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

更新时间:2023-03-09 12: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一章(一)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1、社会工作是“social work”的译名;20世纪上半叶我国把“social work”这一类活动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它指的是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2、社会工作也叫社会服务,指的是在一定的福利制度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的活动。从事这类活动的人就是社会工作者;

3、不同学者对于社会工作重点的强调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学者强调它是一种服务,有的强调是一个助人过程,也有的强调它是一门艺术。 (P2)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2~3) 4个要点: (1)以助人为目的 (2)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3)科学的助人方法 (4)助人服务活动

(三)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1、我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三种::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P4)

2、我国当前对社会工作的解释: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P4)

3、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的关系: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工作的阐述,这预示着社会工作的春天的到来;中国社会工作必然有本土特点,它与和谐社会建设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密切相关。 4、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建设的“工程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3)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P5

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除危机、维护基本的生命权利,在此基础上实现助人自助,恢复社会功能,并挖掘个人潜力,增强社会功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解救二缓解三促进) (1)解救危难(维护基本生存、寻求资源、提供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 (2)缓解困难(助人自助,恢复社会功能) (3)促进发展(挖掘个人潜力,增强社会功能) 2、社会层面的目标考试大论坛

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及推动社会进步等。 (1)解决社会问题

1

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的机制,协调社会资源,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

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其提供更多机会和制度保障。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概念与类型

1、功能的含义: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作用。P8 2、功能的类型:P8~9 (1)正功能与负功能

正功能是指所发挥的正面的、积极的支持性的作用;负功能是指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2)显功能与潜功能

显功能是指那些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潜功能是指那种未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P9~10

社会工作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可以达到促进其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等功能。 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物质帮助、心理与社会支持;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增进他们的尊严,促进环境的改善)。正常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较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经营自己生活的状态。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人在环境中的视角。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和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层面的功能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而对社会运行发挥重要的影响,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服务,解决问题,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间接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 2、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具体服务,改善社会环境,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1)基督理念:仁慈、博爱(行善积德、爱),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人道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助人活动的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迫使政府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 3、制度背景

1601年,《伊莉莎白济贫法》

意义:①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②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③规定要有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也为社会工作产生准备了条件。

2

18世纪中期的“友善访问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有关助人的知识和技巧。

2、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工作者的前身。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慈善组织),这为社会工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国家的政府也制定社会政策,建立社会服务行政系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 (一)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英美等国家的慈善组织于19世纪末开始关心对志愿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训练,改善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和正规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1893年,英格兰开设“慈善训练”学校

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专业训练,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 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

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 (二)专业方法的确立

社会工作职业的形成经过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并通过出版书籍、教育培训等方式传递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助人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方法和技巧的路径。P15

个案工作:里士满《贫困中的友善访问》(1898)、《社会诊断》(1917)、《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1922) 小组工作: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社区工作: 20世纪60年代 社会工作行政: 20世纪70年代 (三)专业组织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国家大量出现慈善组织会社,协调政府与民间各慈善组织的活动;而英美国家的睦邻组织运动则从社区的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织建立起来。 1918年,美国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55年,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P19 (一)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1957年,格林伍德在《专业的属性》一书者指出,专业应该具有的特征: 1、系统的理论体系; 2、被社会广泛认可; 3、活动具有专业权威; 4、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 5、职业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

(二)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特点 特点 主要内容 专业方法的

发展 专业方法是社会工作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和整合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从单纯的“治疗、救助”到“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基本思路;从最初目标“救助穷人和弱者”到“助人自助”。 工作对象的

拓展 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有需要的人士、群体组织、社区—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 理论派别的

形成 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科,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包括:宏观理论(社会哲学层次)、中观理论(针对某一问题)、和微观理论(实践)。

(三)西方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西方社会工作主要经历了产生、形成和专业发展三个阶段。

3

1、产生阶段的重要特点: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人员开始职业化、政府制定社会政策并建立社会行政系统;

2、形成阶段的重要特点: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专业方法的确定、专业组织的发展;

3、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考试大论坛

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P19) (一)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在20世纪之前我国无专业社会工作。人们的需要和问题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

(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首先是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并在我国大学讲授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社会服务实践活动。1925年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标志;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 (三)1949年以后的社会工作

出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国家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在城市普遍实行“单位体制”,并力图通过正式组织的力量来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农村除了对“五保户”的救助和救灾,政府没有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农民基本上靠家庭和村集体来解决困难。这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 (四)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P20)

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进程。

1991年7月5日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五)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P21)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社会工作进行了制度建设。 我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人们的需要和问题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发展;

3、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化社会工作”;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的特点。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二章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 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1、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以资金和社会服务等形式来满足全体国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广 义:涵盖了诸于教育、卫生、就业、住房、娱乐、扶贫、救灾等领域。 狭 义: 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救济和保障。

2、社会福利制度与政治等意识形态因素密切相关,其价值涉及人的权利和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方面。 3、西方福利观念的变化:从宗教理念、道德到社会团结和社会权利。

4

4、现代福利不仅是享受权利,还意味着对他人的责任,本质上是一种公民间的社会关系。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

1、《周礼》从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和安福六个方面对社会福利作了比较完整的描述,体现了民本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儒家强调基于“忠孝”的社会秩序,体现“仁爱”的福利有亲疏远近之分,其目的不是追求社会平等和正义,而是安抚民众的政治考虑,以社会福利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其作为道德哲学在中国传统道德领域还是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道家强调社会平等和自由,顺应民意“无为而治”,包含着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本主义相似的思想内容,如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等。

4、佛教的道德观强调利他主义,以慈善、博爱为核心,也讲究社会平等。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我国封建社会,佛教的“博爱”只能促进民间福利活动的开展,对统治者的政策影响不大。 三、我国当代社会福利制度

1、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阶级色彩鲜明,推行以就业为基础的“职业福利”和以需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以单位和集体来满足城乡人民改善生活水平的需要。

2、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开始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福利社会化“,原先由单位和集体包揽的提供福利的责任逐渐由政府、单位、集体、家庭、个人、市场和社会共担(多元化福利),社会福利注重权利与义务并重、平等与差异同存、公平和效率兼顾。 四、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1、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源泉,它包括追求幸福的哲学思想、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理论,从纵向来看,包括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内容。

2、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影响。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离不开社会福利思想。 3、对社会工作制度的影响。社会福利思想通过既定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施加影响,同时福利思想中追求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等理念也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的时间过程,反过来,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福利思想,两者是双方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和内容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1、价值观中的“价值”: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们 对社会中一切事物的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和判断。稳固、系统的价值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经济学中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

2、社会价值观是为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基本价值或一般价值。它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具有导向作用。

3、专业价值观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是支撑和规定专业实践的哲学基础,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并内化。

4、个人价值观是个人所秉持和依从的判断标准。个人价值可能与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出现不一致,专业的工作者应该选择遵循专业价值观。

5、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理念。

6、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7、社会工作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当时当地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上。

8、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不同于个人价值观,它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并内化的专业群体价值观。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5

2、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和目标的根据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实践作用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

2、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

4、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一)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1965年提出) 1、个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 P50 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3、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

4、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5、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

6、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二)比斯台克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比斯台克(Biestek)于1967年提出,从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论述,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个人角度:

1、人的潜能;2、人的责任;3、人的权利;4、人的基本需要。 社会交代:

5、社会功能;6、社会的责任;7、社会的权利。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8、个人对社会的责任;9、人的自我抉策权利。 (三)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与基本原则 1、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服务(社会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处境困难的人,并解决社会问题。) (2)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应挑战社会不公正现象)

(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工作尊重个人固有的尊严和价值) (4)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认可人类关系是重中之重) (5)诚信(社会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应当诚实可信)

(6)能力(社会工作者应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开展工作,拓展和增强其专业技能) 2、社会工作价值观与基本原则

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接纳

接受、容纳、相信、尊重

接纳不等同于认同服务对象的价值观 反价值:拒绝、排斥、歧视、偏见、忽视 (2)尊重

人身尊重与权利尊重

对服务对象保持符合社会文化习俗的礼节和称谓

深刻理解服务对象生命存在的价值、获得个人发展以及改善生活水平的权利和机会,为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优质的专业服务,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尊重是一种实践过程 (3)个别化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化需求。

6

为了维护案主的独特性,社会工作者必须进入案主的主观世界,尽可能了解案主的生活经验。只有愿意透过他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社会工作者才可能了解另一个人,并相信案主的个别性是如何丰富且复杂。 当社会工作者受限于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他将因忽略案主的独特性而失去维护案主自我价值的机会。对社会工作者而言,较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肤色、性别角色、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那些过着被主流文化视为偏差生活形态的人。

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应用个别化原则时应有所区别。个案——最强调个别化原则,而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则相对关注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 (5)保密

保密是指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未经服务对象的允许不得向第三者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和其他可能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

保密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须向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相关保护措施。 (6)不批判

不批判是指社会工作者不应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服务对象,不应指责和批判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也不能向服务对象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四、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强调社会和谐

2、保持家庭和谐与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 3、注重服务的“人情味” 4、重视道德建设 5、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二章:(二)

第三节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一、伦理的含义

1、伦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它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2、伦理一般可分为个人伦理、专业伦理和社会伦理三个层面。个人伦理是人们对个人行为的特别控制和调适。社会伦理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持有的共同的、最基本的行为期望。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具体化,是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行为标准和道德理想。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社会工作伦理属于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对社会工作从业者所提出的行为标准和道德理想。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是社会工作制度化的内容和标志之一。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者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的道德规范。

2、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准则也是服务对象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的依据。

3、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共信的保护和保障的标准,也是与其他专业者共信互信的媒介。 4、社会公众评价的标准。

5、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从业人员团结合作的基础。 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社会工作伦理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利益优先(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利益,保护和发展服务对象的利益) 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不一致时,个人价值要服从专业价值)

3、约束和鼓励并重(对与专业价值相背离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对与专业价值相符的行为则给予积极鼓励) 4、权威性(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由行业团体共同认可和制定,对业内人士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四、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7

(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主要内容: 1、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2、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3、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 4、对专业的伦理责任 5、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二)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

1、现实原则和发展原则相承(在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专业伦理既不能太详细具体,又要考虑将来专业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2、文化原则和政治原则互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协调起来) 3、本土原则和国际原则并重(既要吸收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成果与经验,又要考虑我国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

五、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 (一)社会工作伦理难题 1、保密问题

2、情理法问题采集者退散 3、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4、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5、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 六、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一)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含义与作用 1、什么是社会工作守则?

社会工作守则是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套规则。由社会工作界(或称专业团体)共同制定的。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特征包括:

(1)权威性(由社会工作界(或称专业团体)共同制定,被广泛认可,违背则受到惩罚) (2)规范性(以有条理的规范性的条文呈现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活动的规定) (3)目的性(专业守则是约束和指导社工专业行为的手段,保障服务目标的达成) (4)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 2、社会工作守则的作用 (1)保障按专业要求开展服务 (2)有效实现目标 (3)有利于维护专业形象 (4)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二)社会工作守则的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是一套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行为规范或约束。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 (1)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 (2)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 (3)公平服务大众

社会工作者处理同事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4)重视同事的工作 (5)共同执行守则

社会工作者与工作机构的关系: (6)恪守公私分明 (7)信守机构政策

8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 (8)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 (9)促进专业发展 (10)约束不当行为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11)增进公众福利 (12)维护社会正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三章:(一)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1、需要的界定 P67

需要:反应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生理层面和心里层面) 内驱力: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个体指向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倾向。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 2、人类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指向一定的对象)

(2)动力性(不会因为暂时满足而终止)

(3)独特性(人的需要与个性有关,各人需要不同) (4)社会性(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如交往、成就、权力等)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P68

基本观点: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论 ERG理论

(1)生存需要(Existence) (2)关系需要(Relatedness) (3)成长需要(Growth) ERG理论的特点: (1)不强调层次的顺序;

(2)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

(3)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物性需要——原发性需要

关系到保存和维持机体生命及延续种族繁衍的需要。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需要等。 (2)社会性需要——习得性需要 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需要。

交往需要:与他人亲近、合作、发展友谊、 交流情感与信息

9

成就需要:努力去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完成困难的任务,通过竞争超过别人。(地位、名誉、优势) 二、人类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P71

