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的图文关系

更新时间:2024-07-05 19: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互补的图文关系

——《爸爸去哪儿》中提示词的作用及符号学探讨

摘要:《爸爸去哪儿》的火爆激起了人们对儿童教育及父子关系的探讨。在节目主题表达的 过程中,提示词强调、推动、指示、描述、设定的五种作用与节目画面之间构成了和谐共生 的意指建构关系。通过这样的过程,节目的主题得到强化,可看性增强。而该节目展示的图 文的和谐共生关系也为其他娱乐节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画面;提示词;意指关系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字的地位每况愈下。娱乐节目是十分典型的图像化节目,人们通过观看图像获得视听的感官愉悦。但是,文字与图像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点提示。《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于10月11日开播的娱乐真人秀节目,首播当天就取得了全国网收视率1.1,城市网收视率1.46的好成绩,此后收视率节节攀升。本文试图探讨该节目中“提示词”的功能并对提示词的符号学功能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下中国娱乐节目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提示词作用探析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明星亲子档、父子齐上阵的真人秀节目,它的成功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与以往真人秀节目有着极大不同的是,《爸爸去哪儿》对提示词的运用更加出色。提示词与单纯的字幕有所不同,它是后期剪辑时对素材的特殊加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与后期剪辑相类似的功能。《爸爸去哪儿》中的提示词主要有以下五种作用:

1、强调作用。强调作用这里指将参与者所说的话有选择地放到提示词上,也是提示词最基本的功能。字幕是将参与者的话原封不动地展示给观众,而提示词是导演进行选择,选择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话通过提示词的形式展示给观众。通过这样的选择,某些话语被人为地突出,而未经强调的话则很容易会被观众忽略。以第四期中天天和Kimi掰玉米的场景为例:天天掰下玉米说:“一个!”kimi要加入,说“我很大力!”天天:“两个!”天天:“三个!”Kimi拔不下玉米:“我怎么拔啊?”天天见状:“我帮你!”天天和Kimi两人的对话运用提示词而不是字幕的形式展示,突出了两人之间的友爱、Kimi的可爱以及天天乐于助人的性格。

2、推动剧情。推动剧情指在某一事件中通过提示词的方式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类提示词大部分是制作者对参与人物想法或行为的合理性想象和推测,而并不一定是参与者自身的真实想法。第四期中,Cindy和Angela从赌气到和好不到四分钟故事,提示词频繁出现,推动剧情的作用十分明显。剧情开始:“误推Cindy姐姐。”剧情发展:“怎么办,我不是故意的。”“怎么办?”“该怎么开口?”“还是没有勇气说对不起。”“妹妹不抱抱吗?”“姐姐对不起,让我好好想想。”剧情高潮:“道歉的机会来了。”“你们和我玩吧。”“尝试用衣服来和好。”“我真的不冷。”“想主动和好的Angela。”“看着你的背影。”“我有点忧伤。”“没受影响,快乐地拔萝卜。”“寂寞的Angela。”“姐姐朝我走过来了。”“尝试用送萝卜来和好。”“你不要再走了嘛。”剧情结局:“妹妹我们和好吧。”“咱们又和好了。”“和好如初的两个人快乐地走了。”通过以上提示词,Cindy和Angela之间虽然几乎没有交流,但是剧情却显得连贯有趣。

3、指示作用。提示作用指对画面信息进行补充说明的提示词,缺少指示作用的提示词,在非连贯镜头转换时会显得突兀,指示作用的提示词在节目中出现比例较小,但是却很有必要。如第四期中爸爸们出发寻找食材,镜头突然转向枣树,接下来就是爸爸们进去摘枣,这

时出现了提示词:“争得老乡同意后,爸爸们摘点枣子给宝贝。”如果没有提示词,会给人带来未经同意擅自摘别人东西的嫌疑,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有可能的误会。另一个场景,Angela和Cindy去摘苹果,画面出现大婶摘苹果的情景,提示词显示:“因为太高,热情的大婶帮忙摘下水果。”正是提示词的作用,观众明白为什么小朋友没有自己动手,而大婶去摘苹果。从这个角度,提示词很好地充当了“解说员”的作用,使得故事更加紧凑连贯。

