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课改之路

更新时间:2023-12-23 02: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海淀教育》(课改版)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课改专刊

卷首语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摘录 于会祥副校长课改随笔摘录

认识与思考

对“综合改革、整体架构、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行动思考??????于会祥

学科探索

自主、合作,打造学生智慧大脑??????????????????????初中数学备课组 老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初中语文备课组 情趣——激活(畅游)英语学习的三度空间?????????????????初中英语备课组

课程整合与实践

初一思想品德课与主题班会整合的探索与反思??????????????初一思想品德备课组 计算机与地理课整合的设计与案例??????????????????初一地理计算机备课组

反思与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起点的演变与思考????????????????????李 娜 学生自学环节的落实措施初探???????????????????????????崔丽娜 导学讲义在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郭祥峰 例谈教学相长??????????????????????????????????周志英 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新思路????????????????????????????王 烨 如何避免步入讨论的“误区”??????????????????????????? 来风华 自主引领 兴趣为伴——调动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积极性的实践探索???????????范学芳 新旧教学课件设计的分析与思考??????????????????????????王彦珏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及反思?????????????????????于晓静 做学生写作的管理者——对作文讲评课教学流程的设计与思考?????????????李月芹 英语语感阅读点滴尝试与思考— 一节阅读教学课的感想 ???????????????邓卫平“行万里路,读千卷书,育百年人”——我的教育观随想???????????????南晓军 初中学部课改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郭学军

卷首语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摘录

第1条 愿景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第3条 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与课堂是学校今后6年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

第31条 坚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积极开发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各学科要明确本学科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方向,形成具体实施方案。

第46条 敬重教学规律。学校将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改革,贴近学科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成就感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通过课程开发、教材整合、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更新使教育教学不断贴近学生认知规律。

第47条 调整教学关系,建设新的课堂文化。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来不提问的学生不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的手底下得到解决;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计划,将老师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方面狠下功夫,设计并呈现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第50条 学校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第52条 项目研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矛盾点正是创新处,要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从学生最不满意之处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改变可以改变的,选择能够改变的,选择必须改变的,选择能够在年内见效的项目;要致力于行动的改变,避免空泛与纸上谈兵;注意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寻找潜在的内在原因。

2

于会祥副校长课改随笔摘录:

●电脑派位,就近入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不再有选择学生的权力,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创新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改革不是走弯路,是为了把弯路变直;即使走了点弯路,也是为了找到更通衢的大道。

●在具体课程实施中我们更加重视的是“教书”或者说是为中考做准备,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被边缘化,更谈不上有意识的深入设计和挖掘课程的育人要素,“课改” 变成了“教改”,而“教改”又变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课程改革在学校中严重窄化,这也是课改难以有起色的重要原因。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有了路之后走的人就更多了,于是寻找新路的人反而少了。

认识与思考

对“综合改革、整体架构、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行动思考

于会祥

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任职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曾指出:“学校里的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分立就无从指导,无从学习。但因为分立了的缘故,某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如数理化偏于逻辑的境界,历史地理偏于记忆的境界,公民训练偏于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产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希贵校长也提出“学科教学要走向学科教育,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为此,学校在充分调研、分析学校课改现状的基础上,于2009年4月启动了以“综合改革、整体架构、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项目名称的深化初中课程改革行动研究。 一、 课改探索的立足点

学校是通过课程为载体来实现育人功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综合素质提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日后发展的高度,因此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是必须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更加重视的是“教书”或者说

3

是为中考做准备,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被边缘化,更谈不上有意识的深入设计和挖掘课程的育人要素,“课改” 变成了“教改”,而“教改”又变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课程改革在学校中严重窄化,这也是初中课改难以有起色的重要原因。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来看,教师的劳动是似乎相对独立的。各个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到点上课到点下课,学科之间很少往来,教研活动都相对独立,比如数学教师很少听语文教师的课,各自学科强调各自学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每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或缺,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育人任务。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我们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就会发现,学生的成长进步中,很难分得清楚这些进步数学教师的教育占了百分之几,语文教师占了百分之几,就是说学生素质的提升是各科育人效力的聚合,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指出的“纠结在一块儿”。因此,这次我校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正是立足于此,并试图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 二、 学生培养目标

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善于妥协的意识和能力;要坚持“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终身可持续地发展。

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世界眼光,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永远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十一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想活跃、勇于担当,成为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杰出人才。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具体目标中,特别突出了个性潜能发展目标,注意培养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初步的选择学习的能力,逐步发挥潜能,形成个性特长:

1.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每学年至少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研究。 2.100%的学生都要参加一个社团并至少设计主持一次全社团参加的活动。 3.100%的学生都能在校本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为该课程的发展作出贡献。

4.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做一百个小时的志愿者或社区服务。 5.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自行设计完成一个科学实验。 6.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学会游泳。

7.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还要娴熟掌握一种其他运动技能。

4

8.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能演奏一种乐器。

9.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娴熟掌握一种其他艺术技能。 10.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阅读20本世界名著。

11.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阅读30本(数学)科普读物。 12.10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要阅读5本英语原著。 三、课程设计与整合的原则

1.基于政策,遵循规律。课程设置要基于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以校为本,彰显特色。课程设置坚持以校为本。根据十一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实际,提高国家课程的执行力,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要以国际视野、科学思维、战略眼光来规划建设课程,根据学校、教师与学生实际,发挥学校的优势,彰显十一学校的个性特色,构建以校为本的课程方案及实施计划,实现“课程目标整体性、课程结构多元性、课程实施差异性、课程评价发展性”的构想。

3.统筹兼顾,均衡和谐。要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按照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统筹兼顾,合理设计,保证学生均衡、和谐、主动、全面地发展。

4.综合设计,有机整合。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着力规范、强化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以生为本,自主选择。要加强课程的选择性。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就要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的需要。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开发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建立校本“课程超市”,增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让课程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 课程设计与整合的任务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十一”特色的初中课程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实施,形成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科学合理、特色明显的课程结构体系。

5

1.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相联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门课程要加强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注意开发铺垫、过渡、引桥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切实可行、富有效果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4.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二)以德育为核心,构建综合德育体系,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1.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育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

3.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

4.拓展德育的实施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特色,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的综合德育功能。

5.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坚持养成教育,加强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提高课程效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点,寻找学科教学规律,构建师生愉悦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2.不断探索创新有效教学模式,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实施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地、和谐地、充分地、可持续地发展。

3.拓展教学空间,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6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增加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1.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同步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

2.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三者的有机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

3.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4.加强各类课程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经历和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课程设置校本化的有关说明与基本要求

1.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其中学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三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及节假日共13周。每周37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思想品德课程每周2课时,其中1课时要和班、团、队会以及年级活动结合进行,思想品德教师要参与班、团、队会以及年级活动设计,以保证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程效益,落实育人目标。要以思想品德课程为基础,构建具有十一特色的德育综合课程体系,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育人理念。制定学生行为规范,编写《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读本》,坚持“养成教育”,不断丰富学校的学生文化和德育文化。

3. 语文教师着力探索如何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具体表现在:大单元设计、学习手册和自主阅读的指导和落实中,教师成为学生规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帮助者,自主学习方法、规范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多种高效的课型实施教学时,教师做学生积极思维的组织者 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在利用评价制度测量学生每个

7

学习环节的效果时,教师成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者,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促进者;在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中,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这样的管理中,教师服务于学生,通过各种工具激励学生,最终成就学生,达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目标。

英语学科以课标为依据,以话题为主线,整合精选人教版《新目标》,适当加入外研社版教材内容,形成“模块——单元” 的结构化组织,达到整进整出和适当加强难度广度的目标。并辅以各种课外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数学的必修内容,促进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坚强意志、提升智慧。 4.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要进一步凸显实验性的特点。利用少年科学院的平台,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引桥课程,在初一年级开设物理引桥课程,每周1课时,以提高课程效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活动设计,开展科技创新大赛。

5. 历史和地理学科坚持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整合学习内容,逐步走向综合课程;适当降低教学的理论难度,运用主题式、活动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信息、分工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耐挫折而不回避困难、善分析而不止步于现象、善解决问题而不停留于只是提出问题等。

6.体育与健康课程,每周增至4课时,实行两班、两教师、男女分班上课;另外每周安排两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集体体育活动。

7.初一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初二改为艺术课程,旨在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综合艺术课程,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艺术课程开设主要以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注意兼顾原初二、初三的音乐、美术的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

8.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每周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年级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融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大领域。注意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

9.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一、初二年级探索落实到某一个学科(如地理、历史、生物等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主要采用学科学习任务驱动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拓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服务功能,促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形成“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10.校本选修课程每周3课时。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要确立“针对校本,面向课程,凸显个性,重在开发”的策略。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个性,办出学校特色。其要点是:将以往的选修课程统筹整合,同时注意实现德育课程综合化,主题教育课程化、社团活动课程化、隐形课程主题化。

