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4-07-01 15: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概述

一、知识点导读

主要知识点 人格研究 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知识点

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它们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的。

(3)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

(4)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人所特有的。

资料来研究领源 域 外部 社会性 内部 稳定性 独特性 整体性 2、人格研究中,资料来源有哪些?

(1)生活资料(L)

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用以了解个体的生活经历

(2)观察资料(O)

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

(3)测试资料(T)

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获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反应纪录

(4)自我报告资料(S)

当事人通过对自己的评判而得到的资料

主自我报告观 资料 生活资料 客观 观察资料 测验资料

3、简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

(1)人格的结构。人格心理学家用人格结构来解释个体差异。如用“特质”和“类型”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别差异。

(2)人格的动力。通过对人格动力的研究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原因。

(3)人格发展。对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以及随着年龄、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4)人格适应。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对外 对内 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人格结人格动构

力 第二节 人格特质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人格特质理论 主要人物或理其它概论名称 念 人格结构 奥尔波特 健康人格 无 无 无 个人特质与共同特质 十六种人格因素 人格三维度 五种因素 卡特尔 艾森克 “大五”人格特质

二、知识点

4、健康人格具有哪些特点?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自我广延的能力 具有自我客观化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具有现实性知觉 5、什么是特质?奥尔波特将特质分为哪些类型?

特质作为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特质等值于动机或意向,具有动力性

奥尔波特将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两大种

6、艾森克将人格特质分为哪些维度?各指什么?

(1)外倾-内倾,指皮质唤醒水平。外向者皮质唤醒水平比内向者低。

(2)神经质,指情绪的易变与坚定。高分特征是情绪易变,低分特征是情绪很少动摇。

(3)精神质,高分者特征是自我中心、攻击性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冷酷的,低分特征表现为温柔、善感。

7、“大五”指哪五项因素?各指什么?

(1)神经质,指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 (2)外向性,指内向或者外向。

(3)求新性,指对经验开放,探求态度。

(4)随和性,指乐于助人、可信赖或者怀有敌意、为人多疑。

檬”机制。“酸葡萄”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用酸葡萄机制缓解自己的失落。甜柠檬机制是指,不仅自己不能够得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而且显示自己所有的东西是特别好的。

(7)退行。退行是指行为退回较不成熟的阶段中去。在面临巨大压力或甚大的挑战时,有人会以不成熟、不恰当的行为来回应,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8)自居。自居表现为通过攀附别人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借他人的光彩来荣耀自己。

(9)补偿。补偿是指借助培养出正面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弱点。

(10)幽默。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11)升华。升华是将受挫的欲望或冲动改头换面,以一种积极的、可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回避 发泄 压抑、否定、退行 转移、升华、反向形成 纹合理化、投射、幽默、饰 自居

第四节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人物 人格结构 埃里克森 阿德勒 霍妮 人格动力 寻求优越,克服自卑感 基本焦虑 人格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适应 社会风格 人际交往类型 意识、个 荣格 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中年期人格变化 沙利文 科赫特

人格意象 自我对象 二、知识点

1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每个阶段都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个体都面临着重要的生活任务,都可能遭遇成长的危机,教养环境直接关系着危机是否能够得到积极解决。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就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不能顺利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在出生到1岁的孩子,如果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岁到3岁左右的孩子,若能成功解决危机,则会形成意志品质;若解决不成功,则会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4岁至6岁左右的儿童,发展出主动性或进取心,则会形成目的的品质;若不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

(4)勤奋对自卑。6岁至11岁的少年。如果勤奋感占优势,其人格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若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至20岁左右的青年,如果能顺利解决发展危机,则具备忠诚的品质,如果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则在青年人格中形成不确定感。

(6)亲密对孤独。20岁到24岁的成年早期。能成功解决发展危机,则形成爱的品质,若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会导致混乱的亲密关系。

(7)繁殖对停滞。25岁到65岁成年期。如果繁殖感高于停滞感,在其人格中形成关心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私的品质。

