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娴-追绿色梦,创生态课
更新时间:2024-03-24 0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增城陈淑娴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品德论文 拨动“情”弦,“绿”满课堂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中生态伦理教育的策略探究
温岭师范附属小学 陈淑娴
【内容摘要】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使得人类加快对于自然开发的
进程,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人们亟待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一个平衡点,
这也是当下品德课堂的一个主旋律。笔者梳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找寻中发现教材中处处存有生态伦理教育的影子,从课堂的情感铺垫、课堂的多形式多层次多视角、课堂中的实践以及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了有关品德课堂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打造绿色生态课堂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生态伦理 绿色课堂 生活 实践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恩格斯
工厂烟囱的浓烟,断断续续,或浓或淡;企业排污的下水道,不协调的颜色与清澈的溪流合二为一,水中的“小精灵”无处躲藏;湛蓝的天空变得灰蒙阴沉,“雾霾”这一暗淡的词语将我们的视线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风中,轻抚我们脸庞的不再是和煦的暖风,而是令人无法睁眼的砂石颗粒;空中,下起的不是滋润万物的蒙蒙细雨,代替之的是腐蚀万物的酸雨……泥石流、沙尘暴、沙漠化、物种灭绝、酸雨、雾霾,人类为了自己小小的利益,不顾一切,导致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被破坏。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存在,必须加强绿色生态观,培养生态伦理意识。
品德与人的存在是并存的,品德与人的生活也是并存的。课标指出:品德课程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人们的视线渐渐转移至绿色生态,那么品德课堂也应走在生态伦理这条路上,培养人类与各物种同存共荣的情感,培养少年儿童形成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善待物种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 梳理教材,聚焦生态课堂。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量地融入了生态伦理意识,不但有环境地理知识,还有大量的有关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性文本。 (一)认识世界,保护生态环境
孩子们在三下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中先认识了自己生存的小世界,接着在三下第四单元中认识了自己生存的大环境——地球。对于生存空间的认识也是有梯度的。
《美好的家园》一课在讨论、游戏、展示台等活动下将环境保护这一生态伦理教育融入
1
其中,旨在于宣扬保护生态环境,要小学生树立环保观念。 (二)物种平等,保护动植物
我们应该以一种全新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人类发展过程中各物种之间应有的平等关系,宣扬保
护动植物,尊重动物的生命。
例如:浙教版一下《和小树一起长大》和二下《动物植物和我们》紧紧扣住保护动植物的主题,通过“寻找生命——我喜欢的动植物——制作保护动植物的警示牌”等一系列活动呼吁孩子们与各物种和谐相处。 (三)尊重自然,渗透节约意识
自然规律具有不可逆转性,小学生也应从中明白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例如:三上《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所生成的生态伦理内容是是多元:农作物的生长——孩子们体验了大豆的成长过程,这即是自然的规律;“绿色食品”——将绿色健康的生态观深入孩子内心;珍惜劳动者的付出——一草一木皆应好好对待。 (四)人与自然,融入和谐观念
佩德里茨金认为: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时起到重要作用。课堂中,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与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是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
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和小树一起长大》设计了“玩玩泥土”这一环节。六下第二单元中《为了更好的生存空间》涉及到保护生态环境,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爱憎观等内容,非常的切题、深刻。
二、形成策略,提升生态课堂。
(一)情在心间,激荡出爱的主旋律
要在儿童的心目中把道德概念变成道德的信念,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习惯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在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
