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 传播学笔记考试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0 00: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传播与传播学 引论 传播与生俱来 一、传播的含义 (一)、传播和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的第一个意思应该是沟通。 communication还有一个含义是交通。 Communication 还有一个含义,就是通讯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施拉姆 2.影响说:也就是劝服说。 强调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霍夫兰 3.反应说 : 美国学者S〃S〃史蒂文斯认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强调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过程说:彼德:“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些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概括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传播与信息

关于信息的本质,按照香农的理论,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二、传播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学科定性

人类的知识分属三大门类: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三)、学科特色:多科性边缘学科 1、 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社会学方法 2、 心理学:研究范式和实验法等方法 3、 三论

A信息论: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 1 -

B控制论:反馈

C系统论: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4、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1)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活动及过程与人类传播活动给过程 (2) 传播学与新闻学

第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

传播学研究的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则以其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 第二节、传播学的产生 一、传播学产生的外部条件

(一)政治:选举 (二)经济:市场经济 (三)军事:战争宣传 (四)媒介:自身的兴盛

二、传播学产生的内部根据-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一)、“四大先驱”的开拓性贡献261 1、拉斯韦尔

谁-说什么-通过何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

2、卢因

卢因的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主要探究团体与个体二者间的关系。卢因认为,在团体与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把关人 3、霍夫兰 战时传播研究 耶鲁研究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控制实验法。使它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二是他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大众传播实验》,1949年出版。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4、拉扎斯菲尔德

伊里调查:194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 两极传播、舆论领袖理论,摧毁了媒介万能的假说。 (二)、集大成者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

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1947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56创办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73“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

出版著作,三部影响较大:《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和《传播学概论》(1982)

- 2 -

第三节 传播学的发展 一、 国外的发展

1、20—30年代:效果研究中的魔弹论

2、40一50年代:传播学的形成与传播模式的兴旺。有限效果论的出现与50年代的危机。

3、60年代的转机: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宏观效果论的出现;受众本位的确立。 4、70年代至今的兴盛

研究领域扩大,派别林立: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目的、焦点、方法的差异

二、 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1、台湾:1953新闻研究所,1963电视与儿童的研究,70后多样化。徐佳士《大众传播理论》,严沁恒《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2、大陆:起步较晚,发展很快

(1) 著译 (2) 会议 (3) 教学 (4) 应用

三、 传播学的发展研究现状

传播学已成为世界性学问

1、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 2、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3、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4、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 5、传播专业普遍设立,传播人才大量培养

第二章 传播 第一节 传播的分类

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播类型的多样性: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四分法:

一 、 人内传播 1、定义

顾名思义,人内传播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实质上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人内传播的主要特性 (1)隐蔽性 (2)内动性 (3)短途性

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78

米德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客我的身份打量、校正主我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符号互动理论的中心论点。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

- 3 -

二 人际传播 1、定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 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非语言传播符号有许多不同于语言符号的重要特点:1)存在的广泛性,“人体是个信息发射站”。2)表达具体;3)多义性或含义无穷性;4)表达性、预设性5)补充或替代。作用三方面:传播人际态度情绪,支持语言传播,代替语言。 2、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 (1)“熟人圈” (2)面对面

(3)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 (4)覆盖面有限

公式:一个信息传播总体效果=7%的用词+38%的口头表达+55%的面部表情 3、人际传播的意义 (1)、理想的人际传播——布伯的“我与你”

人际传播真正价值在于个人间心灵的交往,人际传播首先应该定位于人与人的相遇和交往。 (2)、“约哈里窗口”——自我认知与了解他人。

(3)、建立和谐关系

三 组织传播 1、定义

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简言之,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2、组织传播的分类 1)、组织内部传播 (1)正式渠道 ①纵向传播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②横向传播

(2)非正式渠道 2)、组织外部传播

- 4 -

3.组织传播的特点

1)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 2)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的和有界的 3)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 4.组织传播的意义

5.影响组织传播效果的因素 (1)组织的可信度 (2)传播层级的多少

四 大众传播 1、定义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2、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 (3)传播内容是公开的

(4)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5)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6)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三大信息革命 ?1、文字的发明

?2、印刷术发明 ?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传播进程的总结:

?1.人类传播进程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和整合性状态发展; ?3.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第四节 传播过程与基本模式 一 传播过程及其构成要素 (一)什么是传播过程

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讯息与信息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3o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