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MOEGOVCN

更新时间:2024-07-04 11: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 2011—2015年发展规划

(2012年9月第一次修订稿)

目 录

一、条件与形势 ....................................................................................................... 1

(一) 基本条件 ............................................................................................................................... 1 (二) 面临形势 ............................................................................................................................... 2 (三) 存在问题 ............................................................................................................................... 3

二、总体战略 ........................................................................................................... 3

(一) 指导思想 ............................................................................................................................... 3 (二) 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 4 (三) “十二五”发展目标 ............................................................................................................. 4

三、办学规模与校区功能 ...................................................................................... 4

(一) 办学规模 ............................................................................................................................... 4 (二) 三个校区功能就位 ................................................................................................................ 5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 5

(一) 队伍建设 ............................................................................................................................... 5 (二) 学科建设 ............................................................................................................................... 7 (三) 人才培养 ............................................................................................................................... 9 (四) 科技创新 ............................................................................................................................. 14 (五) 实验室体系 .......................................................................................................................... 16 (六) 教育国际化 .......................................................................................................................... 17 (七) 社会服务 ............................................................................................................................. 19 (八) 学校文化 ............................................................................................................................. 20 (九) 民生建设 ............................................................................................................................. 21 (十) 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 22

五、改革任务 ......................................................................................................... 23 六、保障条件 ......................................................................................................... 25

(一) 依法治校 ............................................................................................................................. 25 (二) 教授治学 ............................................................................................................................. 26 (三) 建设资金 ............................................................................................................................. 26 (四) 校友资源 ............................................................................................................................. 26 (五) 校区建设 ............................................................................................................................. 27 (六) 服务保障 ............................................................................................................................. 27

七、《规划》实施机制 .......................................................................................... 28

(一)《规划》分解落实 ................................................................................................................ 28

(二)《规划》实施监控 ................................................................................................................ 28 (三)《规划》修订调整 ................................................................................................................ 28

名词解释及注解 ..................................................................................................... 30 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汇总表 ......................................... 31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

2011—2015年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根据建设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结合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兹制定本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和2011—2015年(简称“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条件与形势

(一) 基本条件

经过115年数代交大师生的不懈努力和深厚积淀,经过“十一五”的全面建设与长足发展,到2010年末,综合办学实力居全国重点大学中等偏上水平。

办学规模 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0,834人(其中成都校区23,584人,峨眉校区7,250人);全日制研究生11,09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870人,博士研究生2,229人);留学生445人。全日制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2.8:1;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为4.0:1。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51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0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科水平 正在建设第三期“211工程”、“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国家项目。学校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其中交通运

1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输工程一级学科持续位居全国一级学科排名首位;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0个和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

人才培养 设置本科专业75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篇;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科学研究 2010年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4项,近两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和第九;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正在筹建,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1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在国家评估中均获得优秀。 办学特色 坚持走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的道路,是我国交通领域(特别是轨道交通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骨干力量。

(二) 面临形势

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处在新的、有更大作为的发展黄金机遇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对知识创新水平和创新人才的依存程度日益提高,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肩负着新的更大的历史重任。

党的十七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等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为学校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公路、铁路和城市交通等持续快速建设,其中高速铁路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也持续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高端人才需求、科技进步与创新需要高校更有力的

2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支撑,这为学校强化交通特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起步建设,四川奋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为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面临提升办学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国内众多强校竞相抢占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国外许多名校竞相争夺优质生源等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

(三) 存在问题

存在制约未来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其中主要有:

第一,危机意识不强,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凝聚力有所下降。

第二,内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校发展需要,执行力不强。

第三,师资数量总体不足、水平不高,领军型高端人才短缺,“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有待进一步传承、发扬。

第四,办学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偏多,理科偏弱,优势学科偏少,人才培养水平、办学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第五,科技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不足,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第六,办学经费不足,资产使用效益偏低。

二、总体战略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重大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可持续性,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强校、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成果强校和国际化战略,强化交通学科特色,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服务交通建设和区域发展,把学

3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校建设成为具有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学校的历史性振兴。

