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永-灾后心理援助的方法1

更新时间:2023-05-15 06: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灾后儿童心理援助的方法-为了中国四川大地震灾后的心理援助

2008.5

冨永良喜(兵库教育大学大学院 教授 临床心理士:e-mail:hotanshin@)

高桥哲(芦屋生活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兵库县学校督导 临床心理士)

小泽康司(立正大学 副教授 临床心理士)

一、灾后心理援助的重点

人类拥有度过难关的自我恢复能力。调动这种能力非常重要。我们把调动这种恢复能力的活动称之为--心理援助活动。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和家庭沟通,我们可以调动出孩子们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结合老师、家长、近邻、志愿者、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等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度过汶川大地震的难关吧!我们期望从灾后针对孩子们的心理援助经验中,思考作为大人的我们现在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1.恢复安全

恢复安全是创伤后心理恢复的必要条件。

1)水 食物的供应 生命线的重建

供应水与食物、重建生命线、建成过渡住房能给予人们安全感。此外,建设抗灾性强的建筑、灾害来临时如何应对的抗灾教育等也能促使安全感恢复。

2)学校复课

对于孩子们来说,复课是最佳的心理援助。

2.灾后3大应激

灾害会导致创伤(感到死亡恐惧)、哀伤(亲友死亡)、灾后生活应激(安置点生活等)的3大应激。心理援助对怎样应对这3大应激很重要。灾后,一般会强调创伤和PTSD,但是应把灾后生活应激对应放在第一位。创伤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的延迟暴露疗法和EMDR等)都以安全恢复作为首要前提条件。

3.对持续性的生活应急的应对

安置点的生活会导致失眠、肩膀疼痛、腰腿痛等多种身体不适。阪神淡路大地震约1个月后,安置点出现了很多这类的情况。

1)让身体放松的放松疗法

古代中国的放松疗法有效。西欧开发的逐步放松疗法(Progressive Relaxation;Jacobson,1929)、日本开发的动作法(成濑,1976;成濑,2000)等也有效。教孩子们如何应对应激和放松疗法,可称为『自我援助』。

新泻中越地震时, 有好几个人因余震频繁而每天在汽车内逃难,患了经济舱综合症而死亡。所以,为改善因逃难而致长期缺乏活动,建议做体操等体育运动。

2)不主张打“心理援助”旗号

“心理援助”、“心理创伤咨询”等可能会引起受灾群众反感。在安置点等地可以使用“放松队”、“孩子玩耍队”等旗号,同时设置个人咨询窗口。在伤亡/失踪者超过16万人的印度尼西亚,“创伤”这一用语很快就被接受。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当地情况采用受灾者最易接受的用语。

4.对丧失反应的应对

丧失反应表现为麻木、愤怒、忧郁和绝望,是让过世者留在心中的逐渐接受的过程。但是,灾难导致亲友丧失,会与通常接受死亡的过程不同,又称复杂性悲痛。虽已开发了针对性心理疗法,但根据我们以往的灾后心理援助经验,宗教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和心理咨询都能实现复杂性悲痛的恢复。我们强调要在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背景下提出治疗方案。

5.对创伤反应的应对----创伤 应激管理

复课后和在日渐恢复日常生活时,或实施灾后创伤问卷调查(小学4年级以上学生可以自我进行评估的调查表)时,开展“创伤心理辅导”。

1)创伤的心理辅导

三大创伤反应包括过度反应、再次体验(闪回和恶梦等)、麻木,并导致自责、不信任感、孤立无助感等情感。要宣传针对不同反应采取相应措施。

2)实施灾后创伤问卷调查

为了知道自己的创伤反应及实行有效的应对措施,建议实施创伤问卷调查(实施时期为复课后2周以上)。在实施调查的同时必须开展创伤心理辅导。如果只实施问卷调查,会使受灾孩子回忆起当时痛苦的经历,加重其创伤(在阪神淡路大地震时,很多研究人员为了做研究而使孩子们承受了很大的伤害。)

6.中长期的支援

1)列出需要心理援助儿童的名单

根据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观察、教师和家长们提供的调查表以及孩子的创伤问卷调查结果等,列出需要个别心理援助的名单。还应根据需要与学校咨询师、创伤专业的医疗机关接轨以协助治疗。

2)需要中长期心理援助的理由和政府行政机关的支援

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的3-5年是需要个别心理援助人数最多的时期。所以说,中长期心理援助很有必要。人们会在不久的将来忘却灾害,物品和人力支援也会渐渐减少。在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受灾地兵库县,每年都有需要个别心理援助的案例上报文部省(相当中国的教育部)。文部省根据这个数据以决定学校咨询师的人数和“教育复兴主管教师”的人数。

