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07 04: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会计理论期末复习范围

1.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信息不对称的两种形式是什么?请绘出会计理论框架结构。

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由于一方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知识,合约的其他各方都能通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获利。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或公司前景的披露没有信心,股东对他们雇佣的管理者的才能不信任等等。这时上市公司就可通过有信誉地向投资者披露其真实的质量而获得更高的股票价格。进一步讲,股票市场也将因为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而运行得更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财务会计及其报告视同一种机制———有信誉地把企业内部信息转化为公司信息而克服逆向选择。

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第二种形式是道德风险(MoralHazard)。它是指合约的某一方的行为具有不可观察性而影响到双方利益。比如,教师并无法肯定学生是否在“努力”学习,而学生努力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于是考试就成为一个控制不可观测行为的机制———它能激励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由于管理者为股东利益工作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观测的,他就有“偷懒”的动机,然后把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归咎于不可控的客观原因。显然,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了,必将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经济运行的效率。这里,会计报告的收益就成了管理业绩计量的信息,它从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来控制道德风险:第一是把会计报告的收益作为可执行合同变量(比如超额分成)来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第二是会计报告的收益不仅在股票市场也会在经理人员的劳动力市场传播。这样,管理者的“偷懒”将承受个人收入、名誉等的损失。自己的人力资本市场价值也就会大大下降。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

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逻辑起点

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财务会计目标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环境的要求,决定会计对象,反映会计本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四、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指根据相应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的确认基础一般有两个: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关于确认的标准,FASB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④可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可以验证的。

2.解释什么是理想状态?解释为什么在非理想状态下,必须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

衡?在你的答案中,请定义这两个术语。

理想状态是自然科学里表示理论上可以达到而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达到的状态。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是一个理想状态,但是实际上因为摩擦,它无法真正做出来。理想状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不能用实际的实验或操作证明的。它只能用理论或近似实验证明。

3.解释为什么在非理想状态下,当计算期望现值时,需要进行估计?而理想状态下却不需要进行估计。请举例说明。

4.解释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副对角线概率为何不能为零,请使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概念解释为什么副对角线的概率越低,信息系统越有用。

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它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经营状况,并为管理、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有一种会计理论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系统,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这样的信息系统无疑就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存储、处理与输出,并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提供所需会计信息,辅助他们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5.陈诉会计理论的决策有用观。解释为什么关于证券风险的信息对投资者而言是有用的。 决策有用观,就是指会计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

决策有用观的的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表的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主权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6.“通过分散化投资来降低组合风险是可能的”。 要求:a.你是否同意该观点为什么,请讨论。 资产放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例如股票、债券、货币市场﹐或者是基金﹐可把风险分散。 投资分散于几个领域而不是集中在特定证券上,这样可以防止一种证券价格不断下跌时带来的金融风险。 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认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即完全正相关),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 风险分散:是指增加承受风险的单位以减轻总体风险的压力,从而使项目管理者减少风险损失。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公司使用商品混凝土,混装混凝土就可以将风险分散给材料供应商。但采取这种方法的同时,也有可能将利润同时分散。 b.组合风险是否能通过分散化降为0,请讨论。 综上理论推导, 通过分散化投资, 随着组合 中资产数量的增加, 公司特有风险将逐渐趋于0, 投资组合的风险仅来自于资 产间的相互作用——协方差项( 系统风险)

c.在分散化组合中为什么β是风险的最相关的衡量尺度?

7.有两个规模和风险都相同的公司同时公布年报,且净利润相同。年报公布后,一个公司的股价强劲上扬,而另一个公司的股价几乎没有什么上升。请解释为什么市场会对规模、风险、报告盈利能力如此近似的公司呈现不同的反应。

相同的企业规模,风险,和报告赢利这些都是企业经营和管理后的结果,但是还有一个就是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团队管理的,有的管理能力强,有的管理能力弱,还有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也是一个预期赢利能力,这个也是比较的重要

8.1993年1月2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通用电气公司1992年第四季度收入上涨6.2%至13.4亿美元,每股收益为1.57美元。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且全年收入为47.3亿美元,每股

