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24 07: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温病条辨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温病学的成熟阶段是 时期。
3.温病学发展史上把 、 、 、 并称为温病四大家。
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 、 。 9.吴鞠通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 、叶天士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 。 10.薛生白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 、王孟英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 。 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 )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2.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咅 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 )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
A.《温热论》 B.《温热经纬》 C.《温疫论》 D.《肘后备急方》 E.《湿热病篇》 6.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 )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纬》 E.《温疫论》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肘后方》 E.《诸病源候论》 10.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 )
A.《温热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纬》 D.《温病条辨》 E.《时病论》 四、判断题:
8.被誉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家者是叶天士、吴又可、薛生白、王盂英。( ) 【参考答案】 — 、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填空题:
1.轩岐仲景之文 叶薛诸家之辨 2.明清
3.叶天士 薛生白 吴鞠通 王孟英
1
4.叶天士 吴鞠通 5.吴又可 温疫论 6.战国到唐 宋到元
7.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8.阳气怫郁理论 9.温病条辨 温热论 10.湿热病篇 温热经纬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C 6.C 7.A 8.C 9.E 10.A 11.D 12.A 13.C 14.E 15.C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温病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揭示温病本质的同时,研究其防治方法,从而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
2.①萌芽阶段:战国到唐代。主要特点是《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治疗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温病概念仍隶属于伤寒。②发展阶段:宋到元代。主要特点,一是理论上划清了伤寒与温病的界限,为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治疗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主张灵活应用经方,强调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③形成阶段:明清时期。主要特点是建立了较完整的温病学学术体系,提出温病的病因及感邪途径,阐述了温病的病变部位、病理变化及传变规律,系统地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病案,为温热病的辨证用药提供了范例。④发扬阶段:此阶段对于急性热病的防治、温病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验研究、治法方药研究、文献整理、人才培养等都有重大成就,展现了温病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3.①在病因方面,突破了“外感不外六淫”的病因学说,认为温疫的病因是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质“疠气”。②在发病方面,认为是正气不足,外邪因而乘之。③感邪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伏匿于膜原,迨其溃发,则有九传。④温疫发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⑤传染方式,主要通过空气或接触而传染,即所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⑥在治疗方面,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主张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发病之初.即
2
以达原饮疏利透达膜原之邪;中期邪陷胃腑,则以承气攻下逐邪;后期则重在滋阴,忌用甘温壅补。 六、论述题:
1.叶天士对促进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温热大师”。由他口授,顾景文整理而成的《温热论》(又名《外感温热篇》、《温证论治》)是温病学中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献,被称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氏在本篇著作中阐明了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侵犯部位、传变规律;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发展和丰富了温病诊断学内容,提出了辨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疒咅 等独特的温病诊断方法;提出了治疗妇女温病的原则和大法。这些内容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温病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临床对温病进行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此外,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等亦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实用价值也很高,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2.薛生白所著的《湿热病篇》对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内容自论自注,使湿热性温病的理论和辨治内容臻于完备,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湿热性温病的专著。特别是书中提出了按湿邪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施治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3.吴鞠通在继承叶氏学说的基础上,“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 采用《伤寒论》条文分证形式,著成《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在该书中,他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体系,与卫气营血辨治理论相辅相成,使温病辨证理论趋于完善,从而使温病学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同时,还确立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制定了各种温病按三焦分证论治的方法和具体的方药,广泛运用于临床实际。
4.王盂英编著的《温热经纬》一书,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诸家温病条文为纬,附以后世诸家的注释,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按语,提出自己的见解。该书溯本求源,纲举目张,对温病学的理论和证治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整理,是当时集温病学大成之作,是温病学文献的汇编,也是学习温病学的入门之著。
5.首先,在明末清初,吴又可撰写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提出有别于六淫学说的“疠气”学说,并从感染途径、邪犯病位、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提出有
3
别于伤寒的认识。继之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标志着温病学的形成。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 、名词解释: 1、温病 3、温毒 4、新感温病 5、伏气温病 二、填空题:
1.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由表传里, , ,由实致虚。
2.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 ,来势 ,传变 ,变化 。. 3.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 , 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4.温病根据发病类型分为 、 两大类。
5.温邪的特性主要在于它是 ,故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同;它又具有 ,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
6.温病根据性质分类,分为 和 两大类。
7.温毒除具有 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 甚则溃烂出血等特征。
8.从温病的特点中,可知温病具有 性、 性、 性、 性。 10.温病内陷生变时,临床表现上易见 、 、 。 三、单项选择题:
4.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
A.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 B.病因是感受温邪 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E.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5.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下列哪一项正确?( )
4
7.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
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热 E.热病 8.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 )
A.以发热为主症 B.都具有传染性 C.易化燥伤阴 D.热象偏重 E.感受温邪 9.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伏暑 E.温毒 12.下列何者不是温病的共同病因?( )
A.风热病邪 B.伏寒化温 C.暑热病邪 D.寒湿病邪 E.温毒 13.下列何者是温病的发病形式?( )
A.身热不扬 B.寒热往来 C.发热恶寒 D.身热夜甚 E.新感引动伏气 14.关于温病演变的规律,以下何者不妥?( )
A.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 B.以发热为主症
C.易耗气伤阴 D.易见动风、闭窍 E.易化燥伤阴 15.伏气温病常指( )
A.风温和暑温 B.春温和伏暑
C.暑温和伏暑 D.秋燥和温毒 E.温毒和春温 四、判断题: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
2.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
3.温病是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 4.具有传染性或流行性的温病均可称为温疫。( ) 5.温疫与温病为同一类疾病的不同称谓。( ) 6.传染者为温疫,不传染者为温病。( ) 7.温病的特点是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 8.《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 9.温病初起病发于卫表,然后化热入里。( )