3) 灾害应激会导致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和疾病的发生

因为心理创伤反应不外现,有时不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当出现不良行为、拒绝上学等问题和生病等,就会发现其背后是灾害应激的影响。

二、灾后不同时期进行的心理援助内容

1) 灾后1周到1月(3个月)

① 在安置点的“心理援助”:包括发放传单(活动内容,要简单扼要、字数少,并注明联系单位或联系人)、开设咨询窗口、设立孩子玩耍队、针对受灾者的放松治疗。

○传达信息--“有各种各样的身心反应是正常的,我们有办法消除这种反应” ○可以通过游戏、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创伤和丧失反应,大学生志愿者会比较合适这一工作。要向大学生志愿者传授心理援助方面的知识。

② 开设电话咨询服务

阪神淡路大地震时,开设了好几根电话咨询热线。电话咨询具有匿名性,便于利用。必须确保可以进行电话咨询的工作人员。

2)灾后1个月(3个月)到半年

①在校内:实施“灾后应激的恢复”和创伤的问卷调查,实施有利于睡眠的放松疗法和可使情绪平静的方法,由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个人咨询。

②在安置点 过渡房:包括发放传单(有较为详细描述,活动内容,注明联系单位或联系人)、开设心理咨询窗口开展个体咨询、建立孩子玩耍队、针对受灾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者的放松疗法。

3)灾后半年~

①校内:包括灾害应激心理辅导和放松方法,分组讨论灾害体验(可以通过作文或绘画来描述受灾时的心情),由心理咨询人员来进行个体咨询

②过渡房:组织茶话会、健康咨询、放松教室、“地区心理援助中心”等。

三、受灾后心理活动案例(学校教学恢复1-2周后)

1. 讨论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精神创伤的恢复(自然灾害发生后问卷调查的施行) ①天灾发生已经 个月了。面对痛苦、可怕的天灾,我们没有屈服。我们今天共同讨论一下关于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精神创伤这一话题。为了战胜天灾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②经历自然灾害这个大事件,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会发生种种变化。怎么才能克服这些呢?

③在考虑自然灾害引起的精神紧张之前,我们先想想考试、比赛、打架时的精神状态。在重大考试或者比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心理紧张的怦怦直跳? ④这就是精神压力的反应。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怎么做呢?

⑤是的。深~呼~吸。这就是对精神压力的对策。

⑥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变故主要有三个。第一,灾害发生时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怖。第二,灾害带来的至亲死亡。第三,对今后生活的影响。在避难所、板房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压力。主要表现、建议、说明列于下表。

保持向前看的想法是很重要 嘟囔自己的优点 转换心情 ← 受惊时撒娇是恢复安心感的表现

接受肩部按摩 不要勉强自己,必要时就医

← 做从内心感到快乐的事 身体健康点接受挑战

好好地倾诉

2.从丧失中开始恢复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3.如果受了伤

想到还有遭受到更残酷灾害的人、还有那样的事发生,不哭泣要坚持

4.咨询和社会性的支援

从灾难中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纽带。不要一个人独自承担一切,接受咨询是鼓起面对问题的勇气。心理士是知晓放松法、如何转换心情的方法和倾听等等的专家。

5.日常生活的精神压力

精神压力在人生随处可见。无论是来自工作中还是来自人际关系,都要设法→

*面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减少精神压力反应。

*面对问题需要精力。在受到打击、遭遇痛苦后,面对问题的气力随之变小。所以,要通过做喜欢的事,运动和爱好等来养精蓄锐。那才是精神压力的解除法。 *完全没有精神压力不可能,如何面对这些精神压力、如何超越它们才是重点。

[精神性外伤的反应]

易于惊醒:为了面对困难、想要应付而使生理性的兴奋水准提高,造成身体紧张。对于这点,平静下来,呼吸法和默念使自己镇静的话很有效。

侵入:稍稍松口气的时候,不经意又想起那可怕的事。那是难以接受的事实,但请试着一点点在心中用简明易懂的证据来解释它。那个时候,能和倾听你的话的人倾诉、回想快乐的事是最好的。慢慢接受事实,即使再想起,情绪也不会动摇。 麻痹:如果碰到过于严重的精神压力,内心失去感觉,想通过和现实脱离来应付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它。或许你会惊讶遭遇到了如此痛苦的事、自己却不流泪,为什么会如此冷漠无情?这也是内心自然的反应,千万不要自责。不过当你准备“要忘了,要忘了”的时候,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按照自己的步伐,一点一点消化它,才能编织入自己的人生中。

