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4-06-20 07: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B卷

名词解释:

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

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

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3、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4、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简答题:

1、 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与两手抓的意义?

答:(1)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从属于

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因此抓住经建设的发展目标就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次要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进步。因此还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本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材料分析题: P91蚂蚁问题

答: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东西。

恩格斯从这件事中,阐述了两个问题:第一,蚂蚁的眼睛确实与人的眼睛构造不同,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在这一点上,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第二,恩格斯强调说,这并不是人进行认识的绝对界限。人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是因为,人不仅有感性认识能力,而且有理性认识能力。人能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性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比、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也就是说,人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通过辨证思维,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表象而且能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认识。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而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

总之,通过这个事例,恩格斯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告诉我们应当科学地看待人的认识能力。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论述题:

试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同样,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也要求一定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或者说,生产关系的形式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上层建筑要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社会形态就不断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向前推进。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资本主义生产经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三个阶断而逐渐实现社会化。社会化生产表明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的过程和劳动产品的生产都已社会化,但生产资料还是由资本家私人占有,于是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价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表现为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不可避免地要爆发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扩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撑破生产关系的外壳,无产阶级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战后西方国家的相对稳定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革命、调整生产关系以及其他措施实现了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暂时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的矛盾有所缓和。但这并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资本主义可以避免必然灭亡的命运。因为:

1.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在资产阶级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西方发达国家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表现在这些国家内部的经济生活方面,而且表现在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时代特有的三大矛盾的继续存在和发展:①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仍然处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对立地位,而且贫富差距继续扩大;②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即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不断扩大,矛盾不断加深;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也在渐趋激化。

(四)这是历史趋势

A卷

名词解释:

1、 哲学的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为我们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它是意识的对立面,它不是具体的物质概念,更不是具体物质概念的总和。 2、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从局部到整体、从相对走向绝对的不断深化的

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全面的、具体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4、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

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5、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辨析题:

1、 一切事物的存在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答:真确。这句话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 所谓绝对真理是指绝对正确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

答:错误。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具有绝对性。具体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有条件性和

相似性,都会逐渐发展。

简答题:

1、 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和现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在于,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于,它们互相依存,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则体现并受必然性制约。它们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何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具体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论述题:

1、 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原来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答:直接经验是人们通过实际的活动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而间接经验是认识

主体通过书本或其他的个人所获得的经验,受到时空的限制。但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从亲身的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是获得的真知。但是一种经验,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别人来说就是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间接经验。更重要的很多问题必须亲身实践的体会,才会理解得深刻。

参加社会实践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对客观世界得直接经验,从而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是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学习书本知识是人们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是在前人的总结上认识客观世界,具有间接性,可以弥补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的不足。

论述题:

材料一:

(1)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 因而它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就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简单、明了的数量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生产商品时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也就越大。而劳动者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具体创造者,所以决定他们自身的命运。

材料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换句话说,商品价值量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率高了,产品多了,这样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降低;生产率低了,产品少了,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商品价值量和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人的生产率大于市场的生产率时,你所供应的商品多了,但商品价格没变,所以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5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