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08 07: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课题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新授 刘涛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⒈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策略。 1、教师:同学们,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狐假虎威》的故事吗?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自由发表看法。 2、揭示课题。 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就是主人公都非常聪明,想出了不同的策略解决了困难。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指名读出题目 师:大家认真观察,能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整理一下? 怎样来收集整理信息呢?你是怎么做的?请学生拿出作业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2)展示交流 预设:a.用文字摘录。 b.列表 预设展示三位学生,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桃树: 3行,每行7棵 生2:杏树: 8行,每行6棵 梨树: 4行,每行5棵 生:3:生4:桃树3行每行7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师:比较几位同学的整理,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列表格,表格看起来更清楚,简洁。
60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同时板书:列表 师:怎么样才能既清楚又简单用表格来整理条件? 师生交流:对应的条件可以整理在同一行或同一列 (3)分析数量关系 桃树3行,每行7棵。 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师:信息整理好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根据整理出的条件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你先求什么? 生:桃树: 3行,每行7棵 梨树: 4行,每行5棵。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呢? 生:桃树的棵树+梨树的棵树=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树 因为题目问题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所以要先算它们分别有多少棵? (4)列式解答并检验 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 3×7=21(棵) (教师板书) 4×5=20(棵) 21+20=41(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41棵。 师:答案正确吗?与同学交流检验的方法。 点评小结学生的检验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同组先交流说一说,再展示学生作业,点评 (注意列表两行,三行的比较) 3.比较、小结。 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个问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都是先分别求出每种树各有多少棵? 生:都是先列表整理信息 生:根据不同问题列表整理信息不一样。 师:回忆一下,我们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进行检验,反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生齐读。 三、 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完成“ 想想做做”。
61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⒈ 练一练第1题。 (1)指名读题。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⒉ 练一练第2题。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订正。 四、拓展应用 学生齐读题目。 和同桌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整理信息,列式解答并检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2
课题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新授 刘涛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的实际问题?能举例说说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表整理,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基本数量关系。 再问: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怎样的步骤? 谈话: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探究 1.理解题意。 出示教科书第58页例2。 2.让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 启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够吗?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 板书: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追问:表中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设疑:表中只告诉我们前8小时水位下降的情况,而水位下降120厘米所需要的时间显然超过8小时,还能说水位下降的速度不变吗?(题中“照这
63
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前8小时水位下降的速度计算。) 谈话:“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结构完整的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板书:理解题意)接下来要做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这道题可以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反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确定解题思路的? 4.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接下来我们要列式解答,还要对列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板书:列式解答并检验) 请大家根据自己确定的思路,或从上面讨论的思路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思路,列式算出结果,再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并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检验。 学生按要求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计算的方法,以及检验的过程,并具体说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 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讲评,并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说说其间的联系,明确:无论用什么方法解题,都要抓住题中的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5.触类旁通。 出示:照这样的速度,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提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仿照上面解决第一题的过程,先想一想这道题和上面的第一题有什么不同,解题时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解答,再自己试一试,并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解答和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列式解答,怎样检验的。 比较:请大家比较上面的两道题,说一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再问: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抓住怎样的关键? 6.回顾与反思。 谈话:请同学们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引
64
导学生从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等方面展开交流,并适时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出示题中表格,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条件和问题整理在表中,并组织反馈与交流。 提问:解决题中的问题,分别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反馈: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追问: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都要抓住哪一个数量? 2.“练一练”第2题、练习九第4、5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解答。反馈评价。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策略?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有什么问题或者疑惑吗?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5
课题 课时 练习九 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练习 杨东旭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灵活掌握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灵活掌握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出示口算除法(练习九第6题) 2.指名口答 二、解决问题练习 1. 练习九第7题。 先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说说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比较两个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地方。在解答两个问题时,都要先求出芳芳每分钟打字的个数。 2.练习九第8题。 先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题并说说“照这样的装箱速度”表示什么意思,再独立完成填表,并具体说说填表时的思考过程和依据。 出示第(2)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题中的数量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填表时要抓住哪一个数量,再独立完成填表,组织反馈与交流。 比较两题,两道题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都要抓住哪个不变量进行思考。 3. 练习九第9题。 先让学生对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并说说题目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再完成解答。 4. 练习九第10题。 先让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中要解决的是哪两个问题,并对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讨论:要求“能买多少个篮球”,要先算什么;要求“每个排球多少元”,要先算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进行检验。 组织交流,比较两个问题的解题过程,说一说分析数量关系时分别要抓住哪一个数量进行思考。
66
