解原理处理分母(化整),将原方程化为①式; (2)运用同解原理处理负指数(消元),将原方程继续化为二次方程②式; (3)分解降次,归结为解简单指数方程③式,得x??1.

这就显化了原解法的思维过程,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1)步方程两边乘以

3x?1?0与第(3)步方程两边除以3x?1?0会不会是多余的思维回路?由于第(1)、(2)

两步的运算并没有依赖关系,完全是独立的,因而,交换解题顺序(搁置第(1)步)、先进行第(2)步应该不违反逻辑规则,让我们尝试对方程两边乘以3,有

x3x(1?3?x)xx?1?3?31?3 , ④ ?x1?3用同底比较或两边取对数都可以立即得出方程的解.

可见,第(1)、(3)两步的思维回路是可以消除的,解题顺序的调整还真影响解题长度.并且,尝试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原方程左边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即分子、分母有相同的非零因

x?x式,可以相约;而导致相约的一个关键运算是3?3?1,据此,原解法的第(2)步也可

x以通过相反的运算(提取3)替换为方程的左边自行化简,有

1?3?x3?x(3x?1)?x??3 左边=,(分子提取后约分) ⑤ xx1?31?31?3?x1?3?x1或 左边=.(分母提取后约分) ⑥ ??xx?xx1?33(3?1)3?xx再一想,设y?3(或z?3),代入原式消除指数上的差异(亦即消元),也有同样

的效果(参见新解法2).

于是,上面的简单分析已经颠覆了原解法的全部3个步骤,并可获得诸多收获,我们称为开发出“解题智慧”(其反面是存在“解题愚蠢”):

(1)通过解题思维过程的结构分析,弄清了题目是怎样解的,化简是怎样进行的,运用了什么原理,使用了哪些方法,哪些地方体现了消元降次的基本数学思想.

(2)通过解题分析,找出了一个多余的思维回路.即第(1)步方程两边乘以3?1?0与第(3)步方程两边除以3?1?0是可以删除的,由④直接解出x??1,解题长度大幅度缩短了.

(3)通过交换解题顺序,揭示了这个具体方程的特殊结构.从试题编制的角度,可以

xx1?3x?1,得 将④、⑤、⑥理解为:由已知方程3?3出发,让左右两边分别乘以x1?3?x1?3x1?3?x?3??3. 31?3x1?3x?x1?3x?32x?更一般地,让3?3左右两边分别乘以

1?3x?32x??x?3nx?1,则得方程(个数推nx?3广)

1?3x?32x?

1?3x?32x??3?n?1?x?3?x?3. ?n?1?xnx?3?3这样,我们对方程的内在结构就看得更透了.

(4)通过删除多余的思维回路、或作运算关系的转换,可以得出更接近问题深层结构的新解法.就是说,不仅第(1)、(3)两步的回路可以删除,而且第(2)步本身也可以替换,先化为二次方程再降次亦是多余的,一步到位就能化成简单指数方程.如(途径很多,只写两个)

新解法1 分子提取3,原方程即

?x3?x(3x?1)?x?33?3?x??1. ?x1?3新解法2 消除负指数,原方程即

1x13?3?x??1. ?3?xx31?31?说明 这些新解法隐去了原解法的全部三个步骤,简单得心算就可以完成,但是新解法确实是源于原解法的专业分析.可以说,原解法更反映问题的一般性,而新解法则更体现题目的特殊性,它们各有自己的价值取向,都有自己的存在空间.解题学习应该经历从原解法到新解法的全过程,把“怎样解题”与“怎样学会解题”结合起来,过程与结果并重.

还要指出,如果说新解法1还有点技巧成分的话,那么新解法2已经具有一般性了.面对方程问题,消元降次是一种通理通法的思考,对原方程统一未知数:F3?x,3x?0?

G?3x??0,标准化为3?x或3x的一元方程,正是消元思想的运用.一般情况下,本来还应

该有后续的去分母步骤,但本例的特殊地方是恰好分子分母约分了,也就是“降次”的过程被自动完成了(原解法是分为第(1)、(3)两步骤来完成的),因此,新解法2可以认为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自然结合.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消元降次的不同途径与不同顺序,将导致解题的不同长度.

这个简单例子能帮助我们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即使我看不出分子分母能约分,我也有机会通过解题过程的分析而更接近问题的深层结构;即使我很笨,我也有机会通过解题过程的分析而学会聪明,并且聪明是由自己习得的. 2-3-4 大跨度直奔结论

例2-29 函数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是_____. (1990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9)题)

??解法1 y?1???sin2x?2sin?x?? 24??1??????cos2?x???2sin?x?? 24?4??? ??????1???sin2?x???2sin?x???

