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释义

更新时间:2024-01-21 13: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老子《道德经》分类释译

???

???? 前言

??

??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 老子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教则浩荡而宏博,理则广大而深玄,曾倾倒无数中外鸿儒大家。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庄子钦服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后,也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圣人先哲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

?? 在自然科学中,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微观和对宇宙宏观的研究,发现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创生论比其它任何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在上述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进而,一些西方科学家对融人文价值观念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为一体的道家哲学推崇备致。 ?? 我们对于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经》,应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摈弃其神秘的外壳,汲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道德经》流传久远,错简、异文甚多,裁章遣词各殊,且文简义奥,历代世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因本书是哲学论著,所以译文主旨应是释解本意,在认真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切实的现代阐释,以推动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本书采用这样的译释方针:凡可用当代的知识词句能发掘其奥义者,只求似是;文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处也尽量附会一下,以求行文通畅易懂。但这样一来,一些地方的译意可能便难以妥洽,所以仅能供读者

揣摩文义时参考。愚意认为如此处理,总比让读者阅后不知所云为好。

?? 《道德经》版本,一般都沿用王弼注的编排,但这是否就是原著的本来面目,历代大家也莫衷一是,难有定论。因此书历来号称难读费解,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现将原文章节排列顺序进行调整,按章节内容分别归类,形成三个大体独立的思想系统,原章内文字仍旧不变。因《道德经》的体裁,在一章中有包含几个独立思想者,有各章道理相互穿插彼此引证者,这增加了义类划分的难度。更因我们识见水平鄙陋,安排与译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所以恐怕难圆笔者初衷。是非曲直,敬请读者方家指教。 另外特别需要声明的是,笔者为了行文的简洁和便于在博采众议时断章取义,故而在本书中采用了一条原则:书中引用或提到的观点言论,一般没有脚注,因此著作和作者的姓名不能一一列举。但可以坦白的讲,书内除译文外的解说释注,基本都是他人所言。笔者所作的工作,只是把众人那些对老子思想能加深理解的精辟言论,或者是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地附会在了老子有关的章句中。故而在此仅向所有贡献者表示感谢和歉意。

老子生平?

??

据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传》记载: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

? 《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

?

? 《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

?????? ? ?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什么是道:??

?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怎样才能得道:???

?? 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外,而且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所隐含的规律性。 ??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人与宇宙互不外在,二者相类相协,通为一体。

?? 人作为主体来讲,有着认识客体本质的趋势和能力,又能把自身本性对象化,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状况。人们在现象领域根据已知本质再经逻辑推导,或者以某种体验方式,就可以对那些未显现为现象的未知领域提出某些推见。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孔子说\下学而上达。\这些就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后,由人的内在天性推见了道的超越共性。

?? 这类似古希腊人的认识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实体,单个实体可以从中分离出来,从外到内加以分析认识,对实体的本质性认识形成概念,与实体的性质相一致,它与实体是对应的。

?? 这也象全息粒子的分析方法:孤立的分析建立在整体的范畴之上,整体是各组成部分的

机械总和,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存在,并保持它的本来状态,系统分析方法将二者统一起来,揭示内在联系的秩序性。根据全息律的三条原则(对应、同构、共效),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之间实际也存在着类似的全息关系。 ?? 承认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共性,把社会视为具有普通人性的联合体。然后从个人的体验,个人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推导出\自然状态\。己心即人心,人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人与宇宙的关系可谓是混沌模糊的辩证全息学。

?? 老子就是观察了天地和人类自身、以及鸟兽等客观事物,综合其变化规律,对混沌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来进行抽象化(秩序化),对普遍现象进行概括,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验\的东西。形而上的\天道\,通过形而下\人道\、\地道\体验出来。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的三大法则 ??

