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分裂派和新现实主义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6 22: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次作业

——14级影视摄影与制作(电视摄影方向)倪嘉良 莫云涵 杨宝益 贾肇睿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被尊称为“美国现代摄影之父”,是一位身兼各派的全才摄影家。他早期曾是画意派摄影高手,后又成为纯粹主义摄影的倡导者和写实摄影的先驱者。

1864年,施蒂格里茨出生在有着一半犹太血统的德国家庭,是家中的6个孩子之一,全家于1849 年移民美国。施蒂格里茨的家庭非常重视他的教育,注意文化素养以及才能的培养。1881 年,他返回德国,修读了著名教授赫尔曼?廉?沃格尔的光化学课程。自此一心投入到摄影和其他视觉艺术中来。《太阳的光芒—波拉,柏林》是 1899 年施蒂格里茨在柏林拍摄的一张照片。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摄影师对光线和摄影复制潜力着迷,以及对通

过构图来传达情感的理解。

▲施蒂格里茨,《太阳的光芒—波拉,柏林》,1889 年,银盐印相工艺。

在国外生活、学习10 年之后,施蒂格里茨具备了一名摄影师所应有的能力,并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在于推广艺术摄影,让人们认识到摄影也是艺术表达的一种途径。1902年,施蒂格里茨创立摄影分离派及杂志《摄影作品》,并先后开办了 “291画廊”、“ 密友画廊”,同保罗?哈维兰、斯泰肯、马里厄斯?德?扎亚斯等人一道,唤醒美国公众和评论界对欧洲现代视觉艺术潮流的认识。1915年前后,他通过《291》杂志和现代画廊同纽约达达派运动有过短暂的接触。1890 年回到纽约后不久,施蒂格里茨转而拍摄城市场景。

▲施蒂格里茨,《终点站》,纽约,1892 年,凹版印相工艺,刊登于 1911 年第 36 期《摄影作品》杂志。

《终点站》是用4×5英寸的相机拍摄的,第一天施蒂格里茨在弥漫的风雪中等待了3个小时,因光线不理想没有拍成,最终在第二天,抓拍了铁轨马车在纽约旧邮局前准备出发时的景象。作品《终点站》开创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摄影风格,将摄影创作由室内精雕细琢的“雅玩”,转向表现户外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那个时代,他的拍摄主题被认为并不适合艺术摄影,尽管欧洲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画家在过去 40 多年里一直也在用着相似的素材。随着他个人风格的逐渐形成,德国绘画艺术中的“世纪末”情绪、日本版画艺术、象征主义和立体派艺术,统统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施蒂格里茨的构图和风格,使他的作品看起来就如同那个时代的再现。

▲施蒂格里茨,《下等舱》,1907年,凹版印相工艺。

1917 年,施蒂格里茨开始全身心投入摄影创作,从不同角度拍摄自己的未婚妻——画家乔治娅?奥基芙。他的人体系列——《奥基芙》就是这么一种体现了摄影家的爱情浪漫的杰作。

▲施蒂格里茨,《奥基芙》,1917年前后。

20世纪20年代早期,他拍摄了自己命名为《对等》的作品,以云朵和天空作为拍摄对象,试图传达这样一个观念,即在视觉艺术中,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在传达感情和心理状态时起着关键作用。他稍后的一个系列作品表现的是纽约的高楼大厦,他从谢尔顿酒店的房间窗户进行拍摄,通过光线和阴影的抽象形式,传达出他所感觉到的这

座城市的魅力及可憎的一面。

▲施蒂格里茨 ,《对等》,1929 年,银盐印相工艺。

▲施蒂格里茨,《谢尔顿酒店向西侧看,纽约》,1931—1932 年,银盐印相工艺。

摄影分裂派的发展

作为摄影分裂派最重要的一环,1905年,施蒂格利兹在纽约第五街291号开设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分裂派展览厅,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291展厅”。他一方面在展厅里不断推出富有个性的会员作品,另外又不失时机地介绍当时新兴的美术作品。在施蒂格利兹的倡导下,摄影分裂主义的成员还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展览,使许多人在其影响下成长起来。