1、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团体心里学家勒温最早从系统论出发,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分类) 1、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行为的呈现 2、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行为起源 3、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行为价值判断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划分标准:P72 (1)统计规律采集者退散 (2)社会规范与价值 (3)行为适应性标准 (4)个体主观经验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划分标准 特别注意:

(1)定义异常行为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

(2)从社会工作视角而言,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与大众存在差异,并不代表个体一定存在问题;

(3)正常与异常之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轻易作出价值判断。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P72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P74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微观与宏观。(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 2、动态平衡性: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区组织、学校家庭等因素对个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环境因素本身又时刻处于变动之中。 二、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1、家庭

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发生影响。 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 横向:家庭成员间互动 2、朋辈群体

朋辈群体是指年龄相仿,或社会地位相同,或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规模较小的群体。 朋辈对个体的影响表现:

(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

10

(2)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朋辈群体是社会工作可以动用的资源。 3、学校与工作单位

(1)学校——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正规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灌输社会价值规范和伦理准则;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互动。

学校系统、教师、管理者与社区之间交互影响。

(2)单位——人类成长及行为发生的场所,是有目的地为追求目标特定而建立的社会单位或群体。 目标、人和人际互动是组织的三要素。 4、社区

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 社区对人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5、社会

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社会子系统及主要职责:

家庭系统:抚养子女,照顾老人,规范道德行为。 经济系统:生产和分配资源

教育系统: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个体社会化 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社会福利:提供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帮助 政治系统:权力分配,政府运作 法律系统:维护社会控制

军事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入侵者

各司其职,有系统地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使社会个体得以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互动。 6、文化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通过依附于语言、文字、艺术作品及其他文化载体,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成为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 7、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积极影响:帮助个人、团体及组织获取信息、做出判断、满足要求或达成目标。 消极影响:传递不适当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模式,误导受众。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的社会功能 1、社会化 P77

是指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2、社会功能

指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造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角色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社会工作者就是要通过评估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与着力点。 (二)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11

3、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同时影响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 4、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三章:(二)

第三节 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基本观点 P76

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关键期概念

性器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该时期儿童与异性父母产生所谓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性欲望的基础上,发展出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感。 如果认同失败的话,可能会演变为同性恋或异装癖、异性癖等性心理障碍。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八个阶段) 1、对弗洛伊德的发展

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把人格发展推演到了人的一生。 2、基本理论观点

(1)认为人的一生包括八个阶段

(2)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3)个体只有面对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美德。如果冲突无法解决,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 关键期概念

在八个阶段中,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本文 1、基本观点

心理的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思维、活动) 个体主要运用组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发展心理的。

组织原则是最基本的一环,个体将活动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图式”。适应包括了同化、顺应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四、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第四节 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一、婴幼儿阶段(0—3岁) 1、生理发展

(1)大脑发展—一切行为发展的前提。

均衡而充足的营养,以及早期经验与学习对于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2)动作发展迅速 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

1)重点是五指分化、手眼协调。

2)手的动作是婴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12

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2)扩大了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主动交往的机会 4)为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心理发展

(1)认知发展——感觉认知阶段

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慢慢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如:主动去寻找玩具) 形成物体恒常性概念(如:记信了你放饼干的地方后,会自己去拿)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18个月左右) 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

2岁以后,同伴关系、性别身份识别以及移情均开始得到发展。 (2)语言发展

学习、记忆、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迅速 2岁左右口语词汇迅速增加 对语言产生明显兴趣

喜欢听故事、儿歌,喜欢与人交流 符合语法的复合句子逐渐增加 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婴幼儿的依恋

形成:婴幼儿及其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之间存在的特殊感 情关系。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系与纽带。

功能:心理功能则是获得安慰和安全感。

注意!一旦婴幼儿分离,就会产生所谓分离焦虑。如果在此段时期缺乏母亲的抚育和照顾,孩子的生理、智力及社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并可能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病态。 4、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理——社会发展的自主对羞怯、疑虑阶段。

开始寻求自主性,自己穿衣、吃饭,如果失败则会感到羞愧,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危机成功解决,则形成意志的品质/美德,从而更乐观、更坚强的面对生活。 二、儿童阶段(3——12岁) 1、生理发展

6岁左右脑重量接近于成人

肌肉技能有了良好的发展,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能力日益增长,由手开始,逐渐过渡到脚和头可以活动,再进一步就是爬、坐、站、跑、跳等活动

6岁到性成熟前,儿童身体成长相对缓慢,但力量和运动技能提高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儿童的动作发展。 2、心理发展

(1)认知的发展——具体运算期

3—6岁的儿童可以被训练自己做游戏,从而发展其创造力和主动性;

2—4岁的儿童已拥有符号功能,能信手涂鸦地画出描述人与事的图 画,能与同伴一起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自我中心是主要特征;

4—7岁的儿童进入直觉思维阶段,对世界保持着非逻辑的看法,会问很多问题,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动作、语言进一步成熟,在与他人交往中利他行为出现,社会化、道德家庭关系初步形成,人格基础基本奠定。

在6 岁到性成熟前阶段,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减弱,语言和记忆功能有所增加。

到11、12岁左右,儿童认知能力将慢慢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思考及推理能力增加,开始有自我实现的能

13

力。

(2)语言发展 词汇迅速发展 口语表达能力增强 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1)自我与人格发展

与他人交往与分享的过程中自尊感、利他与助人行为开始出现,人格基础基本奠定; 家庭依然是生活的中心,但朋辈的重要性开始显现;

后期强调人格特征的自我概念形成,开始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朋辈群体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童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儿童的重要任务;

儿童早期主要由家庭承担教化任务,父母传授知识,训练儿童适当的行为规范,以使之逐渐符合社会标准,因此,家庭的功能正常与否非常重要; 托儿所或幼儿园老师、同伴的作用;

到儿童中期,学校和朋友开始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课程学习成为其主要活动。此阶段,游戏也已变得与课程同等重要,并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 9岁以后,儿童会有几位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其关系甚至超过家人。家庭经济和父母期望会对儿童中期的学习认真和勤奋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学校的规范和环境、同学和朋友则对其人格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4、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

早期:面临主动性与内疚的冲突,儿童开始做种各样的尝试,同时也挑战各种各样的规章限制,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儿童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如果他们遭到嘲笑与粗暴对待,则会丧失自信,在以后的行动中很容易产生内疚感。

后期:面临勤奋与自卑的冲突,开始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体验学生的角色,想在班集体中学习好,被大家赞赏,获得了成功就会养成勤奋的习惯,获得能力的美德;如果屡屡受挫形成自卑感。 三、青少年阶段(11/12岁到20/21岁)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本阶段也常常被称为心理风暴期、混沌期、危险期和第二反抗期。

由于性发育成熟,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人格和社会化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身体成长迅速、留意异性、智力发展达到高峰、重视朋辈团体规范、生理及心理不稳定但走向成熟,人生观开始形成。 (一)生理发展 1、青春期的发育特征 性发展 身高体重

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神经系统等也逐渐发展,出现第二性征并开始具有生殖17岁以后,青少年的生理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2、青春期发育的含义

对亲密行为、性行为充满好奇,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渴望;但因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对行为后果往往缺乏很深的认识,因此,在尝试了性行为后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二)心理发展

1、认知发展——形式运算阶段 一生智力发展高峰

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加整合的水平

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待人处世的方法。 2、青少年前期:性成熟到17岁考试大论坛

14

具有想象力,爱争辩,希望不受权威人士管制;

能力与期望有差异,要求独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内心矛盾; 情绪和行为不太稳定,转瞬之间可以由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同辈群体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源。 3、青少年后期(18——20、21岁)

很多方面逐步成熟,其人格发展逐渐独立于父母; 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比较稳定成熟;

比较关注个人外表、学习成绩、升学、职业、经济状况、异性朋友等人生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老练;

通过部分人生事件增长了阅历,其自由、地位和权利意识增强; 父母则给他们很多压力,希望其独立,又希望继续依赖。 (三)社会性及人格发展 1、任务及挑战

自我意识发展,努力寻找自我身份;

面临自我同一性的认同危机:如果认同失败,个体就会陷入角色混乱之中; 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提升建立自我认同感的难度。 2、青少年社会化 影响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影响显出特征:管教不当与越轨 学校是青少年重要阵地 宏观环境影响作用扩大

(四)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危险期“问题少年”: 学业上失败导致多重负面影响

对异性好奇和缺乏责任感导致不良性行为或性罪错 应对:

家庭与学校合作 巩固家庭 开展性教育 净化文化环境

四、成年阶段(21——65岁) 内容:完成学业、就业、结婚、生育等

标志:结束校园生活、经济独立、离家独立、生活、结婚、为人父母

特征: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进入更年期,人生经验丰富,社会角色丰富,家庭和社会责任沉重。 (一)生理发展

1、高峰到逐步衰退,人的身体发育一般在22岁左右基本完成;

22—40岁生理器官状况良好、功能优良、抗病力强、体力精力充沛,是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 40岁以后生理状况从高峰衰退;

更年期后,性功能有所下降,身体疾病日益增多; 2、更年期综合症

女性45—55岁: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烦躁易怒、消沉抑郁 男性较晚: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济 (二)认知与心理发展 40岁前:

尝试了多个角色的转型。

通过学习和训练,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升,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15

40岁后:

由于长期的学习、反思、积累,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 (三)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1、建立社会角色

开始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并体现出符合身份的社会行为;

选择伴侣并结婚成家,学习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技巧,生育抚育儿女,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已成为其重要责任;

与朋友、亲戚、同事维持和谐关系; 承担一份工作,学习遵守其职业准则。 2、中年后的改变——40岁

情感趋于深沉稳定,人的性格完全定型,意志成熟竖毅,情感控制力加强,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比较关注生活的意义;

婚姻更加务实,婚姻中责任已超越情感,成为维系夫妻和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 事业成败的关键期,才华与潜能得到发挥,事业、地位、财富上达到颠峰; 如果生活、工作上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会陷入“中年危机”。 (四)成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成年早期的冲突是亲密对狐独:没有形成有效工作和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人交往,产生狐独感;成功解决冲突会形成“爱”的美德。

成年中期的冲突是繁殖与停滞:成功者在养育后代和事业上都有成就,体验成就感,否则,会产生停滞感。如果成功解决了危机,个体会形成关怀的美德。 危险因素/困境/问题: 健康问题

婚姻问题:不婚、晚婚、不育、婚姻危机。 就业、失业

五、老年阶段(65岁以后) 老年期的界定: 老年阶段总体特征:

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有较大的退化 容易回忆过去 社会角色减少的

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

哈维格斯特关于老年阶段的发展任务论: 适应退休与收的减少 适应健康与体力的衰退

与自己的年龄群建立亲近的关系 适应配偶的死亡 负起社会和公民的责任

建立满意的生活安排,考虑自己的经济和家庭状况,重新安排居住环境。 (一)生理发展

各项生理功能发生较大变化 皮肤、毛发、身高、肌肉等 记忆力采集者退散 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 (二)认知和心理发展 思维、怀旧等

(三)社会性与人格发展趋势

16

1、角色变化 2、任务与挑战

自我整合/完美与绝望是此阶段要处理的危机/冲突。其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重新评价一生,反省濒临的生命终结,思索其意义和重要性;

如果处理不当,对过去的选择和结果感到不满和失望,则会对死亡感到畏惧和焦虑,产生绝望感; 若整合达到平衡,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品质,持乐观态度来安排自己的晚年,对死亡持接纳的态度;

有些老年人的自我中心思维比较严重,较少从客观角度看问题;

人际交往范围一般减少,但已有的人际感情会更加深刻,人际结构会在长期的考验后更加稳定。 (四)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退出工作领域产生无用感 经济收减少发生生活上的困难

退出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会使人际关系淡化而产生孤独感本文 各类疾病增加,受疾病的折磨,无助感 社会对老年人排斥与歧视 老年丧偶

(五)社会工作的关怀

1、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人功能

2、积极了解老年人的主要与根本需求,协助其恢复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 3、整合资源,解决其问题与满足其生活需求。

4、鼓励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1、与社会生活,扩大社交圈,丰富与社会的联系,充实晚年生活。

5、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使其享受天伦之乐。 有针对性的个别服务和小组服务。

6、多开拓适合老年人的教学训练项目和其它社区服务项目,训练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技巧。

7、促进政府逐步完美各项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并适时动态修正,保证其同步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转

