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特试题库(按章节)

更新时间:2024-01-16 23: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毛特试题库(按章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40题)

1.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C)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A)

A.毛泽东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 3.中共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B)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4.毛泽东明确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在(C) A.《反对本本主义》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大 5.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 A.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毛泽东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A)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四大 7.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A)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8.毛泽东思想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C)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D.党的七大召开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B)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0.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B) A.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C.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D.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11.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原因是(D) A.毛泽东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B.毛泽东思想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C.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D.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2.“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提出这个评价的是(A) A.邓小平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1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D) A.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1

D.时代主题的转换

14.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是在(D)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15.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D)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6.邓小平理论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C)

A.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B.形成主题 C.构成轮廓 D.形成体系 17.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关键是抓住(B) A.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怎样进行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D.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18.邓小平理论是(C)

A.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D.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9.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A)

A.继承和发展关系 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 D.发展关系 20.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D)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B) A.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改革开放.如何推进改革开放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是(B)

A.坚持与时俱进 B.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先进性 D.发展生产力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党的(C)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2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B)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B.党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C.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D.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2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B)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马克思主义

2

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A)

A.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B.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C.当今国际形势后提出的 D.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和党的自身变化后提出的 2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B)

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 B.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C.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 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是在( C)

A.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 B.1997年党的十五大 C.2000年江泽民南方谈话 D.2002年党的十六大 3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在(B) A.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时阐述的 B.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阐述的 C.2002年江泽民在“5·31”讲话中阐述的 D.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的

31.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A) A.“三个代表” 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科教兴国 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B)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D.什么是社会和谐,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3.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D)

A.先进政党 B.先进阶层 C.先进阶段 D.人民群众 3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是(D)

A.坚持与继承 B.创新与发展 C.在坚持中发展 D.坚持、继承,又是创新、发展 35.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C)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6.科学发展观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A)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三届四中全会 C.十五届六中全会 D.十五届四中全会 3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C)

A.公平 B.正义 C.发展 D.协调 38.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D)

A.以人为本 B.发展 C.公平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9.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D)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 B.可持续发展 C.提高经济效益 D.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22题)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里的具体实际是指(ABD) A.中国实践 B.中国文化 C.中国人口 D.中国历史 2.以下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的结合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将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和包含了(ABCD) A.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B.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C.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D.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D)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经历的阶段包括(ABCD) A.大革命时期萌芽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

C.遵义会议后至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D.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7.毛泽东思想是(ABC)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它包括毛泽东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

8.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ABC) A.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调查研究 9.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观点有(ABCD) A.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B.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D.知识分子需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10.毛泽东思想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B.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C.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D.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11.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是(AB)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

12.建国前夕,为了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毛泽东提出的重要思想有(AB) A.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B.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务必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D.务必继续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1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依据包括(ACD)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4

C.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14.下列属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论述的主要观点的是(ABCD) A.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要“坚持两手抓,丽手都要硬” 15.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的重大贡献有(ABCD)

A.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C.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 16.党的十五大的主要贡献有(AB)

A.首次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首次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

17.2002年5月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BD) 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利益之根 D.力量之源 1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BCD)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ABCD)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 点、新论断

D.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0.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ABC)

A.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21.“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是因为(ACD)

A.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B.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基础条件

C.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2.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ABCD)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三、判断题(10题, 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A)

5

A. 正确 B.错误

2.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理论和学说的总和(B) A. 正确 B. 错误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A) A. 正确 B. 错误

4.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A) A. 正确 B. 错误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A) A. 正确 B. 错误

6. 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是邓小平(B) A. 正确 B. 错误

7.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A) A. 正确 B. 错误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A) A. 正确 B. 错误

9.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A) A. 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材料一: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摘自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材料二: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A)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C.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D.复杂的国际形势 2.科学发展观是(ABCD)

A.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 B.又与时俱进的

6

C.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B)

A.经济 B.发展 C.政治 D.文化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全面协调 D.与时俱进 5、科学发展观是(B)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A.毛泽东 B.马克思主义 C.经济学 D.邓小平 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是(A)

A.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B.世界多极化 C.经济全球化 D.文化多样化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BC)

A.全面的发展 B.协调的发展 C.可持续的发展 D.统筹兼顾的发展 8.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ABCD)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9.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ABCD)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10.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ABC)

A.发展为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18题)

1.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C) A.1927年 B.1928年 C. 1929年 D.1930年

2.1930年,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是在(C) A.《古田会议决议》 B.《矛盾论》 C.《反对本本主义》 D.《实践论》 3.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D) A.《实践论》 B.《反对党八股》 C.《反对本本主义》 D.《改造我们的学习》 4.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是(C)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5.为了指导和带领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的错误方针是(C)

A.抓纲治国 B.洋冒进 C.“两个凡是” 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6.思想路线在哲学上又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沦。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者是(C)

A.毛泽东 B.毛泽东和邓小平 C.邓小平 D.江泽民 7.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C)

