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性能报告(通窗)
更新时间:2024-04-07 19: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性能分级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鑫城花园铝合金门窗工程
抗风压性能计算书
南通鸿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南通天星塑铝门窗安装有限公司 南通旭辉幕墙装饰有限公司 南通市小公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南通顺源装潢工程有限公司 南通新纪元门窗安装有限公司
2015年1月21日
1
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性能报告
I、计算依据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版》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 GB 50429-2007》 《铝合金门窗 GB/T8478-2008》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 JGJ214-2010》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JGJ 113-2009》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建筑门窗术语 GB/T5823-2008》
《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 GB/T5824-2008》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8484-2008》
《建筑外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8485-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一部分:基材 GB5237.1-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二部分:阳极氧化型材 GB5237.2-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三部分:电泳涂漆型材 GB5237.3-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四部分:粉末喷涂型材 GB5237.4-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五部分:氟碳漆喷涂型材 GB5237.5-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六部分:隔热型材 GB5237.6-2012》
II、设计计算 一、风荷载计算
1)工程所在省市:江苏 2)工程所在城市:南通市
3)门窗安装最大高度z(m):54.7 4)门窗类型:通窗 5)窗型样式:
2
6)窗型尺寸:
窗宽W(mm):1400 窗高H(mm):2900
1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Wk = βgz*μS1*μZ*W0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版 8.1.1-2) 1.1 基本风压 W0=450N/m^2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版规定,采用50年一遇的风压,但不得小于0.3KN/m^2) 1.2 阵风系数计算:
βgz=1+2*g*I10*(Z/10)^(-α) 其中:g为峰值因子,取2.5;
其中:I10为10米高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D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0.12、0.14、0.23、0.39;
其中:Z为安装高度;
其中:α为地面粗糙度指数,对应A、B、C、D类地面粗糙度,分别取0.12、0.15、0.22、0.30; 本工程按:C类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取值。安装高度<5米时,按5米时的阵风系数取值。
βgz=1 + 2*2.5*0.23*(53.1 / 10) ^ (-0.22) =1.79648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版 8.6.1规定) 1.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1)A类地区:μZ=1.284 * (z / 10) ^ 0.24,z为安装高度; 2)B类地区:μZ=1.000 * (z / 10) ^ 0.30,z为安装高度; 3)C类地区:μZ=0.544 * (z / 10) ^ 0.44,z为安装高度; 4)D类地区:μZ=0.262 * (z / 10) ^ 0.60,z为安装高度; 本工程按:C类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取值。 μZ=0.544*(53.1/10)^0.44 =1.13407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版 8.2.1规定) 1.4 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的计算:
μs1:计算点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取1.0;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版 8.3.3条:计算围护构件及其连接的强度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
1. 封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墙面及屋面可按表8.3.1的规定采用; 2. 檐口、雨篷、遮阳板、边棱处的装饰条等突出构件,取-2.0;
3. 其他房屋和构筑物可按本规范第8.3.1条规定的体型系数的1.25倍取值; 1.4.1 主要受力杆件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的计算: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版 8.3.4条:计算非直接承受风荷载的围护构件风荷载时,局部体型系数μs1可按构件从属面积折减,折减系数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当从属面积不大于1平方米时,折减系数取1.0;
2. 当从属面积大于或等于25平方米时,对墙面折减系数取0.8,对局部体型系数绝对值大于1.0的屋面区域折减系数取0.6,对其他屋面区域折减系数取1.0;
3
3. 当从属面积大于1平方米小于25平方米时,墙面和绝对值大于1.0的屋面局部体型系数可采用对数插值,即按下式计算局部体型系数; μs1(A)=μs1(1)+[μs1(25)-μs1(1)]logA/1.4
本窗型所有受力杆件中,从属面积最大的受力杆件为:竖向杆件中的<加强中挺> 其从属面积为A=左1:1.274+左2:1.568+右1:0.741+右2:0.912=4.495 主要受力杆件的从属面积A<25平方米,且>1平方米 LogA=Log(4.495)=1.50297
μs1(4.495)=μs1(1)+[μs1(25)-μs1(1)]*logA/1.4 =1+[1*0.8-1]*1.50297/1.4 =0.78529
主要受力杆件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为: μs1=μs1(4.495) =0.78529
1.4.2 面板等其他构件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μs1的计算:
面板等其他构件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直接取计算点的局部风压体型系数: 即:μs1=1.0 1.5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1.5.1 主要受力杆件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Wk(N/m^2)=βgz*μZ*μS1*w0
=1.79648*1.13407*0.78529*450 =719.954
Wk(N/m^2)<1000时,按1000(N/m^2)取值。 即:Wk(N/m^2)=1000