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四章:(一)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或系统化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和作为模式的实践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第一,解释,即社会工作者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对案主的需求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 第二,预测,即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据理论对案主可能发生的变化、影响案主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服务对案主可能产生的效果等进行预测;

第三,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即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理论找到助人的办法和途径; 第四,发展新的理论,即社会工作者可以发展或创建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可以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前者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后者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其二是根据本体论和

17

方法论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前者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或观察e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后者则认为知识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不是中立和客观的,强调知识是权力的反映。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 【本节知识重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社会工作,并且在60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之一。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美女编辑们

第一,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潜意识与意识不同,是非理性的,但对人的行为发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如能保持和谐平衡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点应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第三,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以人的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划分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如果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欲望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和问题行为,从而需要帮助和治疗。

二、精神介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

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感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三、精神介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引人到临床社会工作中。

一般来说,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即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明确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将自己痛苦的经验讲述出来。第三,治疗性对话。这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诊释过程。自由联想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能够将最原始的想法与感受讲出来,以便社会工作者捕捉其深层的心灵活动。倾听是一种广泛的倾听。诊释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内心了解的行动.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本节知识重点】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 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8

第一,界定对服务对象(受助者)问题看法的原则。即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第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即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第三,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即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3.服务的步骤

第一,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第二,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第三,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第五,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当受助人的行为发生预期改变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他/她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四章:(二)

第四节 社会支持理论(了解)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支持网络指可以提供社会支持的社会网络,或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二、社会支持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反映的是个人与其生态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状态。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而案主往往是这方面的弱势群体。因此,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案主学习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在实务中,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是以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受助人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对案主原有社会支持网络评估的基础上,帮助案主补足和扩展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第五节 生态系统理论 【本节知识重点】 一、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其应用始于赫恩,后来平克斯和米纳罕使系统论在社会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他们认为,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如果人与这些社会环境或系统不能良性互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可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杰曼和吉特曼是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环境进行互惠式的互动,要理解

19

个人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影响人们的环境,以使人与环境的互动更具适应性。 三、系统生态理击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系统生态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在实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社会环境是个人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应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要注重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从不同系统的层面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第六节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本节知识重点】

两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最重要贡献是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和思想基础。 一、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源于人本主义哲学,它相信人的理性,相信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地选择行动。人本主义的社会工作一般遵循以下的原则: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或同感)。

人本主义在社会工作中应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其在小组工作中得到了深人的应用。人本主义小组工作强调: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协同工作员一起对其他成员表现出关注;在小组过程中强化每一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每一个成员都要得到关注,小组成员的归属权利要得到尊重,小组要能够包容每个人的个性;小组是全体成员的小组,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决定小组事务的权利;小组要创造鼓励表达的气氛,让每一个成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情感和意见;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二、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治疗中引人了五个重要概念:个人意识的觉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选择的自由;对话的必要性;实行。在实务中,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个人痛苦的经验都是有意义的。社会工作者助人的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重新理解过去经历的意义,引导他们赋予过去的经验以意义。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梳理过去的生活和经验,在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过去生活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让这些闪光点在现在的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增强他们应对未来生活的能力。 第七节 增能理论 【本节知识重点】

一、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索罗门首先提出)

第一,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根源包括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第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第四,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 第五,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二、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在助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伙伴关系; 第二,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第三,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第四,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第五,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 三、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增能理论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认识到其无力感并非是由个人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压迫产生的;案主可以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主体,从而改变无力感。 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三个层面协助案主增能:

第一,个人层次,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20

第二,人际关系层次,指的是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第三,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安排。 在增强权能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而要与案主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视助人过程为分享能力的过程,因为通过分享,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多的能力。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五章:(一)

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本质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作为最早被认可的方法,可以说个案工作的起源就是社会工作的起源。从玛丽理士满、鲍尔斯到廖荣利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的定义: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基础)、以个别化的方式(原则)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对象)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内容),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目标) 1、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

根据以上定义,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可总结为3点: (1)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2)个案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个别化,在一对一的服务中,突出个性、承认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服务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选择。 (3)目标是协助个案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具体而言,个案工作的目标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初级目标,既满足案主基本需要,解决案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疏解案主的情绪困扰(例子)。其二,中层目标,协助按住在自助的原则下适应生活和社会(例子)。其三,终极目标是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是案主在提升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去追求理想和目标(例子)。三个目标不可能在一次个案服务中都能达到,但是这是促使个案工作发展的动力。 2、个案工作的定义

(1)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 (2)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

(3)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调动自身以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4)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表现在个案工作的整个服务活动过程中。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

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功能的恢复。指个人或者家庭具备基本处理困境的能力、个人或家庭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够形成相互促进。

(二)社会功能的增强。是指对个人或者家庭自身拥有的能力的关注,个人或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个人或者家庭困境处理能力和问题与防能力的同时提高,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够形成相互促进。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为:

1、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多选题) 2、个案工作的定义(多选题) 3、个案工作的本质(单选或多选题)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五章:(二)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是指导社工开展个案服务的理论依据,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较深,分为传统的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模式和建立在批判传统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模式。其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被称为个案工作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21

(一)历史渊源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最早产生的治疗模式之一。最早由玛丽·里士满在《社会诊断》一书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1928年,玛丽杰瑞特在心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精神病理社会工作”的文章,她对《社会诊断》一书中所涉及的个案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其中至少有50%以上的个案显示案主具有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因此,她预言个案工作将朝心理学方向发展。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提出了“心理社会”的概念。

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在“社会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这个学派的观点。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成立。

60年代,霍丽斯的《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是该学派的代表作。 (二)理论来源

1、首先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创立。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系统构成。 (1)人的心理结构

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所有的知觉,包括日常所说的感受和感情,一开始都是意识的。采集者退散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个领域,是人的本能欲望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意向的储存器。无意识系统中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遵循“快乐原则”。包括被压抑的、无从觉知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性欲。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心理深层的基础,精神分析的核心。

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的关系可用三层楼房进行比喻:三层楼房,三楼住着理智有教养的意识;二层住着安分懂礼的潜意识,一楼住着粗野任性的无意识,二楼的居民可以随时到楼上去拜访,同时,他又有责任守住楼梯口,不让楼下的粗人冲到三楼去打扰意识的正常生活。如果冲破了阻碍,则会导致行为上的问题。 (2)人格理论

相对应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个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领域。

本我,相对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的基础部分。唯一目的在于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如性欲、食欲、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冲动,没有理智可言。

自我相对于经验的、理性的意识系统。自我的活动包括记忆、知觉、情绪、思考等,作用是为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帮助本我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足,同时避免由于盲从而遭致危险。自我遵从现实原则。代表理性。但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弗洛伊德将自我和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自我是马,本我是骑手) 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社会感情这些任性中的高级本性,是社会力量的代表。超我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个体人格中的反应,是理想中的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只有保持自我、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成长。其中,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同时也被严厉的超我所监视,受到外界的挫折,因此,人们会经常感叹生活的不易。自我如果不能抵抗前三者的压力,则会产生焦虑。焦虑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所导致的。 2、“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

认为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 此理论认为案主的困扰来源三方面:

儿童时期没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到了成年期,从而导致了在环境中的不合理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长大的小孩,长大后会寻求关爱。

来自环境的压力。贫困的母亲由于生活压力打骂孩子。

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过渡被母亲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包括沟通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22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彼此相互影响,案主所面对的困难,是案主本人同时受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的压力有关,个人早年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当社会压力过大,个体应付外界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时,早年的问题会引起偏激的反应。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中,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沟通的能力和技术有助于理解案主的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诊断。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人类的行为不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预测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变。 (四)实施程序(即特点要点) 包括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1、心理社会研究

第一步:开始接触(包括初次会谈、建立关系和签订服务协议)

第二步:收集资料,以人在情境中唯一局全面收集与案主相关的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是否尝试处理过这些问题,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价值观念和如何看待自己。 第三步: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下的满足和不满足感受。其关心的重点应该放在意识层面而不是无意识层面。

第四步:协助案主自我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的问题和原因所在。 第五步:综合资料,确定下一步方案 2、诊断

是指除了对案主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外,进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论来诊断案主的人格或心理问题,并针对案主的受助意愿,接受服务的能力进行预估。

诊断的类型包括动态诊断、缘由诊断和分类诊断:

动态诊断—对案主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 缘由诊断—对案主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分类诊断—对案主问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 3、治疗 目标:

减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地功能。 开发案主的潜在能力。

改善案主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五)治疗技巧

霍利斯将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种。

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与案主二者之间的沟通、研究和治疗的过程。

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针对案主所处的环境所展开的治疗。包括案主有关的人和机构。 直接治疗的技巧

1、非反映沟通技巧:支持(首先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其次保证,肯定案主的行为,另可以通过实物资助的方式表示你的支持)

直接影响:工作者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尊重案主的自决。方法包括:

(1)用点头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他本来已有的想法或已经作过准备的行动。 例:

案主:我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想换个工作,但是怕换了后会更不好,就是拿不定主意。 工作者:这个想法不错呀,可以试一试。

23

(2)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让案主自己选择。 例:

案主:虽然很努力,可是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好。

工作者:你能考进这个学校,说明你的学习能力是很不错的,你有没有试着改变一下你的学习方法或者向别人学一点更好的经验呢?

(3)忠告,表明自己确切的立场或态度。 例:

案主:我儿子迷上了打游戏,总是逃学去玩。

工作者: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我认为你可以抽点时间和老师沟通一下,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

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坚持、实际干预等。

探索—描述—宣泄:探索、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了解的神情或语言来表达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是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他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感;焦虑。

反映性沟通技巧: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巧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鼓励案主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与其它治疗方法的主要差异点。

人在情境中的反映性沟通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了解案主自己的反应。

心理模式动力反应: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他的感受、态度与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重点在于使案主觉察他的那些不适当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他们对案主的影响力。

工作者针对一个经常与别人吵架的案主说:“你想是什么原因使你经常误会那些你认为是你好朋友的人?” 人格发展反应:协助案主发现他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来自于早年

经验的影响,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者可以先协助案主回忆早期的经历,提供案主情绪发泄的机会,继而将早年经验与现在的感受和行动联系起来。 工作者对一味抱怨孩子成绩差的母亲:“你以前读书时的成绩怎么样?” 间接治疗法—环境改善术

改变案主的环境,从而减少案主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在案主的关系系统中,包括并行者和重要他人,其中并行者是指与案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人,重要他人是指与案主以感情联系为主的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等。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假设(多选)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直接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直接技巧又分为非反思性技巧和反思性技巧,可单选也可多选)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二、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

任务中心模式的理论基本假设:高效的服务介入必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介入服务简要、服务效果明显、介入过程精密。在任务中心模式看来,作务就是服对对象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它是服务介入工作核心,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问题的手段。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对象具有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潜在能力。

任务中心模式的治疗技巧: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有效的沟通行动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和达到五种功能。这两个要素是:有系统、有反应。沟通行为需要达到的五种功能包括: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2.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 第一,清晰界定问题。

第二,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包括两个方面:服务对象必须是愿意承担自己的任务,并且做出承诺愿意尝试完

24

成任务、解决问题;服务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具有自主的能力。

第三,合理界定任务。任务中心模强调,只有马以下三个因素融合到任务中,这样的任务才是合理可行的。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意愿。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任务中心模式的假设(多选) 2、任务中心模式的治疗技巧(多选) 3、任务中心模式的特点(多选)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起源

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于1955年创立。又称ABC性格理论。理性情绪治疗法的基本假设在于:人的情绪问题是有人的非理性信念所导致的。

艾利斯在运用传统心理治疗模式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人早期的经验,不能真正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也不能使当事人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再者,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也不能防止案主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在临床经验中,他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完美主义者,易于作出自我责备和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他们常常将他们的渴望如爱、被别人赞赏、成功等视为自己的真实需要,这些都是人的非理性体现,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改变人的非理性信念。

60年代后期,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才被心理治疗学界所接受。从而慢慢影响个案工作的服务过程。 (二)理论基础 ABC性格理论

人的情绪困扰(C)并非被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的刺激(A)所决定,而是决定于一个人的信念(B)体系.如果能够去除这些理性信念,情绪问题则能解决。

据此,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信念系统而非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所产生。 非理性信念对情绪的影响 引发事件(A) 信念(B) 结果(C) 案例1 高考失败 我真没有用,我的前途完了 情绪低落,焦虑自卑 案例2 失业下岗