10.温病在临床上易出现动风、动血、闭窍的特殊表现。( )
5
8.攻窜流走 蕴结壅滞 三、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D 5.E 6.A 7.C 8.C 9.C 10.D 11.E 12.E 13.C 14.C 15.A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 7.√ 8.× 9. √ 10. × 五、简答题:
1.温邪是各种温病病因的总称,是一类具有温热性质的病邪。温邪的种类很多,包括了以六淫命名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病邪等,此外,还包括了疫疠病邪、温毒病邪等。
2.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具有风热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或冬令气候失常,应寒反热,易产生风热病邪。其致病特点主要有;多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易损伤肺胃阴津;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
3.暑热病邪是在炎夏酷暑的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属于具有强烈火热性质的一种致病温邪。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易犯心肝,闭窍动风;易夹湿邪,郁阻气分。
4.湿热病邪是兼具湿与热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湿热病邪四时均有,但以长夏为多见。湿热病邪主要的致病特点: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位以脾胃为主,而平素脾胃湿盛者,更易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病。这种发病特点,又称为里湿与外湿“内外合邪”。湿邪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湿热病邪除了化燥伤阴外,还有部分湿邪久困时,可损伤阳气,甚至发生湿胜阳微的病理变化。
5.燥热病邪发生于秋季,既具有干燥之性,又具有温热之性的一种致病温邪。燥为秋令之主气,每逢久晴无雨,气候干燥之时,容易发生燥邪为患。特别是在夏末秋初,秋阳以曝,则易形成燥热病邪,其性质近于风热。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主要有: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六 、论述题:
1.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的致病相同点:①都以肺为病变中心;②.初起皆必见肺卫证;③伤津液,主要是肺胃津液。不同点:①.发病季节不同,风温发于冬春,秋燥发于秋季;②初起证侯虽都见肺卫证,但秋燥的肺卫证必伴干燥见症;③风热病邪侵犯,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秋燥病邪则少有;④秋燥病邪易从火化。
11
3.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可以下表来说明: 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 发病 感邪后立即发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病机 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 伏邪由里达表则邪势渐退;如伏邪 传变 里,由浅至深传变,进一步内陷深入 内陷深入,病情加重;若伏邪不能
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
初起 初起即现表证,以表热证为主 初起即现里热证,或兼表证 证候
治疗 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 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卫分证:
(1)主要证候及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咳嗽,吐痰,头身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等为辨证要点。 (2)主要病理:邪袭肺卫,肺卫失宣。
不同性质的温邪侵犯卫分,症状各具特点,其病理也各有所不同。 气分证:
12
(1)主要证候: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红,苔黄,脉数。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2)主要病理: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气分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邪性质及病变部位(气分证病位广泛,包括胸、肺、脾、胃、肠等)不同而各异。
营分证:
(1)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2)主要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血分证:
(1)主要证候: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
(2)主要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3.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上焦证:
(1)邪犯肺卫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 (2)肺热壅盛证: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3)湿热阻肺证: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4)热陷心包证:以身热、神昏、舌蹇、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5)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中焦证:
(1)阳明热炽证: 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热结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湿热中阻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5)湿阻大肠证:以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下焦证:
(1)肾精耗损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
(2)虚风内动证: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
13
一、名词解释: 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 二、填空题: 三、单项选择题:
2.区别血分证和营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 B.昏狂谵妄 C.斑疹隐隐 D.吐血衄血 E.舌质红绛 7.三焦辨证中,温病极期阶段指的是( )
A.上焦邪热壅肺的病变 B.上焦手厥阴心包络的病变 C.下焦足少阴肾的病变 D.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 E.下焦足厥阴肝的病变
9.下列说明营分病变的诸项中,哪项欠妥?( )
A.身壮热 B.心烦不寐,时谵语 C.舌质红绛 D.斑疹隐隐 E.口干但不甚渴饮 10.卫分证的病机变化一般没有( )
A.卫气失宣 B.腠理开合失司 C.扰神窜络 D.温邪伤津 E.肺气失宣 四、判断题:
1.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依据是发热与恶寒并见,一般为发热轻恶寒重。( ) 3.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为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 4.凡是病邪由表入里而未入营血的病证皆属气分证范围。( ) 5.判断温邪传入血分的重要标志是舌质红绛。( ) 7.谵语是营分证辨证要点之一。( ) 五、简答题:
1.卫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2.气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3.营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4.血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14
5.营分证和血分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卫分证:证候。是指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证候类型。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为辨证要点。
2.气分证:证候。是指病邪入里,邪热亢盛于气分阶段,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征候。主要症状有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有力等。本征多从卫分证发展而来,也可因病邪发自气分而致。
3.营分证:证候。温病邪热盛于营分而耗伤营阴的阶段,症见身热夜甚,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绛,脉细数等。本证可从气分证发展而来,或因病邪发自营分而致。
4.血分证:证候。温病邪热盛于血分而导致动血,热瘀交结,是卫气营血证候中病情最深重的阶段,症见身灼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肤斑疹透发,昏狂,舌深绛等。
5.卫气同病:指温邪由卫分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解的证候,或温邪同时侵犯卫表和气分,而同时见有卫分证和气分证表现的证候。 二、填空题:
1.叶天士 吴鞠通 2.口渴 苔黄 3.舌质深绛 斑疹 4.与恶寒并见 口微渴 5.舌质红绛 心烦不寐
6.卫、气、营、血 三焦所属脏腑 7.足太阴脾
8.手太阴肺 手厥阴心包 9.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10.深浅层次 证候类型 病变性质 正确治法 三、单项选择题:
1.D 2.D 3.B 4.B 5.C 6.B 7.D 8.C 9.A 10.C 11.B 12. B 13.C 14.B 15.B 16.C 17.D 18.E 19.A 20.D
15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
1.卫分证病理特点是:邪袭肺卫,肺卫失宣。主要证候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 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
2.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气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因病变部位及其证候类型不同而各有不同。在气分证复杂多样的症状中,有其共同的特点,如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3.营分证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营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是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4.血分证病理特点是:动血耗血,热瘀内阻。血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斑疹、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
5. ①相同点:二证皆可见身热,神志异常,斑疹.舌绛。②不同点:营分证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血分证则斑疹密布,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躁扰不安,神昏谵狂,舌质深绛。