消极想法:如果碰到过于严重的精神压力时,无论如何也只是否定的(消极的)想法。但是,痛苦的经验就象上了发条一样,变成了一股对人有用的力量。阪神大地震的时候也是,有建造不会倒塌房屋的建筑师。人,可以把消极的想法变成能量,变成积极向上的想法。

6. 教师(并非医生或临床心理医生)在照顾受灾儿童心理状况时注意事项 1 )基本的应对措施

* 首先照顾身体状况,再照顾心理状况 创造亲切氛围很重要,使儿童可以自然地倾诉 以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亲切感和关怀,给予儿童安全感和放心的感觉 精神压力大、反应激烈时咨询专业人员

(1) 产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因人而异

· 灾害的种类与程度、灾害发生前的生活环境

· 原有的性格倾向与体质、与父母的关系、家庭关系

(2) 为使儿童可以自然地倾诉,首先要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氛围

· 陪儿童一起玩或向其打招呼

· 具体地帮些忙或参与其正在做的事

(3) 基本的应对措施

① 倾听的时候:创造充分的时间、不忘记随时应答、不妨碍倾诉、不错过眼光流露出的信息、调整好与倾诉者的眼光高度再倾听(尤其是儿童)、站在对方的立场持有同感并与其互动(产生不安的情绪,变得忐忑不安、悲伤等是很自然的,设身处地地想自己在相同状况下也会有相同的情绪,并向儿童传达这一信息)、不过早地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下结论。② 注意采取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应对措施。③ 让人担心的症状持续产生或愈加严重时,与专业人员联系

2 )充满教师味的心灵关怀

* 遇到异常事态发生时,儿童当然有可能产生心理压力

* 向其打招呼或与其肌肤接触或陪其玩儿,以此给予心灵关怀

* 儿童的状态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所以长期的观察以及监护人与专家保持

联系非常重要

(1) 重视与儿童的接触和对话

· 运用向其打招呼等日常的接触方法

· 采取适合每个儿童的不同的交流方式

(2) 准确掌握儿童的状态

· 遇到灾难时,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反应

· 常有看起来很精神很健康的儿童实际上承受着很重的心理压力

· 遇到灾难等异常事态时,当然有可能产生反应

·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 作为掌握儿童状态的手段之一,有“心理与身体的问卷调查”

(遭受灾害一个月后实施)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3) 通过“玩”给予心灵关怀

· 一起玩耍可以缓解心情紧张,可折纸、画画、看图说话等

(4) 肌肤接触的重要性

· 肌肤接触(背着、抱着或者陪在身边一起睡等)

· 可减轻儿童的不安,给予安全感

(5) 长期的观察

· 儿童的心理压力状态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 每天与儿童度过相当长时间的教师,可以进行长期观察

· 不同时期采取与症状相适应的应对措施

(6) 加强监护人、学校咨询人、专家之间的联系

引自:『震災 学校支援チーム(EARTH)ハンドブック』(兵庫県教育委員会)2006.3

7.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为了确认情感纽带的力量,同时也为了体验一下“放松的实感”,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所谓的“情感纽带作业”。

方法:两个同性人员为一组,面向相同的方向一前一后坐在椅子上。后面的人负责向前面的人传达温暖的信息,前面的人来接收这种信息。

提问:发生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你认为什么最重要呢?

回答:是关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来帮助我们。为了克服灾难,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关爱极其重要。

接下来,两人一组,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分别组成若干小组,(事先要考虑好是不是会有一个人单独成为一组的情况。如果实在不行,就使其三个人为一组。这样中间的同学就承担着救助和体验的双重任务,比较难以集中精力,但是这要比剩下单独一个人好得多。男性教师做示范时要与男同学结对进行。即使是小学生也要考虑到这一点。)

后面的同学是实施帮助的人,而由前面的同学来体验被救助的感觉。

前面的同学要摆一个比较放松的姿势。

后面的同学将手牢牢地温柔地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如果有人揉前面同学的肩、或者闹着玩使劲按前面同学肩膀的话,也不要予以阻止,可以上前去揉他的肩。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纽约的恐怖事件结束后,消防队员最期望的心理关怀就是按摩。因此,按摩是一种非常好的关怀方式。但是,此时只需要将手牢牢地温柔地放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就可以了。(如果此时孩子们出现欢闹的情绪,手就不会牢牢地温柔地放在肩上了,此时就要想办法将全体成员的精神集中起来。)如果现场很嘈杂无法平静下来的话,就可以对孩子们说:“先将手放下来。怎么样?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呢?对,平静。慢慢静下心来,再将手牢牢地、轻轻地放在同学肩上。”

手放上去之后,前面的同学的肩头会感受到一股暖意;随着呼吸,肩头所感受到的暖意可能就会扩散到全身。似乎有很多的人在帮助我啊。这样就会萌生出再努力一点的勇气。然后前面的同学将背伸直,腰挺直,做出一种笔直的姿势。在肩上稍微用点力。后面的同学能感受到前面同学正在努力吗?