4、描述作用。描述作用的提示词是出现最频繁的一种类型,它是人为对画面场景的描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描述作用的提示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拟声词、拟人化、动作描述、情绪表达、现场描述。拟声词是指人物做出动作时相应出现的提示词,拟人化对于画面中动物、植物等生物给予“思想”,动作描述是对画面中人物或动物动作的同步描述,情绪表达指对画面中人物情感进行同步描述,现场描述则是对场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合理的勾勒和描述。第四期中田亮捉鸡的场景充分发挥了提示词的描述作用:当鸡出现时,提示词显示:“大哥,想干啥?”这是拟人化的运用;田亮发出“啊”的声音,提示词显示:“不羁。”这是情绪表达的作用;鸡向别处走开,提示词显示:“我闪。单纯的鸡,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这是拟人化和现场描述的综合运用;田亮搓手,提示词显示:“胜券在握。”现场描述;田亮欲捉鸡时,鸡立马闪开,提示词显示:“反应神速的鸡。”这是现场描述;田亮跳下台阶,提示词显示:“扑腾扑腾。”这是动作描述;鸡开始乱叫,提示词显示:“咯咯咯”,这是拟声词。当鸡四下乱窜时,提示词显示:“飞檐走壁,见缝插针。”这是动作描述;天天看到到处乱跑的鸡,感叹道鸡好厉害时,提示词显示:“惊叹。”这是情绪表达。就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捉鸡场景中,提示词的描述作用都得到了使用,当然其中还配合着其他的提示词,因不属于此类,没有进行列举。

5、主题设定。之所以称此类指示词为主题设定,因为此类提示词与画面基本无关,是创作者在后期为突出某主题而添加的提示词。如第四期中孩子和爸爸们坐羊皮筏渡江时,以众人渡江为背景画面,出现提示词:“和爸爸一起旅行。”“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平日里为事业忙碌的爸爸。”“终于可以陪我从早到晚。”“其实我的愿望很简单。”“如果你有时间。”“请多陪陪我好吗?”“每个有你在的地方。”“都是我心中最美的港湾。”这样,原本平淡无奇的渡江变成了一场温馨的父子团聚的象征,通过主题设定的提示词,节目的主题得到突出,观众更容易受到画面的感染,观众对节目的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设定。

除此之外,提示词的设计充满了画面感,配合孩子或爸爸的表情与桃心、闪电等等图画,更增添了节目的乐趣。这样将画面与文字相融合,起到了1+1>2的作用,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提示词的加入,这档节目的可看程度将有所降低。

二、《爸爸去哪儿》提示词的符号建构 (一)意指关系的设定 《爸爸去哪儿》的火爆在博取笑声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以及父子关系等等问题的探讨。《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娱乐真人秀节目,其本质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而并非为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话题及亲子关系的表现不过是其赢得社会认同以及收视率的有效手段和措施。而节目中,为了突出其节目主题,充分利用了图文关系的互补性,在提示词与节目画面之间实现意指关系的重新建构,从而实现节目主题的建构。

经典符号学认为,能指与所指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且所指是多义的。而在《爸爸去哪儿》中这种任意性被打破,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人为设定和改变的,这种设定通过提示词——文字的形式得以确定下来。对《爸爸去哪儿》节目而言,意指关系的设定主要是通过改变的能指和设定不变的所指确定下来的。改变的能指一方面是能指已经存在能指的意义通过提示词被赋予了含蓄意指的所指的过程,实现了人为的改变;另一方面指能指不在场,通过提示词的意指作用赋予不在场的能指意义。不变的所指,即节目设定好的所指,节目已经确定的主题:父子关系及儿童教育。节目能够通过不断运用提示词的方式改

变原有能指,以使设定好的丰富的能指都指向已经设定好的统一所指,这是符号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强大的延展性和开放性的体现。这又似乎与传统符号学所指的多义性相违背,实际并非如此。此处所指的不变性主要是在《爸爸去哪儿》这档中由于整个节目的主题设定是相对统一的,人们观看的思维是相对固定的,观众一般很难解读出节目主题设定以外的所指内涵。经典符号学中的所指“多义性”是同一个符号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多种不同意义的解读,而不论观众怎么解读,都始终在节目的主题设定的思维内进行思考,因此说节目的所指意义是不变的。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节目的主题得以确定,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并且以为节目所传达的即为真实的,而忽略了其中的人为控制因素。

(二)在意指关系中建构《爸爸去哪儿》的教育力量

《爸爸去哪儿》的爆红也成就了几位模范爸爸和懂事宝宝,尽管有批评之声,但对儿童教育及父子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观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人们提及《爸爸去哪儿》自然而然就会转向讨论哪位爸爸更优秀,哪位宝宝更懂事,哪对父子的关系最和谐。可以看出,节目的主题设定取得了巨大成功,《爸爸去哪儿》一时间似乎成为了教育孩子的模本。除了爸爸和孩子们的自身表现,这不可不归功于节目中意指构建的强大作用。