6.上焦证候主要为肺及心(心包)的病变。肺的病变有:①邪袭肺卫:病机为卫气受郁,肺气失宣。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瓣证要点 。②邪热壅肺:病机为肺热壅盛,肺失清肃。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③湿热阻肺:病机是湿热阻肺,肺失肃降 。 以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心(心包)的病变有:①邪陷心包:病机是邪热内陷,机窍阻闭。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②湿蒙心包:病机是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7.中焦的常见证候类型主要有:①阳明热炽:病机为胃经热炽津伤。该证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②阳明热结:病机为肠道热结,传导失司。该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③湿热积滞胶结胃肠:病机为湿热与肠道中积滞互相胶结而致传导失司。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如果酱而不爽,
16
苔黄腻或黄浊为辨证要点。④湿热中阻:病机是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司。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
8.下焦的主要证候类型有:①肾阴耗损:病机是邪热久羁,耗损肾阴。以低热,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②阴虚动风:病机是肝肾阴竭,水不涵木,肝木失养,虚风内生。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六、论述题:
1.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自表入里:即温邪循卫气营血层次逐渐深入地发生传变,也就是表现为叶天士所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演变程序,这种传变方式多见于新感温病,但如在表之邪直接内陷心包,或由卫而直接传入营血分,则属病情危重。②由里达表:即温邪自血而营,由营转气的演变过程,伏邪温病多具这种传变形式。但是温邪在自里达表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再逆向内陷,如邪热巳从营分透出气分,又能自气分内陷营分。③传变不分表里渐次:即温邪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的传变。这类疾病不仅在发病时可以卫气、卫营同病,而且在传变时可以同时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的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卫营(血)同病,甚至卫气营血俱病的复杂病证,这类疾病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传变较快,如病邪很快内陷营血,则预后较差。
2.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区别
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手太阴肺卫之病,相当于邪在卫分,但上焦病变中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证范围;邪陷上焦厥阴心包的病变,可属于营分证范围。气分病变不限于中焦阳明胃肠及足太阴睥。只要温邪离开卫表,又未深入营血者皆可属于气分证范围 。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则与动血耗血、瘀热互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热伤肝肾真阴、精血,其证属虚;后者病变以热盛迫血为主,病变不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属虚实相杂之候。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是温病的重要辨证方法,在临床应用时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同时,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的具体脏腑经络部位。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所归纳出的各种病证类型,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卫气营血辨证主要反映卫气营血的功能失常及其损伤,往往与脏腑功能失常及其损伤有一定关系。同样,作为重点揭示脏腑功能失常及其损伤的三焦辨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
17
归等辨析清楚,从而归纳出准确的病机,为确定治法和选择方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1.常见症状 (1)发热
温病发热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发热恶寒——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主要病机为邪袭肺卫。
② 寒热往来——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状。主要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
③ 壮热——高热,但热不寒。主要病机为邪正剧争,里热蒸腾。 ④ 日晡潮热——下午3-5点热甚,主要病机为热结肠腑,热盛伤津。
⑤ 身热不扬——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主要病机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掩。
⑥ 身热夜甚——昼夜发热,夜甚于昼。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营阴受损。 ⑦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⑧ 低热——热势低微,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少虚多,阴虚阳亢。 (2)汗出异常 ① 无汗
邪在卫分——卫阳闭郁,腠理闭塞,多伴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
邪入营分——热入于营,营阴受损,作汗无源,多伴有身热夜甚,时有昏谵,口干而不甚渴饮,舌绛、脉细数等。 ② 时有汗出
18
④战汗
指在温病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正气亏虚,不能托邪外达所致,预后较差。
②口渴不欲饮
营分: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伴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热入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
血分: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满刺痛、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瘀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上承。
湿热证:
湿重于热: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湿阻气不化津 湿热并重:口干不甚渴饮——热伤津又蒸湿
热重于湿:渴欲饮而量不多——热伤津、湿不化
②神昏譫语: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多系闭证、实证。 2. 辩斑疹、白疒咅 (1)斑、疹的鉴别 ①形态
斑:点大成片、扪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退后不脱屑。 疹:点小成粟、扪之碍手、压之褪色,退后有脱屑。 ②病机
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斑:外感热邪,阳明热炽,灼伤血脉,血溢肌肉。 疹:外感热邪,太阴受邪,内窜于营,外溢肌肤
③治法:陆子贤“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疹宜透发,勿宜补气” 斑:清胃泄热,凉血化斑——化斑汤
疹:宣肺达邪,清营透疹——银翘散去荆芥、豆豉加生地、丹皮、大 青叶、倍玄参
斑疹并见:治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2)斑疹的临床意义 :在温病过程中出现斑疹,表明邪热深入营血,但又有外达之机。 叶天士说:“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斑疹宜见而不宜多见”。
19
①形态
顺: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 逆: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 ②色泽
顺:红活荣润——气血流畅、邪热外达。 逆:红如胭脂——血热炽盛; 色紫赤如鸡冠花——热毒深重;
晦暗枯槁——邪气深入,气血郁滞,正气衰退; 黑而光亮——火毒极盛,气血尚充;
黑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于内,气血尚活; 黑而晦暗——热毒锢结,正气衰败; 色淡红——气血不足,无力透发;
③分布(疏密和部位)
疏密 顺: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热毒较轻,邪热有外达之机; 逆:发出量多,甚稠密融合成片——邪热过盛;
部位 顺:从胸腹沿躯干到四肢,再到手足掌心骶尾部,并依次消退;反之为逆。 ④兼证
顺:斑疹透出后,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外解里和; 逆:斑疹已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语——正气内溃; 斑疹已出: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均为逆证。
(3)辨白疒咅 :白疒咅 是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①形态
晶疒咅 :形如粟米,内含浆液,白色晶莹,表面隆起。 枯疒咅 :内无浆液,平塌凹陷,形如糠皮。 ②病机
晶疒咅 ——湿热留恋气分,郁蒸肌肤; 枯疒咅 ——正不胜邪,津气俱竭。 ③临床意义
辨病证性质:白疒咅 透发——湿热之邪在气分。
20
辨津气盛衰:晶疒咅 ——津气充足,正能胜邪; 枯疒咅 ——津气衰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 ④治法
晶疒咅 ——清热祛湿,宣畅气机;枯陪——养阴益气,清泄湿热。 3.辨舌 (1)辨舌苔 ①白苔
苔薄:欠润——温邪在肺卫;干燥——表邪未解,津液已伤,或素体津亏,外感 风热,或燥热病邪犯于肺卫。
苔厚:
润:白厚粘腻——湿热相搏,浊邪上泛;
苔腻舌绛——湿遏热伏;
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红降——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白腻苔——湿浊内蕴;
白霉苔(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如霉状,或生糜点)——秽浊内郁,胃气衰
败;
燥: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
白砂苔(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邪热迅速化热入胃; 白碱苔——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 ②黄苔
润:黄白相兼——邪热入气分,表邪未尽;
薄黄不燥——邪热初入气分,津伤不甚; 黄腻或黄浊——湿热内蕴;
燥:苔黄干燥——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老黄苔——热结肠腑,阳明腑实; ③灰、黑苔
润:遍舌灰黑而腻——温病夹痰湿;
灰黑滑润——温病后期,湿从寒化,阴寒内盛;
燥:灰黑焦躁起刺——阳明腑实,津液大伤;
薄黑干燥或焦枯——肾阴耗竭;
21
苔黑燥舌红——肾水竭而心火炽;
苔干黑而舌淡白无华——湿温后期,湿随热化,伤络动血,气随血脱;
(2)辨舌质 ①红舌
实: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或生红点——心营热甚;
虚:舌光红柔嫩,望之若干,扪之干燥——热退而津未复;
舌淡红而干,色不荣——气血不足,气阴两虚;
虚实夹杂:舌红赤而苔黄燥——气分热盛,津液受伤;
②绛舌
实:纯绛鲜泽——热入心包;
舌绛干燥——邪热入营,营阴耗伤; 舌绛苔黄白——邪初传营,气分之邪未尽; 舌绛上罩粘腻苔垢——热在营血而夹痰湿或秽浊; 虚: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胃阴衰亡;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肾阴耗竭; ③紫舌
热甚:舌焦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
阴竭: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猪肝舌)——肝肾阴竭 瘀血:舌紫瘀暗,扪之潮湿——内有瘀血; 舌淡紫青滑——阴寒内盛,血络瘀滞; (3)舌态
①舌体肿胀:色赤——热毒侵犯心脾;兼苔黄腻垢——湿热蕴毒上泛于舌 ②舌体强硬:气液不足,络脉失养;兼苔垢腻——湿热痰浊郁于心脾,蒙闭清窍; ③舌卷囊缩——热入厥阴;
④舌体短缩——热盛动风,内夹痰浊,阴液失养; ⑤舌斜舌颤——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之征象; ⑥舌体痿软——温病后期肝肾阴竭,不能濡养筋脉。 4. 验齿
(1)齿燥——津液不能上布
