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别了,“不列颠尼亚”》

更新时间:2024-06-03 21: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别了,“不列颠尼亚”》案例

刘影

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2. 快速的把握新闻事件的内容。 分析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获取新闻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3. 鉴赏内涵深刻的语句,把握语句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知识。收集香港回归的图片影像和相关报道。 (一)导入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新闻。

(二)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

要求:快速阅读,并能用一句话概述文章内容。 目的: 从文章的结构形式看, 《别了,“不列颠尼亚”》 是典型的新闻特写,有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有此知识储备的同学,能够从导语中快速的用一句话概括出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回答。

明确:简单介绍消息的“倒金字塔”的结构形式。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有助于学生快速阅读新闻,对多数的消息均可采用浏览的方式,重点看看导语,即可了解本则消息的重点内容。而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精读。以此对学生的日常的报刊阅读进行指导。

(三)如果你是报纸的主编,因版面所限,需要你把《别了,“不列颠尼亚”》进行删减,删减后仍要保证事件过程清楚,你会删减哪些内容?

要求:对内容进行删减,并说明你删减的理由。 学生活动:①删减内容,陈述理由。

②朗读删减前后的内容,比较删减前后的不同。

明确:去掉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回顾,并不影响对新闻事件的表述。但是删减前后却有明显不同。正是这些新闻背景,让我们加深了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背景材料与新闻事件的关系是绿叶与红花的关系。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映衬。“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新闻之所以需要背景,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而新闻又不能反映全过程,而是截取其中最有价值的那一段,这样背景也就成了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再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新闻的社会意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展现出来的,这种社会环境就是背景。所以新闻背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信息量,增加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背景对突出新闻主题,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增加新闻的客观性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播放视频,重温历史画面,思考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依然心情澎湃,无比自豪。同理,我们可以体会身在现场的记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可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就是要客观真实的再现新闻事实。而且作为新华社的稿件,是要面向全世界的观众,这样,客观再现就更为重要。那么,这篇报道中,记者的情感表现出来了吗?怎么表现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讨论,补充;理解,体会。 明确:① 材料的选择(三个角度:政权、军权、主权)

② 细节的描写 (“日落仪式”) ③ 词语的使用 例如:时间的表述;对彭定康的不同称谓;“管制”和“统治”的区别 等 句子的表达。

“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扩建、装修”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五)思考记者除了要告诉我们“香港回归”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历史的规律: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

小结:作者客观表述的字里行间,蕴藏的是深深的主观情感。记者的主观情感是不会独立于其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之外的。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细节的描写,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和评价。所以,阅读新闻,既要明辨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更要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进一步形成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评价。

作业: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查阅与“奥斯维信”有关的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z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