六、课程实施

由于学科、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等诸多因素的自身差异,课堂教学没有一个包治百病的模式,但不管哪一种教学的方法,都离不开教学的基本要素,因而,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诸方面的深入理解是教改的生命力所在;教改的目标不是形成各学科大一统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作为学校团体中的优秀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和所在团队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是不同的,经验和感受的角度是有差异的,要取得教改的良好成效,必须依赖教师,珍视教师已有的经验,充分考虑教师对教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一)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敬重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认知规律,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种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另一种意识学会自主的学习;关键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二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因此,我们尝试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种工具,这就是导学讲义。导学讲义是教师的化身。导学讲义谁设计谁编写?我们教师,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任务(教材)而编写,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可循。因此在导学讲义中我们特别关注两个字:“导”和“讲”。在这里教师的“导和讲”都从“有声变成无声”,更加关注学生自身对知识意义的主动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先学后教”,而仍然是我们教师的导在前、讲在前。对此,我们把我们的教学概括为:以导说法,以法领学,以学促学,以学活学。导学讲义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一座强梁,是教师了解学情的重要渠道。导学讲义的编写体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导学讲义也不是每课时必须都有的、每个学科的导学讲义应该是有区别的。当

9

导学讲义完成它的“拐杖”和“工具”使命后,应该即刻退出学生的学习舞台。 (二) 组编《十一作业》,科学构建学生作业训练体系,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制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的指导意见》,对课程标准所规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行研究、分析和整合,精选或组编《十一导学讲义》和《十一作业》,借以构建科学训练体系,促进各学科改进学习训练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及训练体系。

《十一导学讲义》和《十一作业》的基本期望是:

①要充分关注学习训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充分体现学习训练的基础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学习训练中的支撑作用,逐步形成学生学习训练的支持平台。

②要注意各学科统筹协调,合理分配作业训练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科内要科学合理地围绕各年级教材,对套、册、单元、课时进行整体设计,循序渐进。

③要满足以下几个环节学习及训练的需求:课堂初步巩固+下午加深巩固+晚上分层巩固+学生自我巩固+单元章节阶段检测。

④要注意体现以下几个要点:

A.具体明确学习目标——贯彻“有效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的理念;B.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网络才能夯实基础;C.提供指导方法策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桥”与“支架”;D.经典母题分层练习——按课时进行,与课堂和自习同步。

⑤题目设计的要求是:精心研究设计导入题、经典题、拓展题、分层题、综合题,注意淡化训练模式的学术性和“学究气”,使训练呈现生活化、情趣化、探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设计训练习题,鼓励学生在情景资料中产生问题自主探究,不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追求让学生有兴趣有创意地参与训练,巩固基础。 (三)对教学设计几个关键点的认识: 1.学习目标:

(1)把握阶段总体目标—章(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关系; (2)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问题化,可测量; (3)课时目标不要多,要分层要求。 2.教学环节设计四问:

(1)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是否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 (2)还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法对目标达成效果更好?

10

(3)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吗? (4) 还能减少教学的环节吗? 3.教学的原则:

1.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2.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法指导;

3.尽可能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匹配的学习方式;

4.教学的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的解决依靠学生,评价交给学生。

七、探索初中学生的“学分制”评价管理,真正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保障课程改革的最大效益

评价是标准,是导向,是激励,是促进评价对象进步的杠杆。首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学生、学校、家长普遍关注中考科目的学习,而对非中考科目:音乐、美术、计算机、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普遍不够重视,而我们深知,这些学科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或者为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中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尽管上级部门设计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并在中考录取中作为参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诸如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实施,要求大而全,并不符合这些学科设置的初衷,学生走出学校后并不一定掌握了一项娴熟的终生受用的体育或艺术技能;第三,每个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由于学校的办学理念、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便于操作的、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评价机制,是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在课改之初,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了我校初中学生学分实施管理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综合素质真正提升的抓手和课程实施效益最大化、聚合课程育人效力的保障。办法的基本框架是:(一)学业必修课程学分;(二)选修课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三)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四)社团活动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五)初中体育技能学分的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六)艺术技能学分的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七)名家讲坛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八)电影欣赏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九)加分项目实施细则;1.团委活动;2.科技活动;3.申报加分项目。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差异的,为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努力,学校在学分实施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北京市十一学校卓越学生、优秀学生、优秀特长生评选办法。将学生获得学分的情况与评优机制挂钩,不再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而是

1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分情况自行申报特长学生、优秀学生、卓越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获得各方面学分与自己成为优秀学生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激励更多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

学科探索 自主、合作,打造学生智慧大脑

初中数学备课组①

初中课改实施一年多来,在学部组织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组结果: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数学老师;最喜欢的学科,数学排在首位;小组合作效率最高的学科是数学;学习兴趣指数最高的学科仍然是数学。为什么学生在这几项的调查中都把数学放到了首要位置?是什么让学生在这一年的课改中对数学这么情有独钟?下面的内容也许能帮助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数学实践探索之一:自主学习的拐杖——导学讲义的设计与使用

一.导学讲义设置目的

导学讲义的设置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它由全体备课组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任务共同精心设计编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做出指导,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可循。经过一年的课改实践检验,导学讲义的使用为现有数学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一座桥梁,成为教师了解学情的重要渠道。 二.导学讲义编写依据

导学讲义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拐杖和工具,编写时我们十分注重怎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导”和无声的“讲”,重点突出两个了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二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其设计主要考虑:首先,导学讲义不是简单地提供问题情境和参考资料,而必须在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上引领学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其次,导学讲义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适宜以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料;第三,导学讲义虽然主要在课堂上使用,但在编写时要注重课前自学、课堂实施和课后反馈几个阶段的结合,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第四,导学讲义不是对教材上内容的重复罗列,设计的内容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的引领、重点方法的点拨上做文章,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引领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感受思想方法,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则、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五,导学讲义要作为学习资料留存,必须具有保存价值,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再学习、再认识。 三.导学讲义编写体例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和摸索,从繁杂到简介明了,到目前基本形成了导学讲义的编写体例,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自学导引、精题演练、理解质疑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其中学习目标和自学导引 ①

初中数学备课组:于晓静(备课组长)、郭祥峰(备课组长)、周志英、李娜、王彦珏、赵冰、鲁思坤

12

是关键部分。下面就四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学习目标:分A、B、C、D四级目标,目标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其中A、B级是基础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C、D级目标较难,在学习小组和教师的帮助下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目标是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达到的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引领的作用,所以学习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为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具体、可测量,具有可操作性。

自学导引:主要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自己学习,主要用于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环节。有意义的课前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利用导学讲义加强对自学活动的设计、指导,使自学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问题串时要遵循几个原则:(1)加大小组讨论的广度与深度,提高组内、组间质疑问题的层次;(2)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3)有利于学生对方法的总结和提炼;(4)有利于把学生引向更加深入的思考,加大学生思考的认真程度和深入程度;(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精题演练:教师精心准备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典型例题,注重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相结合。挑选在导学讲义上的这些题目,必须是指向学习重点的问题,是最具典型性的问题,是最有保存价值的问题,不能仅仅搞成习题的罗列。因此我们在选题时,首先应查明所选的典型例题是否与教材重复,如有重复一律以教材为准,其次明确讲义中的达成A、B级的例习题应以教材为主,并且不应出现在“精题演练”部分,这里所选例习题应达到学习目标中的C级和D级,起到拓展提升的作用。使用方法应为学生在课堂上将根据所学知识内容直接作答该部分内容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理解质疑:这部分的设计,目的在于加强总结反思,让学生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这是自主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每章的起始节给学生出示本章整体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本章知识脉络能够清楚地把握,明确整体学习目标。 三.导学讲义使用流程

我们将导学讲义的使用流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自学环节——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精讲环节——完善环节。

(一)自学环节要让学生带着四个任务去进行自主学习:(1)明确导学讲义上的学习目标;(2)带着学习目标阅读教材;(3)完成导学讲义上的自学导引;(4)完成导学讲义上的理解质疑。

为了帮助刚进入课改的学生更好的完成自学任务,我们设置预习任务高质量完成的标准: 1.完成教材上预习范围内的思考、归纳、探究; 2.完成导学讲义上的预习内容; 3.完成教材预习范围内的课后练习;

4.认真完成质疑环节,提出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5.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自学检测,给出学生预习效果的客观评价。

13

(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根据自学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对问题串或是代表性例题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师精讲环节与小组讨论环节互相结合,并非孤立存在,两环节有时根据具体情景合二为一,并通过该环节实现在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和知识结构上的前后联系。

(四)最后在导学讲义完善环节,学生课后对自学、讨论、精讲部分复习、完善,用红笔在讲义上进行记录整理,达到对每节课学习内容的提升和前后知识串联的更高目的。 四.导学讲义使用过程的评价方式