22
牙齿光燥如石——胃热津伤,肾阴未竭; 牙齿干燥如枯骨——肾阴枯竭; 齿燥色黑——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欲动之象。 (2)齿缝流血
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胃火冲激;
齿缝流血,牙龈暗红无肿痛——肾阴耗伤而虚火上炎动血。 (3)齿垢
齿焦有垢——热盛伤津,气液未亡; 齿焦无垢——肾水枯,胃液竭;
垢如灰糕——胃肾两虚,津气耗竭,独湿浊用事。 【习题荟萃】 一、名词解释:
1. 白疒咅 2. 斑疹 二、填空题:
1.陆子贤说:“斑为 ,疹为 。” 5.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润,扪之干燥,为 而致。 6.舌绛光亮如镜,为 。 7.舌体萎软,为 征象。 8.白疒咅 是 形成的。
14.临床辨斑疹,其意义主要有 、 两方面。 15.温病气分证发热的主要类型 、 、 、 。 17.温病无汗的机理常见 和 。 三、单项选择题:
2.下列哪项不是阴虚动风时出现的: ( )
A.神疲耳聋 B.舌绛枯萎 C.手足蠕动 D.口角颤动 E.角弓反张 3.温病胃气衰败的舌象是: ( )
A.白砂苔 B.黄腻浊苔 C.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D.舌绛光亮如镜 E.白霉苔 4.温病见胃中宿滞及秽浊郁伏的舌象: ( )
23
A.黄浊苔 B.白砂苔 C.白腻苔 D.白碱苔 E.白霉苔 6.邪伏膜原的舌象: ( )
A.舌红绛苔白腻 B.苔白腻如积粉 C.苔黄腻 D.苔白厚而干燥 E.白碱苔 9.阳明腑实,津液已伤的舌象为: ( )
A.苔薄黄而干 B.苔薄黑干燥焦枯
C.苔灰燥起刺 D.苔白厚而干 E.苔黄白相兼而干 12.“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语出自: ( )
A.叶天士 B.王孟英 C.陆子贤 D.吴又可 E.章虚谷 15.白疒咅 在诊断上的意义主要是: ( )
A.分析病理变化 B.了解病邪浅深 C.判断预后
D.辩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 E.为确立治法提供依据 16.湿中蕴热,郁蒸于气分的发热是: ( )
A.身热不扬 B.寒热往来 C.日晡潮热 D.身热夜甚 E.夜热早凉 20.白疒咅 的治法为: ( )
A.清泄肺热,宣畅气机 B.透热化湿, 宣畅气机
C.益气养阴, 清热化湿 D.解表祛湿, 宣畅气机 E.健脾化湿, 宣畅气机 四、判断题:
1.斑疹同见,治疗以治疹为主。( ) 2.口渴不欲饮都是因为热中挾湿。( ) 3.斑疹的色泽能反映病邪的轻重。( ) 4.斑疹外发,多见于头面部及四肢。( )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象。( ) 6.焦燥苔标志着病情危重。( ) 7.绛舌是邪渐入营的标志。( )
8.舌体强硬、短缩、歪斜、颤动等都是动风之舌象。( ) 9.白苔主表。( )
10.无汗皆为邪束表,闭塞腠理所致。( )
11.夜热早凉是温病后期,余邪深伏阴分的热型。( )
12.意识模糊,时清时昧,时有谵语,是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所致。( ) 五、简答题:
24
六、论述题:
1.试述斑、疹的辨别和形成机理,并从形态、色泽、分布等谈谈斑疹的临床诊断意义? 2.白疒咅 外发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温病动风如何辨虚实?其各自形成的机理和治疗怎样?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自觉发热不甚的一种热型,为湿重于热,湿为热郁,湿热蕴蒸的一种表现。
2.症状。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下午3-5时。指发热于下午益甚。多由热结肠腑所致。
3.症状。指发热热势壮盛,不恶寒,但恶热,多伴面色红赤,口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热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所致。多见于热炽阳明证。
4.症状。指发热入夜更甚,多因热灼营阴所致。卫阳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营本有热,阳入于阴,则抗邪于外而身热,故发热夜更甚,可见于温病营分阶段。
5.症状。指至夜发热,天明则不热,多见于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所致。入夜营 气抗邪达于阳分则发热,清晨邪复归于阴分而不外解,故热退时无汗。
6.多系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蓄积力量,奋力鼓邪外出,而突然发生战栗,然后全身大汗出的现象。
7.神昏谵语的简称,有神志不清,意志丧失,语无伦次的表现.为热闭心包或其他脏腑邪热扰于心神所致。
8.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甚或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邪闭心包,痰热闭阻心窍,或瘀热闭阻心包所致。
9.表情淡漠、神呆意识模糊、时清时昧等神志异常表现,为湿热酿蒸蒙窍所致。身 热不扬
10.症状。即神昏、狂乱,指严重的神志异常改变,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多因热闭心包,痰热闭阻心窍,或瘀热闭阻心包所致。
11.实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或实证动风。指临床见到手足抽搐,两目直视,牙 关紧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多见于温病极期,因邪热炽盛,热极生风,肝脉拘急所致。
12.虚风内动:又称虚证动风。指临床见到手足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大动,
25
或瘛疭,舌绛枯萎、脉细数等。多见于温病后期。因肝肾阴竭,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所致。
13.白疒咅 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内含少量浆液。
14.症状。在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红色皮疹。斑:点大成片、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斑退不脱屑,为阳明热毒炽盛,内迫于血,外溢肌肉所致;疹:点小如粟,摸之碍手、压之褪色,疹退脱屑,为太阴风热炽盛,内窜于营,外溢肌肤所致。 二、填空题:
1.阳明热毒;太阴风热 2.湿热内蕴 热在营分,营阴耗伤 3.胃火冲激 肾火上炎 4.邪热已入气分
5.邪热入营, 营阴耗伤 6.胃阴衰亡
7.肝肾阴液将竭 8.湿热郁阻于气分,蕴蒸于卫表 9.全身大汗淋漓,汗后热势骤降 10.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逆冷
11.焦燥起刺,状如杨梅 紫晦而萎,状如猪肝 12.阳明腑实而阴伤 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 13.观察色泽 辨别形态 注意疏密 结合脉诊 14.了解邪正双方情况 为确立治则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15.寒热往来 壮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 16.热盛伤阴 津液输布失常
17.卫阳郁闭 作汗无源 18.邪热 痰饮 食滞 三 、单项选择题:
1.C 2.E 3.D 4.D 5.E 6.B 7.D 8.A 9.C 10.B 11.A 12.C 1314.E 15.D 16.A 17.B 18.D 19.A 20.B 四、判断题:
26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五、简答题:
1.斑将发,见壮热,烦躁不安,舌红绛,手足发冷,闷瞀耳聋,脉伏等;疹将发,见发热,烦躁,面目红赤,胸闷咳嗽等。
2.从色泽、形态、分布及结合脉证辩斑疹的顺逆。色泽以红活荣润为顺,晦暗紫黑为逆;形态以松浮无根为顺,紧束有根为逆;分布以疏松而均匀为顺,锢结难出为逆;脉证以斑疹外发后热势下降,神清,脉静为顺,斑疹外发后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昏肢厥,脉伏为逆。
3.口渴欲饮,为热盛津伤的表现;口渴不欲饮,多为湿郁不化,阻于中焦,脾气不升,津液不布所致;温病如兼夹痰饮。亦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另外,还有一种是邪热传营后,见口干而反不甚渴饮,系邪热深入营分之象。口苦而渴,是胆火内炽,或热郁化火,津液受伤。
4.温病辨汗,主要辨无汗、时有汗出和大汗、战汗等。如无汗的主要病机为卫阳闭 郁,腠理闭塞或热入于营,营阴受损。前者多伴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后者多伴有身热夜甚,时有昏谵,口干而不甚渴饮,舌绛、脉细数等。时有汗出者主要因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多在高热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大汗者如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表现,主要因气分热盛,迫津外泄。如见骤然大汗,淋漓不止,汗出粘稠,唇干齿槁,舌红无津,神识恍惚,脉散大,则为津气外泄,亡阴脱变。若见冷汗淋漓,肢冷肢厥,面色青惨,舌淡无华,神气衰微,脉伏或细欲绝等症,则为气脱亡阳。战汗者主要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常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 六、论述题:
1. 斑、疹的鉴别:点大成片、扪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退后不脱屑。疹:点小成粟、扪之碍手、压之褪色,退后有脱屑。
病机上: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斑:外感热邪,阳明炽热,灼伤血脉,血溢肌肉。疹:外感热邪,太阴受邪,内窜于营,外溢肌肤。
临床意义:形态:如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者邪气较轻;如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者邪气较重。色泽:如色泽红活荣润者,为气血流畅、邪热外达;如红如胭脂者,
27
为血热炽盛;如色紫赤如鸡冠花者,热毒深重;如晦暗枯槁者,为邪气深入,气血郁滞,正气衰退;如黑而光亮者,为火毒极盛,气血尚充;如黑而隐隐,四旁赤色者,为火郁于内,气血尚活;如黑而晦暗,为热毒锢结,正气衰败;如色淡红,为气血不足,无力透发。分布:如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者,为热毒较轻,邪热有外达之机;若发出量多,甚稠密融合成片者,为邪热过盛;如从胸腹沿躯干到四肢,再到手足掌心骶尾部,并依次消退者为顺,反之为逆。结合全身症状,如斑疹透出后,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者,为外解里和,正胜邪退;如斑疹已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语者,为正气内溃;若斑疹已出,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者,均为正不胜邪,阳气暴脱。
2.白疒咅 透发是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的重要依据。而通过对其色泽形态的观察,有助于判断津气的盛衰。如其晶莹饱绽,颗粒清楚明亮,称为水晶疒咅 ,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有外达之佳象;如其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称为枯疒咅 ,属津气衰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还偶见内含脓样浆液的脓疒咅 ,属热毒极盛之象,病情亦多危重。
3.发热恶寒:主要病机为邪袭肺卫;寒热往来:主要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 机不利;壮热:主要病机为邪正剧争,里热蒸腾;日晡潮热:主要病机为热结肠腑,热盛伤津;身热不扬:主要病机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掩;身热夜甚: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营阴受损;夜热早凉: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低热: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少虚多,阴虚阳亢。
4.临床见到手足抽搐,两目直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多伴见壮 热、面赤、神昏、舌红绛、脉弦数等表现者为实证动风;临床见到手足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大动,或瘛疭,多伴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绛枯萎、脉细弦数等舌绛枯萎、脉细数等表现者为虚风内动。
实证动风的形成机理为:热极生风,风火相扇,肝脉拘急。虚风内动的形成机理为:肝肾阴竭,水不涵木,风木飘摇,肝脉实养,筋脉挛缩。
