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版 - 智悲组三戒论复习答案(整理版)(2)

更新时间:2024-04-01 18: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戒论参考答案1-26》

1、请解释?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的含义。

答:《三戒论》由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造,云丹嘉措尊者所著释。 论名: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上根者仅仅依靠论名就可以通达全论的所有意义,中根者可以笼统地了解论义,下根者也可依之明确断定经函,这就是宣说论名的必要性。?

自性大圆满:心的自性本来任运自成圆满具足三身的一切功德,这就是诸法之实相。

支分:能够无有错谬、直接抉择此理的,即是一切道之究竟阿底约嘎,阿努约嘎以下显密所有道,只能间接作为证悟大圆满的支分。

三戒:这一切修法的精华就是三戒,

决定:三戒的意义通过三正量远离一切增损而抉择,即为决定的含义。 论:以此可以起到对治烦恼怨敌、救离恶趣的作用,所以称为论。

2、获得佛果的唯一道是什么?为什么?既然如此,为何宣说其他乘?P27 答:佛陀宣说的深广法门虽然无量无边,但未依靠能成熟自相续的密宗灌顶以及能解脱自相续的密宗教言,不能获得正等正觉。

为什么说必须通过密乘道获得佛果呢?束缚于轮回中的因,就是极其细微的精、血、风所生的三现迁移习气,而在其余八乘中并未宣说净除此习气障碍的方便直接之道。经中说:?虽施头与手足等,心境尚未清净故,不得菩提之果位。?从显宗角度,对自己的头目手足全部布施而获得布施度圆满时,最细微的心尚未清净,以此缘故,不能获得菩提果位。只有在获得最后密宗真正的灌顶、细微的三现习气全部得以清净后,才能获得无上佛果。

然而,并不是说以下八乘都无有必要,因为这八乘不仅仅是暂时获得自果,而且还是趋至无上密宗道的必经之梯。?

3、如何认识殊胜解脱究竟大菩提果之净基?(22页)

答:大圆满智之总相,净身金刚持佛果。如果真正了悟了大圆满自性智慧总相,就可以获得清净金刚身,这就是金刚持的佛果。所谓的净基,实际就是佛经所说的如来藏,净基—能净、所净、净果等一切安立之基。清净的基是佛性,或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有情周遍具有的,只要是有心识的众生全部具有这样一种佛性如来藏,这就是一切的基础。

有部宗认为:不贪执有情与有情资具的知足心所,即为圣者种性。 经部宗认为,如来藏是将来可以产生无漏智慧心种子的一种能力。

唯识宗认为:如来藏是无始以来存在于心相续中,具有能生无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绳。

中观(自空)宗大多数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如来藏是有垢真如。 在此处(三转),依照大乘不共观点而言,心性本来清净无为法之明空智慧无有迁变而存在,即是如来藏。

《宝性论》中云:‘佛身外现故,与真如无二,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其中以三个理由来宣说。?

如来藏在金刚乘中,将其共称为基续自性任运自成之坛城。 按照阿底约嘎的说法,我们的心即为觉空明无别之本体。

此处所说的智慧中,已经包括基住三智、持相五智、入境二智等基果的一切智慧。 从究竟果乘来说,依靠三戒中的精华密乘道完全可以清净如来藏上的客尘,最终

如实现前本基,达到五身五智于觉性中无离无合的境界,因此称为金刚持。

4、外三续与大瑜伽续在观修智慧尊者、自为誓言尊者上有何差别?(书32页开始)

答:丙三、宣说阶梯乘之分摄: 此依大圆满自宗,声闻缘觉菩萨乘, 称为法相因三乘,事行瑜伽外三续, 无上父续大瑜伽,随类瑜伽即母续, 明点瑜伽无二续,称内三续九乘摄。

在一般事续中自己还是平庸的人;在特殊事续中自己已经可以观成本尊了,通过主(殊胜)仆(下劣)方式赐予悉地;到行续时,自己可以观本尊,是以兄弟朋友的方式,形相上已经平等,见解上几乎达到平等;瑜伽续依靠智慧尊者与誓言尊者无二无别的方式念诵。外续部虽然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的修法,但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本尊,祈送以后,还是原来的凡夫,原本是凡夫的相续,通过本尊得以清净,也即以清净印持它,否则,其本身应该是不清净的。内三续见解则认为,所谓的观想只是一种提醒或说苏醒种性,自己本来就与本尊无二无别。不再是入定时或通过一个仪轨把智慧尊者融入到自己誓言尊者中,最后再送回去,这样的分别是没有的了,一直是无二无别的。