(一)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现代科学家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

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老子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 ??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爱,不仁于

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古人说:\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

(三)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为和\,就是说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

??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论语》中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也就是说圣明君王治国,无论大小事都遵循着达到和谐这样的标准去做。郑君《中庸》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可见儒道两家都崇尚事物的和谐,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

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 ?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也不能不叹服其远见卓识。

?? 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 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处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 老子认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有三个要点:\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 老子认为,天慈万物,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也应该效法天道\执左卷而不责于人\。范应元说:\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此皆自然之理。夫慈爱故能勇于

行道,使亲安君尊,而天下无弃人,物无弃物也\。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说应该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韩非子注曰:\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

?? 宽厚仁慈,既是爱人,又是爱己,这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 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贪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贪欲充塞其中以欲乱情,故而内心清静,以至能顺应本性以行天道,则能尽自然之理,以应万变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 老子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范应元解释说:?\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故知清静者,为天下之正也。体道者,成而若缺,满而若冲,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辩而若讷,亦无不出于清静矣。虽然,人岂有静而不动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静为正尔。\

?? 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毁系于心,荣辱劳其神,从而达到哀乐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遥境界。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致使神安体健,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

?(三)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 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说:\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错误,让谦虚为妄知和改正错误在心中预留天地。因为只有谦虚方能明道,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 我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万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违自然之理,顺则吉,逆则凶。去其主观任意,因物之性,随易应物。\为无为,事无事\,\不敢为天下先\,顺应客观规律,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则将无所不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 物极则反,过盛必衰,盈满则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这也即是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犹不及\,孟子所谓'仲尼不为已甚'之意。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

? 为人处事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柔顺自然,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虚则明道,柔能克刚,不盈则弊不新成。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 ??

?? 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这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传》一文中所说;\顺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移栽时,谨细珍视若子,植后听之任之若弃,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长而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则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后者,好烦其令,摧种摧收,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 柳宗元记传其事,嘱为官者戒。事自躬亲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频示,有因层层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变其实质者;有因中间滑吏,借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发挥,装神弄鬼,残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烦苛,动多忌讳,民无所措手足者:结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祸焉?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这意思都是说,善以道治国者,可听任人民依其淳朴的天性随由自便,而不可让其薰染得智诈奸滑。用智治国,则下亦以智应,惟务穿凿,不循自然,以致奸诈斯生,上下相欺,国将无宁日。明晓这道理,便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营造一憨厚淳朴的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与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诈不作,祸乱不起,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渐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运用手段、利用权势、操纵舆论、炮制出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

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甚至用法律\冲气以为和\作为救济。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柳宗元说:\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这都是说,仁义礼法乃是权宜之计,救济之策,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定。但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老子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废,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在上者不能无为无事而使之自化,方且严刑法以诛之,明号令以禁之,而贪官猾吏舞文弄法鱼肉百姓,穷民则相率而为盗。故\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矣。\

??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朴的大道颓废了,饰伪萌生,仁义礼法乃为救济的无奈之举,为人君者,亟应知止勿进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法治者,应止于公正严明。??

??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将\?浊以静之徐清\,\复归于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流经几千年形成的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

人们常常要求哲学不要在\形而上学\的迷雾中周旋,而应向现实生活奉献确切的知识,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老子早就对世人明确指出了安身立命与处世治国的正确策略,只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君王专制,而老子政治的基点却是以民为主,若公开倡扬老子之学,实在难以名正言顺,然而治国富民却又离不开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以道家学术为师法,到了太平时期,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了。 老子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规律从浑沌的整体中分离出来,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厉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若能对老子之道\活学活用\便可如庄子所谓:\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目录

------------------------------------------------------------------------------?? ? 第一类、道的三大法则:

?(第一节)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原第一章 道可道 原第六章 谷神不死 原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原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原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二节)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原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 原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原五十一章 道生之 原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原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三节)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原四十二章 道生一 原七十七章 天之道

------------------------------------------------------------------------------?? ?

?第二类、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道的悟察与遵循 原十六章 致虚极 原四十七章 不出户 原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原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原三十五章 执大象 原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原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原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原二十章 唯之与阿 原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原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一节)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原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原七十九章 和大怨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二节)清心寡欲是处世养性之要 原九章 持而盈之 原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十三章 ? 宠辱若惊 原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原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原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原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原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三节)谦虚柔和是为人处事之则 ?原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原八章?? ??上善若水 ?原二十二章??曲则全 原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原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原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原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原六十三章??为无为 原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原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 原七十一章??知不知 原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 原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原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

?第三类、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第一节)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原五章?? ? 天地不仁 原十章?? ??载营魄抱一 原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原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原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原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 原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原五十八章??其政闷闷 原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原六十章?? 治大国

原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二节)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原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三章?? 不尚贤

原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原十八章?? 大道废 原十九章?? 绝圣弃智 原二十八章??知其雄 原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原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节)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原第七章 天长地久

原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 原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原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七十五章??民之饥

原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原三十一章??夫兵者?? ?? 原六十九章??用兵者有言 原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 原八十章?? 小国寡民

------------------------------------------------------------------------------?? ?