要充分发挥自学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优越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合理、科学地运用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提高。而自学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体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对导学讲义的使用过程,因此,研究和掌握针对学生数学导学讲义的使用过程的评价方式,对新课改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进行了初一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自学环节的评价。

根据自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标准,我们设置学生“导学讲义使用过程评价量表”,B4纸打印后贴在班级墙面上。其中“自学部分”的评价方式为每天利用规定时间,大组长轮换检查其他一个组的自学情况,检查内容设有三项,包括:教材上的思考、归纳、探究和书后习题;讲义上的自学导引;讲义上的质疑环节。每项各20分,自学部分的评价共60分,课后大组长填写评价量表完成评价。

(二)小组讨论和教师精讲环节的评价。

评价方式:我们将小组讨论的评价方式定为“小组互评”、和“师评”两种方式。在“小组互评”部分设置“课堂小组讨论评价量表”,每月每一组的四名组员互评一次,为其他三名组员打分,并计算平均成绩做为本周小组讨论得分。其评分标准为:标准的前五项每项各20分,满分100,第六项为总结反思本组的讨论方法及流程在本月有无改进,供学生进行经验方面的提升、交流,同时也供教师参考,进行讨论方面的学法指导。到期中期末时,个人量表成绩计算平均,记入总评中。具体见下表: 初一____班第___组课堂小组讨论评价量表(试行) 大组长:__________ 姓名 1.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20分) 2.善于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20分)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20分) 4.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20分)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20分) 6.我们小组现在与上次相比进步的地方有: 还有待提高的是: 14

课堂上“师评”的主要方式为:每周一,在黑板左侧写上“数学小组评价”,并竖行写上“一、二、? 十”十组的组号。本周内课堂上针对“自学导引”部分和“精题演练”部分的小组讨论后,教师或学生向某一小组的某一成员进行提问,他的回答代表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如回答正确,或有特色的想法,可以即时加一分。

注意事项:

(1)评价小组,而不评价个人。小组某一成员的发言,代表整个小组的讨论意见,老师对整个小组给予评价;

(2)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都可以对问题回答组的学生进行质疑,如回答无误或解释可以让大家满意,才可加分。如提问的同学回答不出质疑,可以同组补充,加分仍有效,如同组仍无法回答,其他组以抢答方式帮助解决,则本组不得分,抢答组得分;

(3)针对其它课型,如习题课、试卷讲评课,课堂结构虽不同,但小组讨论后的评价方式一致。

师评结果每周五对本周全体小组的加分总和进行记录,一是纳入班级小组加分机制中,二是计算每周得分的总合,并排序赋分,以组为单位纳入期中期末评价的小组讨论部分。该评价方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与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课改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三)完善环节的评价。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每一节的讲义经学生完善后,第二天早上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完成质量给予评价,满分40分,每5分一档,具体评价标准根据每一节的内容教师自主把握。讲义下发后,大组长将本组成员每一节的成绩登入“导学讲义使用过程评价表”中的“完善环节”。这样,每一节导学讲义的评价:自学环节占60分,完善环节占40分,满分100分。将学生每一节的成绩记录好,纳入到期中期末评价中。具体内容见下表:

导学讲义使用情况小组评价量表(试行第三版)

第一项:完成教材上预习范围内的思考、归纳、探究和书后练习(20分);

第三项:认真完成质疑环节(20分);

第二项:完成导学讲义上的自学导引(20分);

第四项:导学讲义的完善(40分)

姓名

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 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节 15

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组 二组 这些评价方案的设计与使用,主要针对初一学生,因为他们刚刚走入课改,在自学、合作方面意识较为薄弱,而这些方面是我们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初中起始阶段设计这样的评价,能够较好的达到评价的指向与引导作用。但不否认,当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评价方式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比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组捆绑式评价在一开始小组形成阶段,让学生学会合作,融入团体之中发挥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初一最后半学期来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已无法完全发挥出既定的功效,成为一部分学习优秀生前进的约束,妨碍了学习积极性,也使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同样妨碍了他们的进取心。因此,在后续阶段,也即初二以后,我们的评价方式必须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而进一步变得简单。

五、导学讲义的留存

最后,必须指导学生重视导学讲义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讲义,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讲义,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讲义的价值,重视讲义的使用。

数学实践探索之二: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促进同伴关系的友好发展,为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围绕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推广和实践价值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二、发现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观察,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像开始想的那么容易,实际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问题1:讨论时相互争执不下,耽误时间。有的小组在讨论时,一个学生说:“你先听我说”,另一个同学马上着急地嚷道:“你还是先听我说”,两人僵持不下。

问题2:讨论时,有的组员没有参与。有的小组,只见组长在那里耐心细致地讲解,却只有一个组员在听,其他组员有的在开小差,有的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16

问题3:讨论跑题。有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走近仔细一听,原来在讨论电脑游戏。问:“为什么不讨论问题却在讨论游戏?”“老师,讨论完了,我们几个答案都一样。”

问题4:部分学生依赖小组合作,缺乏独立思考。

问题5:老师对什么问题、什么时间应该让学生讨论把握不准。刚开始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老师常常一堂课让学生进行多次讨论。有的问题学生一会儿就讨论完了,有的问题从始至终也没有讨论出结果,合作学习的效率存在问题。

我们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虽然组建了小组,这只是具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却没有小组合作的内涵。讨论时的争执现象说明了他们还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大组长也没有起到组织管理的作用;问题2反映了把小组讨论由老师的“一言堂”转变为组长的“一言堂”了;问题3说明了有的小组只是把讨论当成对答案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问题4反映出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这些都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还真正发挥出来,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依靠老师的指令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培养,尤其是在刚成立合作小组时,更需要老师教给他们一些合作的技能和方法。问题5说明了老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研讨。 三、寻找策略 1. 合理分组。

经过实践得知,针对数学这科来说,四人一小组是最为合适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行为规范、性格特点等把全班分为A、B、C、D四层,从A层中产生大组长,从B层中产生小组长,然后由大、小组长遵循双向选择原则共同选择自己的组员C和D,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融洽关系奠定基础。经调查,有69%的学生对这种分组方式感到满意。 2. 座位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的交流,数学课堂的座位摆放问题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过程。

最开始的一两周,班级座位形式还是按传统的秧田式,如图所示,A、B、C、D四人一小组,

17

小组讨论时,先同桌两人讨论;再有问题时,A、C再回头与B、D四个人一起讨论。应该说,秧田式座位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系统知识。学生之间前额对后脑,左肩靠右肩,可以减少他们的视线联接和彼此交往,不易分心。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学生的交往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般只发生在同桌的两个同学之间以及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之间。所以,从座位形式上看,讲台把教室分成一前一后相面对的两个部分。课堂上,尽管有教师精心的引领,有学生热烈的争论,但这样的座位形式,多多少少还是给学生以“我是观众或听众”的心理暗示,很不利于我们数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次,各个班的小组都是刚刚组建,学生基本上都还没有小组的意识,两个人讨论后,并不习惯转身回头再与组内的另两个人讨论,使得小组讨论不能改灵活进行且深入展开。

那么,如何使座位安排更好地促进课堂讨论呢?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其中一员。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面向全班学生慷慨陈词;而且还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他人的见解,不时对同学的提问进行鼓励??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教室,需要有适合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倾听的座位安排。所以,我们把秧田式的座位形式改为餐桌式(如图),即两人同桌与组内另两人面对面坐,每个人都是侧对黑板。这种方式,使得四个组员始终互相关注,讨论时也避免了转身回头。在课改的第一学期,数学组大多都是这样的座位形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一是小组讨论时,中间隔着两排桌子,一般需要站起来四个组员才能凑在一起,有时,讨论声音较大时,影响其它组的讨论。二是学生互相面对时,学生的视野中不仅有老师、组员、还有班中其他的同学,这样,视野中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其倾听、讨论效果,

18

特别是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纪律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当老师讲课或者需要看黑板时,每一个学生都要扭头,并往前往后与前面的同学错开才能看清。特别是教室两侧的学生,几乎是背对黑板,很不方便。另外,因为每个学生的桌子都是竖排摆放,显得教室非常拥挤,小组讨论时教师进行巡视比较困难。

后来,我们备课组又仔细分析两种座位的利弊,最后综合了前两种座位的优点,创造了更适合学生合作的“卡包式”的座位排布方式。

这种座位形式是这样的:每组中只有一人侧坐,与组内另外三人成半包围结构。教室靠右边五

个组,每组的右一座位侧坐(C学生),教室靠左边五个组,每组的左一座位侧坐(A学生)。如图, A、C两人组,讨论时A微侧,A、C两人把学习内容放在A的桌子上进行交流。B、D一组,同桌交流。A为小组长,B为大组长。而两个小组长在这种座位形式下相邻,所以他俩能迅速沟通两个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而四人大组继续讨论。这种座位,易于小组内的交流与管理,如大组长B、能看到组员A、C、D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醒。而组员C、D座位面向黑板,不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这种座位形式和“餐桌式”相比,小组组员相对集中,易于形成小组的团队意识。组与组之间的互相干扰大大降低;讨论交流时更加方便,既便于两人讨论,又便于四人交流;学生有两人面对黑板,在学生和教师精讲疑问时,只需要一个学生侧身即可,感觉更加便利。由于每组只有一人座位侧放,当课堂需要摆成秧田式时,改变起来非常迅速。 3.培训组长。

