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书

更新时间:2024-05-29 20: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尊敬的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届硕士毕业生,自从考上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要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时光飞梭,经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之后,我顺利地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声乐硕士研究生。大学七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七年。惠于山东师范大学的浓厚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使我渐渐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如今,我将要怀着属于我的梦想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 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曾多次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比赛和演出活动,并取得佳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此外,我很喜欢电脑,不仅熟练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而且顺利通过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高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初级考试。在英语方面,已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并且参加英语口语培训,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此外,我积极投身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为同学服务,表现出色,贡献卓越,曾先后荣获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优秀先进个人”、“校广播站系统杰出工作者”等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真诚地希望自己能够有幸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下页附履历敬请勘酌,恳请接纳,回函是盼,我恭候您的佳音!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杨云慧

性 别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学 历 学 位 毕业院校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 QQ号码 教育背景 2000.9~2003.7 2003.9~2007.7 2008.9~2010.6 基本技能

英语 计算机 其他

工作经历

女 1985.11

专 业 籍 贯

声乐演唱与教学理论研究 山东临清 164cm

共青团员 身 高

研究生(技能方向最高学历) 硕士(技能方向最高学位)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3854100869 yyh1112@sina.com 282386690

临清市第一中学

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专业 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专业 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使用和硬件安装能力,熟练Microsoft Windows 2000,Microsoft Office 2000,Adobe PhotoShop 5.5,Adobe PageMaker 6.0, Macromedia Dream Weaver 3.0等计算机软件,并正在学习HTML, ASP等。

有一年的驾驶经验,并持有C1驾驶执照。

2007.7~2007.9 济南金色世界青少年培训基地

? 从事培训青少年声乐、舞蹈工作 2008.11~2008.12

山东艺术学院高考培训中心

? 从事2009年高三考生的乐理辅导工作 2009.7~2010.1

山东艺术学院高考培训中心

? 从事2010年高三考生的声乐教学工作

课程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艺术美学 民族音乐学概论 音乐史学研究 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学年科研成果情况

得分 86 80 89 89 88 82 84 94 课程名称 世界音乐 中外文化史 专业论文导读 音乐作品分析 舞蹈专题讲座 英语听说 西方现当代音乐 本人排名/著者数 1 得分 88 91 82 81 80 60 86 论文字数 本学年学习成绩 论文(课题)名称 《歌剧<弄臣>中重唱美的艺术呈现》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并茂”》 刊物名称、期别 刊物级别 《时代文学》09年第12期 《文艺生活》09年第2期 中文核心 3200 省级 1 3172 获奖情况:

2002年获得聊城市“健康杯”歌手大奖赛优秀奖;

2004年获得山东省第九届“趵突泉杯”青少年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三等奖; 2005年代表山东师范大学赴京参加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并担任领唱,获得专业组二等奖;

2006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技能大赛美声唱法二等奖; 2009年获得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基本功大赛声乐单项美声组二等奖; 2007年获得“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

歌剧《弄臣》中重唱美的艺术呈现

摘要:《弄臣》(又名《利哥莱托》)是意大利歌剧作家威尔第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歌剧,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确立了威尔第歌剧改革家的地位。歌剧中许多经典唱段至今都广为传唱,其中几首重唱唱段带来的完美的视听享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借对歌剧《弄臣》中几首代表性重唱唱段在旋律手法和形象塑造两个方面的分析,进一步对威尔第歌剧重唱的音乐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弄臣》;重唱唱段;音乐特征;表现形式 一、歌剧《弄臣》的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意大利著名歌剧作家威尔第的三幕歌剧《弄臣》写于1851年,剧本由皮亚韦根据雨果的话剧《逍遥王》改编。当时正值意大利完全被奥地利管辖之时,话剧《逍遥王》在1832年演出过一次之后,就在当时盛行“自由主义”的巴黎遭到禁演。然而恰在此时,当地的一位警察局长对歌剧非常感兴趣,并且也很崇拜威尔第,他十分想听到这部新的作品,建议威尔第将歌剧作一些小小的改动,无损于歌剧的整体价值。于是,威尔第在40天后带回全部总谱,这部歌剧也因此在1851年3月8日首演于威尼斯市的芬尼斯大剧院。这部作品是威尔第最惊人的作品之一,至今久演不衰,威尔第本人也因此确立了他作为意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的地位。

