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调节
更新时间:2024-05-10 05: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情绪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调节
摘要:在人们的生活(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工作中,情绪经常伴随着左右,因而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消极情绪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积极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正确认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形成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好学、乐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具有喜、怒、悲、惧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形式和外部表现以及低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在人们的生活(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工作中,情绪经常伴随着左右,因而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消极情绪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积极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能动效应。[1李剑.浅谈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情绪调控[J].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5)]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有忽视情绪、情感对教学的作用的倾向,甚至由于过度强调竞争,使一些学生出现过度学习焦虑、学习恐惧、以及厌学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形成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好学、乐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积极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情绪的表达似乎对学习和思维有着更加巨大的影响。学生们若没有良好的情绪,便不能积极地从事娱乐和学习,结果就会导致学业不及格,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一张张沮丧的脸。因此,在学习上起着积极作用的情绪有好奇、兴趣和愉快等。
(1)好奇
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积极情绪,当学生知觉到他们的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它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一般认为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当人的认知预期和现实相反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引起认知不平衡,导致为恢复认知的探究行为。
探究是学生好奇情绪与引起好奇的不确定性桥梁,有研究指出,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迸发的时候。所以学生可以在好奇的驱动下,努力同化和顺应信息,优化已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学习上的好奇会表现在对新颖的知识方面,或是对学习方式的改变上等。如果教师在某一堂课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课堂的内容设计出一些情景,让学生来进行客串演讲或是进行角色表演,那么发现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兴趣,并且诱发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
(2)兴趣
兴趣是主要的积极情绪之一,兴趣能驱使人指向所意愿接近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给人以机会去发现事物的新线索,从而有利于人进行建设性的有新意的活动。
凡是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一个对文学感到兴趣的学生,他总是喜欢文学作品,关心文学作品的发表和评论,千方百计地了解它、熟悉它和学好它。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不论是科学技术方面,或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都是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分不开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在相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的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收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有兴趣的学习不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当一个同学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的去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的、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只有发奋学习的决心,还不算是学习动力的最佳状态。只有他对所学的学科,建立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的感情,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进入最高的阶段。
(3)愉快
这种积极情绪是人或事物在符合个体当前优势要求时的一种主观体验。愉快具有情景性和波动性,并在体验上有强弱程度之分,过分的或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低或过弱的愉快情绪会抑制思维。愉快在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分,感官上的愉快是低层次的。从探索、创造、孜孜不倦的学习中获得的,与求知欲、创造欲等高级需要相联系的愉快是高层次的,这种好学、乐学的情感是镶嵌在人的个性结构之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以情绪形式表现于外。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属于愉快型的学生表现得更加自信、乐观、有才能和容易成功;他们与别人的关系更加融洽、诚恳、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他们的学习目的性强、有连续性,能明确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中更能发挥出创造性,解决
问题干脆利落。属于不愉快型的学生缺乏自信、热情,容易悲观,在与人的交往中常常感到恐惧、恼怒、内疚、尴尬、畏缩,重细节而少创见,学习中往往感到任务多、负担重、满意程度低,失败时过于自我谴责,自我肯定和字我整和能力较弱。
