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肖复兴作品整理

更新时间:2024-02-03 22: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者印象

肖复兴,1947年生,北京人,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以心灵解析大干世界,以思想感悟芸芸众生。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韧青作家\步人文坛,他的创作一直颇为活跃,以对人生状态的准确描摹、对社会生活的深刻透视为人们所注目。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及范围很广,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文学艺术天地。 链接中考 中考回眸

《桂花》2002年山东淄博中考卷,《母亲》200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2009年湖南娄底中考卷,《宽容是一种爱》2006年江苏徐州中考卷,《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2006年广西南宁中考卷,《德天瀑布(节选)》2007年广西崇左中考卷,《花边饺子》2007年山西临汾中考卷,《生命的平衡》2007年浙江绍兴中考卷,《喝得很慢的土豆汤》2008年江苏淮安中考卷,《前方遭遇塌方》2009年河南省中考卷,《去远方》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卷,《荔枝》2010年江苏淮安中考卷。 真题回放

√《雪人》阅读答案

肖复兴

今年冬天,北京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北京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色的气球和几片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冰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色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狠狠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狠狠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5.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16.“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这里的“溅”能换成“飘”吗?为什么?(4分)

17.“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4分)

18.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4分)

15.(4分)(1)创造(装扮)(2)破坏(污损)(3)喜爱(4)嫌弃(每空1分) 16.(4分)不能,因为“溅”字化无形为有形,比“飘”更能表现孩子们笑声的清脆响亮,它描绘了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能,因为“飘”字写出了孩子们笑声的轻盈悠扬,不仅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而且与上文“雪花飞扬”相照应,比“溅”更能表现笑声传播的广远。)

17.(4分)“漂亮的雪人”象征了美好的事物,它前后的遭遇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痛惜之情,还起到点题和充当线索的作用。

18.(4分)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创造性的劳动;要唤醒人们珍爱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视保护环境。

√去远方 肖复兴

○1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6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

3、第6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去远方”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内容上告诉读者将要去远方独自旅行,在结构上点题,并引出下文中国留学生和“我”去远方的故事。

2、前一个例子侧重于说明年轻时要敢于闯荡,后一个例子侧重于说明闯荡要付出代价,也会成为难忘的回忆。

3、年轻的时候尽管幼稚,但应该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远方闯荡,去放飞心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年轻时敢拼搏,勇闯荡,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4、对儿子去远方是羡慕、支持;对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是佩服他敢于拼搏;自己去北大荒是美好难忘的回忆。

5、年轻是就应该去远方,敢闯敢拼,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可以张扬个性,不要让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遗憾,作者旨在激励年轻人勇于开拓,去经历,去磨练,去培养自我的独立能力和奋斗能力。

√河边的椅子

①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椅子,是在普林斯顿旁的达拉威尔河边。

②其实,只是一种防腐木做成的普通长椅,没有油漆,很朴素,在公园里常见。但是,我见到的椅子的后背钉有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几行小字,是孩子纪念逝世的父母,最后是两个孩子的署名,一个叫安妮,一个叫斯特凡。

③也许,是我见识浅陋,在国内未曾见过这样的椅子,因私人的介入,让公共空间飘荡着个人化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与他人分享。很显然,这是叫安妮和斯特凡的两个孩子思念父母而捐助设立的长椅。很像我们这里在植树节里栽下的亲情树。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法子,既可以解决一部分公共事务的费用,又可以寄托私人的情感于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可以想象,在平常的日子里,安妮和斯特凡来到这里坐坐这把长椅,对父母的思念会变得格外的实在和别样;而别的人如我这样的陌生人偶然路过这里,坐坐这把长椅,会想起这样两个孝顺的孩子,和他们一起把思念付于河边绿树摇曳的清风中。

④后来,我发现,在达拉威尔河边和它旁边的运河两岸,到处是这样的椅子,椅背上都钉有这样的小铜牌。捐助者通过这把普通的长椅,寄托着他们各种各样的感情,有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有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有对金婚银婚老人的祝贺,有对远方朋友的牵挂,有对尊敬老师的感激,有对儿时伙伴的问候,有对子女孙辈的心愿??普通的长椅,忽然变得不普通起来,仿佛成为盛满缤纷鲜花的花篮,盈盈盛满了这样芬芳美好的祝福;或者像是我们乡间古老的心愿树,枝叶间挂满人们各式各样心愿的红布条。那些平常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情感,有了这样一把椅子的承载,一下子变得丰盈而别致,让人触手可摸了。

