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10-20 03: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Learning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学习资源与技术

2015.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9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15)04—0074—07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 *

唐烨伟1,樊雅琴1,庞敬文1,钟绍春1,2?,王?伟1①

(1.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微课进入常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微课的研究现状,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从2011-2014年发表的微课相关文献,从研究过程、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微课研究从基础教育兴起,逐步发展到高校,并已逐渐受到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目前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应用方法等。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微课;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技术、数字化资源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涌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资源,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一种物化媒介,它以短小精悍、授课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2011-2014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微课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梳理现状,对研究问题、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总结。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1]。该方法通常旨在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性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清晰的梳理和了解,以此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挖掘,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和把握[2]。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通常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根据研究问题界定目标总体的范围,然后对目标总体范围进行筛选,梳理出研究样本,接着选定研究的分析单元,确定研究编码体系,对文献样本进行编码统计、处理,最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研究结果。本文将按照该步骤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处理[3]。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知网,以“微课”为关键词,搜索到与微课相关的文献是从2011年开始的,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2011-2014年,共有1236篇文献。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相关性处理,即将不相关文献进行剔除,并根据文献的被引数、下载数及其来源决定是否将其作为研究样本,最终选定了456篇微课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学术论文446篇和硕士学位论文10篇。

(三)研究编码体系

本文从研究过程、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维度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对文献进行统计、分类过程中是以每一篇独立的文献作为分析单元。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分析中,通过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献、总结其要表达的观点,然后将其按照内容编码体系进行分类。

其中,在四个研究维度中,对文献内容进行研究所要设计的内容编码体系主要是参考了非正式学习、微课相关综述文献中所设计的类目。非正式学习相关文献主要是王妍莉等学者的《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此文将非正式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并系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自主选题资助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模式效果测量方法体系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ZZ2236)、2013年度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效果测量方法体系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MCM20130641)阶段性研究成果。①?王伟为本文通讯作者。

742015.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9期

Learning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学习资源与技术

学习内容编码体系设计为基础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实践成果研究五个维度[4]。微课相关文献主要是罗天兰等学者所著《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一文,该文将综述部分的研究分为微课基本理论研究、微课相关技术研究、微课设计应用研究三个大的类别。鉴于以上两篇综述文献的类目设计,并结合笔者对文献分类的认识与理解(即文献研究可以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角度来考虑),并在对微课相关研究进行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本文的研究内容类目设计为微课的基础研究、微课的相关技术研究、微课的应用研究、微课资源的建设、微课的实践成果、评价、其他七个维度。每一类别下的二级类目及其所代表的含义会在内容研究部分作具体阐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微课的研究过程分析

由于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即学术论文代表了研究的广度,学位论文数代表了研究的深度[5]。因此本文将微课相关文献从论文总数、学术论文数、学位论文数三个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图1所示的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趋势图。图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每年论文数,三条折线分别代表了不同角度下论文数量年度变化。

数量

总篇数学术论文数学位论文数

年份

图1?微课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少,而且逐年的数量变化都很平稳。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微课”这一热点刚兴起不久,还没有引起高校研究生的广泛关注。相比而言,学术论文的数量就与微课文献总篇数在每年几乎都持平,说明我国微课的发展是由教育研究者们所引领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学术论文是引领主题发展的线脉,起到引领主题发展方向的作用。

利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分析功能进行“微课”的热点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的从2011-2014年间有关微课的研究热点分布表。

表1?微课研究热点分布

年份

2011

2013

录屏(1)教学资源(6)视频(1)应用(5)

区域教育信息化(1)教学模式(5)数字资源建设(1)微型课程(4)

翻转课堂(4)

2012

2014翻转课堂(13)应用(9)微课程(6)MOOC(5)微视频(5)

热点

通过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我国有关微课的发展始于2011年,即胡铁生发表的《“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该文首次在国内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反映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6]。到2012年,就文献发表量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即没有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直到2013年,特别是2014年,微课相关文献量是迅速增长,对微课的研究探讨也逐渐开始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开始走向微课的开发方法、技术运用、评价等方面,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通过对比分析微课相关文献的总篇数、学术论文数以及学位论文数,可以发现学位论文数量很

