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05108
更新时间:2023-10-07 11: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项目摘要
1.项目区: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2005年——2010年)
工程以黄河、干河、岔河、下厂河、老苏河、卢沟河、双江、畔河、地泗河、落泥河、猪场河、湾河十二条小流域为治理对象,涉及白沙、高棉、罗汉、地瓜、龙吟、罐子窑6个乡镇,覆盖6个乡镇中的71个村。项目区总面积620.8km2。总人口10.0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4.9%,农业人口9.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5.8%。项目区石漠化图斑312个,石漠化面积192.01km2。轻度石漠化面积和中度石漠化面积173.27km2,占项目区石漠化面积的90.2%,强度石漠化面积18.74km2,占项目区石漠化面积的9.8%。
2.项目建设内容:
(1)生态修复工程:在生态修复工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产业
发展的需要,达到生态和经济兼顾的目的。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面积19328.6hm2。其中:封山育林1262.6hm2,营造乔木5067.6hm2,营造灌木林2396.7hm2,经济林1704.8hm2,石山草地改良2622.9hm2(结合非喀斯特草地改良,户均10亩)。
(2)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修建塘堰6口,谷坊181口,
沉沙凼105个,拦沙坝99座,拦山沟16.8 km,沟渠16.6km,河堤整治6.0km,修建作业步道87.7km;坡改梯2665.2hm2,生物梯化1283.3 hm2,土壤培肥2324.0hm2。
(3)喀斯特水开发:提灌站10个,引水渠16.9km,山塘37
1
口,小水池1726口,25m3小水窖7470口(按户数的50%安排),管网化设施11.8km,滴灌7.0 km,喷灌设施70hm2。
(4)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小水电6座,装机容量共15000kw,
建沼气池(一池三改)7830口(户均一口)。
(5)生态移民工程:规划生态移民260户,修建住房260栋,
购生活用品260套,生产用具260套,经济林木50.0hm2(户均2.9亩),基础母畜260头,畜棚260个。
3.项目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28244.59万元,其中直接投资
25581.44万元,占总投资的90.6%;间接投资2663.15万元,占总投资的9.4%。
公益性工程建设投资18344.59万元,主要由政府财政投资解决,经营性建设工程主要是小水电建设,工程投资9900.00万元,由业主通过市场融资解决。
4.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森林面积10190.7hm2,项目区
森林覆盖率增加15个百分点。项目实施给项目区约23843户农户提供项目劳务费用11921.5万元。相当于年新增工作岗位9.53万个,减轻了项目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对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项目实施可较快地提高项目区农户收入,使受益农户年人均收入从1195元提高到2437元左右,帮助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在整个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普安县发改局、普安县林业局、普安县农业局、普安县国土资源局、普安县水利局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2
目 录
第1章 项目背景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 1.1项目背景 ..................................................................................................... 1 1.2立项理由 ..................................................................................................... 2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 1.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6 1.5项目建设依据 ............................................................................................ 9 第2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 11 2.1行政区划 ................................................................................................... 11 2.2自然概况 ................................................................................................... 12 2.3社会经济 ................................................................................................... 17 2.4土地利用 ................................................................................................... 19 2.5石漠化现状 ............................................................................................... 20 第3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 33 3.1项目治理范围 .......................................................................................... 33 3.2项目区概况 ............................................................................................... 34 第4章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 35 4.1指导思想 ................................................................................................... 35
4.2基本原则 ..................................................................................................... 35
4.3建设目标 ................................................................................................... 36 第5章 主要防治模式、建设内容及总体布局.......................................................... 37
3