(二) 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到2020年,学校将形成高端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备的高水平科研支撑体系,轨道交通学科集群居国际领先水平,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

(三) “十二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满足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效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快速提升,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三个校区协调运转,二级学院各安其位,教职员工生活质量较大提高、安居乐业,和谐校园彰显成效;努力申建“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增强,基本构建起协同创新体系,实现由数量与规模的外延发展向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内涵发展转型,为实现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三、办学规模与校区功能

(一) 办学规模

完善学校办学规模科学决策机制。严格调控本科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当缩小成人学历教育和网络教育规模,重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专栏1 到“十二五”末,全日制本科生规模控制在30,000人以内,其中峨眉校区8,500人以内 研究生规模约为15,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约2,000人,全日制硕4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士研究生约10,00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3,000人 留学生规模为约1000人 (二) 三个校区功能就位

犀浦校区 主体校区。本科学生和部分研究生在犀浦校区。 九里校区 科技创新、国际教育和继续教育基地。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与主要支撑学科的研究生及其它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在九里校区,国际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也在该校区。

依据成都两个校区总体功能定位,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就位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逐年到位。

峨眉校区 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建设轨道交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端培训与研修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基地。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 队伍建设

中长期战略 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适度增加数量、着重提高质量、努力改善结构、充分发挥作用”的方针和“人才优先、创新机制、引培并重、整体发展”的建设路线,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体系,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专栏2 到“十二五”末,专任教师总量达到3,000人左右 从学校教师中产生的院士新增2人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达到8—10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达到16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达到15—20人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达到8—10人 5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达到70人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100人 学校“首席教授”达到10人左右,“特聘教授”30人,“扬华之星”50人 60%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教师队伍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批视野开阔、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有创新能力的学科领军人物。

引进与培养 参与国家“千人计划”,竭力引进和重点培养居于国际学术前沿,能够带领本学科达到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型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才。

实施以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系列计划第二期项目为主要内容的“2232人才建设工程”;更多地吸纳海内外名校或国家重点学科的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或做博士后。

学院是人才引进与培养的主体;鼓励学院因院制宜,创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学校考核学院工作业绩,师资是考核的第一要素,尤其是高端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否稳定并持续发展。

中青年教师 实施中青年教师系列培养计划和“565科技行动计划”,依托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着力遴选和培养中青年科技队伍尤其是各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设立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基金,鼓励基础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推进学院依托科研项目,组建吸纳青年教师参加的课题组或跨学科研究团队;以政策引导中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位、继续教育、国内外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等,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建立青年教师具有海外经历、参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教学科研单位要统筹规划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建立青年教师学术导师制度和评估机制。

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校院两级配套的在职教师培训体系,按每年

6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20%的比例定期轮训中青年教师;逐步提高高级职称聘任标准,探索试行终身教授制度;严格教师资质,把好新进青年教师入口关。

加强以“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学术”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创新团队 实施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探索并建立有利于认真教学、潜心研究、涌现原创性成果的团队运行模式;完善考核体系,建设若干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为核心,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高地”;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层学术组织。

管理队伍 完善岗位设置,完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教育职员制度,控制管理职员与教师的比例;建立队伍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加强高层管理队伍的国际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和机制设计,建设高效勤政、科学管理、主动服务、廉洁自律、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

服务队伍 建设结构合理、技能精良、保障有力、乐于奉献的服务保障队伍,在岗位设置、工作条件、技能与专业进修、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以充分的保障。

经费保障 依托“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等人才建设专项,落实人才支持计划的配套资金。争取国家相关部门设置的各类人才培养经费。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运用国际合作,拓宽队伍建设的经费渠道;建立校院两级共同投资队伍建设的机制;逐年加大队伍建设在学校发展性投入中的比例,确保“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总经费不低于1.45亿元,同时保障各类队伍建设经费。

(二) 学科建设

中长期战略 着眼世界科技革命和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趋势,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适应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和创