1.5.2 面板等其他构件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Wk(N/m^2)=βgz*μZ*μS1*w0
=1.79648*1.13407*1*450 =916.8
Wk(N/m^2)<1000时,按1000(N/m^2)取值。 即:Wk(N/m^2)=1000 2 风荷载设计值计算:
2.1 主要受力杆件的风荷载设计值计算: W(N/m2)=1.4*Wk =1.4*1000 =1400
2.2 面板等其他构件的风荷载设计值计算: W(N/m2)=1.4*Wk =1.4*1000 =1400
二、门窗主要受力杆件的挠度、弯曲应力、剪切应力校核: 1 校验依据: 1.1 挠度校验依据:
4
1)单层玻璃,柔性镶嵌:fmax/L<=1/100 2)双层玻璃,柔性镶嵌:fmax/L<=1/150 fmax最大值不允许超过20mm
其中:fmax:为受力杆件最在变形量(mm) L:为受力杆件长度(mm) 1.2 弯曲应力校验依据: σmax=M/W<=[σ]
[σ]:材料的抗弯曲应力(N/mm^2)
σmax:计算截面上的最大弯曲应力(N/mm^2) M:受力杆件承受的最大弯矩(N.mm) W:净截面抵抗矩(mm^3) 1.3 剪切应力校验依据:
τmax=(Q*S)/(I*δ)<=[τ]
[τ]:材料的抗剪允许应力(N/mm^2)
τmax:计算截面上的最大剪切应力(N/mm^2) Q:受力杆件计算截面上所承受的最大剪切力(N) S:材料面积矩(mm^3) I:材料惯性矩(mm^4) δ:腹板的厚度(mm)
2 主要受力杆件的挠度、弯曲应力、剪切应力计算: 因建筑外窗在风荷载作用下,承受的是与外窗垂直的横向水平力,外窗各框料间构成的受荷单元,可视为四边铰接的简支板。在每个受荷单元的四角各作45度斜线,使其与平行于长边的中线相交。这些线把受荷单元分成4块,每块面积所承受的风荷载传递给其相邻的构件,每个构件可近似地简化为简支梁上呈矩形、梯形或三角形的均布荷载。这样的近似简化与精确解相比有足够的准确度,结果偏于安全,可以满足工程设计计算和使用的需要。由于窗的四周与墙体相连,作用在玻璃上的风荷载由窗框传递给墙体,故不作受力杆件考虑,只需对选用的中梃进行校核。
2.1 加强中挺的挠度、弯曲应力、剪切应力计算: 构件“的各受荷单元基本情况如下图:
5
构件由以下各型材(衬钢)组合而成,它们共同承担“加强中挺”上的全部荷载: (1).铝合金:加强中挺
截面参数如下: 惯性矩:1400338.96 抵抗矩:25866.41 面积矩:17214.97 截面面积:1141.36 腹板厚度:2
2.1.1 加强中挺的刚度计算 1.加强中挺的弯曲刚度计算
D(N.mm^2)=E*I=70000*1400338.96=98023727200 加强中挺的剪切刚度计算
D(N.mm^2)=G*F=27000*1141.36=30816720 2.加强中挺的组合受力杆件的总弯曲刚度计算 D(N.mm^2)=98023727200=98023727200
加强中挺的组合受力杆件的总剪切刚度计算 D(N.mm^2)=30816720=30816720 2.1.2 加强中挺的受荷面积计算 1.左1的受荷面积计算(梯形)
A(mm^2)=(2600-980)*980/4=396900
6
2.左2的受荷面积计算(梯形)
A(mm^2)=(3200-980)*980/4=543900 3.右1的受荷面积计算(梯形)
A(mm^2)=(2600-570)*570/4=289275 4.右2的受荷面积计算(梯形)
A(mm^2)=(3200-570)*570/4=374775 5.加强中挺的总受荷面积计算
A(mm^2)=396900+543900+289275+374775=1604850 2.1.3 加强中挺所受均布荷载计算 Q(N)=Wk*A
=1000*1604850/1000000 =1604.85
2.1.4 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中点挠度、弯矩、剪力计算 2.1.4.1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中点挠度计算
1.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中点挠度计算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604.85*(98023727200/98023727200) =1604.850
本窗型在风荷载作用下,可简化为承受矩形均布荷载 Fmid(mm)=Q*L^3/(76.8*D)
=1604.85*2900^3/(76.8*98023727200) =5.199
2.1.4.2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计算
1.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计算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604.85(98023727200/98023727200) =1604.850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1604.85 =2246.79
本窗型在风荷载作用下,可简化为承受矩形均布荷载 Mmax(N.mm)=Q*L/8
=2246.79*2900/8 =814461.37 2.1.4.3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计算
1.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计算 按剪切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604.85*(30816720/30816720) =1604.850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1604.85
7
=2246.79
本窗型在风荷载作用下,可简化为承受矩形均布荷载 Qmax(N)=±Q/2 =2246.79/2 =1123.395
2.1.5 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中点挠度、弯矩、剪力计算
2.1.5.1左1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加强中挺作用产生的中点挠度、弯矩、剪力计算 1.受荷面积计算
A(mm^2)=(980*980/2)/2=240100 =240100
2.该分格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全部集中荷载
通过下边杆件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集中荷载计算 P(N)=(wk*A)/2
=(1000*240100)/2/1000000 =120.05
3.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挠度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跨中挠度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20.05*(98023727200/98023727200) =120.050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在该任意点处产生的最大挠度计算 Fmax(mm)=P*L1*L2*(L+L2)*sqrt(3*L1*(L+L2))/(27*D*L)
=120.05*1600*1300*(2900+1300)*sqrt(3*1600*(2900+1300))/(27*98023727200*2900) =0.614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计算 Fmid(mm)=P*L2*(3*L^2-4*L2^2)/(48*D)
=120.05*1300*(3*2900^2-4*1300^2)/(48*98023727200) =0.613
4.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弯矩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20.05*(98023727200/98023727200) =120.050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120.05 =168.07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弯矩计算 Mmax(N.mm)=P*L1*L2/L
=168.07*1600*1300/2900 =120546.76
5.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剪力