“我怎么这么倒霉” “我不应该下岗的,比我差 人还有呢” 失望,忧郁,无奈,无助,怨天尤人

艾利斯将人的非理性信念概括为11种。

(1)一个人绝对需要周围其他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一个人应该在各方面,最低限度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有在能,能胜任.这才是有价值的人 (3)世上有些人是卑劣的,对他们的恶行应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当事情不如自己所设想的那样发展,那就是最糟糕不过的事了

(5)人的不快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人没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悲伤和情绪困扰

(6)对于危险和灾难性的事件,应给予不断的关注,随时注意它发生的可能性,即凡事多从坏处着想 (7)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责任实在不容易,不如逃避来得省事 (8)人总是需要依赖别人,而且要找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来依赖 (9)过去的经历对人目前行为的影响是不可改变的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应该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

(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完美的解决方法,如果无法找到这个完美的方法,则会很痛苦 治疗技巧 理性治疗方式 指出非理性的信念

即对案主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一反映感受;二是角色扮演;三是冒险;四是识别。 与案主辩论非理性信念。

即对产生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和辨析的具体方法,让案主了解他不应该再坚持

25

“应该”和“一定”的看法。辩论技巧主要包括:一辩论;二是理性功课;三是放弃自我评价;四是自我表露;五是示范;六是替代化选择;七是去灾难化;八是想象。 特点

明确辅导要求。让服务对象认识到,真正导致自己情绪、行为困扰的原因是自身拥有的非理性信念,而不是引发事件;

检查非理性信念。孤立服务对象寻找这些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并且协助服务对象理解这些非理性信念与具体的情绪、行为困扰之间的联系; 与非理性信念进行挑战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巩固辅导效果。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多选)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单选、多选)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四、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一)历史发展

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南非的沃尔普从实验中发现了相互抑制原则,既当一个人松弛的时候,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同时期的英国人艾森克提出:应采用客观和标准化的测试最为行为治疗的临床评估,实行为治疗又前进了一步。

1950年至1960年初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所花时间过长,效果不很明显,于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阿尔伯特·班杜拉的学习理论,1971年出版《社会学习理论》一书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他认为个人不仅可以从奖罚中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模仿的过程学习。他对暴力性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模仿性暴力行为。同时认为人不仅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控制社会环境的主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会员大约为4000名。流派很多,共同的特征在于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以及强调严格的诊断和评估。 (二)理论来源

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其中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与铃声的实验(每次给狗实物的同事都摇铃,狗见到食物会反射性的分泌唾液,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事物,狗听到铃声也会自动流口水。),将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据此,巴甫洛夫创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的反射。该理论模式主要强调“刺激—反应”公式,既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映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反应是后随于刺激出现的,为了使反映出现,刺激必须先出现。

2、操作性为理论。1938年,斯金纳将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中“应答性行为”是巴甫洛夫所研究过的“条件反射”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的理论假设: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殊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操作的行为,因为其操作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行为是由反映出的结果所控制的。如:孩子每次哭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哭泣是行为,父亲给糖吃是结果,因为每次哭都能得到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行为就会增加。 3、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创立。班杜拉研究了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成。其中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

第一、注意过程。一个人看到其他人在做某种行为,他对此很关注;

第二、保持过程。观察者在大脑中形成有关信息,这些信息是有关此行为如何被完成,也包括在实际或在头脑中演练此行为

第三、运动再现过程。观察者总结出在何种情况下这个行为发生及其结果如何。

26

第四、动机或诱因过程,指个体具有再现榜样行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为公开表现出来,要看诱因。 班杜拉在阐述观察学习时运用了强化的概念,他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并重点强调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赞扬,便会增强产生同类行为的倾向,这叫做替代强化。个体一旦社会化,就能自己设定标准并根据这种内在标准来评定和奖罚自己的行为,这叫自我强化。班杜拉的观点在于,人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替代强化,从而控制自我强化,形成自我行为的。 (三)基本假设

(1)以行为(尤其是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作为研究和治疗的中心; (2)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3)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4)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

(5)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四)基本方法和技巧

包括操作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和综合性技巧考试大论坛

1、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如走路、说话、工作、学习等。方法包括正增强法、负增强法、差别增强法、消除法、惩罚法和分解法等。

2、反应性技术:处理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如反制约、系统减敏法、嫌恶疗法、泛暴疗法等。

(1)放松训练

放松疗法包括肌肉放松模式、深呼吸技巧和想像放松方式。

肌肉放松练习是由亚克布森开创的,他通过调查发现,当人体肌肉随着亚里出现收缩时,焦虑与机体体验到的紧张有关,而通过放松肌肉,焦虑能被剧烈的减轻。肌肉放松的方法是指导人们先紧张后放松其身体的主要肌肉,并指导人们比较肌肉紧张和放松时不同的感觉。包括放松20种主要的肌肉群,在1个小时之内,每一种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的方式不同,要坚持每日练习直到人们熟悉他的程序。详尽但耗时。可以用来缓解压力、紧张、普通的消除疲劳和焦虑,日常生活中也能用。

这种放松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一起用,例如系统脱敏,果断训练等。 (2)系统脱敏

由沃尔普创立。人们在特殊刺激过分焦虑,如考试、社、老鼠、高空、打针、药物、一个人走路、被锁在物理、死亡、交通事故、恶梦等等,基于沃尔普的假设:人不可能同时感受到焦虑和放松。 步骤包括三阶段:训练肌肉放松、构造焦虑等级和通过想像将刺激和放松对立起来。

构造焦虑等级,例如怕蛇,我会将我的焦虑等级划分为:住房外面有蛇;住房里面有蛇;蛇在床底下;床爬到我身上。

放松和脱敏:通过想象放松疗法将焦虑按照等级做好。评定主观焦虑度—通过简单的说明,让案主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给以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 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单位。O分是安宁平静,1分、2分、3分、4分、5分,焦虑依次递增,5分则表示极度焦虑不适。案主应学会熟练地估价自己的焦虑程度。 按照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首先让案主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或刺激场面,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案主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案主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为其一级脱敏。 让案主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物或湘激场面(即焦虑层次表中列为2分的刺激),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

如此逐级而上,直至案主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最后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 治疗程序: 松弛训练

设计焦虑等级量表 系统脱敏 (3)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

27

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

以后取消了附加刺激,当案主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就会产生厌恶体验,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案主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25名曾经接受戒酒治疗的酗酒男子,在六节疗程中每隔一天就要品尝已被含锂的酒,大部分人在15分钟内便会有呕吐的情形出现,47%曾经呕吐的人在6个月后仍然能够保持成功地戒酒记录。 用途:各种变态行为(如洁僻,露阴僻,窥阴僻,恋物僻等);酗酒、依赖行为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适应不良行为 常见方法: 电击法

药物刺激如:吐酒石、土根碱等可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 想象刺激 其他刺激

3、综合性技术:常用的有自我管理与引导、示范法、果敢训练、松弛训练法、多模式治疗法等。主要讲述果敢训练

果敢训练,又称果断训练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案主很难适当地或正确地表现果敢的行为,如无法或不敢表现生气或愤怒,很难拒绝别人,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觉得没有权力表达信念和想法等。他们往往表现为过分礼貌客气,害羞、事事小心,对别人的行为敢怒不敢言,生怕得罪人等。由于担心和害怕表露自己真实地、即时的感受,很多案主会怨恨和焦虑集聚起来,可能造成不舒服、没有自尊感、紧张性头痛、疲劳,同时还可能导致发脾气、愤怒和侵犯性行为。

与人交往有三种基本的方式,既不果断、进攻和果断。

不果断:特征是犹豫,说话柔声细气,眼光游离,回避问题,不顾及自己感受的赞成和附和别人,不表露自己的观点,妄自菲薄,宁愿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进攻方式:特征是抢在别人之前回答问题,说话大声武断,用挖苦、抱怨和贬低别人的方式与人交谈,用激烈的方式为自己辩护,高估自己,宁愿伤害别人而不愿亏待自己。

果断方式:特征是回答问题公开、开放,对事不对人,能开放地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平等待人,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 目标有两个:

一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景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

二是引导案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并适当地做出反应。不是攻击别人,而是适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两个测验: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职员,你和你的助手开车到一个城市开会,助手在车里点燃了一支烟,你发现烟把你薰得不舒服,烟味让你觉得窒息。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选择一:在三个小时的行程里不评价香烟,反而试图和助手愉快的聊天——不果断的反应。

选择二:你越来越觉得不舒服,终于爆发:“要么你把香烟扔掉,要么我替你扔掉——这味道太难闻了。”——进攻的反应

选择三:用商量平静坚定的口吻跟助手说:“对不起,能不能请你暂时把烟息了,我有点不舒服,可能没有睡好吧,谢谢你呀。”——果断反应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依据(多选)

2、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反应性技巧,单选) 3、行为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五、人本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一)发展历史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模式,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人本治疗模式的提出

28

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1950)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开始阐述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建立在对以往注重指导性分析取向的治疗模式的批判基础上,强调工作者应避免表露个人的看法和意愿,要尽量减少自己对案主的影响,以免影响案主的自然成长。所以,当时的治疗法提倡辅导员接受当事人,与他建立一个融洽、宽容和不带批评判的气氛,相信当事人能以他的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所注重的技巧是澄清、同感;情感反映等,避免采用指引性的技巧,如批评、心理测验和诊断等方法。 第二阶段(1950—1957)

罗杰斯于1950年在《案主中心治疗模式》一书中使人本治疗法更上一层楼。此时的他再不如早期般重视技巧,而是渐渐超向强调辅导员的本质。他指出当事人的情绪状况应是辅导员重视主要环节,所以此时的治疗法被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法。辅导员要敏锐地反映当事人的感受,了解当事人主观的体验,使当事人更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当事人解决真我和理想我之间的矛盾,重新组成自我概念。 第三阶段(1957—1970)

罗杰斯在1957年出版了《促进个性改变的必要条件》一书。这是人本治疗法的第三个里程碑。他提出治疗重点不再纯粹是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些可以协助当事人性格成长的基要条件,如表里一致、无条件的关怀和同感等。辅导员要尽量投入整个辅导过程中,利用他个人本质来引导当事人探讨问题。 第四个阶段(1970年至今)

强调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更积极的参与和投入。除了以上所提的技巧,辅导员应运用影响性的技巧,如自我披露、回馈、问题、立即性等。注重辅导员的特质、信念和态度,赋予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去建立与当事人的关系,尽量使当事人感到被接纳。

罗杰斯于1974年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改称为人本治疗法。改名后,更能反映他将人放在首要地位的信念,和需要辅导并非是病态的表现,而是成长中一个正常需要的信念。 (二)理论依据 1、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它与“自我”(self)不同,“自我”是指当事人真正、本身的自己。而“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一个只有80斤重的二十岁女孩子,她的“自我”可谓是相当瘦,但她的“自我概念”可以认为是一个大肥妹,她不满意自己身体仍是那么“重”,常嚷着要减肥。 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分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可以做什么?),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我应该是怎样?)。引用罗杰斯的话,“自我概念”乃是“一套有组织,有连贯性对自己的观感”。在内容方面,自我概念可包括以下九个方面: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对人生的哲学。我们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都是无时无刻地受着我们的自我概念所影响。 (2)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我们成长的初期,自我概念是由很多现实经验,即对自己的体验所形成。透过周围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等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我们不断地积极着很多的现实经验。 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的对应关系:

(1)一致。如运动员,他肯定自己能够在奥运会中拿金牌,并且现实中他确实做到了。

(2)矛盾和冲突。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低于现实的经验,即自我概念偏低,英语考试,自认为英语不行,但是在考试中考了第一名。二是个人对自己能力、身份的认识高于现实。自恋者。 (3)脱节。即自我概念本身应和现实经验的内容相对应,但个人没有意识到。如女孩去公司面试失败,她认为是自己不够漂亮,而事实上她失败的原因在于工作经验不够。 (3)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影响 A、 经验的演绎

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接受和处理经验的方式和态度。

首先,我们看看一个理想的情况:若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是互相符合的话,我们对经验的反应就是正面的。例如:一位自觉钢琴造诣很深的女孩子会相信自己在公开赛中有良好的表现。若她在公开赛中得奖,

