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更新时间:2024-05-09 14: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顺势而为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本文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和历史机遇,并就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途径和政策取向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曾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论题,但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贸易规模、外贸规模、金融开放程度、资本和汇率管理以及金融体制、外交策略等方面的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缓慢。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民币币值长期保持稳中有升等因素,人民币在我国周边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东盟十国、俄罗斯、蒙古、中亚五国、巴基斯坦等周边贸易中民间公认的硬通货。特别是去年金融风暴以来,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增大,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支付困难,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为确保双边贸易的正常进行,防范因美元汇率的波动带来的风险,我国及时与这些国家(涉及亚、欧、南美三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签订6500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确保我国与这些国家贸易的正常进行。随着今年7月2日我国对港澳及东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影响一国货币国际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国经济规模、贸易规模、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性、金融市场的规模以及历史偏向等,到目前我国以上条件已达到或基本达到

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

(一)经济规模不断增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该国总体经济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因此经济规模决定了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潜在使用情况。美国的情况是非常典型的,其占全球GDP的比重由20世纪初的10%上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带动美元地位于上世纪20年代超过英镑。日本占全球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7%上升至1988年的16%,也带动日元于上世纪80年代成为储备货币之一。按照2008年底的汇率核算,我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而如果按照PPP(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则已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从PPP计算的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来看,2008年美国约为20.9%,中国11.4%,日本6.4%,德国4.2%。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预计至少在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仍可望以年均8%左右的高速度持续增长。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完全能够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

(二)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已从1978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10%,超过了德国、英国,占世界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亚洲区内多数国家的首要贸易伙伴。一般来讲国际贸易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货币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主要衡量指标是进出口量占世界贸易规模的比重。同时,在进出口贸易中对计价货币的选择和使用也会直接影响到一国货币的需求量。按照国际惯例, 在发达国家之间,大部分贸易都是以出口方货币计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多地采用发达国

家的货币或者是美元这样的世界货币。我国当前对外进出口多以发达国家货币计价,实事上中国已沦为贸易大国货币小国,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相对稳定。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币值总体稳定性较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升值趋势。一般来说,一国货币币值可区分为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 从对内币值稳定来看,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2008年10月)提供的以2000年为基准测算的定基CPI,从1980-2006年间的平均通胀率指数看,我国通胀水平的稳定程度甚至与主要发达国家大致相当。而随着未来我国宏观调控经验的进一步丰富,调控理念、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成熟,未来我国国内通胀水平的稳定性应可望进一步提高。从对外币值的稳定性来看,根据BIS提供的以2005年为基期计算的1994年1月至2009年3月的有效汇率指数,与主要西方国家和其他“金砖四国”其它三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相比,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基期水平的变化比其他国家更小,总体稳定性较好。

(四)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开放程度已有巨大进步,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还存在一定差距。从金融市场的建设来讲,我国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黄金交易市场等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造成人民币流动性总体仍然较差,由此构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如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

项目完全开放等。

(五)理清脉络,为我所用,顺应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偏向阻力。历史偏向是指由于历史原因,在其他货币已先行占据国际货币地位之后,给后起货币国际化所形成制约。人民币作为一种后起货币,在其他货币已成为区域货币或全球货币的情况下,要最终使自己跻身国际货币行列,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对我国当前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必须理清当前的一切国际国内情势,分析各种困难和利弊,化阻力为动力,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应对这一挑战的基本措施是,降低当前使用其他国际货币国家的退出成本,同时提高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的收益。

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此次金融危机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空前的,欧美的金融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象雷曼兄弟等成立一百五十多年的投行纷纷破产,华旗等大型银行资金断链,被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被质疑,超主权货币被提出后受到新兴经济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适时提出争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更多发言权,以制定出更符合新兴经济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金融货币政策,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处于整合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当前正经历着一些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新兴经济体支付手段短缺,为人民币贸易结算提供了机遇。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大量美元从新兴经济体流出。这使得我国

新兴经济体贸易伙伴在当前虽仍有贸易需求,但一时却因缺乏传统的美元支付手段而无法开展与我国的贸易。这给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人民币贸易结算--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美元信任危机大幅上升,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开了历史空间。本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受到了极大冲出,美元从危机发生以来出现大幅无序波动,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以及美元大量投放所诱发的未来大幅贬值预期,令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可能考虑进行储备资产多元化,在储备中加入其他更具有保值、升值潜力的币种。基于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的普遍乐观预期,加上我国所保留的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未来人民币仍将总体保持升值大趋势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致看法。这无疑鼓励了更多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可能性。

