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镇定西村20周年大庆发言稿

更新时间:2024-03-31 20: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定西村建村20周年。在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各位长期关心和支持我村建设和发展的领导、嘉宾、同志,怀着深厚的情谊来到这里,给我们送来了真挚(zhi)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定西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定西村人民,向出席今天大会的领导、嘉宾、同志们、新闻单位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恰逢中秋佳节,又是见过60周年国庆前夕,在这里,我也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节日祝贺!

20年,人生开始走向成熟和稳健; 20年,共和国开始走向繁荣富强;

20年,定西村也经历风雨、一步步走向辉煌。 转渠口镇定西村位于敦煌市最北端,距市区25公里,是省、市“两西”建设移民基地。始建于1990年,隶属于敦煌市农建指挥部管理,1996年11月移交转渠口镇管理。到2000年累计安臵我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贫困地区4个地(市)12个县(区)移民563户,2325人(其中定西市1628人,白银市654人,天水市28人,兰州市15人),形成8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4808亩。

近二十年来,定西村的发展得到了省、市农建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各级各界领导的热切关注,转渠口镇党委、

政府更是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放在心上,抓到手上,在各级农建部门的引导支持下,依靠移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村级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坚持扶贫开发与发展并举,对定西村进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综合性扶贫开发。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全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断健全。

(一)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移民安臵初期,由于三面环滩,植被稀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刚刚出土的麦苗、棉苗,一场大风过后就全部干枯了,许多移民因此又迁回了老家。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政府把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当作工作重点,加大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和风沙治理力度,采取谁栽植、谁管理、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农户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栽植了白杨、红柳、沙枣等防风固沙树木,全村共栽植防风林800多亩,同时沿周边封滩造林1200亩,遏制了风沙危害,有效地保护了耕地。

(二)狠抓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大了定西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60余万元,自筹(包括群众的投工投劳)资金200余万元,衬砌支斗农渠22公里,开挖斗农渠25公里,新打农用机井15眼,实现了农业灌溉中河水不足井水补,河水、井水“双保险”。2006年投资15万元

在该村一组实施滴灌工程200亩,2007年投资14万元在八组实施滴灌工程182亩,目前棉花长势喜人,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工程的推广为全村农业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定西村移民全部来自山区,对如何种植棉花不会、不懂。我们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印发科技资料、召开现场会,努力解决移民群众不会种、不敢种的实际,引导移民通过种植棉花实现收入的增加,到目前,全村98%的耕地种上了棉花,移民群众也通过棉花种植得到了实惠,2007年仅棉花一项收入人均实现1600元。同时,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定西村90%的耕地属新开垦的荒地,盐碱含量高,我们通过拉沙压碱、增施康地宝等方法改造中低产田,全村共改造中低产田2200亩。自2003年以来,我们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扩大畜牧养殖上,提高了畜牧养殖业的比重,加大了畜牧养殖业的投入力度,投资30万元建成1个养殖示范园区,投资10万元建成了50座标准化暖棚养殖圈舍,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抓住省、市扶贫攻坚的有利时机,围绕解决群众的温饱富裕和增加群众收入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十多年来,总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580万元,

有效地改善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2003年,镇上多方筹资新修了定西村6.2公里柏油路,2006年镇村筹资40余万元对居民街道进行了沙石铺设,2007年通过自筹与向上级农建部门争取资金21万元硬化了村组道路8公里;全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6%,电话入户率达到了60% ,电冰箱、DVD、家庭影院等已全面进入移民家庭;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粮、棉、油供应充足,市场繁荣,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得到了缓解,有四个村民小组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350元,是安臵初期的5倍多。定西村八组农户杨军,全家5口人,有耕地12亩,安臵初期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近年来,他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家里开起了卤肉门市部,年家庭收入达到了3万余元,2003年家里就盖起了小康房。在定西村像他这样靠勤劳致富,建成小康住宅的共有40户,80%的人家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村小学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8个,有教师12人,学生247名,幼儿70名,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

(五)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新建成的定西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为了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村两委会认真研究,多方协调、积极兴办“小三场”,即小农场、小牧场、小作坊,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村发展“小三

场”5家。同时充分利用建村初期修建的房屋搞租赁、办企业、创收入,到2007年,村积累达到了59万元,村上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建成了文化室、科普室,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村两委会还积极动员移民群众外出务工经商,全村每年外出人员达到500多人,年可实现劳务收入300万元,如今85%的移民实现了“仓廪实,腰包鼓”的愿望。

近二十年来,定西村群众的衣食住行已是今非昔比。现在他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首先是住房。定西村移民刚刚迁入时,经济条件差,住房建筑标准不高,多为土木结构,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与农建指挥部门的扶持下,经过村民不断努力,自力更生,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也在不断改善。至今为止先后修建高标准小康住宅107户,由过去的土木房,现在逐步改造成砖混房,有的甚至改造成二层小楼房。

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村组面貌,创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村民们还组建了自乐班,在农闲时节和节假日给附近的村民送去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抓好广播电视设施和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建设,建成信息网点1个,给村民们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学习新科技、新知识;新建村小学,使定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0m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