和英国的摄影连环会不同的是,摄影分裂主义致力于推动美国摄影的发展,与英国和欧洲的作品展开大规模的竞争。另外,它是由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组织领导经营的,施蒂格利兹一人负责挑选全部参展作品,既包括在“291展厅”展出的,也包括送往国外参加团体展出的。施蒂格利兹几乎是单枪匹马,把当时极富创造力的摄影中心从英国移到了美国。

摄影分裂派的追随者

施泰肯(Edward Steichen,1879—1973)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20世纪对摄影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甚至有人说,他的一生显示了一部20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史。这是因为施泰肯一生丰富的创造历程所涉猎的范围博大精深。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以各种风格从事黑白和彩色摄影,他的题材包括人像、风光、时装、广告以至舞蹈和雕塑。他的早期作品显示了对柔焦画意摄影的精通,但随后他和施蒂格利兹一起举起了“摄影分裂主义”的大旗,成了“直接”摄影和新纪实主义的倡导者,以

至后来“抽象构成派”的特点在他身上都有体现。用施泰肯自己的话说是:“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施泰肯对摄影的贡献

施泰肯对摄影的贡献,并不仅表现在早期的摄影实践上,还包括他出色的组织能力。二战后,他以摄影方面的丰富阅历和成就,担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在这之后的15年里,他先后为美国及全世界的摄影家们,举办了负责组织了包括《人类大家庭》在内的近50次具有影响的影展,成为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1956年,为了庆祝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创建25周年,久负盛名的施泰肯举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为准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摄影展,他从全世界征集的约200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了涉及68个国家的273位男女摄影家的503张摄影作品,并在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览。

关于《人类大家庭》

《人类大家庭》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类怎样生活在世界大家庭中,从诞生、长大、成熟、直到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这些照片展现了人类生活各方面的状况,从分娩、成长、婚恋、疾病、死亡这些生命的自然过程到人们的生产、文化、娱乐、悲悯、信仰等方面的活动或表现,目的在于增强人类的相互认识和了解。

《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不仅传播了施泰肯“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摄影艺术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世界语言和最富于真情实感的艺术。

大批评家罗兰·巴特认为影展只是在反复表达一首不朽的关于诞生的抒情诗,存在着当时摄影表达中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浮泛的问题。以至于他认为除了死亡和出生不断出现,整个摄影展什么都没告诉观众,是“照相技术的失败”。

《人类的家庭》一书至今仍是最畅销的摄影出版物之一。普通读者从中看到的是一种胸怀全人类的共同信念,相信并歌颂普通人生的纯粹动机和非凡气度。

新现实主义摄影

背景:摄影分裂主义一直延续到1917年“291展厅”的关闭。以此为标志,画意摄影再也不是“前卫”运动了,是摄影分裂派帮助直接摄影派(新纪实主义)取代了画意摄影。

新现实主义摄影起源于德文,英文翻译成New Realism或New Objectivity,因此我们对这种摄影流派的称呼也就多种多样。除了新现实主义,它也被称为新即物主义,新客观主义,包括后来在美国出现的直接摄影派,都是它的分支。虽然因为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摄影家风格特点略有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他们的指导思想都是比较一致的。

新现实主义摄影的艺术特点

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在拍摄的手法上,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努力展现其丰富自然的影调和清晰的细节,凸现摄影家对光线运用的控制能力,而舍弃后期的暗房特技加工制作。

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

新现实主义的提出,意在表明坚决放弃在沙龙中长期占主宰地位的画意主义摄影,开始以直观的、不矫揉造作的现实世界作为艺术影像的源泉。

从摄影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在20年代早期,把“普通的”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摄影的重要题材,并且以如此精确细腻的手段加以表现,确实体现了新现实主义摄影革命性的观念。

