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危机作文3篇

更新时间:2024-02-05 14:48:01 阅读量: 优秀作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汉字危机建议书

篇一:汉字危机的话题

关于“汉字危机”的话题与佳作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惊艳电视荧屏。尤其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之后一夜爆红,不仅超越“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等大热综艺节目,还从央视十套“逆袭”进驻央视一套播出。

这两档节目,让“汉字危机”成为一个令人非常不安的话题。几年前,人们忧心的问题还只是“能写一手好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可如今的形势已然更加严峻,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和中年人都已退化为名副其实的“失写一族”。不仅如此,网络时代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个紧扣时代热点的材料作文题目,同时也是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文题目。高中阶段的同学都要面临高考,同样也面临着汉字书写的问题,因此这个题目,学生也应当有话可说,可事可写,有情可抒。然而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也并非易事,因为作文材料中的“汉字危机”已经限定了写作内容,考生只能围绕着这一现象写作,而不是写作其他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写作从内容、立意都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本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还是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的。

(1)汉字危机现象的危害。对汉语汉字的普遍蔑视会逐步消解和瓦解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前辈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就是说这张纸上有字是不能乱扔的。这种对自己母语敬畏尊重的传统现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来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来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就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2)汉字危机的应对措施。随着it技术的发展,在数码电子产品和传统的汉字书写这两方面,我们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不可能脱离现实,抵御各种数码产品和新技术,回归单纯的笔纸时代,另一方面又要保 1留传统,传承文化,汉字书写决不可荒废遗忘。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好平衡点,掌握一个“度”。

(3)写好汉字的重要性。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是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综合各方面原因,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轻易疏离手中的笔。

(4)汉字危机现象的反思。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5)对汉字危机现象正面分析。用手写字是一种很没有效率的行为,从书写的工具来看,从甲骨文、竹简上的字,到写在纸上的毛笔字、钢笔字、圆珠笔??人类的书写速度是越来越快了,到现在电脑打字、语音识别,更是把文字表达的速度提升到了极致,这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再者,电脑上文稿方便进行多次修改,而手写的字要是进行修改,往往要全文

照抄一遍,或是画得乱七八糟,非常麻烦。只论结果的话,无论用笔还是用电脑写作,只是使用工具的不同,实质上并未有什么变化。

(6)对“汉字危机”不必太悲观。书写能力退化并非汉字才有,英语世界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解决书写能力退化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学校进行文字书写能力的相关训练,而汉字书法在传统时代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在现代同样可以作为艺术来保留下去。所以,面对“汉字危机”不必太悲观,汉字会有人遗忘,也会有人把它作为艺术去热爱、传承。

(7)汉字危机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如今,我们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提笔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现,乃至汉语出现的文化危机,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

(8)汉字传承不存在问题。古代文盲率一直很高,真正能识字写字的人所占比例不高。在那种情况下文字尚且没消失,还发展出了令国人引以为傲的书法, 2更何况今天教育普及、文盲率几乎为零的时代?事实上,今天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仍以手写为主,文字可说是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而深入人心。另外,不是还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艺术爱好在不断发扬吗?也就是说,文字的书写在传承方面不存在问题,因此也就不用担心科技的发展会让人提笔忘字了,甚至当你需要写某个字而一时想不起时,手机、电脑还会准确地帮你记起呢。

【例文赏析】

一、《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邵康)