有效的品德课堂,当从“情感铺垫”开始,将孩子们心中的道德概念变成道德的信念。感情铺垫良好的品德课堂犹如茉莉花香散发在我们的课堂中,使人闻来心情舒畅,保证了学生安心、舒畅、入情入景地学习。
听音乐,看图片,观视频,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品德学习中。
案例一:且行且思。
三下《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中,课前的铺垫是来自于学生自主的探究。我的预习单是这样设置的: 1.听:你从长辈口中知道了家乡的那些故事。 生:我的家乡在石塘,2000年的第一缕曙光是照射在我的故乡的。
2
生:我的家乡在温岭横峰,是一个鞋业王国。妈妈说:以前的横峰山清水秀,景色很美。渐渐随着鞋业地发展,工厂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宽,楼房越来越高,但是道路上垃圾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差,村里生病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2.看:看到家乡的特别,发现家乡的美丽,追寻家乡的改变。 生:我的家乡在箬横,我们最有名的是大奏鼓。
生:我们村前原本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可是现在变成了一条马路。 生:我外婆家门前有一颗石榴树,春天开出鲜艳的花,秋天结出石榴果。 3.找:从书本、网络中找到家乡。 生:我从电脑上查到:我的家乡石塘素有“画中镇”之称,溶合了天工之巧和人工之妙的秀丽景色吸引着中外游客,被人们誉为“东方巴黎圣母院”。
生:我从新闻上了解到了我们城北一家鞋厂发生了火灾。
生:我从报纸上看到城南的人们举着棒子、拿着钳子、拎着塑料袋,正在清理着河道、捡拾
着垃圾。他们保护环境的行为真好。 4.说:你眼中的家乡。 在听、看、找的铺垫之下,第四环节可谓是侃侃而谈,而孩子们讲述的共同点是:每个人的语气中充满着对家乡的自豪感、对家乡未来发展的自信以及保护家乡的决心。
小结:不管是正面思考还是反面探索,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家乡的一份子,是社会的一份子,产生于社会与自然同存共荣的感情。道德伦理观的渗透可谓“润物细无声”。
案例二:且感且思。
在情感情绪的铺垫中引入音频、视频及儿歌等感官的素材,能化简约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有效地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可见、可闻、可感的条件。
例如:二下《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师播放一些动物被枪杀、掠夺的镜头,学生在看后激昂的情绪之下,声情并茂朗诵诗歌“爸爸,我恨死你的猎枪”。
这样多感官的导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引发他们对幼小生灵的怜爱和对捕杀者的痛恨之情,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爱憎观。
(二)思在课堂,徜徉于多形式多视角多层次的领悟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 ——沙塔洛夫
课堂中,重点开展以“感受—体验—表达”为主线的体悟式学习和“观察—假设—分析—发现”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并在这两种主导的直接学习模式下,将讲授、游戏、讨论与分析、角色扮演、动手美工、讲故事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其中,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儿童能在丰富、积极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
第一板块:课堂的形式多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形式上应该灵活多变,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1、感官欣赏——美在教中,美在学里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故事、音乐、图片、视频、儿歌等素材,意在调动学生各感官的欣赏从而辅助生态伦理的课堂教育教学。
例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孩子因为生活区域的局限,所以对于塑料袋导致白色污染,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乱排污水导致河道水污染的理解是抽象的。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调动孩子的感官欣赏,观赏纪录片、图片等,展示地球污染现状,以此深入思考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感官欣赏教学法给学生带来审美的体验和生命的震撼。
例如五上《安全伴我行》一单元中,我思考:如果只是将安全的注意事项告知孩子,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可以在课堂上让孩子讲述自己有关安全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协助下儿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于安全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将小学生带入设定的故事情境中从而引发其对安全意识的共鸣和思考。安全教育也是生态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要学会如何与自然共存,别伤害自然,也别再自然中受伤。 2、游戏课堂——情感满足、智力发展