8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总剪力 按剪切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20.05*(30816720/30816720) =120.050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120.05 =168.07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剪力计算 Qmax(N)=P*L1/L
=168.07*1600/2900 =92.73
2.1.5.2左2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加强中挺作用产生的中点挠度、弯矩、剪力计算 1.受荷面积计算
A(mm^2)=(980*980/2)/2=240100 =240100
2.该分格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全部集中荷载
通过上边杆件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集中荷载计算 P(N)=(wk*A)/2
=(1000*240100)/2/1000000 =120.05
通过下边杆件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集中荷载计算 P(N)=(wk*A)/2
=(1000*240100)/2/1000000 =120.05
3.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挠度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跨中挠度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20.05*(98023727200/98023727200) =120.050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在该任意点处产生的最大挠度计算 Fmax(mm)=P*L1*L2*(L+L2)*sqrt(3*L1*(L+L2))/(27*D*L)
=120.05*1600*1300*(2900+1300)*sqrt(3*1600*(2900+1300))/(27*98023727200*2900) =0.614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计算 Fmid(mm)=P*L2*(3*L^2-4*L2^2)/(48*D)
=120.05*1300*(3*2900^2-4*1300^2)/(48*98023727200) =0.613
4.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弯矩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9
=120.05*(98023727200/98023727200) =120.050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120.05 =168.07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弯矩计算 Mmax(N.mm)=P*L1*L2/L
=168.07*1600*1300/2900 =120546.76
5.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剪力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总剪力 按剪切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120.05*(30816720/30816720) =120.050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120.05 =168.07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剪力计算 Qmax(N)=P*L1/L
=168.07*1600/2900 =92.73
2.1.5.3右1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加强中挺作用产生的中点挠度、弯矩、剪力计算 1.受荷面积计算
A(mm^2)=(570*570/2)/2=81225 =81225
2.该分格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全部集中荷载
通过上边杆件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集中荷载计算 P(N)=(wk*A)/2
=(1000*81225)/2/1000000 =40.612
通过上边杆件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集中荷载计算 P(N)=(wk*A)/2
=(1000*81225)/2/1000000 =40.612
3.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挠度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跨中挠度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40.612*(98023727200/98023727200) =40.612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在该任意点处产生的最大挠度计算 Fmax(mm)=P*L1*L2*(L+L2)*sqrt(3*L1*(L+L2))/(27*D*L)
10
=40.612*1600*1300*(2900+1300)*sqrt(3*1600*(2900+1300))/(27*98023727200*2900) =0.208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计算 Fmid(mm)=P*L2*(3*L^2-4*L2^2)/(48*D)
=40.612*1300*(3*2900^2-4*1300^2)/(48*98023727200) =0.207
4.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弯矩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40.612*(98023727200/98023727200) =40.612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40.612 =56.8568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弯矩计算 Mmax(N.mm)=P*L1*L2/L
=56.8568*1600*1300/2900 =40780.05
5.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剪力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总剪力 按剪切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40.612*(30816720/30816720) =40.612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40.612 =56.8568
该分格下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剪力计算 Qmax(N)=P*L1/L
=56.8568*1600/2900 =31.37
2.1.5.4右2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加强中挺作用产生的中点挠度、弯矩、剪力计算 1.受荷面积计算
A(mm^2)=(570*570/2)/2=81225 =81225
2.该分格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全部集中荷载
通过上边杆件传递到主受力杆件上的集中荷载计算 P(N)=(wk*A)/2
=(1000*81225)/2/1000000 =40.612
3.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挠度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跨中挠度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11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40.612*(98023727200/98023727200) =40.612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在该任意点处产生的最大挠度计算 Fmax(mm)=P*L1*L2*(L+L2)*sqrt(3*L1*(L+L2))/(27*D*L)