5.1 防治对策 .................................................................................................. 37 5.2 防治模式 .................................................................................................. 38 5.3工程总体布局 .......................................................................................... 39 5.5防治措施及进度安排 ............................................................................. 40 第6章 项目建设的支持体系 ..................................................................... 44 6.1工程管理 ................................................................................................... 44 6.2科技支撑 ................................................................................................... 46 第7章 环境影响评价.................................................................................. 48 7.1生态环境评价 .......................................................................................... 48 7.2生物多样性评价 ...................................................................................... 48 7.3大气环境评价 .......................................................................................... 49 7.4土壤环境评价 .......................................................................................... 49 7.5水环境评价 ............................................................................................... 49 7.6水土流失评价 .......................................................................................... 50 第8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50 8.1技术经济指标 .......................................................................................... 50 8.2投资估算 ................................................................................................... 52 8.3资金筹措 ................................................................................................... 54 第9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 55 9.1监测评价 ................................................................................................... 55 9.2生态效益 ................................................................................................... 56 9.3经济效益 ................................................................................................... 57
4
9.4社会效益 ................................................................................................... 58 9.5效益评价 ................................................................................................... 58 第10章 保障措施 ........................................................................................ 59 10.1 政策保障 ................................................................................................ 59 10.2 法律保障 ................................................................................................ 59 10.3 其他 ......................................................................................................... 59 第11章 结论与建议 .................................................................................... 61 11.1 结论与讨论 ............................................................................................ 61 11.2 展望与建议 ............................................................................................ 62
附表
附表1普安县社会经济情况表(2003年未) 附表2普安县土地利用规划表 附表3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表
附表4普安县喀斯特防治工程主要建设项目表(2005——2010年) 附表5普安县喀斯特防治工程投资估算表 (2005——2010年) 附图
附图1普安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图 附图2 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分布图
附图3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分区及布局图 附图4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总体布臵示意图
5
910.1hm2,营造防护林(灌木林以茶叶类为主)358.7hm2,经济林115.0hm2,种草606.7hm2;
——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堰塘3口,谷坊66处,拦沙坝3座,沟渠0.8km,河堤整治1.0km,拦山沟3.2 km,作业便道5.9km,坡改梯93.0hm2,土壤培肥380.2hm2;
——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工程:引水渠4.0km,小水池172口,小水窖1700口,管网3.8 km,喷灌20.0 hm2,滴灌2.0 km;
——农村能源工程:沼气池2000口;
——生态移民工程:住房60栋,生活用品60套,生产用具60套,经济林木10.0hm2,基础母畜60头,畜棚60个。
2006年防治面积3346.8hm2,主要安排在老苏河流域,涉及白沙乡。 ——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防治208.8hm2,营造防护林(乔木林)805.6hm2,营造防护林(灌木林以茶叶类为主)1193.5hm2,经济林117.4hm2,种草667.2hm2;
