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总结

更新时间:2024-07-04 19: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20分 3、名词解释 5个*2分 4、问答 6个*5分

第一章

第一节

1. 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演化和转型。(掌握)

2. 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源、信息(了解)

3. 信息的概念(理解)

【本教材定义】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知识。 【其他定义】

? 信息简单地定义为那些在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

?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 信息是我们对数据的解释,或者说是数据的内在含义。 ? 信息即结构化的数据。

4. 数据(data)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

5. 数据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

? 区别:信息是经过加工之后所得到的数据,是逻辑性或观念性的;数据是记载客观事物的符号,是物

理性的。

? 联系:信息是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现;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6. 信息的性质(特性)(理解)

? 事实性 时效性 不完全性 等级性 变换性 价值性

7. 信息的度量(了解)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能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的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大,反之,发出的信息量小。

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我们可以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

8.管理信息的概念(了解)

第二节

1. 系统的概念(理解)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2. 系统的特征(理解): 整体性 目的性 相关性 环境适应性(强调了这个)

3. 信息系统的概念(掌握)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 (物流 资金流 事务流 信息流) 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 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

– 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 – 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信息系统包括 作业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4. 信息流的概念(掌握):物质 信息流动

5. 信息系统的类型(了解):按照处理的对象,可把组织的信息系统分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第四节

1. 管理的职能(理解)

2. 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理解)

信息对于管理之重要在于“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

第五节

1. 决策的概念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掌握)

2. 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掌握) 1)情报活动阶段

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或机会的识别过程,即对问题或机会的条件进行内外环境的搜索或调查。 2)设计活动阶段

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对提出、完善、分析可能出现的行动路线提供支持。 3)选择活动阶段

该阶段是企业决策者依据自己的经验、智慧和才能进行判断的过程。 4)实施活动阶段

选定方案后,即可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收集有关实施情况的情报。根据这些情报来进一步作出继续实施、停止实施或修改后继续实施的决定。

3. 决策的类型(掌握)

1)结构化决策

简单、直接、有固定的规律可循。 2)非结构化决策

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 3)半结构化决策

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通常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而决策支持系统则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为目的。

第二章

第一节

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维护和使用,以企业战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执行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人机结合的系统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掌握)

3.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

(1)面向管理决策 (2)综合性 (3)人机系统 (4)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5)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4.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要素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佳结构是金字塔型结构。 金字塔型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第二节

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的定义(理解):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

生产过程的特征 组织规模 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组织的系统性 信息处理与人

2. 重要因素是组织规模(理解)

第四、五节

1. MRP:即物料需求计划 (掌握)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是在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计划原理,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料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一个物料为计划对象,以完工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料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而制订的计划。

2. MRPII:即制造资源计划 (熟练掌握) 企业内的

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是在闭环MRP基础之上,把物流和资金流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完整的人机交互式的生产管理系统。它主要完成企业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功能,MRPII可以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3.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 (熟练掌握)

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的最新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代表)整体经营管理解决方案。

4. ERP的结构与应用??

ERP超越了传统MRPII的概念,吸收了准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管理思想,扩展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范围,除财务、分销、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外,还集成了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等多种功能,并支持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 和外部网(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等。

第三章(重点)

第一节

1.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的概念(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组织关于MIS目标及应用的长远计划和总体安排。由于MIS的建设和应用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其规划的好坏往往是其成败的关键。

2.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战略规划的作用(掌握)

—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资源 —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指导工作和检查标准

3.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战略规划的内容(掌握) —系统的目标、约束和总体结构 —单位(企业、部门)现状

—业务流程的现状描述及重新设计业务流程 —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近期计划

4.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战略规划的组织(掌握) :其要点包含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人员培训、规定规划的

进度三个方面。

第二节

1. 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掌握)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2. 诺兰阶段模型的六个阶段(掌握) (1)初装

初装阶段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特点: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2)蔓延

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

特点: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3)控制

主要指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

特点: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集成

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特点: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信息系统);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

在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的条件下,信息管理提到了一个新的、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基本上由计算机完成。这时计算机作为日常数据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 (6)成熟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3. 诺兰阶段模型的特点(掌握)

第三节

1.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法)作用 (熟练掌握)

?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简称BSP法)是一种能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

划的结构化方法。 ? BSP法的作用:

1)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 BSP法的优点:

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2. BSP法的工作步骤(9个)(掌握) 主要是核心的几个

它是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然后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目标

BSP方法是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IS)战略的全过程。它支持的目标是企业各层次的目标。工作步骤如上 右图

3. U/C矩阵的应用(掌握)

? 是通过一个普通的二维表来分析汇总数据 ? 矩阵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业务过程 ? 数据与业务过程之间的关系:

1)U-表示这类功能使用相应的数据类 (Use) 2)C-表示这类数据由相应功能产生 (Create)

4.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的概念: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法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BSP法是重点 CSF法只要掌握概念

第四节

1. 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掌握)

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这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企业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的提高。

第五节

1. 系统开发策略和优缺点(掌握)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一般认为,开发MIS的策略有以下两种: (1)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基本思想:从业务系统开始,先实现每个基本功能(即数据处理功能),然后逐步向高级建设(即,增加管理/控制功能)。

(2)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基本思想: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策 略 自下而上 优 点 缺 点 备 注 能保证最终的系统可以运行(虽然系缺乏整体优化; 一般发生在“初装”和“蔓延”统性能不一定良好)。 开发过程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 阶段。 复杂、繁琐。 自上而下 整体性和逻辑性强。

第六节

1.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掌握):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2.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缺点(掌握)

?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全局性,特别适合开发大型MIS。

?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缺点:

开发过程繁琐,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至上而下的 第七节

1. 原型法(Prototyping Method )的概念、特点(掌握) 原型法是至下而上的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原型法是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要功能的要求,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2)原型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对系统需求的认识取得突破,确保用户的要求得到较好的满足。 2)改进了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方式。

3)开发的系统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用户的满意程度。 4)降低了系统开发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发费用。 缺点:

? 1)不适合大型系统的开发;

? 2)不适合大量运算及逻辑性强的模块;

? 3)对原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走上机械 模拟原手工系统的轨道。 ? 4)不适合批处理系统。

第四章

第一节

1. 系统分析的任务(熟练掌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设计。

系统分析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系统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定义或制定新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2. 系统分析的作用(熟练掌握)???

3.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熟练掌握)1、管理上的可行性 2、技术上的可行性 3、经济上的可行性

4. 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熟练掌握) ①是可行性分析结果的表述

②内容包括: 系统简述、项目的目标、 所需资源、预算、期望效益、可行性的结论。 可行性分析报告可用以下7条概括:

?单位的基本情况(规模、人员、机构);系统的初步方案;开发新系统的必要性; ?技术可行性;管理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结论或建议。

5. 系统分析的详细调查 (掌握)

1、详细调查的目的

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做好准备。

2、详细调查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

做到系统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互补不足,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详细调查应遵循用户参

与的原则,即由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主管人员和设计部门的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共同进行。设计人员虽然掌握计算机技术,但对使用部门的业务不够清楚,而管理人员则熟悉本身业务而不一定了解计算机,两者结合,就能互补不足,更深入地发现对象系统存在的问题。

3、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后面详述):主要是针对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这两部分进行的。 4、详细调查的方法

(1)开调查会:这是一种集中征询意见的方法,适合于对系统的定性调查。

(2)访问:开调查会有助于大家的见解互相补充,以便形成较为完整的印象。但是由于时间限制等其它因素,不能完全反映出每个与会者的意见,因此,往往在会后根据具体需要再进行个别访问。

(3)发调查表:根据系统特点设计调查表,用调查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和收集数据,该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系统。

(4)参加业务实践:如果条件允许,亲自参加业务实践是了解现行系统的最好方法。通过实践,同时还加深了开发人员和用户的思想交流和友谊,这将有利于下一步的系统开发工作。

6. 系统分析的内容(掌握)??1、了解用户需求 2、确定系统逻辑模型,形成系统分析报告

7. 系统分析调查组的成员

8. 对系统分析人员的要求

系统分析调查组的成员、对系统分析人员的要求,这些都了解、看一下就行

第二节

1、描述管理业务流程的图表(掌握): 业务流程图 、 表格分配图

2、业务流程图的概念(熟练掌握)(Transaction Flow Diagram,简称TFD )

就是用一些尽可能少的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业务流程图易于阅读和理解,是分析业务流程的重要步骤。