第一类、道的三大法则

(第一节)道的永恒及其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

???? 原第一章 道可道 ??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中的专用名词。“道”字的本意是指\道路\,而在老子哲理中的\道\字包含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就是

说,“道”是世间万物的共相---即物质性和共性相统一的东西。哲学家罗素所谓:“共相是那种能为许多特殊的东西所分享的、并且是具有这样一些特性的东西。”第二个\道\字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是说明的意思。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可以体察说明,但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对于事物的绝对认识是不可能的,故而你体察到说明了的东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名,可用来表明事物,但因事物永无休止的变化,所以它也并非是这种事物永远确切的表明。

【漫谈】老子对万物都是处于变化状态的学说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有名的见解:\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在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都同意赫拉克利特曾经的教导:\一切东西都在变化着\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固定地存在\。

【漫谈】老子对\道\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雨果说:科学向前推进,也就不断地把自己勾销。马克思说: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规律。物理学家陈政道也认为,量子力学中一条很重要的\

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就颇有相合之处。

【漫谈】\道可道,非常道\涉及到很重要的原则问题,那就是对真理的认识。古今中外有两种错误倾向,与历代学者曲解老子思想而偏向的两个极端非常相似:其一是强调\常道\与\道之可道\对立,从而否定“所道之道”的可知性和价值性;其二是将\常道\与\所道之道\混而为一,把“所道之道”当成绝对真理。

第一种倾向,代表人物主要是在古代。其用\常道\排斥\道的可道\,因而步入了真理的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例如庄子的泯是非之说:认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认为最高的认识境界就是无是无非,最高的精神境界是逍遥,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很多人把老子和庄子混为一谈,并称为老庄之学,这种混同应该说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分岐,这种分岐就是:老子认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这话实质上是肯定了存有有意义之为,那就是顺应客观自然、不与事物自性必然相争之为;而庄子则认为\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话其依违两可的实质是不承认存有任何有意义之可。故而老子是遵循道以致用;庄子是任由自然以逍遥)。再例如古代西方哲人苏格拉底的怀疑主义,其武断地肯定了认知的不可能性:\未来的一切都还无从把握\,\没有人知道,也永远不可能有人知道\。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辩论者,他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没有最终的知识,而只有对知识的追求,理念作为真理的知识是无法最终地把握的,人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全无价值。从而他实质上是否定了道的可道性和可知性。这些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提供不出任何积极的东西(哪怕是在纯知识的领域内)来代替它,故而只能权作为庸人的一种安慰,因为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人和有名的学者似乎是等同的智慧。所以,这种认识倾向必将使他们步入自我心理麻醉和对客观事物完全听之任之的境地。

第二种倾向,主要表现于现代。由于科学的进步,宗教信仰的淡化,封建迷信的破除,工具理性万能的狂热,使我们又趋向了另一个极端。误认为我们掌握的知识,认识的理论,就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把“所道之道”等同于了“常道”。以致于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新的可谓是\现代科学与类科学迷信\。这种\现代科学与类科学迷信\,是指对一些科学知识和对一些由科学知识偏面引伸而致曲理论的绝对信仰。例如,十七世纪,欧洲人认为牛顿已经完全总结了自然界的规律,这个错误的判断害得大哲学家康德竟然也把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当作先天知识论的前提之一!幸亏实验科学的发展迅速,实验物理的现象很快就显露出牛顿古典力学理论的局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立刻明显地证明牛顿的理论只是相对论的特殊情况而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只能是逐渐的。可以认识、可以表达的理论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它都只能是近似的解释而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例外,扩展相对论的统一磁场正是物理研究的主流之一。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而且还有如同畸形现象所证实的那样,自然中的物质还在不断地尝试着新的形态。所以,人们不能认为一种理论在任何情况中都是正确的,因为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人们无法作出完整的最终的推论。