轻松愉快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它能使学习活动所造成的紧张得到松弛、释放。假如学生学习的时候总是紧紧张张的,不能歇下来喘口气的话,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会让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他们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些失误或挫折,从而引起对这种结果的担忧、恐惧、害怕或者痛苦。
(4)乐观自信
乐观是由积极的强化物所引起的,当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成绩的时候,我们会兴高采烈;当我们受到老师的表扬的时候,我们也会兴奋不已。乐观往往包括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为效应:通常,它会促进活动和强化行动;但有时过分的乐观也会导致焦虑等条件反射性的抑制,导致失误。假如我们能够及早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两面性,那么就能够适当地调节它,使之促进自己才能的发挥。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的乐观性跟他们的学习成绩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在智力相当的学生当中,乐观性高的学生成绩往往远远高出乐观性低的学生,乐观性高的学生会确定较高的奋斗目标,并且懂得怎样努力实现目标。 自信是乐观的一种表现。每个人的自信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相信总是能够解决难题,摆脱困境;而有些人则总是对自己是否具备实现目标的条件持悲观的态度。自信心足、乐观程度高的人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特征:能够自我激励,能够灵活变通,将艰巨的任务分解为容易应付的小部分加以解决。
2、消极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正如积极的情绪是幸福快乐的可靠的指示器一样,消极的情绪不仅使学生对于身心发育不健康,而且还会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凡是心理学工作者或者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很清楚,学生的情绪表达很复杂,喜、怒、悲、恐等样样齐全,如同生活中饮食里的\调料\,时时刻刻都伴随发生。如果他们的情感、情绪得不到适当的控调,就会导致严重的消极体验,即情感或情绪的障碍。这些障碍表现为忧愁、焦虑、愤怒等现象,严重干扰着学生的正常学习。
(1)忧愁
忧愁是学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它极容易使学生产生的消极心境,是长时间影响学生言行的一种心境,它有损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与效率,甚至还会引发各种疾病的。凡是被忧愁情绪所控制的人,常常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精神不振,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很难焕发热情和鼓起干劲,工作和学习都不会有好的效率。
忧愁是产生犹疑、胆怯的病根之一。对未来过于担心,会使你的胆子越来越下。经常忧愁的人,实际上经常使自己处于担惊受怕之中,一颗悬着的心老是放不下来,没有踏实的时候。其结果是越担心,胆子越小;而胆子越小,也就越不容易把事情办好。本来并不是很大的困难,因为你经常忧虑,困难在你面前反而显得更加大了。
忧愁容易导致灰心失望,自暴自弃。克服困难,争取美好的明天,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陷于消极的忧愁,实际上也就是放弃积极的努力。有的人忧愁很长时间,但现实并未因这种忧愁而有任何改变。如果一直愁下去,他就会想:“唉!愁有什么用呢,由它去吧,该是命运,就让什么命运来吧,我什么也不忧,什么也不愁了。”这样,他和陷入了自暴自弃,消极混世的精神状态。
忧愁使人反应减慢,智力水平下降。心事重重的人,整天为不能如意的事情暗自悲伤,但对眼前的学习却反而显得很不敏感。思虑过多会使人反应迟钝,感觉漠然。过多的杂虑,会使大脑皮质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和反应努力的降低。
(2)焦虑
焦虑是学生主体内在的心理冲突或某种倾向而造成的一种不安情绪。学生一旦形成焦虑,就可能引发各种神经症。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了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映。焦虑主要相伴以紧张和恐怖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如失眠、出汗),还会出现一些行为表现(如逃避、自责、自卑等)。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所以形成学习焦虑,一般是因为大脑高度紧张,尤其是学习上的失败,引起学生高度焦虑,它将束缚学生的认识活动,导致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动作不协调,学习效率降低。所以不能或者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往往都是极度焦虑的受害者。
而考试焦虑是学生焦虑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可能表现在三种心理状态的交织之中:1、认知焦虑,指的是因担心而引起消极的自我评价;2、生理焦虑,指的是特殊的情绪体验,致使学生的生理急剧变化,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现象;3、行为焦虑,指的是惶恐不安,多余
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退出考场。所以正确对待焦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3)抑郁
抑郁是认为个体相信自己不能控制生活的结果时,就会产生抑郁。这种无能为力感是习得无助。习得无助会使人把自己行为的后果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力量,陷入悲观、绝望的抑郁状态。
抑郁的人倾向于消极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看待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时候,他们使用一个稳定的否定性的图标。这一否定性的认知图示使其歪曲地看待现实,认知自我、世界和未来时倾向于高估否定性的行为,低估自己肯定性的行为。 抑郁是一种异常沮丧的、长时间持续的症状,它在学生的行为上表现为兴趣冷漠、被动消极、悲观绝望。
抑郁的学生表现为沮丧,对从前感到愉快的事情或活动不再感兴趣,不能对幽默做出反应。抑郁的学生对未来报有一种悲观绝望的态度,认为自己毫无前途,事情不能越来越好,只能是越来越糟糕。
当学生表现为抑郁的时候,他就会有社交退缩,他会是自我封闭、不与别人交往。抑郁的学生会表现出无缘无故的疲倦,经常说身体部位的疼痛,并经常出现睡眠障碍,不是谁得太多,就是失眠。
二、教师在教学中对情绪的调节
(1)注意学生之间情绪的相互影响。根据信息的可传递性和可扩散性的特征,学生之间的学习情绪具有相互“感染性”,可以是积极情绪的相互“感染”或相反。教师要及时捕捉情绪的信息源,优选如愉快、兴趣的情绪加以扩散,而对消极的情绪信息源进行负反馈的控制,使课堂处在适宜的气氛中。例如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加以赞扬,对难以发言的学生加以鼓励;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以肯定,采用集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集体的形式助长学习情绪的高涨;又如对学习涣散的学生采用提问的方式使之振作精神,又对纪律松散的学生运用暗示的手法,对骄傲自满因而不注意听讲并对教师讲解表示“轻蔑”的学生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等。
(2)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按照西米诺夫的信息理论:如果一个有机体因缺乏信息而不能适当的组织自己,那么神经机制就会使消极的情绪开始行动。由此可见,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掌握新的信息或强度不够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期望着学生能积极学习,实际上学生也期望着教师能给他们提供有用
