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培训的具体内容及培训方法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25 07: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奥赛培训的具体内容及培训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理论竞赛内容特点及培训方式的研究

一、竞赛大纲简介(目标研究)

讨论中学奥赛对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不能脱离竞赛具体内容来讨论。虽然竞赛试题的基本命题思想是考察学生能力,但用什么东西来考,用什么方式来考,考察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均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将直接影响与决定师生活动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结果。

首先我们剖析竞赛要求的知识水平是什么?

目前规定:化学竞赛作为一种课外活动,知识水平源于中学化学及中学所学其它科目的知识,但适当高于高中化学教材水平。究竟高多少?从大纲中可得出如下几点认识:⑴增加了若干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是:无机中过渡元素的性质及主族元素中更多的相关化合物知识。⑵补充了物质结构的理论内容,尤其是涉及晶体结构与杂化理论的知识。⑶补充了有机化学中典型的大学内容的相应知识与有机立体化学知识。⑷加深与系统化了化学基本原理并强调定量化处理,如:化学平衡、电化学及配位化学知识。⑸决赛中着重增加了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知识(要求定量计算,但不使用微积分),并增加了有机合成、容量分析、有机立体化学及电化学的定量处理知识。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分初赛(省级赛区竞赛)和决赛(冬令营)及国家队选手选拔赛(国家集训队)共三个阶段,因此,中国化学会特制订了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基本要求,旨在明确全国初赛与决赛试题的水平,作为试题命题的依据。关于国家队选手选拔赛内容根据当年国际化学奥赛预备题确定,竞赛大纲不涉及。

大纲规定,现行中学化学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均属初赛内容。初赛基本要求在原理知识上与人教版《化学读本》的水平一致,但对某些化学原理的定量关系、物质结构、立体化学与有机化学上作了适当的补充。初赛要求的描述化学知识以达到国际化学竞赛大纲一级水平为准,该大纲的二级、三

级知识均不要求在记忆基础上应用,决赛要求的是在初赛水平上加上更多定量的要求(如电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配位化学)及更高的立体化学及更复杂的结构化学知识及有机合成知识。

至于描述化学知识原则上以达到国际化学竞赛二级知识水平为度。该大纲三级知识均不要求在记忆基础上使用。

而国际化学一级知识水平相当于和Nuffield—o水平相吻合,二级知识水平大致与Nuffield A水平吻合,三级知识大致与大学本科低年级知识水平。并特指明:“知识分级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竞赛前参赛选手需要记忆多少知识作为解题的基础,不等于在竞赛试题中不得出现超纲的供参赛选手现学现用的化学知识信息以便考核参赛选手把握新知识内涵的能力(学习能力)与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为什么中学化学竞赛大纲如此规定竞赛知识水平呢?原因有3个: ⑴我国中学化学与大多数国家的大学预科的中学化学课程相比有一系列不足“如中学化学总课时数较低,基本化学事实较少,基本原理涉及的概念少,联系实际过少。”⑵我国中学教师及教育界的教学方式与西方相比有很大的偏差与缺陷。表现在:对事实细节与理论解释的关系把握不好。一方面是师生对事事原因穷追不舍,似乎越细越好,如:有中学生问:为什么H2与D2混合后仍叫纯净物?究竟能不能把H+与D-互称为同位素?为什么形成充满与半充满结构的原子就较稳定?事实上,对许多事情的原因,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只能谈到一定的层次。因为竞赛完全不增大知识背景,不引入丰富的理论知识,许多问题将无法解决。现实中不难看到,聪明的学生死扣一个概念严不严密,如讨论什么叫元素?什么叫混合物?总在问H2和D2混合是不是混合物这类问题,而不能对整体化学知识用结构观与能量观去分析归纳与比较。总之,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让学生较早形成系统完整的化学理论观点,才有利于真正形成过硬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对解题技巧与计算方法要求过高。表现在对一些形成科学整体认识及基本概念系统都不十分重要的知识也作过多思维训练的深

化练习。如:强调非常复杂的方程式的配平及非常繁复的计算方法。化学竞赛中适当加大知识背景就从一定角度上修正了这些弊病。但现实中不少教师传统观念未充分改变,仍沉醉于大量机械重复与训练。⑶第三个原因是国内三级竞赛制度与培训时间阶段表对内容有制约。由于竞赛有四个目的:普级、探索、促进与选拔。竞赛大纲如此规定是兼顾普及与提高的两方面的需要。目前初赛的知识水平包括作为学生参赛前已知的具体化学知识与原理性知识较前几年已有大幅度下降,但应该注意能力层次并未降低。因此,大纲严格控制考察范围就能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考察与促进学生建立化学整体观念,弥补课程建设中的某些不足。初赛后不少教师认为:“知识内容范围虽然不如以往大,但由于题目设计灵活,能力要求高,反面比做大学习题更难。”