=40.612*1600*1300*(2900+1300)*sqrt(3*1600*(2900+1300))/(27*98023727200*2900) =0.208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处的集中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计算 Fmid(mm)=P*L2*(3*L^2-4*L2^2)/(48*D)
=40.612*1300*(3*2900^2-4*1300^2)/(48*98023727200) =0.207
4.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弯矩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矩 按弯曲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40.612*(98023727200/98023727200) =40.612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40.612 =56.8568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弯矩计算 Mmax(N.mm)=P*L1*L2/L
=56.8568*1600*1300/2900 =40780.05
5.该分格产生的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跨中产生的总剪力 (1)加强中挺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总剪力 按剪切刚度比例分配荷载
分配荷载:Q加强中挺=Q总*(D加强中挺/D总)
=40.612*(30816720/30816720) =40.612 所受荷载的设计值计算:Q=1.4*Q
=1.4*40.612 =56.8568
该分格上部任意点集中荷载对受力杆件产生的剪力计算 Qmax(N)=P*L1/L
=56.8568*1600/2900 =31.37
2.1.6 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共同作用下的中点总挠度校核 2.1.6.1 加强中挺中点总挠度校核 2.1.6.1.1 加强中挺中点总变形计算 F总=F均布+ΣF集中 =5.199+1.226+0.414 =6.839
12
2.1.6.1.2 加强中挺挠跨比计算 挠跨比=F总/L
=6.839/2900 =0.0024
0.0024<=1/150挠跨比符合要求,6.839<=20挠度绝对值符合要求。 加强中挺的挠度符合要求。
2.1.7 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抗弯曲强度校核 2.1.7.1 加强中挺抗弯曲强度校核 2.1.7.1.1 加强中挺总弯矩计算 M总=M均布+ΣM集中
=814461.37+241093.52+81560.1 =1137114.99
2.1.7.1.2 加强中挺弯曲应力计算 σmax=M/W
σmax:计算截面上的最大弯曲应力 M:受力杆件承受的最大弯矩 W:净截面抵抗矩
=1137114.99/25866.41 =43.961 43.961<=90
加强中挺的抗弯强度满足要求。
2.1.8 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抗剪切强度校核 2.1.8.1 加强中挺抗剪切强度校核 2.1.8.1.1 加强中挺总剪力计算 Q总=Q均布+ΣQ集中
=1123.395+185.46+62.74 =1371.595
2.1.8.1.2 加强中挺剪切应力计算 τmax=(Q*S)/(I*δ)
τmax:计算截面上的最大剪切应力
Q:受力杆件计算截面上所承受的最大剪切力 S:材料面积矩 I:材料惯性矩 δ:腹板的厚度
=1371.595*17214.97/(1400338.96*2) =8.431 8.431<=55
加强中挺的抗剪切能力满足要求。 2.1.9 加强中挺综合抗风压能力计算
加强中挺在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下总受荷面积计算:
A=396900+543900+289275+374775+240100/2+240100/2+81225/2+81225/2 =1926175mm^2
该受力杆件在风荷载作用下,可简化为承受矩形均布荷载 根据:L/150=(q*A)*L^3/(76.8*D)
13
q(N/mm^2)=76.8*D/(L^2*150*A)
=76.8*98023727200/(2900^2*150*1926175)*1000 =3.1(kPa)
3 该门窗的综合抗风压能力为:Qmax=3.1N/mm^2
(按《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表 分级 代号 分级 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P3>= P3<1.5 P3<2.0 P3<2.5 P3<3.0 P3<3.5 P3<4.0 P3<4.5 P3<5.0 5.0
注:第9级应在分级后同时注明具体检测压力差值。”
该门窗最大抗风压能力可达:5级
各受力杆的挠度、抗弯能力、抗剪能力校核结果一览表 名称 加强中挺 长度 2900 挠跨比 允许值 校核结果 0.0024 0.0067 是 弯曲应力 许用值 校核结果 是 剪切应力 许用值 校核结果 是 43.961 90 8.431 55
三、玻璃强度校核 1 风荷载标准值: Wk(N/m^2):1000
2.1 左1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1)分格宽度:B(mm)=980 2)分格高度:H(mm)=1300 3)玻璃类型:钢化玻璃
4)玻璃强度设计值:fg(N/mm^2)=84 5)外层玻璃厚度:6mm 6)内层玻璃厚度:6mm
2.2 玻璃板块长宽比b/a系数计算 玻璃板块短边边长a(mm):980 玻璃板块长边边长b(mm):1300 b/a=1.327
2.3 四边支承外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1=1.1*t1^3/(t1^3+t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1)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1.1*6^3/(6^3+6^3) =0.55
2)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4
Wk(N/m^2)=ξ1*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1:为外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5*1000 =550
W(N/m^2)=1.4*Wk =1.4*550 =770
2.4 外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1.25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1.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599.7 k2:0.441394 k3:-0.6071 k4:-2.9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4599.7*(0.77+0.441394)^-0.6071-2.9 =4091.28
2)按长宽比1.5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523.7 k2:0.441394 k3:-0.6423 k4:-46.9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4523.7*(0.77+0.441394)^-0.6423-46.98 =3952.464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327时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4048.525
外片玻璃跨度a:980<=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4048.525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2.5 外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1)按长宽比1.25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459.45
15