A.陈云 B.周恩来 C.毛泽东 D.刘少奇

7

8.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A)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9.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C)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事求是

10.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指(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群众路线 11.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B)

A.理论创新 B.实事求是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12.邓小平在1985年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了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这就是(A)

A.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及时调整国内外政策

C.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

D.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加强党的建设,规范党的领导制度,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除姓“社”姓“资”抽象理论的干扰 l4.实事求是的前提是(B)

A.实践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5.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B)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D.尊重实践的重要性

16.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D)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 C.社会和谐 D.解放思想

17.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根本创新 B.关键创新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1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C)

A.革命 B.改革 C.创新 D.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BC) A.1929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第一次使了“思想路线”概念

B. 1929年.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 C.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D.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事实求是的含义作出了界定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为重新恢复党的思想路线所做的贡献是(ABC) A.领导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

8

B. 拥护和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D.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3.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BCD)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与时俱进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ABCD) A.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肴 D.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5.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是(BCD)

A.解放思想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BC) A.全面发展地看问题 B.主观和客观相分离 C.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D.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7.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ABCD) A.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B. 全面地看问题 C.发展地看问题

D.把现象当做入门的向导,通过科学分析方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8.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D)

A.1978年12月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B.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C.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

D. 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 9.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ABCD) A.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B.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C. 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D.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10.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ABCD)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 投有固定的模式

D. 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三、判断题((10题, 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其实是个学术问题(B)

A.正确 B.错误

2.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A)

A.正确 B.错误

3.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A)

A.正确 B.错误

9

4.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B)

A.正确 B.错误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

A.正确 B.错误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A)

A.正确 B.错误

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A)

A. 正确 B.错误

8.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A)

A.正确 B.错误

9.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A)

A.正确 B.错误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A)

A. 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材料一: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末来》,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这份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一个确切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全面而权威的论述。《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持、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材料二: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惩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发展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不断加剧。面对增长的人口、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作出的正确选择是(A)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小康社会 C. 建设学习型社会 D. 建设和谐社会 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ABCD)

A. 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 B. 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10

C. 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D.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ABCD)

A.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B. 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C. 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D.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倡导生态文明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ABCD)

A. 经济建设 B. 人口增长 C. 资源利用 D. 生态环境保护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A)

A. 发展循环经济 B. 发展县域经济 C. 发展低碳经济 D. 发展文化产业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考虑(ABC)

A. 人口承载力 B. 资源支撑力 C生态环境承受力 D. 人们心理承受力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ABC)文明发展道路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富裕 C. 生态良好 D. 劳逸结合 8.我们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ABCD)

A. 从重经济增长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 B. 从环境保护滞后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C.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D. 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9.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ABCD)

A. 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 B.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

C. 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

D. 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10.低碳经济是指(ABC)经济模式

A. 低能耗 B. 低污染 C. 低排放 D. 低消费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30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C)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共一大的召开 2.毛泽东认为,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认清(A) A.中国的国情

B. 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C.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11

D. 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C) A.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4.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C)

A. 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B.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C.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与封建经济各占一半 5.中共四大的主要议题是(B)

A.统一路线问题 B.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 C.革命道路问题 D.革命武装的问题 6.中共三大的主要议题是(D)

A.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B.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C.关于工农联盟问题 D.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问题 7.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是(B)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8.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今后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的是(D)

A.蔡和森 B张太雷 C.周恩来 D.毛泽东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C)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无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10.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

A.分清敌友问题 B.革命领导权问题 C.农民问题 D.革命对象问题 11.毛泽东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C) A.《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A)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C.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D.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革命 13.近代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B)

A.工人 B.农民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4.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结果不同 15.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民族工商业实行(C) A.没收 B.赎买 C.保护 D.改造

16.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这一纲领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国家体制是(D)

A工农民主共和国 B.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C.苏维埃共和国 D.人民民主共和国 17.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的国体是(A)

A.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B.农民阶级专政

12

C.资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的政体是(D)

A.总统制 B.三权分立的议会制 C.民主共和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9.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B)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 20.土地革命的总路线是(A)

A.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B.领导贫雇农,团结中农,打击富农,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 C.领导贫雇农,团结中农和富农,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和财产

D.领导贫雇农,团结中农,联合富农,剥夺地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 21.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B) A.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以乡村为中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2.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A) A.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 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 C.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23.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A)

A.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官兵平等的原则 C.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原则 D.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

24.毛泽东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的著作是(C) A.《反对本本主义》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5.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C)

A.议会斗争 B和平请愿 C.武装斗争 D.改良主义 26.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了红军的性质:“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根据红军的这个性质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B) A.军事作战 B.为人民服务 C.为党服务 D.政治宣传 27.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是(A)

A.统一战线 B.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 D.群众路线 28.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同顽固派斗争的原则是(D) A.一切联合,否认斗争 B.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C.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 D.有理、有利、有节