实证动风的治疗以凉肝熄风为主,羚角钩藤汤为代表方;虚证动风的治疗以养肝息风为主,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为代表方。
28
第六章 温病的治法
【习题荟萃】 一、名词解释: 1.分消走泄
5.清泄少阳 6.凉血散血 8.辛开苦降 二、填空题:
3.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证的代表方剂是 。 三、单项选择题:
5.温病中需要用“增水行舟”法治疗的证候是( )
A.津枯肠燥证 B.腑实兼阴虚证 C.腑实兼气阴两虚证 D.肺燥肠闭证 E.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法。指宣畅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的治法。主治邪留三焦,气化
29
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
2.治法。指用疏利透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邪气的一种治法。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者,代表方如雷氏宣透膜原法。
3.治法。指用性质轻扬之品宣畅气机,透邪外达的一种治法。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代表方如栀子豉汤。
4.治法。指用芳香宣散之品宣通气机,透化在表湿热之邪的一种治法。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代表方如三仁汤。
5.治法。指用清化痰热之品以清泄少阳胆经半表半里邪热,祛除痰湿,和降胃气的一种治法。主治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者。代表方如蒿芩清胆汤。
6.治法。是用凉解血分邪热,活血散血之剂以清散血分瘀热的一种治法。主治血热炽盛,热瘀互结,迫血妄行者。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7.治法。是通过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卫分证的一种治法。主治风热侵袭肺卫,肺卫失宣证。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8.治法。指用辛散化湿、苦寒泄热相配合的治法。主治疗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的病证。代表方如王氏连朴饮。
9.治法。是用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热的一种治法。主治阳明热盛证。代表方如白虎汤。
10.治法。是凉营法与凉血法及清气法的配合应用。主治气热炽盛而营血分邪热亦甚的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主治代表方如清瘟败毒饮。 二、填空题:
1.审病因性质 辨病机变化 2.开泄腠理 疏解表邪 透疹外达 3.三仁汤
4.清解气分邪热 气分邪热 5.湿热
6.利尿渗湿 小便 7.祛湿
8.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9.导泄湿热积滞,泻下肠中郁热 10.下焦瘀血蓄结 桃仁承气汤
30
11.凉肝熄风 滋阴熄风
12.宣通窍闭,促进神志清醒 菖蒲郁金汤
13.清解心热,透络开窍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14.滋养肺胃 增液润肠 填补真阴 15.洗浴法 灌肠法 敷药法 16.益气敛阴 回阳固脱 三、单项选择题:
1.E 2.C 3.E 4.D 5.A 6.C 7.A 8.B 9.C 10.D 11.E 12.B 13.A 14.C 15.D 16.E 17.C 18.A 19.C 20.B 21.A 22.C 23.E 24.C 25.B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五、简答题:
1.通下逐邪法的主治病证是有形实邪内结肠腑或下焦的病证。如热结肠腑证、热结肠腑而阴液亏虚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证、热瘀互结下焦证等。
2.开窍醒神法的适应病证是热入心包或痰浊内蒙机窍而引起的神志异常的病证。 3.固脱法的主治病证是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下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阳气外脱的脱证。具体用法名称有益气敛阴法和回阳固脱法。
4.滋阴生津法分滋养肺胃法、增液润肠法和填补真阴法。滋养肺胃法的代表方是沙参麦冬汤;增液润肠法的代表方是增液汤;填补真阴法的代表方是加减复脉汤。 六、论述题:
1.泄卫解表法是通过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表证的一种治法。泄卫解表法根据温邪的种类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的不同,又有疏风泄热、透表清暑、宣表化湿、疏表润燥四种具体应用。疏风泄热法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之表证;透表清暑法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有寒邪侵犯肌表之证;宣表化湿法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之证;疏表润燥法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侵于卫表之证。
2、清气法的具体运用是根据热邪的轻重程度而相应确立轻清宣气法、辛寒清气法、 苦寒泻火法等。轻清宣气法具有清热透邪而遏止热邪深入的作用,主治热郁胸膈证,代表方为栀子豉汤;辛寒清气法具有辛寒清润、大清气热而生津的作用,主治阳明热盛证,
31
代表方为白虎汤;苦寒泻火法具有直折火热、清泄火毒的作用,主治热郁化火证,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
3.祛湿清热法具体运用是根据湿热之邪的病变部位、湿邪之偏胜等不同确立的宣气化湿法、燥湿清热法和分利湿邪法等。宣气化湿法具有宣畅三焦气机而泄化湿邪的作用,主治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证,代表方为三仁汤;燥湿清热法具有燥化湿邪、清化热邪、辛开郁阻、苦降湿热的作用,主治湿热困阻中焦证,代表方为王氏连朴饮;分利湿邪法具有淡渗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的作用,主治湿热郁阻下焦证,代表方如茯苓皮汤。
4.清营凉血法根据热入于营,或热入于血,以及热在气营(血)等不同而相应确立清营泄热法、凉血散血法、气营(血)两清法等具体运用。清营泄热法具有宣透营热,从气分而解,酌情滋养营阴的作用,主治营分证,代表方为清营汤;凉血散血法具有清热凉血,又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分证,代表方为犀角地黄汤;气营(血)两清法具有清解气营血三焦热毒的作用,主治气营(血)两燔证,代表方为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5.开窍醒神法根据热闭心包或湿热蒙蔽心包的不同而相应确立了清心开窍和豁痰开窍治法等。清心开窍法具有清心化痰、开闭通窍的作用,主治热闭心包证,代表方“三宝”; 豁痰开窍法具有清气化湿、豁痰化浊以开窍的作用,主治湿热蒙蔽心包证,代表方为菖蒲郁金汤。
32
第七章风温
一、名词解释: 1.风温 二、填空题:
2.风温的传变,有 和 两种形式。 5.风热病邪侵袭, 先受邪。
6.宣白承气汤是 脏和 腑同治方。 7.痰热结胸证出现便秘,病机为 。 三、单项选择题:
3.吴鞠通称“辛凉轻剂”的方剂是( )
A.银翘散 B.桑菊饮 C.白虎汤 D.翘荷汤 E.清心凉膈散 5.生脉散用于温病,其作用是( )
A.益气敛阴固脱 B.清热益气生津 C.清热滋阴养液 D.益气回阳固脱 E.清泄营热养阴 11.风温初起,风热之邪犯于肺卫的治则为( )
A.解表发汗,透邪外达 B.宣肺泄热,化痰止咳 C.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D.疏风泄热,养阴润燥 E.辛凉解表,甘润养阴 12.风温邪袭肺卫,咳嗽较甚,银翘散中加什么药最合适( )
A.马兜铃、葶苈子 B.杏仁、枇杷叶 C.百部、麦冬 D.紫菀、川贝 E.瓜蒌、半夏
13.风温邪袭肺卫,兼热伤津液,小便黄短,下列方药哪项最合适( ) A.银翘散加栀子、瞿麦、篇蓄 B.银翘散加木通、生地、竹叶 C.银翘散加豆卷、茯苓皮、泽泻 D.银翘散加杏仁、薏仁、通草 E.银翘散加麦冬、生地、知母、黄芩、栀子
14.风温邪袭肺卫而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 )
33
A.枇杷叶、杏仁 B.苏子、葶苈子 C.生石膏、知母 D.桑白皮、黄芩 E.黄芩、半夏
21.风温,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治宜( ) A.增液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宣白承气汤 D.牛黄承气汤 22.风温余邪未尽,肺胃阴液未复证的治疗,下列何方治疗最适宜( )
A.增液汤 B.青蒿鳖甲汤 C.清燥救肺汤 D.沙参麦冬汤 四、判断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风温是好发于冬春季节,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风热肺卫证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2.风温邪热从肺卫直入心包,出现痰热闭窍证,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称为逆传心包。 3.舌体转动不灵,或强硬,语言不利,为邪热内闭心包所致。 二、填空题:
1.《外感温热病篇》 陈平伯 2.顺传 逆传
3.清热解毒 止痉熄风 芳香辟秽 4.肺胃 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 5.肺卫
6.肺 肠
7.痰热结于胸脘,影响腑气下降 8.痰热结胸 通腑开结 9.身热下利,咳嗽,口渴,苔黄
10.阳明热盛 鲜石斛、鲜芦根、天花粉 三、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C 5.A 6.E 7.A 8.B 9.E 10.A 11.C 12.B 13.E 14.C 15.D 16.A 17.B 18.E 19.B 20.C 21.D 22.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
34
1.风温的诊断要点:①多发于冬春季节。②发病急骤,初起为风热肺卫证候,以肺为病变中心,多出现肺胃热盛津伤证。③部分病例继肺卫证后出现热闭心包证表现,此属“逆传心包”。
2.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之邪不解,其发展有两种趋势,一为顺传入胃,另为逆传心包。邪入气分,若热壅肺经,可致邪热壅肺或痰热壅肺;气分之热与肠中糟粕相结,则成热结阳明证;肺热波及营分可外发红疹。病至后期,多呈肺胃阴伤之证。
3.风温初起常见风热肺卫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清解,宣肺泄热。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
六、论述题:
1.肺热壅盛证见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气急,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热胜肉腐,痰瘀阻络,则见咳吐腥臭脓痰,甚则痰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滑数。肺热壅盛证治以清热宣肺平喘,或兼以清肺化痰排脓,用麻杏石甘汤或加入千金苇茎汤。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既有痰涎壅盛、喘促不宁的痰热阻肺表现,又有潮热便秘,腑有热结表现,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治以清肺化痰,通腑泄热,用宣白承气汤治疗。
2.风温肺胃热邪不解,下移大肠即为肺热移肠。症见身热咳嗽,胸闷,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腹不硬痛,肛门灼热,苔黄,脉数。治以清泄肺胃,坚阴止利,用葛根芩连加减汤治疗。
3.风温热陷心包证多由邪在手太阴时,失治误治,或素心气心阴亏损,导致邪热内陷心包,闭阻心窍。热闭心包证主要表现为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鲜绛,脉细数。治以清心开窍,用清宫汤送服三宝。三宝中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可视病证需要任选一种。
4.肺热发疹证的主要表现是身热、咳嗽、胸闷、斑疹隐隐,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宜宣肺泄热,凉营透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35
【习题荟萃】 一、名词解释: 1.春温
2.气营(血)两燔3.瘛疭 二、填空题:
第八章春温
36
2.春温为感受 病邪而致病,体质的 是致病的内因。 3.春温的发病形式: 和 。 4.春温里热证,有郁发 和郁发 的不同。 5.春温的治疗,当以 为原则,并注意 。
14.阳明腑实,阴液亏损证中,腑实的表现为 ,阴液亏损的表现为 。 15.阳明腑实,气液两虚,出现撮空摸床、肢体颤动,其病机为 。 三、单项选择题: 四、判断题:
5.三甲复脉汤中的“三甲”即是牡蛎、鳖甲、龟板。( ) 五、简答题:
2.热盛迫血证的治疗为什么要凉血与散血并用?