5. 练习九第1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组织交流,分别说说两道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6. 练习九第13题。 学生读题。 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7. 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每种商品的名称。 通过列表把个人买商品的数量和单价对应起来。 学生逐一解答题中的两个问题。 提出问题并解答。 8. 练习九第15题。 先出示题中的场景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对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整理。 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如两商之和(差),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说说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抓住怎样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 9. 练习九第1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说说“原来买6架的钱可以多买3架”这一条件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和列式解答的方法。 10. 练习九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 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和列式计算的结果。 11. 练习九第18题。 读题,理解题意。 说说为什么可以按这一周每天卖出报纸的平均数,来推算一个月可以卖出报纸的数量。 三、总结并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7
课题 课时 可能性(1) 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新授 杨东旭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在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中,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确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学)具准备: 课件、布袋、红球和和黄球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知 1.猜一猜:教师抛硬币,学生猜结果。哪一面朝上?(有1元字样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能很快说出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结果不能确定。 2.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有些事情我们不能确定它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8 课题 课时 可能性 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新授 杨东旭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69
课型:新授 个人加工、备注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主备人:杨东旭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情境图, 3.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 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 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 要先算什么? 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 1.教学例 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 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 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个性化意见 (1)出示“试一试” 谈话: 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 你能试一试吗? 先 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70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 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2.做练习十一第 2 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 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 4 题。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 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 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总结 五、作业 1.练习十一第 1、3 题。 2.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1
课题: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课型:新授 个人加工、备注 主备人:杨东旭 1.使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 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引入新课 计算 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 (1)小括号; (2)乘或除; (3) 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72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 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 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3
课题: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课型:新授 个人加工、备注 主备人:刘涛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 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学生练习: 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 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 [ ] ”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 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 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 74 页的“你知道吗” ,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74
1.练习十二第 1 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 2 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 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 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5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课型:新授 个人加工、备注 主备人:吕瑛瑛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3.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学 1、复习旧知。 (1)出示一条线段。提问: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 提问:线段应该怎样画?要注意什么?(板书:两个端点) (2)学生画一条线段。 观察、回忆:线段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 谁能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征? 2、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和线段有联系的几何图形的新知识,就是射线、直线和角。 二、合作助学 1、认识射线。 (1)出示城市夜景图。 提问:这个城市美不美?你觉得它美在哪里?这些灯光是哪儿来的? 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类似灯光的图形,叫射线。(板书:射线) (2)教师画射线: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射线是怎样得到的?射线的另一端可以继续延长吗?它的长度可以确定吗?说明了射线是有限长还是无限长?(板书:无限长) 把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的,只有一个端点) 教师介绍:手电筒、太阳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学生举例。
76
(3)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① 教师示范:先点一个端点,再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 ② 学生练习画一条射线。 ③ 提问:谁能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三、展示交流 (一)展示认识 1.认识直线。 (1)(先出示一条画好的线段)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2)把直线和射线、线段比一比,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3)用直尺或三角板可以画直线,画时要先点一点吗?为什么?直线可以度量吗?为什么? (二)展示理解 1.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谁来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认识角 导入:(出示角的图形)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名称是什么? (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1)认识角及其名称。 ① 演示,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先点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 想一想: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四、反馈检学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尝试判断,并指名说说判断的依据。 说说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同桌合作,说说是怎样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说说怎样利用已知的射线画出角。
77
4.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全班交流评议。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8
课题:角的度量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导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1.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封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 180°,
79
课型:新授 主备人:吕瑛瑛 个人加工、备注
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 °、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度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点什么?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设计; 练习十三第4、5、6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0
课题:角的分类和画法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 45°、60°和90°的角。 2.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2.任意画一个角。 3.我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画角,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角的分类。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 2.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的这些角。(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角的样画在本上。 4.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角的大小范围。 (1)提问: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 (板书:锐角:小于90度) (2)提问: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板书:直角:90度) 5.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变成一条直线。(板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81