德国的新现实主义摄影

新现实主义的创始者是德国倡导“新客观”运动的摄影家兰格一帕奇(Alber Renger—Patzsch,

1897—1966)和卡尔·布劳斯菲尔德(Karl Blossfeldt,1865—1932)。他们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独自探索利用自然和人造被摄对象进行直接摄影的可能性。

兰格一帕奇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摄影中可以有无尽的创造力,挖掘这种创造潜力的方法,就是突出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或被简单认识的形式和题材。

德国新现实主义摄影的影响

受到新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的许多刊物纷纷刊出了这类题材的作品,而使所有读者大为惊奇。不仅内容上新颖,这些作品和摄影栏目的标题也很新奇,如“从天空看世界”、“用放大镜来看”、“摄影家看见了什么”、“在街上所看到的风景”“寻找镜头的摄影之旅”等,在读者的眼中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并且直接扩大了“新客观”运动的社会影响。

德国直到19世纪末叶还没有和艺术摄影发生过什么联系,可是进入20世纪德国却一跃成为艺术摄影的指导者,这主要是因为德国不存在像其他国家那样传统上的障碍,所以在艺术摄影方面才有如此飞速的发展。在欧洲,最早收到新现实主义洗礼的也只有瑞士一个国家。这当然也是和他们那些能够制造精密手表而闻名的瑞士人民,喜欢毫无虚饰的真实作风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才能够跑到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前面。

美国的直接摄影派

直接摄影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他对新即物主义的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

后来的摄影巨人安塞尔·亚当斯在第一次看到斯特兰德的作品后,备受感动,他说:“我对摄影的认识在那天下午具体形成,因为我终于了解这种媒体于表现艺术上拥有多大的潜质。”能够直接影响了一代摄影大师的创作,可见当时斯特兰德的作品的感染力。

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历史价值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它也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从1932年到1935年,为数不多的加利福尼亚摄影家们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团体,他们称之为f/64小组。其成员包括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威拉德·范·戴克、伊莫金·坎宁安、桑亚·诺斯科威亚克、亨利·P·斯威夫特(Henry P·Swift)以及约翰·保罗·爱德华兹(John Paul Edwards)。最初的想法来自於对Neue Sachlichkeit(另一稍早的德国团体)和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作品的启发。F64小组名字来自於当时镜头最小的光圈值,(由于大画幅相机镜头像场比较大,所以能够制造光圈最小为F64的镜头。意指用最小光圈获得影像的最大景深,从而得到清晰范围最大的照片),隐喻著衍生的涵义是力求作品具有最清晰的画面与景深。这些摄影家们对摄影持有共同的态度,对於摄影的纯粹度要求甚高,追求画面的精致,但不赞同在底片曝光前後做多余的处理,要求画面的张力,

不格放或裁切影像,不用光面像纸,这些对摄影者的技术与艺术都是很高的挑战。当时也许最典型地表现在韦斯顿的作品上:根据对最终影像的预见而对被摄体进行现实主义的表现,而且是通过“直接”(即不加窜改)的技术实现的。这就使得他们与当时已经组织起来的画意派形成直接的对立。因而他们的作品受到西海岸画意派主要成员威廉·莫藤森的激烈攻击。

f/64小组第一次影展于1932年11月在旧金山德扬博物馆展出。影展还包括4位非成员的作品。他们是:康休洛·卡纳加、阿尔马·拉文逊(AlmaLavenson)、普莱斯顿和威拉德·范·戴克画廊举行。从任何意义上来说f/64小组都很难算是一个组织,组里没有负责人、没有会议、不交会费。小组所拥护的表现风格在美国摄影中已经变成强烈的现实主义的主要模式,常常作为西海岸学派被人提及。