由分析得知,2011年与微课相关文献较少,无法归纳出热点词汇,之后三年的热点词汇可以看出,我国微课研究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初步形成期——理论探讨(2011-2012年)

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以此,我国开始了对微课的研究和发展。理论研究是微课应用的前提,我国学者对微课的概念、意义、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但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微课发展的理论基础等基础性理论内容还不是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2.深化发展期——技术研究(2012-2013年)

2012年是微课发展的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对微课的研究进入了热潮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微课资源的建设问题,究竟如何设计、如何开发,利用何种技术、工具进行制作等问题。这也表明对微课的研究开始进入了成熟期,人们开始关注微课的形成、使用等问题。

3.收获成果期——创新研究(2014年以后)

到2014年为止,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工作也没有停止。在设计开发微课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成果,比如微课的应用模式,微课应用教学设计,微课应用的环境等。人们在关注如何设计微课的同时,开始将视角转向如何更好地运用。随着微课研究的不断成熟、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将会不断涌现出来,对微课的理解及其应用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二)微课的文献来源分析1.期刊来源分析

对研究样本进行期刊来源分析,主要是为了了

75Learning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学习资源与技术

2015.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9期

解我国微课的研究情况,包括微课文献质量是否可信、微课研究是否有力度等问题。

期刊来源分析主要是针对研究样本中的学术论文。将446篇学术论文进行所属期刊统计,结果发现所有学术论文一共涉及到293家期刊杂志。其中载文量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2所示。期刊杂志涉及如此之多,排名靠前的期刊还不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载文量也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微课兴起不久,虽然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究竟微课的本质性质、内涵、理论基础等关乎微课本身的研究还不是十分丰富和深刻。

表2?期刊载文量分布表

文献期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新课程

教育信息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软件导刊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总计

载文数252116151413111010107432161

载文百分比(%)

5.484.613.513.293.072.852.412.192.192.191.540.860.660.4435.31

我国各大高校以外,还有各地区电化教育馆、教育局、中小学等机构。这说明不仅高校师生关注并研究微课,还有各地区各级教育部门也十分重视对微课的研究及应用。学校是真正实践微课的场所,我们从分析中得知比如南京市六合区高级中学、山东省昌乐县第一中学等中学也在表3所列中。因此,可以说微课也引起了基础学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显现了微课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及意义。

(三)微课研究内容分析

依据上文对研究内容一级类目的设计,在对研究样本内容进行初级了解及把握的基础上,又对各一级类目划分了二级类目,以便对文献内容进行更细致的把握和了解,二级类目如表4所示。然后通过编码的方式对样本中文献进行编码并统计,得出如表4所示内容编码体系及其结果汇总表。

表4?内容编码体系表及其结果统计

一级类目

二级类目

概念、方法、策略、理论基础

基础研究意义、作用

发展现状

相关技术

计算机技术研究

移动学习

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学科教学

应用研究职业培训

成人培训农村学校微课设计、制作

平台建设、网站、系统

资源建设开发

资源库建设及方法研究、资源开发策略

模式建构、教学设计

实践成果环境构建

实践案例

评价其他总计

——————

软件工具:思维导图、Snap、Camtasia?Studio

编码A1A2A3B1B2B3C1C2C3C4C5D1D2D3E1E2E3FG——

篇数2219101252111473229016383522839456

0.66(3篇)1.97(9篇)10014.25(65篇)31.58(144篇)36.18(165篇)4.17(19篇)11.18(51篇)百分比(%)

2.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对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可以归纳总结出微课在我国的研究区域情况,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微课的发展(如表3所示)。

表3?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分布表第一作者所在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华南师范大学江西省龙南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南京市六合区高级中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长江大学

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山东省昌乐县第一中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合计

载文数151010866655444444333104

载文百分比(%)