二、题型特点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对奥赛题型,解题方法及评分标准的研究历来为奥赛教师所重视。命题教师也多次就国家冬令营题与初赛题作剖析与说明。笔者认为:研究题型与解题方法能够看出竞赛对能力的要求有多高,考察的能力类型是什么以及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能力训练。

如果说知识水平与内容从大纲中可看得很清楚,那么能力要求则从考题上才易看得很清楚。

综观这几年的全国初赛试题,笔者认为主要题型有:

⑴化学综合性推断题(科学谜语题)(分无机、有机两类,一般融合有数据计算的内容)

⑵考察空间能力的立体化学和晶体结构的题(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立体几何计算能力)

⑶实验过程设计与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题。 ⑷联系生活、生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 ⑸融合数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的题。

以上主要是从知识内容特点上作的分类。如果从思维角度看,奥赛试题有

很强的信息给予与加工的性质。正是ICho实施过程中“推出了一类以新的化学现象、合成方法、物质性质和实验数据为背景的信息给予题,从而使化学问题朝着复杂性、新颖性和开放性的方向演进。这类题的特点是:问题的叙述是原始形态,命题者不作过细的提炼,往往是多种信息(有用的或干扰的)并存,内容力求反映最新文献或研究成果,有的密切联系生活、生活实际,涉及的知识或方法在课本上没有明确的落点。”这种赛题特别适宜“考核和训练学生独立自学、灵活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关文献上认为解决信息性强的赛题(已占全部赛题绝大部分)的策略有:①信息简约②信息类比③信息引申④信息转换⑤信息评价,其中评价更注重对问题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分析和解题方案的周密设计。

下面作为案例分析,我们不妨看一些具体赛题,从中可看出赛场中竞赛考学生什么能力,其要求水平如何。

(案例1)化学综合性的推断题(涉及数据计算与结构、性质的相关信息)。 [题目](2002年全国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第五题):六配位(八面体)单核配合物MA2(NO2)2呈电中性;组成分析结果:M 21.68%, N 31.04%, C 17.74%;配体A含氮不含氧;配体 (NO2)x 的两个氮氧键不等长。

5-1。该配合物中心原子M是什么元素?氧化态多大?给出推论过程。 5-2。画出该配合物的结构示意图,给出推理过程。

5-3。指出配体 (NO2)x在“自由”状态下的几何构型和氮原子的杂化轨道。 5-4。除本例外,上述无机配体还可能以什么方式和中心原子配位?用图形回答问题。

[解题过程] ①设配体A中含氢原子y个,nM : nN = 21.68/MM : 31.04/14 = 1 :(2y + 2)

MA = 19.56x(y+1)

y=2(设y为其他自然数均不合题意),得 MM = 58.7 (g/mol) 查周期表,M = Ni才符合题意。

由配体(NO2)x 两个氮氧键不等长,推断两个氧原子空间环境不同,因此

ON2H2HC2HNONC2HiN配体为单齿配体,且配位原子为O,配体为NO2—,故Ni氧化数为+2。

2HCN2HONC2H2H ②设配合物中碳原子数为nC,则:nC : nN = 17.74/12 : 31.04/14 = 0.667

NO 已知 nN = 2x2+2 = 6, 所以,nC = 0.677x6 = 4

求出A摩尔质量,由于剩余量过小,只能设A是氮氢化合物,由此得氢数,可

推得配体A为H2NCH2CH2NH2,即乙二胺。 配合物的结构示意图为:

对电子的排斥作用), 其中N为sp2杂化轨道。

③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NO2—为角型,夹角略小于120o(因孤

④可以氧桥结构配位、NO2—桥结构或以氮原子为配位原子等方式配位。

OMNMOOONMOONM

[试题评价] ①全题运用计算推理法,虽然条件不很充分,但利用讨论推测,能逐次确定原子及各种配体的成分。其中,在确定A的组成中,也用了确定有机分子组成中常用的残基观点。

②本题难点是学生不善于进行信息转换,不理解“两个氮氢键不等长”此话的作用,考场结果说明,许多学生虽然熟悉一般结构理论与规律,但遇到具体的化合物则不能灵活运用。

③第四问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有序性与全面性,要求学生了解NO2—配体的各种配位方式。

(案例2)晶体结构或立体化学的赛题(经常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数理基础)。

[题目]把等物质的量的NH4Cl和HgCl2在密封管中一起加热时,生成

NH4HgCl3晶体。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该晶体的晶胞边长为长方体:a=b=4.19×10—8cm;c=7.94×10—8cm用比重瓶法测得它的密度为ρ=3.87g/cm3。已知NH4+被Cl—围绕,距离为3.35×10—8cm(与氯化铵晶体中离子间距离一样);Cl-与Cl-尽可能远离。试根据以上条件:

(1)计算晶胞中含几个NH4HgCl3结构单元(已知相对原子质量N:14 H:1.008 Cl:35.45 Hg:200.8)

(2)绘出晶胞的结构图。

(3)晶体中Cl-的空间环境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4)计算晶体中Cl-与Cl-之间最短距离是多少?