大组长是一个小组的领头羊,要想小组优秀,首先需要优秀大组长的组织和领导。什么样的学生当大组长?大组长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摸索的过程。刚开始,我们主要选择的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情况则不尽其然。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在交流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大组长就是一个小老师,采用了问答式的交流方式,使问题在组内解决。在组员刚刚要脱离主题时,及时把组员拉了回来,保证全组的交流顺利完成,所以大组长的

19

调控、组织能力需要非常强,大组长首先必须富有责任感和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不是成绩优秀。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分别对大、小组长进行了相应的培训: 大组长的素养:

(1)富有责任感、乐于帮助组员;

(2)严于律己,公正公平,对待组员不排斥,不歧视;

(3)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管理,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4)组长要了解组员特点,做好小组内部与教师沟通的桥梁,组内出现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反映;

(5)学习成绩相对优秀;

(6)负责管理和组织课堂上的组内交流,不断摸索、总结适合本组的数学合作方式。 小组长的素养:

(1)提醒组员准备学具,认真听课,装订导学讲义、试卷; (2)解答组员的学习问题;

(3)提醒组员记录并完成每天的作业; (4)配合组长一起检查组员的作业落实情况。

经过老师一年的指导,一些大组长渐渐成熟起来,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对自己在组中的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在一次学生反馈的意见中,其中有一个大组长写了《组长十条》:(1)有效组织组员;(2)以身作则,不跑题,认真讨论;(3)放下架子,与组员以朋友相处;(4)学会有效授权;(5)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6)热心助人;(7)掌握一定方法帮差生;(8)让组员信服你;(9)具备一定学术能力;(10)以大局为重。 4.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前提。

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前提。经过多次观察,我们发现在试卷讲评课上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就讨论的特别热烈,效果也很好。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对试卷中的每一道题目都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所以讨论时每位同学都有话可说,都有个人的思考方法,容易激起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这启示我们: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小组讨论只能是空中楼阁。

导学讲义搭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讲义大部分都是提前发给学生,学生的导学讲义完成的情况直接显示着他独立思考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环节与课堂的小组讨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无法参与小组讨论。 5.小组讨论内容。

调查显示,学生对较难题、分类讨论题目、多解题、易混题、数学活动探究等讨论最为热烈和印象最深刻。因为这些题目富有挑战性,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给我们在教学中什么问题适合小组讨论提供了启示。

20

(1)较难题:较难些的题目应该是大于一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富有思考性,单纯依靠个人的能力难以完成,必须借助全组学生的智慧才能解决,所以每个同学特别想和小组成员去沟通和交流,这时候通过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小组讨论易形成良性循环。如果题目太难,经过讨论仍不能解决,也会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2)分类讨论题、多解题:数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分类讨论题和多解题,这类题目难度不是太大,学生常犯的错误就是分类不清,考虑不全、造成丢解现象。经过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解题思路碰撞在一起,常会激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就会在不断地思考、质疑和辩论中变得思路清楚开阔起来。

(3)易混题:学习一些易混的概念也适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时,学生对几类角常常搞混,老师可以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结合图形根据概念进行辨认,并在组内进行互相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

(4)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探究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设计的,每学期一到两次。每个小组在确定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方法、内容、分析、总结及经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小组成员各负其责、互相协商、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不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小组讨论流程及方法。

在我们做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能够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是______________.(按重要程度排序) A.导学讲义完成的质量高 B.深入的独立思考 C.有效的小组讨论方法和流程 D.老师的指导

结果显示:学生把有效的小组讨论方法和流程排在了第一位,而把老师的指导却排在了最后。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让小组本身所具备的元素发挥作用才是最有效的,老师只是这个环节的一个辅助因素。所以我们和学生一起摸索、实践,总结、提炼了下列小组讨论的流程、方法: (1)自学导引部分。

组内对答案(组员先说,组长补充、纠错)?重点问题分析解答过程(按难度等级分,难度大的有学习较好的同学先说)?找出问题?看书、深入研究书和讲义?解决问题(先组内解决,无法解决再异组交流或问老师)?完善答案。 (2)精题演练部分。

一般情况下:①由一位同学念答案?其他人一起对答案,如果有不同之处,就做个标记?讨论解决不同之处?根据导学讲义的内容向深处讨论。

有分歧问题:②?重新计算?不同?互相说思路?解决;不能解决?听其他组或老师讲。 ③较难的题。

A:答案不同?每个人重做一遍?答案仍不同?每个同学说自己的思路,方法?再一个一个地排除错误的解法?寻找最优方法?找到?全组共同做一遍。

B:答案不同?重新验算?答案仍不同?互相讲解?不能说服?请教另一个组?答案也不同?问老师

21

或者自己再算,并尝试用其他方法?解决。

C:

大组长提问 较难题

小组长提问第一个组员 对了 错了 让会的组员讲一遍,再让小组长讲 有人会 没人会 大组长先自己讲一遍,然后再让小组长讲 22

④多解题:

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等他发言完毕以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分析不同点?用多种方法解决。 ⑤易混题(多是概念题):

展开讨论?有分歧?翻开书本,从书上的定义或图形入手?解决。 (3)试卷讲评课:

A:组长组织讨论出错的题?错的人多,就让对的人讲;对的人多,就让错的人讲?每人都仔细听,不对的纠正;如有更好的方法,讲给全组。

B:先自行改错?仍不会的题目?讨论?找到解决办法并寻找答卷时的问题所在?防患于未然 C:老师先讲难点、要点?两人一组互相讲自己错的题?不会,求助于其他两人或其他小组?不会,求助于老师?解决

D:先讨论老师指定的重点题目的解法,再由组员提问不懂的地方,由另一位组员解答。 (4)习题课:

会的同学给不会的同学讲解?把不会的同学教会了以后,再由刚会的同学给教的同学讲一遍?都弄懂之后,再把都不会的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讨论不出来的问老师 7.建立机制。

小组合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只有达到动态平衡才有可能发挥小组的合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会打破这种动态平衡,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是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合作高效的保障。

(1)小组课堂讨论无秩序,谁有问题谁就说时。 解决办法:

A.从组内找出一个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让他做主讲人,其他人除认真倾听外还要质疑提出问题。 B.制定本组讨论流程和方法 (2)组员不服从安排时。 解决办法:

A.明确分工,必须完成份内工作; B.组内制定量化制度,拿“分”说话。

(3)小组讨论不积极,个别同学不参与讨论或思想开小差时。 解决办法:

A.让不参与讨论的组员发言,其他人倾听并质疑;

23

B.轮流讲,遇到不会的问题让会的同学讲,听明白后复述;

C.采取“带动制”, 让组内较活跃的带动他与他一起讨论,有意识地让他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时进行鼓励,激发讨论的热情;

D.轮流当组织者,调动积极性,让他体会组织者的感受 (4)有人忘带或没做导学讲义时。 解决办法:

A.两个人用一份导学讲义,讨论时如果是没带就把思路说一遍,如果没做就先说思路,下课写出过程;

B.先其他三人进行讨论,没做的同学听着,下课补作业,大组长做好监督 (5)讨论时有人说闲话时。 解决办法:

①“冷处理”办法。在他说闲话的时候,大家都不理他,一会儿他就不说了; ②设置两人一组互相监督,组长负责主要监督,效果不错;

③设置奖励机制,对守纪的同学发放“优秀卡”,不守纪的同学发放“违纪卡”,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获得相应奖励或惩罚。

(6)小组讨论中出现问题答案四人都不同时。 解决办法:

①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思路,其他人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要等到听完后再反驳; ②先借助书和资料,看上面的例子和原话,不行就请教老师,最后总结;

③先让大组长把卷子放在中间,边讲自己的思路,边让大家看着卷子,然后依次让小组长→组员A→组员B来讲。

④按大组长→小组长→组员1→组员2的顺序说自己的方法,其他组员在听的过程中修补自己的方法并指出该同学的漏洞,最后一起寻求最优解法。

⑤把每个人的解答过程放在一起观察,共同从对方中找出可获取的信息,对比别人和自己的想法,如果还是不行,再向老师请教。

(7)速度太快,很早就讨论完了,不知该做什么时。 解决办法:

①再深入研究每个问题,每个人都要带着质疑归纳的思想,想出多种方法;

②再对那些容易错的进行交流,找出错因。最后对较难题进行讨论思考交流,看看有没有新思路寻找最优解法。

(8)小组讨论时速度太慢,完成不了任务时。

解决办法:设立小组纪律/音量监控员,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不要停留于此,掌握好节奏,不要在细节上耽搁.