(8)自我完善对绝望。65岁到死亡。若自我整合胜过失望,则具有智慧的品质特质,反之则会导致无意义感与失望。

对应弗洛 阶段 年龄 相关品质 伊德的性欲发展阶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和内部疑虑 0-1岁 希望;恐惧 口唇期 1-3岁 意志;自我怀疑 肛门期 整合 主动性对内疚 4-6岁 目的;无价值感 性器期 勤奋对自卑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11岁 能力;无能感 12-20岁 忠诚;不确定感 潜伏期 横向拓展 纵向拓展 总结 亲密对孤独 20-24岁 25-65岁 爱;混乱的亲密关系 关心;自私自利 繁殖对停滞 自我完善对绝望 65岁-智慧;无意义感死亡 与失望 14、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不仅仅是青少年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在时空中存在的一致性、连续性的事实知觉,而且是对自我品质的知觉。

15、简述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阿德勒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他指出,“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越,而是一种知觉到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完美从而克服自卑感

16、什么是社会风格?社会风格分为几种类型?

社会风格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追求优越的方式 类型包括:

(1)统治-支配型,倾向于支配别人,别人必须听他的观点

(2)索取-依赖型,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竭力通过对别人的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回避型,总是回避问题,以这种应答方式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抱着碌碌无为的态度,避免失败,以这样的方式来赢得他们的人生

(4)社会利益型,正视问题,努力积极地寻求一种创造性的、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追求优越 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位置 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 社会风格 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 回避型 克服无助感 社会利益型 17、什么是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是一种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体验到的孤独和无能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并向各个方

向渗透

18、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有哪些?

基本焦虑的体验会带给人们无能和恐惧的消极感受,那么人们就会设法将这种体验降到最低程度。对此,霍妮提出了十种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她称这些策略为精神病症倾向,也称精神病症需要

(1)对友爱和赞许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活着是为了获得爱和赞美

(2)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需要依附于某个保护他免遭危害,满足他所有需要的伴侣

(3)对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非常保守,为了避免失败而无所欲求

(4)对权力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崇拜强权、蔑视弱小

(5)对剥削别人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害怕别人占他的便宜,但把自己得到的好处视为理所当然

(6)对社会成人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活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最高目标是获取威望

(7)对个人景仰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活着是为了被人奉承与恭维。他们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与他们理想化的自我意向一致

(8)对抱负与个人成就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对成名、发财、地位均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不顾后果

(9)对自足和独立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极力回避对任何人承担责任,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不惜一切代价免受他人奴役。

(10)对完善和完美无瑕的精神病症需要。这种人力图成为完美无缺的人,因而对批评极为敏感。

1、对友爱和赞许的精神病克服孤症需要 独 2、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精神病症需要 6、对社会成人的精神病症需要 克服 孤独与无能 8、对抱负与个人成就的精神病症需要 7、对个人景仰的精神病症需要 10、对完善和完美无瑕的精神病症需要 克服无3、对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能 精神病症需要 9、对自足和独立的精神病症需要 4、对权力的精神病症需要 5、对剥削别人的精神病症需要

19、霍妮认为人际交往的类型有哪些?

(1)趋向人的活动,依从型。往往通过压抑自己的敌意,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2)反对人的活动,敌对型。这类人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权利就不会受到伤害

(3)避开人的活动,分离型。他们认为,离群索居就不会受到伤害

20、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是人格的最上面一层,能被人感知。自我是意识的核心,意识的作用就是令人适应周围的环境,使人日常生活机能正常运转

个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他是表面的无意识,

储存着个体的经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直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个体无意识相当于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领域。有些个体无意识被唤起以后,会构成情结,具有威胁性

集体无意识位于心灵深处,使处于最底层的无意识。它是先天遗传和进化来的。它的内容是原型。

人格结构 意识 内容 能被人所知觉的,例如记忆、思维、情绪 个体无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意识 集体无意识 21、什么是荣格所说的原型?

原型与本能相似,是人格中的根本动力。

原型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暗影和自身

人格面具用以描绘个体公布于众的自我。它是因人类必须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过分重视自己的人格面具,就会忽视其他人格的发展产生问题

梦和幻想 原型,即人格中的根本动力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即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 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

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彼此提供了交往中的参照系

暗影是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原型。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包括一切原始的欲望、情绪和行为。由于暗影的存在,人们会形成强烈的不道德、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