(5)晶体中Hg2+的配位数是多少?绘出它的配位多面体构型。 Z×(325.0g·mol )[解题过程]:(1)3.87g/cm-3=6.02×

10 mol ×(4.19×10 cm) ×7.94×10 cm

Z=1.00 (2)如图

(3)Cl-空间环境不同,可分为两类,体内的两个Cl-(1)为一类;棱边中点的4个Cl-(2)为另一类。前者距NH4+较近(3.35×10—8cm),距Hg2+也较近(2.41);后者距NH4+3.97×108cm,距Hg2+2.96×108cm.

(4) Cl-(1)与邻近晶胞的距离最短为3.31×10—8cm ,Cl-(1)与Cl-(2)距离为3.28×10—8cm,Cl-(2)与Cl-(2)距离为4.19×10—8cm.。

(5)的配位数为6,为压扁的八面体(如晶胞图所示)

[试题评价] (1)题目关键是将文字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计算,转成空间图形,立体几何基础好,善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教学问题的学生易于突破此题,(2)解决本题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转换过程,这种解题思路是将一种不易解决的问题困境经过某种转换(可能是数据信息转成组成信息,反应信息、结构信息、

符号信息等等),以简化成一个较易解决的化学模型或数理模型。这种转化可分信息的等价转换与不等价转换两种,前者指同一层次上的信息转换(象本题的文字译成图形),后者是将问题信息纳入较高层次模型,将问题视作一个特例,(如将NaCl晶胞视作一种立方晶胞的特例)或将问题化成几个简单的极限“起点”(如:将复杂有机物结构看成用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几种原型组合而成)。这种转换有赖于对化学原理、方法、模型的熟悉及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限于文章篇幅,我们仅作上述两个例子的分析,由上看出,ICho及全国赛题着重点是考察学生现场自学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种加工包括对信息的寻找、选择、整理、储存、重组、应用、预测、评价等,考察的知识水平看上去不很高,但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要解决好这种赛题有赖于学生全面扎实的数理基础,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或物理问题,这有赖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多种情境中进行演练,并及时帮助与促进学生小结与反省解题经验,最终做到水到渠成。

三、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培训原则与措施

要在理论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主要是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什么要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呢?那是因为奥赛有两大特点(1)竞赛涉及内容量大且深,而教师辅导时间较少,可以说竞赛内容是教不胜教的,因此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竞赛的首要任务。⑵试题有如下特点:“经常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要求能创造出未见过的新知识,要求面对陌生的试题情境,要有敢于创造的个性。”

在培训中,我们为培养上述能力坚持使用“自主创新”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促进学生获取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素质的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主要是以下两大方面。

(一)在“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实践表明,培养自学能力本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学习过程,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学习方法是无效的,而应引导学生分析自我特点与任务目标,尝试使用各种策略,并反复判断其有效性,直到找到适宜的策略并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下面就是自己的具体做法。

3.1 启发动机阶段:(进入培训的第一周)

鉴于刚开始辅导时,师生彼此不了解,学生还受过去的被动学习方式所制约,知识与能力水平也较低。因此,教师的工作是:⑴介绍竞赛目标、要求、特点;⑵简介以往学生的成绩与经验;⑶问卷调查学生过去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了解学情,帮助学生打破消极等待的心理定势,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3.2 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阶段(高一)与深化阶段(高二):

自己着重培养学生的是三方面的学习策略:⑴时间计划与管理策略;⑵阅读书籍与做笔记的策略;⑶考试准备策略。

3.2.1 帮助学生提高时间计划与管理策略水平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奥赛大纲,老师先介绍自己的授课计划与目标,然后要求学生订出月计划和周计划。刚开始统一,竞赛后期区别要求,既要防止优生贪多嚼不烂,又要防止水平较低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计划是否合理,要求学生用“自估→初定→尝试→修改”的模式来使计划管理逐渐科学化。而教师的作用是:示范介绍以往学生成功的计划、检查学生时间计划、帮学生协调与某些学科之间的冲突。由于学生经常自主地制订计划,在活动后期,尤其是教师不在的放假与集训阶段,学生已能把竞赛中理论与实验、听讲与自学、做题与看书的时间均作合理安排。例如:王哲同学在决赛的头一个月就详细制订了自己的冲刺计划,而徐佩同学则要求每周给她足够的自修时间,因为她习惯去图书馆自学。这些做法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自己一般均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4.2.2 提高学生自学教材与课外参考书的策略水平

