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区域地理实习《传统聚落—宏村》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2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报告题目:以宏村为例的传统聚落研究调查报告 系 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专业班级:地理科学2011级02班 小 组:李凤鹏组

小组成员:李凤鹏 杨秋萍 刘红霞 唐玲玲 潘超超 陆文娟 聂桐彤 王小芳 王强军 王兵 指导老师:田亚平 李伯华 邹君 凡非得 邱文斌 熊平生 实习地点:安徽市黟县宏村

1实习意义和目的

1.1 意义

古村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它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逐渐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我国传统文化家底的重要工作。

1.2 目的

本次调查的古村落是安徽省黟县宏村,实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宏村作为古村落的传统建筑风貌,感受并调查村落人居环境的现状,感受宏村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所展现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2)调查宏村传统村落的村落选址,从自然环境、生活生产等方面去挖掘村落选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得到宏村选址的影响因素。

(3)根据自身游览体验,分析宏村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观念。

(4)将旅游地理学及聚落地理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升华理论知识,从而奠定我们的知识体系。

2 实习对象及内容

2.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安徽省黟县宏村,是古徽州历史遗存的一个神奇村落。位于黄山西南麓,距离黟县县城11公里,距黄山风景区30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水系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余公顷。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南宋绍兴年间,宏村人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村落。

2.2 调查内容

本次实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完成传统村落调查表,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二、根据宏村实际空间布局手绘宏村空间结构图。

三、了解传统村落形成发展和选址的原因。

四、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宏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走向。

3实习方法

3.1 文献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网络资料,并结合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乡村聚落及其传统村落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了解宏村基本旅游知识,为实习提供参考依据。

3.2 实地考察法

本次调查,我们深入宏村内部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宏村内部格局及其分布,感受宏村古村镇昔日繁华和完美水系,从而了解宏村选址因素及其特征。

3.3 访谈法

通过访问当地居民,深入了解当地居民人居环境的感知,并结合实际分析宏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我们做出定性结论提供依据。

4实习对象概况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9.11公顷,整个村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所在。村落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4.1 村落基本信息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村庄占地面积19.11公顷。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古代徽商(汪氏)为了恩泽故里,在北高南低的宏村建造宅院,构建村庄。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规划由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制订。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现有村民1400人,主要是汉族,人均年收入14055元,

村集体年收入532700万元,主要发展旅游服务业。保护利用现状良好,没有存在闲置现象,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以博物馆方式进行保护,村民若想经行房屋修葺,需要递交申请,批准后方可维修,不可以擅自新建。

表1 村落基本情况 村落形成年代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 村庄面积 户籍人口 主要民族 年份 1999年 19.11公顷 1400人 汉族 文化遗产项目 国家建设部、文物管理局等有关单位组成专家评委会对宏村进行实地考察,全面通过了《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 2000年11月30 2001年 2002年12月30 2003年3月 2003年7月 2003年1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被正式评为国家级4A景区 被评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地形特征 主要产业 枕雷岗面南湖 旅游服务业 村落形成原因 祖先南迁 4.2 村落传统建筑

宏村传统村落主要有140多幢建筑,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现有14-19世纪古建筑103幢,建筑类型有书院、祠堂、住宅。除了承德堂2100平方米,其余建筑面积基本有260-280平方米之间,大概传统村落占地面积约39630平方米。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7%。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有书院建筑、祠堂建筑和众多的住宅建筑及其私家园林,是徽州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以南湖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建筑,以承志堂为代表的住宅建筑 ,以德义堂、碧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反映了14-18世纪徽州儒家文化的昌盛。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有着朴素、典雅的气质,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木、石、砖等进行各种题材的雕刻,以及室内装饰、庭院陈设和绿化布局,体现了深刻的徽州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

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

表2 村落传统建筑 名称 敬德堂 建成年代 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 占地面积 2100㎡ 现状 保护良好,有管理人员,配有灭火器,垃圾桶设施 敬修堂 树人堂 水圳 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 286㎡ 典型清代民居,保存良好 民艺收藏馆,保存良好 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存在少部分污染 月沼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 --- 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现存良好,可洗涤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260㎡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 总长1200多米 4.3 村落选址和格局

村落布局基本上保持座北朝南,村址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形成枕高山面流水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环境。水的活用,赋于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水、建筑与环境的组合,更能体现村落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宏村水系与古建筑及其山水绿化环境的融合,是宏村最重要的历史标志和文化艺术标志。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 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4.4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宏村在2000年11月30日在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12月30日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2003年3月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2003年7月,被正式评为国家级4A景区,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宏村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国家级的,具有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黄梅戏),

民俗(斗鸟),游艺与杂技等类型。在宏村到处可以看到竹雕、酿酒和茶艺,目前我们可以访问到的资料显示:酿酒是一项古老的工艺,宏村当地的米酒醇香,还有各种果酒,色彩鲜艳,口感纯正,酿酒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定传承人,传承情况良好,不需要依托村落存在,活动规模全村参与,传承时间连续100年以上;宏村茶艺尤其特色,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为茶的的生长提供条件,有其特定传承人,传承情况良好,需要依托村落存在,活动规模全村,传承时间连续100年以上。