7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新能力提升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强校战略,将行业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缩减学科专业总量,强化工科,振兴理科,提升文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专栏3 到“十二五”末,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一级学科优秀率达到50%左右 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3—4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0个左右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分别缩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量约10% 强化工科 工学学科是学校优势学科特别是交通特色学科聚集区。强化工科的着力点是强化轨道交通大学科优势,凝炼和建设若干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方向。推进“强化工科高原造峰工程”,加强工科基础理论研究,用前沿科学技术更新与丰富传统工科。

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固优强势;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学科建设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争取在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中产生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交通运输工程保持排名第一;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进入前5位,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前10位,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前20位。

建筑学、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达到一级学科授权点学科的水平。

振兴理科 更新理科发展理念,实施“理科振兴行动计划”;建立理科发展长效机制,通过优势工科的延伸发展理科并促进工科与理科的交融,以理强工、理工互促,激励原创性基础研究;以差异化政策加速引进

8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与培养理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建设学科团队;设立理科研究发展基金,加强理科实验基地与平台建设;力争建立数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提升文科 坚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实施“文科发展战略”;结合优势工科背景、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提升,发展精干文科、应用文科和特色文科。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使其在全国同类学科的位次稳步前移;支持有特色的文科迅速突起;建设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集群和科研团队;促进文科更好地致力于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创新思维培养和学校文化建设。

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制定并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立足既有基础,主动对接新材料、低碳能源交通、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医药学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广义设计类学科群,及早谋划,提前布局,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把握未来学科发展的主动权,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高端嫁接,长远谋划,深度合作,实现相关学科带头人有效融合和优化组合,积极发展医学学科。

分类建设严格管理 依据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前沿和学校发展定位、重点学科优势、交叉学科发展等要求,统筹学科建设资源,坚持“择优、支重、扶新”的原则,建立学科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强化重点学科,提升基础学科,发展潜力学科,构建多层面的学科体系;严格学科专业准入机制,完善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学术组织的作用,坚持“调整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合理控制学科专业规模,缩减招生学科专业数量;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和发展激励机制。

(三) 人才培养

中长期战略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坚定不移地实施质量强校战略,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

9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和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专栏4 “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5项 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达到6-8个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达到5-8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达到15-20门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达到6-8个 新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举办国家级大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2次 本科教育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制定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办法,健全本科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参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入实施“216质量工程”二期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善管理、兼具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着力培养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发展,在坚持大类培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多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开展特殊人才、社会急需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试点。创立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继续推进双学位、主辅修专业教育;探索并完善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新模式,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多元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队伍建设 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探索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建立健全责任教授制的教学团队;依托校企联合培养体,鼓励并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担

10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任部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建立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考核制度。

专业建设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前沿,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建设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有若干专业进入国家重点建设本科专业系列;着力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轨道交通优势专业,形成以轨道交通优势专业为核心,理工类专业为主干,相关学科专业共同支撑的专业布局。拓宽专业口径,更新专业内容,优化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鼓励专业交叉。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促进文理交融;重视专业认证评估,以评促建;完善校内专业评价标准,建立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合理控制专业总数,以录取率、报到率和就业率为重要指标,严格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力争有十个左右专业通过专门机构组织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课程与教材建设 按照分类建设、重点突破、制度保障的整体思路,按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四大类,逐年有重点的开展课程建设;为加快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在优势特色专业中逐步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学校将对此类专业的课程,以实现全英文教学为要求,开展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进而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向国际化;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相关精神为指导,建设我校的校级精品开放课程,一是建设视频公开课,二是建设资源共享课。全面推广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创新性等教学方法。探索、试行小班上课;依托教学信息化平台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心,搭建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实施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建设工程,鼓励选用国内外优质教材;加大教学改革资助力度,重点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

实践教学建设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完备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大幅度增加学生实习经费;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若干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若干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铁路行业和企业单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的各类科研实验室尤其是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继续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拓宽

11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

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统一高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协调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和系列教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团队;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能力;在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创业工程方向的双学位教育;依托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开展工程创新训练。在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学生体验创业的实战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内外科技、创业竞赛和创业模拟活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按照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的思路,实施“515工程”建设,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促进和引领学校发展战略转型。