自身是精神中协调、整和所有其它组成部分的力量,体现了人类对整个人格的和谐、完整和整合的追求。一旦达到了这种整合,个体就获得了自身展现

22、简述中年期的人格变化

中年期的健康发展是进入个体化,趋向精神的和谐。要做到这点,个体必须了解自己精神的不同部分。个体化的过程,就是个体逐渐认识到诸如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暗影等等所有精神的组成成分。只有这些以前隐蔽的精神的组成部分被认识到,个体才能对它们加以整合。一个人只有熟知自己的全部精神结构,意识到自己忽略的东西,并加以完美的协调、整合,才能自我实现,达到人格的个体化状态。个体性意味着人格面具消失或是废除,个体不再依赖于人格面具,从而实现对社会角色的超越;个体化能够体现天性的

自然流露,需要得到和谐满足,返璞归真,展现人性的纯真与美好;个体化表现出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可同时产生,对个体经历能够加以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所在,形成个人独特鲜明的特点。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

什么是中年期的 健康发展 如何做到 做到之后能够产生哪些效果 不再依赖于人格面具,了解自己精进入个体化, 神的不同部从而实现对社会角色的超越 趋向精神的分;整合自己返璞归真,展现人性的和谐 精神的不同部分 纯真与美好 形成个人独特鲜明的特点 23、简述荣格的人格类型说

人格类型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态度,一个是功能。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内倾型人格朝向个人主观世界的内部,外倾型人格则朝向外部。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

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他的心理类型理论已被实验心理学家证明是基本可信的。

态度 功能 内倾思维型 外倾思维型 内倾情感型 外倾情感型 内倾感觉性 外倾感觉型 内倾直觉型 外倾直觉型 思维 情感 感觉 直觉 内倾 外倾

24、什么是人格意象?沙利文的人格意象包括哪些? 沙利文用人格意象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人格意象是个人对他们自己或他人在需要满足,或是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 沙利文的人格意象包括:

(1)好我,由养育者对婴儿所给予的喜爱关怀赞扬构成,能给婴儿美好的感受和满足。形成“好的我”意象

(2)坏我,包含着幼儿成长过程中所不断积累的焦虑经验,通常是由养育者的烦躁不快发怒粗鲁的情绪行为构成,形成“坏我的”意象

(3)非我,保存在无意识里,演进相对晚一些,源自个体高度的焦虑体验,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个体在清醒状态下往往压抑“非我”

人格意象 好我 我 坏我 非我 记忆方式 我应该做的 我不能做的 无法被自己接收的

25、什么是科赫特的自我对象?包括哪些类?

自我对象就是被个体体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或为自身提供一种功能服务的人或事物

分类:

(1)镜像性自我对象,对儿童固有的活力感、伟大感和完善感作出响应,并给以证实的对象

(2)理想性自我对象,儿童所尊敬的,并能将其作为安宁、完美、全能的表现而与之融合的那些对象

(3)他我自我对象,人们感到与自己基本相似的人,帮助个体找到归属感

第五节 行为主义及相关人格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人物 斯金纳 格思里 知识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 联结学习理论

米勒 学习四要素 班杜观察学习与自我拉

二、知识点

26、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活动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27、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异同点有那些? 相同点:

基本原理相同,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 不同点:

(1)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被动接受刺激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

(2)强化出现的时机不同

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前,同刺激有关

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同反应(操作)有关

效能

28、格思里的学习理论强调行为学习的什么规律?

格思里的学习理论只有一条核心的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某一动作,那么当某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这一动作往往也会随之发生。”

格思里的学习理论强调行为学习的联结规律,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当有机体对某种刺激做出某种反应时,就已经充分实现了他们之间的联结,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就会再次做出这种反应。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

29、米勒所说的学习四要素指的是什么?

(1)内驱力,即机体内部驱动机体产生行为的强烈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初级内驱力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和个体的生存密切相关,而二级内驱力是由学习或文化因素决定的 (2)线索,线索决定了一个人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

(3)反应,由内驱力和即时的线索诱发出来,反应的发生将降低或消除内驱力

(4)强化,任何引起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强化物

学习四内驱初级要素 力 驱力 二级驱力 反应 线索 强化

3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包括哪几个心理过程影响? (1)注意过程,个体只有注意到榜样行为的典型特征,才有可能习得这一行为

(2)保持过程,如果个体不对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进行主动加工,那么就不会受到观察的影响

(3)动作再现过程,个体按照被编码过的榜样行为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榜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再现

(4)动机过程,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习得某一行为,但个体不会将所有习得的行为都表现出来

注意过程 动机保持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31、什么是自我效能?

