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新时间:2024-04-23 15: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本线索】

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知识梳理】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1、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______。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实行_____,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与各附属国形成______的关系,并通过垄断___以强化王权。

2、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分封制(又称______)

(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___;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___,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___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___。

(2)分封目的:____________(“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______(主体)、功臣、姻亲、______(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____________。

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_____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周王——_____——_____——士。 (4)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②原因:____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____崩溃;____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5)影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极影响,前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极影响,后期)

▲宗法制(按照______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①为巩固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_______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___关系同____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____互为表里。 (3)作用:①巩固了____,保障了贵族“____”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②家、国结合,使______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4)维护工具:______(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____________。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_____,分封制是宗法制在____上的体现,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1

两者__________。关系示意图如右图:

血缘纽带(里)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__________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1、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______被破坏;②经济:______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_____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③文化:______,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商鞅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目的/宗旨:____________。

3、性质: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_____改革运动。 4、内容:(1)经济改革:以农求富。

①______: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______: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颁布标准器,______: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政治改革:加强集权。 ①普遍推行___:全国划分为41个县,县的令、丞由____任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制定_____,严格刑罚: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____制度,并规定______。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后来产生暴政。

③严格______制度,实行____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3)军事改革:提高战斗力。

废除“______,奖励军功,实行“______”。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4)文化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______。

(5)风俗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2

也有利于______。

5、作用:

(1)积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______之效,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后来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______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消极: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___;文化高压政策不利____的发展;____,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并适合秦国国情(最主要);②措施全面,赏罚分明,百姓拥护;③法家思想的传播,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改革的坚毅精神等。 ※商鞅死因:_________。

三、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背景或条件

(1)政治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4)思想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5)实践条件:_________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_____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________;中央:________;地方:_______。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____统一中国后首创“___”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___”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②内涵及特点:______、______(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______。_______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_____、_____和_____。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_____,并负责_____;太尉协助皇帝_____。三方__________。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_____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___一人之手。 (3)地方:郡县制

①起源:源于_____。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____。

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_____。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____、郡丞和郡尉,____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____、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____直接任免。 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④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_________的管理,有利于_________;b.从根本上否定了_______,是_________取代_________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3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_________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②有利于_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2)消极: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四、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________,地方实行_________,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_____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_______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政治措施:

①建立__: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__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__: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____(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汉书·诸侯王表》:“封诸侯过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____和____。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3)军事措施:出击____。 (4)文化措施:①思想上:____________,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71~499年)

【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______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 2、改革的过程及内容 (1)前期(471~490年):_____主持,重点:_____。主要措施: ①整顿吏治,制定______: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作用:吏治改善,减轻农民负担,生产恢复。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4

②推行______。作用: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民族融合。 ③设立______: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徭役和兵役。作用:控制人民,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④推行_____: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作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2)后期(490~499年):_____主持,重点:_____。主要措施: ①迁都____。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气候恶劣,位置偏,受柔然骚扰,不安全。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______: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作用: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3、性质:少数民族自上而下的______改革运动。

4、改革作用:①促进了____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②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______;促进了北方地区的______,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③为____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演变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但权力分配未定型;隋朝三省为内史省、中书省、门下省,权力分配与唐朝大致相同;唐朝进一步完善。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____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____机构;尚书省——负责____,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____机构。 2、作用:①三省之间_____,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_____;②分割___,加强___。

(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

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后期以来____________局面,巩固统治。

2、主要措施:

(1)收精兵——集中军权:①______: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②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____,设_____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③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

(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①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_____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_____分割行政权,______分割军政权,设____(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______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衙合称“二府三司”) ②地方:规定所有州郡____中央,派____做州郡长官,设____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 (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①中央:设____分割宰相财政权。②地方:派_____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3、影响:①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的局面,基本解决了__________的矛盾,加强_____,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___________。②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③教训:改革必须____________,等等。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5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五)元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①______制: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划入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②______: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______:最高监察机关;④______: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____制度

(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_____直辖,其他地方设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______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_____的开端。

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_____诛杀丞相_____后,下令裁撤_____,废除____,由___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____。 ③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____制度被废除,______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______,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_____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______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____”,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______”;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3)监察制度:设立______机构进行监察。 (4)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军机处的设置: ①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来处理。_____时,设立军机处。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②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6

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核心是____________的建立、发展、强化过程。

1、专制主义:指皇权至高无上;高度集中权力;人治高于法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 2、中央集权:指中央掌握绝对大权,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制于中央政府。 3、两对矛盾: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为:相权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发展趋势为:不断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封建社会前期及封建王朝初期) ①政治上:巩固统一,维护稳定,抵制侵略。 ②经济上: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

③文化上:推动先进技术与文化的传播,使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王朝末期和封建社会后期,以明清为主) ①政治上: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与腐败,使社会矛盾激化。 ②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文化上: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压制。

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结束: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______统治,建立______,颁

布______,实行______。

【知能应用】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①韩非子 ②秦始皇 ③黄宗羲 ④康有为 ⑤孙中山 ⑥毛泽东 A.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②⑥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4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