人才培养模式 博士和硕士按照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按照专业领域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梯次式、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积极发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作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的作用;建设研究生创新体系,在科研实战中培养创新能力。

导师队伍建设 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机制。坚持内培外引,努力造就政治合格、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导师队伍和研学团队。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工程实践、承担高级别重大科研项目、撰写影响力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增加发明专利等,着力提升研究生导师学术研究能力。强化导师工程实践,培养解决重大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大力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培育英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氛围。建立健全导师遴选机制,大力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严格各级优秀导师的评选与推荐工作。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开展硕士研究

12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生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实践“3+3”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目标矩阵和能力实现矩阵的构建为基础,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从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建设、改革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 按照博士—硕士,学术型学位—专业学位,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科、理科、文科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科学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弘扬求真求实的学风,着力培育研究生“探索、求实、创新、献身”的科学精神,不断强化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发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建设展现交大精神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

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 构建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创新实验、专业实践四位一体的科研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现有优质科研、教学实验资源,重点利用“特色985工程”、“211工程”和高水平开放型实验室建设体系成果,建立大类学科或多学科共享的多功能、开放型研究生科研实践平台;加强校外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建成50个左右各级校外科研实践基地,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及研究生实践锻炼、企业导师指导与授课、质量反馈等方面,构建社会、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新机制。 第二课堂 以适用社会需要和具有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中心、体育部共商并形成合力的机制,加强对研究生会、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和帮助;建立第二课堂的指导、培训和活动平台;提供第二课堂良好、持续开展的保障制度,形成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育人氛围;深入推进艺术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改进体育教育的模式,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把促进学

13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意识,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科学化水平;完善制度和保障体系,建立学生事务中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多渠道筹集学生奖助学金;健全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招生与就业 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与方法,不断提高招生工作水平;通过改革招生宣传方式、建立招生宣传信息网络平台,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宣传覆盖面,形成学校、学院、导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招生宣传的良好局面,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通过与更多重点中学建立稳固关系,着力提高本科生生源质量;深入实施“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工程”,着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健全和完善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加强就业管理,提高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四) 科技创新

中长期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成果强校战略,着力于科技创新的规模、结构、层次、质量有重大突破,构建起适应现代交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且彰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交通领域自主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队。

专栏 5 到“十二五”末,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1—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2—3个 力争新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所突破,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创新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年均增长10%左右;主持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10项 新增国家奖20项,省部奖60项 高级别学术论文年均增长15%,提高影响因子和引用率 申请专利年均增长10% 14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科研经费力争年均增长10%,年经费突破10亿元 重点领域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主攻方向,抢抓高速铁路发展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瞄准轨道交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确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领域为:

交通运输领域:主攻方向为高速铁路、重载运输、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安全、轨道交通认证和认可体系、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低碳能源交通等。

重大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主攻方向为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重大交通工程施工设备现代化、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 材料科学领域:主攻方向为金属材料、超导与储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信息科学领域:主攻方向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信息技术等。 现代服务科技领域:主攻方向为产业链协同服务技术、现代制造物联技术和制造服务技术等。

管理学科领域:主攻方向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服务科学与行为决策、市场科学、财务科学和公共管理等。

国防科研领域:深化现有科研领域并逐步扩大相关科研领域。 重点培育领域: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科学、数理科学、建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

基础研究 以“工科类学科强基础,基础类学科上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和其它资金,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瞄准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需求以及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凝炼共性科学问题大力开展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跟踪国际前沿,全面提升基础研究的总体水平,以确保学校优势学科研究的领先地位,促进理工科研究协调发展。

人文社科 参与国家“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面向社会发展,凝炼

15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科研方向,加强文理渗透,开展特色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稳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发展。

科研团队 围绕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组建跨学科、多领域的科研团队;构建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结构体系;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带头和示范作用;加强软科学研究团队建设。

(五) 实验室体系

中长期战略 按照“提高水平、开放共享、科学规划、立项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引领与支撑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实验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根本,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积极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建立与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相适应的高水平开放型实验室体系。