从甲骨刻文到竹简行书,从毛笔书法到硬笔书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书写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如果说当今时代汉字书写已逐渐丧失其功能的话,那么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毋庸置疑,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信息传输如何便捷,都替代不了汉字书写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地位。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更要注重对汉字书写的保护,努力将汉字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汉字书写的实用性确实弱化了,但这并不影响其存在价值。如同古汉语一样,人们早已不再之乎者也,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精髓却一直被后人视为国粹所传承,并发扬光大。单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讲,汉字书写是每个中国人应当具有的基本文化素养,代表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敬畏,不应狭隘地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它。 让民众重拾对汉字书写的正确认知是汉字文化传承的当务之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容易沉浸在对新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的惊讶和欣喜之中,往往忽视了对那些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旧事物”的保护和传承,以致等到这些事物真正离我们而去时才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然而为时已晚。汉字书写能力正在悄悄退化,应该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弘扬汉字文化,政府参与至关重要,教育部门要注重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汉字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在社会层面要以汉字书法等艺术为载体,让民众感受到汉字文化魅力所在,进而关注它、研究它、使用它,让汉字书写重新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文字作为一个民族的基本标志,事关民族文化繁荣。汉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民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悉心呵护。只要我们正确审视汉字书写,汉字文化这一民族瑰宝定将发扬光大。

近期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笔者追看了几期,每次观看都如坐针毡,提笔跟着听写,好多字不是写不出就是写成错别字。再看节目上的小选手,即便是不常用的生僻字也写得准确无误,真是让人汗颜,仿佛一下子就“被文盲”了一般。 在不住叹息的同时,我们更要好好地去反思:汉字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更为奇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可是现代社会的我们为什么会濒临汉字危机?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有 3多方面原因,我们应正视汉字危机,传承汉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莫要“被文盲”。 汉字危机源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

给我们益处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我们用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取代笔和纸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我们不再规规矩矩地提笔去写祖先留给我们的方块文字,我们认的字不少会写的不多??面对如此境况,不妨让我们放下手中的高科技产品,拿出纸笔,端端正正地写写汉字,这样我们就不会沦为信息时代的“文盲”了。

汉字危机源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将眼光紧紧盯在外来文化上,如韩剧、日剧、美剧甚嚣尘上,青少年中“哈韩族”、“哈日族”、“欧美风”风靡一时,这些引进来的东西被奉为经典,恰恰折射出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不再习文练字,不再品读诗词,逐渐忽略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学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典籍,开始学写毛笔字、练习书法。正视传统文化,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我们就不会再遭遇汉字危机。 汉字危机源于浮躁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的时代,节奏快,压力大,很少有人能真正从繁忙的工作中停下来,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字。遗忘几个汉字并不可怕,丢掉汉字书写之美却让人痛心。我们不妨坐下来,泡一杯清茶,放松一下心情,远离生活中的喧嚣,气定神闲地提笔练练字,徜徉于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之中。

二、《凝视汉字》(郑明心)

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汉字,是炎黄子孙崇高的灵魂;见证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汉字,是泱泱华夏不屈的意志。

4伴随中华民族成长至今的文字,以它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神韵,向我们讲述了尘封的历史、古老的辉煌、灿烂的诗篇。汉字仿佛带有神奇的魔力,它给予我们吸收前人智慧、借鉴先祖教训的恩泽,它给予我们展望未来、开拓创新的力量。正因为有了汉字,悠久的华夏文明才得以沿续至今,流传深远。

我站在静静流淌的历史长河边,欣赏着古老汉字的神奇奥妙,赞叹着那些象征符号的优雅与美丽,可每当视线投向远方,我总是暗自忧心。汉字划出的轨迹正在渐渐消失,它的光芒正在渐渐黯淡,不再平静的水面泛起波纹映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

如果说童稚的文字歪歪扭扭,我们尚可以说灵性的文字总会成长,可青年人、中年人那软弱无力的字迹中,显示出汉字的力量在这白纸黑字中一点点消磨殆尽。曾经的那些苍劲有力、大气磅礴的书法变为如今的春蚓秋蛇,又怎能挥洒出行云流水的恣意,折射出凌云长空的锐气?更遑论将汉字的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了!

无尽的河水触到了一块潜藏的巨石,潜伏在暗处的隐患终于爆发,震荡出滔滔水浪,也震撼了我的心。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悠久传承、凝结了中华民族心血的汉字正在被人们遗忘。人们忘却了一横一竖中闪耀的智慧,忘却了一撇一捺中蕴藏的坚强,薄弱的意志被电子的洪流击垮。白纸上规规矩矩、毫无生气的铅字是那样刺目,像是汉字无声的呐喊。它们无情地质问,强有力地谴责: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的力量?