《弄臣》的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曼图亚城,剧情大意为貌丑背驼的主人公利哥莱托,在曼图亚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专供公爵取笑、逗弄和作乐,为了获取公爵的欢心,他专门讽刺朝臣,为公爵干坏事,因此引起朝臣们对他的痛恨与厌恶。公爵年轻貌美但轻浮、花心,专以玩弄女性的感情为乐。利哥莱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叫吉尔达,对了阻止公爵对她有不良企图,他把女儿藏在一个偏僻的郊区,每天都是非常神秘地去看望他心爱的女儿。但是有一天,吉尔达与公爵在教堂相遇,这位热情而富于幻想的少女被英俊的公爵所深深吸引,并甘愿为公爵一死。

二、歌剧《弄臣》中重唱唱段的音乐分析

一般说来,戏剧冲突总是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而展开,因此,他们之间以及和剧中其他人物之间关系的二、三、四重唱就比较常见。歌剧《弄臣》中有很多著名的重唱唱段,如第一幕中利哥莱托与女儿吉尔达的男女二重唱,唱出了父女二人在短暂的相见之后又不得不分开的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第二幕中公爵与吉尔达的二重唱《再见了再见了》,将吉尔达对公爵的纯真而又执着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幕中利哥莱托、吉尔达、公爵和玛达琳娜的那段经典的四重唱《自从那天见到你》,将其富有戏剧性和抒情性的感情冲突达到高潮。

1、二重唱《女人!请照顾这朵纯洁的花》的音乐分析

这首重唱是在一个夜晚利哥莱托去看望吉尔达时,父女二人即将离别时演唱的,利哥莱托将自己心爱的女儿托付给侍女,再三叮嘱她

一定照顾好“这朵纯洁的花”。

(1)旋律手法:唱段以吉尔达(女高音)“再见!父亲”开启了全曲,随之出现了利哥莱托(男低音)“啊,我的女儿纯洁美丽,我把女儿托付给你”,而同时与之相交织的是吉尔达的“啊,这样关怀!多么慈爱!我的父亲不要惊慌!有位天使在天堂上保佑我们的平安”,重唱的前半部分中,主旋律是男低音声部,采用八分音符连续进行,以女高音声部的跳音作为点缀。旋律舒缓轻柔,尤其是利哥莱托的低音声部,拉长的声音线条,将他对女儿的不舍与担心的复杂心情诠释地淋漓尽致。两个声部平稳地在降E大调上纵横交错,互相修饰。节奏无太大变化,直到最后一小节拍号由3/4拍转为4/4拍,同时整首重唱结束在紧张激烈的音乐中,为后面歌剧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谱例1)

(2)形象塑造: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此时的利哥莱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胜过一切,和他在宫廷里虚假、恶毒的样子判若两人。而吉尔达则是怀着对公爵单纯的爱不惜在父亲面前撒谎,作曲家恰到好处地将这一对矛盾体运用到重唱这种形式中,因为只有重唱这种体裁才能把父女二人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表现出来。

2、二重唱《别了!我的希望,我的灵魂》的音乐分析

吉尔达在教堂祈祷,公爵扮成一个穷学生来看她,利哥莱托走后,公爵出现在吉尔达面前,于是两人擦出爱的火花。第二幕中,当公爵

和吉尔达纷纷沐浴爱河的时候,不料众朝臣也来到了这里,为了不被其发现自己的行径,公爵被迫逃之夭夭,于是就有了这首男女二重唱。

(1)旋律手法:这首“爱情”重唱以从容不迫的音乐速度、流畅的4/4拍号、由弱到强的情感表达、跳音的零星点缀再加上一些时值短小的三连音,将二人此时火热的爱情呈现出来(即使公爵是一番花言巧语),器乐伴奏则以短而快的十六分时值为主,为重唱的发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随着二人感情的升华,音乐和旋律也发生了变化,音乐速度更加快了,旋律多在高声区,并且充满紧张的色彩,从一开始两人相遇时的含蓄与轻柔到即将分别时不舍之情的喷涌,也恰恰体现了“爱情”这个主题。(谱例2)

(2)形象塑造:纯洁的吉尔达此时已完全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公爵的谎言毫无知觉,她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即使公爵是一个玩弄女人感情的高手,这也难以阻挡吉尔达内心对公爵火热的爱情。作曲家将这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安排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重唱唱段不仅是为了向我们呈现一篇动听的爱情乐章,更重要的是用吉尔达的纯洁和善良反衬公爵的玩世不恭,更加强烈地通过重唱的方式将公爵的多面性展现出来。

3、四重唱《自从那天见到你》的音乐分析

这首四重唱是威尔第歌剧《弄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唱段,同时它也是一首将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的作品,它在全剧音乐最紧张的时刻出现,由女高音(吉尔达)、女中音(玛达琳娜)、男高音(公爵)