由亚当斯创造的分区曝光法,在技术上一直影响到今天。亚当斯一生拍摄了大量的风光和静物照片,透过这些冷冰冰的作品证明了他的摄影理论,亚当斯对摄影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后者,而人们似乎更乐于把亚当斯当成一个摄影家来谈论他作为技术证据的作品。韦斯顿在这个松散的组织中手法无疑要自由一些。或许时光流逝,不论F64小组的理论在现代的环境和角度是否合适,但他们曾经对影像的深度思考,或许正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精神。

说起黑白摄影,也许大家会联想起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以及以f64小组为核心的“纯摄影”派摄影家和他们那影调优美、制作精良的经典作品。摄影术虽然发明于欧洲,但摄影作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纯摄影的理念和高品质摄影美术原作(Original Print)的制作 观念和技术,可以说是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的。 被誉为近代摄影之父的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1864-1946),从德国留学回到纽约后于1902年成立摄影分离派,次年出版季刊《摄影作品》,并在1905年创设了著名的291展厅,为使“人们认识到画意摄影不是艺术的陪衬,而是表达个人的一种独特的手段”而竭尽全力。施蒂格利茨本身也在创作实践 中,逐步摒弃当时在欧美盛行的模仿绘画的画意摄影的影响,提倡“纯摄影”,也就是说,照片要真实、清晰影调要丰富,层次要分明,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在表达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摄影变得更纯粹化,独立于绘画之外。

当时被施蒂格利茨极力推荐出世的摄影家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以他那正视现实的态度和直截了当的画面构成,很大地刺激和影响了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1886-1956)、安塞尔-亚当斯等一代名家。亚当斯在第一次看到斯特兰德的作品后,备受感动,“我对摄影的认识在那天下午具体形成,因为我终于了解这种媒体于表现艺术上拥有多大的潜质”。在施蒂格利茨和斯特兰德的启示下,韦斯顿 、亚当斯找到了自信,明确了摄影创作的真髓和方向,并在创作实践中将对形体美的彻底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情讴歌,充分地体现到完美无缺的一幅幅高品质的黑白摄影原作之中,这个传统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一大批 的摄影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观念和方法。特别是安塞尔-亚当斯发展和完善了一套十分科学地、精密地控制影调的制作技法—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这为在摄影创作实践中如何将摄影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范本。亚当斯还结合了施蒂格列茨的“等价”、韦斯顿的“前视”的观念,提出了“预先想象”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未正式拍摄之前,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对所要拍摄的物体有意识地形成一个最后要得到的影像,这就要求在创作的时候,不但要接触被摄体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洞察被摄体所能表现的潜在影像。

1932年在韦斯顿、亚当斯等人倡议之下,以美国西海岸一批有志的摄影家为中心而组成的f64小组,以大画幅相机(4×5″或8×10″)为主而制作出来的富有精致影调和质感,同时又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高品质摄影作品,成为摄影史上的一个丰碑,为视觉艺术提供了一个不朽的典范。

摄影与绘画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当你按下快门时,往往对于作画不利的东西也会感光定影到胶片之上。所以,有人说摄影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减法过程。对被摄体进行构图整理,将多余的东西力求从画面中排除出去,以更加准确地体现创作者的美学意识和思想内涵。而黑白摄影中把一个现实的彩色世界,置换为黑、灰、白的单色影像的原理是同摄影表现的原则相一致的。