——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堰塘1口,谷坊28处,拦沙坝10座,沟渠1.4km,河堤整治1.0km,拦山沟2.5 km,作业便道0.5km,坡改梯154.3hm2,土壤培肥200.0m2;
——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工程:引水渠1.0km,小水池62口,小水窖1300口,管网2.8 km;
——农村能源工程:小水电2500千瓦,沼气池1200口; ——生态移民工程:住房50栋,生活用品50套,生产用具50套,经济林木20.0hm2,基础母畜50头,畜棚50个。
41
2007年防治面积3914.0hm2,主要安排在下厂河、卢沟河流域,涉及罗汉乡、地瓜镇。
——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防治234.7hm2,营造防护林(乔木林)850.0hm2,营造防护林(灌木林以茶叶类为主)322.0hm2,经济林354.5hm2, 种草742.7hm2;
——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谷坊17处,拦沙坝43座,沉沙凼51个,沟渠2.6km,河堤整治1.0km,拦山沟2.5 km,作业便道12.9km,坡改梯716.6hm2,生物梯化219.2hm2,土壤培肥474.3hm2;
——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工程:提灌站3个,引水渠5.9km,山塘37口,小水池69口,小水窖1020口;
——农村能源工程:小水电7500千瓦,沼气池1220口; ——生态移民工程:住房40栋,生活用品40套,生产用具40套,基础母畜40头,畜棚40个。
2008年防治面积3209.5hm2,主要安排在干河、畔河流域,涉及罐子窑镇。
——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防治361.6hm2,营造防护林(乔木林)1222.1hm2,营造防护林(灌木林以茶叶类为主)226.7hm2,经济林311.4hm2,种草155.9hm2;
——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谷坊28处,沟渠1.0km,拦山沟1.7 km,作业便道2.7km,坡改梯491.2hm2,生物梯化339.1hm2,土壤培肥101.5hm2;
——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工程:引水渠0.5km,小水窖810口;
42
——农村能源工程:沼气池810口;
——生态移民工程:住房20栋,生活用品20套,生产用具20套,基础母畜20头,畜棚20个。
2009年防治面积3183.8hm2,主要安排在地泗河、双江流域,涉及高棉乡。
——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防治220.3hm2,营造防护林(乔木林)406.9hm2,营造防护林(灌木林以茶叶类为主)211.8hm2,经济林711.2hm2,种草57.3hm2;
——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谷坊32处,河堤防治2.0 km,沟渠9.8km,拦山沟2.8km,作业便道63.2km,坡改梯537.0hm2,生物梯化557.2hm2,土壤培肥482.1hm2;
——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工程:提灌站7个,小水池1299口,小水窖1700口,管网4.0km,喷灌40.0 hm2,滴灌4.0 km;
——农村能源工程:小水电2500千瓦,沼气池1700口; ——生态移民工程:住房70栋,生活用品70套,生产用具70套,经济林木20.0hm2,基础母畜70头,畜棚70个。
2010年防治面积3189.8hm2,主要安排在地干河、双江、落泥河及猪场河流域,涉及罗汉乡和龙吟镇。
——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防治217.2hm2,营造防护林(乔木林)872.9hm2,营造防护林(灌木林以茶叶类为主)84.0hm2,经济林95.3hm2,种草393.1hm2;
——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堰塘2口,谷坊10处,拦沙坝
43
43处,沉沙凼51个,河堤防治1.0 km,沟渠1.0km,拦山沟4.1km,作业便道2.5km,坡改梯673.1hm2,生物梯化168.3hm2,土壤培肥685.9hm2;
——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工程:引水渠5.5 km,小水池124口,小水窖940口,管网1.2km,喷灌10.0 hm2,滴灌1.0 km;
——农村能源工程:沼气池900口;
——生态移民工程:住房20栋,生活用品20套,生产用具20套,:基础母畜20头,畜棚20个。
各年度具体建设内容,详见附表4。
第6章 项目建设的支持体系
6.1工程管理
6.1.1工程管理机构
县委、县政府成立“普安县石漠化防治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计划、财政、林业、水利、农业、畜牧、扶贫办、农办、审计等部门组成,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县长和书记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规划、统筹协调、落实措施,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各乡(镇)负责所在辖区内的工程建设,要建立相应机构,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承担第一责任,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协调和安排到位;计划、林业、水利、农业、扶贫等部门要共同协作,负责各自业务范围内技术指导、技术服务。
44
6.1.2 工程管理
(1)项目管理
项目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履行立项审批手续,按设计施工,按进度报账,按标准验收。建立总体设计、施工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建档等一整套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技术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监督检查、验收、审计等具体标准和办法,强化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各项工程建设内容和物资采购,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应推行招标投标制,招投标可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选定。承建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和相应的施工能力,严禁转包和分包。
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承担项目的监理单位必须具有生态工程监理资质,由领导小组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选定。监理单位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
项目检查验收实行年度检查、竣工验收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年度检查由省计划部门组织,同级林业、水利、农业、财政、审计部门参加,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进行。自查要对各项防治开发措施的数量、质量,逐项、逐地块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对单项工程做出总体评价,并提出年度自查报告。年度检查工作按项目对各项措施进行抽样验收,抽样比例按各行业规范执行。项目竣工验收由国家委托的有关单位组织完成。
(2)资金管理
45
