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之乡沙石峪

更新时间:2023-12-14 0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愚公之乡沙石峪

沙石峪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全村共248户868口人,有山地面积960亩,有林地面积3800亩。主导产业林果业,主要品种李子、核桃、柿子。有4家村办及个体企业。安排劳动力140多人,年产值1000万元,利税5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3850元。现在的沙石峪景色宜人,环境优美,山上松柏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葡萄连片,村内路面硬化,街道、庭院美化,展示着新型文明生态村容。

旧时沙石峪“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有女不嫁沙石峪,光有石头没有地”,穷的出了名。沙石峪人民穷则思变,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支部书记张贵顺带领全体党员村民,为改善生存环境,进行了改天换地的顽强奋斗,三次安排九岭山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满是大石头的秃山上锲而不舍的造出“青年林”、“妇女林”、“民兵林”、“友谊林”。让九岭披上了绿装。连续奋战5个冬春凿挖大型蓄水池,让滴水如油的山村有了人畜半年饮水。奋战十个月凿挖山体隧道“愚公洞”,打开了通往外界的致富之门。劈山闸沟,以“向石头山要地,用肩膀头子造田”的豪迈气概,创造出“万里千担一亩田”的神话般传奇。

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两次陪外宾来到沙石峪,把沙石峪人民改天换地精神称誉为“当代愚公”。至此,愚公精神响誉国内外。从1965年—1985年期间共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223个,接待省、市、地县参观团1875次。人数达数十万人之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体制改革再次揭开了沙石峪发展的新篇章。该村先后开发十里葡萄沟,发展庭院葡萄,栽植其它果树,全村每年可增收60多万元。今天,有着”当代愚公”传统的沙石峪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如今的沙石峪,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他将成为我国农业旅游观光、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示范第一村。

愚公洞

沙石峪四面环山,担水运土翻山越岭,为解决行路老大难,1971年春天党支部决定凿山通路。

由民兵连27名小伙子组成的突击队,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不怕苦,不计报酬,凭愚公精神,用钢钎、大锤,粗胳膊和汗水大干了十个月,硬是凿通了长达250米、5米宽、4米高的山体隧道“愚公洞”。

它的贯通打开了山林封闭之门,改善了生存环境,也为村的发展铺平道路。

万里千担一亩田

一亩田建于1965年,这年张贵顺书记大寨参观归来,沙石峪掀起农业大寨热潮,开始造大寨梯田。为解决缺土困难,立下“出门入户不空手,回来带回一把土”的村规。并组织100多名青年突击队员到山外大老峪去担土,奋战十几个夜战,担土千余担,行程近万里,造就这“亩田样板”后来有人立此碑为记。

沙石峪用这种精神和做法共造田500多亩,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称赞是“当代活愚公”。沙石峪是所“大学校”。

大口井

视“水如油”的沙石峪人,为解决吃水困难,利用冬闲,从1953年到1958年下定改善生存条件的决心,用“愚公”精神艰苦奋战五个冬春,开凿出18.75立方米顽石,挖空成这口直径25米、深15米的蓄水池。蓄水可供当时全村人畜饮用半年。

友谊林

1966年6月18日秘鲁代表团参观时,被沙石峪人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凿石挖树坑的壮举和运土的艰辛所感动,他们与村民一起在

此栽了2000棵柏树苗。7月1日,有5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北京亚非作家会议代表团又栽下20000棵树苗。

当年宾朋所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茂密的友谊林。林东西长660米,上下宽100米,面积近百亩。

闸沟垫地

这里原是一条1500米长的山洪泄水沟,只有下雨才流水,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党支部下定决心要把这荒沟变良田。

从1972年冬开始,沙石峪人齐心协力,排除万难,进行了开山凿石运石、闸沟、担土垫沟等艰辛劳动,仅用工就有12000个,造出这10亩高产平原式优质地。

这项大工程也称是“当代愚公”改天换地之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44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