这方面尤其强调分阶段、分重点地引导。首先在上辅导课时发阅读提纲,以此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并教学生对课本作记号、眉批、划重点、写摘要。一段时间后改为在辅导之前发提纲,列出自学要求的时间、期限、内容和目标。那么如何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呢?一般是收查学生笔记,找出好的作示范,也常印出以往成功学生的笔记作为示范,教学生学会灵活应用表格、树状图、流程图等手段来整理笔记。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学会笔记,在家庭作业中有意识设置做表格或小结的作业。在单元测试题中也改变考题形式,出少量阅读题,要求学生改写成摘要与表格,以促进学生积极整理笔记。在培养学生使用这一策略时,教师的作用仍是示范、鼓励、倡导相互学习及提合理化的建议。竞赛成绩证明,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均是笔记做得很好的学生,例如徐佩同学就做了非常整齐简明的笔记,为她获得2001年全国初赛的一等奖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3.2.3 提高学生准备考试的策略水平

引导学生学会准备考试的策略对竞赛非常重要。因为竞赛最终检验就是考试。一般说,对考试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内容准备与心理准备两个方面。对此,措施如下:⑴每周的定期复习通过抽查学生读书笔记来督促落实;⑵考前复习一般先制订复习计划发送给学生,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自己写复习计划;⑶通过对学生定期测试及要求学生写质量分析来引导培养自评能力,并让学生将分析与总结保存下来,形成学习档案;⑷另外,针对学生考前紧张、考后懈怠及选择是否参赛的彷徨心理,做了大量的疏导工作。而且通过家访了解在家中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意见并取得了家人的配合与支持。例如,在高二竞赛时唐思同学曾因心理过于紧张而发挥失常,但在高三经过长期训练心理变成熟了,在冬令营竞赛期间她正好身体不适,但还是顶着病痛克服困难顽强完成了考试,并取得实验竞赛成绩全国第一名,总成绩全国第19名的优异成绩。

3.3 学习策略的自主阶段(高三):

当学生进入高三上学期冲刺复习时,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水平已达到自主阶段。他们已能做到自己参照决赛大纲,自订计划,自选资料,而且经常互考

互评,合作学习。这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⑴适当限制自学范围,防止学生学习过深;⑵检查效果,设计一系列模拟测试卷,发现学生差距,让学生查漏补缺;⑶帮学生对成绩正确归因,进行考前心理疏导,并让学生熟悉应考技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就会贮存大量的有序的知识信息,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积累了条件,而创造能力的提高,会带动学生更灵活地使用学习策略,对提高自学能力也起了促进作用。但两者又有区别,因为能自学大量知识的学生未必就一定是创造性强的学生,而许多竞赛难题能否完成有时并非依赖知识贮存量的多少,而看学生面对新情境时是否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奥赛辅导中对学生创新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成为了竞赛培训的核心任务,这也是难度更高的任务。 (二)在“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核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措施与体会为

4.1 改革实验教学,变单纯的验证实验为有引导的探索性实验。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对探索性实验活动的尝试。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上实验除了基本操作训练外,较多的是验证性实验。因此,我们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成了探索性的实验,将“照方配药”的实验改成要自己设计的实验。例如: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制H2可以设计哪些方案?在同学们提出了⑴活泼金属与水;⑵活泼金属与酸;⑶碳与水蒸汽;⑷电解水;⑸甲烷与水蒸汽;⑹甲烷裂解;⑺两性金属与强碱;⑻??等各种各样的方案时,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为什么用稀硫酸与锌粒较好?并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利用硫酸和锌反应制取氢气时硫酸的适宜浓度,所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竞赛选手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2 改革习题教学,变关注解答的结果为关注解题的创造性策略。 近几年来,竞赛题有如下特点:“⑴强调打破定势思维和模式思维;⑵突出猜想式、假设式思维;⑶重视想象思维;⑷注意立体交叉性整体思维;⑸采取

以组成一个微型原电池,请指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原电池的基础试题,但运用知识的灵活度较大,同时还牵涉到简单的物理知识,是一道考查选手灵活能力的好试题。一些选手认为:在两种介质中Mg都是负极,Al都是正极。我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先复习金属活动顺序表的使用范围,然后复习Al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用单桥线标明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这一下让我大吃一惊,许多选手这样表示:

通过讲解,选手明白:

最后启发选手把上面的方程式拆成两个电极反应: 负极:2Al+8OH--6e=2AlO2-+4H2O; 正极:6H2O+6e=6OH-+3H2

这样,Mg-Al合金在两种介质中形成原电池时,原电池的正负极刚好相反,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呢?选手们很快想到用安培表来检验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的流动方向,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于是有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实验证明现象明显。(说明:严格讲,在碱性溶液中,AlO2-不存在,而是以Al(OH)4-形式存在)