然后再将肩部放松。

这次努力将肩抬得更高,然后请后面的同学对前面的同学说:“你一直在努力,好厉害”。会不会感觉到你的胳臂和背在下意识的用力啊?脸上要带着微笑。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然后慢慢将肩膀放松,不再用力。不过这时背依然挺直。这时努力的余力可能还停留在肩头,还在无意识的继续用力。

接下来后面的同学将手慢慢、轻轻地拿下来。尽管帮助的双手已经离开了肩头,但仍然永远都能感受到有人在支持着自己。

以放松的姿势坐好。后面的同学请对前面的同学说一声“你真的努力了”。 然后前后交换一下位置。

8. 让心情平静的缓解紧张方法

所谓放松主要有两种方式。“休息式放松”和“释出多余力量的放松(适当的紧张感)”。在必须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释出太多的力气,就振作不起来了。在必须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需要释出多余的力量,平静下来。然后,有了适当的紧张感和适当的身体准备,才能应对所遇到的事情。

休息式放松,就是指在安全的地方,身心充分的,好好的休息一下,所以,睡眠是这种放松方法的最好办法。“释出多余力量的放松(适当的紧张感)”和“休息式放松”做法不同。要释出多余力量,保持适当的紧张感,可以树立起身体的主轴。比如坐在椅子上,把腰伸直、挺直背,这样就可以保持适当的紧张感了。休息式放松就是躺下来,或者坐在椅子上,背靠着椅背好好放松一下的姿势。

想像呼吸法在休息放松法和保持适当紧张感的方法里面都可以用。做的时候树立起身体的主轴,躺下来或坐在椅子上都是可以的。

渐进式松弛法,是一种休息式放松方法。

肩部腰部的动作,是用于保持适当的紧张感,让心情平静的方法。

在做了“休息式放松”,接下来转到要做某些事情的时候,需要做一些“清醒动作”来过渡。想睡觉的时候,那就去睡吧!

(1)想像呼吸法

想像呼吸法有三个要诀。首先,吸气的时候紧张,呼气的时候放松。想要放松的时候,慢慢长长的吐出气来。第二步,腹式呼吸。呼气时腹部微微缩进,吸气的时候腹部微微鼓起。第三步,运用想像。在呼气的同时,感觉紧张感、疲惫感都从身体内部跑出去了。

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呼气试试。呼气完毕再深深、自然地吸气。然后稍稍停息,再慢慢、轻轻、长长地吐出气来。呼气的同时,感觉身体力气渐渐释放掉,紧张的感觉从身体里面跑出去。

需要注意:一直努力压抑了各种情绪的人,放松时会涌现出很多很多的情绪。这是心灵要求的自然活动。这时候就告诉自己是身体在提醒我们:“勉强硬撑下去对心灵和身体都是不好的。偶尔给自己泄泄气,稍微休息一下吧。”

但是,突然想起那些悲伤的痛苦的事情,的确会让人不知所措。

因此,首先睁开双眼、伸直脊梁、噘起嘴、收缩腹部、缓缓地慢慢地,呼——的呼气。。。只休息一会也可以。

“怎样,是不是感到有一点点的镇定放松下来了?” 孩子们可能会嚷嚷说“完全没感觉!”“没效果”等等。这时候,可以说“当然啦,只做了一次,还没有掌握好啊。那些奥运选手、乒乓球冠军都是要做好几次,才能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呢”。

另一方面,不要一味地只是教授想像呼吸法,中途可以共同分享心情,这样慢慢地,可能会使他们逐渐变得能够适应,平静、放松下来。

(2)做动作来舒缓的方法(简单的渐进式放松法)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大家在使劲努力之后,会做什么动作呢?

如果有孩子答说做体操或伸懒腰的话,就从一起做这些动作开始。如果孩子们没有做这些的习惯,那么就可以试试说“瞧,伸伸懒腰不就挺好吗?”