5、请分析九乘安立的理由,八乘宗的见解上上超胜下下的原因。 第五题改了一下: 一、九乘安立的理由

宁玛巴自宗将所有显宗、密宗安立在九乘之中,这一点在格鲁、萨迦等其他宗派是没有的。在这九乘当中,所有的修行都可以包括。《集密意续》:决定胜义乘,决定有三种,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觉乘,随转方便乘。 1、外三乘(法相因三乘、显宗乘、集聚招引乘) 理由:

—声闻: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将所听闻之教义传授给他人 —缘觉:最后有者不依靠他人,独立自主便能现前超胜三有轮回之果 —菩萨乘:为了成就圆满菩提,利他心不怯懦、勇往直前者,即为菩萨。 释迦牟尼佛对外公开宣讲的,从所有烦恼中获得解脱的一种法门。此三乘只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获得究竟大菩提果的间接因,并非果转为道用,为此称为因三乘。

2、内三乘(外三续、苦行明觉外三续) 理由:

—事续:主要宣说外在的事宜,并不是说他内心中清净的见解、平等的见解是不存在的,而是在修行时以外在的事宜为主。如清洁、沐浴等。 —行续:因见行平等受持而得名

—瑜伽续:主要宣讲内在修行,从外在的修行转到内在的修行上面。 与因乘的方式相似,并从他处寻觅悉地,因而称为外三续。 3、密三乘(内三续、深密随转方便乘)

—大瑜伽(玛哈约嘎):主要讲述方便生起次第,观注内在殊胜无二的意义。超胜前故约大。

—随类瑜伽(阿努约嘎):主要宣讲智慧圆满次第,随前而引后,故为随类。

—明点瑜伽(阿底约嘎):主要宣讲双运光明次第。心的无二本性叫?明点?。宣讲了最圆满、最究竟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此三乘证悟轮涅为净等,不从他处寻求悉地,唯于自心本面中获得佛果,因而称为内三续。主要是见修行的不同而称之为?无上?,他上面再没有更越胜的了。 声闻缘觉乘宣说的暂时相似道及果,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并非大乘以外的他乘。菩萨乘与外三续对究竟菩提果位与能获得的正道,只是笼统讲述而未圆满阐明,因此包括在无上密乘之中,别无他乘。内三续中的下二续,可以包括在阿底瑜伽中,再无他乘。

二、八乘宗的见解上上超胜下下的原因。

究竟阿底约嘎唯一乘决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其他很多法虽然也是菩提之因,但也只能作为间接因,因为这些法中都未如大圆满一般直接宣说如来藏的本体。 声闻:虽然已了达五蕴所摄之人我为空性,却认为两种细微的微尘和刹那为实有,而未证悟空性。

缘觉:在证悟人无我的基础上,又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即证悟了法无我的一半,因此说他证悟一个半无我。

菩萨:唯识宗既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但他承许自明心识本体不空。虽然他们自认为证悟了二无我,实际以中观衡量时,仍未证悟细微法无我。中观宗则已彻底证悟诸法二我为空性。

事续:证悟法性清净天尊。所谓法性清净天尊,指自之心性明空离戏智慧,之后如果观修世俗现分完全为清净天尊之自性,最终将见到彼等世俗法成为清净天尊。自心的离戏光明智慧,就是世俗天尊的本基,对这一点真正认识后,你已经

完全获得清净,并且最终现前法性天尊的清净相。这就是事续部的见解,主要从光明方面来讲,可以见到一切万法清净天尊之相。 行续:与瑜伽续相同。

瑜伽续:以证悟胜义中诸法无相之加持,所有世俗法的本体即为金刚法界本尊。 大瑜伽续:七胜义无本体的本性中显现妙力, 一切外境现为普贤佛母坛城,一切有境为普贤佛父坛城,有境和外境显现的一切执著相均为普贤之子,于此三垫天尊坛城中,自性任运自成,此二者只是反体不同,自性无有差别,也就是抉择真谛无别大法身。

随类瑜伽:法界无生离戏普贤佛母坛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运自成普贤佛父坛城、二者本体无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阿努约嘎三大坛城,即三垫天尊坛城。对此三坛城,并未如大圆满一般远离一切寻伺方式来修行。

明点瑜伽:断定诸法于觉性本体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

6、请阐明上中下三根趋入密乘的方式。为什么有此差异?这里的上中下三根以何而立?据此请结合自心说明你的修行次第如何?你该如何修行?修行的核心是什么?

答:一、阐明上中下三根趋入密乘的方式。对应科判颂词:丁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上根67于此上中下根中,曾经修行已究竟, 具有缘分上根者,得灌顶顿生三戒,

证悟解脱即同时,犹如恩札布德王。

中根P68中依三戒各仪轨,次第获得如龙猛。

下根69二观察续说下根,劣缘难化次第知,

长净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趋无上。

1)上根者:具有往昔修行圆满之缘分的上根者,即生在获得灌顶的同时,相续中顿时生起密乘戒、菩萨戒以及别解脱戒,无须先受居士戒、比丘戒等。三戒于相续中全部圆满,证悟和解脱也是同时的。

2)中等根基者:依靠各自的仪轨,次第获得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就像龙猛菩萨一样。此中根者,虽然是次第性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但各自戒体均一次性受持,只是分三个阶段而已。

3)而劣缘难化的下根者:对别解脱戒首先需要皈依三宝做居士,其次做沙弥、比丘……是次第性一步一步上来的,然后修学事续、行续、瑜伽续,再进入无上密法。

二、为什么有此差异?