人的眼睛对自然界的色彩感知本来是最自然的感觉。摄影发明之初,由于技术上的局限,人们对于能将现实世界的影像记录下来的惊喜,也许远远大于对彩色画像的欲求。当然,在达盖尔式摄影法发明不久,便有人发明了人工上色的技法,当时人工上色的“彩色照片”,至今尚保留着完好的色彩。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鉴赏水墨画的文化传统,中国画论中也有墨分五色,墨分六彩之说。水墨画的这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以墨写色,注重神似而不是形似的美学思维方式,更能充分,也更能纯粹地体现创作者的精神和艺术境界。 大家熟悉的黑白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在他漫长的摄影生涯之中,其实也拍摄了不少彩色相片,但在亚当斯生前从未发表过。1993年,由亚当斯的生前好友,乔治-伊思曼之家国际摄影博物馆馆长詹姆斯-恩亚特编选出版了《Ansel Adams in Color》彩色摄影集,恩亚特特别指出:“彩色摄影对于亚当斯来说仅仅是黑白摄影的草图,对于真实感的表现和追求并不是亚当斯的本意。亚当斯认为,从充满着色彩,满载着情报的现实世界之中,如何通过选择和选取来将之置换为黑白照片才是最重要的。”亚当斯在“区域曝光法”的论说中,主张采用柯达雷登90号滤色镜来观察景物的反差,并从中去体会色彩和黑白的关系,以此作为学习“预先想象”的方法,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因此,恩亚特也强调,如果亚当斯在世的话,想必是不会允许出版这本彩色画册的。

另外,从照片的后期处理加工的角度来考量,黑白摄影更具有让摄影家发挥想象力的余地和空间。相信体验过暗房制作的人,也许更能理解到黑白摄影“手工制作”的乐趣和魅力。当你在安全灯昏红的弱光之下,随着显影液的晃动而渐渐显现出来的影像,能让你一分一分地分享到耕耘和收获的实感。而作者亲自参与制作 的作品,不容置疑能更充分地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和感觉。难怪在摄影作品的收藏和拍卖市场上,作者亲自 制作的作品要比委托他人制作的作品价位要高出许多倍。“底片是乐谱,印放是演奏”的名言,更形象地道出摄影作品制作过程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小组的成员在当年拍的一张合影

安塞尔·亚当斯,由他发明创立的区域曝光法,到现在依旧是摄影曝光的准则。 http://cn.cphoto.net/overseas/lmogen Cunningham/Text_01-214.jpg 伊莫金·坎宁安lmogen Cunningham (美国,1883—1976)

坎宁安1901年开始投身摄影。1909至1910年,先后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和德国德累斯顿高等技术学校攻读化学和摄影化学。翌年返回西雅图,自设影室。1917年迁往旧金山,此后一直在那里从事创作。曾在安塞尔·亚当斯创作室、旧金山艺术学院等地执教摄影。她又与米斯顿、亚当斯等七位西海岸摄影家联诀在旧金山举行影展并一起组织了著名的f64小组。1969年被加利福尼亚工艺学院授予美术博士称号。1974年设立“伊莫金·坎宁安信托基金。”进入耄耋之年后,尽管经常处于采访记者和求教学生的包围中,她依然亲赴实地拍摄。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1902年2月2日-1984年4月22日)是美国摄影师,生于旧金山。又译作安瑟·亚当斯。亚当斯对事事要求划一的教育体制相当反感,13岁即离校自学,梦想成为钢琴家。14岁那年,由于用功过度,健康受到损害,才到约塞密提(Yosemite)的舅父家去疗养。他去Yosemite公园游玩,获赠一台照相机,从此开始以摄影手段表现约塞密提的风景,并奠定了他一生在摄影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基础。在那儿,他也与维吉尼亚·贝斯特邂逅,她后来成了他的太太。那几年间,亚当斯在钢琴家或摄影师的职业选择间游移不定。

17岁时,亚当斯加入了山脉俱乐部,山脉俱乐部是一个致力于保护自然风景和资源的组织。他终身未曾脱离这个组织,还曾与太太分任俱乐部的领导人。年轻的时候,亚当斯是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参与俱乐部一年一度的登高旅行,后来还负责过内华达山脉的首次登顶行动。1927年在Half Dome山上,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在那个高度还是可以摄影的,用他的原话说:“……一首冷峻又炽热的真实的诗”。他从此成为环境保护论者,摄影作品呈现未沾人迹前的自然风光。山脉俱乐部也因此声望大增。

