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一 范围前5单元

更新时间:2023-07-26 21: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 必修三 前5单元 ,试题选自高考真题 各地重点高中

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

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 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 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2. 法国启蒙思想家在一本著作中写道:“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这本著作是

A. 《哲学通信》 B. 《论法的精神》 C. 《社会契约论》 D. 《纯粹理性批判》

3. 《我者与他者》中写道:“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 综合言之,明代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既是从正统形式,开拓了自由,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反映了一般生活质量的提升。”下列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作品片断的是

A.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4. “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科学革命 D. 启蒙运动

5.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提到,《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探察事物从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由此可知朱熹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 )

A. 强调探讨人类认识的现象与结构 B. 突出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C. 充分探求事物外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D. 强调人们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6.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对下边表格中思想家的

B.苏:对理性的追求,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C.孔:强调民本思想,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孟:主张民贵于君,对王权专制的明确否定

7.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得出

A. 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B. 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 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D. 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8.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9. 《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人教版 必修三 前5单元 ,试题选自高考真题 各地重点高中

A. 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B. 《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C. 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D. “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10.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 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 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这一观点主要强调了

A. 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B. 对儒家思想、理学进行批判

C. 孔孟之道与理学都有可取之处 D. 彻底抛弃宋明理学

11.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12.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表明其主张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13.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其哲学思想流派相似的是

A.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C.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14.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 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 “经世致用” B. “中体西用” C. “维新变法” D. “兼容并包”

15.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以上材料反映了

①竹简和丝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但使用不便

②“蔡侯纸”材料易得且便宜

③汉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④造纸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6.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若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充满新鲜感 B. 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C. 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 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17. 《史记 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君权神授”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 D. “人伦者,天理也”

18. 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B. 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C. 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D.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人教版 必修三 前5单元 ,试题选自高考真题 各地重点高中

19. 对右图所提供的各阶段信息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中西方世俗政权的专制均强化导致① B. 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和军事需要导致②

C. 东方的专制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导致③ D. 西方的启蒙运动与东方的专制导致④

20. 黄宗羲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是否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这些看法产生的根源是()

A. 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传承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吏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 经世致用思潮导致的严谨学风

21.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B.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C.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22. 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下列评述与材料中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相一致的是()

A. 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 康有为借古喻今.托古改制为宣传维新变法铺路

D.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23. 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称“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当前世界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在文章中,梁启超把中国人学西方比作沙漠中追逐幻影,而今幻影已经不见。该文章应是梁启超

A.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B. 在义和团运动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C. 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D.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24.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削弱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变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的加剧

25. 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的评论所体现的理念是( )

A. 以法治国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克己复礼

26.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 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 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A.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 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D. 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27. 1555年,一位西方领袖下令:除非另有许可,僧侣必须立刻返回修道院,所有随意游荡的僧侣都将遭逮捕;修道院不得再向不在职的官员提供献金,教会所有部门必须减少开支;

人教版 必修三 前5单元 ,试题选自高考真题 各地重点高中

任命圣职时,如涉及买卖嫌疑,一律禁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罗马教廷的权威被打破,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B. 英国国王对罗马教会不满,限制教会活动

C. 法国国王不愿受教会控制,禁止宗教发展

D.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强化教会,清除异端

28. 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 王权演变 B. 教权演变 C. 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 市民权力变化

29. 某个时期,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带有木刻版画插图的雅俗共赏文学读物。你认为下列哪部作品最有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

A. 《诗经》 B. 《春望》 C. 《念奴娇 赤壁怀古》 D. 《西游记》

30.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一时风气,人人提倡新学,又人人自期为新人。旧的接不上气,譬如一老树,把来腰斩了,生机不续。若要接枝,也须接在老根上。现在却是狠心在做掘根工作。”钱穆在此:

A.赞赏新青年的精神风采 B.反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指责彻底否定儒学价值 D.主张儒学嫁接在西学上

31. “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

A. 孟子 B. 庄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32. 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结合这段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智者学派的评述错误的是( )。

A. 呼应了希腊社会中人的地位日益突出的现实 B. 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尝试

C.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 使人的自我意识从原始宗教的统治下觉醒过来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52分,33题16分,34题16分,35题20分。

3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

人教版 必修三 前5单元 ,试题选自高考真题 各地重点高中

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4分)

注意,34题(1)的牛顿的思想价值改为6分,本题共16分。

人教版 必修三 前5单元 ,试题选自高考真题 各地重点高中

35.(20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高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 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 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外部原因。(10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4分)

人教版 必修三 前5单元 ,试题选自高考真题 各地重点高中

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卷

【答案】

一、 客观题

1-5CCAAB 6.-10BADCA ,11-15BDBBB 16-20ABCBB. 21-25 CCDDD 26-30BAADC 31-32CC.

33.(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6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6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 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4分)

35.(1)变化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2分) 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2分)

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2分)(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

外部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衰落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

内容(性质)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21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