(9)有的题全军覆没时。 解决办法:

①自己再次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方法,改对后重述方法,总结归纳;

24

②先二人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再在全组讲,大家找错并完善。 (10)在小组合作中因某一问题争论不休,耽误其他问题的讨论时。 解决办法:

①轮流说,每人都尽量先去听取别人的建议,之后发表自己的; ②大组长做好记录,给没有好好倾听的同学一些提醒或惩罚;

③先跳过,说完下面的再回来说这道。先听一人讲思路和过程,再轮换,若仍未解决,请教其他组和老师。

(11)质疑经常什么都写不出来,全组没有人有问题时。 解决办法:在讨论时,多问些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展开讨论 (12)四人中一人特弱时。 解决办法:

四人中若一人学习很弱,在讨论时跟不上进度,可先让其他三人进行讨论,弱生听,然后再帮助他解答疑难。

(13)组长与组员关系差,不团结,相处不好,严重影响讨论效果时。

解决办法:老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教育组长要以小组为重,组员要积极配合组长工作,教育每个学生多一些宽容与理解,要学会欣赏别人。每个学生都有承担起小组团结的义务,要有小组荣誉感。 (14)四人讨论时,只剩一人没弄明白怎么办时?

解决办法:马上变为两人一组讨论,讨论下一题,大组长专门给那个同学讲,必要时在课下找她补课,帮助她把其它题弄懂。

(15)容易将平时的矛盾情绪带入到讨论中,心不在焉时。

解决办法:大组长积极带动,做好领头工作。小组内其他人渐渐被调节好态度,取得良好效果氛围。每个人都有承担起小组团结的义务,要宽容。 四、小组评价

评价是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积极性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手段,我们采取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且侧重于过程评价的方式;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1)针对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环节,制定了评价量表。(见下表) 初一____班第___组课堂小组讨论评价量表(试行)大组长:__________ 姓名 1.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20分) 2.善于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20分)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20分) 4.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20分)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20分)

25

6.本组做得较好的地方是什么?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对表中前5项由组内互相打分,计算平均分为本同学该项得分。第6项由老师根据各组情况给予打分。

(2)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整体评价得分和个人课堂讨论的评价得分,分别以30%和10%的权重,纳入到期末总评之中。

数学期(中)评评价表 评价项目 主要评价点 评价方式 评价人 满分 权重 期中(末)考试 (自己命题) 自主学习检测 1.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20分) 2.有一定的倾听技能,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20分) 量表 (每周一次) 组员互评 100 10% 课堂讨论情况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20分) 4.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20分)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20分) 1、课堂小组讨论及发言情况; 2、小组讨论方法及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单元测试成绩及自学检测成绩 互评 4、 日常作业等级 5、 数学活动展示成绩 师生 100 30% 五、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什么?

1.改变了老师什么?

(1)课堂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26

在编制每一节的导学讲义时,经常在我们大脑中回绕的一个想法是:怎么“导”才能让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理解知识?怎么“导”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积极地参与?怎么“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围绕知识点设计出需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需小组合作的内容,需对学生进行反馈的内容,最后才设计需老师点拨的内容。这样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从注重教给“知识”转变为注重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课改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是不会阅读教材,不会合作。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如何阅读教材的学法指导课、上如何合作才能高效的学法指导课、经验交流课等等,这些课都为学生怎样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同时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如果把结论看作学科的“肌体”的话,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在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时,小组代表回答的不只是合作的结论,而首先要回答的是你们小组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当某小组的结论有误时,老师不急于否定,而是把问题抛给另外的小组,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从不断思考、不断碰撞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4)促进了教学与课程的不断融合。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老师大胆采用了大单元教学法,我们分别在《全等三角形》、《整式乘法》两章进行了单元教学尝试。实践证明,在必要的时候,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单元教学法对优秀生的培养、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使得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5)加深了对“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解。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是进行“以生为本”教育的前提条件。原来常常是“一刀切”,或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低层次的学生如果没有达到老师制定的标准或没有完成任务,老师就会提出批评,还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讲,结果是这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听懂,还搞得学生和老师身心俱疲。在对小组分组时,为了各个组的均衡性,把全班分成了四层,每个小组每层各有一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承担分工。这样尊重了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6)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和地位。

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老师在调控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听老师讲。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有了提高,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别人,自己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尤其是现在的课堂上,生成性的内容比较多,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常常让老师自叹不如,老师也从中获得了成长。这样师生在彼此的交往中共同获得发展和进步。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不再单纯是学生,而是教师式的学生。

27

(7)改变了师生关系。

现在,老师一改过去独霸讲台的局面,把时间更多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大胆探索,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同时,老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倾听他们哪怕是幼稚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说的最多的是“再动脑筋想想”、“你们组的见解很独特”、“你们组的解法很新颖”等等话语,创造出一种宽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大胆设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创造精神和质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在这过程中,老师除了关注优秀生以外,还能关注到中等层次和较弱学生的情况,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能够真正在合作中学习、交流。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了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问题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改变了学生什么?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每天上课前都根据导学讲义先进行了自学,改变了过去不上课不翻教材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会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之间的质疑、解答、辩论式的交流都要比和老师交流进行的轻松、便捷;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各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解题思路就慢慢地清晰起来,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在课下,经常会看到组长给组员主动布置任务,组员主动向组长请教的场景。

(2)改变了同伴之间的关系。

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养成了自我、霸道,不善于听从别人意见的习惯。而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是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层次来组合的,每位学生都觉得要想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要想个人所在小组能超过其他小组,必须要学会倾听、包容,做到与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融洽相处。这样,学生就在每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地磨合,在磨合中学会了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将个人融于集体之中,培养了自己的合群能力,与同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同学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还培养了团队精神。 (3)提高了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对中、下等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以前的课堂上,中、下等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举手发言,每节课都充当着忠实听众的角色。有一位原来成绩偏弱的学生这样说:“在现在的数学课上讨论的时候,我可以反驳我认为不对的言论并清楚地表达我的意见。有一些自己怎么想也做不出来的题也会在经过小组内激烈的讨论之后迎刃而解。在讨论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讲题时更容易让别人听懂,并且可以让别人质疑自己的意见,可以加深思考完善答案。我从一开始的组长鼓励发言到之后主动举手发言,自信心真的是提高了很多,小组合作在这其中对我帮助最大。”

六.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摘录

?初中数学学习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流程——小组讨论。平常上数学课,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

是老师让我们小组讨论的。有些同学总认为这很耽误时间还没有效果。其实不然。有些问题,如果让老师直接给你讲,你自己没有思考的过程,那么这个知识会忘得很快;有些问题,如果没有人和

28

你一起思考并讨论,你自己孤军奋战,那么或许你永远也想不出结果。这充分的说明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时候,许多人的智慧放在一起,才会擦出思维的火花!?

?这一年的小组合作学习,也让我逐渐培养起了小组合作意识。每当遇到一道难题,我都不

会放弃。因为我知道,在我的冥思苦想之后,还有一个团队来帮助我!每次的数学探究之旅,我们组总有一种默契。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任务,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需要合作!?——初二(10)李欣儒

?我认为,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同学们吸收多种解题方法,用多元的思维理解问题。一个小组,四个人就是四种想法,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可能还会想出更好的方法。而且,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无私,在学习别人的同时,也会随时完善自己,把自己的方法和同学们交流,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会产生更为精华的思维结晶。它的优点之二就是可以让我们更好接受。学生当老师,学生讲解,老师只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指点一下迷津,这样我们感到很平等,每个人都有给别人讲解问题的机会,比较有成就感。?——初二(11)班张茜璐 ?上了初中,不再是两两同桌,而是改成半包围的小组形式。这样改座位,是为了什么呢?不久我发现,这样是为了让我们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更好地学习。交流真的那么重要吗?后来,我被这种学习方式完全征服了。在讨论的过程中,会的同学可以给不会的同学讲解,不会的同学获得的益处显而易见,而会做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学习为同学讲解加深印象,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加透彻的理解题目,还可以通过此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果组内同学对于老师布臵的题目都会解答的话,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真是一举多得!合作学习的好处不仅在课上讨论,在课下,有不会的问题可以有人请教职工,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团结。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这是说,互相交流,互帮互学,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而这句话,就被刻在十一学校的教学楼内墙上,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互助合作。?——初二(11)班严一品

?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不要急于放弃,也不要过于依赖合作,而是以独立思考为主,否则会降低对解题的耐心与能力。?——初二(8)班李一帆