3.362.242.241.791.351.351.351.121.120.900.900.900.900.900.900.670.670.6723.32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文献作者所在单位除了

76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微课的研究热点比较集中在微课的应用,特别是微课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其次是微课的设计开发,包括微课的制作思路、方法,以及平台建设等问题。具体将从微课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相关技术研究、应

2015.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9期

Learning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学习资源与技术

用研究、资源建设、实践成果以及评价七个维度进行详细介绍:

1.微课的概念界定

概念厘清是所有研究问题的基础。而目前来说,我国学者对微课的解读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早期研究主要将微课定位在什么是微课,微课的构成是什么等问题。诸如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反映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7]。与此相似的观点还有焦建利教授所提出的,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8]。此外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9]。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微课的构成要素,即微课是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是在线教学视频、微课是小课程等。

之后随着学习理念的不断更新,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有学者开始将微课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以及碎片化学习等学习方式联系在一起。如张一春学者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制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将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出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0]。而郑小军学者则认为微课能够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以及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并认为微课是一种以短小精悍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的形式来促进教学的[11]。与此同时,吴秉健学者还认为微课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认为视频或动画能够增强学习实境,并能够作为一种资源供师生之间分享学习[12]。

综上,虽然我国学者对微课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其共同之处在以下两点:

(1)微课的构成:微课是一种以短小精悍视频为载体的,包括各种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资源包;

(2)微课的作用:微课能够支撑多种形式下的学习,如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能够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做出一定的贡献。

2.微课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指导微课如何发展的根基。就目前而言,在对文献进行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发现学者对该部分的研究并不多。其中陆长灵、胡君学者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对微课设计的作用及指导意义。胡铁生学者也有指出可以依据认知负荷理论指导教学,以使得教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3]。此外,山东师范大学孟祥增教授等人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可以为以后的微课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J·Sweller认为,在学习者认知系统中加入一定量超过其所能消化的认知任务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认知负荷,并将其称之为认知负荷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一次只能记忆5-9条信息或信息块,如果将其转换成长时记忆便可大量存储;在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之前都需要经过工作记忆进行编码加工,然后才能得以长期储存;如若所需要学习的信息量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接受的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量,则会产生负荷,学习将可能导致无效[14]。而微课的特点正是短小精悍、知识碎片化,能够被学习者在一次学习中记忆和理解,会更好地解决认知负荷的问题。此外,依据该理论,还可以从微课教学设计要素(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心理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入手,按照先行组织者等原则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工作[15]。

掌握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该理论下,不存在差生或优等生,它将教学指向班级中大多数学生。而面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的差异所导致的所需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问题,就需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的支撑,需要教师个性化的辅导答疑[16]。

3.微课的相关技术研究

微课是一种资源,同时也属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微课的设计制作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在探索微课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软件工具来支撑资源的开发,如思维导图[17]、Snap[18]、Camtasia?Studio[19],以及包括会声会影[20]、几何画板[21]等。不仅丰富了微课的制作方法,也为微课的概念、结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外,还有学者将微课与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移动学习以其能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而广受追捧,而微课作为一种能够依附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资源,恰好能够用来促进移动学习。刘世能还指出可以从预习知难、复习拓展、答疑解惑、实验指导四个方面来探讨微课促进移动学习的应用策略[22]。?

4.微课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整体把握,了解到微课在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学科教

77Learning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学习资源与技术

2015.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9期

学、职业培训、成人培训等领域,此外对农村学校应用微课也有所涉及(微课应用需要技术、设备等的支撑,农村相对来说技术匮乏、设备不够齐全,探讨如何在农村应用微课显得尤为必要)。从研究比例来说,微课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有165篇,占了总样本的36.18%,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可以看出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应用上。这固然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实践出真知,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实践,不能因为微课而用微课,而应该是要用到微课的时候才拿来使用。

在微课应用的诸多领域中,不难发现在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类文献最多,占了所有应用类文献的89.09%。在这些诸多的应用类文献中,大多数教师或教育教学工作者探讨了在微课应用时的方式、方法[23][24],或应该采取的策略[25]。文献多并不代表在日常教学中真正应用。据相关材料分析,目前我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微课应用并不多,大都是微课大赛(如中国微课大赛[26]、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大赛[27]等)教师准备的微课作品或简短教学应用[28]。?