教育学家认为: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可以渗透:角色游戏、竞赛游戏、表演游戏、猜谜游戏等等。
游戏1:竞赛知识——谁是生态小博士
在竞赛知识中,设计了这些题目:跑步最快的动物、生长最快的植物、世界上游得最快的鱼、世界上最大的花等等。孩子通过赛前地了解、读读背背,潜移默化地了解自然、融入自然。
游戏2:森林变沙漠
这是一个角色游戏,孩子的角色有:树木,草,风,石头和泥土。
首先由演树木和小草的围成一个圈,扮演小草的蹲下,扮演树木的站立。孩子们手拉手,尽量补足身体之间的空隙,并固定位置不动。扮演石头和泥土的站在圈子的中间,而扮演风的站在圈子外。
游戏开始,扮演泥土的孩子必须在不接触扮演树和小草身体的前提下逃离圈子。接触视为犯规,离开游戏。而扮演风和扮演石头的孩子也必须在此前提下协助扮演泥土的孩子逃离。这样的逃离很有难度。教师再当众把两个小孩的握着的手分开,并打开一定的角度,减少游戏的难度,让孩子们逃离。
小结:树木和小草扮演着稳固水土的作用,有他们在,泥土不会逃离。但是,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伐木者,他的作为会让泥土逃离,从而导致石头裸露,导致石漠化,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了解石漠化,认识到保护树木等植被的重要性。
游戏3:感受大自然
回归本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游戏化地来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听觉,先要找一些具有特色声音,例如:河水的生意,建筑工地的声音、风的声音等等。让孩子将眼睛闭上,猜每一种声音。听辨对比声音,例如嘈杂刺耳和舒适悦耳的声音,让孩子们谈对两种声音的感受。
视觉,即相机游戏。两人一组,一个同学闭上眼睛,由另一个同学扶着找到自然界中某一个物种后,示意睁开眼睛3 秒种后再闭上。这3秒内的景象将会深刻地留在闭上眼睛
4
的那位同学的脑海里。
触觉,两人一组,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由另一人扶着走一段路去摸三种自然界的东西。然后再返回原地,蒙上眼睛的那位同学取下眼罩,按照记忆去找刚才摸过的三种东西。
小结:这个游戏主要是让人们发现自然界中一般不容易注意到的东西,因为平时我们都是用听觉、视觉、触觉一同来感受大自然,而在这个游戏中将暂时封闭人的某一感官,充分发挥其他每一个感官的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自然。
3、课本短剧——角色小扮演、精彩大亮点
在课本剧中,学生在模拟性的情境之下利用经验,对特定角色或情境产生共鸣。 案例:课本剧《一片树叶》
思考点1:一片叶子会有怎样的生命历程?抽出嫩芽?变黄掉落? 思考点2:一片叶子会发生怎样神奇的故事?
思考点3:一片叶子能给谁带来惊喜?给小蚂蚁当小船?给小青蛙当雨伞? 思考点4:一片叶子能与生态伦理教育产生如何碰撞?
思考后,我和孩子对课本剧进行如下设计。首先,这“一片叶子”从嫩绿的新芽到碧绿的新叶再到发黄的秋叶最后到枯黄的落叶,这是属于叶子的生长规律,孩子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事物恒久不变的生命规律——从生到死。其次,这“一片枯黄的落叶”却给其他动植物带来了生机和快乐:落叶变成了小鱼的玩具,变成了小蚂蚁的小船,变成了小青蛙的雨伞,还“化作春泥更护花”……孩子在这一环节中感受到了生物多变的属性,愿意用童真的发散的长远的眼光看待动植物。最后,从一片叶子升华至一棵大树、一片森林以及所有动植物。
小小课本剧,简简单单角色扮演,却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引发学生充分的思考,从而发展正确的生态观和道德意识。
4、小组辩论——生生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在小组讨论中,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经验、 探讨与解决共同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辩论,是碰撞出思维火花的直接方式。
案例:今日论题——科技是把双刃剑
组一:克隆技术。组二:机器人的人产发明。组三:变农田为大厦。组四:电脑打字与钢笔写字。每一组从不同的角度热烈的讨论今日的话题“科技是把双刃剑”,高段学生们初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愿意在小组内共享独特的观点,加深对“如何理性对待、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理解。这样的生态伦理教育是生动的,也是深刻的。
第二板块:课堂的视角多变
同样一个主题,可以与多视角的阐释,在不同的阐释之下所生成的教育点和教育效果也是不同的。
案例:从小小一滴水说开去
首先,从日常的生活用水开始,将视角放在水循环之上,水从哪里来,水往哪里去。其次,引导学生回忆缺水、没水时的体验和感受,感受到了水的大用处,从而体会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第三,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自己是一株小小草,一条活泼机灵的小鱼,缺水会带来哪些麻烦甚至是灾难。第四,面对严峻的水污染,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探讨究竟
5
是什么导致了水污染,最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解决生活中水污染问题的途径等。通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学生必然会乐在其中,主动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多视角,多感悟。
第三板块:课堂的层次递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人类对于爱的理解是呈现递进的。孩子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层层深入发现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案例1:情感的层层深入 第一层面:浓浓乡土情
