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更新时间:2024-01-09 23: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讲、诗歌捍卫和平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也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汇合成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代的战争,一般是在华夏不同民族之间发生;近代的战争,是华夏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延续、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古今诗歌一脉贯穿的重要精神传统。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前面提到的《秦风·无衣》就是有关战争的重要篇章,表达同仇敌忾的意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左传》一再主张“以德绥戎”,“怀远以德”那样,《诗经》写战争,没有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铺排军容声威,注重文德教化。

《楚辞·九歌·国殇》,则是一篇把战争写得非常惨烈的作品。

国殇①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坠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①国殇,为国而死,死于国事者。

②吴戈,吴粤之剑,这里形容武器的精良。 ③ 毂,车轴的两端。错,交错。短兵,刀剑。

④ 凌,侵犯。躐,践踏。此句谓敌军侵凌我方阵地,践躐我军行伍。 ⑤ 左骖,车辕左边的马。殪,死。右刃伤,指右騑马被刃刺伤。 ⑥ 霾,一作“埋”,车轮陷入泥土中。絷,绊住。四马,古代战车,四马拉一车。 ⑦ 援,引,拿着。玉枹,镶嵌玉石的鼓槌。此句言我方军队愈加厉怒。 ⑧ 坠,落。此句,王逸注:“言已战鬬,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⑨ 严,悲壮。弃原野,死于战场,不获埋葬,成为无主之鬼,故曰“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①。 带长剑兮挟秦弓②,首身离兮心不惩③。

1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④。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⑤。

① 平原,战场。忽,渺茫。

② “带长”句,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秦弓,秦地靠近戎狄,秦人善射, 所造弓箭强劲有力。

③ 惩,悔恨。

④ 诚,确实,实在。凌,侵凌,侵犯。 ⑤ 神以灵,犹“精神不朽”。子,敬称这些战士。

这是一首悼念阵亡沙场英灵的祭歌。上段描写这场我方失利的战争。敌方人数众多,势力强大,战争短兵相接,非常激烈,我方虽然处于劣势,但士兵依然英勇不屈,最终捐躯沙场。下段从士兵出征叙起,歌颂将士义无反顾、勇武刚烈的精神,表达诗人对这些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礼赞。此诗格调豪迈雄健,悲壮苍凉,昂扬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的一般作品风格不同。

东汉末年,国家大乱,群雄割据纷争,天下攘攘,战争诗歌也掀起了一个高潮。特别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罗人才,天下归心,给当时的文士带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诗人多是昂扬勃发,意气振奋,诗歌多慷慨激昂,挺立起飒爽俊健的精神主体。王粲离开西安,南依刘表时,心情很沉重,《七哀诗》曰:“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然而归附曹操后,得到重用,先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职,精神也振作了许多。《从军诗》曰:“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虽然有个人的愁闷,但是既然从戎,就应该把个人的私情抛弃一边。王粲另一首《从军诗》中说:“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神且武”者,就是指曹操,诗歌格调是刚健明快的,并没有多少惆怅。同时的曹植也是如此。他的《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斗志昂扬,神态飞扬,体现出建安文学梗概多气、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

大唐王朝的建立,其强盛的国势,为边塞诗的昂扬奋迅构筑了政治基础;朝廷重视人才,开拓了除仕途之外,习武从戎入幕等多种晋升途径,激发了士人的政治热情,边塞生活也成为文士的向往。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或游历边疆塞漠,或入幕从戎,多少有过一些边塞生活经验,边塞征戍也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2

牙璋辞凤阙①,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②,风多杂鼔声。 宁为百夫长③,胜作一书生。

① 牙璋,古代调遣军队时使用的兵符。《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凤阙,汉代长安城宫阙,代之京城。

② 凋旗画,军旗上的图画因为长期地经历风雪而褪色。 ③ 百夫长,军中的低级军官,统率百人。

据张鷟《朝野佥载》记述,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叱骂这些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者无异。杨炯除了做过两任地方官外,主要是在长安、洛阳,与这些“麒麟楦”为伍,所以《从军行》末二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唱叹,是可以理解的。宁愿入伍从戎,哪怕做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愿意做刀笔吏,与这些人为伍。稍后祖咏《望蓟门》曰:“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王维也歌唱:“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其实,杨炯并没有到过边塞,诗中写的边塞景象,不过是拿一些常见的字面组装在一起而已,但却有一种雄姿英发的气概流贯其间,骨气刚健明朗,在初唐宫体诗依然流行的时代里,显得尤具特色。