k6:-0.1 k7:-0.5022 k8:2.06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459.45*(0.55-0.1)^-0.5022+2.06 =688.172
2)按长宽比1.5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350.14 k6:-0.15 k7:-0.4503 k8:1.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350.14*(0.55-0.15)^-0.4503+1.29 =530.264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327时的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639.536
2.6 外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980/6 =163.333
[a/t]:163.333<=[L/t]:639.536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2.7 四边支承内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2=t2^3/(t1^3+t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2)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6^3/(6^3+6^3) =0.5
2)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Wk(N/m^2)=ξ2*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2:为内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1000 =500
W(N/m^2)=1.4*Wk =1.4*500 =700
2.8 内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1.25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16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5、长宽比:1.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599.7 k2:0.441394 k3:-0.6071 k4:-2.9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4599.7*(0.7+0.441394)^-0.6071-2.9 =4241.931
2)按长宽比1.5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5、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523.7 k2:0.441394 k3:-0.6423 k4:-46.9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4523.7*(0.7+0.441394)^-0.6423-46.98 =4108.325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327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4200.78
内片玻璃跨度a:980<=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4200.78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2.9 内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1)按长宽比1.25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459.45 k6:-0.1 k7:-0.5022 k8:2.06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459.45*(0.5-0.1)^-0.5022+2.06 =729.98
2)按长宽比1.5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350.14 k6:-0.15
17
k7:-0.4503 k8:1.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350.14*(0.5-0.15)^-0.4503+1.29 =563.046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327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678.564
2.10 内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980/6 =163.333
[a/t]:163.333<=[L/t]:678.564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3.1 左2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1)分格宽度:B(mm)=980 2)分格高度:H(mm)=1600 3)玻璃类型:钢化玻璃
4)玻璃强度设计值:fg(N/mm^2)=84 5)外层玻璃厚度:6mm 6)内层玻璃厚度:6mm
3.2 玻璃板块长宽比b/a系数计算 玻璃板块短边边长a(mm):980 玻璃板块长边边长b(mm):1600 b/a=1.633
3.3 四边支承外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1=1.1*t1^3/(t1^3+t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1)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1.1*6^3/(6^3+6^3) =0.55
2)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Wk(N/m^2)=ξ1*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1:为外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5*1000 =550
W(N/m^2)=1.4*Wk =1.4*550 =770
3.4 外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1.5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18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523.7 k2:0.441394 k3:-0.6423 k4:-46.9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4523.7*(0.77+0.441394)^-0.6423-46.98 =3952.464
2)按长宽比1.75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1.7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886.2 k2:0.662091 k3:-0.7112 k4:-26.1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4886.2*(0.77+0.662091)^-0.7112-26.1 =3758.717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633时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3849.391
外片玻璃跨度a:980<=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3849.391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3.5 外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1)按长宽比1.5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350.14 k6:-0.15 k7:-0.4503 k8:1.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350.14*(0.55-0.15)^-0.4503+1.29 =530.264
