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教案及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31 16: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

体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 件www.5yk

j.com 第四单元长方体 第一课时 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份

两个相同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水、土豆(或其他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例如,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电视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感知体积 .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①哪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 板书:

物体……大小。

②你们带来的口杯谁的放东西多,谁放东西少?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容器……多少。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

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生1:红薯大。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看来,光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谁占的空间大呢?小组内的同学商量商量。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容器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4.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师: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体积大?谁容积大?(交流中使学

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小伙计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小伙计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试一试。(出示p42的插图。)(1)学生看图理解图意。(2)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

2.搭一搭。(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1)学生独立思考。(2)同桌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验证。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懂得要想证实自己的猜想,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五)习题补充: 一、选择填空: (1)盛满一杯牛奶,(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杯子 ②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沙子 ②沙坑

(3)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 ①表面积 ② 体积 ③容积

求做一个无盖木箱用料的多少,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求一个无盖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求一个无盖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7)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正中挖去一个

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体积(),表面积 ①不变 ② 变大 ③变小

二、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三、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两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的呢?

五、有人说:“这个木箱的容积和它的体积一样,也是280立方分米。”你同意吗?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

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

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第二课时 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

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的体积,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2、师:我们还知道,物体不仅有体积,而且不同的物体,体积的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体积的有关知识。

二、分层学习

、感悟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

出示大小差别较明显的教具,让学生比较体积的大小。 出示大小差别不明显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比较体积的大小。

师:我们还能用眼睛分辨出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该怎样比较呢?

出示两块积木,一块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另一块是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两块积木所含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 师:你觉得这两块积木哪一块的体积大一点? 师:为什么现在不能确定两块积木的大小呢?

生:因为每块积木所含有的小正方体的块数不同,每块

小正方体的大小也不同,不好比较。

师: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分别有哪些? 师:想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几个吗? 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我们知道长度单位用线段来表示,面积单位用正方形来表示,你们猜想一下,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呢?

生:用正方体表示。 认识1立方厘米

①出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再测量验证:它的棱长是多少?

②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③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⑤回顾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个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立方厘米,

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立方分米? 小组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分米

①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学生说说它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③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学生举例。 认识1立方米

①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生: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 师:想象一下,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有多大呢? ②观察1立方米正方体的实物,派学生代表钻一钻,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总结: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不同的体积单位,同学们,这三个单位通常是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的? 三、基本练习

、看图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8

一台电脑显示器的体积约是35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70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5

三峡工程第二次截流中抛投的一块大石料的体积约是3 2、师:刚才我们认识并学习了这三个不同的体积单位,那么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来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用它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这个图形含有两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2立方厘米,也可记作2cm3。

如果用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要是用4个、5个、……呢?体积又是多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完成课本30页练习3和4 四、拓展练习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入手,做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

尝试的兴趣。

三、分层中及时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 学生学完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一道看图填合适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理解。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重点认识1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以后,又及时跟进了一组练习,再一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匹配相应的练习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在处理课本练习第4题时,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分层数方块的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一个铺垫,注重了知识的前呼后应。

第三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

、师: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明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2、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情况,请你观察粉笔盒与教室的体积,你觉得物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什么有关系?(与物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长方体体积的知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40个)以小组

为单位搭出四种不同的长方体。一边搭一边完成导学案中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1----3小题。 教师黑板画表格:

我每排摆( )个,摆( )行,( )层,也就是摆得长方体长=( )厘米 宽=( )厘米 高=( )厘米 体积是( )厘米 用式子表示其间关系是――――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指导,汇报。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小组长进行分工,确定好谁操作、谁计算、谁记录,然后在共同思考、讨论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 长宽高 小正方体 的个数 体积

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在边说边板书)

刚才同学们把拼摆的数据汇总成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

2、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1)师问:请同学们表格,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 宽 高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方体的长,b表示长方体的宽,h表示长方体的高,你们知道长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吗?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找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师问:在生活中,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要测一测同学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请同学们完成实战

练习,计算长方体体积。 生独立完成,汇报。 (三)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判断(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 )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提高题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实际应用

(1)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

碑的高是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2.9×1×14.7 =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 发展题

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借助于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一把直尺,把这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只要求说出自己的方法。 (五)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第四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

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个同学起来说一下?多让几个同学回答。 二、教学新知:

、让学生摆出第1题的图形先让学生数出图形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用公式计算出结果进行验证。 2、第2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体积。 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第4题: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再计算。 30

大的体积除以小的体积等于牙膏合数。

4、第5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必须知道棱长是最短一条边,即:3×3×3=27(立方厘米)

5、第7题:计算结果是立方分米必须换算成容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49页第6、8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一个正方体,棱长时6分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图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出示下表: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1)说说常见的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

(2)说说面积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学生展示的推导过程,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演示实物──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3、揭示课题:这课我们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 验证猜测

、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

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

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体积

①总结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②说说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③怎么来记忆它们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深化 、辨别

有一个小朋友计算出一只微波炉的体积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单位,他是这样换算的: 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 他换算得对吗?

(引导学生认识:①单位换算的方法;②联系实际分析换算的合理性,促进数感的发展。) 2、

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和第3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

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3、

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

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进一步明确1升=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5、实际应用:

①一种汽车的油箱,从里面量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50厘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②在一个杯中放满水,如果放入一个大铁球和一个小铁球,水会溢出12毫升,如果放入一个大铁球和四个小铁球,水会溢出24毫升,你能计算出大铁球的体积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分米3=1000厘米3 升=1000毫升 米3=1000分米3 m3=1000dm3 【教学反思】

教学中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站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的使用简洁

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第六课时 练习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教学新知:

、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三、课后练习:第2、7、9、10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第七课时 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请问:

(1)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2)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

方体,比如手表、发夹等等。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那怎么办呢?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你有办法测量出橡皮泥的体积吗?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学生动手捏一捏。

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要把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捏成正方体或长方体,从而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那是不是求所有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像橡皮泥一样捏一捏就行了呢?

2、测量石块的体积

(1)每组拿出一块石块,小组相互讨论,你们组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准备怎样进行测量呢?

(2)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并回答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3)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测量方法。

(4)各小组到讲台前自选测量工具,开始测量,看看哪组的同学合作的最默契,测量的最快? (5)汇报测量结果,之后问:

a.说说你测量完了以后,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b.为什么要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只浸没一部分行

不行?

c.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测量方法吗?

d.谁能说一说每种方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呢? (6)小结:原来我们是把不规则形状石块的体积转化成可以直接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然后再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苹果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放入一块铁块后水面升高了4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面放了一块石块,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来的时候,水面下降了3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 (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3)第三关:想办法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通过你们的集体合作,还有你们的奇思妙想,都能巧妙的测量出像石块,黄豆这些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同学们,如果要你给今天的课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会取什么呢? 2、提出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是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用我们今天课上所用的没入水中的方法测量呢?为什么不行?那这些物体的体积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呢?同学们,你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

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xi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