⑤当然,人们表达情感,有许多方式,如今流行的是手机短信和贺卡。在美国的商店里,卖贺卡的专柜都非常丰富多彩,花哨而多样,分门别类,细致入微,如同手机短信一样早就替你设计好了各种各样的感情抒发,光是给孩子的,就分男孩女孩,从刚出生到一至十二个月,一岁、两岁,一直到十几岁,各种图案,不同祝词,应有尽有,供你各取所需。这样的感情表达,似乎已经程式化、格式化,远不如河边的椅子的情感表达那样朴素,而且又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⑥后来,我发现并不仅仅在河边,在很多地方,包括小镇,也包括城市,在公园,在路边,在博物馆的花丛中,都有这样的椅子和我不期而遇。椅背上小小的铜牌,像是从椅子上

开出的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喷吐着那些我永远也不会认识的陌生人的各种情感。虽然,人是陌生的,但那些情感却是熟悉的,是亲切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陌生的地方,每逢发现这样的椅子,我都要暗暗地惊喜一番,都要在椅子上坐一会儿,细细地品味一下捐助者通过这把椅子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猜想着他们长得是什么样子,想象着他们会不会常常来看看这把椅子,就像常常来看望他们的亲人或朋友一样,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虽然恬淡,却明净清澈,宁静致远;还是他们像寄送贺卡一样,随手抛掷,时过境迁之后就忘掉了,然后再如法炮制,派送一张新的贺卡?

⑦我不知道美国人如何对待这样的椅子。我对这样的椅子充满感情和想象,以为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感情表面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奢靡却实际已经日趋淡化和形式化的现代社会,是一种朴素而低

调的方式,虽不可能完成对于人们感情的救赎,起码可以让我们回归质朴一些的原点上。 (选自《今晚报》)

1.作者通过写美国“河边的椅子”,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

2.第④段中,作者说“普通的长椅,忽然变得不普通起来\,结合上下文,说说这里的“普通”和“不普通”具体指什么。

3.本文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国商店里卖的贺卡?

4.请从修辞角度品味下面语句表达的妙处。

椅背上小小的铜牌,像是从椅子上开出的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喷吐着那些我永远也不 会认识的陌生人的各种情感。

5.读了本文,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在“回归质朴一些的原点”方面你是否深受启发? 假如明天是“母亲节”,请你设计一种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方式,把你对母亲的爱恋与感恩之情质朴地表达出来。(要求:所设计方式应具有可操作性,陈述文字50字左右)

答案:

1.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寻找一种朴素而低调的情感表达方式。 2.“普通”指这些椅子只是由一种防腐木做成的长椅,没有油漆,很朴素,在公园里很常见;“不普通”则指这些椅子承载着那些平常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情感,使其变得丰盈而别致,让人触手可摸;让公共空间飘荡着个人化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与他人分享。

3.突出强调贺卡这种流行的情感表达方式的程式化他和格式化,反衬“河边椅子”情感表达方式的朴素低调且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4.该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椅背上的铜牌”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动人魅力。 5.示例:为母亲洗脚:母亲节这天.在母亲睡觉前,专门打一盆温水,替母亲洗脚,边洗边为母亲按摩脚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恋与感恩之情。

√窗前的母亲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版本1

1.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6分)

(1)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3.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4.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

因。(6分)

答案

1.不矛盾。\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2.(1)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2)比喻。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3.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文意。

4.(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窗\是联系母亲和外界的纽带。(2)\窗\是母亲目送子女出去、盼望子女归来的地方,\窗\是联系母亲和子女的纽带。(3)\窗\还连接着母亲的现在和过去,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

版本2】

16.文中第五段划横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细节,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门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

17.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一个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的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 (2)只有太阳悄悄地移过窗前

18.文章第六段写到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后面又说“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19.探究思考:写母亲的角度可以有很多,本文为什么单单选择写“窗前”的母亲?