和男低音(利哥莱托)四个声部组成,各个声部相互融合、相互衬托、杂而不乱。

(1)旋律手法:最后一幕中,公爵和玛达琳娜首先登场,公爵向玛达琳娜唱出多情的求爱曲调,旋律在E大调上进行,“你能给我带来欢欣,你能消除我的痛苦。”作曲家在这里将声乐演唱与管弦乐伴奏融为一体,十六分音符在高声部的反复最具特色。(谱例3) 紧接着玛达琳娜嘲笑他的谎言:“哈哈这美丽的谎言你对别人也说过吧!”玛达琳娜的唱段音频极快,十六分音符跳跃进行,作出一副不屑的样子。(谱例4)

这时吉尔达悲伤地发出“啊!这些美丽的谎话!他早就对我说过,我的心啊,已经碎了,多么痛苦!”曲调悲伤,主要是用来映衬公爵(男高音)为主。而弄臣同时不停安慰受伤的女儿:“女儿你不必白流眼泪!”曲调阴森,旋律以十六分低音持续跳跃为主。(谱例5) (2)形象塑造:首先公爵这个角色始终都是音乐的主体,表面上看去他以高亢的音调赞颂爱情,可实际却是内心狂躁不安,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吉尔达则是悲痛中带着渴望,气愤中带着幻想,她的感情总是处在夹缝中,她的音乐彷佛是一种梦语。利哥莱托在安慰女儿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公爵的仇恨和憎恶。而玛达琳娜这个人物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一直是请调和不屑的,但是最后却也无法逃脱公爵的“魔掌”,慢慢地陷入了对公爵的爱情之中。

三、歌剧《弄臣》中重唱的音乐特征及表现形式

重唱一经用于歌剧,剧中的特定人物将取代原本抽象的单个人声,这个看似细微的改变,却使重唱的每个声部的交织不得不被戏剧发展的轨迹和人物性格的逻辑所限制。而歌剧《弄臣》中的每首重唱唱段都有着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这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

1、歌剧《弄臣》中重唱的音乐特征

1857年,法国作家雨果在观看了根据他的剧本《逍遥王》所改编的歌剧《弄臣》之后,对歌剧中那首经典的四重唱说到:“如果我也能在我的戏剧中让四个人物像歌剧那样地同时说话,而又使观众懂得人物的台词和情感,我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从他的这几句话中不难发现,雨果对《弄臣》中的重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他也以极其敏锐的审美体验抓住了歌剧重唱的本质和特征。

歌剧《弄臣》中重唱唱段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是表现整个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在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第一幕中吉尔达与父亲利哥莱托的二重唱,作曲家首先抓住“分别”这个场景,给重唱渲染了一种父女难舍难分的色调。吉尔达对父亲怀有感激之余,却又欺骗父亲,不能将公爵的名字透露,而利哥莱托不得不离开女儿,因为要保护女儿不受侵害去讨好公爵。又如公爵与吉尔达在教堂相遇的一幕中,两人演唱的那首二重唱,作曲家围绕“爱情”这个

主题,将二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碰撞。毫无疑问,纯洁善良的吉尔达对公爵的感情炙热而又朴实,她甘愿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公爵,可是公爵却是在玩弄吉尔达的感情,以花言巧语来获取她那颗纯真的心。这些不同的人物性格、心理描写都是通过重唱这种形式在舞台上同时得以展现,逐渐把故事情节升华,更加强有力地将戏剧的包袱呈现给观众。这就是重唱区别于独唱、对唱、合唱及其他一些声乐体裁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歌剧重唱追求和谐美,同时也追求对比美。《弄臣》中所有的重唱部分都讲究对比与和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以上面提到的两个二部重唱为例,其融洽的和谐美正是通过两个声部(吉尔达与利哥莱托、公爵与吉尔达)不同意义上的对比才得以实现的。各个声部的交织,再加上乐队的伴奏,构成一个复杂、严密的织体,它们互相斗争但又相互依存,这些奇妙的听觉效果无不引导观众从中领略歌剧《弄臣》中重唱带来的美感,从而更加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剧中每个人物的情感。因此,对比中有和谐,和谐中包含着对比是歌剧《弄臣》中重唱的又一重要特征。

2、歌剧《弄臣》中重唱的表现形式

抒情性重唱是歌剧《弄臣》中重唱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的特征是通过美妙动听的旋律和细腻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弄臣》第一幕中吉尔达与利哥莱托的父女二重唱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展开的。唱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吉尔达被父亲利哥莱托的