伸懒腰也有各种动作,直直的伸,然后慢慢地右边、左边,将身体倒过来,中间可能会感到,啊,这边有点疼。但即使是这样,身体也在努力。请说“辛苦啦”,来慰劳自己的身体,顺便,也伸伸腿吧!是的,把身体里的力量都释放出去。这时候用十秒的时间来感受一下力量被释放出去的感觉吧。

伸懒腰或者做体操都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还有更好的放松心情的方法。要放松,可以先试着用力。然后,放松并保持一会儿。这样做才能真正的释放身体里的力量。用力10秒钟以后放松,静静的保持15秒。现在就开始这样做吧!

1) 把拇指握在掌心,两手都握紧(用力握拳,数上10秒),放松(数15秒)

2) 同样的,握紧两手,然后弯曲手肘,手臂用力。。。。。放松。

3) 伸直脊背,肩部用力(转动背脊让大家看到肩胛骨),然后双臂向后打开。

数10秒。。。放松。感到肩部、手臂、两手好像有热乎乎的感觉,即放松了。

4) 然后是肩膀。肩膀用力向上抬起!。。。好,放松

5) 然后是头部。脊背挺直,头转朝向左,数十秒;回来,转向右;向前低头。

6) 然后是脸部。把脸部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鼻子。。。好,放松。

7) 再来是脊背和腹部。一只手贴在肚子上,肚子用力把手顶回去。。。好,放松。 8)

然后是脚,竖起脚尖,挤压脚面,脚的上侧。用力,但不要让脚抽筋了。(以手代脚,向手臂方向弯曲来演示)。好了,放松。这次绷直脚尖,向脚的内侧,下侧用力。。。好了,放开。

9) 觉得这样很麻烦的人,就一次对全身用力。伸直背,弯曲手肘,挺胸,双臂

向后打开,脸部用力挤压,踝关节弯曲,全身用力(10秒)。。。放松(15秒) 注意:如果弓着背低着头的话,容易引发记忆回闪,所以请挺直身体,挺起胸来做。

好的,接下来的动作非常重要。因为即使自认为全身放松了,也还可能发现“啊,肩膀还没放松,脚还在使劲儿”。

做了接下来的,可能会让人睡得很熟。但是如果自己暗想着“就算睡熟了,只要我想要起来,就能一下子起来”,那也是能做到的。(自我暗示的力量非常大)。 清醒动作:如果紧接着就要做别的事,这时候就需要先做“清醒动作” 。这是为了使放松之后的人能一下子有变得干劲十足。

“两手反复握紧、张开,握紧、张开,然后弯曲双肘向前向上拉伸,脚如果能伸展也尽量伸展。双肘向前或向上顶拉伸身体,大大地睁开眼睛。”

(3)肩部和腰部的动作

①腰部松弛坐直

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盘腿坐在榻榻米上)首先,背部伸直,挺直腰板,上身向前折叠。两手松弛向下,脖颈、背部是不是还在使劲啊?放松下来。如果感觉很疼就请稍稍退回一点。不要勉强,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慢慢的拉伸腰部。然后,过一会(大约十秒或者十五秒,对时间不用太在意,重要的是要感觉腰部的拉伸,身体的其他部分充满了力量),体验身体放松的感觉。

然后,下面要保持这个姿势,身体倒向右脚的方向。最好能有左腰伸展开的感觉。慢慢的根据自己的节奏来。下面,请试着将倒向身体左边。慢慢的来。这样做下来,也许身体会有些吃不消。对自己说“干得不错”,以此来安抚、慰劳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自己的身体。好的,身体回到正中,......然后慢慢的坐起来,让头和臀部成一条直线。

腰部安全伸展了,腰部如果能感到轻松舒服,就最好不过了。

②提肩放松

坐在椅子上,背部伸直,试着做提肩的动作。提肩时,如果缩着肩膀向内侧使劲的话就会感到心胸压抑,所以请试着展开肩膀向上提。然后,慢慢的,放松。让平静的感觉扩散到肩膀就好了。这样两到三次,提起肩然后慢慢的放松。放松时尽量去体会这种感觉。

肩膀既是承受压力的部位,也是能控制压力的部位。表示感受的身体语言很多,象满肚子火、气鼓鼓的,气得肠子打结,心潮翻涌,起鸡皮疙瘩等。举个例子,我们做鼓起肚子的动作,也并不会感到愤怒。但是,一旦缩起肩膀,就会真的感到压抑。甩开肩膀走路,随着动作的进行就会感觉自己很了不起。有一句话是卸下肩膀的重负,说得很准,慢慢放松肩部,就会感到心情归于平静。