盈余5.51美元。在对异常项目调整后,1992年的正常营业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0%左右。 《华尔街日报》亦报道了财务分析家的预测:第四季度每股盈余1.61美元,全年每股盈余为5.50~5.60美元。一位财务分析家仍评价通用公司1992年“业绩尚不错”。 然而,在第四季度盈利宣告同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通用电气公司股价下跌了1.50~82.65美元。

要求:a.给出三个理由,解释这个现象。

b.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解释新信息如何导致股价下跌,不要求进行计算。 9.《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财务分析家在证券市场中遭受重创!”文章描述了近年来由《华尔街日报》发起的四个投资分析家与随机投资策略之间的竞赛。 竞赛始于1988年。每一次竞赛为期6个月。四位投资分析家采用投资组合策略,而记者随机选取股票作为其投资组合。 文章指出,6个月后的2月28日,由四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失败,“与随机组合相差竟为42.3%”。道琼斯指数平均上涨2.5%,然而专家投资组合却损失26.7%,而随即组合盈利15.6%。不过,累计到现在的竞赛结果是财务分析师领先18:15.。要求:a.用有效市场理论解释为什么“随机”组合可能是最好的投机策略? b.18:15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证明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请解释。

c.竞赛没有控制专家组合与随机组合的可能的风险差异。假设专家组合选择一个风险更大的投资策略,你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会有什么改变?请解释。

10.解释什么是财务报告的信息观?什么是盈余反应系数?哪些原因可以用来解释市场对历史成本基础的盈余信息产生不同的反应?

所谓盈余反应系数就是指投资人对盈余宣告的反应程度,若将股票异常报酬与未预期盈余之间的关系以回归方程式表示的话,其斜率系数便称之为盈余反应系数。盈余反应系数通常也作为测度盈余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11.请解释价值相关性的定义?详细的阐述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探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理论强调财务会计信息的根本作用是决定公司价值。认为会计报表在报告公司价值方面应

当发挥更为基础的作用,而不是向信息观所认为的那样, 将会计信息视为众多信息资源中的一种,这些资源相互竞争以引起有效市场的注意。因此,净盈 余理论自然而然的导致了现值计量观。

12.解释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的区别,请各举一例以说明。尽管实证理论不能确切的解释个人决策程序,但它能对个人决策作出很好的预测吗?请解释。

一、差异比较

1.方法论的差异。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比较方法论的差异,实证会计研究在方法论上与规范会计有一些差异。规范会计认为主观目标与人的行为是有联系的。哲学中的实证理论是实证会计理论方法论的基础。规范会计理论比较重视规律和理论的逻辑思维,注重价值判断。实证会计理论提倡实用主义,提倡从经验中创造理论。从辩证的角度看两种理论强调的内容不同。

2.研究内容的差异。规范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会计基本概念,再把这些概念推导分析,最终得出会计准则。这些准则被企业采用,形成一套会计政策来指导会计实务。实证会计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运用公司理财理论,去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并讨论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有哪些作用。第二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在指导会计实务,也就是实证研究会计事项。从研究内容分析,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比较完整,内在逻辑性很强。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是案例,所以比较有说服力。

3.从会计本质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规范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的角度指出最优化的会计实务应该是什么,从而实现会计实物的规范化。它的研究路径是在前提的基础上推论。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实证研究讨论会计是什么。研究路径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论。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主要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的依据,不带有个人主观去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4.比较一下两者的研究作用。规范会计的研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可以对理论命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这样可在实践检验理论前,预先检验理论使其更具有逻辑性。第二个方面规范会计可以用理论来解释现有的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第三方面规范会计可以检验已有的会计理论,从而发现错误和内在矛盾。实证会计研究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证会计主要检验规范会计的前提是否现实有效。检验以后,认同或反对规范会计的研究成果。其次,就是用实证理论解释会计实务,主要分析了目前所有会计实务程序以及会计实物方法差异的原因。对未观察的会计现象或以观察但未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的会计现象做出解释。实证会计是对现实的研究,告诉人们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最后实证会计引入了大量理论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