六、论述题:
4.春温后期真阴耗伤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如何? 5.春温和风温初起,在症候、治法上有什么不同? 6.春温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七、病案分析:(要求写出其病名、病证、病因病机、治法、处方、方药)
例一:刘某某,女性,14岁,学生。于1983年2月5日下午,因高热、头痛伴剧烈呕吐1天,由急诊入院。
患者于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在门诊治疗未见好转,今晨起诸症加重,呕吐频频,由其父送来急诊。接诊时体温40○C,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肌肤斑点,颈项强直,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查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
例二:郑某,男,50岁,1986年5月3日来诊。
连日来过食酒肉辛辣,昨日发热头痛,有时恶寒,体温38℃,心烦不安,睡眠欠佳。今诊见面红舌红,唇裂舌疮,咽红肿痛,大便干,小便赤,苔黄根部厚,两脉滑数有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初起以里热证为主的伏邪温病, 临床常见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
37
2.气营(血)两燔 气分热未罢,营血分热又起,或气分热与营血分热同起,就称气营(血)两燔。此证是温病极期的证候,既有气分的壮热、烦渴,又有营血分的心烦躁扰、发斑出血等。燔,即烧。
3.瘛疭: 动风的表现,瘛,是筋脉拘急而挛缩;疭是筋脉弛张而舒缓。手足伸缩交替即为瘛疭。 二、填空题:
1. 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甚则神昏痉厥, 2.伏寒化温;素体阴精亏损 3.新感引发;伏邪自发。 4.气分;营分
5.清泄里热;顾护阴液
6.白虎汤;凉膈散;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 7.少腹硬满,按之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沉实 8.后期;肾阴耗伤 9.伏热久留,阴损及阳 10.清心凉膈散;凉膈散
11.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12.增液承气;新加黄龙;导赤承气。 13.羚羊角、钩藤、菊花;黄连解毒汤。
14.身热,腹胀满,便秘或热结旁流;口干唇裂,苔焦燥,脉沉细 15.失精失神,元气将脱 16. 病位深,有广泛性出血见证 三、单项选择题:
1.A 2.E 3.A 4.D 5.A 6.B 7.D 8.B 9.B 10.B 11.E 14.E 15.E 四、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五、简答题:
1.其诊断要点:
(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38
12.A 13.C √ 10. (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以肝肾阴亏为著; (4)易出现神昏痉厥动风动血的证侯。
2.本证的病机为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热伤血络溢于脉外而出血。出血便有瘀血。不能用炭类止血药物,涩滞留瘀恐使邪内闭,火热愈炽,出血不止,只能凉血以止血。同时,大剂凉血之品也难免有凝血致瘀之虑,用散血药物可防止此种弊端。凉血可以止血,散血可以祛瘀,凉血与散血并用,止血而不留瘀,祛瘀而助止血,二者相辅为用。
3.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呈表热证,中期可顺传于阳明,热邪炽盛于肺胃,更有逆传心包之变,末期多呈肺胃阴伤之证。春温初期邪发气分或邪发营分而呈里热证,中期热结肠腑可兼阴液亏损,或兼气液两虚,或兼小肠热盛,并有热盛动风与动血之变。末期多见肝肾阴亏等。前者为新感温病,传变多从表入里,由浅入深;后者为伏气温病,邪从内发,传变可从深出浅或更加深入。 六、论述题:
1.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相同点:二者均是热伤肾阴,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水不济火,心肾不交之证,临床表现均有身热,心烦,舌红苔黄燥,脉细数等症。二者不同点:黄连阿胶汤证是以心火亢盛为主,以心烦不得卧为主症,治则偏重于降心火,以黄连、黄芩清邪热、泄心火为主药,阿胶、白芍滋肝肾、养真阴,鸡子黄养心而滋肾。连梅汤是以肾水亏损为主,临床表现以消渴不已、麻痹为主症,治则偏重于滋肾水为主兼以清泄心火。药以乌梅与黄连相合,有酸苦泄热之意,配合生地滋肾液,麦冬甘寒滋阴。
2.三证都有热甚迫血,热瘀互结的病理特点,都有血分热炽及出血瘀血的见证。热盛迫血,热与血结,均为春温血分证型。热盛迫血以血热炽盛,迫血妄行为主,瘀血为次,治以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热与血结为热毒内陷血分,热搏血瘀,蓄于下焦,为热瘀并重之侯,治以攻下泄热,活血逐瘀。热与血结与太阳蓄血均为下焦蓄血证,前者为温病热邪与瘀血内结于下焦,热瘀俱重,用桃仁承气汤消瘀,泄热软坚,攻逐瘀结。太阳蓄血为太阳寒邪化热与瘀血内结于下焦,用桃核承气汤以破血祛瘀,软坚通便泄热。
3.兼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等攻下泄热;如兼营血分热盛 而见舌质红绛,肌肤发斑者,可加犀角、板蓝根、丹皮、紫草等凉血解毒;如角弓反张或抽搐较重,或加全蝎、地龙、蜈蚣以息风止痉;如神昏不醒,可加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
39
加菖蒲、郁金以化痰开窍;如痰涎壅盛,可加竹沥、生姜汁以涤痰。
4.临床表现: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聋,舌干绛或枯萎,甚或紫晦而干,脉虚细或结代。治以补益肝肾,滋养阴液,代表方用加减复脉汤。
5.初起症候:风温初起,必见肺卫证,表现为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红或痛、舌边尖红、脉浮数等;春温初起以里热证为主,见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甚则神昏痉厥等;若兼表,则兼见恶寒头痛,但表证较轻,时间也短。
治法:风温治以辛凉清解,宣肺泄热,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春温治以清泄里热为主,发于气分者,采用清气法,发于营分者,采用清营泄热法,不论发于气分还是营分,兼见卫分者兼以疏卫。
6.本病外因是伏寒化温,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由于正虚邪袭,邪伏在里,因而起病之初即见里热炽盛表现。但由于人体感邪有轻重,正虚程度亦有不同,因此,根据邪正抗衡的不同,初起临床表现也不同。可以邪伏气分、邪伏营分、血分等。
热邪郁发气分的,邪虽盛,正亦强,其病情较郁发营分的为轻,如病势发展,则可向营、血分深入。热郁营分,为热邪深伏,营阴亏耗,病情较郁发气分的为重。其病势发展,如兼见气分证,说明邪有向外透达之机,则转归较好;如深入血分,或耗伤下焦肝肾之阴,说明阴竭正虚,预后较差。由于本病里热炽盛,邪热甚易侵犯心包而发生神昏。又由于本病患者阴精先亏,加之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液更易耗损,故本病多见热盛动风;至病变后期,每致热烁肝肾之阴而为邪少虚多之候。 七、病案分析:
1.病名:春温
病证:热盛动风动血证
病因病机:温热病邪自内而发,热极生风,热盛动血。 治法:凉肝熄风,凉血化斑。 处方:羚角钩藤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用药:水牛角30g(先煎),羚羊角片(先煎)3g,玄参15g,生石膏45g(先煎),桑叶12g,菊花10g,生地10g,钩藤12g(后下),地龙10g,竹茹10g,赤芍12g,丹皮10g。水煎服。
2. 病名:春温 病证:热灼胸膈证
40
病因病机:过食酒肉辛辣,胃肠积滞,热郁化火,灼伤胸膈。 治法:宣郁凉膈,兼以通腑。 处方:凉膈散加减。
用药:大黄(后下)6g,芒硝(冲)6g,生甘草3g,连翘10 g,栀子10g,薄荷 6g,前胡10g,淡豆豉10g,黄芩10g。水煎服。
一、名词解释:
第九章 41
暑温
1.暑温 2.暑厥 二、填空题:
1.暑温为感受 病邪引起,初起即见 证候。 2.暑温的发病季节一般在 。
3.暑温在气分,有代表性的三类证候为 证、 证、 证。 三、单项选择题:
2.“夏暑发自阳明”一语出自( )
A.叶天士 B.张凤逵 C.吴鞠通 D.王安道 E.王孟英 4.证见心中烦热,消渴不已,肢体麻痹,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治疗宜选用的最 佳方剂是( )
A.黄连阿胶汤 B.连梅汤 C.清心凉膈散 D.王氏清暑益气汤 E.生脉散 9.暑湿弥漫三焦证宜:( )
A.三仁汤 B.温胆汤 C.三石汤 D.蒿芩清胆汤 E.三甲散 10.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是指( )
A.暑为火热之气,传变迅速 B.暑温病易见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 C.暑温病易夹湿为患 D.暑温病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
E.暑热直犯心营
13.暑温病的基本治则是:( )
A.清热生津 B.清热益气生津 C.清暑凉营 D.清泄暑热 E.清暑透表 17.暑温临床特点,下列说明中哪种提法欠妥:( )
A.发病急骤 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 C.病机传变迅速 D.易伤津耗气 E.初起常见风热肺卫证 18.暑温初起,病邪多侵犯:( )
A.卫分 B.气分 C.卫气同病 D.气营同病 E.卫营同病 21.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舌苔薄腻,其病机为:( ) A.暑湿弥漫三焦 B.湿遏卫气 C.暑湿内郁、寒邪外束
D.卫气同病 E.湿热困阻中焦证
22.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暑湿弥漫三焦的见证:( )
42
A.身热不扬 B.脘痞胸闷 C.下利稀水 D.咳痰带血 E.舌红苔腻 四、判断题:
3.张凤逵提出的暑病治则是:“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润,再用酸泄酸敛。”( ) 4.清泄暑热是暑温的基本治法。( )
10.因暑温初起即见里热证,所以暑温是伏气温病。( ) 五、简答题:
1.暑温是一种什么样的温病?“夏暑发自阳明”的含义是什么? 六、论述题:
1. 怎样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辛凉”、“甘寒”“酸 泄酸敛”的代表方及其所治证候是什么?
