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更新时间:2023-09-17 04:02: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真题:

材料分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 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

2、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婴儿,培养成领袖、小偷等)、斯金纳(强化)。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七、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2、阶段性——“成人化”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的技能受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八、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九、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4、改进教学方法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除此之外,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 十、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一、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十二、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方法: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十三、美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十四、美育的内容: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十五、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途径:1、课堂教学

2、开展课外活动

3、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 4、教师的示范作用 方法:1、教师教导法 2、欣赏法

3、活动法和实践法 十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自我控制法 7、惩罚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十七、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十八、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九、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

2、平行管理—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影响集体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管理的前提下参与管理

4、目标管理—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个人目标 二十、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类型:1、成员间的分歧 2、打架斗殴 3、顶撞 4、恶作剧

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教师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不要急于表态下结论;冷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先进行正常活动,结束后再处理。 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二十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二十二、班主任工作内容 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1、先进生工作 2、后进生的工作 二十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日常性:1、班队会活动 2、班级晨会活动 3、值勤活动

4、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阶段性:1、工作型活动 2、竞赛型活动 二十四、班队活动的类型 1、主题教育活动 2、班队例会

3、班队文艺活动 4、班队体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6、班队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8、少先队活动

二十五、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 3、群众性活动

第四章 学科知识 第五章 教学设计

二十六、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⑴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

⑵分析教材。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相互联系,确定知识脉络和教学素材;分析挖掘认知功能。 2、学生情况分析

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 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认知方式的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2o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