2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任务,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工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进行“新的伟大工程”。这两项“伟大工程”的共同特点是都将党的建设的着重点放在了(C)

A.组织上 B.作风上 C.思想上 D.经济上 30.中国共产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是(B)

A.无产阶级思想同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B. 产阶级思想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13

C.无产阶级思想同农民阶级思想的矛盾 D.无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16题)

1.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ACD) A.对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D.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了破坏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有(ABCD) A.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 B.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广泛传播

D.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民主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ABCD)

A.知识分子 B.自由职业者 C.手工业者 D.小商人 4.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具有(ABC)

A.买办性 B.封建性 C.垄断性 D.软弱性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ABCD) A.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受封建主义的束缚 B. 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C.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 D. 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6.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有(ABCD) A.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责任 B.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

C.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D.必须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和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

7.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ABCD) A.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B.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C.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D.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8.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B.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由资产阶级领导,但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D.只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中间不允许横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是指(CD)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资本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0.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既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欧美的资产阶级专政 B. 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D.它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 1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ABCD)

A.无产阶级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C.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是(ACD)

A.民族的 B.先进的 C.科学的 D.大众的 13.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ABCD)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 D. 中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14.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ACD)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与政策的正确 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 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

15.毛泽东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著作是(AB)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是(AB) A.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B.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C.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D.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三、判断题(10题, 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B) A.正确 B.错误

2.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A) A.正确 B.错误

3.中国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 A.正确 B.错误

4.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 A.正确 B.错误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A) A.正确 B.错误

6.党的一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B) A. 正确 B.错误

7.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 A.正确 B.错误

8.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A) A.正确 B.错误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A) A.正确 B.错误

10.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A)

15

A.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超过1/3。特别是在一些一般性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有的已经超过70%,上缴的税收已经占全部税收的43%,民间投资已经超过50%。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3月9日

材料二:私营经济已成为对外开放中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私营企业外贸出口增长迅猛,大大高于全国外贸增长水平,也明显高于外资企业外贸增长速度。目前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已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2月26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A)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补充 D.社会主义经济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A)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C.共产主义经济制度 D.过渡时期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经济是(B)的经济基础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市场经济

4.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是(ABC)

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D.符合经典作家的思想

5.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决定于(A)

A.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它们具有社会主义属性

C.它们是是中性的 D.它们具有资本主义属性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C)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集体经济

7.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以(ABCD)

A.促进经济增长 B.扩大就业

C.活跃市场 D.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8.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BCD)

A.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B.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市场竞争力 C.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16

D.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 9.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ABCD)

A.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 B.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C.要放宽市场准入 D.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10.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它们(ABCD)

A.依法经营 B.照章纳税

C.诚实守信 D.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15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

A.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群众内部矛盾

C.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B)

A.集体经济 B.国营经济 C.混合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1953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B) A.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A) 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 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5.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B)

A.四马分肥 B.定股定息 C.无偿没收 D.核价收购

6.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其中第二步是组织(C) A.农业生产变工队 B.农业生产互助组 C.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7.我国在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A) A.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B.利用、限制、改造

C.和平赎买 D.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是(D)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9.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10.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B) A.定息 B.国家资本主义 C.公私合营 D.四马分肥 11.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正确政策是(D) A.利用 B.限制 C.改造 D.赎买

1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是(D)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全行业公私合营 1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C)

17

A.消灭剥削 B.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大力发展生产力 D.过渡到共产主义

14.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B) A.基本建成 B.初步确立 C.基本完善 D.完全建成 15.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B) A.《中华民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多项选择题(8题)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BCD)

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D.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BCD)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B.个体经济 C.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ABCD)

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C.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4.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使(ABCD)

A.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B.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C.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D.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前提。

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有(ABCD) 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B.委托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6.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稳步前进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主要有(ABC) A.创造出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B.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 C.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D. 可以跨越初级形式,直接过渡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阶段 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有(ABCD) A.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B.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C.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D.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三、判断题(10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A)

A.正确 B.错误

2.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A)

A.正确 B.错误

18

3.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A)

A.正确 B.错误

4.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和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所有制结构(A)

A.正确 B.错误

5.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A)

A.正确 B.错误

6.1949-1956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A)

A. 正确 B.错误

7.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A)

A. 正确 B.错误

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A)

A.正确 B.错误

9.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A)

A.正确 B.错误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A)

A.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为:1988年为2.17:1;2002年为3.12:1;2004年为3.21∶1;2005年为3.22∶1;2006年为3.28∶1。2006年绝对额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8172.5元。

二是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据2006年各省市区人均GDP排行榜显示,最落后的西部省份人均GDP只有740美元,而最发达的东部省份人均GDP达到4080美元,是最落后省份的5.5倍多,最发达的上海市人均GDP已达到7330元,是最落后省份的9.9倍多。