3、业务流程图的作用(熟练掌握)

?业务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作进一步系统分析的依据; ?业务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管理人员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 ?系统分析员可以直接在业务流程图上画出计算机要处理的部分; ?利用业务流程图可以分析业务流程是否合理。

4、业务流程图的特点(熟练掌握)

5、表格分配图的概念(了解):这种图表可帮助分析员表示出系统中各种单据和报告都与哪些部门发生业务关系。

6、表格分配图的作用(了解)

7、组织结构调查(了解)

第三节

1、数据流程图的概念(熟练掌握):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2、数据流程图的作用(熟练掌握)

– 系统分析员用这种工具自顶向下分析系统信息流程; – 可在图上画出计算机处理的部分;

– 根据逻辑存储,进一步作数据分析,可向数据库设计过渡; – 根据数据流向,定出存取方式;

– 对应一个处理过程,可用相应的程序语言来表达处理方法,向程序设计过渡。

3、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方法(熟练掌握)

按业务流程图理出的业务流程顺序,将相应调查过程中所掌握的数据处理过程,绘制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流程图,一边整理绘图,一边核对相应的数据和报表、模型等。如果有问题,则定会在这个绘图和整理过程中暴露出来。

采用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由粗到细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就得到一个大系统的分层数据流程图。这样的一套分层数据流程图可清晰的展现出一个复杂系统的模型。

4、绘制数据流程图的四种符号(熟练掌握):

外部

实体

处 理

数据流

数据存储

第四节

1、数据字典的概念(熟练掌握)(Date Dictionary 简称DD ):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进行定义和描述的工具,是数据分析和管理工具,同时也是系统设计阶段进行数据库设计的重要依据。

2、数据字典的内容(熟练掌握):1)数据结构的名称和编号 2)简述 3)数据结构的组成

3、数据字典的作用(熟练掌握):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4、数据字典的定义方法(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的定义)(熟练掌握) 可以使用三种类型的任意组合定义数据字典中的任何条目。 ?顺序:即以确定的次序连接两个或多个成份 ?选择:即从两个或多个成份中选取一个 ?重复:把特定的成份重复零次或多次

5、数据字典的定义方式可使用的符号(熟练掌握)

符 号 含 义 = + {} [/] 由……组成(定义为……) 与(顺序关系的连接)例如,x=a+b 表示x由a与b组成 重复 例如,x={a+b}表示x由0次或多次重复的a与b组成 或(选一个),例如,x=[a/b] 表示x由a或b中选择一个

如:

课程表={星期几+第几节+教室+课程名}

购物订单=订单编号+顾客姓名+送货地址+[家庭电话/移动电话/办公室电话]+ {商品名称+商品数量+单价}+订购日期

数据字典 是静态的

第五节

1、描述处理功能的工具(掌握):1)决策树(判断树) 2)决策表(判断表) 3)结构英语表达法

第六节

1、系统化分析的目标(系统环境的概念)(掌握)

根据详细调查对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的系统目标作再次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重新考虑,并根据对系统建设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修正系统目标,使系统目标适应组织的管理需求和战略目标。

2、业务流程分析(掌握)

业务流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发现和处理系统调查工作中的错误或疏漏,修改和删除原系统中不合理的部分,在新系统基础上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业务流程分析的内容:

(1) 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 (2)优化业务流程

(3) 确定新的业务流程 (4) 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3、子系统划分的作用(掌握)??

把系统划分成为子系统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设计工作,因为划分以后,只要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明确,每一子系统的设计、调试,基本上可以互不干扰地各自相对独立地进行。将来,如要修改或扩充系统,可以在有关子系统范围内进行而不至于牵动全局。

4、输出分析的内容(掌握)

5、数据存储分析的内容(掌握)

6、数据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内容(掌握)

数据属性分析包括静态特性分析和动态特性分析两部分。

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指分析数据的类型(字符型、数字型、日期型等)、数据的长度(位数、小数位数)、取值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和发生的业务量(如每天发生几笔)。

数据的属性按动态特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随机变动属性。

7、数据流程分析(掌握)

(1)分析原有数据流程 (2)优化数据流程 (3)确定新的数据流程 (4)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8、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掌握): 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 成批处理方式

第八节

1、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熟练掌握)

2、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熟练掌握)