29

她会很高兴地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得奖的“现实经验”会加强她认为自己是很有弹琴天份的“自我概念”。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自我概念与经验达成一致”,这种情况是一个很完美的境界。

第二种情况是当我们的现实经验与自我概念不相符或有冲突时,我们便会歪曲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以求心理平衡。例如当一个成绩素来不好的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受到老师赞赏时,他可能会认为:那位老师根本没有仔细地阅读过他的文章,或者那位老师的水准真是低。当他作出这样的解释时,会继续保持一个低落的自我概念。 第三种情况是一些符合自我概念的经验可能完全被当事人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或否定它的存在。例如:一个在自我概念中非常认同异性恋的女孩,她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同性恋,当有一天,她对一个同性产生好感时,为了减低自己的精神压力,她可能会解释这是自己的错觉;或者她会索性否定,认为它从不没有发生过,使自己心安理得。

以上提到的和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反映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可产生于好与坏的经验中。很多接受辅导的当事人都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惯于否定或拒绝接受别人给他们的赞许和欣赏,惯常地压抑自己内心良好的感受。

B、自我保证和焦虑的产生

罗杰斯感到我们大部分行为都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符.一方面我们会根据自己惯常的意念去决定行动的准则。比方说,若当事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人,她与异性接触会很谨慎,几乎一定会反对婚前发生性关系。而另一方面,则只容许自己认同与自我概念相符的经历。一旦遇到与自我概念有所抵触的经历时,当事人便会因惯常持有的自我概念被破坏而焦虑。在这样的处境中,当事人会采取某些防御机制来保证原来的自我概念。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或用片面的方法去解释所发生的事情,以避免因要改变自我概念而引起的精神痛苦。

C、精神崩溃与人格解体

适应能力低的人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因为他们常要采取很多防御机制去避免接触到不快或与自我概念违背的事情。若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或当事人突然遇到一件对他很重要,但却与他的自我概念有严重冲突的事情时,这时防御机制便会失去效力。当事人再不能片面解释或否定他的遭遇,而是要面对面地承受他一直不能接受的事实。这是很残酷的打击,当事人会大受刺激,自我概念可能随之而崩溃,严重的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例如:小明是一位充满自信且认为自己是年青有为,对事业前景抱有极大期望的职员;但在其上司眼中,却只是资质平平,并不看重他。小明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像其他同事对上司阿谀奉承。一天,他因严重失职受上司斥责后被辞退,他再不能以惯常的藉口去掩饰自己的无用,必须去面对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没有才干的人。这次痛苦的经历使他的自我概念大受打击,身受刺激,产生幻觉,经常感觉别人在评论他、批评他、甚至伤害他,结果患上精神分裂。 (三)介入技巧

罗杰斯认为协助当事人达成理想的性格转变,必须有以下六种要素存在: 1.双方有心理上的接触

辅导员和当事人能认识对方,建立信任关系,彼此聆听,投入地关注对方。 2.当事人陷于焦虑及感到不安

在当事人有强烈需要去找辅导员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通常与他的经历有所抵触,直觉上他的经历很可能令他有不快之感,冲击他一向所持有的自我概念,以致失去信心,或担心自己不如想像中那么完美,因而在意识上当事人会歪曲他的经历来保存自己一贯所持有的自我形象。这样却令他精神紧张,生活与现实的经历脱节,内心感到沮丧,处于易受捐害的状态。 3.辅导员能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是罗杰斯认为辅导员应具备之三大基本特质之一,他须表现出“此时此地”的内心情绪与行为和态度一致,并须很开放地披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他要避免刻意做作,不扮演任何角色,而是在辅导员过程中表露最真实的自我。这可能需要他表达当事人的正面与负面之感受,如嬲努、关怀、烦闷、被吸引等,但当然他亦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可任意发湿个人情绪,而是本着自我表露或真挚的目的,与当事人维系一个有意义、诚恳和有人情味的关系,使双方能有效地沟通。并且,辅导员真诚的表现亦可作为当事人的模范,使他有所参照,学习真挚,忠于自己的感受,成为一个表里一致的人。罗杰斯认为当辅导员能真挚时,辅导已开

30

始有进展了。 例子:

当事人:“我来的目的是想得到帮助,其实我已把全部的资料都告诉你了,但你还是不能给我任何的帮助或建义。”

辅导员:“我知道你的期望及不满,我也为事情没有进展而感到相当困扰,也许我们应该先就这点来讨论一下。”

4.无条件的关怀

辅导员对当事人要有深切和真挚的关心。无条件的关怀是协助当事人成长的要素。无论当事人的问题或行为是怎样,辅导员都要尊重当事人,也深信自己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协助当事人的成长。辅导员充分接受当事人的人性——包括他的弱点、优点和各样情绪。在此情况下,当事人无需畏惟辅导员对他的印象,而能将他的行为/感受/意见毫无隐藏地表露出来。他明暸自己是有权自由地拥有和表达各类情绪/思想,而无论他的表现是怎么样,他都会被接受。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始终符被推崇,此种尊重、开心和接受是无条件的,不带占有性。辅导员不会因当事人不能履行他的期望,或有不同看法,而减低对当事人的开心和尊重。 辅导员对当事人无条件的关怀并不等于他须同意当事人所有的行为。在当事人表露他对别人或自己损害的行为时,辅导员可以很坦白地表达他不赞许这行为,并为此而难过。但辅导员仍是对当事人及其情绪深切地接受,继续给予他真挚的关怀,务使当事人能够释放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成长。罗杰斯亦深明这种无条件关怀不容易达成,辅导员未必对每一位当事人都能表露出同样程度的接受和尊重。 例子:

当事人:(一位被控虐儿的妈妈,被警署辅介到辅导员):“你说你想帮我,你们这些人都是那样虚伪。不要以为我来这里是因为我想你帮我。我在此纯粹是因为那个警察要我来,不然便说要拉我坐牢!”

辅导员:“要你来见我令你很愤怒,尤其当你觉得我是假装着帮你,我想如果我像你那样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5.同感

6.当事人感到辅导员的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

这辅导要素反映出罗杰斯很着重当事人的感受。在辅导员过程中,辅导员可能认为自己对他很真挚,有高度之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但若当事人未能体验到它的存在,这辅导关系便不算理想,而辅导的功能亦会降低。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自我概念的定义(单选) 2、人本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六)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

(1)危机的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危机介入模式就是针对服务对象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适和治疗的工作方法。危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成长危机,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任务而产生的危机;情境危机,即因生活情境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危机。 (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产生之后,服务对象的身心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经过调适和治疗就会形成新和身心平衡状态。

(3)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第一,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基他人的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第三,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第三,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第四,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击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五,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第六,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

第一,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对象最近的生活状况上,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帮助对服务对象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迅整作出危险性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采取破坏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

31

给予及时的介入和治疗。

第三,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结绪,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

第四,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协助服务对象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制度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介入计划。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危机的定义、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单选、多选) 2、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多选) (七)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 (一)历史来源

米纽秦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其主要著作:

74年的《家庭与家庭治疗》、78年的《心理生理疾病家庭》和81年的《家庭治疗技巧》等。 结构家庭治疗认为个人问题渊源于家庭的内部结构,只有改善家庭结构,个人问题才能解决。 (二)基本理论假设 1、家庭系统

家庭是一个系统,其中每个成员相互影响,彼此依赖。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只有观察家庭成员的具体交往过程,才能了解家庭成员的关系与相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家庭结构。 家庭系统内成员的影响是一种循环因果的关系。很难分辨出谁是因谁是果。结构家庭治疗通常不深究过往的原因,而关注当前的交往方式。 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固定化的交往关系。它是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表现在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并制约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

3、病态的家庭结构主要指: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等。这些病态的家庭结构直接与家庭成员的病态相关。

纠缠与疏离:指各次系统之间的边界模糊或混淆,该封闭的不封闭,该开放的不开放,从而导致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婆媳关系,夫妻关系)

联合对抗:纠缠与疏离往往使家庭中某些成员结成同盟,而与其他成员相对疏远乃至对立。当发生冲突时,同盟者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维护本同盟的成员。这种壁垒分明的情形就是联合对抗。

三角缠:是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双方的互动,这样就把第三者带入两人关系中。它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夫妻之间吵架,要孩子来传话)

倒三角:在核心家庭中权力一般操纵在父母手中,但一些家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子女支配父母或子女与家长争权的现象,这就是倒三角。(现代家庭,独生子女) 4、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六个历程: ①形成期:结婚组建家庭。 ②发展期:开始生育子女。 ③扩展完成期:子女教育。

④收缩期:子女长大,开始离开家庭。

⑤完成收缩期:子女成家立业,老夫妇重新体验二人世界,或沦为家庭附属角色。 ⑥家庭解体期:离婚、丧偶等原因,家庭解体。 三、结构家庭治疗技巧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在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技巧,需要主动掌握的技巧包括:

1、重演。将家庭成员实际表现相互交往冲突的过程,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呈现出来,以了解家庭的基本结构和交往方式。

2、集中焦点。即让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与问题的关联上,避免工作者谈话的内容。 3、感觉震撼。

4、划清界限。即帮助家庭成员分清交往的边界线,使家庭成员之间的脚昂变得更有弹性。

32

5、打破平衡,即协助家庭成员挑战家庭的病态结构,改变家庭的权力运作方式,打破原来病态家庭结构的平衡。

6、互动方式,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 7、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 8、显现似是而非的想法。

9、强调优点。关注引导家庭成员关注家庭和个人的优点。 (三)特点

1、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 2、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 3、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假设(单选,病态家庭结构—多选、单选) 2、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单选) 3、家庭结构治疗模式的特点(多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五章:(三)

第三节 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个案工作程序即个案工作的基本步骤,国外和中国台湾的学者对个案工作程序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总体上而言包括两个划分标准:按时间和服务内容两个标准。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按服务内容划分,可分为接案和建立关系、资料收集和分析、诊断和计划、治疗和服务、结案和评估、持续的治疗等阶段。结合时间和服务内容两个标准,可将个案工作程序化分为: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和追踪等不同的阶段。 一、接案或转介

接案:工作者与求助对象进行初步接触,对其带来的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机构的功能与求助者商讨是否可以提供服务,是求助者成为案主。 接案的工作重点包括: 了解求助对象的求助愿望

求助对象现实性的心理反应受以下因素影响:

他可能不需要立刻接受服务,仅仅是进行咨询和试探; 是已有失败的求助经历,从其他机构转介过来的

被迫寻求帮助,例如监禁人员、强制戒毒者、未成年人等。 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自愿前来求助

工作者必须对求助者的现实心理反应进行了解和分析,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不需要立刻服务的求助者要对其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估,看是否真的不需立刻服务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对询问信息者,要尽量为其提供有帮助的信息;对有求助意愿的,应鼓励其成为案主。 促使有需要的求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

对那些有求助意愿的案主,工作者要给予鼓励,树立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对机构和工作者的信心。为此,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工作者真诚的态度、机构具有的资源是鼓励求助者成为案主的必要条件。 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

即澄清求助者的期望,求助者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给机构和工作者,难免会对工作者寄予过大的期望,此时,工作者一定要明确求助者的要求,并向求助者澄清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要求,并告诉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工作者和机构单方面的事。 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

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对其问题进行简单评估,目的是决定机构是否需要对求助者提供服务。为此工作者需要了解以下问题以便作出初步的评估:

33

求助者的求助意愿如何?是主动还是被动?

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怎么产生的?求助者期望达到什么目标以及需要什么结果? 求助者曾经为此寻求过什么帮助和自己做过什么努力? 机构的资源和工作者的能力能否为求助者提供必要的服务?

机构对求助者的要求和求助者对工作者和机构的要求是否能够协调?