【参考答案】

16.“还”和“已经”。它们简洁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盼望儿女归家的急切心情。

17.第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因为它描述了太阳移动的过程,突出了时间慢慢流逝的过程,表现了母亲一个人长时间守候在窗前的寂寞。而第二个句子只叙述了过程,淡而无味。

18.不矛盾。前面说是“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说,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19.(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总是站在窗前,“窗”是母亲目送我们出去、盼望我们归来的地方,“窗”是沟通母亲和我们的纽带。

(2)“窗口”又是沟通母亲和外界的纽带,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在窗口母亲见到了她认为新鲜的事。

(3)“窗口”还沟通着母亲的过去和现在,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联想起过去的时光。

(4)“窗口”还是我们了解母亲、感受母亲情感的通道。母亲在窗口凝望的身影,传达着她对我们深深的爱和牵念,也传达着她的寂寞孤独。

(5)“窗前”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空荡荡的窗口,还存留着我们对母亲的回忆,勾起我们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6)将母亲的形象定格于“窗前”,通过一个小小的窗口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和情感,切入点小,笔墨集中,但内蕴丰富,形象丰满。构思巧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城市的雪 肖复兴

如今,地球普遍变暖变旱,冬天里的雪已经越来越稀罕。特别是在城里,难得飘落下来一场雪,如同难得见到一位真正清纯可人的美人一样了。

城市的雪,从入冬以来就一直在期盼中。仿佛要和春天里的沙尘暴有意做着强烈的对比,沙尘暴不请自到,而且次数频繁地光临,并不受城市的欢迎,但是,受欢迎的雪却在冬天里总是姗姗来迟,像是一位难产的高龄孕妇。以往的日子里,最耐不住性子的是渴望下雪天能够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如今,最焦灼不堪的是城边的滑雪场,总也等不来雪,只好先急不可耐地鼓动起人工造雪机,将人造的雪花纷纷扬地吹了出来,那只不过是冬天的赝品。

城市的雪,终于在期盼中飘洒下来,不用多久,便不再受欢迎,仿佛约会前的憧憬在见面的瞬间便顷刻扫兴地坍塌。雪落在树木上,再不会有玉树琼枝;雪落在房檐上,再不会有晶莹的曲线;雪落在院子里,再不会有茸茸的地毯和小狗跑在上面踩出的花瓣一样的脚印;雪落在马路上,很快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黑乎乎一摊摊泥泞的雪水。也很难见到雪人,即使偶尔见到了雪人,也是脏兮兮的。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的废气,一起尽情地把雪人的脸和全身涂抹得尘垢遍体,再没有原先那种洁白可爱,如同衣衫褴褛的弃儿。前两天哈尔滨下了一场雪,我在街头见到一个雪人,上午刚刚见到时,它还高高大大,插着胡萝卜的鼻子和橘子的眼睛,格外鲜艳夺目,没到中午,它已经脏成一团,附近餐馆倒出的污水,无情地将它浇头灌顶,把它当成了污水桶。而我在尚志公园转了一圈,只看到一个雪人,小得如同一个布娃娃。公园并不能够为它遮挡污染,它一样脏兮兮的,只有头顶上盖着一个肯德基盛炸鸡块的小盒子,权且当一顶帽子,闪烁着带有油渍渍的色彩,像是故意给雪作的一个黑色幽默。

城市的雪,再不是大自然送来的冬天的礼物,而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成为了城市污浊的乞儿,成为了PH试纸一样测试城市污染的显形器。

其实,雪是无辜的,雪到了城市,没有得到娇惯和恩宠,相反被城市带坏了。雪的本色应该是洁白晶莹可爱的,却这样一次次地受到了伤害。我想起俄罗斯的作家普里什文曾经写过的《星星般的初雪》,他说:“雪花仿佛是从星星上飘下来的,它们落在地上,也像星星一般烁亮。”他又说:“今天来到莫斯科,一眼发现马路上也有星星一般的初雪,而且那样轻、麻雀落在上面,一会儿又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上便飘下一大堆星星来。”

只是,如今的城市,无论莫斯科还是哈尔滨,再不会有这样星星般的雪花了,再也不会有雪中飞起的麻雀翅膀上飘下一大堆星星的景象了。

早年在北大荒,我倒是见过一种叫雪雀的鸟,特别爱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出来,飞起飞落,格外活跃。它们和麻雀一样大小,浑身上下的羽毛和雪花一样的白,大概是长年洁白