的实施,克服多方面的困难,使治理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在治理石漠化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石漠化治理的措施 ⒈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普安县自1999年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县以来,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了6个小流域,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全县减少水土流失5.0%,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恶化和石漠化发展,提高综合防护效能。
⒉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属我省整合后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之一,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尽快培育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涉及14个乡(镇),使普安县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缓解,森林分布更为均匀,在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实现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⒊退耕还林(草)工程
工程的实施使林种结构和林地分布更趋合理,对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保障,实现项目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石漠化治理的经验
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制定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做到项目建设按有关规定实施。普安县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的过程中,由县
31
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实施乡镇也分别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组长由各单位行政负责人担任,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严格按照工程管理的程序申报项目各项资料,项目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后,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投资计划、建设规模及内容组织实施。
⒉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喀斯特山地流域是一个最基本的地域单元,流域内包括有森林、草地、农田、村落、城镇、工厂等子系统,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与流域内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在开展石漠化治理时,必须统筹考虑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统一规划,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促进喀斯特山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⒊石漠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开展宣传,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项目实施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选择。
⒋抓典型、树样板、做示范,引导石漠化治理向面上发展。群众最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石漠化治理效果。如普安县草地畜牧发展的花江黄牛等,经过典型的示范作用,现正逐步向面上推广。
⒌在工程施工方面严格实行招投标制、报账制、合同制,确保工程施工队伍的优化,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治理成果能达到预期的效益;
⒍项目实施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紧密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特别是在经济林、草场等
32
的建设中,积累了一套“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带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项目建设质量的提高和后续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综合持续效益。
⒎是坚持防治与开发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在防治石漠化的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大力开发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果林,让群众在石漠化防治中增加经济收入。
第3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3.1项目治理范围
根据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从2005年到2050年计46年的规划期限,其中第一期工程从2005年到2010年计6年的时间。第一期工程选择对全县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中部地区的黄河、干河、岔河、下厂河、老苏河、卢沟河、双江、畔河、地泗河、落泥河、猪场河、湾河十二条小流域为治理对象,包含白沙、高棉、罗汉、地瓜、龙吟、罐子窑6个乡镇,共涉及6个乡镇71个村。在小流域划分的基础上,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划下达和任务落实的方便,以及便于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以行政乡镇作为流域内的基本单元,统计到乡。项目区总面积620.8km2,占全县面积的43.4%。总人口10.0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4.9%,农业人口9.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5.8%。项目区石漠化图斑312个,石漠化面积192.01km2。轻度石漠化面积和中度石漠化面积173.27km2,占项目区石漠化面积的90.2%,强度石漠化面积18.74km2,占项目区石漠化面积的9.8%。详见附表3。
33
3.2项目区概况 3.2.1自然概况
地貌以中中山为主。岩层出露主要有二叠系下统地层,有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上统地层有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土壤以石灰土为主,其次是黄壤。地带性植被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早已遭受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项目区森林面积7145.9hm2,森林覆盖率11.5%,未成林地2710.2hm2。 3.2.2社会经济情况
土地总面积620.8km2。 2003年末总人口为100455人(少数民族人口38000人),劳动力56371人,人口密度162人/km2。其中农业人口21003户95626人,占区内总人口的95.2%。贫困人口14539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14.5%。人均产量288.3kg。农民人均纯收入1159元。农村主导产业是茶叶、柑桔、烤烟和畜牧业。 3.2.3土地利用情况