人们说手写不够方便,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新闻速记、桌面办公渐渐从传统的纸笔过渡到电子办公。我站在不再平静、暗流汹涌的长河旁,感到人们越发地依赖人工智慧而抛弃了自己的灵智,放弃了驾驭汉字的力量转而被不带灵性的铅字驾驭。就像华丽裹身的网络文学,剥开锦绣的外壳,也只剩下了空虚。那是苍白无力的文字,没有丝毫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文字所带来的空虚。

翻腾的波浪久未平息,汉字散发的光芒如同这河中支离破碎的泡沫,耀眼不在。然而光芒不会消散,因为中华民族的信念还在。

我站在这历史的长河边久久地凝视,仿佛看到了在时光彼方,汉字的力量爆发出绚烂的光芒。

[点评]本文是一篇有文化底蕴、匠心独运的作文。作者以“凝视汉字”为题目,既紧扣作文材料,又令人深思。文章巧妙地将汉字与河水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并使之贯穿文章的始终,写出了汉字的神奇奥妙及优雅美丽,写出了汉字光芒耀眼不在的现状,写出了自己对汉字未来的信心及希望。文章语言流畅优美, 5篇二:汉字的危机

汉字的危机

2009年5月28日,苏培成先生将其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的随

意讲话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冠以《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这

样危言耸听的题目,版面很大,再配上相片、图片,乍看金玉其外

大有可观,读起来则错误满篇。下面就《进入》一文的八个主要谬

误进行批判,以正视听。

一、汉字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个论断违背宇宙演变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

的基本规律。宇宙形成之前世界是“无”的状态,一百三十七亿年

之前出现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的“奇点”,“奇点”爆炸之后产

生了物质,这些物质在两种力(引力与斥力)的作用下迅速向外膨

胀。中国古人称这两种力为阴与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用老子的

话概括就是“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汉字是人的创造物,人的创造物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则,这个规则

就是“有生于无”,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字的形

成必然是“一生二,二生三”,绝不可能反过来“三生二,二生一”。

事实也如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伏羲画出的八卦是汉字最早的雏

形。伏羲用“——”表示阳爻,用“— —”表示阴爻,再将这两

种爻排列组合形成八卦,表示乾、坤、水、火、风、雷、山、泽。

八卦具有汉字的基本特征,是形、音、义之统一。比如表示水的坎

卦— —

———

— —

除了一目了然的形,还有音,读作“坎”,还有义,代表“水”。

中间的阳爻代表地面,上面的阴爻代表天降的雨水,下面的阴爻代

表地下蕴藏的水。后来的“水”字就是从坎卦演化而来的。把“水”

字转动90度,就能看出坎卦的痕迹。显然,“水”比坎卦符号要复

杂些。

再看离卦

———

— —

———

除了一目了然的形,还有音,读作“离”,还有义,代表“火”。

中间的阴爻代表中虚之火,上下的阳爻代表外实之天地。后来的

“火”字将两个阳爻做了改造,让它短而倾斜,那是为了美观与便

于书写,其实火字就是从离卦转化而来的。

??

这样的例子可以继续举下去。

仓颉造的字已经不像伏羲的卦那么简单,尽管笔画不多,字形却

脱离了简单的横竖结构,有了弧线与弯钩。显然理解仓颉的草虫文

字比理解伏羲的卦爻难得多,到草书文字,汉字完成了第一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甲骨文的构造比八卦与草书文字复杂,笔画也多些,这几乎无需

统计,一目了然。

虽然甲骨文比草虫文字复杂,但比起后来的大篆、小篆,从整体

上看,还是甲骨文简单些。比如甲骨文的一、二、三、八与今天的

一样,其他数字都比今天的字简单:

甲骨文的五写作“х”

甲骨文的六写作“∧”

甲骨文的七写作“+”

大篆与小篆的完善标志汉字完成了第二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争论最大之处是对“隶变”(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的评价,隶变