4?4?2??????2???sin?x?????1,

4?2???当sin?x?2????1??1时,yman??2. 4?2解法2 设t?sinx?cosx????2sin?x??,t?2,则

4??t2?1sinxcosx?,

2t2?112y??t??t?1??1,

22当t?2时,yman?1?2. 2说明 如此处理这道题就有相当的难度了,由于填空题不需要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大跨度直奔结论.

解法3 只须找一个x,使

1y1?sinxcosx?sin2x,2???y2?sinx?cosx?2sin?x??,4??同时达到最大值.由于x?

?4时,y1,y2同时达到最大值,故yman?1?2. 2注意 不要擅自取近似值,得出1.914.

例2-30 正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半径为R,则各顶点到外接球的任一切面的距离之和为 .

解 如图2-15所示,作正四面体的外接正方体,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G是BCD的中心,O是正四面体A?BCD的外接球的球心, 则

E,O,F三点共线,且O为线段EF的中点.(O是正方体的中心,E,F分别是正方体上下

两面的中心,AG是正方体主对角线的三分之二)

用记号dP表示点P到切面的距离,用R表示外接球的半径长,有

dA?dB?2dE,dC?dD?2dF,dE?dF?2dO,

得 dA?dB?dC?dD?2dE?2dF?4dO?4R.(定植) 图2-15

第四节 特例法

当填空题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时,我们可以取一个(些)特殊数值、或一个特殊图形、或一个特殊位置、或一个特殊结构来确定这个“定值”,以节省推理论证的过程.我们把这些解填空题的方法统称为特例法.对于解答题,特例常常只是提供论证的方向,而对填空题由于不需要过程,就成为答案了.当题目的条件是从一般性的角度给出时,特例法尤为有效.

在例2-8中我们已经见过取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来解填空题,在例2-19中我们已经见过取x?1来解填空题,在例2-23解法3中令x趋于正、负无穷,我们又见到了取特殊位置来解填空题.

2-4-1 取特殊图形或图形的特殊位置

例2-31 若一条直线与一个正四棱柱各个面所成的角都为?,则cos?= . 讲解 题目暗示,答案是一个“定值”,所以,我们取一个特殊的正四棱柱——正方体,这时体对角线与正方体的6个面所成角相等,依题意

cos2??cos2??cos2??2,?????

得 cos?=266.填 . ?333ABC中,点O是BC中点,过点O的直线分别交AB,AC于

说明 这是取一个特殊图形来解填空题.

例2-32 如图2-17,在

不同两点M,N,若AB?mAM,AC?nAN,则m?n? .

解法1 (直接法)如图2-15,由已知有

NO?NC?CO??n?11AC?AB?AC n2??1?11?AB????AC, 2?2n? OM?OB?BM?11?mAB?AC?AB 图2-16 2m??1?11?????AB?AC,

2?m2?因为M,O,N三点共线,,所以,存在??0使NO??OM,得

1??11?1??11?AB????AC??????AB?AC?, 22?2n???m2??但AB,AC不共线,所以

?1?11??????,??2?m2? ??1?1???,?2?2n消去λ得m?n?2.

解法2 (特例法)设过O的直线与BC重合,即M点为B点,N点为C点,有

m?1,n?1,得m?n?2.

说明 特例法取了一个特殊位置,简单得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解法2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填空题不需要写过程.

例2-33 如图2-17,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各侧棱和底面边长均为a,点D是C1C上任一点,连A1B,A1D,BD,AD,则三棱锥A?A1BD的体积为 .

解法1 (直解法)转换顶点

11333VA?A1BD?VB?A1AD??a2?a?a.

32212解法2 (特例法) 由C1C平行AA1B1B知,三棱锥A?A1BD体

积与D的位置无关(定值),特别地取D与是C重合,则三棱锥 图2-17

A?A1BD体积为直三棱柱ABC?A1B1C1体积的三分之一.

