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大荒版画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2023-05-03 09: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北大荒版画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摘要:北大荒版画的作品以北大荒的自然风光与下乡青年的劳作与生活为主。改变了我国木刻以黑白为主要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多地使用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增强了套色版画的艺术感染力,开创了我国现代创作版画风格流派的新格局。北大荒版画家采用层压胶合板作为木面木刻的版材,使北大荒版画多数作品的画幅尺度动辄达到数千平方厘米,与传统的“小版画”不同,令观赏者感受到更加强劲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冲击,是我国版画的重要流派之一。

关键词:北大荒版画时期划分艺术特点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距今1000多年历史。而在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史上,北大荒版画是我国版画的一个重要流派。无论是在创作体裁与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创新,有力带动了我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成为我国三个最重要的版画流派之一。

(一)北大荒版画的形成

北大荒版画的出现,是以晁楣等人物为线索的。

晁楣是北大荒版画的公认的画派领军人物,创始人之一。北大荒画派一般是指以晁楣、张作良、张祯麒、杜鸿年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版画家,以及其后由郝伯义带领的中青年版画创作作集群,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以自己特定的审美体验,真切地展示了那方黑土的广袤与富饶、黑土英魂的伟岸与崇高,凸现出茫茫雪原上各个时期垦荒者、建设者们的生活、命运与心声。北大荒版画家以其独领风骚的艺术语言形象地铸就了屯

垦戍边的英雄史诗,也铸就了许许多多后来者的北大荒情结。

1958年,是北大荒版画崛起升华的重要标志。在当年开赴北疆屯垦拓荒的十万转业官兵队伍中,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美术青年,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下,在艰辛的劳动之余拿起画笔和刻刀,开始尝试用套色版画这一艺术形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他们在大量的艺术实践和不懈探索的积累过程中奠定了自己的美学原则,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位,形成了团结的创作群体,建构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体系。

(二)北大荒版画的发展划分时期及其艺术特点

一,北大荒发展时期划分。

首先我们来划分一下北大荒版画的艺术时期,根据北大荒版画的作者群体和作品特点大致可从时间上分为三个时期,1958年至1968年为第一时期,1968年至1978年为第二时期,1978年至1988年为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指的是以晁楣为代表的老一辈版画家,晁楣1931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参加北大荒军垦并致力于版画创作,成为北大荒版画的创始人。1962年调至黑龙江省美协任专业画家。1988年获优秀中青年专家特殊贡献奖,1990年获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贡献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在山东菏泽正式开放,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现任黑龙江省版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

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曾在60多个国家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山东、江苏、辽宁、四川、黑龙江等省级美术馆与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欧洲木版基金会,日本神奈川现代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晁楣作品选集》、《晁楣版画近作集》、《晁楣版画》,《画境中的审美轨迹》、《画内画外》等文集。代表作有《第一道脚印》、《北方的九月》、《荒原之夜》、《北方的早晨》等。1958年,以十万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为背景而产生了第一代北大荒版画的作者群体和北大荒版画作品。晁楣,张作良,张祯祺,杜鸿年,张路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者,北大荒版画就从他们手里诞生,他们这一时期的作品就是原汁原味的北大荒版画,这些版画的特点就是北大荒版画的特点,这些版画的风格就是北大荒版画的风格,这些作品是北大荒版画的标准作品。

第二时期,指1968年以百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的广阔天地为背景而产生了第2代北大荒版画的作者群体和北大荒版画作品。此时的北大荒还存在,百万知识青年和10万转业官兵虽然不同,但群体上和生活上又很相似,其北大荒版画的作者群体中又没离开北大荒的第一代作者如郝伯义,李亿平,杨凯生等,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失北大荒版画的特点和风格,只是画面尺寸更大,场面更大,色彩更丰富,造型设计更大胆,因其造型力求精确,多少失去了粗犷拙雅的效果,因此有时被称为新北大荒版画。这一时期的主要作者还有赵晓沫,赵仁,刘荣彦,周胜华,张朝阳,陈玉平、王璞等。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作品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也有一些迎合当时政治环境所创作的主题性作品,题材上脱离了北大荒版画表现现实生活的特点,但总体上继承了北大荒版画的全部特点,在当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和辉煌,197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全部430件美术作品就有北大荒版画作品20幅,占全部展出美术作品的4.6%。占全部展出的版画作品中的14.5%。

1978年至1990年为第三时期,这时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北大仓,产生北大荒版画的特定历史,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生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北大荒垦区的版画作品及以后的作品,明显受国外,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除保留北大荒版画特点和风格的作品外,许多是制作精细,夸张变形,采用柔和的水印和丝网印制,给人一种甜美轻松浪漫优雅的艺术感觉的力求完美的版画作品。这些版画已和北大荒版画有了明显差别。在1991年至2008年这段时间里,黑龙江版画事来进入一个稳态发展全面推进时期。我国的整体美术环境呈现了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实交汇,古典与现代后现代并存的多元发展格局。美术家创作取向更加自由。在这种形式下,为了提高版画创作水平,把画家深入生活落到实处,省美协在佳木斯建立了版画创作基地。版画家们更加重视视觉语言的研究和艺术思维的突破。于承佑、张洪驯、郑子江、陈龙等人都是在这方面有的突破的艺术家。

二,北大荒版画的艺术特点

北大荒版画的作品以北大荒的自然风光与下乡青年的劳作与生活为主。改变了我国木刻以黑白为主要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多地使用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增强了套色版画的艺术感染力,开创了我国现代创作版画风格流派的新格局。北大荒版画家采用层压胶合板作为木面木刻的版材,使北大荒版画多数作品的画幅尺度动辄达到数千平方厘米,与传统的“小版画”不同,令观赏者感受到更加强劲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冲击。