用\常道\排斥\道之可道\,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不承认、不重视\所道之道\对现时实践的参考价值,是第一种倾向的错误所在。对这种倾向,借用黑格尔的话就是:\如果我们承认真理是不可知的,那我们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还要浪费精神而来研究哲学?\不能充分地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不能充分地认识\所道之道\存有人为先天的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故而有意无意的将\所道之道\等同于\常道\,等同于绝对真理,则是第二种倾向的错误之所在。这第二种倾向的错误,也将会成为我们对“常道”继续加深认识的障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注释】\名\乃是\实\的从属,是由\实\派生的东西。天地之初,浑沌未判,故无物可名。待万物化生后,方各以名分。\道\是无形的,抽象的。\名\是一切具有形质的,是有形的,

具体的。这句话是说: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就有生成演化为天地万物的原物质和演化所依据的法则---\道\存在着,它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和运动规律老子用\无\来表示,等它们化生为天地万物时,老子又用\有\来表示它们。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释】徼:边缘、端倪。 妙:奥妙,微妙。

常有常无,是说有无相生的宇宙变化。万物始于无而后生。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恩克思说:\自然界中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之中。\事物的这种\常有\常无\的变化,就是事物发展演化的过程。在事物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常无\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客观规律的奥妙;在事物不断变化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客观自然的端倪。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注释】玄:幽昧深远,变化难以测知的意思。

《仲夏纪,太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而复合,合而复离,是谓天常\。《易。乾》说:\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化\。由于事物这种\常无\常有\的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是A不能同时是非A\,就和辩证法\即是A,又是非A\相通了。\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同出于一而名称相异;没有\无\就不能化生\有\,没有\有\则不能显其\无\;以道为无,则万

物由之出;以道为有,则无形无声。这种有和无的同一,可谓是非常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动植物的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常有\和\常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意译 ????

????事物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可以体察说明,但这体察到说明了的东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名\,可用来表明事物,但它并非是这种事物永远确切的表明。 ????\无\,用来表明天地万物生成之元始;\有\,用来表明万物演化之根本。

?? 所以,在事物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常无\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奥妙;在事物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端倪。

?? \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同出于一而名称相异;这种同一可谓玄妙。 ?? \无\和\有\同一的同一,便是众多奥妙之源。

???? 原第六章 谷神不死

??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注释】谷:山谷,意谓空虚。谷神:指由道质和道性所构成的大道,也可谓大自然。因道的状态类似虚无,所以称其为谷,因其蕴藏妙用并因应无穷,所以称之为谷神。谷神不死:因其从不失灭,所以说是谷神不死。 玄:幽远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机能的代名词。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玄牝之门:指万物由是而出。天地根:谓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而产生,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远存在。也就是说,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则及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这可谓是谷神不死。

【漫谈】西方哲学家也有类似的认识,他们认为万物唯一的原理就在于其物质本性。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他们因而称之为元素,并以元素为万物原理。他们认为事物或生或灭而实无生灭,那只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已;因为那些组成宇宙万有的实是〈元素〉在万物生灭中,依然如故,万古常存。生灭只是许多微分的聚散,而各各微分则永恒存在。

【漫谈】有人说:\老子这种将\神\视为天地形成的根本,似乎是神创造了宇宙中的各类天体,这一论点不能让人接受。\这种一见\神\字,就认为是我们观念内那种有意志、有意识、有倾向、人格化的仙神,这才真正是我们所谓的形而上学(当然这种\形而上学\,是我们通

俗认为的形而上学,即就事物表面形象来论断问题,而并非是真正哲学的形上学)看问题。老子所谓的\神\指的却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道\。而老子则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以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绵绵:冥冥,形容幽冥难见,绵绵不断的样子。不勤:不尽,不竭,不劳。 若说道存在,却不见其形;若说不存在,万物却因以化生,所以说是其绵绵若存。它生化万物,无物不成,但却能用而不劳,所以说它是\用之不勤\。 ??意译 ??