七、病例分析:(要求写出其病名、病证、病因病机、治法、处方、方药)
1.叶某,男,19岁。1999年7月就诊。主诉“发热10小时,伴时有谵语1小时”,以“高热待查”收入院。
患者昨天午后在烈日下游泳之后,傍晚自诉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随即 发热。上半夜汗出甚多,午夜后已不出汗,但胸腹灼热,气促,口干不多饮,烦躁不安, 渐而嗜睡,溲少色黄;1小时前间发谵语。现见体温40℃,脉搏112次/分,呼吸24 次 /分,血压16/lOkPa,嗜睡,呼之能醒,面红气粗,四肢厥冷,舌红绛,苔薄黄而干, 脉细数。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暑温是好发于暑季,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急性外感热病。
2.暑厥:暑热病邪直中心包引起猝然昏厥的病证,见猝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微紧,身热肢厥等。
3.暑风:暑热病邪引动肝风,见身热、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暑风可出现在暑温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在暑温发病之初。
4.暑瘵:暑热病邪损伤肺络,临床上常见突然咯血、咳嗽,状似劳瘵。
5.即夏月感冒,为感受暑热或暑湿病邪所致的一种以肌表、肺卫见证为主要表现的暑热疾患。
43
6.暑秽为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病邪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一种病证。 7.症状。指气喘时伴有喉间吼呵之声,可见于虚喘和实喘中。 二、填空题: 1.暑热;阳明气热 2.夏至到处暑间
3.暑入阳明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 4.暑邪侵入心包营分
5.神昏谵妄,斑疹密布、紫黑,或有吐、衄、便血,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三、选择题:
1.C 2.A 3.D 4.B 5.E 6.B 7.C 8.D 9.C 10.D 11.D 12.D 13.D 14.B 15.D 16.C 17.E 18.B 19.C 20.A 21.C 22.A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 10. × 五、简答题:
1.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初起以壮热、烦渴、多汗、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暑温的特点是发病急,传变快,易耗气伤津,并多内陷营血而有闭窍动血动风之变。“夏暑发自阳明”是对暑温发病特点的概括。暑热病邪炎热酷烈,侵犯人体之初即热象明显,多无卫分证而径见阳明里热证,表现为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
2.气分暑热不解,内陷营血,可①灼伤营阴,扰乱心神,当治以清营泄热养阴,清营汤为代表方。②内闭心包而昏谵,当治以清心开窍。③燔灼血分而发斑出血,当治以凉血解毒以止血。④暑陷营血,伤阴耗血重,可致气阴两脱,当治以益气固脱。 3.表现:余热未清,气阴亏损未复,则见低热不退,心悸烦躁,手足颤动;包络痰热未净,灵机失运则神情呆钝,默默不语,甚则失语、失明、耳聋;风痰夹瘀留滞脉络则手足拘挛,肢体强直。治法:清涤余热,化痰活瘀搜络。代表方:三甲散加减方,药用地鳖虫、鳖甲、穿山甲、僵蚕、柴胡、桃仁。 六、论述题:
1.“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概括了暑温气分阶段的治疗大法。暑温初起多为暑热病邪径入阳明气分的证候,应治以辛寒清气,清涤暑热;进一步发展,暑热仍盛而津气两伤,应治以清涤暑热,益气生津;暑温后期,暑热已去而津气欲脱,应治以益气敛阴,生脉固脱。“辛凉”是针对暑温初起的用药,代表方为辛凉重剂白虎
44
汤,治疗暑温初起阳明热盛证;若兼有气阴两伤,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甘寒”针对暑温发展期暑热仍盛而津气两伤的用药,代表方为王氏清暑益气汤,治疗暑热仍盛津气两伤的虚实相兼证。“酸泄酸敛”针对暑温后期暑热已退,津气欲脱或余热未尽,阴液未复的用药,代表方为生脉散或连梅汤。生脉散用于暑热已退,津气欲脱证,连梅汤用于余热未尽,阴液未复证。
2.暑温暑入心营证、暑热动风证都有神志改变和动风表现,但余邪未尽痰瘀滞络证出现在暑温后期暑热渐退,余邪夹痰瘀阻滞包络和脉络的阶段,它的神志改变表现为迟暑人心营证、暑热动风证均是暑温极期,热势亢盛所产生的证候,它们神志的改变为神昏谵语、昏愦不语,动风的表现为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
3.暑温的病因是暑热病邪。但人体正气不足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重要因素。暑为火热之气,其性酷烈,传变迅速,故病邪侵入人体,发病多径入气分而无卫分过程,初起即见壮热,汗多,口渴,脉洪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由于暑性火热,极易伤人正气,尤多耗伤津液,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津气欲脱等危重证象。又因暑性炎热,易入心营与引动肝风,所以气分热邪不能及时清解,最易化火,深入心营,生痰生风,从而迅速出现痰热闭窍,风火相煽等危重病证。暑热之邪还易内迫血分,而致咳血、咯血、吐血、衄血或出现斑疹等。暑热病邪还司以直接侵袭心包或犯于肝经,引起神昏、痉厥。这些危重的病证于小儿患者更为多见。
夏季暑热既盛,而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其临床表现除了具有暑热见症外,并易伴有胸痞、身重、苔腻等湿邪中阻的症状。
本病后期阶段,热邪渐减而津气未复,大多表现为正虚邪恋证候。若病势严重,昏痉持续时间较长者,则可因痰阻清窍、痰瘀留滞而后遗神呆,失明,失语,耳聋,瘫痪等病症。 七、病例分析: 病名:暑温。 病证:暑入心营证
病因病机:暑热病邪,直中心营,心窍闭阻。 治则:凉营清热生津,清心豁痰开窍。 处方:清营汤加味合安宫牛黄丸。
用药:生地25g,玄参25g,竹叶心12g,丹 参12g,黄连9 g,银花15g,连翘12g, 生石膏30g(先煎),水牛角30g(刨片)。水煎服,每日2剂;安宫牛黄丸1粒,凉开水化
45
开服用。
第十章 湿温
一、名词解释: 1.湿温
2.开上、畅中、渗下 二、填空题:
3.湿热郁蒸肌肤,汗出不畅,常见体征是_____;湿热化燥化火,损伤肠络,可见___症状。 6.吴鞠通认为湿温初起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治禁。
9.湿温病初起湿遏卫气者,用______、______宣化表里之湿;如湿热蕴毒,弥漫三焦, 充斥气分者,用_____清热化湿解毒。 三、单项选择题:
2.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能宣表化湿,但三仁汤较适用于( )
A.表湿偏重者 B.外有表寒,内有湿滞者 C.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者 D.湿重于热,湿中蕴热者 E.湿邪化燥,热重于湿者
6.湿温,证见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腻,脉 濡数.治疗适合的方剂为( )
A.藿朴夏苓汤 B.王氏连朴饮 C.三仁汤 D.甘露消毒丹 E.雷氏芳香化浊法 7.患者男性,42岁,8月7日入院治疗。初见寒热身痛,胸闷.继而发热渐高,恶寒 消失,汗出,心烦,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食少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诊断和辨证为( )
A.湿温病,湿困中焦 B,暑湿病,阳明暑热夹湿 C.暑湿病,暑湿弥漫三焦 D.湿温病,湿热郁阻中焦
12.湿温病湿热蕴毒宜选用:( )
A.甘露消毒丹 B.藿朴夏苓汤 C.犀角地黄汤 D.王氏连朴饮 E.三仁汤 13.王氏连朴饮用于治疗湿温:( )
A.湿热蕴毒 B.余湿末净 C.湿邪寒化 D.湿热困阻中焦 E.邪阻膜原
46
四、判断题:
6.三仁汤能开上,畅中、渗下,用以治疗湿热蕴结三焦。( )
五、简答题:
2.说说湿温的治疗原则和主要治法。 六、论述题:
1.热闭心包证和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证在病证性质、临床表现、治法用药上有什么不同? 2.湿温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3.试述湿温初起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
4.湿温病中的邪遏卫气、热重于湿、湿胜阳微的病机与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七、病例分析:(要求写出其病名、病证、病因病机、治法、处方、方药)
1.张某,男,22岁,2004年8月22日因发热—周入院。一周前游泳后当晚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不欲食,肢体酸重。门诊治疗给予“感冒药”,未见明显好转。近2日来发热增高,午后为甚,头部有汗,头痛,胸闷脘痞,肢体酸楚,少食欲呕,口干不欲饮,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诊见:发热39℃,面色淡黄,舌苔黄滑而浊.脉滑数,余症同上。