三是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据统计,在过去十年间,城镇和农村各阶层间收入差距都显著扩大了。其中,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城镇最高收入居民和占农村居民家庭10%的农村最高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显著快于其他各组居民,他们与全国绝大多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显著拉大。相比之下,城镇最高收入居民与其他各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势头更猛。各占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10%的最低收入居民在这10年中收入增长相当缓慢。

国家统计局1990年至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03年我国城镇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是扩大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在向有利于“富人”的方向变化,富人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多,而“穷人”的占有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少。不少专家提出,中国要谨防“拉美化陷阱”,防止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出现政局动荡、经济衰退。此外,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状况加大了缩小贫富差距的难度。据统计,2004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而且,高收入家庭收入的增长明显快于低收入家庭。

四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尤其是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加快。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行业和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2004年我国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最低的6.13倍。高收入行业基本上集中在具有垄断性的行业。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 我国出现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出现差距,说明(D)

19

A. 我国出现了两极分化 B. 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产生两极分化

C. 在贯彻按劳分配、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是正常的 D. 这种差距是在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很大提高的基础上出现的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存在剥削?正确理解是(ABCD)

A. 不需要通过重新界定剥削来否定剥削的存在 B. 承认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剥削和承认它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矛盾

C. 肯定剥削可以合法存在并不意味着剥削可以不加限制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剥削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A)

A. 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B. 按劳分配 C. 按计划分配 D. 按需分配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ABCD)

A. 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B. 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C.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5.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ABCD)

A.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C. 管理才能也作为生产要素 D. 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ABCD)

A. 劳动者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B. 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 C.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出现差距

D.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也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7. “让一部分人先福”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A. 实现共同富裕 B. 实现同步富裕 C . 实行平均分配 D. 拉开收入差距 8.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AB)

A. 诚实劳动 B. 合法经营 C. 非法手段 D. 巧取豪夺

9.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ABCD)

A. 取缔非法收入 B. 整顿不合理收入 C. 调节过高收入 D. 保护合法收入

1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建立包括(ABCD)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救助

C. 社会福利 D. 以及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20

1.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的观点是由下列哪一位领导人提出的(A) A.陈云 B周恩来 C.邓子恢 D.邓小平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C) A.恢复党的思想路线 B.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C.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D)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 1992年南方谈话中 5.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D)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C)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先进的技术装备 C.生产力高度发达 D.高素质的劳动力 7.邓小平提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A) A.经济 B.文化 C.政治 D.社会 8.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9.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C)

A.号召人民生活节俭,抑制社会需求 B. 用发购物票的方法计划分配社会产品 C.发展生产力 D. 要求企业增加产品数量,减少花色品种

10.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D)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1.邓小平曾经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B)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生产力发展 C.综合国力提升 D.思想解放 12.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价值方面的目标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发展商品经济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3.社会主义本质中摆到首要地位的是(A)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

14.邓小平在领导全党重新解放思想,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揭示了(A)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市场经济的本质 C.实事求是的本质 D.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15.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发展问题的最著名的观点是(A) A.发展是硬道理 B.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C.关键是发展经济 D.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6.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A)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实行按劳分配 D.实行按需分配 17.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C)

21

A.改革 B.创新 C.发展 D.革命

18.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要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充分表现出来,还是靠(B)

A.改革来体现 B.发展来体现 C.稳定来体现 D.开放来体现 19.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是(C) A.以改革促进发展 B.以稳定保证发展

C.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D.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2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A)

A.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B.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D.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建国后,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有(CD)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愚公移山》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中共领导人在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的思想有(ABCD)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B.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C. 实行农业产生责任制 D.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3.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纠正了以往(CD) A.既忽视生产力又忽视生产关系的倾向

B. 撇开生产关系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片面倾向 C.撇开生产力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片面倾向

D. 忽视发展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片面倾向 4.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共同富裕是(ABCD)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5.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ABC) A.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必须以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 C.是社会主义最终的目标和最大优越性所在 D.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6.邓小平在阐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过程中指出(ABCD) A.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B.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7.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ACD)

A.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必须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C.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D.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8.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ABC)

A.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22

B.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C.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D.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 9.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D.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搞清楚(AB)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D.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判断题(10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初探索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A) A.正确 B.错误

2.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A) A.正确 B.错误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A) A.正确 B.错误

4.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著名论断(B) A.正确 B.错误

5.1992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B) A.正确 B.错误

6.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A) A.正确 B.错误

7.邓小平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B) A.正确 B.错误

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A) A.正确 B.错误

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A) A.正确 B. 错误

10.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B) A.正确 B.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材料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一个物质匮乏和“票证”的时代。那年代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物品,必须两票兼备(即钞票和购物票),一切都是计划的。人们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随心所欲地买东西。经过长期探索和民情的体察,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不是社会主义”,进而在南方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这些朴实而又富有远见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体察民情,知道什么是人们所需要的。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题中之意就是:按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与那个“票证”年代相比,现在我们不但可以随心所欲地购物,而且可以尽情地享受发展的成果。