七、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指导小组合作的方法、合作技能需进一步研究。

2.小组评价方面:问卷调查反映出,现行的评价还没达到大部分学生的满意。所以,哪些方面适合做捆绑式评价?哪些方面适合做正式评价?哪些方面又可以作为非正式评价? 如何科学地制订这些评价标准以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下一步在实践中需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数学学科探索之三:课堂流程结构

2008年,我校“课堂成长年”的主题是“再造教学流程,删除无效教学环节”,随之,教学流程走进了每个老师的教学视野之中。随着2009年新一轮的初中课改的推进和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备课组基本形成了一系列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结构流程。

29

数学法则、定理课的课堂流程

我们以王彦珏老师的一节《整式的乘法》为例,来阐述这类课的课堂结构流程。王老师的这节《整式的乘法》课从教学设计上不同于以往的将“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三个法则分开来讲,而是将这三个法则设计在一节课中的一节小单元教学。

在上课之前,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学讲义,并在前一天布置给学生自学任务:结合导学讲义的“自学导引”部分,进行自主学习。这一节“自学导引”部分,王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1.法则的推导:教材运用什么方法得到三个整式乘法法则的?2.法则的解读:从法则的推导过程看,这三个乘法法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法则的应用:参考教材P145例4,P146例5,P147例6的书写过程与格式完成下列练习。并且,针对第三个问题,结合几个具体实例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总结:思考1: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如何确定结果中的符号?思考2:你认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需要注意什么?思考3:你认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课堂的具体流程如下:

一、课堂前测三分钟。课堂前测的目的一是检测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二是便于便

2于老师确定教学的起点。王老师精心选择了五个小题((3)3x4?5x2 (1)(2)4y?(?2xy)

21(ab2?2ab)?ab (4)(x?3y)?(?6x) (5)(a?3b)(a?3b))作为测验内容呈现在导学32讲义上(事先没有布置学生完成),这五个题目分别考查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和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直接应用,题目简单,并由易到难。学生答题结束后,老师直接出示答案供学生订正,并让学生说出题目所考查的知识,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生再看学习目标: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再看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三、小组讨论、交流“自学导引”部分的学习,教师归纳提升

在课堂上,王老师分两次让学生讨论交流上面的三个大的问题。主要流程如下: 1、小组结合自学导引部分提出的前两问题展开讨论,主要围绕如下问题:(1)教材中法则是如何推导的,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法则的内容能用两种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3)法则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提示:对于小组中不明确或有分歧的问题,重新回到教材去研究、提炼。

2、在小组讨论基本结束后与学生一起梳理法则的推导过程和适用范围,即对法则进行再次解读,形式以“教师提问——小组回答、补充——教师点拨、提炼”为主。

30

讨论中还开拓了思维、增强了动手能力。同时由于展开图较多,我们分工合作,不断讨论,一个个减去重复图形,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加强了小组合作意识,让我们懂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几十个展开图让我们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旦想到最终的成果是多么的“壮观”, 我们克服畏难情绪,坚持了下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数学亦是如此,只有真正乐于学习并不断探索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数学探究之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学习空间和更加灵活的学习形式,孩子们不仅扩展了知识的外延,真正体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的深切内涵。而且在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确定了终生学习的思想。

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者

初中语文备课组①

所谓的“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学习的管理就是管理者利用管理学的方法通过组织协调全体同学的学习活动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学会学习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对于语文教学过程来说,就是在学生语文学习中,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指导者、帮助者、激励者。我们所说的管理者,这种角色的多样化,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转换多种角色管理学生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管理的内容是多元,可以有学习规划管理、目标管理、课堂学习方法管理、活动管理、评价管理、课堂学习流程管理、问题管理、作业管理等很多方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更侧重于学生学习规划管理、课堂学习流程学习方法管理、活动管理、评价管理。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在我校的教学改革中具体表现为:大单元设计、学习手册和自主阅读的指导和落实中,教师成为学生规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帮助者,自主学习方法、规范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多种高效的课型实施教学时,教师做学生积极思维的组织者 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在利用评价制度测量学生每个学习环节的效果时,教师成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者,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促进者;在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中,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这样的管理中,教师服务于学生,通过各种工具激励学生,最

初中语文备课组:王丽(备课组长)、崔丽娜、李月琴、范学芳、来凤华、张红旗、任艳、孙凤玲

36

终成就学生,达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目标。

●用单元导学讲义、语文学习手册,指导学生规划学习

做好一件事情,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只有了解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阶段的学习目标,根据这些规划自己的学习,同时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才能是高效的。为了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借助了两个工具:语文学习手册和单元整体设计的导学讲义。

一、语文学习手册指导学生规划学习 认识:

语文学习手册主要的作用是指导和规划,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一个学期里语文学习的目标、知识的框架、学习的内容(包括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名著阅读的书目、适合初中生的杂志、写作训练题目等)、参与的活动、学习的进度、评价的细则。

制定:

结合初中三年语文知识系统和语文学期教学目标;依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色;依据学校和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整体安排和规划等,我们确定了初一语文学习的知识网络、学习内容、活动内容,学习进度和评价细则。

使用:

在开学初,我们把包括学期目标、知识网络、学习内容、活动设计、学习进度、评价方案六个部分的语文学习手册发到学生手中,用一节课时间帮助学生解读方案,让学生了解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情况并根据语文学习手册制定自己语文学习规划,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准备什么活动,怎么评价,一个学期语文的学习就有章可循了。

二、单元整体设计的导学讲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一)整体设计的思路。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每篇文章都从基础知识、背景、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角度面面俱到来讲,缺乏“取”“舍”,单元教学重点不突出,而采取大单元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个阶段内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进度如何安排,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而通过比较分析将知识形成网络,通过一些方面的集中训练提高能力,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此时,教师就成为了学生规划自己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通过对导学讲义的设计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37

1.单元整体设计的导学讲义凸显了三个优势。

首先,系统性。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各个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各种知识点在各个年级的教材中处于比较零散的分布状态。大单元整体设计将学生在初中阶段每一个单元重点培养的能力及需要达到的程度、重点学习的知识及落实的方法等系统安排,利于将语文知识落实和能力的培养系统管理,体现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其次,整体性。苏教版教材根据主题来编写每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中都涉及到不同文体,如果单看每一篇文章,它们都有很多角度值得挖掘,很多知识需要落实,阶段内以篇为单位学习,知识过于零散,缺乏整体感,这会影响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学生很难在阶段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和方法体系。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的阶段学习更有系统和条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培养了学生通过篇章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的能力。

第三,集中性。单元整体设计围绕单元目标,对单元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取”的是符合单元目标指向的内容,“舍”的是与单元目标无关的部分,使得阶段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集中。单元目标对各篇章的教学起到统领的作用,各篇章教学是为实现单元目标而服务,各篇章的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单元目标,集中地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学生的能力更容易提高,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2.单元整体设计的导学讲义遵循四个原则。

首先是主体性原则,设计导学讲义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先考虑教师的“教”。

其次是参与化原则,在导学讲义设计中主要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导学讲义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再次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最后是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讲义指导学生自学的流程和方法,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二)编写导学讲义。

1.单元整体设计的导学讲义包括三个要素,那就是明确的目标和课时安排、具体的方法指导、提纲挈领的问题(明确的任务)。

2.语文学科以单元为整体设计的导学讲义包括四个部分:优化的学习目标、单元

38

课时安排、自主学习的流程和方法任务、本单元的活动设计。

3.导学讲义的编写的程序要经过“四备”过程的历练,即集体研讨,确定总案方向;个人初备,形成初步方案;集体研讨,完善形成定案;教后反思,形成补充方案

4.三环节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单元教学基本模式为“三环节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三个环节为自学学习——交流落实——总结提升。自学学习一般1-3课时。这是单元教学的初始阶段,核心任务是学生明确单元学习计划、单元目标后,根据学法指导自读阅读材料(教材、主题阅读书和读本),完成阅读任务。完成任务的关键是导学讲义的设计和学生自读时教师巡视和单独指导、检查。交流落实环节一般3-4课时。这是单元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核心任务是通过重点篇目的交流,落实单元学习中知识、能力点,培养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教师选择1-2篇课文与学生研究性阅读,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解决自学中的疑难,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并结合拓展性阅读中的相关内容达到相关知识拓展和能力的提高。总结提升环节4-5课时,主要是通过写作及评改和单元知识的检测及讲评达到单元目标的落实,单元知识的梳理、单元中各种能力目标的提升。三个环节涉及到很多课型例如自读课、各类文章的交流课、试卷讲评课、作文讲评课等。

三个环节用图表来表示如下:

第一环节 明确目标 运用方法自读课文 完成自学任务

第二环节 师生研究 广泛交流解决疑难 落实能力目标

第三环节 归纳梳理 检测评价落实训练 巩固提升 (三)使用导学讲义。

单元整体设计的导学讲义形成定案以后,我们会在单元第一课时发给学生,进行单元整体引导,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学讲义上的学习流程和方法指导进行自主阅读,并完成阅读任务。教师通过导学讲义达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的管理目标。