1VA?A1BD?VA1?ABD?VABC?A1B1C1

3 ?13333?a?a . 34120),0)和C(4,例2-3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的顶点A(?4,顶点B在

x2y2sinA?sinC??1上,则?_____. 椭圆

259sinB(2007年数学高考江苏卷理科第(15)题)

解 (特例法)题目暗示,无论顶点B在椭圆的什么位置,只要与A,C构成三角形,那么所求式为“定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动点B取一个特殊位置,来计算所求式子的值.现取椭圆与y轴的正

半轴的交点为B(如图2-18),则图2-18

ABC为等腰三角形,且B?0,3?,有

3sinA?sinC?,

53424. sinB?sin?180?2A??sin2A?2sinAcosA?2?552533?sinA?sinC555所以 ??.

24sinB425例2-35 平行六面体各棱长为4,在顶点P的各条棱上分别取A,B,C,使PA?1,设棱锥P?ABC的体积为V1,平行六面体的体积为V2,那么V1:V2? . PB?2,PC?3,

解 (特例法)题目暗示,满足题设条件的两体积的比值对任一平行六面体都将是一

“定值”,故可以取正方体来替代,从而相应的三棱锥也就成为一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有

11V1???1?2?3?1,

32V2?43?64,

故V1:V2? 1∶64. 2-4-2 取特殊数值或特殊结构

例2-36 若f?x??asin?x?????????bsinx?则有序实数对????ab?0?是偶函数,4?4???a,b?可以是 .(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组数字即可)

(2006年数学高考湖南卷理科第(14)题)

解 (特例法)因为答案只需要一组数字即可,所以取x??4代人偶函数的恒等式

f??x??f?x?中,得?b?a,填?1,?1?即可.

222例2-37 设a?b?2?3,b?c?2?3,则a?b?c?ab?bc?ca的值为

解法1 (直解法)将求值式变形为已知式,有

a2?b2?c2?ab?bc?ca??a?b???b?c???a?b??b?c?22

?2?3?15.????2?3???2?3??2?3?

22解法2 (特例法) 题目暗示,满足题设条件的a,b,c有无穷多个,但所求代数式的值将是一个“定值”,取满足条件的一组a?2,b??3,c??2代入

原式?4?3?4?23?23?4?15.

例2-38 已知?an?的公差d?0,且a1,a3,a9成等比数列,则_______.

(1992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8)题)

解法1 (直解法)由a1,a3,a9成等比数列知

a1?a3?a9的值是

a2?a4?a10(a1?2d)2?a1(a1?8d),

得 d(a1?d)?0,

但d?0,故a1?d,有

原式=

d?3d?9d13?.

2d?4d?10d16解法2 (特例法) 题目暗示,满足条件的数列有无穷多个,但所求代数式的值将是一个“定值”,取一个满足已知条件的特殊等差数列an?n,有d?0,a1,a3,a9成等比数列,则

原式=

1?3?913?.

2?4?1016 例2-39 已知{an}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如果Sn是{an}的前n项和,那么

nan等于( ). limn??Sn(1990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理科第(18)题)

解法1 (直解法)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0时,an是n的一次函数,Sn是n的二次函数,记

an?dn??a1?d?,Sn?d22a1?dn?n, 22

arcsin6. 3例2-47 在三棱锥P?ABC中,PA?BC?234,PB?AC?10,PC?AB?241,则三棱锥P?ABC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

解 将三棱锥P?ABC补充为长方体AEBG?FPDC(图2-24),则三棱锥的各边成为长方体的面对角线,记长方体的三条共点棱长为PE?x,EB?y,EA?z,则有

?x2?y2?100,?22?x?z?136, ?y2?z2?164,?解得x?6,y?8,z?10,所以

VP?ABC?VAEBG?FPDC?4VP?AEB

1?VAEBG?FPDC?4?VAEBG?FPDC6

1?VAEBG?FPDC31??6?8?10?160. 311例2-48 arctan?arctan的值_____. 图2-24

32(1991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6)题)

解法1 (直解法)由tan(arctan?arctan)?1,

13121??, ① 341? 0?arctg? , ②

2411?故 arctg?arctg?.

324解法2 (图解法)如图2-25,作一个2?3的矩形,易知?ABD而 0?arct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

原式??BAE??DAE.

??BAD??4. 图2-25

说明 这是一道有课本背景的简单题,当年,曾在初中课本以平面几何的形式出现过,高一课本又以三角形式出现过,高二课本还以复数形式出现过,现在以反三角函数的形式出现,答案为

?.但我们在阅卷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得出1,原因可能是只算到 411??tan?arctan?arctan?= 1 ,

23??就再也没有算下去了.这种丢三落四现象不完全是知识基础问题,我们并不认为考生连

arctan1??4都不懂,恐怕主要是由于紧张、粗心而产生心理上的“顾此失彼”或记忆上的

“瞬时遗忘”.