耕地21538.7hm2(水田3141.7hm2,平地梯地3054.5hm2),园地140.7hm2,林地16110.9 hm2,牧草地13065.8hm2,建设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11223.9hm2。人均耕地面积0.21hm2。 3.2.4石漠化现状
非喀斯特区面积172.78km2,喀斯特区面积448.02km2。在喀斯特区中,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256.01km2,石漠化面积192.01km2。轻度石漠化面积和中度石漠化面积173.27km2,占项目区石漠化面积的
34
90.2%,强度石漠化面积18.74km2,占项目区石漠化面积的9.8%。
第4章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针对普安县石漠化地区人居环境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土地资源,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系统防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岩溶小流域为防治单元,以科技为支撑,以轻、中度石漠化防治为突破口,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喀斯特石漠化防护体系,全面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增加林草植被覆盖,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通过水利水保措施和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石漠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农村能源建设,减少石漠化地区森林资源消耗,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通过移民搬迁,调整石漠化地区土地承载力。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组装配套适用科技,进而调整石漠化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4.2基本原则
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遵循以下原则:
35
——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的原则;
——科学性、超前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质量第一,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的原则; ——科技成果推广示范与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
——依法行政,照章办事的原则,严格按照《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种子法》、《检疫法》等法律及其实施细则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开展防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保证防治效益和治理质量,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行业规范。
——参与性原则,石漠化防治要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的原则,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集体、个人投入为辅,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防治进程的原则,严格项目管理,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资金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统一。
4.3建设目标
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岩溶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防治,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水利水保、基本农田建设、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及畜禽开发利用等工程和措施,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恢复和增加林草覆盖度,阻止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势头,实现综合防治面积19327.6hm2,使全县喀斯特区10787.6hm2轻度以上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治,7370.8hm2潜在石漠化逆向演变趋势得到有
36
效控制,无石漠化区农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解决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环境。近期(2005—2010年)目标为:
生态修复13054.6hm2,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从现有的16.8%增加到21.8%;基本农田建设6273hm2,使项目建设区人均基本农田提高0.06 hm2;防治水土流失面积9084 hm2;解决人畜饮用及农林用水249万m3;建设小水电6处,建设沼气池7830口,使全县沼气池的普及率达到14.7%。生态移民260户。
第5章 主要防治模式、建设内容及总体布局
5.1 防治对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主要的防治对策有:
⑴ 石灰岩山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技术;
⑵ 喀斯特表层水开发与水池水窑水管网的微型水利工程系统技术; ⑶ 节水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 ⑷ 石山植被恢复的爆破植树技术; ⑸ 旱坡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 ⑹ 中低产田土的改良、培肥技术;
⑺ 以良种、良法为龙头的农业适用组装技术; ⑻ 经果林木规模化育苗、速生丰产技术; ⑼ 发展庭院经济的特色种、养殖配套技术;
37
⑽ 农村文明社区发展核心问题的沼气开发技术等。
5.2 防治模式
突出与防治并重,防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来统筹布局,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模式进行防治,这些模式包括: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防治模式、生态农业与综合防治模式、开发扶贫及生态建设模式、退耕还林与森林生态建设模式、退耕还草与草地畜牧业模式、环境移民与开发式扶贫模式、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模式、风景名胜区与生态旅游区模式等。
生态综合防治模式:针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缺水、缺土、缺林的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进行组装配套,以达到最佳的综合防治效果。
生态农业模式:根据喀斯特生态环境土地类型,实行立体、多层洼地生态经济模式,形成多层次的特殊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形式。结合坡改梯的农田基本建设和防护林建设,把山地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五子登科”(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经济林、地埂种草拴带子,陡坡地种植牧草或绿肥铺毯子,山下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主体生态农业建设措施。