过程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32、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主要信息有哪些? (1)成就行为:也就是动作性掌握经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功给个体带来自我效能的体验。直接的成功经验对自我效能的确立十分有效。它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个体对在其他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加以检验的手段,因为它以确证的方式显现了个体驾驭环境事件的能力

(2)替代经验:当我们目睹周围和我们相似的人取得了成功,会使得我们加强对自身成功的信念。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能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即人们会对自己说,如果他能行,那么我也能行 (3)言语说服:借由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言语鼓励,而相信自己的能力。言语劝导信息的效能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符合现实的言语劝导因其

能够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使之易于成功,从而使个体在这种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得到实现;相对而言,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很难在活动中得到兑现,从而不仅使说服者失去威信效用,还会反过来挫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唤起:指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对个体自我效能的影响。一般而言,平静的身心状态容易使人镇定、自信;而当人们十分焦虑不安时,则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是由于人们在对自身能力进行评判时(尤其当场判断时),一定程度上依赖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给我们的身体信息

成就内因 行为 情绪唤醒 替代外因 经验 言语说服

第六节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知识点 人物 人格动力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 其它

二、知识点

33、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强调人的责任,人具有主动选择行为并能为所选择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去生活,能够充分感受当下的生活,才能称为真正完善的人

(3)主张个体现象学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应从个体自身的主观角度去观察

(4)强调人在过程中的不断成长,人的生活需要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功利性的目的

需要层次理论 实现倾向 其它 自我实现者特征 人本主义的治疗方法 人本主义基本特征

3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包括饿、渴、睡眠

(2)安全的需要,指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指得到自身价值认可的需要,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5)认知的需要,指探求知识和理解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对世界的秩序、结构、完善和魅力的追求

(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认识并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

生物性需求 社会性需求 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精神需求 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35、马斯洛提出成长性需要、缺乏性需要和高峰体验具有什么特点?

(1)成长性需要:随生物进化过程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没有终点或中止状态。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提高了兴奋,要求越来越多,导致了积极的健康。成长性动机是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人朝向未来,不断自我超越。

(2)缺失性需要:沿生物进化过程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它如果得到满足,就避免了疾病,但是需要的动机水平就会下降。当它得不到满足就会驱动人通过某种行为去满足这些需要。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人出现身心问题。

(3)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形式,一种瞬息间的非常美好的积极的体验。它是超越一切功利之上的纯粹的体验,伴随着强烈的自我证实感,人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不仅情感体验达到高峰,智力也达到高峰,人沉浸在内心的光明世界中。

生理需要 缺失性需求 (生存) 成长性需求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发展) 高峰体验 36、自我实现者的特征有哪些?

自我实现的需要 (1)他们对现实有着清晰的知觉

(2)他们以本来的真实面貌接受自己、别人和世界 (3)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是自发产生的 (4)他们是问题中心的,而不是自我中心的 (5)他们是自主的、独立的

(6)他们同情于其他人生存的条件,并且寻求促进共同的康乐

(7)他们具有民主的世界观 (8)他们是创造性的

(9)他们与少数人建立了深层的有意义的关系,而不是与一群人建立表层的联结

(10)他们具有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是极度兴奋、快乐和顿悟的标志

同情于其他人生存的条件 与少数人建立了深层的有意义的关系,而不是具有高峰体验 创造性的 自主的、独立的 行为和思想是自发产对现实有着清晰的知觉 与一群人建立表层的联结 别人 生的 自己 世界 以本来的真实面貌接受自己、别人和世界 37、罗杰斯认为,为了形成促进成长的关系,治疗者要坚持和表达的三种态度分别是什么?

(1)无条件的积极关心 (2)共情 (3)真诚

38、如何理解罗杰斯提出的实现倾向、机能完善和无条件关注与他的治疗法之间的关系?