2.牛某某,男,20岁,战士,1995年7月20日入院。患者发烧5天,体温逐渐上升达38℃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差。入院前按感冒治疗不效。自诉头晕目眩,怕冷,微汗出,腰酸痛,腹胀满。查体:T38℃,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肥达氏反应(—)。营养发育一般,神清,表情淡漠,咽微红,无渗出物,胸部皮肤可见2粒白色小疱疹。舌淡红,苔薄腻,脉濡缓。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恶寒头痛.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见症。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好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
2.开上、畅中、渗下 是分别针对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膀胱的湿热证而采用的芳化湿邪、燥化湿邪、渗利湿邪的治疗方法。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一身之气化;脾主运化,脾气畅则水湿运化无阻;膀胱为水道,水道通畅则水湿下行。 二、填空题:
47
1.难经;湿热病篇 2.气分
3.白疒咅 ;便血 4.中气的强弱
5.湿与热的孰轻孰重;病位之上、中、下所偏 6.汗;下;润 7.气候
8.卫气营血;气分
9.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 10.不利小便 三、选择题:
1.B 2.D 3.A 4.E 5.C 6.D 7.D 8.E 9.D 10.C 11.B 12.A 13.D 14.B 15.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
1.湿偏重者,多身热不扬,头身重痛,便溏,口不渴,苦白腻或白滑;湿热并重者,发热伴有汗山,脘痞呕恶与心烦口渴并见,苔黄腻,脉濡数;热偏重者,多热势较高,汗出不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舌红苔黄腻。
2.治疗原则为湿热兼祛并分离之。要分辨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和湿热病邪在上、中、下的所偏。湿偏重者,治宜芳香宣透,苦温燥湿为主;湿热并重者,治以辛苦温燥、清热化湿并举;热偏重者,治以辛寒苦寒清热为主。上焦湿热证,治以宣肺化湿、芳香透邪为主;中焦湿热证,治以疏运化湿为主;下焦湿热证,治以渗利为主。 六、论述题:
1.热闭心包证与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证区别 热闭心包证 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证 病证性质 心包、营分证的上焦病变 气分湿热证的上、中焦病变
临床表现 灼热肢厥,昏谵或昏愦,舌质红绛 身热汗出不解,神志昏蒙,时清
时昧或似清似昧,苔白腻或黄腻
48
治法方药 清心开窍、清宫汤、安宫牛黄丸、 清热化湿,豁痰开蔽。
紫雪丹、至宝丹 菖蒲郁金汤、至宝丹
2.本病的病因是湿热病邪。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为病有所不同。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其发展演变,一般亦不外由表入里,由卫气而及营血。湿温初起,以湿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属湿中蕴热,湿重热轻证。其后,随本病湿热郁蒸气分,虽然以中焦脾胃的病变为主,但湿邪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故又能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如湿热郁蒸,蒙蔽于上,清窍壅塞,则引起神志昏昧;如湿邪下注小肠,蕴结膀胱,则致小便不利;湿热内蕴肝胆,则身目俱黄;湿热外蒸肌腠,则发白疒咅 等。湿热郁阻中焦日久,其热偏盛者,易耗损阴津;其湿偏盛者,易损伤阳气。本病经过顺利者,病变可停留于气分而不再发展。在湿热消解时,或有胃气未醒,或有脾虚不运,至正气渐复,或经适当调治则逐渐痊愈;若感邪严重,湿热化燥化火,即可深逼营血,除有斑疹、昏谵等营血分一般见证外,多见肠络损伤之便血,甚至因气随血脱而阳气外脱。此外,亦有因湿困日久,阳气受损而致肾阳虚衰水湿内停的变症,此时其证治可参内科心悸、水肿等有关疾病。
3.湿温病多是由于脾胃内伤,湿饮停聚,复感湿热病邪,内外合邪而为病。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故本病初起与其他温病不同,一发病即呈邪遏卫气,湿重于热的病理特点,其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卫气同病、内外合邪之候。治宜宣气化湿。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4.以上三证,其病机和临床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1)邪遏卫气多见于湿温之初起阶段,系邪从外受,困遏卫阳,卫分与气分同见而内外合邪。证见: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2)热重于湿是由于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蕴蒸日久,湿渐化热,成热重于湿,其病机为热盛阳明,湿蕴太阴之候。证见高热烦渴,面赤气粗,口渴欲饮,身重脘痞,苔黄微腻,脉滑数。
(3)湿胜阳微属于湿温之特殊的变证。乃由于湿邪留恋日久,损伤人身阳气所致,见于湿温病之后期阶段。其症状如: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苔白舌
49
淡,脉沉细。 七、病例分析:
1.病名:湿温
病证:湿热困阻中焦证
病因病机:湿热交蒸,郁阻中焦,升降失常 治法:清热化湿,苦辛通降 处方:王氏连朴饮加味
用药:石菖蒲6g(后下),淡豆豉10g,炒山栀10g,半夏10g,陈皮10g,竹茹
6g,黄连5g,芦根10g,山楂10g,神曲10g,麦芽10g。水煎服。 2.病名:湿温;
病证:湿遏卫气证
病因病机:湿热病邪,侵袭上中二焦,湿重于热,阳气被遏,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
治法:化湿为主,少佐清热 处方:霍朴夏苓汤加减。
用药:藿香10g(后下),厚朴10g,半夏10g,赤苓12g,杏仁10g, 生薏仁15g,
蔻仁6g(后下),猪苓10g,淡豆豉10g,泽泻10g。水煎服。
第十一章 伏暑
—、名词解释:
1.伏暑 二、填空题: ______。
4.伏暑因___ _和__ __不同,初发证候有不同的类别。
5.伏暑是由__ __病邪或__ __病邪郁伏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 6.王纶指出:“冶暑之法,_____ __最好。”
8.伏暑在发病季节上有迟早的不同,名称上有“____ __”和“______”的不同。 三、单项选择题:
50
正在阅读:
温病习题04-24
中特论文05-07
蘑菇和其他食用菌罐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可用于发改委立项及银行贷款+2013详细案例范文)05-13
开学见闻日记范文5篇10-29
纵使情深,奈何缘浅美文11-21
我是一部手机作文600字07-10
阳长中学第四届体育节篮球比赛秩序册03-31
利用天体测罗经差12-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温病
- 习题
- MEMS CAD 结课作业
- 安装IIS后打不开localhost
- C语言 - 双向循环链表、增删查改、判断回文、排序、论文+代码
- 09本信号与系统试卷A-new
- 姐姐和嫂子
- 关于外管局37号文的详解
- 垓下之围
- 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1)
- 浅谈山区城市主干道路基试验段施工
- 二年级数学乘除法应用题100道
- 2018年中考学习数学必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文档资料
- 河南省禽类屠宰场名录2018版166家 - 图文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 顾晖 - 习题参考答案
-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一)
- 昆明理工大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 富士施乐故障维修代码
- GCMS气质操作规程
- 解决配置电脑噪音大的问题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7.14)疝症情志助勇丹散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