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华文化 麻老师(陈进同学)满分论文

更新时间:2023-11-19 01: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期末论文

题 目 探问“己学”——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

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 学 学生姓名 陈 进 学 号 2015141061009 年级 2015级 指导教师 麻尧宾

1

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

探问“己学”

——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法学院 陈进 2015141061009

【摘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始发出“己学”一词。“为己之学”乃儒学之实践性格,阐发其词义,便是以关注自我涵养提升自我修行为着落点。“己”便是“自我”,自我即一个本体。己斋先生所传之己学乃承续儒家传统的本体论说,统摄南宋以来主物、主心、主理的各派为己之精神,创立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功夫即警戒的超融意义的新儒学学派。2以“一己遍照”为统摄搭建出“一本万殊”。

【关键词】:己学;本体;中西己哲学;一己遍照;一本万殊

自混沌天地被劈裂开始,人类便不断发出追问,追问宇宙力量之源,追问人之所来。

如先生介绍,西方之答,在自我意志的一面先后经历了自然本体论、神明本体论、人文本体论三个阶段。余曾对近代大学制度之起源做过整理,在此过程中发现,作为中世纪大学代表、欧洲大学之母——巴黎大学,从其依靠教会教皇凭借教会附属学校的身份兴起到其最终屈从于世俗皇权的过程正是西方自我意识发展的映射。此外,以物为源和以理为源的学说亦围绕“自我”这个本体对追问发出回应。然而在其做出回应的过程中,注重“观解”和“殊相”,始终围绕宇宙之大宗,希望身外之物得到回应,如先生之言为“知识义的‘求’”。

中国哲学则不然,其以“反求诸己”为核心义,贯彻于中国传统文化脉络,

12

出自《论语?宪问》

引自百度词条之“己学”

2

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

譬如追问时间之短长,古诗中便有“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3之答,诗人以反求诸“我”之志来回应时间长短,此为殊相面的解;有“志士”及“愁人”之分,亦构建起两个共相,反求诸“愁人”(我们)之消极虚度联系志士之积极惜时来回应为何时日有长短之分。由此我们可知,中国哲学更注重“觉解”和共相,将殊相之个体统摄至共相内,对追问的回答由内而外。因此先生有“此本体若存,则道理自明”之解。4

由此之较,可以明了,若直接移植西方哲学之本体来回应我国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则其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搭建起来的体系中是难以存活的。中国传统己哲学力求将宇宙的本体向人伦日用的人生面无限之贴近,作“人生化”扭转,

5

以达自力之律。然从先生之文章中所证,我们亦可明了这一趋向面对宋明理学

主张的他力之律时陷入困境。由此我们发出新的追问,何以突破这个壁垒呢?

在尝试回答这个追问以前,我们在此总结前文之述,即己学所言之本体必非绝对化之对象,亦不止于人生面的本体,其以一己承纳天之性,本体褪尽杂冗,既有天理的沉潜又自在独立,感物而发生。

传统己哲学中向有“物本论”、“心本论”、“理本论”之争:物者,材料、气质也,以龙川、水心先生为代表,统摄于“以礼(法)节欲”;心者,功能、活动也,以象山、阳明为代表,统摄于以“逆觉体征”为纵贯的系统;理者,秩序、条理也,由伊川、朱子挚起,统摄于以“顺取之路”为横摄的系统。此三家各执其物本、心本、理本之论阐述自我修行。

在课堂学习中,己斋先生曾辨析各派学说之短长:主心本论之学说代表阳明心学,将本心充分放大,以“致良知”为核心强调豁然明朗的顿教法门,然又过于注重自我本体内在心性的自由,过分夸内在心性的道义而易忽视客观事物之存在;主理一派学说代表朱子理学,以渐教法门的实在性见长,其“理一分殊”之观念赋万物各有其理。然其理论之完备使人之欲望紧紧被压制,这一点我们以往所学中都有了解不再赘述。

再者,我们亦可尝试将其学说贯彻到具体的人身上,则人之所思所想即为“心”

34

出自《杂诗》,晋代诗人傅玄著

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6. 5

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7.