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把边塞视为建立功业,成就理想的所在。边塞和战争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什么痛苦和黯淡,而是充满奇异和瑰丽,是人生的舞台,是理想的召唤,很多诗人都表达了对边塞生活和投笔从戎的热切期盼。骆宾王《从军行》说:“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陈子昂《感遇》(其三十四):“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张说《巡边在河北作》:“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在沙场建立功业,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是初盛唐诗人的共同愿望。的确,初盛唐时期朝廷,给与边将的待遇较为优厚。张说《幽州夜饮》说:“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而且建立了军功以后,回到朝廷往往得到奖赏和提升。骆宾王《夕次蒲类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这些都激发时人昂扬向上、奋发积极的豪迈情怀,让人想起王粲的“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的意气风发。大唐军队,可是威武之师,是去靖边绥寇的,与汉末乱世群雄逐鹿的危难时事可大不相同噢!

少年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①,初随骠骑战渔阳②。

3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① 仕汉,任汉朝官,唐人常采用以汉代唐手法,这里是指大唐官吏。羽林,羽林军,京城的禁卫军。

② 骠骑,汉代将军的名号。西汉的霍去病曾授官骠骑大将军。渔阳,唐蓟州,今天津蓟县。汉代战争主要发生在西北,初盛唐时期,主要是东部辽河流域一带。

多么豪情万丈!这是初盛唐普遍的时代精神。这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支持着初盛唐一个个绥靖安边的行动,终于到唐玄宗的时候,迎来了唐王朝的空前强大。连唐玄宗李隆基也自豪的称说:“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然而,唐玄宗已经被大唐盛世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好大喜功的他,不仅奢靡荒淫起来,而且开始穷兵黩武,开拓边境,发起一些扩张性的战争。我们现在看天宝年间的一些战争诗歌,主题是多样的,既有建立功业的豪情,也有咏叹军队中的黑暗腐败,反映战争给人民安定生活造成的破坏。

我们再看李白笔下的战争,既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的豪情壮志,“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其二)的忠心报主;也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其三)的悲戚期盼,“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古风》其十四)的惨烈血腥。李白写战争,受到了屈原《国殇》的影响,不惜对战争残酷场面作直接刻画,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在中国古代的战争诗中,直接写血腥屠戮场面,是不多的。

军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此诗一作王昌龄诗。然就风格而言,与李白为近。另一首《战城南》中有句曰:“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把战争之吞噬生命,写得非常得阴森可怕。

边塞诗人高适,迎接边疆归来的友人或送别人赴边疆写的诗歌,一般都是以鼓舞斗志,期许建功立业为主题,而当他自己置身于边塞时,则又是另一番感受。早期的边塞诗,对士卒的生活充满同情,如我们熟悉的《燕歌行》中有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了军队上层统帅的荒淫和军队内部苦乐悬殊的阶级对立。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赴哥舒翰幕中掌书记。《金城

4

北楼》就写于此时。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谢磻溪老②,体道犹思塞上翁③。 为问边庭更何事④,至今羌笛怨无穷。

① 金城,唐郡名,故治在今甘肃兰州市。

② 磻溪,在陕西宝鸡市附近,据说姜太公吕尚曾隐居于此。 ③ 塞上翁,用塞翁失马事。 ④ 为问,若问。

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自长安赴陇右,登金城北楼赋此诗。此时高适刚刚入哥舒翰幕,思想还是积极的,但诗歌末二句抒写的却是戍卒无穷的愁怨。此诗三四两句的“若箭”、“如弓”,取边塞物事作比;五六两句,用典故,取北方之事,都很巧妙。高适在哥舒翰幕中可能受到赏识,心情很舒畅,《塞下曲》中高唱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但是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文章曹植波澜阔”的高适,诗兴怎么也提不起来。

边塞风光在岑参的笔下更有逼真细致的呈现。我们熟悉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读难忘,钩起对边塞风光的无尽憧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苍茫神奇,对于生长于中原的读者来说也充满诱惑。岑参诗歌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充满激情和力量。《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句:“虏起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但也有“双袖龙钟泪不干”离别的悲伤。而像李颀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等,都是对战争意义的怀疑,对战争破坏安定,埋葬生命,制造苦难等问题的质询。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晚唐,我们很难再读到“虽死犹闻侠骨香”这样激越豪迈的诗歌了。可以举出来的,如:

南园十三首(其五)

5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洲。 请君暂上凌烟阁①,若个书生万户侯②。

①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开国功臣,贞观十七年(643)绘制长孙无忌、魏征等功臣图像于长安城凌烟阁上。后来,如德宗皇帝、郭子仪等立非凡之功者,也图形于凌烟阁。 ② 若个,哪个。此句是问:有哪个书生能够进封为万户侯呢?表现出尚武的精神。

而中晚唐的战争诗的基本主题是侧重于战争的消极性、破坏性,突出战争的不合理性: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狐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已亥岁二首(之一)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国,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功万骨枯。

此外还有刘湾《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等等,其实不论是盛世还是衰世,古人对待正义的战争都是义无反顾的,之所以出现这些抱怨,是由于军队内部的不平等、苦乐不同的巨大反差,消磨了士卒的斗志。这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故而在诗歌中频频得到反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虚弱的朝代。在军事政策上,有惩于唐代的藩镇割据,而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政策,皇上亲收天下精兵以备宿卫,守内而虚外,具有实战能力的禁兵驻扎在京城,防止内乱,边疆的厢兵,都是一些给徒役杂凑而成,没有什么战斗力。因此无法抵御辽、西夏、金的入侵,打起仗来胜少败多,乃至皇帝都被人家捉了去,只剩下半壁江山。在宋代这种衰弱国势和政治背景下,一些诗人勃发出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或抒发沙场从戎、抗敌救国的豪情;或批判朝廷的软弱妥协,讽刺主和派的卖国求荣;或同情背上沉重军费负担,受异族铁骑践踏的同胞。当然这三类情感又经常是交融在一起的。

绍兴八年(1138),秦桧决策主和,金国派使臣以“诏谕江南”为名,中外

6

汹汹。胡铨(字邦衡)抗疏直言,骂秦桧“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表达“义不与桧等共戴天”的愤慨,结果诏除名,削去官职。十二年(1142),秦桧指使罗汝楫再次弹劾他,胡铨被削籍,编管新州。当时另一位抗金名将张元干写《贺新郎》一词,送胡邦衡谪新州:

贺新郎

送胡邦衡谪新州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①。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③?聚万落千村狐兔④。天意从来高难问⑤,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销残暑。耿斜河⑥,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⑦。雁不到,书成谁与⑧?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⑨举大白,听《金缕》⑩。

① 神州路,中国古称赤县神州,这里指中原沦陷区。《世说新语·言语》:“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② 故宫离黍,用《诗经·黍离》意,表达对汴京沦陷的怀念。

③ 底事,为什么。昆仑倾砥柱、黄流乱注,天崩地塌,形容神州陆沉,社稷危急。 ④ 狐兔,比喻敌人。

⑤ 天意,借指朝廷,圣听。此二句化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二句意。

⑥ 耿,耿耿,明亮。斜河,银河横斜,夜已深。 ⑦ 回首,犹回想当年。

⑧ 雁不到,相传雁南飞至衡阳,为衡山所挡不再南飞。新州(今广东新兴)远在衡山之南,故云。无人寄书信,另一层意思是,当时若与被秦桧贬谪的人有书信来往,多遭到牵连。 ⑨ 目,看。二句大意谓不愿意像小儿女一样诉说个人恩怨。 ⑩ 大白,酒杯名。《金缕》,《金缕曲》,为《贺新郎》词的异名。

张元干这首词沉郁顿挫,可比诗中老杜。词人感慨神州陆沉,大厦将倾,就在如此危亡的时刻,像胡铨这样的爱国名将却遭遇贬斥,发落荒蛮。张元干怀着对秦桧等投降派的满腔愤怒和对胡铨、李纲等人的深切同情,写作此词以壮行。慷慨悲凉,激昂雄壮。这种不屈的志气,对秦桧之流是一种难以容忍的威慑。正是因为这首词,秦桧找机会将张元干削除官籍。但是正如清人刘熙载赞叹的那样:“身虽黜而义不可没也。”挺立起来的精神脊梁,屹立千古。

7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①,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②!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③。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④,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 “和戎”句,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四年(1177),隆兴元年(1163),孝宗和金人议和,算起来恰十五年。