1.是作品反映生活的独特性。

早期北大荒版画作者都来自垦荒一线,是北大荒农垦建设事业的直接参与者,黑土沃

野气象万千的雄浑之美撞击着他们的艺术灵性,波澜壮阔的垦荒生活使他们胸中鼓荡着誓将荒原变粮仓的壮志豪情,使他们按捺不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源于劳动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讴歌北大荒和北大荒人的创作冲动。因此,以整体面貌展现于中国画坛的北大荒版画,在表现生活本质方面具有空前的广度与深度,具有直抵观者心灵并令其产生共鸣的巨大力量。

2.是创作者的群体结构。

与传统艺术创作特别是架上绘画的个体劳动属性相悖,在特定的历史和地域条件下,早期北大荒版画的创作更多情况下是一种群体劳作。十几位各怀所长的画家“同室操戈”,睡大统铺,吃大食堂,时时围着某位仁兄的画作品头论足甚至捉刀代笔,通过长时间、经常性的相互切磋形成了每个人特有的个性面貌,因而能够在比较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一大批新作。这种在过去的美术创作过程中十分鲜见的群体效应,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体能力的不足。

3. 是更多地使用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

与我国历史上“木刻以黑白为正宗”的观念迥异,这一批版画新军大胆借鉴,把俄罗斯油画的色彩表现引入到自己的套色木刻创作中来,大量使用相对单纯而强烈的颜色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使用色彩来达到造型目标。在我国当时的套色版画仍以黑色线、面造型为主,而仅使用一、两种浅淡颜色作为底色或点缀的情形之下,这种令许多人吃惊的做法无疑大大地丰富了木刻版画的表现力,增强了套色版画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获得中外美术界的普遍认同,开创了我国现代创作版画风格流派的新格局。

4. 是载体的大幅扩张。

与传统版画的篇幅因受板材限制而造成画面的局促狭小不同,北大荒版画家们前无古人地采用层压胶合板作为木面木刻的版材,这就使北大荒版画多数作品的画幅尺度动辄达到数千平方厘米,足以令观赏者感受到更加强劲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冲击。

(三)北大荒版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批青年版画家不甘于框定在既定的圈子里,开始了新的追求。纯粹出于个人的选择,有别于他人作品面目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作品形式多样化,召唤竞争,从而呈现一派本地域版画群体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纷呈氛围。以刘宝、张洪驯、刘春杰、郑子江、陈龙为代表的垦区北大荒版画,经过观念变迁,导致了新表现领域的开拓,新表现手法的运用,促使并最终引起变革和飞跃。

综观北大荒版画四十年,由二度整体面目的演化,到现阶段的多样化,谱写了三个乐章,而第三乐章“不和协音”,恰是造型艺术的“交响曲”。以往“作坊式”的“美术班”,在“众叛亲离”的新艺术浪潮中,其地位发生动摇,新的价值观和强烈要求自主创作的深化,促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标志着过去的结束,未来的希冀。群体作者数目的减少,作品水平的提升,已成为当今北大荒版画群体的特色。

面对时代变迁、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晁楣老师也对北大荒版画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所谓“北大荒版画三代画家”,并不存在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体。从上个世纪

六十年代初以来,其中大部分骨干画家已经先后调出垦区融入黑龙江省的版画专业创作队伍。实际情况是,北大荒版画的诞生和发展,直接影响并推动了黑龙江省版画的成长和发展,而今又融入黑龙江省版画事业整体之中。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逐渐缩小不同地域外观的差异。而信息的便捷和思想的解放则会更大促进个体能量的伸张,不远的将来,北大荒版画的地域共性特色会逐渐淡化以致最终消失,而同时画家的个性特征将会更加强化而突显出来。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其中大部分骨干画家已经先后调出垦区融入黑龙江省的版画专业创作队伍。实际情况是,北大荒版画的诞生和发展,直接影响并推动了黑龙江省版画的成长和发展,而今又融入黑龙江省版画事业整体之中。北大荒版画从垦区生长原点拓展至黑龙江广大地域,从版画艺术学派升华为地域文化品牌,有效地增强了黑土文化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作为象征着黑龙江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的文化符号,其厚重雄浑的精神内涵、雍容大度的艺术特征充分表现了中国北疆的文化特质,成为黑龙江当代艺术发展的显著标志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宝贵资源。因此,作为地域文化品牌的北大荒版画和北大荒版画学派,并非特指某一区域、人群所从事的创作活动及所产生的传递某一领域有限信息的作品,而是指包容了黑龙江省内所有版画创作集群及其表现黑龙江整体风貌、传达黑龙江文化特质的创作成果。它代表了概括黑龙江文化特质的多元艺术特征。

晁楣老先生说过:“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力是不可怀疑的。即使在艺术思潮带来某种倾向性的今天,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也没有削弱,或许,它正在以某种新的或奇异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不管北大荒版画最终走向何方,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在更加开放、包容与多元的新世纪,它会迎来新的或许是更奇异的发展。

注释

1.晁楣 1931年生于山东菏泽。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组织者代表人物。2.郝伯义,1938年生,山东省牟平县(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版画院副院长、北大荒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3.刘宝(1942.4—)山东莱阳人。擅长版画。1976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黑龙江省农垦干部管理学院附中教师。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副教授。作品有《农场新秋》、《夕照》、《刺儿》等。《霜香》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新世纪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集?先进文化卷》

2.郝伯义群体艺术的个性化——北大荒版画今昔谈《中国青年报》 2000年12月27日

3.风格渐变特色淡化北大荒版画如何发展黑龙江日报 2008年10月7 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2n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