3、新系统逻辑方案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

逻辑方案的内容包括: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第五章

第一节

1、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熟练掌握):

1、总体设计

即建立系统总体模块结构图,定义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控制关系的信息系统流程图。 2、系统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代码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适的代码形式,使其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代表客观存在的实体、实物和属性,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设计规范是整个系统的“公用标准”。

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系统的平台设计,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 4、数据存储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关系集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确定出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进行数据库设计。

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纪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格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

处理流程设计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形式,将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在系统存储介质间的转换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

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节

1、代码设计的概念(熟练掌握)

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代码设计是科学管理的体现。

2、设计代码的目的和原则(熟练掌握) 代码的设计原则:

?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容量

要足以包括规定范围内的所有对象。如果容量不够,不便于今后变化和扩充,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分类很快就失去了生命力。

? 按属性系统化

分类不能是无原则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具体管理的要求来划分是我们分类的基本方法。分类应按照处理对象的各种具体属性系统地进行。

? 分类要有一定的柔性

不至于在出现变更时破坏分类的结构。所谓柔性是指在一定情况下分类结构对于增设或变更处理对象的可容纳程度。柔性好的系统在一般的情况下增加分类不会破坏其结构。但是柔性往往还会带来别的一些问题,如冗余度大等,这都是设计分类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 注意本分类系统与外系统、已有系统的协调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从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分类时一定要注意新老分类的协调性,以便于系统的联系、移植、协作以及新老系统的平稳过渡。

? 要注意避免误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

如O、Z、I、S、V 与0、2、1、5、U易混;不要把空格作代码;要使用24小时制表示时间等。

? 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成小段,这样人们读写时不易发生错误。 如726-499-6135比7264996135易于记忆,并能更精确地记录下来。

3、代码的分类、区间码和顺序码的概念(熟练掌握) 代码的种类、特点 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1)顺序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

2)区间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例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 3)助忆码

以对象名或缩写符号(英文、汉语拼音等)表示的代码。例如,用TV-B-12代表12寸黑白电视机,用TV-C-20代表20寸彩色电视机

4、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的作用(理解) 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为了保证正确输入,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加一个校验位,作为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

? 校验位可以发现以下各种错误: ?抄写错误,例如1写成7; ?易位错误,例如1234写成1324; ?双易错误,例如26913写成21963; ?随机错误,包括以上两种或三种综合性错误或其他错误。

? 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质数法。

第三节

1、功能结构图的概念(熟练掌握)

2、模块化的设计思想(熟练掌握)

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功能较单一的功能模块的方法称作模块化。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它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些规模较小、功能较简单的、更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 模块化特点是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加以设计实现。

模块划分的基本原则:模块间的独立性、模块间的低耦合性、模块的高内聚性

3、功能模块的概念(掌握)

功能结构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得大一点或小一点。分解得最小的功能模块可以是一个程序中的每个处理过程,而较大的功能模块则可能是完成某一任务的一组程序。

第四节

1、信息系统流程图的概念、画法(掌握)

信息系统流程图表达了各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送关系,是表达功能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

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的步骤:先为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然后,把各个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信息系统流程图。

第五节

1、系统设计的依据(掌握):

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处理方式、地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 系统的可靠性:用连续工作时间表示 系统的吞吐量: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

系统的响应时间:从用户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

2、商品应用软件的选用(掌握) 选择应用软件时应考虑:

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软件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软件是否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是否便于今后随着系统平台的升级而不断升级。

3、系统平台软硬件的选用(了解) 1)计算机硬件的选择:

管理对计算机的基本要求是速度快、容量大、通道能力强、操作灵活方便,但计算机的性能越高,其价格也就愈昂贵,因此,在计算机硬件的选择上应全面考虑:(1)数据的处理方式,(2)应用软件对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需求

2)计算机网络的选择

网络拓扑结构:一般有总线型、星型、环形、混合型等。 网络的逻辑设计 网络操作系统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上,主要考虑:数据库的性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系统平台;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数据的类型

目前,市场上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多,流行的有Oracle、Sybase、SQLServer、Informix、FoxPro、Access等

第六节

1、系统设计规范(只要知道定义)

设计规范是整个系统的“公用标准”,规定了文件名和程序名的统一格式、编码结构、代码结构、统一的度量名等。

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贯彻,可以使将来无论在系统的使用、操作方面,或者在管理方面避免混乱。