竞赛选手对这道试题反映很好,认为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收获很多。 (三)结合实验,附加预习思考提纲与实验后思考题,以增大实验训练的容量,每进行一次竞赛实验培训,会花费很多时间准备,如果学生只是照方配药做实验,那是意义不大且浪费教学资源的,教师应该设置与补充预习思考题与实验后分析现象及错误失败的思考题,以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实验的来龙

去脉与关键步骤深入了解,久而久之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中也存在学生监控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既要逐步做到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操作、判断与处理实验。因此,培养学生自我调控实验的策略水平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笔者作了一系列地探索与尝试工作,并在实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问题实际上更多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实验培训后期,这已成为主要矛盾。具体措施如下:化学实验各阶段的自我监控内容及对应的教学策略 3.1实验前对实验的预备性监控

实验前,培养学生监控能力的做法一般是指导学生写实验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思考:⑴实验目的是什么,要写清具体的目标,包括要求的产品规格与纯度。⑵实验原理与方法、步骤如何,已给方案时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如换一种方法好不好;未给方案时让学生自查资料,分组讨论并全班比较方案的优劣性。⑶思考应用什么实验仪器,药品仪器使用方法,药品主要特点如何。鼓励学生使用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并记录下实验效果,在全班用小论文形式交流。

3.2实验中对实验的跟踪性监控

实验中要求学生随时自检与思考:⑴操作与观察及不及时,准不准确。⑵出现了什么异常现象,原因是什么,准备如何处理。⑶如果是自我设计的实验,应考虑设计的装置与操作顺序与方法合理吗?达到了预期效果吗?在上述跟踪性监控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作指导与预测,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寻找与观察有意义的重要事实,另一方面又鼓励学生冲破理论束缚,不要弃意外现象或反常现象或次要现象而不顾,应从中探索实验失败的原因,并由此发现自己未知的、未学的理论与概念。 3.3实验后对实验的反思性监控

实验后应引导学生写好总结报告。要求学生反思:⑴得到的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如何?⑵实验结果用什么形式书写较好?⑶是否需要重复检验或

用新方法检验?⑷实验成功的经验与失败教训如何?⑸新的设想如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后监控分析活动时,应强调:⑴客观性:客观忠实地记录数据与现象,不许更改。⑵规范性,用准确科学的化学语言来书写。⑶合理性:解释实验数据与结果时应注明什么条件测定,不要使用简单的类推思维去解释现象。

4、教师培养学生监控能力的若干具体做法与相应教学原则

4.1利用预习来加强监控的目标性与方向性,以促进预备性监控能力的形成。心理学家认为“自我监控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视与控制,其目的性与方向性愈强,则愈易于自觉地实施。”⑴因此,教师应养成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先看实验书中的方案说明及涉及课本的原理知识,必要时查阅化学手册上的对仪器和药品的说明。这些知识背景是实验中迅速反思,查找错因的基础。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在写预习报告时对结果与数据预测大致范围,对注意事项预先了解,并写成简明的自我提醒单。所有这些,最终会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观察现象与有条不紊地实施实验,也能使学生对实验的重难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为实验中跟踪监控提供条件。 4.2利用“自我提问监控单”促进学生跟踪性监控能力的形成

心理学家认为,“为了确保所学的学习策略成为一种容易随时加以运用的真正有效的东西,在学习策略传授以后,必经紧跟着进行学习策略使用的监控训练。训练的方法很多种,例如:教师提醒法、学生相互提醒监管法、学生自控法。”⑵自己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实验中使用监控清单,内容有①仪器、药品清点单,进入实验 室后首先用此单全面检查实验仪器与药品情况并清理桌面。②实验重要注意事项提醒单,用简明文字写好步骤图,关键地方标出注意事项③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单,强调及时记录客观情况及突发事件及自己现场悟出的经验与教训④预习后的问题请教清单,让学生将预习后产生的问题记好在实验空闲时间里请教教师。这种清单能培养学生经常反思的好习惯,能减少因疏忽大意产生的失败可能性,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验经验。这种清单刚开始由

教师提供范本,最后让学生自我设计,直至形成一种学习习惯。

4.3利用实验总结报告及培训后的阶段总结,促使学生反思性监控能力的发展

“反审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他们通过实践证明,反审认知能力是个体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此,还指出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总结个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才能有效促进反审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自己强调学生不放过每个实验学习机会,在实验现场快速记下教师讲的方法与体会,在实验后回忆与反思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将之写入实验报告,在经过一段实验培训后,应书写实验阶段总结,从实验类型、重要教训到考场心态调整体会均作反思与总结,并将各种报告与总结均汇总于学习档案中,久而久之,就能积累出丰富的实验经验,而且有助于学会在考场上控制自己的心态,做到既防止太求稳以至浪费时间,又防止太求快而不注意精确性与准确性。事实证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易适宜考场上的紧张气氛。