材料二: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把

23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第二次,是列宁和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第三次,是邓小平使社会主义走向完善和发展。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作了一个结论性的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生产关系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单一的公有制,搞“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高度的计划经济;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追求集中和统一。当时,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这样一个水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实践的变化,认识也会随着变化,当前,最为主要的就是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充实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在(D) A.1978年 B. 1980年 C. 1985年 D .1992年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

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B.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在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 )。 A.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B.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

C. 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B)

A.改革 B.发展 C.依法治国 D.依德治国 5.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B) A. 生产工具 B.人

C .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6.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B)

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B.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D)

A.平均富裕 B.同步富裕

C.先富带动后富 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8.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9.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体现了(ABCD)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C.建设社会主义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D.社会发展效率和公平原则的统一

10.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在它是(ABCD)

A.实现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 B.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

24

C.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30题)

1.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B)

A.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B.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C.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生产关系的性质 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D)

A.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B.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C.自然条件差,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A)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级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不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 C.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社会主义第二阶段 D.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4.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的是(C)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刘少奇

6.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文献是(B)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得出的依据是(C) A.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B.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 C.中国的具体实际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般矛盾规律

8.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的是(C)

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中华民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提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的是(B)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5

11.邓小平曾说过: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C) A.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B.我国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D.我国还严重存在着封建残余、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特征是(A)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转变为缩小差距的阶段

D.逐步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3.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D)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状况 B.人口数量多且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现实状况 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C)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5.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C)

A.十一届六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16.邓小平最早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 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 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17.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的是(B)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1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

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四个现代化 19.“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中,改革开放是(A)

A.强国之路 B.兴国之要 C.力量之源 D.执政之基 2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A)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21.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A)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改革开放不动摇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 22.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在(A)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是(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6

C.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C) A.建设高度发达、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B. 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D) A.教条主义的错误 B.狭隘经验论的错误 C.机会主义的错误 D.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 2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

A.基本纲领 B.基本路线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2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D) A.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B. 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C.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使用“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在(C) A.七届二中全会上 B.1949年政协会议上 C.一届人大会议上 D.党的八大会议上

29.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是党的(B)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30.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B)

A.划时代意义 B.里程碑意义 C.重大意义 D.阶段性意义

二、多项选择题(15题)

1.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C)

A.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B.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 史时期

C.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D.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

2.我国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是(ABCD)

A.毛泽东曾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 C. 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D. 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认清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最重要的是要认清两个方面,即(BC) A.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B.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

C.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D.我国人口多,且农村人口占多数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有(ABCD)

A.我国社会正处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27

B.我国社会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 C.我国社会由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较发达的阶段

D.我国社会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转变为比较富裕的阶段,我国社会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到逐渐缩小差距的阶段

5.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阐述主要包括(ABCD)

A.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B.产业结构状况 C.经济运行方式 D.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其原因在于(ABCD)

A.由中国进人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 B.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C.要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7.邓小平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一论断说明(AD) A.我国现阶段还存在阶级斗争 B.阶级斗争一定会激化

C.阶级斗争还将在很大范围内长期存在

D.我国现阶段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

8.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BCD) A.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B.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C.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D. 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9.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BCD)

A.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B.二者集中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C.坚持二者的统一,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D.要坚持两者的统一,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ABCD)

A.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ABCD)

A.就是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B. 要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C.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D.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2.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ABCD) A.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B.方向和道路的统一

C.目的和过程的统一 D.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

13.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会议上对“四个现代化”最初的表述是(ABD) A.现代化工业、农业 B.现代化交通运输业 C.现代化科学技术 D. 现代化国防

14.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主要包括(ABC)

A.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8

B.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D. 2l世纪第二个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15.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因为(ABCD) A.我国还只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B.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 C.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小康

D.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三、判断题(10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B) A. 正确 B. 错误

2.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A) A. 正确 B. 错误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B) A. 正确 B. 错误

4.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B) A. 正确 B. 错误

5.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A) A. 正确 B. 错误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B) A. 正确 B. 错误

7、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B) A. 正确 B. 错误

8.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A) A. 正确 B. 错误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B) A. 正确 B. 错误

10.毛泽东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B) A. 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

但是由于我国当时刚刚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足够的经验使我们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没有能够坚持和得到进一步发展。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的严重错误的估计,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我

29

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是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同时他还批评了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错误思想倾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混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对否认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等观点的批评,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突出地表现为(D) A.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 (A)

A. 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作出科学判断 B. 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作出了科学判断 C.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出了科学判断

D. 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作出了科学判断 3.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键就是要(C) A.提高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B.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C.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ABC) A. 表明我国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

B. 我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决非高级的、发达的社会主义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并非他国的初级阶段,是强调初级阶段的中国特性

D. 实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6.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ABCD)。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 必须正确处理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C. 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 必须防止“左”和右这两种错误倾向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0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9.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BCD)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实际决定的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12题)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2.“改革是中国的又一次革命”是指(C)