2)按长宽比1.75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7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91.45 k6:-0.15 k7:-0.4149
19
k8:0.95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291.45*(0.55-0.15)^-0.4149+0.95 =427.205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633时的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475.437
3.6 外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980/6 =163.333
[a/t]:163.333<=[L/t]:475.437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3.7 四边支承内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2=t2^3/(t1^3+t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2)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6^3/(6^3+6^3) =0.5
2)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Wk(N/m^2)=ξ2*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2:为内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1000 =500
W(N/m^2)=1.4*Wk =1.4*500 =700
3.8 内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1.5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523.7 k2:0.441394 k3:-0.6423 k4:-46.9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4523.7*(0.7+0.441394)^-0.6423-46.98 =4108.325
2)按长宽比1.75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20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1.7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886.2 k2:0.662091 k3:-0.7112 k4:-26.1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4886.2*(0.7+0.662091)^-0.7112-26.1 =3896.047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633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3995.393
内片玻璃跨度a:980<=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3995.393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3.9 内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1)按长宽比1.5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350.14 k6:-0.15 k7:-0.4503 k8:1.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350.14*(0.5-0.15)^-0.4503+1.29 =563.046
2)按长宽比1.75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1.7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91.45 k6:-0.15 k7:-0.4149 k8:0.95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291.45*(0.5-0.15)^-0.4149+0.95 =451.487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1.633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503.697
3.10 内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980/6 =163.333
[a/t]:163.333<=[L/t]:503.697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4.1 右1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1)分格宽度:B(mm)=570
21
2)分格高度:H(mm)=1300 3)玻璃类型:钢化玻璃
4)玻璃强度设计值:fg(N/mm^2)=84 5)外层玻璃厚度:6mm 6)内层玻璃厚度:6mm
4.2 玻璃板块长宽比b/a系数计算 玻璃板块短边边长a(mm):570 玻璃板块长边边长b(mm):1300 b/a=2.281
4.3 四边支承外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1=1.1*t1^3/(t1^3+t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1)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1.1*6^3/(6^3+6^3) =0.55
2)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Wk(N/m^2)=ξ1*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1:为外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5*1000 =550
W(N/m^2)=1.4*Wk =1.4*550 =770
4.4 外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357.5 k2:0.662091 k3:-0.7255 k4:5.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4357.5*(0.77+0.662091)^-0.7255+5.8 =3363.8
2)按长宽比3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22
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2035.1 k2:-0.1 k3:-0.4881 k4:-17.4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2035.1*(0.77-0.1)^-0.4881-17.4 =2457.05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281时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3326.321
外片玻璃跨度a:570<=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3326.321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4.5 外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22.19 k6:-0.1 k7:-0.3556 k8:0.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222.19*(0.55-0.1)^-0.3556+0.29 =295.44