② “朱门”句写朝中的豪门贵族。后句写边防武备松弛。

③ “戍楼”四句,写士卒有心报国,但是朝廷议和,使这些人空有其志,报国无路,只能空老沙头。

④ 遗民,指为金军沦陷的中原地区老百姓。

陆游此诗的情况很复杂,既有从戎报国的期盼,又愤慨朝廷的议和求安,豪门贵族置国家利益、人民生死于不顾而依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时也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残遭蹂躏的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国家社稷、将军逸乐、遗民涂炭的一切深刻问题,此诗给于集中的暴露。这样的诗,也可谓之“诗史”。

遗民之泪,是南宋战争诗的又一个重要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宋风雨飘摇的江山,终于在元人铁骑的践踏下坍塌了。顽强抵抗的文天祥于祥兴元年(1278)十月被俘,留下“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等诗句,谱写了中华民族气节高标、宁死不屈的正气歌。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始为工”(赵翼《题遗山诗》),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8

对于中原汉族来说,不仅仅是改朝换代的问题,更是亡国灭种的灾难,因此许多有志之士奋起抗争,奔走呼号,抵御异族的入侵,爱国主义情绪得到空前的高涨,诗歌也成为呐喊的号角,或激发昂扬的斗志,或抒写亡国的哀怨,“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拗怒哀怨,成为诗歌的主调。黄宗羲《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说:

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元气在平时,昆仑旁博,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浃于幽遐,无所见奇;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

在治世环境中上下畅通,元气和顺,因此文学一般雍容华贵,不足见奇;而一旦遭遇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天地自然的道义理法被打破,被阻遏,必然激发有识之士挺立傲然的主体精神,与悖谬的时代相对抗,曲折执拗地彰显这种在道义上不可违拗的天地自然元气。这才是天地的大文章。黄宗羲《缩斋文集序》以阴阳二气的摩荡,比喻志士之文与衰乱时代之间的尖锐冲突,实际上就是肯定一种抨击黑暗,抵御篡统,扭转乾坤,伸张正义的文学精神。

将入武林①

张煌言

义帜纵横二十年②,岂知闰位在于阗③。 桐江空系严光钓④,震泽难回范蠡船⑤。 生比鸿毛犹负国⑥,死留碧血欲支天⑦。 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

① 武林,浙江杭州的别称。

② “义帜”句,顺治二年(1645),张煌言与钱肃乐、董志宁等组织队伍在宁波集会,拥立鲁王北上监国。至康熙三年(1664)时已二十年。

③ 闰位,非正统的王位。闰,与“正”相对。于阗,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指满清。

④“桐江”句,用东汉严光事。严光与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座了王位后,严光拒绝征辟,归耕于富春山,垂钓于桐江之上。

⑤ “震泽”句,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助勾践打败吴国后归隐震泽湖。此二句谓在乱世中难以避世隐居。 ⑥ “生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负国,对不起国家。 ⑦ 碧血,《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后世常谓“碧血丹心”。支天,扭转乾坤,挽回天意。

张煌言也是抗清志士,在东南一带组织力量抗击清军达二十年之久。这首诗歌写于康熙三年(1664),时张煌言被捕,解押武林,途经故乡鄞县,作此诗以抒怀。虽然是阶下囚了,但没有什么亡国哀怨之音,而是激昂慷慨,抒发了在乱世中挺

9

身而出,丹心报国,忠贞不二的壮志。全祖望《张尚书集序》赞叹说:“呜呼!古来亡国之大夫,其音必凄楚郁结,以肖其身之所涉历,盖亦不自知其所以然者也。独尚书之著述,噌吰博大,含钟应吕,俨然承平庙堂巨手,一洗亡国之音。??岂天地间伟人,固不容以常例论耶?”

明末清初乱世中立意在反抗的诗人诗作,难以枚举。如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洲之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夏完淳《鱼服》有句:“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用楚臣申包胥哭于秦庭七日七夜以求救兵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精忠报国的雄心。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精卫填海,是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在清初,虽然大势已去,但是许多诗人依然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异族王朝相对抗,他们从“精卫填海”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夏完淳《精卫》后四句说:“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顾炎武《精卫》中四句说:“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晚清时期,风尘澒洞,中华民族又面临了空前的浩劫。海外列强的频频入侵,将中国民族推向苦难的深渊。于此同时,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再一次的高涨,爱国自强,反对侵略再次成为时代的强音。

赠梁任父同年六首(其四)

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亻瓜 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精卫填海的精神,再次在志士胸怀中激荡。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9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