5.微课资源的建设

微课资源建设类论文主要涉及到了微课的设计及制作、微课平台建设、微课网站及系统开发以及微课资源库建设及其方法、策略研究等方面。其中微课设计及制作占据了微课资源建设类文献的62.5%,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微课的设计及其制作。在这些文献中,有谈到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方法及其开发模式[29][30],有针对某一学科某一章节设计的微课并进行教学应用[31],还有对微课设计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32]等,这些文献资料不仅丰富了微课的发展,也为后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此外,韩山师范学院郑炜冬学者从影响学生的情感因素入手,提出了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内涵及其相应的模型、策略,旨在提高微课的应用效果,也为微课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33]。

6.微课的实践成果

在微课的实践成果类论文中,本文主要划分了模式建构、教学设计、环境构建、实践案例等几个方面。其中环境构建类文献较少,主要谈到了教师教育微课程的虚拟学习环境构建[34]以及SMVP微课趋同教学应用环境创设及其模型构建[35]等问题。而微课的模式构建主要是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学习模式等,此类的论文有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微课模式设计[36],以及针对课外、课内微课的不同应用所设计的微课创新教学模式[37]。

787.?微课评价

有关微课评价类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主要是针对微课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比如北师大余胜泉教授结合网络学习评价的特点,将发展性评价理念融入其中,并针对一节摄影课建立了课程评价体系[38]。

(四)微课研究趋势分析

将表4中的内容编码体系及其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各研究方向年度分布图。

基础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实践成果评价

年份

图2?微课各类研究方向年度分布图

数量

观察图2不难发现,对微课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13年开始相关研究成倍增长,这一点在图1文献年度分布图中也可以看出。此外,我们还可以横向做如下解读:

(1)从2012年开始,无论每年微课相关文献量的多少,应用研究类和资源建设类论文的数量都是最多的两项,说明研究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资源的建设及其应用上。但深入分析这些文献,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章节进行微课的设计及制作,并且其作者大都来自不同的学校或机构,这就造成了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散性,不系统,这就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系统地梳理各门学科的组织或机构,并能够将各个学校联合起来以促进微课资源的发展。

(2)从2012年到2014年间,微课相关理论研究不够充分,我国对微课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微课的理论基础研究还是很缺乏。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研究是微课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微课以后的发展都有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及其迫切性。

(3)我国对微课评价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多,可以说微乎其微。而评价是教学环节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可以用来对微课的质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对微课的设计、制作以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做出修正、改定,能够更好地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微课盛行的今天,迫切需要展开微课评价方面的研究。

三、思考与建议

(一)对微课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2015.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9期

Learning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学习资源与技术

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日益盛行的今天,微课以其短小精悍、时间短、内容少、使用灵活等特点,悄然进入了教育者们的视野,各类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也开始了对微课的研究及探讨,因此,微课越来越热。但是通过对微课的以上综述可以发现,在日常教学当中应用微课的案例并不多,也就是说一线教师并没有真正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微课。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教师热衷微课但使用不多。究其原因,可以考虑如下三点:

(1)微课虽热,其特点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但究竟如何在课上或课下供学生使用时候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值得研究者深思和探讨。

(2)微课究竟是什么,以及微课的设计制作流程、方法等,需要对教师进行有系统理论和实践、思路应用培训。

(3)相对于教师熟悉的传统教学方法,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媒介被引入课堂,教师如何做到其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开展成体系的微课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二)对于微课的展望