2)按长宽比3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04.68 k6:-0.1 k7:-0.3335 k8:-0.05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204.68*(0.55-0.1)^-0.3335-0.05 =267.084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281时的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294.268
4.6 外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570/6 =95
[a/t]:95<=[L/t]:294.268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4.7 四边支承内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2=t2^3/(t1^3+t2^3)
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2)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6^3/(6^3+6^3) =0.5
2)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Wk(N/m^2)=ξ2*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2:为内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1000 =500
W(N/m^2)=1.4*Wk =1.4*500 =700
4.8 内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357.5 k2:0.662091 k3:-0.7255 k4:5.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4357.5*(0.7+0.662091)^-0.7255+5.8 =3488.137
2)按长宽比3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2035.1 k2:-0.1 k3:-0.4881 k4:-17.4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2035.1*(0.7-0.1)^-0.4881-17.4 =2593.98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281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3451.179
内片玻璃跨度a:570<=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3451.179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24
4.9 内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22.19 k6:-0.1 k7:-0.3556 k8:0.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222.19*(0.5-0.1)^-0.3556+0.29 =308.064
2)按长宽比3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04.68 k6:-0.1 k7:-0.3335 k8:-0.05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204.68*(0.5-0.1)^-0.3335-0.05 =277.786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281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306.813
4.10 内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570/6 =95
[a/t]:95<=[L/t]:306.813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5.1 右2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1)分格宽度:B(mm)=570 2)分格高度:H(mm)=1600 3)玻璃类型:钢化玻璃
4)玻璃强度设计值:fg(N/mm^2)=84 5)外层玻璃厚度:6mm 6)内层玻璃厚度:6mm
5.2 玻璃板块长宽比b/a系数计算 玻璃板块短边边长a(mm):570 玻璃板块长边边长b(mm):1600 b/a=2.807
5.3 四边支承外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1=1.1*t1^3/(t1^3+t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1)
25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1.1*6^3/(6^3+6^3) =0.55
2)外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Wk(N/m^2)=ξ1*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1:为外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5*1000 =550
W(N/m^2)=1.4*Wk =1.4*550 =770
5.4 外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357.5 k2:0.662091 k3:-0.7255 k4:5.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4357.5*(0.77+0.662091)^-0.7255+5.8 =3363.8
2)按长宽比3计算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6、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2035.1 k2:-0.1 k3:-0.4881 k4:-17.4
荷载设计值W(KN/mm^2):0.77
=2035.1*(0.77-0.1)^-0.4881-17.4 =2457.05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807时的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2690.387
外片玻璃跨度a:570<=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2690.387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5.5 外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26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22.19 k6:-0.1 k7:-0.3556 k8:0.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222.19*(0.55-0.1)^-0.3556+0.29 =295.44
2)按长宽比3计算的外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04.68 k6:-0.1 k7:-0.3335 k8:-0.05
荷载设计值Wk(KN/m^2):0.55
=204.68*(0.55-0.1)^-0.3335-0.05 =267.084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807时的外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274.381
5.6 外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570/6 =95
[a/t]:95<=[L/t]:274.381因此,外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5.7 四边支承内片玻璃板的风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1)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分配系数计算 ξ2=t2^3/(t1^3+t2^3)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4-2) t1(mm):外片玻璃厚度 t2(mm):内片玻璃厚度 =6^3/(6^3+6^3) =0.5