到底使汉字笔画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许多人犯了通过小概率下结

论的毛病,这是做学问最忌讳的。总的说,隶书比起大篆、小篆,

笔画有增有减,举个别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必须全盘考察。我在

社会学家毕可生的启发下,按照他提供的思路,以《中国书法大字

典》中3657个汉字为标本做过比较,结果如下:

小篆隶变后增加笔画的2671字,占有效样本总数的73%;

小篆隶变后减少笔画的426字,占12%;

小篆隶变后笔画不增不减的占15%。

繁化还是简化,一目了然。

隶变达到了许慎所说的“约易”目的,使得汉字易认、易写,而且显得整齐美观,但这一切并不意味汉字被简化。正是由于隶变,

使得汉字更趋复杂,蕴含的信息量更大,功能也随之增强。隶变是

汉字由简单到复杂的第三次演变。

秦始皇在中国文字史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统一了华夏文字,

保证了汉字演变由简到繁,避免了开历史倒车??这是秦始皇做的

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当时,秦始皇“书同文”的国策面临一个棘

手的选择:以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汉字为标本?当时秦国使用的汉

字较之其他六国复杂、笔画多、包蕴的信息也较多。秦始皇面临可

以选择简单的六国文字,也可以选择复杂的秦文字,最终秦始皇选

择了笔画较多的秦文字,使中国远古时代的许多信息得以保全,这

是秦始皇为华夏子孙后代做出的最大贡献(尽管不能因此而抵消其

毁灭文化的罪孽)。

《进入》一文总是拿甲骨文说事,似乎甲骨文复杂得不得了,大

篆而小篆,小篆而隶书,隶书而楷书,是一步步简化的。得出这样

的结论是因为没有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得出

这样的结论:甲骨文自身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甲骨文中富于

变化的异体字,有些是同时并存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时代先

后的不同而产生的。不能断章取义地以个别笔画繁多的字当作证

据,说甲骨文笔画比篆书笔画多。

如果肯下初级算术的工夫,把任何一部古字字典上的不同时代的

字做一比较,自然会得出客观结论:大篆的平均笔画多于甲骨文,小篆的平均笔画多于大篆,而隶书(楷书)的平均笔画又多于小篆。

结论是,汉字的演化遵循越来越复杂、笔画越来越多这样一条规律,

而不是越来越简化。

当然,以上结论指的是在较大时间尺度里产生的演化规律。其实,

汉字发展到隶书、楷书,就稳定下来,没有再发生那之前较为剧烈

的变化。直到19世纪末叶,稳定局面才被简化字运动打乱。不过,

篇二:汉字危机建议书

关于“汉字危机”的话题与佳作 【原创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惊艳电视荧

屏。尤其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之后一夜爆红,不仅超越“中国好

声音”、“快乐大本营”等大热综艺节目,还从央视十套“逆袭”进驻央视一套播出。这两档节目,让“汉字危机”成为一个令人非常不安的话题。几年前,人们忧心的问题

还只是“能写一手好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可如今的形势已然更加严峻,因为越来越多的青

年人和中年人都已退化为名副其实的“失写一族”。不仅如此,网络时代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

象,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个紧扣时代热点的材料作文题目,同时也是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文题目。高

中阶段的同学都要面临高考,同样也面临着汉字书写的问题,因此这个题目,学生也应当有

话可说,可事可写,有情可抒。然而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也并非易事,因为作文材料中的“汉

字危机”已经限定了写作内容,考生只能围绕着这一现象写作,而不是写作其他的内容,这

样学生的写作从内容、立意都受到了限制。尽管如此,本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还是可以从

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写作的。

(1)汉字危机现象的危害。对汉语汉字的普遍蔑视会逐步消解和瓦解国人的文化认同和

民族认同。前辈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就是说这张纸上有字是不能乱扔的。这种对自己母

语敬畏尊重的传统现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来解构汉语的

语法规则,来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

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就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2)汉字危机的应对措施。随着it技术的发展,在数码电子产品和传统的汉字书写这