工作者需要将初步评估与求助者一起分享,以便保证结论的准确性。经初步评估后,认为机构和工作者可以为求助者提供适当的服务,同时求助者也希望与机构建立专业关系,求助者才成为真正的案主。 如果机构或者工作者不能为求助者提供他所需的服务,则需要进行转介。考试大论坛

转介:即针对一些非机构或者个人所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必要的程序,转送到其他机构或者个人,是求助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

转介服务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工作者判断求助者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服务的范围;二是服务机构仅仅为某一个区域的人提供服务,求助者不属于这个区域,例如机构只为芙蓉区的老人提供服务,那么对于天心区的求助老人就要实行转介。 二、收集资料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两个:一是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详细资料;二是结合资料对案主的问题进行确切评估

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详细资料

资料包括个人资料和社会环境资料,个人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心理方面;生理方面;价值观和能力

环境资料包括家庭系统、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工作环境和与案主相关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资料。考试大论坛

对案主的问题进行确切评估

从三个方面对案主的问题进行诊断,即服务对象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案主已采取的措施。 对案主问题进行诊断一定要在资料收集齐备的基础上进行,并要求工作者与案主一起进行,工作者需要坚持个别化原则、避免对问题进行简单归因,尽量避免价值介入。 三、制定计划

根据案主的问题,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 服务计划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即案主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 程度、婚姻状况等

见要准确描述并列出案主的主要问题和相关问题

案主要达到的结果与工作者的工作目标,目标包括直接目标、中间目标

和终极目标;在每个目标中又可分为多个子目标,对所有的目标应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基本阶段和方法,以及每个阶段需要采用的方法和需要动用的资源 达到目标所用的期限,即工作时间表 联系方式

由此,工作者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准确分析和评估案主的问题 明确服务目标、阶段和方法 熟悉服务机构提供的具体服务 清晰认识自我的能力 了解服务对象所拥有的资源 四、签订协议

工作协议是工作者与案主共同承担合作实现双方所同意的目标和计划,是促使双方关系具有承诺和责任要素的重要途径。协议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协议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34

服务目标

服务的内容以及采用的方法 双方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服务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双方签字

五、服务计划的实施

即工作者执行计划的阶段。变数较大,无法详细描述具体的过程,但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无外乎5种。 使能者 联系人 教育者 倡导者 治疗者 六、结案

每一项工作都有结束的时候,个案工作不是一项无限期的服务活动,当服务目的达到或基本达到的时候,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专业关系就面临着结束和评估的工作。结束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对案主和社工都有挑战和帮助。

结案是指工作者为结束与案主的专业关系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 1、结案的情形

-案主实现了目标,可以独立面对问题,结束工作关系 -案主的进步较少,双方都已尽力

-案主出现了新的问题是社工或机构无法解决的,须转介

-案主主动提出中止服务关系。(案主不愿意或生病没有办法再接受服务、或案主自己认为已经了解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认为自己有能力和信心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案主与工作者的关系不协调等)

-其他不可预知的原因,如案主或工作者离开本地 2、社工的工作

(1)提前告知案主。一般在结束的前一、两次和案主讨论结束的事情,使其有所准备。 (2)在结束前要有充分的时间与案主分享对于关系结束的感受。 (3)总结和肯定案主在个案中的收获,增强案主面对未来的信心。 (4)处理案主分离的情绪 结案的形式 直接告诉案主 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 变化联系的方式 七、评估

评估是指对案主提供的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定。其目的是积累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评估的内容包括: 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 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

服务介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 评估的方法:

服务对象直接评估服务的效果 工作者同行进行评估 服务机构进行评估 八、追踪

接案并不意味着完全终止服务,工作者还须根据案主的情况进行跟进服务,同时跟进也是持续评估工作绩

35

效的一部分。任务包括:

安排结案之后的练习,巩固服务成果 调动案主的资源,增强案主的支持网络 进行持续评估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接案的定义和工作重点(单选、多选) 2、转介的定义和工作情境(单选、多选) 3、收集资料的工作重点(多选)

4、服务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工作者需要完成的工作(多选) 5、协议的基本内容(多选)

6、工作者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单选、多选) 7、结案的情境和工作者需要处理的工作(多选) 8、评估的内容、方法(多选) 9、追踪的任务(多选)

10、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多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五章(四)

第四节 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包括个案会谈技巧、建立关系技巧、收集资料的技巧、方案策划技巧、评估技巧。 一、会谈技巧

个案会谈是工作者与案主进行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包括三个方面的技巧:支持性技巧;引领性技巧;影响性技巧 支持性技巧

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另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包括: 专注

即通过你的姿势、手势、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将非口语信息传达给你的案主。让你的案主了解你对他的真诚、认真和尊重的态度。重要的是这种专注的运用必须与你的语言相一致。身体上专注的基本要素包括: 正面朝向你的案主。 倾身向着案主。

开放的姿势。表示你对案主完全开放,不带一丝防卫性。 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体现你有兴趣了解案主及其忧虑。 尽量放轻松。向案主表达你的自信心,使案主也放松。 (2)倾听

指工作者主动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内容包括: 案主的经验,他所经历的和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案主的行为,他已做的和没有做的事情;

案主的感受,他的经历和行为所引发的感觉和情绪; 案主对自己经历、行为和感受的看法。 (3)同理心

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给案主的一种技术和能力。同理心包含初层次同理心和高层次同理心。

初层次同理心。是指个案工作者让案主知道他了解案主的感受,以及在这些感受下的经验和行为。 高层次同理心。即不仅要了解案主的陈述,同时也要了解案主所隐含的,或是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 (4)鼓励

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包括:

36

身体符号的表达,专注的表情和倾听的技巧去传达你的关心和认真。如点头、微笑、用手示意、眼神鼓励等。

语言鼓励。如“对。”“你做得很好。”“请继续。”等等来传达。 引领性技巧

指工作者主动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技巧。目的是促进案主在相关主题上作较为具体、深入、有组织性的表达和探讨,增进工作者对案主地认识和了解,协助案主作较为深入的自我探索。具体技巧包括: 澄清

指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做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更清楚、具体的信息。也包括工作者杰说自己所表达得不甚清楚的信息,如服务的目的、理念等。还包括对产生的误会进行必要的解释。 对焦

指工作者将游离的滑梯、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 摘要

指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出简要的摘述。如工作者说“你的担忧是这次英语四级再不过,就会影响到你拿学位证,是这样吗?” 影响性技巧

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其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具体技巧包括: 提供信息

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指示。提供信息包括提供案主不知道的新信息和帮助案主改正已有的错误信息。 自我披露

指工作者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历、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一方面安抚案主的情绪,另一方面给案主在解决问题上有借鉴意义。披露的内容包括自己的或身边朋友的与案主相似的精力、感受等。披露要在不对案主造成不安和分心的基础上进行。同时披露后要通过分享,对案主有所裨益。 建议

是在工作者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评估后,提出的客观、中肯、具有建设性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提出建议应以商量的口吻、征询的态度清楚地表达,并说明作出该建议的原因或根据,与案主充分讨论该建议的适合性和可行性,让俺住自己选择可行的方法,工作者不可将意见强加给案主。 忠告

指工作者向案主之处案主行为的危害性或案主必须采取的行动。如:“如果你还是每天翻看你丈夫的手机,他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夫妻感情。” 对质考试大论坛

指工作者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又不一致的情况是直接发问或提出异议的技术。由于对质具有攻击性、面对面冲突的意思,因此,工作者应注意:对质的使用应建立在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同时需要营造接纳、尊重、客观评价、真诚的情感环境。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个案会谈的技巧类型(多选、单选)

2、支持性技巧的定义和各种具体技巧的定义(单选、多选) 3、引领性技巧的定义和各种具体技巧的定义(单选、多选) 4、影响性技巧的定义和各种具体技巧的定义(单选、多选) 二、建立关系

专业关系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结成的关系,在个案服务过程中,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技巧包括:

(1)感同身受。即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尽量站在案主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想法和感受,设身处地地为案主着想。

(2)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

37

(3)制造气氛。一般而言,个案服务的氛围应该是温暖、真诚、尊重的。 (4)积极主动。 三、收集资料

资料的收集可通过直接的方法和间接的方法,具体技巧包括: (1)会谈的运用。通过与案主面对面的访谈直接收集资料。

(2)调查表的运用。即采用科学的调查工具,包括问卷、量表、心理测试等。 (3)观察的运用。 (4)现有资料的运用。 四、方案策划

方案设计的技巧主要包括: 目标清晰而现实。 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 策略合理 五、评估

个案工作评估是指工作者对个案工作目标和计划的设计、互动中工作者与案主的表现、案主的问题情景及个人功能、相关的个人和社会资源、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等进行的评定。技巧包括: 正确运用评估的类型。包括过程评估和总结评估。 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 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 坦诚保密。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建立关系的技巧(多选) 2、收集资料的技巧(多选) 3、方案设计的技巧(多选) 4、评估的技巧(多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六章(一)

第六章小组工作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类型及特点

小组工作是指将小组作为服务对象的助人工作方法。具有四层含义:一是小组工作是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二是工作者的带领过程以科学的知识和技巧为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在小组过程中进行互动。四是小组活动围绕小组成员和小组的目标展开。 一、小组的类型

(一)小组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具有6个方面的特性: (1)一个人以上

(2)组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3)组员对小组有认同感

(4)组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5)具有社会控制的方式,如规范、准则等 (6)形成小组的文化和气氛 (二)小组的分类 1、以小组形成方式分

组成小组。小组通过外部的影响和干预组建起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结构性。如任务小组、兴趣小组。 自然小组。是人们自然而然聚在一起的小组。由于一些自然事件、成员间的相互吸引或感觉需要等因素而形成,他们通常具有较低的组织结构,如家庭、朋辈群体、街头玩伴群体等。 2、以组员参与动机分

38

自愿小组。即组员均是在自愿和主动参与小组,如志愿者小组、技能培训小组。

非自愿小组。组员不是因为自身动机和主动性组成的,具有强制参与性的小组。如强制戒毒小组。 3、以成员间的联系分

基本小组。组员具有较高的互动频率和紧密联系。基本小组都是小型的,小到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地与任何一个人互相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表达情感。最典型的小组就是家庭,还有成长性小组。 次层小组。祖元之间相互联系较少而且关系不甚密切。如同事。 4、以小组的结构分

正式小组。具有正式的小组结构,确定的角色和地位,具有特定的目标。如任务小组、教育小组等。 非正式小组。不具有正式的结构。小组没有明确的目标,组员自然地聚拢在一起,通过互动达到交往和满足个人需要的目的。如同学小组、街头玩伴小组等。 5、以组员之间的界限分

封闭小组。从小组聚会开始到结束都是相同的成员组合,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增加或减少成员。一般而言,深刻的互动关系和一些特殊的治疗关系都是封闭的小组。如吸毒者情感小组。

开放小组。在小组过程中的任何时间都允许成员加入和离开。一般社会、社区环境下的小组都是开放小组。 6、以小组的性质和目标分

(1)社交小组——目标是改善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互动,提升小组成员人际沟通的能力。在学校、儿童中心和青年中心常见。如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

(2)制服小组——小组的成员有确定的角色和规范指导他们的活动和行为。主要目标是训练和发展小组成员各方面的能力。譬如品德、社交行为、纪律、体能等。如各种社团的制服小组、红十字会等。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3)服务或义工小组——主要目标是潜能发展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学校、福利机构和农村社区较多。(汶川地震的救灾志愿者小组、老年人服务的义工小组、机构为学生提供的辅导学生课程小组等)采集者退散 (4)兴趣小组——为培养和发展特别的兴趣而组织起来。如绘画、唱歌、乐器演奏、球类小组。在培训中心、儿童中心和机构常见到。

(5)任务小组——为完成一定的人物为目标。如特别行动小组、委员会(请愿小组) (6)意识提升小组——赋权、提高成员对自己的自我认同。妇女小组

(7)教育小组——目的在于通过培训、示范和讨论的方式帮助成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如养殖、种植技能培训小组、青少年性知识培训小组、时事讨论小组。

(8)成长小组——鼓励和支持成员的健康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如帮助夫妻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学习倾听、理解、包容等技巧。建立受虐妇女的成长小组,帮助她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重新帮助他们确定目标和理想。

(9)治疗小组——最早的小组。依托心理学,达到心理、精神康复和行为矫治的目的。入第三福利院的老年康复小组、戒烟小组等等。

(10)社会化小组——帮助成员学习社会技巧和社会接受的行为模式,以便他们有社会和社区生活的能力,帮助成员适应社会。如青少年应聘技巧焦虑小组,自信心小组、亲子沟通小组、青少年犯罪后的社区矫治小组等。

(11)自助和互助小组——以成员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为依托建立的小组。以达到转变态度或行为的目的,或者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平寨的妇女小组。