的雪帮助它的一种变异,环境的力量有时强大得超乎想象。心里暗想,今天这种雪雀要是飞进城市,也得随雪花一起再变异回去,羽毛重新变成褐色,甚至乌鸦一样的黑色。

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

(选自《新晚报》2008年1月7日)

14、城市的雪在人们期盼中降临后不久却“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说明其具体原因。(6分)

答: 15、作者文末说:“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这句话有什么含意?(6分)

答:

16、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城市的雪景?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

17、在文章末尾,作者联想到雪雀飞进城市后羽毛变异的情形,有何表达作用?(4分) 答:

14、①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的废气将它涂抹得尘垢遍体;②附近餐馆乱泼脏水,把它当成了污水桶;③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一摊泥泞的黑水。

15、城市洁白晶莹的雪景因城市环境污染而悄然消逝,人们对雪的美好印象只存留在梦里、童话和诗文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晶莹洁白的雪景的怀念和因美景不再而产生的怅惘,对城市现实环境亚化的忧伤之情。

16、答案示例:①比喻。把“雪”比作“清纯可人的美人”,突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期盼降雪之情;②排比。连用三个“再不会有”排比成句,造成强烈的语势,突出作者对洁白晶莹雪影的憧憬和对城市污染后雪天美景不再的惋惜之情。③引用。引用了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的《星星般的初雪》中的语句,含蓄地表达了对冬天晶莹雪景的赞颂,对目前城市环境污染的不满之情。

17、通过雪雀羽毛颜色的变异,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巨大的反差效果,突出城市环境恶化的严重,表达作者内心的不满和忧愤,从而深化了文章中心。

荔枝 肖复兴

(1)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2)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3)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

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母亲竞像孩子一样高兴。 (4)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5)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素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相信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6)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小孙子一部分。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7)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选自《最阕读》,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体会第(3)段中划线词语“托”的妙处。

2.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3.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含的情感,展开合理想像,写出作者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4.第(3)段中,面对母亲买回来的沙果,作者“连声说真好吃”、“不住口说真便宜”。对作者这种安慰母亲的“把戏”,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托”解释为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这里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母亲舍不得吃的神态,侧面反映出母亲平时的节俭,也说明平时“我\很少买好东西给母亲吃。

2.示例:我觉得文章中的母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舍不得吃好的东西,总是将好的东西留给别人,一生勤俭节约。

3.情感:饱含作者无法弥补的遗憾之情,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永远不会改变,母亲勤劳节俭、爱幼和谐、关爱他人的精神将会影响作者一辈子。 作者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示例:妈妈,我永远爱您,您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孝敬您,可是您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的心间。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应结合全文感情基调和内容进行合理分析。

4.示例:①赞同。因为“我”知道母亲舍不得买好吃的东西,这样说假话,会给母亲带来安慰,不会伤她的自尊心。 ②不赞同。因为“我\这些假话母亲是知道的,亲人之间应该

坦诚相待,说出真实的心里话,会更加地促进和谐,让母亲了解自己是真心地关心她,何乐而不为呢? 品读演练

超重的爱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颜色,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撅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这时,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 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抹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这位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选自《意林》)

1.阅读全文,说说题目“超重”的含义。 2.“儿行千里母担忧”,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表现父母这种情感的句子。

3.文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待的? 4.对文中的儿子和女儿,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答案:

1.既指所带行李超重,又指父母情感超重。

2.①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②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 3.不一样。儿子嫌带的多,女儿嫌带的少。不管什么原因,都是对父母的不理解。

4.提示:文中的小萍对母亲的态度是不尊重、不理解的。我们在劝说时要提醒他们多为父母着想,不要不顾父母的感受。

两角钱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发现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近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身风尘仆仆的工装,不用说,也是工地上的民工,跟着大人们一起来寄钱。他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儿边,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根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睛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看着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更让我感到奇怪。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工作人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就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差点没和她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动了一下,警戒地回头一看,是那个小民工。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甲]冲我笑了笑,“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得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是两角钱,也是他的血汗钱。我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接过两角钱,工作人员的脸上呈现了笑容。邮戳在信件上欢快地响了起来。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子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儿边,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露出了笑容,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吗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句:“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乙]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不过,我有时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选自《北京晚报》,有改动)

1、文章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请你概括回答。

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发现他的眼睛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看着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

?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哪种感觉。

3、文中说“我发现他的眼睛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文中数次写到小民工的“笑”,请结合[甲][乙]句的语境揣摩其心理,分别说说他为什么笑?