4.4利用示范,评价与激励等手段促使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全面形成 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本质上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的策略,教师的的作用是示范、检查、评价与激励。每次实验后,教师收上实验报告,挑出写得好的复印,作为示范报告,让学生观察学习,自己还将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及总结也发给学生,让他们看成功的学生所走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倡导“小先生制”,让外出参加培训较多的同学作为小先生教其他同学具体的实验技巧与方法及预习、总结的具体方法。所有这些,既是对优生的无声表彰,也是对不认真学生的一种无声督促。例如:2001年参加省集训队的唐思同学,在集训阶段对实验预习和总结报告均十分重视,书写规范,数据处理一丝不苟,被省竞赛负责人作为示范报告推荐给武大本科生参考学习,并贴在化学系的展览橱窗中,这给学生本人及周围同学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与督促。 5、对学生实施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带来的结果与变化

从高一到高三,从校内培训到校外培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到决赛阶段,参加培训的学生已熟练掌握书写实验报告的技能,并能自觉主动地反思实验失败原因并加以改正。有很强的学习独立性与自立性。 例如:唐思同学,刚开始让她做实验连火柴都不敢划,问她初中是如何上实验课,她说每次看同组的同学做,自己不动手。为此,我训练她从点酒精灯开始,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一熟悉,再练习各种综合实验技能,我还将过去学生做的实验报告与反思笔记给她借鉴,反复强调反思与监控策略的重要性。经过高二、高三多次校内实验与校外实验的培训,她成为一名实验能力很强的选手。经常当小先生来教导其他同学如何实验。在2002年1月参加全国化学决赛实验考核中,她沉作冷静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规定的实验,取得了全国实验成绩第一名,总分第十九名的优异成绩,并获全国一等奖,被保送进北京大学化学系。

近三年来,自己结合化学奥赛实验要求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最大的体会是,实验学习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的讲解与指示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与监控意义更重要,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实验学习过程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主控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更高的承诺,更高的坚持性与更多投入,于是就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在这种循环中,学生就能真正实现根据已有知识,结合新的信息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目的,并成为一种有效的自律的学习者。 第三节 心理素质内容及培训方法的研究 一、竞赛选手心理素质的构成及重要性

竞赛选手良好的心理素质表达在哪些方面呢?(1)学生志向远大,学习志愿上自觉勤奋与严肃认真(2)在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 (3)有强烈的好胜心,荣誉感与责任感 (4)有严谨细致,自信沉作,好强拼搏的心理特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最终在赛场上表现出适应性很强,能做到遇事不慌,沉着应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竞技状志。在赛后也能全面总结,不骄不躁,迅速摆

脱各种心理负担,及时进入到下一轮的训练学习之中。换句话说,竞赛中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常说的非智力因素,它表现在各个方面。其整体表现有:灵敏性(反应、鉴别、发现的敏感程度);精确性(思维及做任何事情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整体性(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适应性(适应变动的环境和工作对象);科学性(尊重实践,不空谈等);工作的有序性;独立工作和合作精神;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战胜自我的意识;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绕的心理品质;社会责任感,敬业、爱业、乐业美德和奉献精神等。

此节作者将重点讨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竞赛训练中,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对应的教学策略。

为什么相对普通的日常教学我们在奥赛培训中更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呢?这是因为化学奥赛的特殊性决定的,从竞赛内容及难度看,省预赛水平已部分超过高考水平,全国初赛则涉及大学知识,全国决赛的能力要求更高些,其深度、广度已远超过课本要求与高考要求。从竞赛程序看,有时间长,阶段多的特点。从竞争程度看,选手主要由各省重点与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有获奖名额少、淘汰率高的特点。从竞赛结果看,涉及学生的前途与学校荣誉,虽然竞赛的本质目标不在这里,虽然在素质教育讨论热潮中,许多教师避而不谈,但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社会动因,无疑会对竞赛的师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双重影响。鉴于上述几种因素,加强对竞赛选手心理素质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竞赛训练中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教学策略。

分析整个竞赛训练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在这些阶段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并顺利完成竞赛训练任务。 3.1入门期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成功感

刚开始被选入竞赛班组的学生一般有新鲜感、成功感。说新鲜感,是因为新教师、新知识,均易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说成功感,一方面入选学生多为化学尖子生或初中竞赛获过奖,另一方面,被选入竞赛班组,这本身也是一种

成功。此时的学生一般学习兴趣浓、动力足、信心强,但教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不稳定的暂时兴趣,而且少数学生还抱有观望尝试的态度。如果教师此时对学生水平估计过高、期望值太高,教学进度过快,内容过难,会引起学生严重焦虑情绪。再加上1~2次阶段测试成绩不好,学生就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参加竞赛。因此,此阶段的教学策略是:(1)上好前几节课,教师在学生面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认可可以从另一方面减轻他自己的焦虑,因为许多学生包括家长有强烈的择师倾向,这涉及学生与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2)教学上循序渐进,刚开始考题不宜太难,超前学习不宜太多,以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3)说明初、高中化学学习的差异及以往学生成功的经验,开始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学。实践证明,学生一般一、二个月后会适应教学要求,持尝试态度的学生其心态开始稳定。