草地畜牧业模式:普安县喀斯特山区草本植物,尤其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生长快,在适宜气候下半年能全部覆盖裸露地面。农民有家庭放养牛、羊的传统习惯,可进行草农牧林结合,以农户为主体,以国家技术人员为依托,根据不同草地类型,组装配套草地畜牧业和农林牧业综合技术,开展多种经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草地畜牧业和可持续发
38
展农业。
环境移民模式:关键是迁入地的环境承载力的估算、区域发展规划与发展项目的选择,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从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和温饱问题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实行开发式扶贫,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以加速经济增长为中心,把治本与治标、近期与远期利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起来,逐步实现以经济发展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社区发展模式:把社区发展与石漠化防治整合起来,突出公众参与的理念与行动,改变村民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改变以环境为代价的利益驱动格局,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社区制度,提高社区居民的自组织和自发展能力,实现社区居民对石漠化防治的主动参与自觉维护,加快喀斯特石山区农村自动增长机制和文明社区建设。
庭园经济:以沼气建设利用为纽带,以稳定或完善“椒(经果林)—猪(养殖)—沼(农村能源)”模式为基础,利用房前屋后及承包土地的生态资源为重点,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内容,加强示范村组庭园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技术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干,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加工相互配套,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5.3工程总体布局
项目主要布局在黄河、湾河、岔河、老苏河、下厂河、卢沟河、干河、畔河、地泗河、双江、落泥河及猪场河流域,涉及白沙乡、高棉乡、罗汉乡、地瓜镇、罐子窑镇和龙吟镇。针对石漠化地域采取防治措施,
39
对于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地域采取预防措施。
4.4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按普安县石漠化防治总体规划,全县石漠化防治总规模为592.5km2,2005年-2010年防治面积193.3k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防治1262.6hm2,营造防护林(乔木林)5067.6hm2,营造防护林(灌木林以茶叶类为主)2396.7 hm2,经济林1704.8hm2,种草2622.9hm2;
——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堰塘6口,谷坊181处,拦沙坝99座,沉沙凼105个,沟渠16.6km,河堤整治6.0km,拦山沟16.8 km, 作业便道87.7km,坡改梯2665.2hm2,生物梯化1283.8hm2,土壤培肥2324.0hm2;
——喀斯特水开发利用工程:提灌站10个,引水渠16.9km,小水塘37口,小水池1726口,小水窖7470口,管网11.8 km,喷灌70.0 hm2,滴灌7.0 km;
——农村能源工程:小水电15000kw,沼气池7830口;
——生态移民工程:住房260栋,生活用品260套,生产用具260套,经济林木50.0hm2,基础母畜260头,畜棚260个。
5.5防治措施及进度安排
2005年-2010年防治面积193.3km2。
2005年,防治面积2483.7hm2,主要安排在黄河、湾河、岔河小河流域,涉及白沙乡和高棉乡。
——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防治20.0hm2,营造防护林(乔木林)
40
石漠化强度分级标准
0.2km图0.2km图斑中等级划分 斑中岩石植被+土被裸露率(%) 覆盖率(%) 非喀斯特区 常态地貌地区 坡度≤25的非梯化旱坡地,农业人口密度一无石漠化 <20 >80 般≤150人/km,林灌草植被浓密,水土流失不明显,宜农林牧地 坡度>25的非梯化旱坡地,农业人口密度一喀斯特区 轻度石漠化 石 中度石漠化 漠 强度石漠化 化 极强度石漠化 >90 <10 71-90 29-10 51-70 49-30 31-50 69-50 潜在石漠化 20-30 80-70 般>150人/km,林灌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明显,宜林牧地 2o2o22参考指标 5.2.3石漠化现状
据贵州师大利用十万分之一精度30米TM卫片人机交互解译结果,普安县非喀斯特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4.1%;无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3.92%;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0.37%;轻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98%;中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76%;强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8%;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09%。
据普安县林业局和发改局组织的全面验正核实,普安县非喀斯特面积占全县面积的34.8%;无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3.7%;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5.5%;轻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8.2%;中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强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7%;没有极
21
强度石漠化面积。
由于计算机判读和现地调查两种工作方法的不同,精度不一样,两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喀斯特区的整体分布趋势与规律基本一致。
本次调查表明,全县非喀斯特区面积497.3 km2,占全县面积的34.8%;喀斯特区面积931.8 km2,占65.2%。喀斯特区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592.5km2,占全县面积的41.2%,是全省石漠化面积比例的2倍多。
在喀斯特面积中,喀斯特区无石漠化面积339.3km2,占喀斯特面积的36.4%;潜在石漠化面积221.1 km2,占23.7%;石漠化面积371.4 km2,占39.9%。详见附表3。
全县14个乡镇中,石漠化面积比重最大的是白沙乡,占全乡面积的62.5%,石漠化比重最小的是三板桥镇,占全乡的0.3%。见下图2-1及附表3。
普安县各乡镇石漠化面积比例图100.080.060.040.020.00.0白沙罐子窑高棉新店雪甫青山罗汉龙呤楼下盘水地瓜窝沿江西坡三板桥石漠化无石漠化
全县石漠化地块从北向南呈间歇性带状分布。北部石漠化面积较多,中部分布最少,南部靠中心县城部份分布较多,最南端的楼下镇又分布较少。
全县石漠化形势非常严峻,部分地区生存条件极差,生态环境几近
22