[甲]

[乙] 5、“我”有了零钱后却没有把钱还给那个小民工,你觉得“我”这样做对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做民工的男孩在“我”因缺少两角钱邮费而为难时,给了“我”两角钱。 2、?表现了男孩的羞怯心理,他很想帮“我”,但又担心自己是民工,怕“我”不会接受他的帮助而自讨没趣。

(2)反映了男孩纯洁天真的心灵(帮助人没有任何私心),也让“我”在世俗的社会中看到了一种天真(美好的希望)。

3、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成功地刻画了“小民工”想帮助“我”又怕“我”不接受帮助而犹豫不决的心理。 4、[甲]:一是用笑掩盖自己和陌生人说话的羞怯,二是用笑表达自己的善意,以消除“我”的戒备。 [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高兴,也是因为于得到了别人的感谢而感到满足。

5、示例一:我觉得对。因为男孩帮助了“我”这样一个大人,一个看起来比较有身份的人,他内心会有一种价值感和愉悦感。而“我”把钱还给他,可能会因此破坏他这种美好的感觉。

示例二:我觉得不对。因为虽然只有两角钱,那也是男孩的血汗钱,把钱还给他,实际上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关心,是对助人为乐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赞许,同时也表达了“我”的感谢之情。

15.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6.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4分)

17.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 透明”的含义。(2分)

18.“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2分)

19.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

20.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3分) 答案:

(一)(16分)

15.“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1分),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1分),令“我”感动难忘(1分)。(大意相同即可) 16.示例:

①“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 小得像个豆芽菜”,通过外貌描 写点明男孩子生活的艰辛,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的善良。

②“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 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

③“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

(任选其中两种进行分析即可给分)(4分)

17.“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大意相同即可)(2分)

18.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2分) 19.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1分)是快乐和自豪的(1分)。 20.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1分) 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1分)

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1分)

人心需要一点脆弱

我有一个朋友,假期没有像有的人那样往风景热闹的地方跑,偏偏跑到当年他插队的地方。那是一个叫做西尔根的地方,很动听也很陌生的名字。走之前,全家没有一个人同意他走,是啊,都离开那里边26年了,没有任何的联系,干吗心血来潮非要去那里?他偏偏就是一意孤行,只好偷偷地离开家,上了奔向内蒙古草原的火车,就像年前他离开北京去西尔根那天一样,也是独自一人,傍晚的夕阳红,显得有些凄清。

其实,上了火车,他自己也没明白为什么一根筋似的非要去大老远跑一趟那里,也许就像罗大佑歌里唱的那样,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或许味道现在变得不好,彩色电视机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久居城市,天天见到的就是这些钢筋水泥和化了妆的脸,心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硬得油盐不进,真是容易心烦意乱,他要躲个清静,突然想起了离开已经6年的那个遥远的草原。

他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又坐了一大半天的汽车,他就是要奔向那个叫西尔根的地方。他终于见到了西尔根,和在西尔根想见的人,他曾经在那里度过了整个青春期,那地方怎么能够像吃鱼吐刺似的轻易地剔除得提呢,许多和青春连在一起的东西和地方,不管好坏,西尔根,有时会在心中叫着宁,就像叫着自己名字一样。

因为最后几年他当了民办教师,他教过的学生先中呼喊着巴克西依乐咧蒙语,老师来了,都跑了过来,却不是他想象有样子,个个已经面目全非,有的还居然有了孙子,能不让他大感慨流年暗换?