3.2中间阶段有些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动机冲突

在中间阶段,主要是期中、期末考试前后,学生的情绪会有一定波动。因为不少学生担心竞赛培训会影响其它各科成绩,在内心产生一种动机冲突,教师应做的工作是及时将竞赛辅导工作暂停,让学生减轻焦虑情绪,全力考好期中、期末考试,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期中、期末考试的成功,这种成功会使学生情绪高昂、心境愉快,迁移到竞赛学习中,起到促进的作用。当然,也有少数学生仍考得不好,那么应配合班主任及其它科目老师帮他正确的归因分析,确实因能力而严重影响其它学科学习的学生应允许退出,而暂时失败的学生应鼓励他摆脱沮丧心理,寻找对策搞好其它学科学习。

3.3在第一轮冲刺阶段学生一般有较强的焦虑情绪

在冲刺阶段,这段时间学生情绪焦虑水平不断上升,原因在于:大量的知识内容与较高的能力要求,再加上训练的时间短,对学生无疑是沉重心理负担,教师这段时间的工作是疏通与减压。首先,我把学生分类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提出不同的期望,多数学生为省预赛作准备,少数学生鼓励其作参与全国初赛的准备,在内容上精选与竞赛直接相关的知识,不宜过难;注意控制模

拟考试难度,以增强学生信心,减少焦虑。由于考题知识陌生度高,联系实际多,有时会使学生在考场上产生怯场心理,甚至不加分析整体放弃,有时又因习题繁难冗长,导致学生急躁心理出现,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教师这时应注意赛前将少量繁难习题作范例剖析,通过教学,让学生从复杂的信息中抽出具体的原理、方法。看出其本质仍是化学某些知识点的应用,而不必被无关的信息所吓倒,另外,平时应注意让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联系化学实际的课外书籍,多动手实验,以增加学生化学知识减少陌生感。同时,对部分敏感的,焦虑水平很高的学生指明第一轮仅仅是“练兵”,适度降低他的期望值。所有这些可大为减少学生的怯场心理与焦虑情绪。

3.3第一轮竞赛后,是学生心理状态变化最大或急剧分化的时期 这时经常出现一部分成功者浮躁、骄傲,一部分失败者十分沮丧,但更多是沮丧心理,如果第一轮多人失败,那么这种沮丧心理还会到班上蔓延,直接后果是部分学生要求退出竞赛。例如:学生陈诚,第一轮参加比赛成绩较差,心情十分沮丧,要求退出。但我认为,他智力条件好,只是学习不够踏实,仍有潜力可挖,于是与之谈话,让他正确归因,放下思想包袱,并在后面的训练中,仍让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之一。对他抱较高的期望,阶段测试中及时肯定他的进步与成绩,帮他克服不够踏实的缺点。然后经过一年努力,他终于在高三决赛中获得二等奖。总之,对这类学生,教学对策是:(1)分析原因,放下包袱。(2)仍作主力,给较高的期望。(3)肯定成绩,树立信心。(4)稳定情绪,恢复心境。(5)正确归因,帮助克服缺点。当然,对于少数学生执意退出或加入其它竞赛,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竞赛与日常学习不同,是以学生自愿为前提的。

3.4 第二轮训练学生整体心理是难坚持,心理激奋水平不高

原因在于:(1)刚从激烈的赛场退下,有一种很强的放松情绪。(2)第二轮训练和第一轮训练内容不可避免有一定重复性。(3)第二轮训练难度、广度、深度加大,同时学生其它功课压力也加大,学生易产生厌倦、疲劳的心理感觉。

那么应如何应对呢?(1)应允许一定程度的放松与注意中心的转移,一般完成第一轮竞赛后,期中考试急骤而至,应暂停训练,让学生搞好期中考试,减少学习负担,又暂时转移兴奋点,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2)训练中注意引入实验教学,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3)开阔视野,丰富题型,引入新知识,新方法,并改组旧知识,减少学生的重复感觉。(4)适度加强督促,让学生心理激奋在适当水平。(5)训练题目逐步加难,使学生不断获得征服难题的成功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逐步提高。