表3 宏村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 传承情况 与村庄依存关系 不需要依托村落 活动规模 只有10-30人 传承时间 连续100年以上 竹雕石墨 有其特定传承人,传承情况良好 版画 没有特定传承人,传承情况一般, 无专门管理 盈联 有其特定传承人,传承情况良好 酿酒 有其特定传承人,传承情况良好 茶艺 有其特定传承人,传承情况良好 不需要依托村落 只有10人以下 传承时间连续50年以上 不需要依托村落 只有10-30人 连续50年以上 不需要依托村落 全村参与 连续100年以上 需要依托村落 全村参与 连续100年以上 4.5 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宏村平面采用“牛”形布局,牛肠(黟息古道)──水圳引西溪河入水口,经九曲十弯流经全村,最后注入南湖,充分发挥了其生产、生活、排水、消防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饮用、洗涤、浇园,及至凿池养鱼、植花种草以修养生息。水、建筑、环境是构成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的三大要素。由于当地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适宜植物生长,雷岗山的榛树林,沿溪、湖畔的杨柳、银杏等古树名木与古建筑相辉相映,多数民居宅院内结合水园设置花坛、盆景,造景精湛、意趣盎然,是古徽州私家园林的杰作。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最能体现宏村景观和艺术价值的月沼和南湖水面,映衬着古朴的建筑,在青山环抱中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更显宏村独到的人居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宏村由水圳、月沼、南湖、水巷和民居“水园”组成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水系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

5.3.1 风水学说对环境的要求

宋代以来,风水理论在徽州的影响越来越大,而风水学中对村落选址讲究“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村址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而宏村北有雷岗山,可抵御北面之风,符合背山,藏风负阴的要求,而且东西两侧有常年不息的山溪河流,整个村落又在雷岗山上,村前宽广,两侧河畔之上,符合得水、面水、抱阳之意,地势高爽,朝向良好,无山洪冲击的危险,又可以仰观山色、俯听泉声,是风水学说中的风水宝地。

5.3.2 徽州文化的影响

以程朱理学为精神内核的徽州文化,对村落的选址有直接的指导和影响。选址充分吸收儒家“天人合一”及道家“物我为一”的思想观念,追求既尊崇自然,保护环境,又赋予生机活力的生态聚居空间。宏村先祖为了在自然山水中谋求最佳的居住空间,将中国古代风水地理学运用发挥到极致。

5.3.3 历史渊源——汪氏宗族的聚居奠定村落基础

自秦以来,皖南强宗大族多聚族而居,强宗大族还有屡世建幢民居的习惯,南宋绍兴年间,宏村汪氏始祖汪彦济因原居地黟北奇墅村遭战乱大火而举家迁往宏村雷岗山下,始建十三楼,从此汪氏在宏村聚居,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汪氏的宗族制度奠定了宏村村落的社会基础,在客观上对村落环境风貌的维护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5.3.4经济因子——徽商的兴盛提供了经济动力

清康熙到道光年间,徽商走向兴盛时期,徽商致富后又跻身于官绅队伍,往往回故里大兴土木,皖南山区民居群体因此而建。因而徽商是宏村村落发展的直接原动力,徽商资本奠定了村落发展的经济基础。

5.3.5 自然因子——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环境

宏村村落整体构筑与群山逶迤,丘陵连片,谷溪较多的地形环境紧密结合。村落布局因地制宜,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水系脉络特点,北依雷岗山,南部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农业发展,西傍西溪,引西溪之水入村,贯穿家家户户,既可满足每家每户的饮用水,又可用于灌溉。

5.4 村庄旅游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开发出现了空前热潮,众多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保护区都在进行开发,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次调查以宏村为例,在实地走访调查后具体问题整理如下: (1)过度开发,游客数量与宏村内部环境容量不协调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发现景区内游客数量过多,甚至出现道路拥挤、游客聚集现象,严

重影响到公共安全和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单纯运用市场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其一,经济效益的可量化和社会效益的相对笼统使得许多地方唯“效益论”、政策衡量标准片面,单纯追求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顾环境承载力。其二,旅游资源环境恶化,具有时滞性,从过度开发到环境问题显现需要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提供了托词。其三,代际公平问题加速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后代的利益只在观念中存在,而在市场主体中缺位,甚至常常被忽略,因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无论是自然还是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2)开发过程中利益矛盾尖锐