在那以后,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对约塞密提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要专门来这里拍照。亚当斯之于约塞密提大有“百看不厌,百拍不烦”的感情。亚当斯的拍摄对象除了约塞密提(Yosemite National Park)外,还有大苏尔海岸(the Big Sur Coast)、 内华达山脉(the Sierra Nevada)、美国西南部以及美国国家公园。亚当斯摄影艺术的成就,受到他的前辈摄影家史丹特和纯摄影派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的巨大影响。他初期就学于威士顿门下,而后与威士顿成为密友。1932年受威士顿思想作风的影响,以“Group F/64”为名,组成一个摄影团体。“F64”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级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就是说,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因此亚当斯属于“纯摄影派”的显要人物。他的作品都不愧列入纯摄影派典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列。

亚当斯限量发行的电视系列剧《内华达山脉:约翰·缪尔之踪迹》,配有他的述辞,出版于1940年,收益贡献作保护美洲杉和大峡谷之用。1943年他进入纽约艺术博物馆,任摄影部主任。1946年回到他的故乡旧金山,在州立美术学院教授摄影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当斯挂职华盛顿中心的室内部门,专事摄影壁画创作。珍珠港事件后,他对战局甚感失望,跑到威廉森山下、欧文斯河谷的曼札纳国家历史地界取材。此行的摄影作品和随笔,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初次展出,出版时定名为《生而自由平等》,展现在曼札纳、加利福尼亚等地日裔美国人的处境。

亚当斯一生三度获颁古根海姆奖金。1966年,他获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奖金。1980年,吉米·卡特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国家给美国公民的最高褒奖。

亚当斯还是一位摄影著作家和摄影教育家,从1960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里,出版了十五部著作,比如技术革新三部曲《照相机》、《底片》和《冲印》。亚当斯一直到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懈地著述和创作,他的艺术叹为观止。1984年二月,这位摄影老人与世长辞。

他提出“区域系统”的技术概念,认为摄影师应借光线的变化,控制底片和相纸上的密度观感。亚当斯也倡导“可视化”的概念(他亦常称之为“前可视化”,但这个词并未为后世所接受),指照片给予人的观感,取决于光线的测量值,即在景物摄入镜头那一刻已经决定。

亚当斯用“纯粹”的摄影艺术去表现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家对纯粹摄影艺术表现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亚当斯认为,摄影家正如其它艺术家一样,选择自己有独到性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他正是这样规范自己的创造活动的。在他六十多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风景摄影作品驰环宇。可以说亚当斯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的风景照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画上没有人物,与社会、历史不发生联系,也没有新闻要素,但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他从青年时代就迷恋着的约塞密提,这里的风景是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更有趣的是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约塞密提的风景摄影作品,不仅使这里吸引了千百万游人,使亚当斯获得有“约塞密提大师”的声誉,而且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摄影艺术居然发挥了如此显著的社会功用是亚当斯预料所不及并引以为荣的。几十年里,亚当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越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金斯峡谷区,把大自然表现得特别深刻而有气魄。他倡导的“区域曝法”也是为了使作品获得最好的素质,从而表达出风光的美感。

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

美国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亚当斯在他所写的《负片与照片》一书中对此曾作了详尽的表述。他所介绍的方法虽然较为复杂,然而是极其有用的。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甚至是初学摄影者也能像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能预料到最终得到的照片是什么模样。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摄影者就会学会分析景物,对景物进行更为准确的测光,并根据测光的结果作出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对景物视觉印象忠实地或者创造性地再现在照片上。