例2-49 已知?在第三象限且tan??2,则cos?的值是______ (1992年数学高考全国卷文科第(20)题)

解 (图解法)视?为锐角,作锐角示意图2-26,

BC=1,AC=2,AB=5,

则 cos?ABC?15

恢复第三象限的符号,得cos???15 图2-26

说明 这种“锐角示意图”是将三角形的符号与绝对值分开处理,绝对值用锐角计算,符号由象限决定,在处理三角问题时,这种“税角示意图”有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解题的效率,应记住一些勾股数:(3,4,5),(5,12,13),(7,24,25),(9,40,41)等等. 2-5-3 揭示几何图形的深层结构

就是说,解题不仅借助直观呈现,而且进行图形几何结构的深层揭示,减少演算、节省过程.

例2-50 已知向量a??cos?,sin??,b??cos?,sin??,且a??b,那么a?b与

a?b的夹角的大小是 .

解法1 (直解法)由

a?b??a?b??cos?a?b,a?b???a?ba?b得夹角为90.

a?b22a?ba?b?0,

解法2 (图解法)两个向量a,b都是起点在原点、终点在单位圆上,以a,b为邻边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是个菱形,a?b与a?b成为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得a?b与

a?b的夹角为90.

说明 解法1重在代数演算,解法2重在图形性质的揭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夹角的得出简明、直观.

例2-51 设P是曲线y?4?x?1?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到点?0,1?的距离与点P到

2y轴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 .

(2004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6)题)

解 (图解法)易知,抛物线的顶点为A?1,0?,焦距为p?2,准线方程为x?0,焦点为F?2,0?,所以点P到点B?0,1?的距离与点P到y轴的距离之和等于PF?PB,由PF?PB?BF知,当B,P,F三点共线时取得最小值(如图2-27).此时在RtBOF中,有

BF?OB2?OF2?5.

所求的最小值为5. 图2-27

说明 这个解法用到了抛物线定义的几何特征,用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例2-52 如图2-28,连结ABC的各边中点得到一个新的A1B1C1,又连结A1B1C1的各边中点得到A2B2C2,如此无限继续下去,得到一系列三角形:ABC,A1B1C1,

A2B2C2,…,这一系列三角形趋向于一个点M,已知A?0,0?,B?3,0?,C?2,2?,则点M的坐标是 .

(2006年数学高考福建卷理科第(16)题)

解法1 (直解法)设Anan,an,Bnbn,bn,Cncn,cn,且记A0a0,a0??0,0?,

????????B0b0,b0??3,0?,C0c0,c0??2,2?.由已知有

????bn?1?cn?1, 2c?an?1 bn?n?1,

2a?bn?1 cn?n?1,

2 an?得 图2-28

nn?1?1??1??an?bn???an?1?bn?1??????a0?b0???3???,2?2??2??nn?1??1??1? ?bn?cn???bn?1?cn?1??????b0?c0?????,

2?2??2???an?bn?cn?an?1?bn?1?cn?1??a0?b0?c0?5,???55?1?54?1?51?1?可求得 an?????,bn?????,cn?????.

33?2?33?2?33?2?5.

n??n??n??32同理 liman?limbn?limcn?.

n??n??n??3有 liman?limbn?limcn?所以M的坐标为?,?.

解法2 (图解法)依题意,点Ai?i?1,2,总在AC边的中线上,点Ci?i?1,2,nnn?52??33??总在BC边的中线上,点Bi?i?1,2,?ABC趋向于一个点M?总在AB边的中线上.当

时,该点必为ABC三条中线的交点——重心,因而点M的坐标为

xA?xB?xC0?3?25?x???,??M?52?333填?,?. ??y?yA?yB?yC?0?0?2?2,?33?M?333?说明 解法2的简明在于抓了动点“总在中线上”的几何特征,一步到位,直奔重心. 2-5-4 图示为区域

这种做法的知识基础是把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为平面区域,把二元二次不等式表示为二次曲线的内部或外部区域,其中,线性规划就是区域直观的典型应用.

例2-53 过点M?3,1?的直线与抛物线y?2?x?1?的位置关系为 .