接下来,轮流将一侧的肩膀提起,缓慢的向后转动,放松肩膀。转动肩膀时,如果感到肩膀有些疼痛,就停下来,把注意力放在颈部、另一侧肩膀、背部及身体的其他部位,把多余的力量释放出来。然后,疼痛稍微缓和后再慢慢的转动肩膀。如此慢慢转动两到三次,能够轻松顺利的转动胳膊就最好了。

好的,背部靠在座椅靠背上,休息。

9. 采用表情图画来进行的心理教育教学方案(~小学4年级)

1)介绍

今天这堂课进行“心理治疗法(如何缓解紧张情绪)”。

“从发生灾害已过了X个月了。发生了让人很悲伤、很害怕的事。有了那样的事、人的心里就会涌现出各种复杂的情绪。”

这是、什么样的情绪?(悲伤) (把表情图画贴在黑板上)

这是、什么样的情绪?(生气) (把表情图画贴在黑板上)

这是、什么样的情绪?(害怕) (把表情图画贴在黑板上)

正因为有了那样的灾害,心里充满了这样复杂的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但是、这样的情绪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就无法集中精神学习或玩。慢慢下去、还会睡不着觉。

害怕的情绪持续一天会怎样呢?(睡不着觉、无法学习、 )感到害怕的话、身体不自觉地会变得僵硬。身体变得僵硬了、就无法入睡。但是、没关系。在安全的地方、可以进行放松。放松应该知道吧?

(抬起肩膀、放下肩膀、仅仅是这两项、就感到松了口气 )

发生余震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地行动。为了能沉着冷静、放松是很重要的。心情感到害怕、如果使身体自然地放松了、就会变得不怎么害怕了。

(贴上小的表示害怕表情的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方法。悲伤的情绪、生气的情绪都可以让它变小。但是、在此之前、先检查一下此刻自己的心情。 2)问卷调查(表情画的问卷调查、12项心情调查表)的实施(略)

3)情绪的研究

有了这样的情绪、应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做做看吧!请把课桌往后移。只要拿着椅子过来就行了。

黑板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 老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儿童

只有椅子的话、就能看见彼此的脸、就比较容易体会到同心合力的感觉。另外、因为老师和孩子的距离比较近、所以声音(信息)就容易传递。仅仅改变学习气氛这一点,就能使孩子们的心情得到放松。

(1)对付害怕的情绪、使心情平静的研究

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问一下“该怎么做呢?”答案是可以在安全的地方进行放松。感觉很害怕的时候、身体里就会有一股力量(身体就会变得很僵硬)。(老师可以将力量集中在双手上背部向前弯曲、“好害怕”这样做给孩子们看看)。 ①肩膀的放松

“做一下身体放松的练习吧!”

“但是、将身体放松!即使被这样说、可能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时,奥运会的选手或美国棒球联盟的选手所采用的放松方法会有效果。”

“那就是、做一次使身体僵硬、然后做放松身体的动作。把肩膀抬起。感到肩膀很僵硬。然后、放下(再来一次、重复)。把肩膀抬起。这次、慢慢地放松。把身体放松了、就感觉松了口气。那就是叫放松。”(在上课之前、可以常常做一下看看。有些适应了以后、可以做一下开扩肩膀的动作。放松的方法有一下子和慢慢地两种,都做一下, 然后用能让自己心情平静的方法做就可以了) ②为了睡眠的放松方法:晚上、盖上了被子、即使想睡、因为担心、害怕的情绪而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尝试的放松方法。做个舒服的姿势。腿往前伸。可以和家里的人说睡不着。这时、可以尝试做使身体僵硬和放松身体这两项。 做手腕弯曲动作。 是的、感到很舒服。

做脚踝弯曲动作。 是的、感到很舒服。

将两肩抬起。 是的、感到很舒服。

将臀部夹紧。 是的、感到很舒服。

将脸部绷紧。然后放松脸部。 是的、感到很舒服。 就能睡得很熟了。

这样仍然睡不着的话,手腕、脚踝、肩膀、臀部、脸部、全部保持紧绷状态!然后,轻轻地、慢慢地放松全身。放松后、会感到心情很舒畅。

③将腰背挺直的动作:有余震、或想起了很令人害怕的事情的时候、是不可以让身体太过放松的。要将腰背挺直沉着冷静地行动。来练习将腰背挺直的动作吧。是的、将背部伸展开、但是、并不是整个背部都挺直了。背部是挺直的、但是肩膀还能自由地活动(试着把肩膀抬起或向左右两边转动看看),还可以试着放松肩膀。

④安心和使心情平静的姿势:有余震而心情平静的时候、要将腰背挺直(背挺直),在安全的地方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了。

(2)对付悲伤的情绪。

如果有了悲伤的情绪,可以痛快地哭一场,可以坐着发呆,可以向某个人倾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诉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进行祈祷,可以把这种心情写在信里。不必太压抑自己的确悲伤情绪。

(3)关心 (连接心和心的)纽带的研究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关心”。把我们的关心传递给大家吧!

