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提纲自整理

更新时间:2023-09-16 11:31: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择30 辨析40 论述30

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真理的两种属性 3:实践的三要素 4:认识的两种形式 5: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价值的四个特征(主观/主体/社会历史/多维) 7: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8:哪两个方面看真理具有绝对性

9:从哪两个方面看真理具有相对性(广度/深度) 10:真理的俩种属性(相对/绝对)

1:全部哲学指的是思维问题 2:古代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普素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4:唯物跟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 5: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意志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世界统一于物质

8:联系具有普遍性/能动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9: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 原因与结果 2现象与本质 3内容与形势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现实性与可能性 10: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 11: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意识 13: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起决定意义 14: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15: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6: 实践活动三要素:

1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决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8: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9:英雄史观是历史唯心主义 20:生产关系主要有三个要素

辨析题

(先说对错)

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等同于运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就是说,无物不在运动,无时不在运动。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影响并支配了近代前期科学发展的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而要改变这种物质状态,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由于顽固地持有形而上学的观点,牛顿在探讨天体运动的原因时不得不求助于“神的第一次推动”,最终陷入了宗教神学的泥潭。恩格斯指出:“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可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就在物质世界本身,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总之,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认为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化,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仅此而已。客观唯心主义者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天命”、“理”、“道”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活动。

4.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都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具有客观性.但实践同时也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也是一种主观活动,其实质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才能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错误.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把“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是割裂了矛盾性和同一性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安”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括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俩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是一种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物质世界存在着普遍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其它的事物联系着,不是这一事物变化的原因,就是那一事物发展的结果,不是这一运动的一个环节,就是另一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为存在和发展的的条件。这种普遍的联系,使人类社会、地球、乃至浩瀚无垠的宇宙,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无数偶然事物的简单的堆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用孤立的眼光看问题 ,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7.运动和发展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

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9.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题目所说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是错误的观点 4.坚持“扬弃”的辩证否定观

10“彼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yx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