两方面,我们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不可能脱离现实,抵御各种数码产

品和新技术,回归单纯的笔纸时代,另一方面又要保 1 留传统,传承文化,汉字书写决不可荒废遗忘。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好平衡点,掌握一

个“度”。

(4)汉字危机现象的反思。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

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

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

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

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

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5)对汉字危机现象正面分析。用手写字是一种很没有效率的行为,从书写的工具来看,

从甲骨文、竹简上的字,到写在纸上的毛笔字、钢笔字、圆珠笔??人类的书写速度是越来

越快了,到现在电脑打字、语音识别,更是把文字表达的速度提升到了极致,这是时代的进

步、历史的必然。再者,电脑上文稿方便进行多次修改,而手写的字要是进行修改,往往要

全文照抄一遍,或是画得乱七八糟,非常麻烦。只论结果的话,无论用笔还是用电脑写作,

只是使用工具的不同,实质上并未有什么变化。

(6)对“汉字危机”不必太悲观。书写能力退化并非汉字才有,英语世界中也存在类似

的问题。解决书写能力退化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学校进行文字书写能力的相关训练,而汉字

书法在传统时代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在现代同样可以作为艺术来保留下去。所以,面对“汉

字危机”不必太悲观,汉字会有人遗忘,也会有人把它作为艺术去热爱、传承。

(7)汉字危机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如今,我们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汉

字被肆意错改、错用,提笔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现,乃至汉语出现的文化危机,实际上反

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

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

(8)汉字传承不存在问题。古代文盲率一直很高,真正能识字写字的人所占比例不高。

在那种情况下文字尚且没消失,还发展出了令国人引以为傲的书法, 2更何况今天教育普及、文盲率几乎为零的时代?事实上,今天中小学生接受教育仍以手

写为主,文字可说是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而深入人心。另外,不是还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艺术

爱好在不断发扬吗?也就是说,文字的书写在传承方面不存在问题,因此也就不用担心科技

的发展会让人提笔忘字了,甚至当你需要写某个字而一时想不起时,手机、电脑还会准确地

帮你记起呢。

【例文赏析】

一、《将汉字文化发扬光大》(邵康) 从甲骨刻文到竹简行书,从毛笔书法到硬笔书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书写

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如果说当今时代汉字书写已逐渐丧失其功能的话,那么作为中国文

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毋庸置疑,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信息传输如何便捷,都替代不了

汉字书写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地位。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更要注重对汉字书写的保护,

努力将汉字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汉字书写的实用性确实弱化了,但这并不影响其存在价值。如

同古汉语一样,人们早已不再之乎者也,然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精髓却一直被后人

视为国粹所传承,并发扬光大。单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讲,汉字书写是每个中国人应当具有的

基本文化素养,代表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敬畏,不应狭隘地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看待它。 让

民众重拾对汉字书写的正确认知是汉字文化传承的当务之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容易

沉浸在对新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的惊讶和欣喜之中,往往忽视了对那些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

“旧事物”的保护和传承,以致等到这些事物真正离我们而去时才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然

而为时已晚。汉字书写能力正在悄悄退化,应该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弘扬汉字

文化,政府参与至关重要,教育部门要注重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汉字文化

传承的接班人。在社会层面要以汉字书法等艺术为载体,让民众感受到汉字文化魅力所在,

进而关注它、研究它、使用它,让汉字书写重新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来。鲁迅先生曾经说

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文字作为一个民族的基

本标志,事关民族文化繁荣。汉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民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悉

心呵护。只要我们正确审视汉字书写,汉字文化这一民族瑰宝定将发扬光大。近期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笔者追看了几期,每次观看

都如坐针毡,提笔跟着听写,好多字不是写不出就是写成错别字。再看节目上的小选手,即

便是不常用的生僻字也写得准确无误,真是让人汗颜,仿佛一下子就“被文盲”了一般。 在

不住叹息的同时,我们更要好好地去反思:汉字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更为奇特,是

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可是现代社会的我们为什么会濒临汉字危机?笔者认为,造成这