2讲解 一般地,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可以2个交点、也可以1个交点)、

相切(2个重合的交点)、相离三种情况,可以通过方程组的讨论来确定.如果讨论时直线方程用点斜式,还要注意斜率存在与不存在、斜率存在时又要注意为0与不为0等多种情况.注意到,把点M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时,有yM?2?xM?1?,即点M在抛物线内

2部(画图也能直观看出来),所以,过点M的直线与抛物线y?2?x?1?永远相交,心算

2即可完成,填相交.

??x?2y?5≥0????22例2-54 设m为实数,若?(x,y)?3?x≥0??(x,y)x?y≤25,则m??mx?y≥0??????的取值范围是 .

(2007年数学高考浙江卷理科第(17)题)

解 如图2-29,x?2y?5?0 表示直线

x?2y?5=0下方的区域,3?x?0表示直线3?x=0左侧区域,mx?y?0表示直线mx?y=0包括y轴正方

向一侧的区域,x?y?25表示圆x?y=25内部区 图2-29

域(以上区域均包括边界).题目的已知条件是说:直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不超出圆的范围.当动直线mx?y=0(图中虚线)以原点为旋转中心运动变化时,所构成的圆内三角形区域也变化,但不能超过边界点??5,0?,?3,?4?,把这两点的坐标代入mx?y=0,可分别求得m?0,m?222244,故m的取值范围0?m?. 33例2-55 有两个人相约9点到10点在某一地点会面(人到达的时间是随机的),早到的人要等另一个人20分钟才可离开,则这两个人能见面的概率是 .

解 设两个人到达的时间分别为9点过x分钟和9点过y分钟,则由题设知两人能见面时x,y满足

?0?x?60,??0?y?60, ?x?y?20?可x与y所有可能的取值情况及两人能会面时可能取值的情况,以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来表示,如图2-30中的正方形和阴影

部分,故这两个人能见面的概率为 图2-30

602??60?20?5. ?2609 说明 这个例子历经了两次转化,首先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是把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区域,于是,概率的求解归结为面积比的计算.

2

第六节 猜想法

猜想是根据部分理由而得出结论的合情推理,一个完整的数学解题过程常常要经历“先猜后证”的两个阶段,猜想也是一种能力.解填空题除了要重点掌握好直接法,特例法,图解法外,也可辅以猜想法,主要形式有:特例猜想,归纳猜想,类比猜想等.当然,猜想结论是有风险的,当你不能用直接法等途径求解时,冒这样的风险是值得的.比如,在例2-27 中不会求“a4的最大值”,那猜想“S4?10,S5?15”可能会在取等号时使a4达到最大值,然后再找理由去证实猜想.

例2-56 cos2??cos2???120??cos???240?的值为. .

2解 (猜想法)取特殊值??0,得原式=1?再取特殊值??60,得原式=猜想答案与?无关,填

113??. 442113?1??. 4423. 222(请自行用直解法求解)

例2-57 设?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n?1?an?1?nan?an?1an?0?n?1,2,则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 . (2000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5)题)

2解法1 (猜想法)取n?1,有2a2由a1?1,有?2a2?1??a2?1??0,?a12?a2a1?0,

?,但an?0,得,a2?1. 21?1?,有?3a3?1??a3???0,但an?0,

2?2?22取n?2,有3a3?2a2?a3a2?0,由a2?得a3?1. 31. n猜想答案为an?说明 虽然猜想法不完全可靠,但却提供了特殊化的探索,若能根据求a2,a3的同样方法归纳出?n?1?an?1?nan?an?1an?0??就有机会获??n?1?an?1?nan???an?1?an??0,

22得完整解法.

解法2 (直解法)已知即 ???n?1?an?1?nan???an?1?an??0,

由正项数列得?n?1?an?1?nan?0??n?1?an?1?nan,即?nan?为常数列,有

nan??n?1?an?1? 得an??2a2?a1?1.

1. n例2-58 取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的两个长方体,将它们两个全等的面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长方体,则大长方体的对角线最大为 cm.

解法1 (猜想法)估计大长方体最长(5+5=10)时对角线也最长,有

d?102?42?32?55.

解法2 (直解法)当a?b?c?0时,有

?2a?2?b2?c2?a2??2b??c2?a2?b2??2c?,

22所以,d?102?42?32?55为最大对角线.

例2-59 将杨辉三角中的奇数换成1,偶数换成0,得到如图2-31所示的0-1三角数表.从上往下数,第1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行,第2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3行,…,第n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 行;第61行中1的个数是 .