专栏 6 到“十二五”末,建成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建成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成陆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成机械、力学、电气、物理、土木、交通运输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重点科研基地 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有机整合“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与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充分发挥其对交通关键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着力推进陆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其它优势学科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申建;加强国防和人文社科科研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建立重点科研基地,加大力度吸引外部资金支持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创新并

16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完善重点科研基地管理体制。

教学实验室 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高水平开放型实验室体系。通过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学校出资、院系配套、社会共建等多渠道实验室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整合和优化实验资源,构建高水平实验大平台,各类实验室完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师生开展高水平实验、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积极做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验收、复审工作,确保机械、力学、电气、物理、土木、交通运输等6个国家级示范中心顺利通过,更好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实验室管理 初步形成高水平开放型实验室体系,创新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校级分析测试实体平台,对贵重分析测试仪器实行集中管理,提高设备投资效益,提升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率,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建立实验教学用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不同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需求和各学院办学规模等因素,制订实验教学用房配备标准,实现实验教学用房的适度流转和动态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用房利用率;加强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倡导“绿色实验”,建立教学实验项目的安全、环保评价机制,做到“先进行安全环保评估,后进行实验操作”。

(六) 教育国际化

中长期战略 教育国际化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实质性推进学生国际化、队伍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和名校伙伴等,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

专栏7 “十二五”末,来华留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其中学历留学生600人 出境留学生规模达到300人,其中国家公派100人 出境教师科研规模达到300人,其中公派20人 17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与校务公开、院务公开有机结合,创新公开形式,丰富公开内容。

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校领导联系基层、联系师生的长效机制。强化领导干部廉政自律、经济责任的承诺、监督和考核;把工作作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认真履行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职责,加强对学校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督管理,构建和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形成全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体系完善、重点环节全覆盖的反腐倡廉制度环境,净化校风、教风、学风,树廉洁自律之风,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强化责任追究制。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和老干部工作 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和老干部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老同志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为他们的组织建设、专题调研、建言献策和决策智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和条件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搭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的对接平台,提高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构建学生党建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实施“旗帜工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建带团建,实施共青团“交大新青年素质拓展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创新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和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五、改革任务

改革是“十二五”期间需要有所突破的攻坚任务。面对新形势,推动新发展,既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又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求实态度,不断推进学校各项改革。

23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精心实施“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轨道交通专业技术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探索与实践”、“高速铁路技术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等3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省部和学校的其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改革学院发展模式 按一级学科集群调整与优化学院结构。依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各学院院情,分类建设研究型学院、研究教学型学院、教学研究型学院。以激发学院发展活力,增强发展能力为核心,管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学院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明晰新型校院两级管理关系和权限,完善校院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机关管理模式改革 依法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合理高效配置,克服管理行政化倾向,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意识、能力和科学服务水平,建立服务型机关;加强机关管理人员的分类系统化培训,切实提升机关统筹协调和现代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精简机构,明晰权责,提高办事效能,强化执行力;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健全履职高效、监督有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严格岗位问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绩效考核制;建立机构、职能、制度、经办人员、公开制度文件的集中发布、追踪与监督、评价平台;实现学校的电子服务管理。

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方针和部署,完善人才分类发展模式和人员分类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多元化用人模式和多元化薪酬体系;实行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建立专职科研队伍;设置教学科研并重、研究为主、教学为主、开发应用等多类型的教学科研岗位;建立“人才特区”和“学术特区”,创新基层学术组织,赋予其更充分的学术、人事、财务自主权,激发活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完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和岗位管理制度,强化聘期管理与考核,实现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建立人员流转退出机制。

24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资产管理机制改革 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统筹,分类管理,分级使用,原则,建立“一体、两线、两级、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资产管理体制;按照定额配置、论证机制和协议机制等原则,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产配制、资产使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的良性发展;建立学校房屋和设备等资产的目标导向、产出导向和绩效考核机制。