?? ??生成万物的基本物质与万物演化所依循的法则永不消亡,这可谓是玄妙的生育之母。 ?? ??这玄妙的生育之母化生万物的无形之门,可谓是天地万物产生之本根。 ?? ??它绵延不绝,其形象若有若无,作用无尽却又无须勤苦。

?? 原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注释】物:指\道\。混成:浑沌自然而成。

老子所谓的\道\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构成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万物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严复说:\老子谓之道,周易诸之太极,佛谓之自在,西哲谓之第一因,佛又谓之不二法门。万化所由起讫,而学问之归宿也。\

【漫谈】西方笛卡尔学派的自然哲学同老子哲学一样,也曾致力于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万物的起源,并不援引超自然的创世。但他与老子哲学有别的是,他认为,上帝虽不设计宇宙中个别事物的结构,但上帝建立了基本的自然法则,由自然法则控制以后的发展。拉普拉斯认为,如果宇宙是个物质体系,曾经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按照某种途径发展过,那么再设想宇宙发展过程的细节是由造物主预先设计的,则毫无必要。因此,最终结束探讨,完全成了机械论的宇宙哲学,也就是逐渐在降低神所起的作用,直至使神与宇宙的联系变得愈加不直接相关,甚至显然可以忽略不计。牛顿最恐惧的事终于清楚了:抛弃超自然的解释就必然要走

向自然神论和无神论。而老子哲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因意识形态原因而增加这样的画蛇添足之笔。 ?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注释】寂:无有声音。寥:无有形体。独立不改:是说其不生灭,无增减,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变化,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以此独立。不殆:不息,不停,不灭。周行不殆:是说其无所不在,无穷无尽,广阔无边,循环往复而无所障碍。天地母;是说其化生了天地万物,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

天地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生成万物的原物质及其演化所遵循的规律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漫谈】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位禅宗大师,他的悟道偈就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一道偈中所表达的思想,乃是中国道家老子思想与佛学合流的典型。 \有物先天地\,它本无形象,先于天地的存在,宇宙万有的本来就是它。一切万象的种种变化,生起与消灭,那只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已,虽然与这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却无法影响它的本质。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注释】道本无名,老子见万物无从由,却又难以用名称来概括,所以姑且称其为\道\。见其无所不包,无所不到,故又强冠之谓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注释】道无处不在,漫无际涯,大是说它流逝不止,流逝不止是说它无远不到,因它无远不到,远也可称之为返。因为大远无不至,不反则改,不反则殆,所以万化无往而不复。这如同哲学家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注释】域中:国中,宇宙中。

\道\是天地万物生成演化之本,天是滋润万物之源,地是载承万物之基,人为万物之灵,故此四者皆可谓大,而\道\尤其可谓大。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法:效法、取法、遵循。

道既是万物生成演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万物生成演化的普遍规律,它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事物顺道则生成,逆道则败亡。因此,天地万物皆循道而为,人类也应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范应元说:\人法地之静重,地法天之不言,天法道之无为,道法自然而然也。\

【漫谈】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属于哲学----也就是说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

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是自然而然所形成的。\?? ? ??意译 ??

?? 有个东西浑沌而成,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着。它无声而又无形,不靠外力而又永久存在,循环运行,永不休止,可算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 我不知它的名字,姑且就把它叫作\道\,又强称之为\大\。大是说它周流不息,周流不息是说它无远不到,因它周流不息,远也可称之为返。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的形成是自然而然。

???? 原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反者道之动,

??【注释】反:相反,相对。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矛盾的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否定的否定乃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漫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对事物演化的总认识,也是他对这一规律的总概括。老子所揭示的矛盾对立转化的观念,具有普遍意义,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吕氏春秋.似顺论》说:\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以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弱者道之用。 ??【注释】弱,柔弱。

大道造就了适宜万物生长的环境,却任凭万物自生自成而不妄加干涉,此可谓是柔弱之至,但却能滋养万物,万物也莫不宾服,此柔弱之用可谓大矣。所以处理事物依其规顺其性,这貌似柔弱,但却是道的应用方式。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无\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未显现为有形有象具体之物前的状态;是一个由未显现之物至显现之物的演化过程,也是一个由旧形态至新形态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由旧事物至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天地万物,始于无而后生,始于微而后成;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而且物种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变异。进化与演化,自古固存,生生不息。人类进化就是在客观环境中遗传变异的结果。

【漫谈】哲学家黑格尔说:\在道家以及中国的佛教徒看来,绝对的原则、一切事物的起源、最后者、最高者乃是'无'。这种'无'并不是人们通常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因此这'无'同时也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所叫做的本质。\ ?? ??意译 ??