1.利用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自学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导学讲义中通过问题和任务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但是学生如何阅读,老师必

39

须有细致具体的方法指导,逐渐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习惯,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慢慢学会自学。

下面以苏教版语文教材7年级下第一单元导学讲义为例,谈学法指导的具体实施。 导学讲义的第三部分是学习过程及方法指导,内容是: 1.按照以下程序诵读、自学每篇文章。

(1)读题目,体会其关键词——初读课文,了解并掌握文常和字词。 (2)再读课文,画出重要句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3)在不明白的句子旁边做下标记。

(4)三读课文,解决课后练习题,在文中或课后写出答案。 2.按照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3.第四篇文章略读。能够在阅读后答出课后习题即可。 4.第五篇文章自学过程需要按照下面程序自学。

(1)在语文作业本上抄写原文,前面空两行,下面空一行。注意抄写时不要把一行抄满。

(2)抄完后结合注释在上一行翻译,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做标记。 (3)结合注释完成课后练习。 5.各篇文章批注重点: 《童年的朋友》《一面》

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展现出来的人物的心情(思想感情)、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性格等。

《我的老师》

?谁+做了什么事?一句话概括文章中的几件事;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几件事详略的安排。

《赵普》

理解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在文中的意思,准确翻译重要句子;结合文章中重要句子体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6.在完成课本阅读任务之后,在阅读读本和主题阅读书时,请精读读本上《我的国文老师》《华老师,你在哪里》,主题阅读书中《杯酒释兵权》《宋太祖雪夜访赵普》。

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教师通过自学过程的管理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自学的流程和方法、习惯,自学的能力就逐渐提高了,教师此时的

40

指导和促进在学生逐渐形成能力和习惯之后,将指向学生的最终目标: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从而高效学习。

2.把握导学讲义关键,“三读”“三查”注重落实和指导。

三环节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影响效果的因素除了设计好导学讲义外,就是教师的指导了。在学生的自读中,教师不仅要检查巡视,更要一对一指导,自读中强调方法指导,也强调自读的任务落实,流程如下: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落实 自读第一遍:根据导学讲义中的阅读要求, 自读课文,学生用黑颜色的笔标出段落,用不同颜色的荧光 笔画出字词;进行圈点批注,完成 导学讲义中的问题; 教师一查:查大概情况,读了没有?书上画了没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画出赏析的句子; 教师二查:查读懂了多少?教师根据学生在课本圈点批注的情况,发问和学生的回答情况,验收和盖戳通过。发现个别问题,个别提醒和指导。发现普遍问题,记录下来,作为学生交流的重点。没有读完的同学继续自学,已经通过的同学,继续下一篇课文的自读或主题书阅读、读本阅读。

三读课文:老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题。为阅读交流课做准备。 学生自读与落实流程

老师三查:阅读交流课后,针对课上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分析,对自己的自读情况作了修改了没有?课后练习完成的如何? 学生完成自读环节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导学讲义中学法指导部分非常明确地指导学生怎样自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落实把关,把大量的时间和任务交给学生自主支配和完成。如何保证自读的效果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初一语文组教师采取的学生“三读”,教师“三查”的办法,形成了非常规范的学生自读和落实的流程,保证了自读的效果。三是自读的灵活度,把自读的环节纳入到课时中,有助于营造一个学生集体读书的氛围,保证了整体的自读效果。但是每个学生读书的速度、水平和课下读书的

41

进度不同,如何兼顾?单元整体设计中,连续的自读课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由支配的空间,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老师的检查建议,自主选择阅读的课文和进度。往往是同一个课时中,有的学生读的是这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提前进行的同学已经在读第三篇、第四篇课文了,到最后一节自读课时,读的快的同学已经完成课文的自读,进入主题阅读或名著阅读了。自读课也给了老师检查和把控学生自读情况的时间和机会,自读课上往往是学生自读,老师逐个巡视,检查。教师的“三查”既是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一种监督,也是解决学生自学中问题的一种服务,查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的过程,教师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自学环节的任务,在一对一的指导中,老师把学生阅读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性阅读指导课的重点,为后面第二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有了这样的自读效果,为后面的广泛交流,解决疑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中更高效地学习。现在检查学生的语文书,不再是干干净净而是标明段落、画出字词、找出问题、写满批注了。初一年级的2次自主阅读竞赛中,学生的平均分都在85分以上,第二次课外现代文自主阅读竞赛中,年级40%学生分数超过了90分。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是为了最终的不管,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学习习惯的不断强化学习方法的不断灵活使用就是学生慢慢学会学习的最好证明。

●再造教学流程 做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者 主动学习的组织者

我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在学生自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这里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如学习目标的规划、教学思路的提供、课堂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效率的监测、小组的合作、课堂回答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方法的点拨、作业的布置等。结合学校的课堂成长年“再造教学流程,删除无效环节”的要求,我们力求以科学的教学流程来实现对学生课堂活动的管理,帮助学生明确课型的规范化流程化、掌握进行此类学习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打造高效课堂,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 一、不同课型的教学流程及突破点探索 (一)记叙文课型流程及突破点。

在记叙文教学流程设计中,我们的突破点是以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展开对文章内容、主题、人物评价、细节描写等方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这种问题导引既能让学生明确中心任务,思考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42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以内驱力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做学习的主人。

在利用问题组织学生思维过程时,要时时关注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思维的发展,并据此不断调整教学进程。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帮助和激励,以鼓励的话语管理学生的课堂情绪,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质疑精神,使其积极思维勇于质疑。 具体流程为:

根据导学讲义的问题自学批注 巡视观察 自学批注合作讨论 参与倾听 适时点拨 质疑交流 巩固练习 方法指导 方法总结

如《童年的朋友》和《一面》的导学稿设计上,核心问题是“从文中的 (人物描写文字)可以看出他(她)是个 的人”,这既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文本提取文本信息的习惯,又将两课的共同点归纳,连续训练,有利于完整持续地组织学生的思维过程,巩固阅读方法的掌握、提升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最后肖像描写的集中体验与练习环节的组织。

仅以《童年的朋友》的问题设计为例,从人物评价这个核心问题出发,达到了以下效果:

1.从文本中获得信息的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文本、回答有理有据的习惯。问题设置清晰,学生在自学时目标明确落实到位。组织学生讨论时必然能高效实现目标,

43

真正实现教师的少讲学生的精练,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思维碰撞的舞台。

2.掌握人物形象理解的方法。

(1)关注文本中一些直接评价的词语“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对世界无私的爱”; ......

(2)主人公行为。由外祖母对待“我”打破牛奶瓶和不想睡觉的态度可以分析出外祖母对我的爱与平等尊重;

(3)修辞方法。比喻句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举动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4)肖像描写。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学生分析基础上教师总结: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描写外貌需要抓住外貌的特点,并且通过外貌特点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实,在人物形象理解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着词语赏析,而学生如果仅仅从单个句子出发来体味和推敲,会影响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完整的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应以问题为线索为激发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有序、有效的思维活动。

3.中心难点的解决。结合题目提出“为什么说外祖母是我知心的朋友”,在人物形象理解的环节上,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思维活动,稍加点拨,这一问题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解决。

4.背景的理解。

学生:第七段最后一句话:“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老师点拨、启发:“外婆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一句话说的是谁的困苦的生活啊?我有哪些困苦的生活?大家可以结合读过的高尔基的《童年》,想一想: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外祖母家的?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由此,自然引出对背景资料的再次理解,对《童年》名著阅读的勾连,教师的小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提示,引导学生思维活动走向全面深入。(在《一面》中,也有如此情况,在分析鲁迅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思索讨论“送的是什么书,送给的是什么人?”以此问题引出对当时背景的深入理解,更有利于分析人物形象。)

5.巩固练习是核心问题的延伸。

当堂练习的设计上注意与核心问题的联系性、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趣味性。老师总结描写人物时需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特点,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之后,

44

课堂的目标落实环节,设计了“猜猜看”的环节。展示学生写的描写同学特点的文字片段,大家猜猜是谁,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特点?然后与同学图片进行对照。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来自学生的文字描写与身边同学的典型形象相互印证,教室里爆发出的一阵阵笑声表达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快乐的学习情绪。

记叙文课型中的问题引导法已经成为课堂常态,问题引导也是教研组每次备课的重点“哪些问题是可以支持起全文的?哪些问题是可以预设出帮助学生更好完成自学任务的?哪些问题是可以引起争议,课堂再抛给学生的?”如《枣核》一课我们设置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托朋友带枣核”,以此引发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分析。《最后一课》我们设置的中心问题是“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之处?”以此来引发对人物改变爱国之情的了解感悟。教师以精彩的问题组织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思索更全面更有效。 (二)说明文的突破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科技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考查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对于刚接触到说明文的初一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说明文阅读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能够读懂文本,但一分析就容易片面,原因主要是没有理清思路,正确把握各个部分的内容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组织思维过程,而结构图是此时的最佳选择。结构图简单清晰,便于学生把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将文章由长化短,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解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阅读习惯。结构图可以提供学习路线,引导学习方向,明确指导学生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任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在运用结构图梳理说明文脉络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地涉及说明文的方法及作用、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等知识,这也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例如:《松鼠》的结构图设计及其说明: 完成任务一:《松鼠》

