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24课29课古诗赏析

更新时间:2023-11-13 07: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一)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二)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三)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 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五)朝天子 咏喇叭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

(一)十五从军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近结合,写出了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写老兵到家后看到的一派凄凉破败景象,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表现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此情此景实在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老翁家破人亡的惨况,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中心思想:

本诗以叙述为主,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二)诉衷情

“谁料 ”写出了作者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出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中心思想: 本次书写回顾作者当年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

(三)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一问一答,什么地方看得见中原?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引发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悠悠 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本句用典,引用孙权19岁继承父兄基业,割据东南,抗击敌人,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 曹、刘 用典,引用《三国志》的典故,指只有号称天下英雄的曹操、刘备才是孙权的对手,表达

1

了诗人对孙权的赞叹与敬佩 。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站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雄才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四)满江红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运用环境描写,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出了诗人冲破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 四面歌残终破楚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化用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写出了词人无处寻觅知音、思虑未来前途的沉郁之气

中心思想: 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对身为女子不得施展抱负愤愤不平,主要表现了词人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五)朝天子 咏喇叭 曲儿小腔儿大

隐含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地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专权作恶,突出地使“喇叭,唢呐”及所影射的对象宦官穷尽其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品质刻画得入木三分;“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

中心思想: 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人民的痛恨情绪.

(一)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2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

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

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

3

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干谒诗。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称颂对方要儒雅得体,不失身分。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此诗既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又蓄样委婉表达了自己求官入仕的愿望。

首联写洞庭湖秋水盛涨的壮阔。一个“平”字,描绘了洞庭湖湖面浩瀚,秋水汤汤,几乎与湖岸平接。“涵虚”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浑然一体。开头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气势雄浑。 颈联实写湖,这是写洞庭湖景色的名句。“气蒸”句写出湖的深厚雄浑。云梦,古代大泽名,在古荆州,范围比今天的洞庭湖要大。洞庭湖上烟波浩渺,云汽蒸腾,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了湖的滋养哺育。而“撼”字,动静结合,更凸显湖的澎湃动荡,气势磅礴。

颔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闲居无事,实在是一种羞耻,想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的意图以不言自明。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但是多么希望通过张丞相的援引,入仕为国效力呀!

尾联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巧妙掩藏了自己干谒的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垂钓者”暗指张丞相。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

(三)终南别业【年代】:唐 【作者】:王维 【内容】: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评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 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 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 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 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简析】: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7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