A.改革是一场思想革命 B.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

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D.改革是一场阶级斗争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的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C)

A.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 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5.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D)

A. 1980年 B. 1984年 C. 1987年 D. 1992年 6.我国改革的任务决定了改革应是(D)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政治体制的改革 C.文化体制的改革 D.全面的改革 7.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的是(A)

A.改善人民生活 B.政策的稳定 C.改革的力度 D.经济增长 8.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B) A.动力 B.前提 C.目的 D.方向

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B)

31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0.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1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C)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基本国策 C.长期的基本国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12.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于(D)

A.以廉取胜的战略 B.以量取胜的战略 C.以广取胜的战略 D.以质取胜的战略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 1. 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2.我国的改革是(ABC)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D.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BCD)

A.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C.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贡献是(ABCD) A.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B.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D.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5.在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时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原因是(ABCD) A.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本来没有姓“资”姓“社”问题,既可以为“资”服务又可以为“社”服务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不予吸收

B.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拒之门外

C.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可以为“社”所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

D.必须打破那种把某些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的东西来固守的思想

6.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D)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前提 7.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要做到(ACD)

32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静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8.“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AC) A.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B.殖民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9.我国的对外开放是(ABCD)

A.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各种形式的开放

C.对所有国家的开放 D.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开放 10.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BCD)

A.多合作 B.全方位 C.多层次 D.宽领域

三、判断题(10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 A.正确 B.错误

2.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A) A.正确 B.错误

3.我国的改革是从城市拉开序幕的(B) A.正确 B.错误

4.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A) A.正确 B.错误

5.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A) A.正确 B.错误

6.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A) A.正确 B.错误

7.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A) A.正确 B.错误

8.我国1990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 A. 正确 B错误

9.毛泽东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重要观点(B) A.正确 B.错误

10.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A) A.正确 B.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

33

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A)

A.改革开放 B.解放思想 C.经济特区 D.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A)

A.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矛盾论” D.“实践论”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A)

A.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C.发展教育与科学 D.阶级斗争为纲 4.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是(AB)

A.又相适应 B.又相矛盾 C.对抗性的 D.不存在对抗性 5.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重点是(B)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教育体制改革 D.文化体制改革 6.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BC)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

7.如何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ABCD)

A.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B.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D.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拉开序幕的,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8.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ABCD)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正确的理解是(ABCD) A.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要获得解决,解决的方法即是改革

C.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D.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ABCD) A.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B.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4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32题)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D)

A.市场经济体制 B.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 C.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是在党的哪一次大会上提出的(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C)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4.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新经济体制的建议是在(B) A.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B.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5.为了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必须(A)

A.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B.适当削弱宏观调控 C.坚持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宏观调控 D.取消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D)

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决定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7.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股份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由国家或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A)

A.公有制性质 B.国有性质 C.共有性质 D.混有性质

8.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是在党的(D)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9.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A)

A.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B.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关系 C.资产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 D.产权制度的管理制度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是(A)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公有制经济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由(A)

A.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B.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决定的 C.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决定的

D.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决定的 12.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D)

35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收入 D.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 13.按劳分配是(D)

A.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的基本原则 D.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14.按劳分配是(B)

A.社会主义整个社会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分配原则 C.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D.个体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 15.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C)

A.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C.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奖金收入 D.股份合作制企业成员的收入 16.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B)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初级阶段的国情 17.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人属于(C)

A.按资分配收入 B.按劳分配收入 C.劳动收入 D.风险收人 18.某技术人员受雇于一私营企业,年薪3万元,他的收入属于(B)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C.按资分配的收入 D.按技术要素进行分配的收入 1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B)

A.按劳分配 B.按贡献分配 C.按技术分配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0.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依靠的是(C)

A.计划机制 B.市场机制 C.政府作用 D.社会机制 21.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主要依靠的是(B)

A.计划机制 B.市场机制 C.社会机制 D.政府作用

22.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人悬殊的分配政策是在党的(C)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六届五中全会 23.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的核心是(B)

A.发展新兴产业 B.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C.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D.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24.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A)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发展 25.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B)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发展 26.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是( C)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发展

2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B)

A.经济增长方式 B.经济发展方式 C.生产发展方式 D.生产运作方式

28.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的是(B)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29.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是(C)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3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的是(D)

36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3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的是(D)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3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C) A.坚持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统一 B.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发展循环经济 D.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18题)

1.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ACD)

A.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B.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松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其中,“三个补充”是指(BCD)

A.所有制结构 B.个体经营 C.自由生产 D.自由市场 3.下列表述中,属于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的有(ABCD)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C.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股份制是(ABCD)

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B.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D.判断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哪种所有制掌握控股权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 6.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是(AD)

A.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B.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C.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应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D.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7.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这其中两个“毫不动摇”是指(BC) A.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C.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CD)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37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制经济可共存

D.能够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BCD) A.股份制经济 B.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C. 港澳台投资的经济 D.外资经济

10.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ACD) A.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 B.凭借专利所取得的收入