填写下图,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对松鼠进行介绍。

松鼠特征(第1段) 、 、 第2段 体态和吃相 松 活动范围:树林

概括 45

第 段 :

:杏仁、榛子、榉实等 过水方式: :跑、躲、逃

第 段 跑跳:

鼠 叫声:

筑窝:

窝口的设计

第 段 生殖、换毛、清洁方式、用途等

这个结构图把文章各段具体内容加以概括,给学生一些信息,组织学生根据已给信息划定区间,并且根据已给信息的内容和结构特点概括内容。在结构图的具体设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哪些信息为已给信息,最好难度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松树金龟子》

填写下图,明确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对金龟子进行介绍。

松 (第 段) 树 金 生活习性

龟 生活史 (第 段) 子

作者发出呼吁(第 段):

在利用《松鼠》一课的框架图进行思维训练之后,在《松树金龟子》的结构图加大了难度,给出信息少,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习性”和“呼吁”判断段落区间,在根据所给横线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在一节课内以结构图为辅助学习两篇说明文,并且在结构图的难度上设计出梯度,由易而难,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手段,在做《松树金龟子》的结构图时既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按此结构图训练,由最初教师出示到学生熟悉学习路线后自己可以设计结构图来分析文章,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目标。如《松鼠》《松树金龟子》这两课设置的就是

46

设计出《我最喜爱的小动物》说明结构图。既与当堂训练点紧密相连,又符合初中孩子的兴趣点,学生们积极写作,亮点颇多。

如果我们同学在阅读的时候注重从整体把握内容,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就会纵观全文来看,不至于出现理解片面、以偏概全等问题。结构图不只解决文章结构的问题,结构图中很多隐含的信息,这些隐含的信息引发学生对文章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探究,这正是教师组织学生思维过程的金钥匙。 (三)文言文流程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生的阅读部分,提出“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基本的模式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在这种传统的串讲模式中,教师组织课堂时侧重知识讲授、学生记忆的过程,而不是引导学生思维、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被动而机械地记诵,缺乏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样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刚入初中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首先要带着学生一步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先诵读再自己翻译,自己翻译时要注意字字对译并圈出疑难待以随后小组解决,要注意文言文的知识积累,阅读时注意和以前的文言知识进行勾连;其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如要养成查阅文言文词典的习惯这样以流程设计帮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形成了解——熟悉——熟练的成长过程,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并以此为辅助达到独立阅读文言文的目标。

其具体流程如下: 学生自学课文 巩固训练 布置作业 课上交流疏通文意 重点品析 熟读成诵 在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力求构建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

1.学生先在课下自学课文,根据阅读的步骤,一步步地完成自学的任务。先把课文读熟,最好能熟读成诵。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从而能疏通文意。

47

同时要提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难点。最后完成课后练习题。这些任务要落实在书本上的圈点批注、作业本上。这一环节老师主要是通过任务布置来组织学生完成自学内容,通过查书和笔记的形式以及课堂发言情况来督促自学的落实情况。

2.在课上交流时,先小组内进行交流,落实字句的解释,疏通文意,解决自学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留作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先是小组质疑,提出自学中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帮助解决,都解决不了,老师再讲解。然后,全班交流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以小组发言的形式,翻译全文的意思。这一环节教师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班级合作,组织学生在自己思索、困惑中,在与伙伴的交流合作中积极思维,组织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程序,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明确字义,组织学生由字词句翻译到篇章的整体感知的思维过程。

3.分析文章的重点内容,如细节描写,理解文章的寓意等。

4.熟读成诵。运用挖空训练、结合内容进行表演等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积极背诵,在诵读中熟练掌握文章。

5.巩固训练。组织学生利用《中学文言文助读》进行细节描写的拓展训练,进行理解寓意的拓展训练,多种形式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6.布置作业:根据交流课,完善自学的成果,即完善圈点批注和作业本上的内容。完成相应的拓展练习。

通过文言文流程的设计指导学生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作文讲评课。 1.写作课的认识和思考。

以往的作文讲评课一般就是教师批改作文后总结学生作文的普遍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念几篇写得好的范文,然后继续下一篇作文写作。这种作文讲评模式让绝大多数学生只能仅仅停留在对优秀文章的羡慕层次而已,却不懂得如何针对自己文章的问题进行修改,没有进行积极的高效的思维活动,自然所得到的有效信息甚微,更不会动笔真正修改。这种以讲授过程代替思维过程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忽略了学生亲自点评亲自修改的过程。而且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哪一点都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到指导作用,优缺点的泛泛点评,也看不出教师对这节课要突破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与管理,自然是没有实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应“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刚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同时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

48

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2.写作课的课时安排及作文讲评课流程。

作文讲评课的“讲”和“评”都应该是为“改”服务,讲作文修改的方法,评作文应该修改的问题。因此,我们每次讲评课都先要研究这节课重点突破什么训练什么,是审题?选材?详略?扣题?首尾段?细节描写?而这种设定的依据是中学生作文阶段性要求和学生此次作文完成情况。 作文写作课一般需要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教师给出评价作文的几条标准和步骤要求,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并签名。 第三课时:讲评课。教师是在通过组织学生修改作文的活动来组织学生积极判断优劣、学习写作技巧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有效组织正是为下一步组织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基础。作文讲评课的流程如下: 教师明确目标 这种将讲评与修改相结合的流程,组织成点评得出方法,方法指引训练的科学思维过程,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目标落在实处,有效实现。 3.需注意的问题。

(1)要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给予他们肯定和信心。但表彰已从单纯的优秀文章作者增加到表彰为他人批改作文认真点评准确的学生,鼓励学生为他人批改文章,因为能从别人的文章中看出问题,并准确的给出修改建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而写好自己的文章。

(2)由教师批完全班文章后确定本次作文的普遍优点和突出问题。每次力求只重点解决三个突出问题。这一环节是对于学习目标的管理,这目标管理的依据是学生本次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现阶段作文需要突破的问题。

(3)指导批改。由教师指导具有和全班相同突出问题的文章作者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将文章的改前和改后稿呈现给全班学生,所有学生比较思考:文章哪里做了修改?为什么要这样改?从而提炼出解决突出问题的方法。

(4)修改训练。运用学生自己提炼的方法修改另一篇文章,全班交流,这个环节 是对文章修改方法运用的巩固过程。将修改方法提升为比较简单好记的几句话或者四字词语,方便学生巩固记忆和以后运用。

学生思考点评 教师总结方法 学生巩固训练 49

(5)作业布置。作文讲评课的作业就是运用所学针对本次文章的普遍问题,并且 结合同学给的修改建议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五)试卷讲评课流程。

1.流程再造的原因。

试卷讲评的原有状态是:老师将批改卷子下发后从第一题起逐一讲解直到下课,整节课基本上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忙着机械地记录。下课卷子一卷,能记住的很有限,学生的学习只对当前的考卷负责,很少联系以后。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对方法的总结关注不够,忙于对答案的讲解,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总结与提升。

(2)缺乏重点。学生一节课有效的注意时间不过十几分钟,满堂灌的讲解,既不符合认知规律,又不能突出重点,做不到一课一得。

(3)讲解与练习脱节,缺乏巩固环节,即便当时记住也很容易遗忘。 2.组织训练活动的整体思路。

教师应该由答案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方法的思维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1)由简单的核对答案转向方法的总结与训练。

(2)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愿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试卷讲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索答案的时候,可以试着展示一个错误答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从中辨识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记得更为清晰。例如判断“京燕是鸟类中飞行最快者之一,时速可达110—200公里”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这一道题时,先出示答案“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京燕飞行速度快的特点。”同学很快得出此答案的表述缺少关键词“准确具体”,这时展现出关键词,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要搭建“生生对话”的平台。充分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讨论中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如记忆类的题可以依次说,由组长至组员的顺序可以使程度较弱的组员多听几遍,记得更熟练;重点题目的练习也可以由简到难的梯度来逐步练习;阅读类的题可以先讨论后,由组员先说,组长再加以补充,体现层次性;简单的题可以少训练,难度大的题可以多训练几道。

(4)组织学生进行有梯度的巩固训练。一方面可以利用书上的句子进行拓展练习;对于有难度的拓展练习,可以通过教师点拨、班内集中思索、与熟悉的材料链接方面来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学生们运用已掌握方法完成任务。如在讲解《黔之驴》的信息提取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2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