种局面有 3 多方面原因,我们应正视汉字危机,传承汉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莫要“被文盲”。 汉

字危机源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

给我们益处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我们用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取

代笔和纸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我们不再规规矩矩地提笔去写祖先留给我们的方块文字,

我们认的字不少会写的不多??面对如此境况,不妨让我们放下手中的高科技产品,拿出纸

笔,端端正正地写写汉字,这样我们就不会沦为信息时代的“文盲”了。

汉字危机源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将眼光紧紧盯在外来文化上,

如韩剧、日剧、美剧甚嚣尘上,青少年中“哈韩族”、“哈日族”、“欧美风”风靡一时,这些

引进来的东西被奉为经典,恰恰折射出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不再习文练字,不再品读

诗词,逐渐忽略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学开始学习

《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典籍,开始学写毛笔字、练习书法。正视传统文化,将之继承

并发扬光大,我们就不会再遭遇汉字危机。 汉字危机源于浮躁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的时代,

节奏快,压力大,很少有人能真正从繁忙的工作中停下来,静下心来,读读书、写写字。遗

忘几个汉字并不可怕,丢掉汉字书写之美却让人痛心。我们不妨坐下来,泡一杯清茶,放松

一下心情,远离生活中的喧嚣,气定神闲地提笔练练字,徜徉于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之中。数字化时代,电脑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

中对汉字书写方式带来的冲击尤重。由提笔忘字引发的对汉字危机的反思,是国人对中国文

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时产生的一种警觉意识。 汉字经历了字体由篆书到隶书、由繁体到简体,

书写工具由毛笔到键盘,载体由书面到多媒体的发展,这都是在相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条件

下诞生的,顺应了发展规律。尤其在时间就是效益的今天,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

借助电脑等工具打字有效提高了书写速度,这也导致不少人提笔忘字。 拼音作为西方文化被

引入中国,被应用于教育、指导学习汉字发音,有效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汉语。许多

国家近年来掀起了学习汉字文化的热潮,汉字文化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这表明中西方

文化相互渗透,汉字文化仍旧根深蒂固。 令人欣慰的是,汉字危机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咿

呀学语之时,从学写自己名字开始,家长们就给下一代灌输汉字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学校开设了书法班,越来越多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练习书法,越来越多的国学课堂在国内

兴起??由此可见,汉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魅力依然。

二、《凝视汉字》(郑明心)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汉字,是炎黄子孙崇高的灵魂;见证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

汉字,是泱泱华夏不屈的意志。4伴随中华民族成长至今的文字,以它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神韵,向我们讲述了尘封的历

史、古老的辉煌、灿烂的诗篇。汉字仿佛带有神奇的魔力,它给予我们吸收前人智慧、借鉴

先祖教训的恩泽,它给予我们展望未来、开拓创新的力量。正因为有了汉字,悠久的华夏文

明才得以沿续至今,流传深远。我站在静静流淌的历史长河边,欣赏着古老汉字的神奇奥妙,赞叹着那些象征符号的优

雅与美丽,可每当视线投向远方,我总是暗自忧心。汉字划出的轨迹正在渐渐消失,它的光

芒正在渐渐黯淡,不再平静的水面泛起波纹映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 如果说童稚的文字歪歪扭扭,我们尚可以说灵性的文字总会成长,可青年人、中年人那

软弱无力的字迹中,显示出汉字的力量在这白纸黑字中一点点消磨殆尽。曾经的那些苍劲有

力、大气磅礴的书法变为如今的春蚓秋蛇,又怎能挥洒出行云流水的恣意,折射出凌云长空

的锐气?更遑论将汉字的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了!无尽的河水触到了一块潜藏的巨石,潜伏在暗处的隐患终于爆发,震荡出滔滔水浪,也

震撼了我的心。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悠久传承、凝结了中华民族心血的汉字正在被人们遗忘。