这一层面在上文“案例且行且思”中已有阐述。主要从听、看、找、说四个角度激发浓浓的乡土情。紧接着以“画家乡”“家乡手抄报”“家乡文化采风”“小记者活动——家乡小调查”“学做家乡菜”等活动将乡土情落在心中。
第二层面:瞭望大中国
先以儿歌《我爱你中国》、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进行铺垫。紧接着围绕“你爱中国的什么”“你为中国的什么骄傲”展开讨论。还组织了认识性活动“走向祖国的心脏——北京”。在此层面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自豪感。
第三层面:展望全世界
组织“地球的奉献——唯一的家园——重负的大地——地球和人类对话——地球和人类对话——我能为地球做什么?”教学活动。
案例2:生态观的步步提升
如何让孩子培养出不乱扔垃圾的生态伦理观,还是得从小处着手。先让孩子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领悟教室保持整洁的关键点。“我是小小保洁员”即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可喜地发现,教育伦理关注小领域之下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教室中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来保护环境。在此积淀下开展“美丽的校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才能步步提升学生的绿色生态观。
(三)悟在实践,探索出独特本真的发现
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 使孩子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践。 ——杜威
“做中学”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容。杜威认为: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是孩子本身的社会活动,这样的社会活动就是“从做中学”,我们应该对“一切操纵、建造、积极的行动和制作的冲动给予运用和满足的机会”。
案例一:我的孩子,我的豆;我的朋友,我的龟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钟情于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这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动手欲望。那么在课堂上,让动植物融入,将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农产品的家园》一课中,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些黄豆,按要求进行了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学生时刻关注属于自己的小生命——豆豆们,俨然就像母鸡孵小鸡。我亲切地
6
称呼孩子们为“豆豆爸、豆豆妈”。在关注的过程中,豆豆爸和豆豆妈细心地记录下小豆豆的每一点变化,图文并茂,精彩纷呈。
一学生在观察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片段: 10月4日:金灿灿地太阳照耀着大地,我在被窝里伸了个懒腰起床了。我顾不得刷牙洗脸,已经跑到阳台上看我的豆宝宝。她比昨天更漂亮了,还长出了短短小小的尾巴,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
10月7日,看着我的豆宝宝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骄傲。
另外,将小动物请入课堂,也让品德课堂更加绿色更加生态。
学生们激动于新朋友——乌龟的到来,发生热情地呼喊。在激动之余,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乌龟,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从而形成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
此为“动物观察记录表”: 乌龟: 乌龟有__________条腿,有 条小尾巴。它会在水里__________,外面包着一个__________的壳,我发现乌龟背上有__________块。 如此形式之下的“做中学”,在实践过程中饶有兴趣地学到善待植物、善待动物。 案例二:变废为宝,节约可持续观
生活中,用剩的卫生纸卷、包装盒、一次性纸杯等都可以成为变废为宝的材料。在我的绿色生态课堂中,我将这些“废品”摆在讲桌上,引发学生讨论:如果在某个角落看到这些物品将会如何对待,又是以何种心态对待。紧接着,课件中出现各种变废为宝的工艺品、装饰品。再让孩子自己动手变一变:将一次性纸盘变成漂亮的装饰品。在动手做之间改变一些孩子对废旧物品的错误看法。
案例三:游览参观,绿色生态主义
当然,将绿色生态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去,学生将会收获更多,但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例如:有一次,学校带领孩子参观熊猫馆,学生在亲身体验间体会到了绿色生态的理念。
(四)影在环境,营造绿色教育地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
环境会说话。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于儿童的智力、个性、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环境是能够处处让儿童与环境产生对话。
1.班级文化:品德生态伦理教育的灵魂
班级文化体现着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共同信念、共同态度、共同价值观,是一个班级学生言行、班级风气的主要导向,也是我们生态伦理教育的起点与灵魂。