3.5高三学生易有骄傲心理和患得患失心理

高三学生面临省预赛,选手的普遍心态是轻视,有骄傲心理,加上正值高三调考阶段,有相当学生不重视,未充分准备,结果少数好生惨遭淘汰。我的对策是:(1)进行基础性强,难度适中的模拟考试。出考题在“细”字上下功夫,找到学生的不足,给学生敲警钟,引起适当重视。(2)结合题目讨论选手的失误之处,在教学中告诫学生不要“大意失荆洲”(3)从不同的角度测试不同风格的试卷,尤其联系实际的试卷,使学生更易应变。这样一般多数选手可进入全国初赛,此次选手的心态是强烈的患得患失,普遍有焦虑情绪,个别学生考前很紧张,教师必须尤为加强考前心理辅导工作。由于此次考试获全国一等奖的学生可以保送。因此,尖子选手求胜心切,害怕失败,中等选手认为竞争激烈,希望不大而信心不足。甚至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紧张焦虑情绪。那么此时教师的对策是(1)首先自己要沉着,不能用教师的紧张来影响学生。(2)淡化比赛的功利色彩,认识到既使失利还有高考。平时减少对考试结果的预测与分析,使学生精力更多的投入实际学习之中,而不是干着急。(3)精选题型和讲解解题技巧,包括考试前的保持心态稳定的技巧。(4)赛前设置1~2次适中的模拟考题,降低考试难度,使学生适应考试气氛,增强信心。(5)减轻训练量,留出学生参加轻度活动量的体育活动时间。96年的选手吴杉同学属于一位焦虑水平较高的同学,在考试前的头几天,还找我谈话,说他很担心考不好。我与之分析他已取得的成绩,指出他近来在班上考试的成绩名次,充分肯定他

的实力,并指出他物理考不好也仅仅是因为发挥问题,考试要注意不贪多求全,扎扎实实做好会做的题,不介意考场中其它选手的行为,并为他介绍一些考场上放松情绪的方法。另外赛前让他参加文体活动放松自己,最终在全国初赛中他表现十分出色,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成绩为武汉市第1名。 (三)竞赛训练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基本原则。

由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竞赛选手的情绪焦虑水平是起伏变化的,心态是多变的。教师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这种变化规律,应做到:

4.1控制学生适度的焦虑水平

根据心理学中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我们知道学习内容愈困难,学习效果愈容易受到较高激奋水平的影响。简单的操作,在激奋水平高时效果较佳,而复杂学习过于激奋、焦虑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平时学习准备阶段应防止学生懈怠,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持适当的激奋水平,但大考前应注意降低学生焦虑水平。

4.2合理的期望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竞赛选手,让不同的学生建立合适的基本目标与奋斗目标,大面积的集体教学必须要求适中,对个别学生可拔高或降低要求,既鼓励中等学生超越自己又防止少数学生目标太高,对目标定高的学生应该让其目标阶段化,先从基础做起,再逐步升高。

4.3正确的归因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归因方式或怎样归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和成就动机,人对结果的归因一般有四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成就动机高或经常取得优良成绩的学生,常把成功归因为个人的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对这类学生来说,失败并不降低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而能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争取好成绩,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往往把成功视为运气,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低,这类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潜力,对学习失去信心,放弃努力。因此,每次测试尤其重大竞赛后,应让学生正确归因。

找出是未学会还是不仔细,是努力不够还是能力不够,从而正确地评价学生,防止潜力大的学生随意退出竞赛。

4.4注意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

心理学家布盖尔斯基认为,创设适度的激奋水平的一个方法就是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与好奇心,又因为学生往往对他们曾取得初次成功的各种努力形式都保持直接兴趣,因此布盖尔斯基认为,一定要使学生在任何一个新领域的第一次经验成为成功的经验。因此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入选竞赛班的考试或头几次测试中考好,尤其应让学生第一次竞赛就取得成功。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决定他未来的志向。赵麟同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初中获化学全国一等奖(武汉市第一名),最终高中毕业进入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

总之,全国化学竞赛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合理组织竞赛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竞赛组织的不合理,又会带给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与严重的焦虑情绪,既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又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每个竞赛辅导老师应有意识的研究学生在竞赛中的心理变化,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训练方式,既最大程度的发挥竞赛这一形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又避免组织不当带来的消极的负面影响。

找出是未学会还是不仔细,是努力不够还是能力不够,从而正确地评价学生,防止潜力大的学生随意退出竞赛。

4.4注意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

心理学家布盖尔斯基认为,创设适度的激奋水平的一个方法就是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与好奇心,又因为学生往往对他们曾取得初次成功的各种努力形式都保持直接兴趣,因此布盖尔斯基认为,一定要使学生在任何一个新领域的第一次经验成为成功的经验。因此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入选竞赛班的考试或头几次测试中考好,尤其应让学生第一次竞赛就取得成功。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决定他未来的志向。赵麟同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初中获化学全国一等奖(武汉市第一名),最终高中毕业进入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

总之,全国化学竞赛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从心理学角度看,合理组织竞赛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而竞赛组织的不合理,又会带给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与严重的焦虑情绪,既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又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因此每个竞赛辅导老师应有意识的研究学生在竞赛中的心理变化,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训练方式,既最大程度的发挥竞赛这一形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又避免组织不当带来的消极的负面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2y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