实现倾向是有机体中存在着的一种主要的能量源,是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形成有机体的基本奋斗倾向。一方面引导机体产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另一方面,实现倾向包括指向增加自主、自足,指向个人成长的独特倾向

机能完善的人也就是成为真实的自我,从面具背后走出来。惟有如此,个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无条件关注,即无论我做什么,给予我的关注并不是来自我拥有的这些外在的种种,而是我本人的价值。只有在无条件积极关注成长下的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才能形成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自由的体验全部的自我

罗杰斯的非指导式治疗法强调要咨访双方地位平等,咨询师努力使患者达到自我理解自我接受,调动自身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强调改变人格的主要责任在患者,这样,实际上就是使患者的实现倾向得以起作用,使它对个体的正面影响得以实现。而且要求咨询时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从而达到无条件关注在个体身上所能起到的作用。透过调动实现倾向和无条件关注,从而使个体成为一个机能完善的正常的人

第七节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理论 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 角色构念测验与角色扮构念定理

演理论 实践 二、知识点

39、什么是个人构念?个人构念理论的假设是什么? 凯利把人们解释和预期事件的主要工具称为“个人构念”,它被个人用来解释或说明经验,赋予经验以意义,或者对经验做出预言。

个人构念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的活动都是由他所用以预测事物的构念来指引的。

40、什么是凯利的“模板匹配”?

我们有关这个世界的想法与一些透明胶片模板是相似的,我们把这些模板套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事件上。如果他们匹配,我们就保留这些模板;如果不匹配,我们就会修改这些模板,让他们下次更适合做预测

41、简述凯利的CPC循环

C(Consider)详察:努力尝试许多命题构念,尽可能对情景作出解释;

P(Preemption)预断:对详察阶段的全部构念进行选择;

C(Control)控制:停止无止境的思考并制定策略。

42、个人构念时的三种无效努力方式是什么?

(1)对新事物进行建构的不正常方式:构念过度通透和过度不通透。过度不通透致使个体难以容忍一些事件。一个可以在不同人物身上重复使用的构念可以认为是通透性较高的构念。但过度通透往往导致问题。比如凡女性都运用“她们都女人”解释的男性,与异性交往就有困难。

(2)在预测时产生的病理性方式:过分紧缩和过分松散。过度紧缩表现为在任何条件、任何场合都做出同样类型的预测。过度紧缩可见于强迫症,过度松散可见于许多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典型代表。

(3)组织构念系统时的病理性方式:过度压缩构念和过度扩大。过度压缩使构念系统的适用中心和范围极端狭窄,如抑郁症。构念系统极度扩大,变得泛化跳跃,可见之于躁狂症。

43、个人构念定理包括哪些?

(1)构念建构定理 (2)个体定理 (3)组织定理 (4)两极定理 (5)选择定理 (6)范围定理 (7)经验定理

(8)调节定理 (9)片段定理 (10)共同性定理 (11)社会性定理

44、如何理解人格构念的两极定理、组织定理和社会性定理?

(1)两极定理:个人构念系统是由一定数目的两极性结构组成的。构念的两极性表明,必须理解了构念的相反的两极内涵才能真正认识这个构念。如果来访者只有构念的一极反应,而没有另外一极,往往存在着某种问题。

(2)组织定理:为了方便预测事件,每个人形成了典型的构念系统。各个构念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组织定理强调构念的动态组织、构念关系和系统化特性。系统化意味着将矛盾和不协调降低,尽可能避免矛盾性的预见。个体的构念因人而异。

(3)社会性定理: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构念过程进行解释时,他便在包含他人的社会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以他人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是角色的构念,而按照别人的期望去行动就是角色扮演。如果交往双方彼此都进入角色扮演状态,就会有深刻的社交关系。

45、如何理解凯利角色构念测验和角色扮演的理论构思?

角色构念测验是凯利创造来测量个人构念的工具。测验开始时让来访者从个人经验的各个方面列举出重要人物,然后,每次呈现其中三个人名字,评价在哪个方面其中两个人相似而与第三个人不同。取出对立的不同点作为一个构念。变换名字重复20次左右,建立来访者的基本构念有效样本。

角色扮演是进行了上述分析后,治疗师给来访者一种人格模式,要求来访者把它表演出来。通常这种人格就是根据测验测出的他的构念中缺少的主要部分,以使来访者的构念系统趋向完善。

凯利的角色构念测验和角色扮演都是基于他的个人构念理论而来的。在角色构念测验和角色扮演中,凯利实际上是测量和重塑完整的个人构念,尤其是两极定理。只有构念的一极反应,而没有另外一极,往往存在着某种问题。而只要找到来访者的构念中缺失的一极,并帮助他要求他角色扮演,重塑缺失的一极,使来访者的构念系统完善。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角色构念测验 角色扮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8c.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