第七节

1、数据库的内容(掌握)

2、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掌握)

概念结构设计:应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从用户角度看到的数据库,它可用E-R模型表示。

?实体:指客观存在并相互区别的事物,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联系: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被抽象为联系。 联系分为一对一(1:1),一对多(1:N)或多对多(M:N)三种。 ?属性:指实体的特征。

?主键:能唯一地标识该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

逻辑结构设计:是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

? 1)设计数据表;2)规范数据表( 第一范式1NF 第二范式2NF 第三范式3NF ) 3)关联数据表

3、文件的用途分类(掌握) ? 主文件

? 静态文件包含的是相对来说变化不大的数据记录。

如顾客文件的顾客编号、顾客姓名、地址、电话等都具有相对稳性;

? 动态文件包含的记录将随着业务的发生而不断修改和更新。

如库存文件、销售帐文件、图书馆的借阅文件等。 ? 处理文件

处理文件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临时存储数据用的文件。这种文件实时记载业务过程中的数据发生的变化,是流水账形式的顺序文件。此种文件用于统一更新主文件或转换成其他文件,如用出入库流水帐文件一次更新库存文件。这类文件的保存期较短。 ? 工作文件

工作文件是在处理过程中暂时使用的中间文件,例如排序过程中建立的排序中间文件等,处理结束后文件即可删除。 ? 周转文件

周转文件用来存放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 ? 其它文件(如后备文件)

4、文件设计的概念(掌握)

文件设计就是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处理方式、存储量、数据的活动性以及硬件设备的条件等,合理地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介质,决定文件的组织方式和存取方法。

设计文件之前,首先要确定数据处理的方式、文件的存储介质、计算机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组织方式和存取方法和对存取时间、处理时间的要求等。

第八节

1、输出设计与输入设计的顺序(掌握) 输出设计的内容:

输出信息使用情况。信息的使用者、使用目的、信息量、输出周期、有效期、保管方法和输出份数。 输出信息内容。输出项目、精度、信息形式(文字、数字)。 输出格式。表格、报告、图形等。 输出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等。

输出介质。如输出到磁盘、磁带、纸张(普通、专用)等 输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格信息、图形信息、图标

2、输出设计的任务和人员(掌握)

输出设计的任务是使管理信息系统输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输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及时反映和组成用于管理各部门需要的信息。信息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系统的成功与否。

第九节

1、输入设计人机对话的方式(掌握)

常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具体有: ? 菜单式 ? 填表法 ? 应答式

设计的原则是:

?对话界面要美观、醒目;

?提示要清楚、简单,不能有二义性; ?要便于操作和学习,有帮助功能; ?能及时反馈错误信息。

2、数据出错的重复校验方法(掌握)

常用校对方式有:人工校对、二次键入校对、根据输入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校对、用程序设计实现校对

第十节

1、处理流程图的概念(掌握)

处理流程图是系统流程图的展开和具体化。

在系统流程图中,仅给出了每一处理功能的名称,而在处理流程图中,则需要使用各种符号具体地规定处理过程的每一步骤。 工资系统中建立扣款文件处理功能的处理流程图。 第十一节

1、程序设计说明书的内容(掌握)

2、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和初步编写方法(熟练掌握) 系统设计报告的组成: (1)概述

?a摘要:系统的目标名称和功能等的说明。

?b背景:项目开发者、用户、本项目和其它系统或机构的关系和联系。

?c系统环境与限制:硬件、软件和运行环境方面的限制;保密和安全的限制;有关系统软件版本;有关网络协议。

?d参考资料和专门术语说明。 (2)系统设计方案

?a模块设计:系统的模块结构图、各模块的名称、功能、调用关系、局部数据项和详细的算法说明等。 ?b代码设计:各类代码的类型、名称、功能、使用范围和使用要求等的设计说明书。 ?c文件(数据库)设计说明:概述(目标、主要功能);需求规定(精度、有效性、时间要求及其它专门要求);运行环境要求(设备支撑软件,安全保密等要求);逻辑结构设计(有关文件及其记录、数据项的标识、定义、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物理结构设计(有关文件的存贮要求、访问方法、存贮单位、设计考虑和保密处理等)。