人们忘却了一横一竖中闪耀的智慧,忘却了一撇一捺中蕴藏的坚强,薄弱的意志被电子的洪

流击垮。白纸上规规矩矩、毫无生气的铅字是那样刺目,像是汉字无声的呐喊。它们无情地

质问,强有力地谴责:为什么要剥夺我们的力量?人们说手写不够方便,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新闻速记、桌面办公渐渐从传统的纸笔过

渡到电子办公。我站在不再平静、暗流汹涌的长河旁,感到人们越发地依赖人工智慧而抛弃

了自己的灵智,放弃了驾驭汉字的力量转而被不带灵性的铅字驾驭。就像华丽裹身的网络文

学,剥开锦绣的外壳,也只剩下了空虚。那是苍白无力的文字,没有丝毫震撼人心的力量的

文字所带来的空虚。

翻腾的波浪久未平息,汉字散发的光芒如同这河中支离破碎的泡沫,耀眼不在。然而光

芒不会消散,因为中华民族的信念还在。 我站在这历史的长河边久久地凝视,仿佛看到了在时光彼方,汉字的力量爆发出绚烂的

光芒。

[点评]本文是一篇有文化底蕴、匠心独运的作文。作者以“凝视汉字”为题目,既紧扣

作文材料,又令人深思。文章巧妙地将汉字与河水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并使之贯穿文章的始

终,写出了汉字的神奇奥妙及优雅美丽,写出了汉字光芒耀眼不在的现状,写出了自己对汉

字未来的信心及希望。文章语言流畅优美, 5篇二:怎样看待“汉字危机” 怎样看待“汉字危机”

【背景】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

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

体部首和结构。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

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所以称为“汉字危机”。 随着公众对“汉字危机”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的人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汉字,作为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仅能够传情达意,更是一种传承文脉的方式,为何如今正在

面临书写式微的困境?

【专家评论】

1、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评论家张颐武:现在汉字的问题主要在使用这

个层面,如“提笔忘字”,这样的问题的确对汉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

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

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书写对我们

来说就好像练跑步一样,要是老不跑步就会四肢懒惰。汉字的使用也是这个问题,会敲字,

但是不会写字,这对将来的发展障碍很大,包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运用文字的能力提升

都会造成障碍。

2、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原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对汉字有危机意识不是坏事,汉

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须臾不能离开的信息载体。我们

要敬惜、珍爱汉字,并不断地完善它,熟练地掌握它,科学地运用它。“在当代不能走向信息

化的反面,也不能阻碍汉字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是抢占汉字信息化的制高点,

让汉字在信息化环境下更方便地应用,并获取信息化的话语权与语言红利。

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把”提笔忘字“归咎于电脑技术,在逻辑上行不通。”

人们应当检讨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以及对母语和汉字缺乏敬畏之心,没有爱

惜之情——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成写字的爱好和习惯,而不能怪罪于人类用智慧发

明出来的电脑。“

【考前练习】:

题目:近期汉字书写电视节目上,“成人体验团”70%的成员竟写不出“癞蛤蟆”三字。

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汉字书写弱化”这一现象? 出现了汉字书写弱化的现象,国人汉字手写能力普遍下降的已成为严峻的现实。”汉字危

机“已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人们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以

及对母语和汉字缺乏敬畏之心,没有爱惜之情,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成写字的爱

好和习惯。

出现”汉字危机“,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第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普及导

致汉字书写被替代。目前,诸如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每日”

相依相伴“的重要方面。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不可或缺的键盘和功能强大的汉字输

入法几乎成了”救命稻草“。第二,”见字如见人“的汉字书写评价功能被忽视。当前,汉字

书写的美观大方似乎已经不再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过去的老人曾训诫孩童,一定要练

好字,因为字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脸面,见字如见人。如今,敲打汉字成为现代人必备的

基本能力,在各行业的各岗位上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无纸化办公“的推行在一定程

度上也忽视了对传统汉字书写的运用。第三,公众缺乏对汉字、汉语的敬畏、热爱与爱惜,

对汉字文化的传承还没有一个较好的认知,另外,过度重视外语、轻视母语,使汉语教育受

到挤压,而网络语言的泛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文

字作为一个民族的基本标志,事关民族文化繁荣。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必

须正视汉字危机,对汉字报以敬畏之心,传承汉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多一份对汉字书写应