3

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

之显,人的血肉之躯即为“物”之显,人所循之秩序条理即为“理”之显。据此我们可清楚的感受到三者都是人的一面,且都不能完整的表述作为本体的一个人。

由上所知,三家之说无法单独完整本体的阐述。

为了突破前述学说的局限,己学尝试重新构造本体之貌继而搭建出“一本万殊”。就此我们先尝试做“本”字解。

前文中我们不断的使用“本体”这个概念,那本体究竟是何物呢?这就要回溯至宇宙的源起,“宇宙之谓宇宙者:时间性的纵观轴与空间性的横贯轴中的落定”,6宇宙之延展即成之。再次我们不禁又发出追问,宇宙何能延展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求解,牛顿时代其就存在着“第一推动力”的困惑。由于奇点(空间时间的边缘)的条件需要设定,宇宙的命运就始终操纵在造物主手中。于是我们将视野回落到己学上,7先生文中,先引《易?彖传》、《易?文言》中的解答,论证出“《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的资以为根柢焉”,并做了“始”“首”“长”“善”诸义之详述。据此,我们综合“始”“首”“长”“善”诸义涵括于一“本”字内。

“本”者作“本体”解,有两方面意思,一作本根之体,即宇宙发生发展的根据。上文之述中可见中西方皆有思考和回应,本根之体盖然相通也。另有一义,解作本然之体。本然即本来的样子,在儒家中被概述为“廓然大公”的状态,如此就又回复至前文所述之传统儒家自我涵养的功夫上去。

己斋先生综合己哲学之自我认知论与涵养论,将生生不已的伸展的力量落定于自我上,在此意义上将本体同自我联系起来,认为本体即自我,自我即本体。“己”非但拟作个人为本体之解,而是容纳这宇宙间所有事物,其皆为各自的本体。

一本体即一自我,宇宙为一大的“自我”,其下贯至人伦世界,这世间便有了千千万万个独立而活泼的自我,亦分别为本体也。这些本体,各有自己的材料气质,即物的一面;各有自己的活动思考,即心的一面;各有自己的条理秩序,即理的一面,此三面统摄在一自我中浑然一体,各得其所而不可割裂,即成先生所述,乃“物一分殊”、“心一分殊”、“理一分殊”而不离不杂也,即成“一

67

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8. 在此需注意,先生所给的材料文章伊生即有注解:己学起底于易本体

4

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

本万殊”之言。较之前文所介绍的分别主“物”、“心”、“理”各系的学说,己学之构的“一体三面”便清晰的显现出来,此三者融合于本体之中,和而不同。先生在课堂中以“中道的状态”对其定义,相较各主一系的言论,这样的构造更为完整全面。

本体成宇宙之源泉,成为宇宙生生不已之动力——“本体赋予宇宙的生命竟然的秩序与条理,也赋予这宇宙的生命活泼的功能与活动,亦复赋予这宇宙生命充实的材料与气质”。8“故志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9这至大的宇宙本体便在这无息中生生不已的展开,其下贯的各个本体亦不断的展开,本体间各物、心、理亦发于无息而绵延不绝,于是天地间本体恒久运行,万物生长,一片广博活泼之景象。

在课程学习中先生曾多次提示我们,要抓住“一己遍照”四个字来解读己学。 《永嘉证道歌》有言:“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引申出“月映万川”之义。初闻道,余之眼前便展开一幅千江之水静自涌流,朗月自高悬于长空,皓月千里,于是乎千江之水汇千江之月却都为一月之影的辽阔景象。己斋先生以此为喻引发出己学。

此“一”之者,乃发于宇宙本源之大己发出的“一”,下贯至人伦世界,便是万事万物之自我也,先生将其定义为过程中的一,作“一贯”解;状态中的一,作“一统”解,承上文“一体三面”之论,这构造上的三元最终摄于“一元”矣。“一”字和“己”应综合起来看以对应“遍”字,此“一己”再以其殊相面展开,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和周遭的各本体相关联,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显现和关联的过程中建立。与此同时显现出“一己”于“他己”之效用,余尝试描述为“即体即用”。“一己”从本源的发出到关键境中鉴定,在成就其显现之境的同时也成就了关联之境。仔细想来,这万事万物之发生和关联无可不用此解释,高深的哲学在这平淡的生活中便有迹可循了。

在文中先生有“本体亦照体”之说法,余曾有幸请教先生“照体”之精义。先生耐心解答:“生生不已展开的本体即称照体。”余私下再思,有一点感悟,此照体乃在发生和接收中以积极的本体和被动反馈的本体为区分,构建出一个能

89

麻尧宾. “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10. 出自《中庸》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85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