针对两人组的肩膀放松法(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社会支持指得到他人的鼓励或正面的信息。懂得了得到他人的帮助、就能使自己更放松这件事。和家人一起做的话、一些细小的不安情绪就会变少。

两个人组成一组 (原则上性别相同的组成一组)

站在前面的人、请做立正的姿势。站在后面的人、将手轻轻地放在前面的人的肩膀上。带着温暖的心情、将手轻轻地放下。站在前面的人、站在后面的人、轻轻地闭上眼睛的话、都可以明显地感到肩上的感觉。

把手放在靠近颈部、肩膀抬起的时候因为颈部会有紧绷的感觉、好像要把肩膀包在里面的样子。被人手放在肩膀上的话、从肩膀到手指、一下子就能感觉到身体的放松。全身就会产生温暖、放松的感觉。

站在后面的人、请对站在前面的人说“肩膀还能抬起吧?真了不起!”。轻声说“胳膊、脚是放松的吧。请做个笑脸”。

请问一下身体的放松是“慢慢地”和“一下子”其中的哪一种。

是的、用了很好的方法进行放松。

背部还是挺直的。还是要请保持立正的姿势。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肩膀放松。放松了的话、请说一下“放松了”。

站在后面的人、不要突然就将手放开。请慢慢地将手放开。这样一来、站在前面的人、心里就会有很痛快的感觉。是的、很舒服的姿势。请说一下“很好”。 有怎样的感觉、请交换一下彼此的感想。讲了一下感想、换另一方讲 (4)感到愉快就可以了。

开心的时候、就开怀大笑,努力学习的时候、就要加油。运动得很开心的时候、要尽兴。吃饭、学习、玩、吃饭、睡觉。

悲伤的时候和努力的时候要分开、向前进。

悲伤的时候和开心的时候要分开、向前进。

3)实施问卷调查

(1)调查以集团(以班级为单位等)进行时应注意

①心理创伤反应的调查要在重新回到学校至少两周后进行。

②调查进行之前,应该进行心理创伤反应的心理教育,给小学生看连环画“熊猫的心情”或给中学生看“这时应试做的事”。因为发生了非常的事情、身体和心理上会有各种反应是正常的,要告诉大家有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后再实施调查。

③调查实施以后(实施前也可以),可以加入针对睡眠进行的放松法和为了加深纽带进行的活动。

④调查时出现很强烈反应的孩子,要转介给心理医师和教师。

⑤调查中,对于出现不安情绪的孩子,一定要告知不必勉强回答问题,并提议进行个别谈话(心理咨询)。

⑥调查中出现不安情绪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过得很辛苦。实施调查的人不要惊慌,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个别的心理援助。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2)个别进行心理咨询时应注意

心理医师和教师应始终抱着倾听的态度、建立关系后、通过“熊猫的心情”和“这时应试做的事”,在告知针对各种心理和身体上的反应有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后、实施调查。如果常常会惊醒的情况很强烈,讨论能使心情平静下来的方法、同时进行渐进性放松法或肩部的动作法等。

如果再体验(回想起过去发生的痛苦的事或噩梦)很强烈,将已冰封的记忆的事情再说一遍、这就是通向康复之路。首先要让心情平静下来。

如果回避麻痹强,可以谈一些喜欢的事情、喜欢的学科等、加深亲近感。回避麻痹是在受到打击后保护心理和身体的方法。建立关系的同时、可以一起考虑对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处理的事情、睡眠、进餐、集中精神学习、人际关系等朝着好的方向一点点变化这些事情。

如果被告知有负面的思考(自责情绪等),首先尽量洗耳恭听、要安慰他说得很好,而且要告知像这样的灾害、会这么想是很正常的。听完后、请告知“你没有什么要责怪自己的”,而且要询问一下以上信息多大程度或是否传达到自己的心里。