课型:新授 个人加工、备注 主备人:李丹 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并写上角的符号。 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像这样的角,它的两条边在一条 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启发思考:一个平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出乎角的度数。(板书:180度) 提问:想一想:一个子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 小结:1平角:2直角。 让学生看一个平角,变换方向和位置。 6.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周角的定义,周角是360‘。(板书:周角:360度)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结:1周角:2平角:4直角 7.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吗?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或者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8.练习。 (二)教学角的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分类,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2.请同学们尝试着去画一个60‘的角。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 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3)教师小结画角方法,并演示: ①画一条射线。 ②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o’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对准60’的刻度线点一点。 ③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注意:画角时要弄清,看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
82
3.试一试。 (1)请同学们试着用量角器画出书上的角。 (2)请一名学生演示画角的过程。 (3)画好后同桌交换,用量角器量一量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1-3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3
课题:认识垂直(1)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⒉让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⒈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说出各是什么角? 课型:新授 主备人:李丹 个人加工、备注 ⒉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指出直角的两条边。 二、教学新课 ⒈认识垂线。 ⑴请学生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 指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追问: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条相交直线交点在哪里?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哪几个角?标出角1、角2、角3角度,说说它们各是什么角 ⑵出示例题3幅照片。 说明:这里的直线是相交的,有什么共同点? 请学生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提问:这里的两条直线相交成对个角,当其中有个角是直角时,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指出:两条直线样交成直角时,我们就是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⑶再观察几个图形,看两条相交的直线成不成直角。
84
提问:哪几个图形里的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 图3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互相垂直? 指出图中谁是谁的垂线。 ⑷根据所学知识,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情景。 2教学画垂线。 出示三角尺,这把三角尺的直角两边是不是互相垂直的?指出:我们可以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垂线。 教师演示说明。学生跟着画。 3、完成课本第90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合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5
课题:认识垂直(2)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正确使用三角尺画出垂线。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1.以黑板为例,说说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是什么关系?相邻的边是什么关系? 指出:平行和垂直是两种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自备本上分别画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同桌互相检查画法及结果 二、自主探究 1.画:请大家在自备本上沿本子的线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大约5格的地方画一个点,A点。 从A点出发,向直线画线段。先老师比画,让学生想象: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其中有一条最特殊,想一想,是哪条?(垂直的线) 学生画:从A点出发,先画一条垂线,再分别在垂线的两边各画另外的两条线段(共5条) 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也可请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分组给大家展示 2.量:依次量出这5条线段的长度 比较量得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 再分别请几个学生报一报自己的测量的结果,其他学生根据发现判断他的测量是否有明显的问题。 在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 三、精讲点拔 继续读书: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问:“距离”一说,你在前面也学过,是哪里? (把书翻到第77页)回忆什么是点到点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 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 先指名交流:你可以画几条?怎么画?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学生动手画一画 86 课型:新授 主备人:李丹 个人加工、备注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2厘米,是相等的。) 继续摆动手中的尺,试一试,有没有用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更短的线段?(没有) 指出:连接这两条平行线,只有这些垂直的线的长度是最短的。那谁能来试着说一说:这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什么?(距离)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最短) 回忆:在开始认识平行线的时候,有同学指出一种画法,可以先任意地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在这条直线之外分别量两个2cm,再把这两个点连起来,这样得到的另一条线就和刚才的那条是平行的关系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四、运用提升 1.量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问:量的是距离,也就是要量什么? 动手画一画,量一量。交流结果。 2.看一看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测量吗? 要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3.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五、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六、达标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7
课题:认识平行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只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例题图。提问:这些图片你见过吗?你在哪里见过? 提问;根据图片,可以画出三组直线,说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 指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今天我们就研究不相交的直线的关系,这就是平行。 二、教学新课 ⒈认识平行线。 ⑴出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老师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请学生们打开练习本看一看,练习本上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追问:长方形两条对边,练习本的两条横格线所在的两条直线,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提问:长方形对边延长的直线,横格线所在的两条直线,书上的两组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追问:再来看一看,长方形对边延长成的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吗? ⑶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 ⑷辨析:特别注意第2题。 ⒉做出平行线 ⑴老师演示摆出小棒,请学生照样子摆一摆。提问: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⑵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折一折,摆摆,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 ⑶请学生分组汇报,演示。
88
课型:新授 主备人:杨东旭 个人加工、备注 ⑷教师演示:将两根小棒摆成异面不相交的直线。 提问;现在这两根小棒不在同一平面内,这两条直线相交吗?可以说这两根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⑸追问:两根直线平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⒊教学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 ⑴画平行线。看书93页图示,教师演示并说明画法。 学生按照老师的样子再画一次。 ⑵学生完成试一试。 ⑶检验平行线。如果有两条直线或线段,怎样检验它们是不是相互平行呢?教师示范说明。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集体讲解 四、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9
正在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6-08
2018-2019年高中英语译林牛津版《必修二》《Unit 2 Wish you were here05-04
川藏南线到拉萨路书11-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申请书2012-710-10
光纤激光切割机说明书副本04-10
辅导员工作职责06-14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感悟中国制度彰显巨大优势体会心得08-2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演讲稿:用伟大奋斗精神绘就青春02-25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实验指导书1 - 图文01-2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案
- 策略
- 解决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