?? ??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

?? ??用柔弱不盈的方法,使事物达到和谐,是自然之道的应用方式。 ?? ??天下万物皆生之于有形质,有形质之原始却生于无形质。

?? 原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 ??是谓微明。 ?? ??柔弱胜刚强。

??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注释】翕:收敛,收拢,合:聚。弱:衰弱。废:颓废,废毁。兴:兴起,兴旺。微明:细微但却显明。

天下事物,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向自身的反向转化,是事物自然规律的运动法则,否定的否定乃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所以事物在趋向收敛前,必然在扩张;趋向衰弱前,必然在强壮;趋向颓废前,必然在兴盛;趋向收取前,必然在施与。因为在张之、强之、兴之、与之这个\因\在施行之时,已有翕之、弱之、废之、取之这个\果\在萌芽其中。这种因果关系虽然幽微,但却显明。所以道常\冲而用之,或不盈\,因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柔弱将会胜过刚强。

【漫谈】有人认为此章乃老子权谋之术,明薛蕙就此言道:\此章首明物盛则衰之理,次言刚强之不如柔弱,末则因戒人之不可用刚也,岂权诈之术?夫仁义圣智,老子且犹病之,况权诈乎!按《史记》记载,陈平本治黄帝、老子之术,及其封侯,尝自言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由是言之,谓老子为权数之学,是亲犯其所禁,而复为书以教人,必不然矣\。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利器,利国之器。

处理事物循其规、顺其性,因势利导将会事半功倍,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世俗所谓的圣贤想用仁义智巧乃至刑法这种种\器\来重塑人性,就象不是把离了渊的鱼儿使之回渊,而是按主观意愿教化鱼儿勉为其难的“相濡以沫”类似,这只能是扬汤止沸的权宜之计。国家的教化刑法不可用形名之类的东西来炫耀,(正如四十一章所谓\建德若偷\)以免使人们背弃蜕化了其淳朴的天性,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意译 ??

?? ??(事物)将趋收敛,必然扩张; ?? ??将趋衰弱,必然强横; ?? ??将趋颓废,必然兴盛; ?? ??将趋收取,必然施予; ?? ??这是微妙的事物道理。 ?? ??柔弱会胜过刚强。

?? 鱼的生存不能脱离水渊,国家的教化刑法不可张扬炫耀于民,以免使其背弃蜕化了其淳朴的天性。

??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注释】一:即\道\,指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一生二:意谓一之中包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二生三:意谓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宇宙由混沌状态演化为有形、有象的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中万物的生化运动,都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

【漫谈】我们是基因寄居的生存机器,这里的\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不同种类的生存机器各具有千变万化、种类纷繁的外部形状和内脏器官。但它们的细胞基本化学结构却相当一致,尤其是它们所拥有的复制基因,从人到大象到花草到细菌,其体内的分子基本上属同一种类型。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即人们称之为DNA的分子--的生存机器。而且根据推断,凯恩斯-史密斯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祖先,即第一批复制基因可能根本不是有机分子,而是无机的结晶体--某些矿物和小块粘土或甚至是化生万物的原物质。

生物在胚胎时,最初只是一个单细胞,即拥有建筑师蓝图的一个原版拷贝。这个单细胞一分为二,两个细胞各自把自己的那卷蓝图拷贝接受了过来。细胞依次分裂,直到几十亿。每次分裂,DNA的蓝图都毫不走样地拷贝了下来,极少发生差错。

【漫谈】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环境伦理学家R.F.纳什评价说:\卡普拉深受正在兴起的生态学的鼓舞,把它视为道家的万物一体意识的西方对等物。实际地讲,卡普拉的确是把握住了二者的深刻会通之处。现代科学中出现了'错综论',这是把秩序与混纯统一起来的科学,按这种理论:自然永远处于秩序与混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有人指出'错综论'的发现重新恢复了像中国的道家学说这样古老哲学中的智慧,道家学说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注释】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阴阳是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一切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冲气以为和,就是指自然规律用虚柔不盈的方式对事物矛盾的两方面相互作用,\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以达到事物的和谐。\冲气\是方式、是做法,\和\是方向、是目的、是结果。这是宇宙中的一种必然性或者称之为自然律在永远地校正着这种平衡。《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适谓之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漫谈】老子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宇宙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例如,在国家政治方面,有史以来哲学家大体可分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纪律主义者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自由主义者两种。纪律主义者需要宣扬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因此就不得不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敌视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另一方面的自由主义者大体上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反对者,然而其极端却又发展成为热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世界上存在着。它演变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还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自由主义的显著特色按其广义来讲是个人主义;其渗入哲学则属思想上的主观主义,近代则始于笛卡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使认识的基础因人而异,认为应由自身存在的确实性上建立全部知识,认为\清晰\和\判然\(两样全是主观的)是真理的判断标准。到了费希特遂认为万物都只是自我的流溢。这种个人主观主义一旦脱缰之后,就只能一泻到底而不可能再被束缚于任何界限内。卢梭和浪漫主义运动又把主观主义从认识论扩张到了伦理学和政治学,最后必然的结局就是巴枯宁式的彻底无政府主义。