的新信息,虽然情绪理论家麦孤独非常主观的认为每种情绪只同期望有关,但其积极的一面即情绪确实是与期望有关的,所以教师的教应该满足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期望。
(3)会运用表情来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拉扎勒斯认为我们对于寻求、反应或对具体刺激的注意都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性决定了我们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人们的认知在变化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在变化着。在教学中也是如此,第一,学生对教师运用表情所做出的信息的反应是有倾向性的;第二,学生情绪倾向是积极还是消极决定于对教师输出信息的认知评价;第三,教师的表情信息在不断的变化着,因而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可能随之变化。教师的任何表情行为的意义都可能对学生主观的情绪体验或态度密切联系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对他们的情绪进行控制。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的自我调节
学生的学习情绪不仅需要老师利用课堂教学来调节,而且也需要的是学生自我情绪的调节,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自我鼓励法。当你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控。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自我鼓励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源泉之一,一个人在痛苦、打击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鼓励,他就会感到有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来。 (2)语言暗示法。语言暗示对人的心理乃至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相信大家都听过“望梅止渴”这个典故的由来吧:三国时候,曹操的部队在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行军旷野,人人口干舌燥,而沿途滴水难觅,好不渴煞人。只听曹操在马上遥指前方,说声“好一片梅林!”结果士兵门满口生津,烦渴竟然消去大半,行军速度顿时提高了许多。其实,曹操客观上是利用了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暗示,从而大大减轻了士兵口渴的感觉。因此,如果你为不良情绪所压抑的时候,可以通过语言的暗示作用,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比如,一个性格急燥的人在即将发火之际,告戒自己冷静些;一个长期处于烦恼或压抑心境中的人,转而告戒自己想开些。给自己一些鼓励和安慰。只要是在松弛平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语言暗示,往往对情绪的好转有明显的作用。
(3)请人疏导法。有时候不良情绪光靠自己独自调节还不够,还需要借助于别人的疏导。学生有了苦闷和烦恼或失望,能够向自己的朋友或家人倾诉,这是好事。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的时候,应允许有节制的发泄,把闷在心里的一些苦恼倾倒出来。有的学生害怕内心活动说出来对自己不利,因而即使对父母和最亲密的朋友都不愿意倾吐自己的内心烦恼和忧愁,把自己关在
狭隘感情的圈子里冥思苦想,这怎么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呢?找个朋友谈谈,听听大家的意见,这样会有好处的。俗语说:“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而痛苦有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更何况,你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擦别人那里得到的不久仅是安慰、开导,还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而旁人点拨几句,常常会使你茅塞顿开。
(4)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情绪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相反,昏暗、狭窄、肮脏的环境,给人带来憋气和不良的情绪。安谧、宁静的环境,使人心情松弛、平静,而杂乱、尖利的噪音,使人心烦焦躁。因此,改变环境也能调节情绪的作用,特那些受到不良情绪压抑和折磨的人,更不应该把自己关在一个房子里任自己的情绪消沉下去,而应该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公园去游玩一下,或到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散步。绿色的世界,勃勃生机,会使你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感。当你在学习上遇上情绪不好的时候,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散散心。大自然的美景,能够豁达胸怀,对于保持学习上轻松愉快的心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5)转移调节法。有的学生在不良情绪产生后,老是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结果,只能使这种不良的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因此,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不良情绪的时候,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是想这件事情。因为你为这事去悲伤、难过、叹息,已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增加自己思想的负担。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压抑。应当明智一点,现实一点,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且无可挽回,就应该果断的丢开它,忘却它。如果这个场所老是引起你的不愉快的回想,那就应当设法避开整个场所,以免“触景伤情”;如果眼前存在着一件可以唤起伤心记忆的物件,不妨把这个“纪念品”收藏起来,以“免触目惊心”,如此等等。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思想暂时地离开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以求得对它的淡漠于遗忘,从而缓解不良情绪对自己的侵扰,避免由此所造成的身心损伤。
(6)音乐调节法。音乐能通过物理和心理的两条途径对人发生影响,而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响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传入人体中,和机体的某些组织结构发生共鸣作用。美妙的音乐通过被人体吸收,使人体的能量被激发起来,从静态变为动态。音乐的心理作用在于,优美的音乐能促使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另外,音乐对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组织等情绪的神经结构能发生直接作用。由于每首乐曲的节奏、速度、音调等都不尽相同,从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的调节效果。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调节
- 情绪
- 影响
- 学习
-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