?d输入设计:输入项目、输入人员(指出所要求的输入操作人员的水平与技术专长,说明与输入数据有关的接口软件及其来源)、主要功能要求(从满足正确、迅速、简单、经济、方便使用者等方面达到要求的说明)、输入校验(关于各类输入数据的校验方法的说明)。

?e输出设计:输出项目、输出接受者、输出要求(所用设备介质、输出格式、数值范围和精度要求等)。 ?f人机界面设计。 ?g处理过程设计。

?h物理系统配置方案报告:硬件配置设计、通信与网络配置设计、软件配置设计、机房配置设计。 一旦系统设计被审查批准,整个系统开发工作便进入系统实施阶段。

程序设计说明书:设计员给的方案 告诉你怎么写程序

第六章

第一节

1、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

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切换和评价等

2、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熟练掌握)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与特点:

? 系统实施是开发信息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任务是:实现系统设计阶段提出的物理模型,按照实施方

案完成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交付用户使用。

? 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的工作都是自顶而下展开的,而系统实施则是自底向上逐步

完成。

与前三个阶段相比较,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

第二节

1、程序设计的要求(熟练掌握):1、可维护性 2、 可靠性 3、可理解性 4、效率

2、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熟练掌握)

编写程序应符合软件工程化思想, 即应利用工程化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这不仅可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而且便于将来的维护和修改。 具体是:

? 从整体上,应采用 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 ? 在具体编程中,则应采用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

第三节

1、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的作用(理解):可以大量减少甚至避免手工编写程序,并避免了手工方式下的编程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

第四节

1、系统调试的原则(掌握)——自底向上

2、程序调试的内容和目的(掌握)

程序调试包括:1、代码测试 2、程序功能测试

程序只有经过调试,才能认为基本正确,而要证明程序完全正确,则要经过一段时间试用才能确定。

3、分调、总调和实况测试的内容(掌握) 分调(功能调试):单个程序调试完成后,尚需进行分调,即将一个功能内所有程序按次序串联起来调试 总调(能行性联调)的内容: 1、主控程序和调度程序调试 2、程序的总调 总调应由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合作进行。

实况测试是以过去手工处理时得出正确结果的数据作为输入,然后将新系统输出结果与手工处理结果进行比较。 系统调试完成后,应编写操作说明书,完成程序框图和打印源程序清单。

第五节

1、系统切换的概念和切换方式(掌握)

系统切换:由现行系统的工作方式向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方式的转换过程,也是系统的设备、数据、人员等的转换过程。

系统切换的方式: 及分别的优缺点

(1)直接切换法 (2)并行切换法 (3)试点过渡法

2、系统维护的内容(掌握):(1)程序的维护 (2)数据文件的维护 (3)代码的维护

第七章

第一节

1、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掌握):开发的方式有两大类:购买商品软件、专门开发。其中专门开发又有: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等方式。

2、项目管理的任务(掌握)?? 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以书为准,不看ppt上的

3、信息系统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熟练掌握)

信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就要对其作评价: 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效益是否理想; 指出系统长处与不足,提出改进与扩展意见。 a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评价工作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b系统评价应定期进行,或有较大改进后进行。

c第一次评价在投运并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后,评价结论作为系统验收的最主要依据 。

系统性能指标:(1)系统的可使用性(2)系统的可靠性(3)系统的可扩展性(4)系统的可维护性 (5)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性(6)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经济效益指标:

(1)系统投资额:软硬件购置与安装费,应用系统开发或购置费。 (2)系统运行费用:通信、耗材、管理、系统折旧(5~8年)、日常维护费。

(3)系统运行新增加的效益:成本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周转加快、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 (4) 投资回收期:是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定性效益指标

(1)推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模式变革,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 (2)提高企业知名度、客户信任,员工信心。

(3)使管理人员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技能素质,拓宽思路。 (4) 加强部门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加强协作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5)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市场份额。

(6)对组织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1、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与计划(熟练掌握)(能够运用甘特图法编制项目工作计划,并对计划进行控制、用户培训)。

1)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与计划

项目的组织指落实项目工作计划所需相关资源的配置,最为关键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参与开发项目的成员数目和种类与开发方式有关。就所涉及的组织来看,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是一类跨组织、跨专业的复杂项目。 信息系统开发的组织工作主要是成员的选择、分工和协调。除了采取纯粹外包的方式,原则上,项目最好由用户企业主持,参与成员由用户企业来选择。