创新联合办学模式 拓宽办学思路,认识、把握和用好各种潜在办学资源,以争取外部办学支撑、增强自身办学实力为目的,主动与同行、院所、企业、行业、区域开展协同共建研究平台、共享优质资源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引进国(境)外知名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师资为我所用为目的,切实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

创新科研组织管理 以推进学校与其它社会力量的协同科研创新为载体,建立科研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健全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推行以科研团队承担项目为主、课题组为辅的科研项目组织方式;落实科技管理目标责任制,完善科研岗位设置。建立以“科研促科研”的科技发展长效机制。

校区管理模式探索 根据学校三校区总体功能定位、校区空间分布和校区间交通条件的新变化,以提高行政效能办事效率为目的,以满足师生对服务的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适应学校发展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六、保障条件

(一) 依法治校

依法制定《西南交通大学章程》,依照《西南交通大学章程》管理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学术自由与民主原则,充分发挥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作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民主参与和有效治理的作用;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制度;畅通网上学校领导与师生交流的渠道。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主动接受师生监督;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师

25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二) 教授治学

健全学术权力体系,强化学术权力,进一步扩展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建设中的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以教授委员会为基础,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优化学风,净化学术风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真诚合作的学术环境;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建立惩防并举的长效机制,克服学术浮躁,从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三) 建设资金

“十二五”期间,学校年均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基本满足发展的需要。

通过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继续教育、资产运作、校企合作、产业经营、社会捐赠等,完善学校董事会各项制度,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企业加入董事会,培育捐赠文化,逐年增强扬华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较大幅度增长筹资额度,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确保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

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校;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统筹资金管理,坚持量入而出,确保重点,实施滚动投入,兼顾均衡,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投入在“十一五”的基础上随着学校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强化经济责任制,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 校友资源

加强校友会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30个校友会,基本实现校友会在省会城市的全覆盖,重点建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校友会;加强与海内外校友的信息沟通和感情联络,努力提升校友支持母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动精神,形成学校、校友会和校友互为支持与服务的良性循环;

26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加强同毕业留学生校友的联系,在毕业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建立校友会;建设校友网及校友信息库,汇聚海内外校友资源,充分发挥校友在引智力、引信息、引资金、引项目等方面的作用。

(五) 校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按照学校校区功能,调整、优化和完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包括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现代隧道实验中心、大学科技园(创新大厦)在内的九里校区“科技走廊”和犀浦校区的教学楼、办公楼、研究生公寓、陆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医院、学生活动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新建校舍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计划投资超过8.7亿元,。 结合政府的环境综合治理和交大路改造工作,积极推进与九里校区关联片区的旧城改造工作,并着力打造“环交大智慧产业城”,使学校环境和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沿九里堤路建设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为主的“科技走廊”;沿交大路建设科技产业大厦和沿街创业基地;沿群星路建设科技与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加大犀浦校区东门及其周边的综合开发。

(六) 服务保障

切实保障教师工作条件,按年度、分步骤、多类型地为教授、副教授配置工作室;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处的公用场地设置便于师生交流、教师休息的场所;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校园网网速,构建教学科研和师生互动、信息交流公共服务平台;扩充高质量高等级的学术文献容量,建立便于居住于校内外教师可便捷查询馆藏学术文献资料的网上通道;加强以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质服务于广大师生;坚持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建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增强后勤保障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绿化、美化、净化和静化校园环境,整治校园秩序,严格校区管理,构建高品质校园;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与和谐校园。

27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七、《规划》实施机制

本《规划》确定了学校到2020年特别是“十二五”的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学校今后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确保《规划》制订的权威性和实施的严肃性,按程序经校学术委员会、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和校党委全委会审定后由学校颁布施行。

(一)《规划》分解落实

为确保实现和完成《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依据《规划》,学校各职能部门制定实施《规划》的专项规划和分解指标与年度执行计划,各教学科研单位依据学校《规划》及专项规划制定分规划。学校《规划》、部门专项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分规划将统一印制成册下发。

(二)《规划》实施监控

学校从战略管理高度负责《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督查,形成战略管理的循环机制。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科研单位每年年底向学校战略发展部报送年度实施情况报告;战略发展部对《规划》、专项规划和分规划的实施负责检查和评估;学校通过干部会、教代会等报告《规划》的年度执行情况;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和监察处对《规划》重大事项的实施负责督查。

(三)《规划》修订调整

战略发展部依据《规划》的实施评估情况,结合形势的新变化和师生的新要求,继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及时组织调研、修改和征求意见,并适时按《规划》初次制订时的决策程序完成修订工作,确保《规划》修订调整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十二五”期间直至2020年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校广大师生要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迎接建校120周年,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28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共创学校发展的历史新辉煌!