十八世纪欧洲的\感性\崇拜,就是主观主义在情感与伦理方面的表演,在保卫\自由\的战争之光荣显赫的旗号下,激烈地拥护反叛权。从开始类似对自由的崇拜、对英雄的崇拜、对任何激情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了对国家、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和服从,走向了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而国家崇拜论则把天主教给予教会,甚至于是给予上帝的那种地位、权力都给了国家,给了所谓能“体现国家精神”的领袖。霍布斯、卢梭和黑格尔分别代表了这种理论的各个不同方面,而他们的学说在实践上就在拿破仑和后来德国希特勒等集权国家和独裁者身上真正体现了出来。

自有人类以来,国家便一直有着两大关切,一是建立某种传统结构,二是这种传统结构已变得破败不堪时,人类社会便努力摧毁这种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困难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稳定与求变之间取得平衡。很

显然,自由主义和纪律主义的每一方都是部分正确而又部分错误的。社会传统的秩序固然必要,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也应得到相应的肯定。每个社会都受着这样两种相互对立思想的困扰和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重传统而产生的僵化使社会失去了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因而导致国家的混乱或解体。可悲的是,历史中往往就是非此即彼。不是完全的自由无政府状态,就是极其严厉的国家纪律体制。

一般说来,文明和复兴都是从一种极端醒悟改过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在一定阶段达到其辉煌时期;这时,旧极端有益的方面虽逐渐减弱但却仍在使社会获利,而走向新极端的弊病还没来得及发展和显现。但是随着新极端其先天弊病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另一次整合与调节。

外国如此,中国也如同一般。当年刘备取得成都,诸葛亮遂改订治蜀条例,概从严峻。法正对诸葛亮言道:“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公初至益州,亦应缓刑弛禁,借慰民望,奈何反从严峻呢?”亮正色言道:“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尚苛法,高祖不得不从宽;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无法已久,我今以法率民,法行然后知恩,以爵限吏,爵加然后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方可挽回宿弊,否则恐复蹈故辙了。”法正听后甚为佩服。从此之后,蜀内吏民各守法规,一改往日那种上疲下玩、世扰俗乱之风,以致形成了大法小廉、政平讼息的太平景象。这也可谓是乱国用重典,冲气为和之例。

古今中外,万事一理。所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是老子在综合万事万物中提炼出的宇宙真理,又是出于对事物各种极端弊病的深刻认识开出的一条万应妙方。不能冲气为和,事物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

【漫谈】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我们拉丁民族不善于搞政治。我们感到要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搞平衡是很难的。我们老爱走极端--不是秩序太多自由太少,就是自由太多秩序太少。\

【漫谈】 “和”也类似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黄金中道\的观念:德行就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可谓是一种过错。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走极端,则会将一个好的行为演变成邪恶。所以,和平倾向蔓延开来时,要防止绥靖主义;斗争兴起时,要注意莫诛连九族;反保守时,莫要冒进;强调传统时,莫要形成闭关自守;要求民主时,莫要趋向了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整顿秩序时,莫要演变成牢狱人民的专制;等等。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并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过犹不及。”

“和”也即是儒家所谓的\中\。子思作《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曾赞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并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义》一文中说:\君子者,所以用中达于和者也。\中\有人把它理解是调合,是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是儒家所谓的\中\,也即道家所谓的“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注释】谦受益,满招损。\反者道之动\,这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事物皆然。所以王侯当持守谦虚而不自满。《吕氏春秋》说:\事多是似倒而顺,多是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以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yr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