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42题专项突破训练

更新时间:2024-06-20 1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历史主观材料题训练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1.考点:Y5: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外的社会转型.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的表现及其影响.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和14﹣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解答: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论题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论题二是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表现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即可;论题二可从14﹣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影响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各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他们提出的新思想中,法家思想在战国至秦占据统治地位,汉初黄老之学一度崛起,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主流,宋明理学更是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基础的实质变化,社会文化也实现了成功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推动了文化的成功转型.

阐述:14、15世纪,意大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天主教会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他们提倡人文主义思想,

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世生活的幸福.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6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阻碍,从德意志开始的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观念,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17~18世纪,欧洲又兴起了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理性王国上来.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做了舆论准备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

总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社会变迁的结果,它们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精神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的社会转型.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14﹣18世纪欧洲的社会剧变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读世界人口的指数增长曲线图,提取图中所示任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及解析: 2.答案: 示例一:

信息:世界人口在近现代增长迅速。

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高产粮食作物在全球的传播和种植;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人权思想的进步。 示例二:

信息:世界人口在古代增长较为缓慢。

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作物产量普遍较低;科技和医学落后或疾病威胁;神权思想和禁欲主义。

点睛:本题属于观点类论述题,提取某一信息即形成对材料的某一观点。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观点一定要明确;第二多角度有逻辑地论证;第三,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第四,语言表达通顺准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3.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根据以下史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史料 伏尔泰 “孔夫子不徽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沙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泽东 “秦始皇比孔于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论语》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评分说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有论有史、层次分明、逻辑顺杨;评判准确全面。

答案及解析:

3.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 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对伏尔泰、毛泽东以及《论语》孔子的道德观、孔子的法治思想的评价.需要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解答:

第一小问的主题,依据材料表格可以从孔子的道德观、孔子的法治思想来确立主题.第二小问的分析和评判,如主题一孔子的道德观,结合表格中伏尔泰、毛泽东、《论语》对孔子倡导的道德观进行评价即可;如主题二孔子的法治思想,结合表格中伏尔泰、毛泽东、孔子自己的观点对孔子的法治思想进行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分析:

l、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2、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3、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

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分析:

l、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2、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评判:

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要求: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4.示例:

二战以来,人类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在物质文明方面,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的建立,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中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人类文明在经济方面已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政治文明方面,二战前的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民主政治,亚非拉国家也把追求政治民主化作为革命的目标;而二战后的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以及美国男女平权运动,说明追求自由平等已成为时代潮流。在精神文明方面,以电子计算机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说明人类对发展和自身命运的反思。

但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都是与问题相伴而生的。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会带来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绿色和平组织的建立正说明问题的严重性。1982年,民主政治发达的美国并未通过主张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建立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任重而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3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