2)内片玻璃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设计值计算 Wk(N/m^2)=ξ2*Wk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ξ2:为内片玻璃荷载分配系数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表4.1.4) =0.5*1000 =500
W(N/m^2)=1.4*Wk
27
=1.4*500 =700
5.8 内片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5、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4357.5 k2:0.662091 k3:-0.7255 k4:5.8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4357.5*(0.7+0.662091)^-0.7255+5.8 =3488.137
2)按长宽比3计算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k1*(W+k2)^k3+k4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2)
根据玻璃类型:钢化玻璃、玻璃厚度:5、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1:2035.1 k2:-0.1 k3:-0.4881 k4:-17.4
荷载设计值W(KN/mm^2):0.7
=2035.1*(0.7-0.1)^-0.4881-17.4 =2593.98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807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mm)=2824.076
内片玻璃跨度a:570<=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L:2824.076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5.9 内片玻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L/t]计算
1)按长宽比2.25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2.25,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22.19 k6:-0.1 k7:-0.3556 k8:0.29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222.19*(0.5-0.1)^-0.3556+0.29 =308.064
2)按长宽比3计算的内片玻璃单位厚度跨度限值[L/t]
28
L/t=k5*(Wk+k6)^k7+k8
(按《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5.2.3)
根据玻璃长宽比:3,从《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附录C中查得: k5:204.68 k6:-0.1 k7:-0.3335 k8:-0.05
荷载设计值Wk(KN/m^2):0.5
=204.68*(0.5-0.1)^-0.3335-0.05 =277.786
3)用插值法计算长宽比为2.807时的内片玻璃最大许用跨度 [L/t]=285.578
5.10 内片玻璃实际跨度厚比[a/t]计算 [a/t]=570/6 =95
[a/t]:95<=[L/t]:285.578因此,内片玻璃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
该门窗玻璃承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校核结果一览表 名称 短边 长边 最大允许跨度 实际值 校核结果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单位厚度跨度限值 实际值 校核结果 左1 左2 右1 右2 980 980 570 570 1300 1600 1300 1600 4048.525 980 4200.78 980 3849.391 980 3995.393 980 3326.321 570 3451.179 570 2690.387 570 2824.076 570 639.536 163.333 是 678.564 163.333 是 475.437 163.333 是 503.697 163.333 是 294.268 95 306.813 95 274.381 95 285.578 95 是 是 是 是
四、门窗连接计算
门窗连接件主要承受来自于风荷载的剪力,
按照《材料力学》要求需要对每个连接件进行抗剪和承压计算 1 风荷载设计值计算:
风荷载标准值Wk(N/m^2):1000 w=1.4*Wk =1400
2 每个连接件需要承受的最小荷载计算: P0:每个连接件承受荷载的安全值(N) B:门窗宽度(mm):1400 H:门窗高度(mm):2900 n:连接件总数(个):70
W:风荷载设计值(N/m^2):1400 P0(N)=W*B*H/n
29
=1400*4240*7700/70/1000000 =652.96
3 每个连接件的抗剪能力计算: 连接件类型:A、B级螺栓(5.6级) [σv]连接件抗剪设计值(N/mm^2):190 Jm每个连接件的承剪面(个):1 d连接件直径(mm):5 π圆周率:3.1416
Nv(N)=Jm*π*d^2*[σv]/4 =1*3.1416*5^2*190/4 =3730.65
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7.2.1-1至7.2.1-2 4 每个连接件的承压能力计算:
[σc]连接件承压设计值(N/mm^2):405 d连接件直径(mm):5 Σt腹板厚度(mm):1.5 Nc(N)=d*Σt*[σc] =5*1.5*405 =3037.5
按照《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7.2.1-3至7.2.1-4 5 每个连接件的抗剪、承压能力校核: Nc=3037.5(N)>=P0=652.96(N) Nv=3730.65(N)>=P0=652.96(N)
门窗连接件的抗剪和承压能力都能满足要求。
30
正在阅读:
建筑外门窗抗风压性能报告(通窗)04-07
浙江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04-08
七年级下册必考的英语作文03-30
三大评级机构综述(更新版)12-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境货物的管理规定03-16
关于申请修缮知名革命烈士曾拔英墓地的请示05-17
《我们都来讲笑话》教学设计11-13
有关销售求职信08-22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10-27
关于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的通知11-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风压
- 门窗
- 性能
- 报告
- 建筑
- 反暴恐 反分裂 反渗透心得体会
- 竣工监理资料归档制度
- 俄罗斯金矿市场开采与矿权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室内环境检测习题集
- 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几个问题 课程的考试
- 最新鄂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认识土壤1(1)
- 施组说明 - 图文
- 虚假财务信息探源与对策
- 潼南航电枢纽中控室、GIS装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区间竖井方案评审1
- 安全管理制度
- 大庆电信局通信调度楼施工组织设计
- 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急诊与灾难医学习题答案 - 图文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 安全仪器监测工题库2015年
- 新人教版初二政治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图文
- ansys错误汇总大全,史上最全
- 年产10万吨合成氨变换脱碳甲烷化工序设计
- 数学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