加倍呵护而深深感动,父亲的再三叮嘱,一字一句都深深刻在吉尔达的心里。重唱中,吉尔达(女高音)声部轻快、跳跃,利哥莱托(男低音)声部浑厚、舒展,两个声部相互衬托,父女二人彼此抒发情感,采用抒情性重唱的形式为戏剧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此外,公爵与吉尔达在教堂相遇时演唱的《别了!我的希望,我的灵魂》也是运用了抒情的形式为重唱的展开增添了色彩。

《弄臣》中最后一幕中的四重唱《自从那天见到你》既是全剧的结局,又是高潮。其中除了抒情性的因素之外,还加入了戏剧性的因素,属于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重唱。公爵的旋律性很强,带有罗曼蒂克抒情的气质;吉尔达的音调则是悲伤怜悯的,这两个声部属于抒情性的。玛达琳娜的唱腔轻佻而又带有讽刺,朗诵调的特点比较鲜明;利哥莱托的唱腔则是阴森恐怖的,这两个声部更具有戏剧性。各声部的旋律进行既有尖锐的戏剧冲突,又有细致的情感抒发和人物心理的鲜明刻画,二者缺一不可。

四、歌剧《弄臣》中重唱的意义和价值

歌剧《弄臣》是一部极具戏剧性、艺术性和欣赏性的佳作,它不仅以强烈诱人的戏剧效果使人激动、憎恨、同情等丰富多样的感情, 更让人哗然的是那绝妙优美、细腻动听、能触动人们灵魂的音乐魅力。这是歌剧史上的一部成功巨作, 也是作曲家威尔弟聪明才智的最佳体现。

《弄臣》中几首代表性的重唱有机地融合了音乐、歌词、表演等

各种相关的戏剧要素,是歌剧演员用身心投入到演唱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绝佳组合,它使作曲家蕴涵在歌剧重唱中的审美理念,能够得以充分展现。尤其是那首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四重唱,在艺术成就与艺术价值上所达到的高度是不言而喻、不可比拟的。 作曲家威尔第运用非凡的创作技巧,把歌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交织在重唱的艺术结构中,采用复杂的和声与曲式手法,将戏剧情节和人物情感表现得真切生动、栩栩如生。它的感染力使观众相信,这是一部除了运用重唱形式才能将戏剧表现得如此生动鲜活之外,任何形式都无法取代的经典佳作。通过分析研究重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它所具有的审美特征,继而加以借鉴和发展,对我国歌剧的创作和发展,也一定会有参考和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居其宏著《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6月 [2]俞人豪著《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3月 [3]汉斯立克著《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图书.1854年版 [4]范晓峰著《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

[5]杨孜孜著《论歌剧重唱的审美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高静著《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威尔第歌剧<弄臣>四重唱戏剧特色分析》.载于《学术论坛》

发表在省级期刊的论文: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并茂”

杨云慧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音乐学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从古至今,歌唱都是人类用以抒发和交流思想的最自然、最亲

切、最直接的一种语言形式。歌唱是声音的艺术,是演唱者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是通过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来进行的艺术再创作的过程。有人说,歌唱是最动人的音乐,而笔者认为,其动人之处就在于以亲切的语言和优美的声音表现动人的情感,达到两者完美的结合—声情并茂。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声情并茂

音乐中声与情的关系,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在歌唱艺术中,声与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声”是音乐(尤其声乐)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情”是声音的表达内核,是现今社会中最被人们所重视的精神产物,情感的表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表达方式。因此,只有达到声情并茂,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只有这样,歌唱者才能完整且完美地将词作者和曲作者想要表达的事物和情感表达出来,把心灵深处的情感传递到听众的内心。

一、以声传情

1、气息

我们都知道,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其本身也是重要的音乐表情手段。演唱中强、弱、快、慢、欢乐和悲伤、幽默和愤怒等音乐和情绪的变化,与气息的正确运用和控制分不开,没有控制气息的正确方法和能力,就不能科学地发声,也就无法唱好歌,就比如小提琴没有弓子就无法演奏出美妙的声音一样。这便是正确运用气息的重要性。作为演唱者,我们要正确地运用气息,科学地处理声乐作品中声音的强弱关系,做好歌唱前的这一基础工作。

2、发声

我国现在的声乐大体分为两大唱法,一种是西洋的“美声唱法”,另一种是

民族风格较强的“民族唱法”,近几年在国家重大声乐比赛的舞台上,还渐渐看到了一支新的队伍的出现,那就是“原生态唱法”。由于语言上的差别,无论是在气息和发声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美声唱法十分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度,尤其是中国作品更是要求如此。而在一些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中,运用单纯的美声唱法唱出来,便显得缺乏民族性,也不易被人们接受。因此,演唱者必须熟练地掌握两种唱法的异同,运用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法,富有感情地把不同唱法的声乐作品表现出来,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由此可见,掌握熟练的发声方法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演唱者演唱技术水平的高低,甚至影响到歌唱者的歌唱寿命。