(12)社会行动小组——利用小组的资源,集结力量,达到社会改变或维护小组成员或社区整体的利益或需要。如社区环境保护小组,征地农民的请愿小组。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服务过程中,最常见的4种小组工作的类型包括: 1、教育小组 2、成长小组 3、治疗小组

4、支持小组——把具有同质性的人聚集在一起,其组员一般都有相同的问题、经历或经验,通过相互支持

39

的方式,达到问题解决和成员改变的目的。 二、小组工作的价值观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包括:

1、尊重小组成员的权利和能力。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包括自我作主、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权力和能力,平等、自由、公平公正对待等的权利。

例:小组成立之前的动员要尊重案主自我选择的权力,中途成员有自我退组的权力,在小组活动中有自我表达情感的权力等。

2、民主参与和决策。主要指工作者应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活动的目标和活动方案应由小组成员一起参与决策。

例:成员参与决策是一个大方向的决策,小组开始前要针对小组的名称、目标和规划与小组成员进行仔细的说明,在小组成立之初,小组活动计划大多由工作者制定,而后慢慢移交到小组成员手中,发挥小组成员的潜能。

3、赋权的原则。赋权是一个动态的改变,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从事发展工作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过程、手段也是结果。小组工作的这个价值观要求小组的目标是让小组成员实现自我赋权。 4、个别化原则。

5、互助互惠的精神,小组工作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成员之间建立团结合作的关系,共同实现自我制定的目标。例:平寨妇女发展小组,刺绣项目 三、小组工作的特点

从功能和成效上对小组工作的特点进行总结。 (一)小组工作在功能上的特点 1、影响个人转变

小组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成员解决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促进个人改变使小组工作的核心功能。 2、社会控制

小组工作过程可以使小组成员学习、遵守、适应社会期望的行为规范,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心,使其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承担合适的社会角色。 3、形成群体力量解决问题

小组工作具有互助互惠的性质,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4、再社会化

小组服务可以帮助成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的技巧,改变以往不适应社会的观点和行为。 5、预防

与方式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中,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到可能会发生的苦难的解决方法。 (二)小组工作在成效上的特点 1、促进人际交往 2、运用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是指小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及其交互作用和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括小组的形成、气动、发展、成熟、落幕、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动力因素包括静态的因素如机构、小组特性、领导者的个人特点、小组成员,动态因素如小组领导的方式和形态、成员的参与、沟通模式、冲突等。团体动力是影响成员改变的关键。 3、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

小组工作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分享彼此经验和感受的环境,通过互动和经验交流,增强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

4、带来的转变更为持久

5、在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40

1、小组的特性(单选、多选) 2、小组的分类(单选、多选) 3、小组工作的类型(单选、多选) 4、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多选)

5、小组工作在功能上和成效上的特点(多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六章(二)

第六章小组工作

第二节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实施模型由科伊尔和罗斯曼最早进行研究,他们将小组工作模型区分为三大模型,即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和交互模型(互惠模型),认为这些模型受到小组工作历史经验的影响。 一、社会目标模式的特点和实施原则 1、社会目标的定义

社会目标模型的中心概念是“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小组工作的功能是在增加市民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小组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良知,通过小组活动促成社会行动,以达到社会变迁的目标。 2、社会目标的理论依据 系统功能理论

受进化论和生理学的影响,系统功能理论的观点:所有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由很多附属的子系统所组成,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发挥各自的功能,以维护系统内部的平衡。个体和子系统的功能对整个系统功能发挥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时,系统功能的发挥会影响子系统的功能发挥,个人和子系统的功能失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社会系统的功能失常导致的。因此,个人问题应该通过社会变迁来解决。 3、社会目标模式的特点

(1)目标是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功能、培养社区领袖。

(2)认为小组组员应具备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

(3)社工扮演着使能者、倡导者、资源提供者和榜样等影响者角色。 4、工作原则

(1)小组目标与社区目标一致

(2)增加小组成员的社会性动力,激发起社会责任感 (3)严格遵守民主原则,形成共识和集体行动 (4)促进社会变迁

二、治疗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小组成员是在心理、行为和社会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人,通过临床诊断和治疗,协助适应不良的案主达到预期的社会生活功能。其基本假设在于个人的社会关系与适应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小组的方式得到治疗。 1、理论基础 阿德勒式小组

该理论认为人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生物性的因素影响着人们,人的目标受到幼年生活经历的影响,人是社会性的人,不仅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还是具有自主性的、有能力和选择权的主人。除此之外,他还认为人的生存受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纬度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人在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追求目标,以及不健全的社会兴趣造成的。 心理剧

莫雷诺创立,工作者引导小组成员以戏剧化的角色表演来演示生活中的场景,最主要的是对心理、感情和感受的一种间接表达。用以了解别人的想法,同时宣泄情绪。 除此之外,还包括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完型治疗等理论

41

2、治疗模式的特点

(1)目标在于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 (2)小组组员一般有较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3)社工扮演权威和专家的角色 3、工作原则

(1)设定每一个组员的个别性治疗目标和寻找共同的小组目标 (2)建立小组规范和价值系统 (3)预先设定小组聚会的内容

(4)强调服务对象工作,而不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 三、互动模式

又称交互模型和互惠模型。由施瓦茨创立,此模型的助人过程中的焦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强调过程、使能和订约的品质。 理论基础

系统论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佩恩,每个个体都处于系统中,人生活的系统包括3类,即非正式系统或自然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等;正式系统,如社区、机构;社会系统,如医院、学校。 (2)场域理论:(fieldtheory)

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借用了19世纪的物理学关于场的概念,威尔从哲学的观点阐明物理学的场域理论,而推演到社会现象。心理学的场域论由勒温创立,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是个人与其环境的函数”,即生活空间论,场域的函数公式为: B=f(lifespace)=f(P·E)

个人行为由个人的内在(P)和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E)所决定。个人内在包括遗传、能力、人格、健康、信仰、价值等,社会情境则指他人的存在或缺席、个人目标的阻力、社区态度等。

布迪厄发展和完善了场域论,他在批判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局限性基础上,从关系论出发,提出了一种关系论的思考方式,场域中位置与位置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人类行为。 场域论几个重要概念:

(1)生活空间(lifespace):指个体所经验的主观环境,所有的心理事件,包括思考、行动、梦想都是生活空间的函数,人与环境是互相关联的。

(2)此时此地(hereandnow):场域论认为任何心理事件都受到现在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同时认为过去的经验只能对现在的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而不能起决定作用。强调此时此刻的重要性。

(3)紧张体系(tensionsystem):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会使人产生一种为解决的紧张体系,当任务完成的时候,紧张体系也相应的消失,这个任务也将被忘记。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内容是:

(1)人类行为是在互动中运用符号产生的。

(2)个人经由与他人互动而人性化。人类行为、人性、自我、心灵等都是人类互动的产物。 (3)人类社会是人们互动的产物,任何组织都是一个架构,在这个架构中,社会行动得以发生。 (4)人类在积极的塑造自己的行为,人类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和能力 2、特点

(1)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 (2)成员在小组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3)社工扮演中介者和使能者角色 3、工作原则

透过对成员需求共同性的思考,工作者协助案主增强目标; 通过澄清小组成员所期望的,订立明确的契约;

工作者应该是诚恳的、直接的,以接避免压制知识与效力的。

42

四、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又称过程模式,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基本假设是人有钱能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价值,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1、特点

(1)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2)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3)社工扮演协调者和使能者角色 2、工作原则

(1)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小组共识 (2)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

(3)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小组成员能力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以书为准,单选、多选) 2、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发展模式的特点(多选) 3、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发展模式的工作原则(多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六章(三)

第六章

第三节小组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小组工作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小组筹备期、小组初期、小组中期、小组后期和小组结束期。 一、小组准备期

又成为小组前期,指在小组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工作者对组成小组所进行的全面而充分的准备工作阶段。 (一)组员的特征

此时的组员包括两种,即已经明确希望进入小组的人和潜在的成员。成员有的清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有的不清楚,需要通过评估来明确。 (二)社工介入的焦点

这个阶段的关键工作在于对组员的真实需求进行评估,以明确小组目标,选择小组成员和小组类型,进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小组成员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工作者或者机构的需要是确定小组目标的出发点。 (三)工作者的任务 1、明确工作目标

在了解成员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小组工作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可包括总目标和过程目标。总目标是指组员希望参与小组中能够达到个人目标的基础要求,是宏观的、广义的和原则性的目标,而不是具体的目标。如针对农村妇女建立的小组,其总目标可以是:提升妇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提高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等。

过程目标是指在小组各个阶段的分目标。因为过程是动态的,因此,过程目标也是发展变化的,是随着不同阶段的问题产生的。如在小组初期,小组目标可以是:增进成员之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2、制定工作方案

在明确小组目标和性质的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制定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包括两部分,一是成立小组的活动总方案设计,一是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也称活动计划。 含以下的内容: (1)活动理念

这是进行活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即你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计划?这个计划具有什么意义?你设计活动的依据是什么?

(2)活动的目标,这是方案设计的首要工作,与阶段性目标相匹配,如果上一次活动的目标是为了相互认识,那么此次目标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动,目标大多以条列式列出:

43

促进小组团结; 增加互动的机会等

也可以使用叙述式,如:本项活动的目标在于使小组成员相互认识,打破成员之间的陌生感,提供互动的机会。

(3)小组成员考试大论坛 包括参与的人数和成员的特征 (4)小组的特点

包括小组的性质、时间、规模、人员组合等

其中就时间的分配上包括:整个小组的起止时间;小组活动的频率和次数,考虑小组的性质,如青少年成长小组可以一周一次,活动8—10次;三是每个活动单元的时间,通常每个活动单元时间为120—150分钟;四是每个活动单元中的每项活动的时间。主题活动大致为60—90分钟。开场白多长时间、游戏多长时间、讨论多长时间等等,时间越精确,说明策划者考虑问题越周全,也能让组织者更容易把握。 (5)具体活动计划

即每次活动的操作过程,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条列的形式进行,如书本上的表格。教材150页,表格项目包括活动时间、地点、目标、活动内容、所需物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总活动方案设计上,可以先将每次活动的计划简单列出,然后将具体的计划附在总计划之后。 (6)招募计划

即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组员召集和选择,招募时间和地点的选择等。 (1)需要的资源

(2)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

预估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应变计划。 (9)经费预算 (10)评估

对评估方式的选择。 3、选择组员

途经包括:一是机构中有需要的服务对象;二是通过与这些服务对象接触发现的又加入小组需要的对象;三是通过宣传途经联系到的对象,小组成员的选择条件一般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同质性还是异质性;以使问题或需求的层次。小组成员以同质性为主,在问题和需求上具有相似性的叫好。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特征和目标取向。 4、申报并协调资源 5、物质准备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小组准备期的工作任务(多选) 2、小组方案设计的要素(多选) 二、小组初期

从第一次聚会开始,小组正式进入小组初期,小组初期的目标在于提供机会使成员相互认识和熟悉,建立小组期望和规范,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一)组员特点 1、“两极情感”困境

两极情感意指“趋避”的困境,即“趋求”与“避免”。“趋求”是成员对新经验的好奇,希望从小组中获得满足,期待与他人或工作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自许以开放的心胸进入小组,同意他人的看法、尽量包容他人,同时期待别人的包容。

“避免”是指成员尽量避免一些东西。如要小心地面对别人、感到陌生和害羞、不敢正面接触和交谈,盼望别人先关注自己、不愿意主动发言、避开别人的注目,担心别小组控制,害怕别人的敌意,不相信自己会被喜欢、权衡参与小组的代价,怀疑参与小组的效果等。 2、以往经验的影响

44

成员以往接受过类似服务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 1、试探

在第一次聚会时,成员会有太多未知的东西等待回答,如小组要做什么?自己要怎么做?小组能够发展到什么地步等等。面对这些,小组成员会以非常谨慎小心的试探去面对。成员通过询问这些来寻找别人的相似点,从而使自己得到安慰。 (二)社工的角色和任务

在小组初期,工作者使小组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因此,工作者位于小组的中心位置,扮演组织者的基础角色。具体包括: 1、角色 (1)领导者 (2)鼓励者 (3)组织者 (4)统筹者 2、任务

(1)充分理解组员进入小组初期时的两极矛盾心理。 (2)把工作焦点集中在帮助组员建立信任关系上

(3)创建可信赖的环境,促进组员间相互了解,澄清小组目标并促进与目标相一致的小组规范和小组结构 (4)承担好组织者、鼓励者和统筹者的角色。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小组初期的组员特征(单选、多选)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多选) 三、小组中期