图2-31

(2007年数学高考湖南卷理科第(15)题)

解 (猜想法)给上述杨辉三角续写两行:

可见

(1)第3行有4个1;

(2)从第3行起,增加第一个2行,则该两行之间就增加2个1;增加第二个2行,则该两行之间就增加2?4个1;所以到第7行时会有4+4=8个1;

(3)但是第7行恰有8个数,故第7行全为1; (4)由第1,3,7 行全为1,猜想第2?1行全为1;

(5)假设第2?1行有2个1,增加2行后,会得出2?2?2k2nkkkkk?1个1,但第

?2k行恰有2k?1个数,故第2k?1?1行全为1. ?1??2k?2k?1?1所以,第n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2?1行. 因为61?26?1?2,故第63行共有64个1,逆推知,第62行共有32个1,第61行共有32个1.

说明 第(5)步可以改写为严格的数学归纳法证明.

n??第七节 填空新题型

近年,高考常把填空题作为新题型的实验园地,体现多重选择、实际应用、开放探索(条件开放、结论开放)、信息迁移等特征的填空题时有出现. 2-7-1 实际应用型

从1993年开始,高考强调考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作为落实这一举措的初级阶段,应用型的题目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是与排列组合有关),到1995年发展为解答题,并推进到“信息迁移题”的新阶段.解答应用性的题目要求我们从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其完整的求解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1)阅读理解;

(2)进行数学化设计; (3)进行标准化设计.

当问题不太复杂时,可以直接进入第三步.

例2-60 建造一个容积为8m,深为2m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池底和池壁的造价每平方米分别为120元和80元,那么水池的最低造价为______ (1993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22)题)

解 此题可转化为长方体中有关面积的计算.如图2-32,由于容 积和深度都是定值,因而底面积为定值4,造价也为定值120?4?480元.这时水池的造价与底面周长成正比,“面积取定值的长方形以正方形时周长最短”,因而最低造价的水池底面为正方形,长=宽=4?2m,

这时,长方体为正方体,总造价为80?4?4?480?1760(元). 图2-32

例2-61 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偏号为1,2,3,4的四个盒中,则恰好有一个空盒的放法共有______种(用数字作答).

(1995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20)题)

解 经过理解题意,我们将其转化为排列组合问题,并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将四个不同的小球分成三堆,各堆的球数只能是1,1,2,其中含有2个球的那一堆确定之后,另两堆也随之确定.因此,这是从4个元素中取2个元素的组合问题,有C4种分法.

第二步,将三堆的小球放入四个盒子中,这是从4个元素中取3个元素的排列问题,

23有A4种放法.由乘法原理,得C4A4?144.

332说明 排列、组合符号具有双重身份,有时表示运算,有时表示运算结果.本题要求用“数字作答”,所以必须计算出144来.有时考试为了控制运算量,也允许用排列、组合符号表示结果,总的原则是按题目要求运算到最后且最简单的结果.

例2-62 某时钟的秒针端点A到中心点O的距离为5cm,秒针均匀地绕点O旋转,当时间t?0时,点A与钟面上标12的点B重合.将A,B两点间的距离d(cm)表示成t(s)的函数,则d?_____,其中t??0,60?. (2007年数学高考江苏卷理科第(16)题)

解 点A在以5为半径的圆周上运动,射线OA第1秒转30时,AB?10sin?30,t秒转

?t30,当0≤t≤

?t60;当30

说明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时钟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解三角形),要结合实际进行分

类,并用诱导公式.这样的题目能让人感悟到数学有用. 2-7-2 开放探索型

相对于条件充分和结论唯一的封闭性问题而言,条件或结论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称为探索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

例2-63 中学数学中存在许多关系,比如“相等关系”、“平行关系”等等.如果集合A中元素之间的一个关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自反性:对于任意a?A,都有aa;

(2)对称性:对于a,b?A,若ab,则有ba;

(3)传递性:对于a,b,c?A,若ab,bc,则有ac. 则称“”是集合A的一个等价关系.例如:“数的相等”是等价关系,而“直线的平行”不是等价关系(自反性不成立).请你再列出三个等价关系:______. (2007年数学高考福建卷理科第(16)题)

讲解 本题是教材中的相等关系等的抽象,答案不唯一,如图形全等,图形相似,集合相等,非零向量的共线,命题的充要条件等都是答案.