旅游资源是一个涵盖社会各方面的流体,几乎所有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周围或内部都有众多的居民,所以,旅游资源是一个由人文和自然构成的社会流体。区内生活居民生活严重依赖于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在实际开发中往往缺乏统一的认识,在对待当地居民态度问题上,过分强调舍小家保大家,服从大向,缺少对当地居民利益的考虑和有效补偿。在宏村中,政府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利益冲突明显,村中建筑大多年代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存在影响,如居民需要翻修房屋来改善生活与政府对历史建筑保护相矛盾,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也普遍存在,如居民对旅游商品物件间的竞争,这些都是未来发展中的潜在隐患,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购物旅游市场缺乏规划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产业,其发展必须整体规划,做到有序发展。在对一个景区的发展中,购物旅游是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也是衡量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宏村购物旅游领域,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混乱等问题,具体而言目前宏村有一个工艺品市场,商品以酒、竹雕、茶为主,辅之以小工艺品,品种单一,商品陈旧,店铺开设表现出盲目性、随意性;在饮食领域,缺少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吃、餐饮,在规模上也较小,大多以单个摊位、零星散落在村落各处,给游客的休闲、购物带来不便,不利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4)水质保护面临严峻考验,水污染隐患严重

宏村之美,因水而灵动。早在很久以前,宏村内部就定下了如下规定:早上八点以前,村内水仅仅用于喝,八点以后下午六点以前才能用于洗、灌等,下午六点以后不得污染。严格的分时段管理制度有效保证了宏村的水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原有的水质保护制度受到破坏。游客大量涌入,造成水的污染和浪费。如村内经常有大量写生的学生,绘画后清洗工具直接导入南湖或屋变水沟,对水质造成污染,而现有的排水系统、处

理设施原始简单、部分老化,污水知识经过简单过滤掉体积大的垃圾即排入南湖。虽然目前村民家家户户都引入了自来水确保饮水安全,但现存隐患也是不容忽略的。 (5)景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有助于提升游客对于旅游地的满意度和景区自身的存在价值,是实现区域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宏村,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设施仍然是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

?缺乏休息场所,如椅子、石凳等,游客累了以后直接坐在花坛边或是一些受保护的椅子建筑上。

?缺少路标,宏村中廊道曲折,是其自身的特色但容易造成不便,经常有人进得去出不来。?道路管理不规范,在路面较宽敞的地区,经常有机动车辆出入。

④缺少警示标语、护栏,在南湖周围或是桥上,人多拥挤,容易发生落水事故。 ⑤缺少消防设施。村内建筑年代久远,以木质结构居多,易发生火灾,造成严重损失。 (6)文化传承脱节

宏村为汪氏聚集地,汪氏一族始祖本姬姓名汪,姬汪,有功于鲁,拜上大夫,祖聚平阳(现泰山以东),周灵王17年(公元前55年)封汪侯爵,谥命族姓。三十一世祖文和公汉献帝兴平年间封龙骧将军,受孙策之命渡江而南,奉守会稽,此为汪氏迁江南始祖。六十六世祖,彦济公南宋绍兴元年为躲避战火,举家迁往弘村,始建十三楼,清乾隆年间,因避讳改为宏村。汪氏一族历经两千余年,人才辈出,常以“明智、知理、识大体、固国本”为持家、治家家训,其后人分别在各朝各代朝政、军事、商融等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后人。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冲击,现宏村有特殊才能或技艺之人已分布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村内所剩后人大多以旅游业为支撑,以小本旅游经营持家,且家族传承观念淡化,文化传承呈现脱节现象。

6 建议及对策

6.1 加强古村落政策保护

宏村古村落作为徽文化的见证,对我国历史文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的组织者,必须规范对古村落保护,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破坏文化惩戒力度,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居民间利益关系,实行政府专业修复,加大相关文物的专业保护。同时应规范对居民的经济补偿机制,在不破坏文物的基础上,保护居民的合法利益。而完善市场规则,减少居民间矛盾,实现保护古建筑与居民利益双向发展。

6.2 规范宏村总体布局

宏村作为世界非物质遗产基地,继承了中国900多年历史,年代久远。古建筑承载能

力逐渐降低,所以应对宏村规范布局,延长继承年限,具体表现在整体上,古村落范围之外,按照规范进行修建,并以此作为整个古村落旅游的保障中心,实现游住分离,形成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商业区,既能满足游客和部分居民的需求,又能保护古村落。对于景区内部应科学规划,内部产业布局实现特色产业专门化布局,改善现有产业布局杂乱的现象。

6.3 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景区承载能力

宏村古村落已有九百年的历史,建筑年代久远,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但其客流量较大,为保护宏村的传统建筑风貌、文化遗产,应适当控制村客流量,实行阶段旅游,严格控制区内游览数量,加大旅游地的流通速度,避免客流拥挤。保障其基础设施供应,提升环境承载量,实现旅游开发与内部环境协调发展。

6.4 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人居环境

宏村旅游基地作为供应观赏旅游场所,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其物质基础,针对景区内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质较差的现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治理水污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并对当地常住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进行整治。同时,提高居民自身保护意识,增加其他公共基础设施,例如石凳、凉亭等,改善其人居环境。

6.5 加强社会文化风貌的继承与发展

宏村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但经过历史的兴衰,文化继承面临巨大问题,使村内氛围不断现代化、商品化。为此,应提升文化影响力,弘扬当地传统文化,例如通过设置文化宣传栏,特色学堂、书店,民族风采展示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继承当地民俗文化,使文化源远流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7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