(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暴露无遗,世界货币体系需要多元化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现实机遇。一方面,危机前,美国不受限制的货币发行导致了严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过度消费、过度“金融创新”和过度风险传播,快速催大了全球范围的资产和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在自身金融系统陷入瘫痪,失去造血功能的情况下,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回收大量资金,给这些市场和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缺乏有效替代途径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增持美元资产来保持储备的相对安全性和流动性,再次陷入穷国补贴富国的境地。由此看来,现行货币体系对于全球

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稳定明显弊大于利。

而美国2008年推出了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同时也把美国国债总额推高到了10万亿美元,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还将继续加大这个数字,目前光是国债利息已接近美国联邦财政可支配开支的四分之一。另有统计显示,美国全民负债与政府隐性负债总额高达155万亿美元,是2008年美国14万亿美元GDP总量的11倍。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于美元支付危机的担忧持续升温。欧元区的情况亦不乐观,东欧国家金融市场近期因大量资金外逃而濒临崩溃,欧元区经济雪上加霜,东欧与西欧更是出现了分化迹象,欧元前景也十分黯淡。危机让国际社会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信心丧失,疑虑重重,也促使各方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世界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变革趋势已日趋明朗。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和途径 (一)实施的战略和步骤

首先,在地域扩张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及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的流通;再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

币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人民币投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二)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首先,我国政府通过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和开展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试点工作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做法,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双边本币互换很好地突破了中国对资本项目下货币兑换的某些限制。这两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可以与所有东盟10+3国家以及东亚区域外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例如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并加快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与支付中的试点工作。

其次,为了让境外政府与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我国政府需要建立如下三个市场。第一个市场是离岸人民币结算市场,这个市场的建立使得境外投资者可以在中国境外将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相互转换,从而降低了持有人民币的兑换成本;第二个市场是离岸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也可以在中国境内,但需要对外国投资者开放),这个市场的建立使得境外投资者可以规避持有人民币资产或负债的汇率风险。虽然目前在新加坡与香港有人民币的非交割远期外汇市场,但这些市场迄今为止都不能很好地预测人民币的未来走势;第三个市场是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境外投资者可以购买具有吸引力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他们才愿意在较长时期内大量持有人民币,人民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储备货币。也就是

通过以上三个市场的建立能够解除外国投资者在货币自由兑换、规避汇率风险与金融产品投资方面的回顾之忧,鼓励他们更长久、更大规模地持有人民币。一旦上述三个市场建成,就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香港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赢家,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望进一步增强。这是因为香港将成为内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试验田”。首先,广东四个试点城市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香港配套的,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在贸易上已经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次,香港本身就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自由港与贸易集散地;第三,目前香港是中国内地境外人民币流通最活跃的地点,也是东南亚地区人民币进出中国内地的端口;第四,在上述优势基础上,香港可能成为中国政府建立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境外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以及境外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市场的首选之地。事实上,自2007年6月以来,已有五个中国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发行了7批人民币债券,共募集资金220亿人民币。这标志着香港有望成为境外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主要发行地。

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取向

(一)确保国内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日元国际化后劲不足的教训深刻地向我们揭示了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是一国货币能够持续国际化的原动力,因此我国必须确保国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做好应对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的准备。

应该说,在是否能够持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上,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巨大。有关理论和经验研究都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可能面临最严峻挑战的是货币政策,因为国外货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波动的溢出,常常令总体货币需求变动更加剧烈,也更难预期,从而给宏观当局的调控能力和政策目标的达成构成巨大挑战。笔者认为,我国当前需尽快规划人民币转向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市场化汇率形成方式。

(三)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便利非居民参与。最为重要的是,应搞活当前的人民币基础金融产品交易,尽快形成人民币利率、汇率定价基准,提高商品期货交易的国际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利率掉期、货币掉期、利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的发展。

(四)中国政府应该尽快实施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前提之一,也是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发展壮大的前提之一。由于中国国内利率长期以来处于管制水平,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造成中国国内利率水平偏低。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水平的上升不但有利于挤出无效率的投资,存贷款利差的缩小也有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五)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已成为所有主要东南亚经济体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东盟国家则已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理论和历史经验显示,彼此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其中的大国货币更容易上升为区域内的贸易结算货币,而在当前我国对这些

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人民币存在自然流出可能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因此,只要人民币国际清算机制得以完善、投资机制能够形成,未来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将在东南亚国家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正是基于上述形势,我国未来应积极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推进经贸联系的密切和加深,这必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哈继铭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有利于资产价格》 金融时报 2009.05.04

王元龙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中之重》 金融时报 2009.05.11 罗 熹 《循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红旗文稿 2009.05.13 张 明 《人民币国际化注定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5.25

鲁政委 《人民币国际化:历史潮流与政策选择》中国金融 2009第10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7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