29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名词解释及注解

(1) 2232人才建设工程 到2015年,院士增加2人,国家级称号的专家(千人、杰青、长江)增加20人次,具有相当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新世纪、青年千人)增加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上升20%。

(2) 本科教育216质量工程 “2”是指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保障两个体系;“1”是指一个教学信息化平台;“6”是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学队伍、教材、教风学风六项建设。

(3) 研究生教育515工程 用“5”年左右时间,瞄准“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1”个目标,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和“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5”项工程。 (4) 565科技行动计划 用5年左右时间,筹集不低于6000万元科研经费,着力培养50名左右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50个左右的科技创新团队、500名左右的青年科技人才。

(5) 来华留学生 包括来我校的各国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

(6) 出境留学生 指到国外大学或我国港澳台地区大学进行交换、访问或联合培养的我校全日制、在教育部注册的各类学生。

(7) 国际化专业(学科) 指能够招收留学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联合发表论文、共同主持国际会议、持续培育紧密联系的我校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学科)。

(8) 国际学术伙伴 是指以学院或学科为单位,与相近学科(专业)国际知名之学院或系所建立之院系级国际合作伙伴,双方具有经常性的学术联系、学生交换、教学交流和研究合作,在国际会议、国际组织、联合培养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战略伙伴特征。

(9) 校际伙伴 是指与我校在学生培养、科技合作和学术发展等方面具有校级合作之境外大学或科教文机构。名校伙伴的名校是指海外大学的全球排名稳定在前200位的学校。

(10) 一体、两线、两级、多部门齐抓共管 一体即学校为资产产权占有主体;两线即资产管理处为资产实物管理的统筹单位,计划财务处为资产价值管理的统筹单位,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两条线的有机互动;两级即在资产管理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为资产占有主体,对二级单位实行总量配置,学院为资产使用主体,对获得的总量配置资源实施统筹管理和使用调度;多部门即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依据其行政职责承担专项资产的各项管理责任,形成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新格局。

30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汇总表

类别 全日制本科生 研究生 其中:博士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留学生 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 专任教师 从学校教师中产生的院士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项目 15,000人 2,000人 10,000人 3,000人 1,000人 约2:1 达到3,000人 新增2人 达到8~10人 达到16人 达到15~20人 达到8~10人 达到70人 达到100人 达到60% 达到10人 达到30人 达到50人 达到3~4个 达到20个 3个 6个 9个 达到6~8个 达到15~20门 达到5~~8门 达到6~8个 2篇 2次 1~2个 2~3个 1个 3个 3个 年均增长10% 10项 20项 60项 年均增长15% 年均增长10% 指标 30,000人以内,其中峨眉校区8,500人内 办学规模 队伍建设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 学校“首席教授” 学校“特聘教授” 学校“扬华之星” 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进入前5位的一级学科 进入前10位的一级学科 进入前20位的一级学科 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新增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举办国家级大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 新增省部级科研基地 新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 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 新增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 主持973、863和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 新增国家级奖项目 新增主持的省部级奖项目 高级别学术论文 申请专利 科研经费 年均增幅10%,年经费突破10亿元 建成 建成 建成 加快建设 6个 1000人 300人 300人 50人 实验室体系 教育国际化 来华留学生规模 出境留学生规模 出境教师从事科研规模 长期外籍教师规模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陆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1 西南交通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纲要暨2011—2015年发展规划 国际化学科 具有国际学科伙伴的学院比例 30% 80%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0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