例2-64 把下面不完整的命题补充完整,并使之成为真命题:若函数f?x??3?log2x的图象与g?x?的图象关于 对称,则函数g?x?= .(注:填上你认为可以成为真命题的一种情形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2005年数学高考福建卷理科第(16)题)

讲解 本题有很强的开放性.比如可以考虑填写:

①x轴,g?x???3?log2x; ②y轴,g?x??3?log2??x?; ③原点,g?x???3?log2??x?; ④直线y?x,g?x??2x?3.

等.关键是前后两个空必须匹配,组成真命题.

例2-65 若四面体各棱的长是1或2,且该四面体不是正四面体,则其体积是 .(只需写出一个可能的值).

(1999年数学高考上海卷理科第(12)题)

讲解 首先是选择好每个面的三条棱,根据“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排除{1,1,2},得到{1,1,1}{1,2,2}{2,2,2},然后由这三类面在空间构造满足条件的一个四面体,四面体的六条棱中“1”可以出现1次、2次或3次,

图2-33

分别对应的四面体的体积为

111114,,,从中选择一个结论即可. 61212例2-66 在直四棱柱A1B1C1D1?ABCD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 时,有A1C?B1D1.(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形)

(1998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8)题)

讲解 因为BD//B1D1,要A1C?B1D1只需A1C?BD,只需四边形

ABCD满足AC?BD即可.填任何能够推导出

AC?BD的条件都行,如ABCD是正方形、菱形等. 图2-34

例2-67 老师给出一个函数y?f?x?,四个学生甲、乙、丙、丁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

甲:对于x?R,都有f?1?x??f?1?x?; 乙:在(??,0]上函数递减; 丙:在?0,???上函数递增; 丁:f?0?不是函数的最小值.

如果其中恰有三人说的正确,请写出一个这样的函数 .

讲解 由题意知,以甲、乙、丙、丁四个条件中任意三个为一组条件,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函数即可,但“任意三个条件”并不都是相容的,当乙、丙同时成立时,丁不成立;当甲成立时(x?1是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丙不成立.所以“恰有三人说的正确”应是甲、乙、

丁正确,同时具备条件甲、乙、丁的一个函数为y??x?1?或y?x?1,y?x?x?2?等. 2-7-3 多重选择型

这类填空题有点像选择题,但存在多项选择,可以排除单项选择题随机猜测的因素.例2-9就是一道多选题.

例2-68 在正方体上任意选择4个顶点,它们可能是如下各种几何形体的4个顶点,这些几何形体是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①矩形;

②不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

③有三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 ④每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 ⑤每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 (2007年数学高考安徽卷理科第(15)题)

讲解 这一道题存在多项选择,须逐一作出正确判断.如图2-35,有 ① 显然正确; ② 显然不正确;

③ 正确,如三棱锥D1?ACD; ④ 正确,如三棱锥D1?ACB1; ⑤ 正确,如三棱锥D1?BCD.

故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为①,③,④,⑤. 图2-35 例2-69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及?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

①m?n ②??? ③n?? ④m??

2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___________. ..(1999年数学高考全国卷理科第(18)题)

讲解 这是一个条件、结论都开放的多重选择题,从4个论断中选3个可以得出4个命题,其中2个是假的,两个是真的,取真命题②③④?①,①③④?②之一个填上即为.

例2-70 关于x的函数f?x??sin?x???有以下命题: (1)对任意的?,f(x)都是非奇非偶函数; (2)不存在?,使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3)存在?,使f(x)是奇函数; (4)对任意的?,f(x)都不是偶函数.

其中一个假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因为当?=_______时,该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001年数学高考上海卷理科第(11)题)

讲解 在所给出的4个命题中存在多项选择,即(1),(4)均为假命题,须逐一找出反例:

命题(1)当??k?或??命题(4)当???2?k?k?z不成立;

?2?k?k?z不成立.

注意,前后两个空必须匹配.

例2-71 对于非零实数a,b,以下四个命题都成立: ① a?1?0; ② (a?b)2?a2?2ab?b2; a2 ③ 若|a|?|b|,则a??b; ④ 若a?ab,则a?b.

那么,对于非零复数a,b,仍然成立的命题的所有序号是 . (2007年数学高考上海卷理科第(9)题、文科第(10)题)

讲解 从实数a,b到复数a,b,有两个命题②、④仍然成立,属于多重选择.找反例是问题的关键,当a?i时,命题①不成立,平方非负只是实数的性质;当a?1,b?i时,命题③不成立,摸相等的复数可以在一个圆上(不限于重合或成相反数). 2-7-4 呈现过程型

这类题目将求解的全貌展示在解答者的面前,或是在关键的地方留下空白,让解答者去填补,或是请解答者对整体思路做出反思、判断与调整.