3、咬字、吐字

咬字与吐字,是发声时前后出现而又密不可分的两个步骤。咬字主要是指咬住字头,一般要求是字头咬得要准且紧。需要注意的是,咬字头既不能松散,也不能僵硬,要遵循自然的咬字原则。咬字是声母的形成,吐字是韵母出来时形成的一个点,咬字必须在吐字的基础上产生。吐字必须根据“四呼”的要求(“四呼”即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和撮口呼),将韵母各因素结合为一体,并保持一定的口形,尤其当一个字唱几个音时,要一直保持到该音的韵母到最后时刻。在诠释作品时,又不能片面地讲究咬字和吐字的原则。咬字、吐字的规律是表达声乐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它的目的是更清晰有效地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实质。因此,演唱者应该养成良好的咬字和吐字习惯,这是完整表达声乐作品内容和情感的一个必要环节。

二、以情带声

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到:“歌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这说明了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强调了情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1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每一首作品它所蕴含的内容、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需要通过一个主体——演唱者将自身融入到作品中,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将它演绎出来,演唱者的情感出来了,动人的声音必将油然而生。

1、挖掘歌词内容

每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总要揭示一个主题,反映作者的内心感情,在选择一首音乐作品之前,首先要了解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挖掘歌词要表现的真实内容。例如歌剧《原野》中女主人公“金子”的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中的歌词是这样的:“啊!我的虎子哥,你这野地里的鬼。这十天的日子,胜过一世!我又活了,我又活了活了,这活着的滋味,什么也不能比!”歌词虽然简短,但是充分表达了金子对虎子深深的情,一个“鬼”字,足以说明金子心中对虎子的爱之深、恨之切。这样的歌词如果只是通过演唱者乏味单调地演唱出来,便无法激起听众心中的涟漪,进而也达不到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的预期效果。因此演唱者不仅要再现那些曲谱上原有的元素,更要深入挖掘那些无法记录、不易被表现的内在情感。作为每一个学习声乐演唱的同仁,我们都要清楚地知道:在声乐艺术表情的再创作中,时刻离不开对歌词的挖掘与主题的表现。2

2、培养艺术修养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由于每个人声音条件的差异、对音乐感悟能力的差异,使得他们对音乐作品在唱法和感情的处理上也产生了不同的差异。若要声情并茂地诠释一首声乐作品,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除此之外,还有更好地人类文化的精华,任何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人物的情感表达来感染听众和观众的。我们国家有很多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歌唱家,例如彭丽媛、阎维文、戴玉强、殷秀梅等等,他们嘹亮的嗓音、优美的举止和动人的感情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过长时间对个人艺术修养的全方面培养而达到的,才能把每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表达得更深、更浓、更远、更耐人寻味。

3、体验生活感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是演唱者表达音乐情感的基础。当一个人回想起他亲身经历的某件事情的感受时,总是感慨万千。演唱者也一样,在他拿到一部作品以后,如果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情感是表演者所经历过的,那么他就会想起自己的经历,并能激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就能更容易而贴切地将作品中

的情感表现给观众。而当他没有作品中的体验和感受时,为了能更好地再现作品,他们会去体验生活,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所需要的角色中去,这样便有助于他们对作品的诠释。尤其是在表演大型作品的时候,还要演员集体去体味作品中所表达的真谛。因此,演唱者平日应多注意观察身边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注意去体验和感受人生,这对于自己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声”与“情”的完美融合

在歌唱艺术中,“声”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和载体,“情”是音乐表达的内在核心,是歌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之所以要唱出优美的声音,就是为了按照声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和审美要求,表现艺术人物的思想感情,尽可能完美地展示音乐的内在。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是使声乐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渠道,两者是互相联系的艺术整体。歌唱者既要努力提高和完善发声技巧,以便能够熟练自如地驾驭歌唱技术,又要讲究音乐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才能在演绎作品时将“声”与“情”这两个元素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将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说演唱者只有不断地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才能二度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人们只有在歌唱艺术实践中真正实现歌唱声与情或情与声的相互交融,才能避免白居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的遗憾,也才能真正实现歌唱艺术自身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引自: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231页 ②引自: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北京第一版.326页

参考文献:

[1] 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2]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北京第一版 [3]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4] 杨天君《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音乐生活》,2006年1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6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