又听见了熟悉的蒙语,又吃到了熟悉的手扒羊肉,又喝到了熟悉的奶皮子,又闻到了熟悉的乌子莫,拌炒米的香味和属于西尔根草原中的清香,酒耳热之际,这些学生们对他说老师,

我们给你唱首歌吧,他以为是常见的蒙古族人唱喝酒时的唱歌助兴,那就唱吧,没想到他们忽然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齐声唱的竟是非年前自己教他们的那首歌,如果不是他们唱,他几乎都要忘光了,他一辈子就自编了这么一首歌,26年了,他们居然还记得,记得这么清清楚楚,不知怎么搞的,当着那么多的学生,他一下子竟泪流满面。

一首陈年老歌就让自己的眼泪没有出息的流出来。

其实,有时候,人心需要一点脆弱,我们太崇尚所谓的强人和牛仔硬汉,像时时穿着盔甲,举着盾牌似的,会让人受不了,就像城市要是处处都变成了坚硬的钢筋水泥,露不出一点儿泥土的地方,就不能让雨水渗进去,滋润出一片青草,如果我们还能够行色匆匆中偶然一首陈年老歌或被一些微小的事所打动,说明我们无药可救。

有时候,脆弱就是测量我们是否还有可救药的一张PH试纸。(选自《青年博览》) 1.他为什么要一个人偷偷地跑到西尔根去?谈谈你的理解。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他自己也没有明白为什么一根筋...似的非要大老远地跑一趟那里。 (2)一首陈年老歌就让自己的眼泪没出息...地流出来。

3.“有时候,人心需要一点脆弱”,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脆弱”的具体表现。

4.26年后,他听着学生唱着他自编的歌曲,禁不住泪流满面。请发挥想象,简要描述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答案:

1.示例:出于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2.(1)形容人很固执。 (2)贬义词褒用,在这里指自己非常感动。

3.①被一首陈年老歌或一些微小的事所打动。②被微小的美好的往事所打动。 4.示例:想不到当年自编的这首歌曲,同学们还记得,真让人感动。

史可法的扬州

肖复兴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私家园林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势趋粉黛,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不仅只有 - 8 -

精致的扬州炒饭和扬州灌汤包子,而且有了可触可摸的历史的感觉,有了能够遥想当年的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飨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明月梅花的比兴与对仗,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飨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有何应钦题写“气壮山河”的匾额;飨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据说应该是四季常

青,不知为什么现在却是有些草色枯黄。

飨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最值得一观。史可法是官员,他的书法却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特别是书写的内容,古韵猎猎,心事茫茫,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高贵和如今一些官员半吊子的书法不可同日而语。“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自学古贤修静气,唯应野鹤共高情”、“千里遇师从枕喜,一生报国托文章”??特别是他写给多尔衮的《复摄政王书》,深表春秋大义,社稷之情,一气呵成,秋高气爽,酣畅淋漓,让人会想起文天祥的那首《正气歌》。

他的遗书更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如此慷慨赴义,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色泽如润,依然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立碑立墓。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因为战后史德威找史可法的尸体时,已经找不到了。《明史》里记载:“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祠堂一年四季都在怀念先烈的!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满祠堂后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等等,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在扬州,史可法配有这样花开花落不间断的鲜花簇拥下的魂归之处。

更何况,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1、本文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2、在作者看来,扬州与南方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阅读全文,说说几百年来扬州人民对史可法怀着怎样的感情。 4、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扬州精神”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1.参观顺序(或空间顺序)。

2.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

3.敬佩、怀念之情。

4.不好。改后和原文赞扬史可法这一内容脱节,另外,史可法领导扬州军民誓死抗击清军的扬州保卫战是扬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代表,在扬州史可法舍生取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史可法的扬州”更能揭示出“扬州精神”中不屈不挠、誓死抗击清军的内涵。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是它里面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将这两片像船一样而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一朝阳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

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子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莱。每年夏天,母亲经常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莱。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是因为再等不到那个时候了。这样的莱,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她依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围绕苦瓜,文章写了母亲爱子的哪两件事? 2.结合文章中心,说说下面一句话的内涵: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

3.文章用“苦瓜”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4.母爱是无私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文章写了母亲为我种苦瓜 母亲为我炒苦瓜做的菜 2件事 2:“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的食物”通过写苦瓜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间接的写出了,母亲宁愿生化中的苦头自己承受,也不愿意让孩子们承受。

3:苦瓜为题首先是作文章的线索作用,在文章中穿插着苦瓜一词,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文章中母亲为了让我开心,种苦瓜,自己不喜欢吃苦瓜,为了让我吃苦瓜,总是炒苦瓜做的菜。表达了母爱是无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母爱同样如此:我们的母亲对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求任何回报,当我们考试考不好时,她们可能会唠叨,当我们回家回晚时她们总会操心等。这一切都表达了母爱。更表达了母爱是无私的。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喜出望外)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经久不衰) 3.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答: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 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喜出望外)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经久不衰) 答::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3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答::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4 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是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