2)甘特图把计划和进度安排组织在一起。水平方向表示时间,垂直方向列出工作。当多个时间条在同一时段出现时,则蕴含着任务之间存在并发。

甘特图的特点:简单、醒目、便于编制。 甘特图编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工作计划的例子

第二节

1、系统的运行管理(熟练掌握) 1)系统运行情况记录

记录内容: 从每天的客户端计算机打开、应用系统的进入、功能项的选择与执行,到下班前的数据备份、存档、关机等。 运行情况不正常现象、发生时间及可能原因。

2)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规章制度:设置自动记录功能;重要功能运行情况仍应做书面记录。

2、系统文档管理的重要性(熟练掌握)??

1)信息系统的文档是:描述系统发展与演变过程及各状态的资料,在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中积累而形成。 2)系统的开发要以文档的描述为依据,系统实体的运行与维护更需要文档来支持。 3)系统文档是信息系统的生命线。

4)管理要求:保持文档的一致性与可追踪性。

5)管理工作:文件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文档编写的指导与督促;文档的收存、保管与借用手续的办理等

3、系统维护的内容(掌握):系统日常维护(保持良好可运行状态)、系统应急维护、系统适应性维护

4、系统安全与保密的概念(掌握)

信息系统的安全:为防止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系统软硬件及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避免遭受损失所采取的措施。

信息系统的保密:为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使组织免受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常见报导的病毒传播破坏和电脑“黑客”犯罪说明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第三节

1、信息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了解)

信息管理部门的任务:责任是引入和配置信息技术,开发和组织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务有:(1)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策划、制定与实施 (2)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与管理

(3)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4)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5)信息人员的组织、培养与管理 (6)向组织各阶层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人员的工作特点和职业道德(了解)?

信息人员大都具有较高学历,各有技术或管理专长,上下级概念较淡薄,较看重成就感。因此,信息人员的招聘、培养和管理等也有其特殊性。

信息人员肩负的任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和自主寻求解决方案的特点,还涉及较多的商业机密。因职业关系和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人员对于组织的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担负着艰巨的责任。

目前还很难从技术上解决信息安全的根本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从技术上加强组织的信息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从管理机制上加强信息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3、CIO的职位要求(掌握)?

信息主管,又称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简称 CIO),是信息管理部门的总负责人 。

承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领导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增强竞争力,为组织在信息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开阔新的空间。

CIO 参与组织高层决策,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商业头脑,谈判、沟通与解决冲突技能。

4、信息系统外包服务的概念和外包服务的注意事项(熟练掌握)

信息系统外包服务的概念:所谓业务外包(Outsourcing)就是将组织的一些非主业业务或工作承包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业务外包被应用于信息系统开发、维护、运行、顾问聘请等。

外包要注意外包服务内容的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外包策略的选择、外包风险的控制。

任务有:(1)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策划、制定与实施 (2)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与管理

(3)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4)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5)信息人员的组织、培养与管理 (6)向组织各阶层提供信息服务

2、信息人员的工作特点和职业道德(了解)?

信息人员大都具有较高学历,各有技术或管理专长,上下级概念较淡薄,较看重成就感。因此,信息人员的招聘、培养和管理等也有其特殊性。

信息人员肩负的任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和自主寻求解决方案的特点,还涉及较多的商业机密。因职业关系和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人员对于组织的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担负着艰巨的责任。

目前还很难从技术上解决信息安全的根本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从技术上加强组织的信息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从管理机制上加强信息人员信息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3、CIO的职位要求(掌握)?

信息主管,又称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简称 CIO),是信息管理部门的总负责人 。

承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领导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增强竞争力,为组织在信息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开阔新的空间。

CIO 参与组织高层决策,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商业头脑,谈判、沟通与解决冲突技能。

4、信息系统外包服务的概念和外包服务的注意事项(熟练掌握)

信息系统外包服务的概念:所谓业务外包(Outsourcing)就是将组织的一些非主业业务或工作承包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业务外包被应用于信息系统开发、维护、运行、顾问聘请等。

外包要注意外包服务内容的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外包策略的选择、外包风险的控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8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