案例1:小蜜蜂乐园
人与动物应该如何融合,在这个小蜜蜂班级里,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在勤劳耕耘,收获属于自己的甜蜜。每一个学生在此班级文化氛围中,犹如小蜜蜂一样文明、
7
团结、勤奋、踏实。班级中更是通过采蜜园、蜂王赛等板块让孩子学会小蜜蜂的可贵精神,懂得人应如何对待动物。
案例2:竹青小筑
人与植物又应该如何融合呢?昨日小笋芽,今日青青竹!在这个班级中的孩子们从生机勃勃的小笋芽儿变成了茂密的小青竹。“雨后春笋”是将每一位学生比喻成那渴望进步、渴望长大的春笋,在春雨的洗礼下茁壮成长、节节高升。而“雨后青竹”有细细的叶,疏疏的节,是渴望成长的生机勃勃、枝干遒劲、傲然挺立的小竹子。
班级中每一个孩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竹子的生长,竹子的用处,竹子的寓意,让自己也如青竹般虚心、上进。班级中开展了节节高升擂台赛、竹林采撷、竹影摇曳、听竹意等一系列活动。孩子学会了一草一木皆有学习之处,在此基础上的爱护植物教育相信是水到渠成。
2.学校环境:品德生态伦理教育的主战场
教育渗透在生活。学校应该创设美丽舒适,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氛的环境。在开篇一课《美丽的校园》中,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把说、看、摸结合起来去感受校园,在“大胆说”环节,孩子是这么表述学校的:
生:花坛里有石头做的长颈鹿。 生:我喜欢种着的竹子。 生:学校里有许多花,许多草。 生:学校很干净,没有垃圾。
生:我看见一个牌子上写着: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生:我也看见了一个牌子上写着:爱护花草树木。我在公园里也看见过这样的牌子。 环保意识地形成也是一种氛围的体现,在一座一尘不染的学校里,我相信大家都不愿意扔下第一片垃圾。
在生态伦理的引领下,我们的品德课堂充满一片绿意。生态伦理教育重在品德课堂上的点滴,重在平时的点滴,旨在潜移默化地教,集腋成裘地学。希望我们的孩子,在生态绿色的课堂中学会如何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并保护我的自然环境。让我们与世界走得更远,不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童话。
【参考文献】:
1、 叶飞.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 2、 傅丽丽.生态伦理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关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3、 蒋洁蕾.论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太原大学教育院学报,2012; 4、 刘强.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对策.幼儿教育,2008; 5、 武建良.环保游戏.百度文库,2012
8
正在阅读:
陈淑娴-追绿色梦,创生态课03-24
加工中心出现报警01-02
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方案.docx05-01
怎样买到真的海南黄花梨手串?真假黄花梨辨别“十要” - 图文01-16
岫岩县哨子河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03-08
机械设计考研练习题-滑动轴承 - 图文01-01
曹操传宝物一览表08-10
浙江省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04-26
频率计实验报告 - 图文11-1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陈淑娴
- 生态
- 绿色
- 中国复合气瓶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
- 东荣二矿煤质科开展360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 初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 A浅谈中学作文评改的新做法
-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 最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 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1(精品)
- 海南省小升初英语语法专项提高训练 句子专项6(2)
- 工程力学1
- 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国企下岗职工提案相关信息
- 2019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d t n l-优质教案
- 工程规划、施工图审查流程图
- 农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考博难度解
- 鄂州市2018年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Word可编辑)
- 二年级语文上复习资料20161226
- 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深化课堂改革
- 兴和县民族小学章程
- 2016-2022年中国成人用品市场竞争规模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高二化学组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答案)集团客户专线代维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