小组中期为小组重整和归纳阶段,一方面组员之间的互动增强,建立起亲密关系,产生次团体,另一方面,随着小组成员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摩擦增多,围绕权力和资源竞争所产生的冲突增多。其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处理冲突来促进小组目标的实现。 (一)组员的特点 1、关系亲密

成员之间的熟悉感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增加,产生了开放、关怀的小组氛围。 2、认同小组

随着小组活动次数的增加,成员对小组的目标和性质认识的增强,以及成员之间认识和了解的增多,成员对小组的认同感也增强。 3、权力竞争与控制

从小组开始到小组初期,工作者都拥有最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运用各种方法来促使大家熟悉彼此,进入小组活动,产生小组的改变等,工作者扮演着中心的角色。当小组进入沟通的稳定期后,小组成员开始想办法用自己的权威和能力来影响其他人,其中权力和控制是重要的特征。小组成员开始关心自己的目标能否在小组中实现、追求目标的方式是否妥当、自己是否在小组中被忽略等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和成员与工作者之间冲突开始产生,仇视、焦虑、埋怨等出现在成员的语言和非语言表现中。如抱怨领导者的带领技巧无趣、其他成员的表现很弱智等等,冲突的极端表现为吵架和斗殴。 4、组员在冲突中的特殊表现

出现有攻击性的成员、沉默的成员和替罪羔羊。 (二)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

扮演的角色包括:协调者、使能者、调解者等。

任务:(1)认识和了解冲突的作用,引导成员学习面对和处理冲突 (2)用包容、理性和冷静的态度面对冲突 (3)注意倾听、观察和诚实地面对冲突 (4)运用专业技巧解决冲突。如焦点回归法。

45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小组中期的组员特征(多选) 2、小组中期的角色和任务(多选) 四、小组后期

也称小组维持期、小组工作期等。在这个阶段小组达到了最高的结合和凝聚,它的内外在系统更趋向于整合,小组成员的沟通基本达到理想状态,彼此之间的了解更深入,达到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自我披露。 (一)组员的特征

(1)成员达到最理想的沟通状态

(2)成员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家庭式的情感减弱,围绕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形成了固定的、理性的互动模式。 (4)权力结构趋于稳定 (二)社工的角色和任务 角色:(1)资源提供者 (2)使能者 (3)引导和支持者

任务:(1)关注小组目标的转化和实现 (2)关注小组凝聚力的状况。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1、小组的组员特征(多选) 2、角色和任务(多选) 五、小组的结束期

当小组目标实现、任务达成时,或者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任务没有实现时,小组面临着结束。 (一)组员的特征

(1)离别情绪。在分离的情景中,成员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反应,即“两极情感”。即肯定、有信心和否定失落。

(2)情绪转移。面临分离,小组成员开始从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 (3)两极行为。包括焦虑、逃避、拒绝、愤怒等行为。 (二)工作者角色和任务 角色:

工作者重新恢复到初级的角色、中心的位置。因为此时,每个成员又变为一个个即将分离的独立个体,每个成员都有分离的感觉和失落感,工作者需要站在中心的位置来协助案主克服这些情绪困扰。 (1)引导者 (2)领导者 任务:

(1)认识到成员在结束期的心理行为特征

(2)帮助组员处理离别情绪和维持小组经验为介入焦点 (3)做好结束期的工作和小组评估 (4)担当好小组领导和引导角色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采集者退散 1、小组结束期的组员特征(多选) 2、角色和任务(多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六章(四)

第四节小组工作的常用技巧

小组工作的技巧包括基本的沟通技巧、小组程序技巧、小组会议技巧和小组方案设计技巧 一、沟通和互动技巧

46

1、倾听

个案工作中的倾听技巧在此适用,同时,在小组中,倾听还需要充分运用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2、积极回应

不仅要对某个成员做出回应,还应引导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回应。 3、适当帮助梳理

工作者运用插话、打断、肢体语言等方式帮助组员梳理发言,使其讲述的内容和感受根据条理性。 4、及时进行小结

包括对一个成员发言的总结,一个话题结束的小结,以及对一次活动结束的总结。 5、表达鼓励支持 6、促进互动交流 二、控制小组程序的技巧

即包括带领小组的技巧和小组各个阶段的组织技巧 1、适当地解释

运用语言符号对小组的目标、成员和工作者的角色、小组的性质等做出解释,对成员不理解的知识进行解释等。

2、提供精神支持 3、促进承担责任 4、避免行为失当

运用干预措施如忠告、建议等避免行为偏差。 5、连接集体和个人 6、严格设定界限

包括讨论的范围、活动的时间等。 7、适当挑战内心 即对质。 8、分类处理 9、整合小组行动 三、小组会议技巧 1、做好开场讲演

微型演讲或教育类的小组,遵循4个原则,即:一是简短有趣,具有吸引力;二是内容与小组讨论相关;三是提供的信息准确、客观;四是需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和文化程度。 2、设定会议基调

会议应该严肃的还是轻松活波的,视会议的主题而定,可运用不同的游戏和活动进行基调的设定。 3、把握中心话题 4、播种未来希望 5、善于等待求变 6、真诚流露自我 7、告知可选方案 8、灵活运用眼神 9、订立行动同盟 四、策划小组活动技巧

(一)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应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

1、小组初期的活动设计。主要任务在于促进组员相互熟识,初步组织

互动,消除紧张情绪,打破僵局。常见的活动包括:自我介绍、相互介绍、人名串串烧、集体唱歌等。 2、小组中期活动设计。主要任务是巩固成员的关系,消除分歧,解决

冲突,促进成员之间建立信任感和归属感、增强信任感。常见活动包括:扶倒游戏、自画像、重点轰炸、

47

价值拍卖等。

3、小组结束期活动设计。主要任务在于巩固学习成果和准备小组结束

工作。巩固成员在小组中的学习成果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角色扮演、集体讨论等。小组结束工作可采用情绪安抚、仪式化活动。

(一)设计小组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1、小组最终目标

2、小组组员的特征和能力 3、物质环境和资源提供的状况 ●此部分的知识重点: 各类技巧的内容(多选)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七章(一)

第七章 社区工作方法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特点与方法 【本节知识重点】 l 社区的含义 l 社区工作的含义 l 社区工作的专业特点 l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l 社区工作的实践原则 一、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组成要素包括:人口、地域、设施、互动和社区意识。

我们也可以换种说法,即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区的人们一是住在相当邻近和衔接的地区,彼此常有往来;二是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彼此需要支援;三是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务,如交通、学校、市场等;四是面临若干共同问题,如经济、环境、教育等;五是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如生活的、心理的、社会的等。

注意区分相似的概念:

1、社区不同于国家。“国家”属于政治学的范畴,私有制之后才产生。“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私有制之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2、社区不同于城市。城市是与“乡村”相对应的概念。“社区”既可以存在于城市,也可存在于乡村。 3、社区不同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如血缘关系的家族、地缘关系的邻里、业缘关系的同事等,他们的关系是超越地域范围的。社区内存在很多社会群体,但社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是社会群体概念无法取代和覆盖的。 (二)社区的功能

1、“生产-消费-流通”的经济功能

基本含义是指,社区能给居民提供就业工作的机会,满足衣食住行等消费需求,同时,也提供医疗、环卫、交通、休闲等服务。

2、社会化功能或教育功能

“人的社会化” 意指作为生物体的自然人逐步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的经验、技能和社会规范,扮演与自己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社会角色,而社会文化也得到承上启下、延续发展。

社区是人社会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场所。社区居民通过彼此交往和互动,将普遍的规范、传统和价值进行社会化。可以分别从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来认识和理解。 3、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

48

基本含义是指,社区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区域社会的场所以及民主的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的机会,同时社区发展也有赖于居民的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

对政府的意义:其一,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利于实施政府制定的社区政策;其二,发掘潜在的社区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对居民的意义:

其一,培养健康的社区意识和公益精神,增进居民情感交流; 其二,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4、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社会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人们遵守公认的社会规范、维护已有的社会秩序。 社会稳定表达的是社会秩序的保持以及对各种非稳定因素的化解和可控制状态。

此功能实施依赖的三个条件:①社会控制体系及运作机制;②社会帮困,救助,保障体系与运作机制;③社区文化和社区文明体系、社区参与和民主管理机制、市和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项目 5、心理支持功能或感情功能

社区居民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可以满足其在感情和物质上的需要。 二、社区工作的含义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方法和活动。它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采用多种方法;第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第三,多元化的工作对象;第四,集体行动;第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第六,以民主价值观念为工作指导思想。 三、社区工作的专业特点 1.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结构取向

社区工作认为问题的产生并不完全是个人自身的原因,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及整个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社区工作者重点考虑社区环境及制度是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功能、如何限制人的能力、如何让人所应有的资源及权利产生缺失。 2.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社区工作方法认为解决问题的责任不应完全放在个人身上,政府、社区均有责任提供资源,协助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社区工作较多涉及社会层面,牵涉到社会政策分析以及政策的改变,注重资源和权利的分配。 3.就有一定的政治性

社区工作者更关心社区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更多时候会采取多种行动为社区居民争取合理的资源。

4.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社区工作总是在关注问题,并且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由此引发出对现存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反思和批判,而不是一味地顺从。 四、社区工作的目标

1、罗夫曼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两大类别:

(1)任务目标(task goal),指的是解决特定问题,完成具体工作,满足社区需要,增进社区福利 (2)过程目标(process goal),指的是社区居民能力、信息和团结等方面的提升和增强。 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第一,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第二,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第三,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第四,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五、社区的实践原则 1.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社区工作的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有时分离,它的任务目标是解决社区问题,它的过程目标是着重人的发展,即发展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合作态度,培养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2.尊重社区自决

所谓社区自决,是指工作者不能居高临下地指挥、命令居民为其所认定的目标而努力,而应尽最大努力让居民明白具体情况,与居民一起讨论和互相交换意见,使居民对事情有客观的了解,并让居民作出合乎自己愿

49

望的决定。 3.强调社区参与

首先,社区工作相信只有居民自己才最清楚社区问题和需要,因此居民应该参与界定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并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援助和方法。其次,基于民主的价值观,社区工作认为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因而要努力使居民有实践自己参与权利的机会,也让居民有一个学习民主技能的过程。再次,社区参与可以激发个人成长,实现社区工作以人为发展中心的目标。 4.坚持社区行动过程的理性原则

理性的社区行动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区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清楚所介入社区的具体情况;二是社区居民所采取的一切行动和参与活动都应该是民主和理性的,不受社区内任何既得利益团体的控制。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知识点讲解:第七章(二)

第七章社区工作方法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本节知识重点】 l地区发展模式 l社会策划模式 l社区照顾 一、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分析问题,发挥其自主性的工作过程,目的是提高他们及地区团体对社区的认同,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社区问题。 1.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与特点

(1)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包括:一是认为社区居民应该愿意参与社区事务;二是认为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所以如果能通过发动居民参与,改善沟通和加强合作,社区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同时也相信社区自身有解决社区问题的力量;三是认为社区是应当也可以实现和谐,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共同利益的,社区本身具有潜力和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2)地区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第二,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第三,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第四,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2.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第一,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所采取的策略。第二,团结邻里。团结邻里主要是针对社区中部分邻里关系不良而采取的策略。第三,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或陌生方面的问题和培养居民骨干。第四,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第五,社区参与。社区参与主要解决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

3.地区发展模式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由于地区发展模式注重居民参与,并强调参与者的自立、自助和成长,因此社区工作者主要扮演的角色是:第一,使能者。协助居民表达对社区问题的不满,鼓励和协助居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人际关系,促进共同目标的产生与实现。第二,教育者。社区工作者通过开展培训,帮助居民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组织技巧,培养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第三,中介者。协调各方面的社区团体和个人,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调动社区资源,改善社区的问题。 4.地区发展模式评价

地区发展模式的优点:一是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二是提高居民的能力;三是推进社区民主;四是切合中国文化传统。地区发展模式的缺陷:一是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所产生的社区问题;二是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三是民主参与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地区发展模式相信通过社区居民广泛的民主参与,便可达到解决问题和自助的目的。但是这种参与会花费不少资源和时间,不符合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的计算原则。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85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