根据亚当斯的理论,黑白照片的色调或灰调可以分为十个“区域”,由零区域(相纸能够表现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区域(相纸的底色——白色)。第五区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据测光表的读数曝光而得出来;第三区域是有细节的明影部分,而第八区域则是有细节的强光部分。凭着区域系统,摄影者便可以颈见到照片的最后影像,并使底片能够根据摄影者心目中的构思去曝光。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量度阴影部分的光量,为使这部分能够有更多细节,并将光圈增大两级;然后量度重要强光部分的光量,按照区域系统理论,强光部分比阴影部分亮了五级,如果明影部分是第三区域的话,强光部分便是第八区域。倘若这是摄影者的构思,便可以马上进行拍摄。要是想使强光部分有更多层次,摄影者可以缩短底片的显影时间来减低反差,使第八区域变为第七区域。相反地,如果想使重要阴影部分有更多层次,而这部分又比较明亮部分暗了三级,显影时便可增加时间以增大照片的对比度,从而使强光部分变得更亮。当然,在充分掌握曝光区域理论之前,必须进行一些曝光和显影的试验,有关的内容较为繁琐,不再赘述。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1886-1958,美国人。

一生没有受过太多专业教育。16岁时拥有第一架相机(旧的,省吃俭用买的)。在二十至五十岁之间,他主要靠开设照相馆,拍摄商业人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1922年,韦斯顿在纽约见到了摄影大师施蒂格里茨和斯特兰德,这次会面对韦斯顿的摄影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30年,在他44岁时,韦斯顿在纽约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影展。1932年,韦斯顿与亚当斯、范迪克、坎宁安等人,组成了摄影史上著名的“f64小组”。1937年,是五十一岁的韦斯顿摄影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他获得了美国著名的“古金汉姆”奖金。自此,韦斯顿告别了早已厌倦的人像摄影,全身心投入到自幼创作的天地。

韦斯顿的作品清新、直率、自然、朴实。他十分善于捕捉不起眼的事物所激发出的灵感。他与另一位摄影大师-安塞·亚当斯是最要好的朋友。安塞·亚当斯曾经这样评价他说:“韦斯顿再现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他表现出了造化的力量。他以意味深长的形象,刻划出了世上最基本的和谐与统一。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寻求最完美的精神境界,韦斯顿的作品,照亮了这条道路。”韦斯顿一生拍摄了大量的静物和人体,有趣而值得回味的是,后世对这些作品的印象是:拍摄的静物象人体;人体象静物。

摄影史上著名的“F64小组”于1932年由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范迪克、坎宁安等人组成。 “F64”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级光圈,这个小组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于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

安塞尔·亚当斯1902年生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少年时代学习音乐,立志作钢琴家,由于用功过度,健康受到损害,才到约塞密提的舅父家去疗养。他的舅父是开照相馆的,这是他从14岁起,就开始以摄影手段表现约塞密提的风景,并奠定了他一生在摄影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基础。

在那以后,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对约塞密提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要专门来这里拍照。亚当斯之于约塞密提大有“百看不厌,百拍不烦”的感情。

亚当斯摄影艺术的成就,受到他的前辈摄影家史丹特和纯摄影派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的巨大影响。他初期就学于威士顿门下,而后与威士顿成为密友。

安塞尔·亚当斯肖像:

经典作品欣赏: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1886~1958)是一位富有独特艺术成就、传奇生活色彩、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摄影家。他既是第一位获得了古根海姆奖的摄影家,也是美国著名的f64小组的创始人之一。

爱德华·韦斯顿平生大都使用8×10英寸大画幅相机,他的黑白作品影调丰富细腻、意境深邃,堪称20世纪视觉艺术的典范。

他的形式主义摄影,就像捕捉青椒、沙丘、云朵和贝壳一样演绎裸体题材。柔美的线条和独特的体态,让画面宁静而纯洁。他的人体照片里都没有人的情绪,连脸都不露。美妙的胴体与造物主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着令人惊讶的质感与形态,并吸引人长时间地注视,直到看出外形下面不可思议的内在精神。

爱德华-韦斯顿肖像:

经典作品欣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yn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