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4-06-07 10: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 天山实验小学 吴梅琴 评析: 天山实验小学 张生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训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词语(指名读)

师:在同学们的习字册中,不少同学把“幼”字写错了。它的偏旁是“幺字旁”,而不是“绞丝旁”。下面请同学们对照田字格要求再写两遍。注意写字姿势。 生:(练习写字)。

(从具体学情出发,进行针对性指导,巩固了易错的生字,注重写字习惯的培养。)

师:“幼”的意思是什么? 生:儿童。 生:小孩。

师:扶老携幼的意思是什么? 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出示图片)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图片,多么温馨、和睦,一起读好这个词。 生:齐读词语。

(顺势理解词语意思。拆字法结合图片理解词意)

师:上节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文包诗。

师:是的,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因,题目就是引用了诗中的一句话。

(这是一首文包诗,诗是主体和核心,课堂学习首先指向诗,突出学习重点。)

师:(出示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但要真正把诗读好,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他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今天我们就借助这篇课文,走进少年王维,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目标明确,导入巧妙)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王维在15岁时就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长安求学。这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两年的时光,700多个日日夜夜,他身处异乡,人地生疏,举目无亲,陪伴自己的只有—— 生:孤独 生:寂寞

生:还有对家人的思念。 师:读出诗人的情感。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 生:重阳节。

师:你了解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这一天有什么习俗? 生: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是每年的九月初九。

生:在这天,人们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等。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因为九月初九中的“九”有长久的意思,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二、品读导思,体悟文情:

师: 为什么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如此思念亲人呢?这天,王维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在同学们平时作业中,经常用到“兴高采烈”这个词语,许多同学把“采”写成了“彩”,我们一起看一下,字典中“采”有这样几种解释。你觉得这里应该是第几种解释? 生:应该选第2种:精神上的活力,神色、神态等。

师:是啊,这个词跟色彩没有任何关系,大家以后可不能再写错了哦! 师:谁能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生:兴致勃勃。 生:心花怒放。

生:喜笑颜开。 生:喜气洋洋。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兴高采烈”中的“采”一直是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教师通过理解字义的方法,追溯字理,发现其奥秘,使字形植根在记忆中。)

师:(出示图片)这一天,长安的人们会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呢? 生:有的人在看杂技表演。 生:有的人带着孩子去登高游玩。 生:有的人扶着老人去赏菊花。 生:还有人全家一起外出游玩。

师:是啊,看到这么热闹的情景,你想起了哪些词语呢? 生:人流如潮。 生:人山人海。 生:人头攒动。 生:川流不息。

师:谁能把这欢快的场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读的真欢快。你读的真热闹。 师: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如果你是王维,此时你会怎么想?

生:我很难过,我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生:我真希望我也能和家人一起欢度节日。

(如果你是王维,此时你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

师:是啊,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想到自己却孤独一人,因而他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这里的“倍”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

师: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一年有那么多的佳节,在每一个佳节来临时,他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就会更加的强烈。

生:每逢中秋节的时候,看看人们都在吃月饼、赏月亮,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每逢端午节的时候,看看人们都在吃粽子、赛龙舟,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每逢春节的时候,看看人们都在放鞭炮,忙着走亲访友,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通过拓展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的思亲,更准确地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意思。)

师:此时此刻,王维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了以前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登高远眺的情景。

师:读文字,想象文字背后的内容,这是一种能力。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文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适时地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爱想、会想,于是就有了下面学生发言的精彩纷呈。)

生:我仿佛看到了王维和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 生:我好像看到了他们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吃着重阳糕。 生:我好像看到他们正聚在一起吟诗弹唱呢!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在重阳节那天玩的很开心。 生:他们兄弟们情谊很深厚。

师:是啊!十五岁以前的重阳佳节,王维常和兄弟们一起这样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 生:(练习朗读)

师:可如今,王维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天各一方”你们理解吗? 生:(面面相觑,表示不理解)

师:王维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相聚一千多里,中间还隔着一座山(简画示意图)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 生:天各一方。

(图示又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儿有一个省略号,要省略什么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省略号给补全了?

生:省略了不能一起登高游玩。

生:省略了不能一起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师:这省略号好似王维的一声长叹,又好似他那绵绵的思念。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师:此时,他仿佛看到了——

生: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 师:可这聚会的人群中,却少了王维。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

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师:王维既想到了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此时此刻,如果他们能够进行对话,想一想,他们会互相说些什么呢? 生:(同座位练习对话)

师: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看到了长安街上人们的热闹,想到了以前在家乡的情景,想到了现在,他想到了许多许多,这就叫—— 生:思绪万千。

师:他把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配乐指导朗读)

①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②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③三1班的全体同学们,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明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

师:同学们读得真动情!这情是王维忆山东兄弟之情。一个“忆”字浓缩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吟诵—— 生:(深情地)齐读古诗。

(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落脚点又回到了诗,不过,学生读得更动情了)

师:同学们,一首好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感人的经历。现在,你们读懂这首古诗了吗?

生:(大声地)读懂了。

师:以后我们在学习一首古诗时,也要想一想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想一想作者的经历,我们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这样,我们对古诗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文包诗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给自己喜欢的或教师提供的相同类型且易懂的古诗创作“文”,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这也是苏教版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

后,不忘引导学生在以后阅读古诗时,也要有初步探究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古诗意境的意识。)

三、融读导用,拓展延伸:

师:现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也是身处外地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中秋节时,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儿女,这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边疆的战士观看联欢晚会,想起父母,这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重阳节,爷爷奶奶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祝福他们。这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春节时,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样的语境运用使学生透彻的理解了诗意。)

师: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亘古不变。我们还知道哪些写思念亲人的诗吗?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仅仅局限于一课书的学习,绝不是成功的学习。课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思乡诗的知识组块,促进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共同祝愿——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收集几首反映思乡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西)长安 忆 家乡(东)

(板书精炼,“忆”字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情感字眼。)

总评《每逢佳节倍思亲》:

看一节课的实录,就像读了一本新书,从中收获颇丰。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现了文本所属体裁的特色。

《每逢佳节倍思亲》体裁是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文包诗”,顾名思义,即“文章包着诗”,核心是诗,也是教学的重点,“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文包诗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这类课文的教学,应以诗统文,以文解诗,把诗和文的学习有机联系,紧密结合。

吴老师从阅读的角度上出了“文包诗”的特点。由诗到文,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都在诗。我觉得这是中高年级“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低年级我则认为应以由文到诗。

另外,“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给自己喜欢的或教师提供的相同类型且易懂的古诗创作“文”,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这也是苏教版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后,不忘引导学生在以后阅读古诗时,也要有初步探究古

诗的创作背景和古诗意境的意识。 二、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吴老师对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兴高采烈”“天各一方”和“思绪万千”的理解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课尾的升华拓展部分也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师:(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身处外地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板书:游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儿女,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边疆的战士观看联欢晚会,想起父母,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重阳节,爷爷奶奶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吴老师还以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三、尊重学生已有经验。

教学这课,吴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其次,学生在《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吴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

挖掘课文中的空白,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使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如:如果你是王维,此时你会怎么想?此时此刻,如果他们能够进行对话,想

一想,他们会互相说些什么呢?生:(同座位练习对话)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吴老师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如:“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这一天,长安的人们会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呢?”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乡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yv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