微课最早来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Iowa)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其目的是让非专业人士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某一个或几个化学知识,这被认为是微课的最早雏形[39]。后来微课进一步发展,开始走向微视频的形式。2006年,美国学者可汗创建可汗学院(KHan?Academy,?http://www/khanacademy.org),微型课程视频开始作为一种资源用于学生学习。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Juan?College)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在线课程之中。他认为,微课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基于某个特定的主题,以声音或视频录像的方式展现出来的60秒的课程[40]。从以上国外微课的发展,并结合我国微课发展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厘清微课和微视频的概念,重视微课的理论模型研究

微课与微视频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大家对微课的理解还都不尽相同。厘清微课概念、形成统一共识,研究不同课型的微课理论模型,完善微课理论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建立微课评价的指标体系,关注微课学习的效果探索

评价往往是教学环节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何有效地衡量微课学习对于学习者的帮助,效果如何,是微课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而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3.需要有全国性的微课联盟组织统筹协调微课发展的各项工作,避免微课制作的分散性和造成的优质资源浪费

当今微课制作大都是有兴趣的教师在尝试实践,没有一个统一组织来统筹和协调,有些教师的优秀微课作品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复制及共享,造成了优质教学资源浪费,迫切需要成立全国性的微课联盟统筹协调微课的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性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4):71-76.

[5]?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6][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9]?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10]?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2013-04-23.

[1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12]?吴秉健.微课定义万花筒[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1cdbc60101awyt.html,2013-04-24.

[1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14]?胡君.?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质量守恒定律”微课教学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4,(9):47-51.

[15]?陆长灵,胡君.?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微课设计——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8):77-82.[16]?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17]?陈宏伟,宗欣露.?微课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262.

[18]?孙毅芳,盘俊春.?快速制作互动式PPT微课的实用工具:Snap![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2-63.

[19]?郭庆彬.?利用Camtasia?Studio软件和PPT课件轻松录制地理微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Z1):50-51.[20]?谭礼,罗奕奕.?用“会声会影X6”轻松制作地理微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1):35-36.[21]?张维山.?用“做中学”教学模式培训教师“微课”制作——以灵石

79Learning Resource and Technology

学习资源与技术

2015.4?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39期

[35]?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36]?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2.[37]?郭媛媛,赵冬梅.?“微课”在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8):17-19.

[38]?王琦,余胜泉.?从学习元看微课评价的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2-25.

[39]?LeRoy?A.?McGrew.?A?60-Second?Course?in?Organic?Chemistry[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3,70(7):543-544.?[40]?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县几何画板微视频课程制作为例[J].?山西电教,2014,(1):22-25.[22]?刘世能.?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3,(4):22-24.

[23]?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0-52.

[24]?寻素华.?浅析微课程开发在校内外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23-126.

[25]?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42-44.

[26]?中国微课大赛[EB/OL].?http://dasai.cnweike.cn,2015-01-07.[27]?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28]?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29]?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30]?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31]?赵俊飞.?基于故事教学法的小学英语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2]?敖俊.?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117.[33]?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34]?陈佳.?基于SIOP模式的教师教育微课程虚拟学习环境构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唐烨伟: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tangyewei1029@163.com)。

樊雅琴: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智慧学习环境(sdnufyq@163.com)。

庞敬文: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环境(pangjw330@nenu.edu.cn)。

钟绍春: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sczhong@sina.com)。

王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dorrisww@126.com)。

The Domestic Research Review of Micro-lecture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ang Yewei1, Fan Yaqin1, Pang Jingwen1, Zhong Shaochun1,2, Wang Wei1

(1.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2. Ministry of Education Digital Learning Suppor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hangchun Jilin 130117)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micro-lecture is widely applied into regular teaching process by teach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micro-lecture deep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micro-lecture published from 2011 to 2014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The deep discussion was carri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research of process,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of content and the research of trend.Concludes that the microlecture should starts from basic education, develop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radually shows the trend that micro-lecture is accepted by all kinds and all periods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The present reseach hotspot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micro-lecture productio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etc.Keywords: Content Analysis; Micro-Lecture; Research Review

收稿日期:2015年1月22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8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4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