崩溃,严重威胁着农民、农村、农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2.5.4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背景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南方优越的气候条件下,仅有脆弱的自然环境而无强烈的人为干扰不会形成石漠化,反之,仅有人为干扰而无脆弱的环境也不会形成石漠化。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存在和非喀斯特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有力的证明。因此在喀斯特脆弱环境下强烈的人为干扰是石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石漠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为干扰则是其必要条件。
喀斯特石漠化影响因素众多,成因复杂,但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所致。
(1)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普安县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13646人,到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88824人,2003年比1982年增长35.2%。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祖祖辈辈靠地吃饭的老百姓不得不毁林开荒,垦草种粮,从而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另外,普安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25°以上坡耕地多达16422.8hm2,随着逐年耕种,土层越变越薄,致使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十分严重。
(2)森林植被的破坏,使石漠化进程加剧。解放初期,普安县森林覆盖率达40.0%,但在上世纪50年代末砍伐木材大炼钢铁和70年代末毁林开荒,使森林覆盖率锐减,至1999年森林资源现状调查时仅为16.7%(加灌),致使大面积的土地劣变为裸露的石山、半石山,使石漠化进程加快。
(3)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是普安县石漠化扩大的重要因素。如中营镇
23
和沙子镇开采的众多小煤窑,不管是开采的废渣还是炼焦排放的烟尘都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4)采矿、修路、电站建设等原因造成的工矿型石漠化。 2.5.5石漠化等级分布及分区特征
2.5.5.1石漠化等级分布
潜在石漠化区是指碳酸岩已出露(20%——30%)地表,植被开始遭受破坏,覆盖率(70-80%),人地矛盾开始突出,水土流失强度为轻度,地表水开始下潜,但植被一旦被破坏,立即形成石漠化,人类生存已受到威胁的地区。此类区域在普安县共有22112.5hm2,占全县面积的15.5%。除江西坡镇外,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潜在石漠化面积较大的有罗汉乡、青山镇、新店乡等三个乡镇。
轻度石漠化区是指碳酸岩出露(30%——50%),植被遭受一定强度破坏,覆盖率为50-69%,河流开始干涸,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越来越少,土壤越来越瘠薄,人类生存环境正在丧失的地区。此类区域在普安县共有26041.7hm2,是各类石漠化面积中最多的类型,占全县面积的18.2%。轻度石漠化面积较大的有白沙乡、罐子窑镇、楼下镇、青山镇、雪浦乡、新店乡等六个乡镇。
中度石漠化区是指碳酸岩出露(51——70%),植被遭受强度破坏,覆盖率为30-49%,地下水位下潜,河流已干涸,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水土流失甚为严重。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已丧失的地区。此类区域在普安县共有8607.1hm2,占全县面积的6.0%。中度石漠化面积较大的有高棉乡、雪浦乡、新店乡等三个乡镇。
24
强度石漠化区是指已形成“石海”,人类完全无法生存的地区。此类区域在普安县共有2492hm2,占全县面积的2.7%。强度石漠化面积较大的有高棉乡、龙吟镇二个乡镇。
据调查,普安县无极强度石漠化区。 2.5.5.2石漠化分区特征
根据区域位臵、地貌特征、石漠化等级,遵循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石漠化特点应有明显的相似性;同一类型区必须集中连片的分区原则,按位臵+地貌特征+主导石漠化等级的命名规则,将全县喀斯特区划分为4个大区,并细分为8个小区:
北部中中山轻度石漠化区:包括黄河、老苏河、湾河、干河、格所河、畔河、北盘江、东海河、毛虫河、石古河和者恩河等11条小流域,涉及龙呤镇、罐子窑镇 、白沙乡三个乡镇。是全县的两个重点防治区之一。该区石漠化面积 16052.2 hm2。其中:潜在石漠化面积3939.7 hm2,占全区的24.5%;轻度石漠化面积9280.2hm2,占全区的57.8%;中度石漠化面积2002.5 hm2,占全区的12.5%;强度石漠化面积829.8hm2,占全区的5.2%。
该区可分为两个小区:白沙—罐子窑中中山轻度石漠化生态与农田建设防治区和龙呤中中山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防治区。
白沙—罐子窑中中山轻度石漠化生态与农田建设防治区:包括黄河、老苏河、湾河、干河(部分)、格所河和畔河等6条小流域。该区石漠化面积 11475.6hm2。其中:潜在石漠化面积2680.3hm2,占全区的23.5%;轻度石漠化面积7607.1hm2,占全区的66.3%;中度石漠化面积885.1hm2,
25
正在阅读:
早教中心销售主管岗位职责04-16
唯美伤感失恋后的语句02-11
最新S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精品07-06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试题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第五课时05-06
如何填写优秀共青团员推荐表中的主要事迹-推荐word版05-23
公司三八红旗手财务科长先进事迹材料12-08
参观息烽集中营的心得体会03-27
事业单位1993-2003年历次调整工资标准对照表06-18
肯德基本土化品牌管理之路11-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喀斯特
- 普安县
- 石漠化
- 建议书
- 综合治理
- 项目
- 05108
- 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综合实践
- 六-5 200409在全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现场会上的讲话
- 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 化工原理(杨祖荣主编)课后习题解答
-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 《传热学》导热部分复习题之一--2008 - (2)
- ZBL-610裂缝测深仪操作规程
- 生产运作管理习题
- 笔记本电脑wifi热点创建教程 - 图文
- 客房服务考试题
- 旋挖灌注桩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第一次高级微观经济学试题及解答
- 2019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二)第12讲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文
- 运动控制系统试题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及答案
-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1-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法学专科毕业大作业(1)
- 技能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