C.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人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润 D.以实物形态资本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ABCD)

A.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B.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C.资产收益和按资本取得的收人 D. 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12.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ABCD) A.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B.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D.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3.一部分人依法先富起来的作用有(ABC)

A.示范作用 B.帮助作用 C.带动作用 D.走向两极分化 1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CD)

A.减少环境污染 B.优化产业结构 C.加快科技进步 D.提高劳动者素质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ABC)

A.农民问题 B.农业问题 C.农村问题 D.农民工问题 1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ABC)

A.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B.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 C.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7.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ABC)

A.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B.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C.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D.坚持科学发展观 18.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B.集体经济 C.股份经济 D.国有经济

三、判断题(10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A) A.正确 B.错误

2.党的十三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 A.正确 B.错误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 A.正确 B.错误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A) A.正确 B.错误

38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A) A.正确 B.错误

6.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A) A. 正确 B.错误

7.江泽民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B) A.正确 B.错误

8.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B) A.正确 B.错误 9.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所以我们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扩大无须特别关注(B) A.正确 B.错误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B) A.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材料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始终是(A) A.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B.土地问题 C.教育农民的问题 D.现代化问题 2.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A)

A.在农村 B.在城市 C.在边疆 D.在沿海 3.“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问题,因为(ABCD) A.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 B.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C.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39

D.农村稳则社会安

69.目前我国三农问题表现在(ABC)

A.农业基础薄弱 B.农村发展滞后 C.农民增收困难 D.城乡二元结构 4.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AB)发展阶段 A.以工促农 B.以城带乡 C.农业哺育工业 D.农村支持城市

5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A)

A.农业 B.工业 C.教育和科技 D.服务业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ABCD)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改善农村民生 C.扩大农村需求 D.发展现代农业

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的是(B)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8.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是(C) A.生产发展 B. 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9.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的是(ABCD)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 乡风文明 D. 村容整洁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A)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 实现社会主义的自由

2.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C) A.基本政策 B.指导方针 C.基本方略 D.指导原则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D)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

A.人民当家作主 B.无产阶级专政 C.民主集中制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

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目前,我国直接选举人大代表,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制度的是(A) A.县(市)级人民代表大会 B.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40

C.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D.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9.我国的民主党派是(B)

A.执政党 B.参政党 C.在野党 D.反对党 10.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D) A.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

C.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阴谋分裂祖国的勾当 D.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1.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B)

A.民族区域自治 B.基层民主 C.政治协商 D.人民代表大会 1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大力发展生产力 C.依法治国 D.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3.近年来,中国不断进行“打假”斗争,然而,由于法律对造假、售假者的打击力度太弱,对执法者赋予的权力不够,使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为此,我国出台并实施了新修改的《产品质量法》,保证了全国打假工作的顺利进行。这表明(B) A.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B.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D.政府直接行使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职能 1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是(B)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5.法制是依法治国的(D)

A.内容和本质 B.手段和目的 C.表现和形式 D.前提和基础 16.政治体制改革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这是为了(A) A.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B.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7.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是(A)

A.民主 B自由 C.人权 D.主权 1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C)

A.人民平等 B.人民自由 C.人民民主 D.人民幸福 19.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C)

A.发展民主 B.依法治国

C.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稳定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0.民主、自由、人权是(D)

A.超阶级的 B.资产阶级的 C.无产阶级的 D.人类的普遍追求 二、 多项选择题(27题)

1.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BCD)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B.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1

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D.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两者的(BCD)

A.表现形式相同 B.性质相同 C.作用、职能相同 D.历史使命相同 3.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范畴包括(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新产生的社会阶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是(AC)

A.人民民主专政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C) 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前提,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政府机构 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构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ABC)

A.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B.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

C.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D.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ABC)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是(ABD)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 C.实施“三权分立”原则 D.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9.西方“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指(ABC)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行政权 D.审判权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CD)

A.是我国的国体 B.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C.是全国人民自己的组织 D.是我国的政体

11.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A.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C.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

D.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性 12.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体现在(ABD)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42

C.参与政府,成为执政党

D.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1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BC)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权力平衡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ABC)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管理本民族事务 C.管理本地方事务 D.各民族共同繁荣

15.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的人数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扩大基层民主,要(ABCD)

A.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 B.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C.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D.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16.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ABCD) A.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依法治国要保证对所有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依法进行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17.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AD) A.制度化 B.公开化 C.民主化 D.法律化

18.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扩大党员和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ABCD) A.知情权 B.参与权 C.表达权 D.监督权 19.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ABCD)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B.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D.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0.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BCD)

A.政治制度 B.领导制度 C.组织制度 D.工作制度 21.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看(ABC) 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是否增强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 C.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 D.党的领导是否得到加强和改善

22.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ABC)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C.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 D.要以推进民主为核心

2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是因为(ABCD)

A.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B.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C.我国尚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D.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3