上文所述,提示词有五类主要作用,然而不论是哪一类作用,都起到了改变画面能指,以使其共同指向节目所指的目的,即能指的改变与所指的不变性。提示词的强调作用是对话语进行的人为选择,这里的提示词类似于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创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的到了突出,其余语言重要性降低,这样,能指的画面不再是完整的,而是经过选择的,人们对能指画面的理解因为提示词的加入而偏向了创作者的意图方向。如上述举例,在天天帮助Kimi拔玉米的过程中,天天和Kimi的对话选取了其中创作者认为能够体现友爱、互助、努力等品质的话语放入提示词,而其余的话语则通过字幕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整个画面的所指自然偏离了画面原本可能产生的所指意义,而转向节目设定的所指意义。

推动剧情的提示词主要依赖于创作者的“主观创造性”,即这类提示词所表述的内容并不一定是画面本身表达或体现的,而是人为进行的创造性的描述和表达,以通过提示词的作用将能指画面并没有表现出来的所指意义通过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如上文所举剧情推动的例子。Angela推了Cindy之后,提示词显示:“Angela误推Cindy。”观众在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画面的能指已经被设定了:这是误推,不是故意的。随着剧情的开展,陆续出现提示词:“怎么办,我不是故意的。”······“和好如初的两个人快乐地走了。”在出现的22句提示词当中,只有“妹妹我们和好吧。”“咱们又和好了。”两句是两位小朋友的对话,其余20句提示词均为制作者人为地对画面和人物的行为及心理进行揣测而添加的提示语,通过提示词,每一个画面都有了其画面本身以外的所指意义,而这些所指意义集合起来表达的无疑是正面、积极、友爱的主题,而画面能指可能存在的其他解读就在提示词的作用下被消解和改变了。

提示词的描述作用与推进剧情的作用相似,都是通过一种人为添加的方法运用提示词改变画面的所指意义,其中情绪表达和现场描述的作用更为突出。上述情景中田亮捉鸡过程中,描述作用的提示词交替出现,赋予了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无穷的生命力,画面原本并未蕴含的意义被表达,鸡被赋予了思想,人捉鸡的行为变成了人与鸡的“决斗”,最后,奥运冠军败给了一只鸡,两者的地位似乎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奥运冠军在这里也仅仅是一名普通人而已,通过这样的所指表达,既增添了节目的可看性及趣味性也进一步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指示作用是对画面的补充,画面缺失的部分通过提示词的指示作用呈现出来,而正是如此,指示词起到了在能指缺失下所指的意义确定功能。此时,能指画面是不在场的,如上述的同意摘枣的老乡和孩子们摘不到苹果的过程都是缺失的,而提示词的补充将缺失的能指通过意指的方式确定下来,观众自然地接受了画面中人物的行为,如爸爸们摘枣和大婶帮忙,

没有造成画面的歧义与冲突感,从而避免了观众的误读,否则很有可能破坏节目的主题设定,如爸爸们未经同意擅自摘苹果以及孩子们缺乏独立性。这样,既去掉了不必要的画面,又使得节目连贯、有序、和谐,为节目主题服务。

提示词的主题设定功能是最明显的意指的确立过程。如上举例,爸爸和孩子们的渡江画面通过提示词的作用俨然成了一部充满感动的情感大片,而渡江画面本身并不具备这些内涵,观众的解读有可能是初见羊皮筏子的新奇,对黄河波涛汹涌的赞叹,也可能是对接下来节目的好奇。提示词将观众可能的想法通通打破,羊皮筏子渡江画面的能指直接指向的是父子关系的所指,观众被带入到了节目预先设定好的场景中去,一边反思自己是否做得不好,一边为画面中父子的温馨场面感动不已。殊不知,这也只是一场符号游戏下的商业温情罢了。

通过提示词的五种作用,《爸爸去哪儿》已经成为儿童教育与父子关系构成的符号体系,节目中的各类能指都是为了达到节目主题的所指而服务,而这一主题一旦形成之后,接下来的节目必须选择与主题相匹配的能指画面与提示词,共同塑造《爸爸去哪儿》的所指形象,两者已经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三、小结

《爸爸去哪儿》充分运用了提示词的作用,将《爸爸去哪儿》的主题进行充分的表达。其中画面与提示词之间的相互配合,不仅在意指的建构中确立与强化了节目的主题,更增添了节目的可看性与趣味性。

图文之间是否不可调和,答案是否定的。文字作为意义建构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搭建在画面能指与意义所指之间,起到缝合的作用。韩国大多数娱乐节目都成功地运用了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娱乐节目增添了许多可看性,中国内地的娱乐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康熙来了》等也在提示词的运用上有所尝试。图像时代的到来虽然压缩了文字的生存空间,但是对于娱乐节目来说,两者的和谐共生也许能为娱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参考文献:

①隋岩,张丽萍.企业形象的符号建构规则与传播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5):60-6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