二、优缺点的比较

1.规范会计的优劣势。规范会计的优势之一是研究方法成熟。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规范会计的研究方法有很长的一段发展历史,已经是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法了。演绎法是一种很有逻辑性的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可以在实际验证理论前,对理论命题进行逻辑性的验证。同时也可以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检验,有助于及早发现理论中的错误以及内部矛盾。这对理论论证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会计的优势之二是可以很好的发展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规范会计是为了会计实务的优质化和规范化,并尽可能超越现有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以便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但是规范会计也有一些系统性缺陷。首先是方法论的缺陷。主要是忽略了对假设和前提的检验。所以很多假设都没有经过验证,不能称其为理论。在这种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理论也往往不切实际,欠缺实际意义。如果这些假设本身是错误的,那么在此假设上得出的理论也是错误的。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缺欠,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注重定性分析,不注重定量分析。单一的定量分析是无法表明事务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如果研究变量很多的话,定性分析就更加不科学了。规范会计忽视研究会计主体的行为,也不计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只是将不同利益的集团当成一个整体是不够的。最后规范会计得出的结果有浓重的个人观点,没有经验验证,而有种闭门造车的感觉。

2.实证会计的优劣势。首先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主要是因为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数据时主要用定性的方法进行逻辑分析。验证假设时,主要用定量的方法,使得出的结论更准确更科学。其次实证会计研究结合了会计实务很有实践意义。实证会计研究不但解释了现有的会计实务,而且对那些未观察和已发生但未经过数据分析的会计现象进行解释。最后s实证会计研究注重研究会计主体行为和主体行为的动机。而且引入了很多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而拓展了会计理论研究范围。实证会计把企业看成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并大量分析了各种利益集团为保护自身利益面对会计准则时的态度。得出了很多规范会计研究不能得出的结论。

但是实证会计也存在很多局限性的地方。首先是实证研究所用的现象和事实非常有限,在证明普遍论题上就存在一定的概率性。实证会计重视定量化和模型化,忽视了一些次要因素,导致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另外实证会计不应该完全排除价值判断,这样很不合理。因为会计研究者是经纪人不能完全避免个人喜好的干扰。最后,实证会计比规范会计在时间上有滞后性。实证会计总是在样本数据充足的时候才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往往是在会计准则公布后的若干年,有很严重的滞后性。

13.什么是代理理论?说明代理理论对会计的意义。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契约成本理论假定。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所说的代理问题。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其中。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14.什么是盈余管理,详细说明盈余管理的几种方式?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项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局限于会计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 1.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的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企业政策的“再选择”设定太高的“门槛”,能让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2.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现行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产生了很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增利润,相反亦然。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应计项目的确认将具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利用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营业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反之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以降低当期盈余。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操纵利润,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颇受企业经理人员的青睐,而且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正不断出现。 4.利用关联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资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5.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6.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如在年度末虚构未发生的销售、退货交易,利用资产评估虚增资产等。

14.什么是盈余管理,详细说明盈余管理的几种方式?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主要是一项会计行为,但其手段并不只局限于会计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 1.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盈余管理方法。一般的说,由于企业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对有些业务的处理,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变通机会(如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再加上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给企业政策的“再选择”设定太高的“门槛”,能让企业获取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2.利用应计项目的管理。现行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产生了很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增利润,相反亦然。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应计项目的确认将具有更大的弹性,从而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利用对交易事项时点的确认。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营业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反之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以降低当期盈余。通过改变交易时间和创造交易来操纵利润,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颇受企业经理人员的青睐,而且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正不断出现。 4.利用关联交易。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或是将企业的一部分抽出来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唇齿相依、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资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5.利用资产重组,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企业为了“美化”当期的业绩,可能进行一些有盈余的一次性业务。一次性冲销就是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把损失和费用在本期予以确认,以求在后续年度内实现较高的会计利润。如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或停止其上市资格,上市公司可在会计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在某年作巨额冲销,然后在后续年度连续盈利的盈余管理策略。 6.虚构交易或虚增资产。如在年度末虚构未发生的销售、退货交易,利用资产评估虚增资产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2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