65众生的根基不同或者说意乐差别。以往二资修学的情况不同。 三、这里的上中下三根以何而立?

堪布云嘎说:本论是以中根者的方式来讲解如何得受三戒的。

四、据此请结合自心说明你的修行次第如何?你该如何修行?修行的核心是什么?

自己应该按照下根者的次第修行。《喜金刚二观察续后戒律品》云:最初传长净,后授十戒律,于彼讲有部,经部亦复然,其后瑜伽行,再后说中观,密次第皆知,后传喜金刚。

修行的核心是:如理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7、请以等起、仪轨、时间、所断以及补特伽罗的不同来区分三乘戒律。并说明其中何者为关键。

答:丁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74前译普集续中说,自利利他大利他, 别解菩萨密乘戒,智者共称若分持, 声闻菩萨持明称,如是共同下二戒, 为无上密之分支,依如海续此宣说。

75-76如是三戒根据?自利利他大利他?来分,自利为别解脱戒,利他为菩萨戒,大利他为密乘戒。依照律藏、经藏与密藏各自所说的教义,以等起、仪轨、时间、所断以及补特伽罗的不同,分别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 ?等起?就是所谓的发心,比如别解脱戒的等起是获得自己寂灭的阿罗汉果位,菩萨戒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圆满正等觉,密乘戒则是为了广大他众而想迅速获得如来双运的果位。

所谓的仪轨,别解脱戒通过比丘念诵《毗奈耶经》里面的羯磨事业仪轨;菩萨戒则有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传下来的两大仪轨;密乘在各自续部中都有不同的灌顶仪轨。

时间方面也有差别,一般别解脱戒有一天戒和有生之年受持的;菩萨戒和密乘戒则是乃至菩提果之间需要受持。

在所断方面,有人无我的违品、法无我的违品等差别。密乘断三现迁移习气。 补特伽罗的不同,根据不同的根基,有些是小乘人,有些是大乘显宗修行人,有些则是密乘修行人。

二、76其中以发心为关键

根据这些不同受持三种戒律,其中,前者为声闻、中者为菩萨、后者为持明者,这一点虽是智者们共同的说法,然而从发心角度来说并不一定。这种说法非常好,仪轨以及口头发愿也许相同,但从发心来讲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密乘真正的戒律,首先需要在见解方面了知等净无二,生起一切皆为清净的见解;以此为基础,菩萨戒体必须具足,也即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以密宗非常殊胜的息增怀诛四种方便,利益广大有情众生。如果这些都不具足,单单依靠密宗的仪轨密宗的上师来灌顶,以自私自利阿罗汉的心来摄持,也许只是得到小乘的戒律。

《分析三戒论》中云:?意乐以发心所摄持,仪轨依据声闻宗,八种性别解脱,均成为菩萨别解脱戒。?此处明显讲到,依据发心的不同,虽然依靠声闻乘的仪轨,但是八种别解脱戒也可以变成菩萨戒。

第7、8节课

8、佛陀涅槃以后,教法是依靠哪些人传承下来的?请根据结集时间、结集原因、结集内容、施主、结集地点、结集人简述三次结集和弘扬的情况。 一、传承

80第二品 别解脱戒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受戒之本体;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丁一、真实缘起:

缘起即于鹿野苑,本师佛为五比丘, 传律为主四谛法,迦叶等尊作结集。 圣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释迦光弘扬。

87佛陀在八十一岁铁龙年四月初八接近涅槃时,将佛法与四众眷属一同交付迦叶尊者。后来迦叶又传给阿难尊者,阿难传给草衣,之后是啸虎、有愧、魁舍和大三千,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七大传人。有些人还加上龙猛菩萨。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已经将小乘教法全部传给迦叶尊者,他是一位结集者。用大乘观点来讲,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结集者,就是金刚手菩萨。不仅释迦牟尼佛,有一千个佛所转的法,全部由金刚手菩萨结集,这在《秘密不可思议经》中有详细记载。 有些译本对七大传人分别译为:饮光 [迦叶尊者]、庆喜 [阿难尊者]、麻衣 [奢搦迦尊者]、小护 [近护]、有愧、黑色和大善见。只是译法不同而已。 二、三次结集和弘扬的情况。88-91

结集时间 结集原因 结集内容 施主 结集地点 结集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0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