24.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和资本主义国家强调的人权是两回事,我们的人权(ABC) A.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权利

B.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C.是具体的、相对的 D.是抽象的、绝对的

25.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包括(BCD) A.人权高于主权

B.人权首要的是生存权 C.国家主权高于人权

D.社会主义人权是多数人的人权,资本主义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 26.民主是(ABC)

A.国家制度 B有阶级性的 C.具体的、历史的 D.有统一模式的 27.下列关于人权的表述正确的有(ACD) A.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B.人权高于主权

C.人权要靠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D.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三、判断题(10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A) A. 正确 B. 错误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 A. 正确 B. 错误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B) A. 正确 B. 错误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A) A. 正确 B. 错误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A) A. 正确 B. 错误

6.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A. 正确 B. 错误

7、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 (A) A. 正确 B. 错误

8.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最重要的是执法必严(B) A. 正确 B. 错误

9.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 A. 正确 B. 错误

1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A) A. 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首先领导全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治理国家。1986年,邓小平又强调要把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

44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对实行依法治国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想,1996年,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上,鲜明地提出“实行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后,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一个基本方针,明确载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0一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中共十五大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要求,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进一步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更加突出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意义重大(ABCD)

A.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D.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ABC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ABC)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基层民主

4. 依法治国确定了党、人民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它包括(ABCD)

A.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B.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C.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D.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 5.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ABC)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从中国国情出发 C.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D.学习西方模式 6.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因为(ABD) A.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B.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 C.法制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D.法制规定了对破坏民主权利行为的制裁措施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最基本目标是(A)

A.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且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8.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民主成为现实,又规范人民的民主行为,使(ABCD)

A.民主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不存在不受制约的民主和自由 B.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C.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和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都是错误的

D.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45

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ABD)

A. 党的领导 B. 人民当家作主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依法治国

10. 邓小平认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ABC) 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文化是否繁荣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后,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大力建设(D)

A.大众文化 B.先进文化 C.核心文化 D.和谐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B)

A.综合国力的一般内容 B.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D.综合国力的一般条件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B)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结合起来 B.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 C.发展民族文化统一起来 D.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 4.培育“四有”公民的核心内容是(A)

A.理想信念教育 B.纪律教育 C.文化知识传授 D.道德教育

5.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的是(A)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推动社会的进步 C.实现经济的发展 D.发挥人的创造性

6.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迫切需要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党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而提出的文化艺术发展必须遵循的方针是(C)

A.推陈出新,繁荣社会 B.热情洋溢,教育为主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革命至上,样板突出 7.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C) A.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和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B.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和为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C.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政治服务和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

8.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以及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这个“根本”是(A)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 D.传承民族文化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

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D)

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6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B)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B.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实现共产主义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4.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和谐社会 D.建立和谐世界

15.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

A.与时俱进 B.改革开放 C.艰苦奋斗 D.助人为乐 16.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与“以团结互助为荣”相对应的是(D) A.以见利忘义为耻 B.以违法乱纪为耻 C.以骄奢淫逸为耻 D.以损人利己为耻 1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 18.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B)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B.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C.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 D.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

19.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A) A.科学技术 B.教育 C.文化 D.管理 20.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C)

A.普及文化知识 B.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C.繁荣文化市场 D.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18题)

1.精神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及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它主要包括(ABCD)

A.思想理论 B.道德风尚 C.文学艺术 D.教育和科学

2.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ABCD) 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B.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C.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D.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7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AC) A.思想道德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民主法制建设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ABCD)

A.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B.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C.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BCD)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C.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6.对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坚持的方针是(CD) A.开拓创新 B.一律实行“拿来主义” C.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7.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只有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ABCD) A.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

B.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 C.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D.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BD)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D.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10.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1.2006年3月4日,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主要特点和重大意义有(ABCD) A.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B.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 C.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1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ABCD) A.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B.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C.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D.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13.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鼓励和支持的思想道德是(ABCD) A.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B.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C.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 D.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 1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ABCD)

48

A.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B.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C.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D.始终不渝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15.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前要重点加强(ABC)

A.社会公德建设 B.职业道德建设 C.家庭美德建设 D.遵纪守法 16.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ABCD)

A.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B.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C.探索好的工作机制 D.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1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CD)

A.以改革为动力 B.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C.以发展为主题 D.以创造生产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18.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AD)

A.中心环节 B.根本要求 C.特定内涵 D.重要内容

三、判断题(10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A) A.正确 B.错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确)

A.正确 B.错误

3.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B) A.正确 B.错误

4.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A) A.正确 B.错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A) A.正确 B.错误

6.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A) A.正确 B.错误

7.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A) A.正确 B.错误

8.科学文化建设事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B) A.正确 B.错误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A) A.正确 B. 错误

10.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B) A.正确 B.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

49

展成果。

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ABC) A.智力支持 B.精神动力 C.思想保证 D.物质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C) A.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B.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党的领导下(AD) A.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A.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它(ABC)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C.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a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