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习题

1、“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_______的感情。 2、本文共写了六件事,详略安排得当。找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3、去火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吗?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4、体会“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这句话,联系上文,写出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5、作者把母亲比做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想一想,还可以把母亲比做什么?仿照作者的句子,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

答案

1、赞美、感激、怀念。 2、(1)为了使我的伤及时得到救治,妈妈背着我跑到医院。

(2)为了省出一个人吃饭,让我和弟弟吃饱饭,妈妈远嫁亲生女儿。 3、妈妈不认为这样好。 总说“好”是为了安抚那流血的心。 4、(1)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2)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欣慰。

5、如:母亲是儿女一生的支柱,有了母亲,儿女在外不管多劳累,多辛苦,受了多少委屈,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的笑脸,一切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听了母亲宽慰的话语,任何风浪就

会踩在脚下,如果说人的一生,有一根坚强的柱子让你不倒,那就是母亲。(比喻贴切、表述清楚合理即可。)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2.第三段写道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这是为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十一段的主要内容

4.阅读第十二段,联系全文.分析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的原因

5.本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文末说世上有一部书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面对母亲这部永远写不完的书.请将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接受(好感) 感谢(感激) 怀念(思念,愧疚) 2.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也包含着对生母的思念.

3.写继母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内蒙. 4.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以前的无知而愧疚.

5.(1)不是生母,胜似生母,答勤劳,善良,无私,包容(宽容也可);

(2)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天下的母亲最大多数是值得歌颂的,我们要学习 母亲的优良品质,努力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①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我还是在梦中经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原来,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②记得那一年我刚大学毕业,母亲大病初愈。由于好几年一直躺在病床上,母亲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再吃药了,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是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一颗心禁不住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精神分裂症,常常是在半夜和清晨时忽然醒来跳下床,我生怕她旧病复发,便悄悄爬起来往外看,只见母亲站在地上甩胳臂伸腿弯腰,有规律地反复着,那动作有些笨拙和呆滞,看得出,她是在做自己杜撰出来的早操。我的心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母亲知道练身体了,这是好事,再老的人对生命也有着本能的向往。

③大概母亲后来发现了每早的锻炼吵醒了我的懒觉,便到院子里去练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臂腿比以前有劲儿多了,饭量也好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很冷,我对母亲说:“妈,您就在屋子里练吧,不碍事的,我睡觉死。”母亲却说:“外面的空气好。” ④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您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话说得我的心头一沉,我才知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义看得这样的直接和明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这话和她天天清早锻炼身体的情景,总感动不已。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给孩子添一点累赘。母亲是无疾而终,临终的那天,她都将自己的衣服包括袜子和手绢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门里。

⑤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是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并将她的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

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得不周,总以为生命是属于自己的,自己痛苦就痛苦罢了,

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我们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位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无论如何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他没推辞,走到台前,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令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非常好听。(选自《品悟》,有删改)

1.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处省略了“我”的心理描写,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读书卡片 篇目:《前方遭遇塌方》 作者:肖复兴 摘句:一个人的性格会在平常的日子里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显,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的恶劣和行车的艰难。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展开情节(描写人物)作铺垫。(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不下吧,情况确实很危险;下去吧,就剩司机一个人了,多不仗义啊。还是留下给他做个伴儿吧,起码能给他壮壮胆。

3.拟人(比拟、拟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岷江江水的凶猛,突出行车的危险。 4.示例:

①沉稳果断:遭遇塌方时,不慌乱,冷静处理。

②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让大家下车,把危险留给自己。

③富有行车经验:路况好时开车“平稳”,路况险时“小心谨慎”,过了危险地带“飞快地加速”。

④普通但又勇敢:尽管紧张得手心里都是冷汗,但还是勇敢地面对危险的挑战。

⑤稳重,不张扬:大家在车上唱歌时,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举办晚会时,他”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大家唱歌”,其实他唱歌“非常好听”。 ⑥能记着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主动邀请陪他过险关的“我”一起唱歌。(任意答出两个方面,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5.示例: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3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