例2-72 已知函数y?ax?bx?c(a?0)中,a,b,c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x?2是方程ax?bx?c?0的一个根; (2)ax?bx?c与6的和能被x?1整除; (3)ax?bx?c除以x?2余数是?4. 求二次函数y?ax?bx?c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由已知条件得方程

222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方程组可得

(1)(2) (3)?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从而函数的表达式为

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a?_______>_______,所以y有最小值,且

y最小值?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 这道考题把一元二次方程、多项式乘除、二次函数的最值等多个知识点编组在一起,是一道综合性的考题.题目本身提示了解方程组的方法,并设计好了解题程序与书写格式,下来的工作就是五步填空:

(1)由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

?4a?2b?c?0,? ?a?b?c?6?0,

?4a?2b?c?4?0,?(2)解方程组,得

?a?1,? ?b?1,

?c??6,?(3)把a,b代入得二次函数 y?x?x?6.

(4)判断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因为 a?1?0, 所以y有最小值. (5)具体求出最小值 y最小值24ac?b225???.

4a4x2y2??1的两个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若例2-73 给出问题:F1,F2是双曲线

1620点P到F1的距离等于9,求点P到F2的距离.

某同学的解答如下:双曲线的实轴长为8,则由PF1?PF2?8,即9?PF2?8,得PF2?1或17.

该同学的结果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将他的解题依据填在下面的空格内;若不正确,请将正确的结果填在下面的空格内: . (2003年数学高考上海卷理科第(12)题)

讲解 这道题目呈现了“某同学”“会而不对”的解题过程,解答运用双曲线的定义

PF1?PF2?2a进行推算是正确的,但该同学忽视双曲线的焦点F到双曲线上的点P的

最短距离PFmin?c?a?6?4?2,所以他的结果不对,舍去PF2?1,正确的答案应该

是17.

事实上,左(右)焦点F1(F2)到双曲线右(左)支的最短距离为10,“点P到F1的距离等于9”表明点P在双曲线左支上,这时F2到左支上的点的不会小于10.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7.

例2-74 高中数学教材上有一道习题:已知平面四边形一组对边的平方和等于另一组对边的平方和,求证: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下面利用向量方法进行证明:设有四边形ABCD,由条件得知

AB?CD?BC?AD, 则有 AB?AD?AC22222???2?AC?AB?AD,

?22所以 ADAC?ABAC, 即

?AD?A?B?A0C,

得 BDAC?0.

反思上面的证明过程,对命题进行推广,写出你的结论: .

解 上面的向量运算与四边形ABCD是否共面无关,因而立即可以作得出结论:已知空间四边形一组对边的平方和等于另一组对边的平方和,则空间四边形余下的一组对边(对角线)互相垂直.

题目本身既在启发反思,又在诱导类比——这里主要是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一般地,平面四边形可类比空间四边形、三角形可类比三棱锥、正方形可类比正方体.

2 习题二

Z 的元素的个数为 .(江苏卷2008年第

2-1.A=?x?x?1??3x?7?,则A 4题)

2-2.不等式

x?1?1的解集是 .(2008年北京卷文科第10题) x?2??2-3. f?x??cos??x?年江苏卷第1题)

2-4. 设直线y?年江苏卷第8题)

??6??的最小正周期为

?,其中??0,则?= .(200851则实数b= .(2008x?b是曲线y?lnx?x?0?的一条切线,

232-5. 设函数f?x??ax?3x?1(x∈R),若对于任意x???1,1?,都有f?x?≥0 成立,则实数a= .(2008年江苏卷第14题)

2-6.设函数f(x)=ax2+c(a≠0),若为 .(2008年山东卷理科第14题)

x2-7. 已知f(3)?4xlog23?233,则f(2)+(4)+f(8)+…+f(28)的值等于 .(2008

?10f(x)dx?f(x0),0≤x0≤1,则x0的值

年山东卷文科第15题)

?x?y?2?0,?5x?y?10?0,?2-8.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为 . (2008年

?x?0,??y?0,山东卷文科第16题)

2-9. lim(1?a)n?1?2,则a? .(2008年陕西卷理科第13题)

n→?n?ay A C 4 3 4)(20)(64),则f(f(0))? ; 2 中A,B,C的坐标分别为(0,,,,,1 2-10.如图1,函数f(x)的图象是折线段ABC,其

B O 1 2 3 4 5 6 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bc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