再体験、回避麻痹、负面的思考思考单个或者都很强烈,约好下周见面(如果自己不能去,可以跟同一组代替自己进行这项工作的人进行这项调查的结果和记录的交接工作、告知要代替自己和那个人见面)。要告知他们人类拥有努力地去理解并接受很痛苦的事情之后康复的力量。如果反应过于强烈,要和医疗机构联合起来进行治疗。特别是持续(2-3小时)不睡的情况、必须和医疗机构联合起来治疗。要告知如果表示对接受治疗有抵抗情绪,因为心理创伤反应引起了生理上的变化、为了使激动情绪平静下来需要借助医疗机构的力量。还有,要告知不是被心理医师放弃、我们大家都会支持你的、心理创伤反应是一定能治愈的。 2)对实施调查时的指点

“我们的心里和身体在因为受了很强的应激反应会产生各种变化。这是在谁身上都会发生的、自然的事情。但是、不安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紧张一直持续的话、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也无法很开心地玩了。”

※在小学,可以给孩子们看连环画“熊猫的心情”后、再实施调查。

※中学生以上,先发“这时应做的事”(心理创伤反应的处理)的资料,告诉学生心理创伤反应是自然的、对于心理创伤反应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后、实施调查。 “接下来提出经历过很痛苦的事情后发生在心理和身体的事。请在符合自己心情或身体状态的地方划圈表示。这项调查是给心理医师或保健室的老师、班主任等看、为了你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而使用的。因为是很重要的调查、所以不可以看邻座人的调查表。”

“这不是考试。”

“如果不想做调查的话、请不必勉强。”

(请始终贯彻不要强迫做调查这件事。)

“即使交白纸或中途放弃也没有关系。”

“首先、请先写下姓名。在表示性别的男或女处划圈表示、并请写下学校名、年级和班级。”

※在调查过程中,因想起了很痛苦的事情、情绪变得很悲伤或不稳定的孩子,请采用在保健室休息等措施。因为这项调查而产生了以上的反应的这些孩子是必须建议进行个别照顾的。告知在日常生活里、会有各种刺激使你想起痛苦事情、还

日本灾后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不如将这个机会当作是一个整理心情的机会。

※直接经历了重大灾害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等),在实施调查的时请进行个别谈话(在保健室休息、不做调查、个别实施、做集体调查也没有关系)。

“请一点点回顾一下这1~2周心理和身体感觉怎么样,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回顾一下(10秒左右)。”“是的、睁开眼睛”。

(对于无法闭上眼睛或感到很不安或感到安全受到威胁的孩子,请不要勉强他们闭上眼睛。如果有和邻座的孩子说话的情况,请告诉他们“因为是很重要的调查、请不要说话,集中精力做调查吧”。)

1“因为担心所以心情无法平静”、非常符合的情况下用大的“是”,相当符合的情况下用中的“是”,有一点担心而心情无法平静的情况下用小的“是”,不符合的情况下在“不是”的地方划圈表示(小学生可以用一下姿势来表示,“非常符合”时两只手向两边完全摊开,“相当符合”时将胳膊弯曲的幅度,“有一点符合”时两手空出10厘米左右,“不是”时将两手放一块儿)。

2,“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突然变得很生气”,非常符合时用大的是、相当符合时用中的是、有一点符合时用小的是、不符合时用不是来表示。

3,睡不着觉、中途醒过来。在其中一项划圈。然后、请慢慢地一项一项地朗读。

☆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写下关于这个灾害想到的事情)

从自由写下的事情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事,所以请一定要抽时间来写。朗读完每一项,“那么,关于现在的心情什么都可以、即使只有一句话也请写下来。如果有问题想问心理医师或老师的也请写在这里。画画也可以。”请给3~5分钟的时间。

※调查做完后,请告知“面对自己的心理和身体这件事做得很好。做一个大伸展背部的动作吧。面对很痛苦的事情时和努力学习时要分开对待,向前进”。请告知“如果有担心的事、不要太忍了、告诉心理医师或老师吧”。请告知“和他人交谈是勇于面对自己是很了不起的行为”。

不是总结的总结:心理援助的注意点

1.不能保证对灾民进行持续援助的心理援助者/团体,不可以直接和灾民直接接触。如果要接触,一定要和当地的援助者,包括心理援助人员和教师一起行动。 2.促进恐怖情绪的表现,比如说让孩子绘画或者写作文描绘地震时的情景,如果在缺乏安全感的空间(例如在灾害刚刚发生之后,以及周围没有持续援助的人)下,会导致二次心理创伤。

3.关于心理创伤的评估(比如说IES-R、PTSD),仅仅实施评估也会给灾民造成二次心理创伤,一定要是能够持续进行援助的人在创伤心理教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并保证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援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0u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