有的珍视,多一份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写好汉字

固然非一朝一夕,但是只要有了坚守的动力和目标,也就有了可以期待的未来。 更多信息请登录:吉林中公教育本文由吉林中公事业单位为您提供 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 辽源公考学习群:264546231吉林省公职考试交流论坛: 都有哪些国家放弃了汉字?我们自己都差点背叛了自己的母语 汉字曾经统治东亚在历史上,汉字曾经是东亚很多国家的官方文字,越南、日本、朝鲜、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是咱们圈内的。 在圈里,朝鲜、日本、越南在历史上都曾将汉字作为正式或唯一的书写系统。 朝鲜民族

大致在公元元年前后引进汉字,在跟中国接轨上遥遥领先。公元 4 世纪,朝鲜设太学,汉字

成为朝鲜官方规定的通用文字。直到15世纪中叶,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才制造了朝鲜半

岛最早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即“谚文”)。但直到 19 世纪末叶为止,汉字仍占据正式

文件的书写地位,他们的读书人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中国文明,而成为夷狄之邦。 据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汉字传入日本大约在4世纪或5世纪,

有些研究结果甚至表示更早。由于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代和地区不同,音读上还有吴音、

汉音和唐音之分。

而古代越南人又把汉字称为“儒字”。因为汉字是伴随着儒教《诗》《书》传到越南。在

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汉字是越南的正式文字。越南有许多重要的史书、公文都是采用中国文

言文。比如《大越史记全书》,它是研究越南早期历史最重要的史书之一,由文言汉文编撰而

成。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汉字“统治”了亚洲多个国家。但毕

竟那只是官方文字,跟他们使用的日常语言是两码事,很不方便。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影响

力的衰落,各国开始强调民族意识,加上统治者有意推动,汉字圈内的去汉字化运动,一直

没有停歇。

这场“反抗”中,去汉字化程度最高的应该是越南。1945 年,越南独立后废除了汉字,

取而代之的是 17 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罗马字表

记的“国语字”。现在的越南文字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 而在朝鲜半岛,对于汉字的反

抗则颇有些“革命”的味道。苏联老大哥号召:“采用罗马字也是东洋民族的民主主义革命的

一部分”,于是朝鲜建国就废除了汉字。 1948年颁布的《谚文专用法》是汉字在韩国面临的

第一次重大危机。当时韩国受美国影响颇深,“脱亚入西论”风靡全国,第一步就是废除汉字。

篇三:汉字危机

汉字危机

要问2013年暑假最风靡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不是电视相亲,也不是鉴宝栏目,更不是综艺节目,而是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打造的《汉字英雄》两档节目。尽管这两档节目的赛制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希望借此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符号,是中国贡献于人类文明的第五大发明。汉字之美主要在于形体。汉字不是由简单的字母组合而成,而是有着不同的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等。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同样富有形象性,在辞义上都与“雨”有关。但是,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键盘等输入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对这种情况放任自由,恐怕汉字,这一古老的文字也会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利用了现代传媒技术,通过书写,让学生领会汉字崇高的美感和深广的哲思情理,让观众能深入了解汉字和汉字书写文化,能够为文明传承、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但现实情况令人堪忧。 虽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择的参赛对象都是各省重点中学的佼佼者,但“提笔忘字”的尴尬依然在现场频频上演:有的把“咋(zé)舌”写成了“咂舌”,有的把“髋关节”写成了“宽关节”,有的不会写“瓮中捉鳖”里的“鳖”字。现场观众根本无力嘲笑这样的“无知”。节目组在现场观众席中特设了“成人体验团”,他们与选手同时参与听写测试,结果更令人汗颜。比如“癞蛤蟆”,谁都会念的动物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只有30%。还有“间歇”这个常用词,很容易辨识,但是成人组居然有40%的人书写错误;而当生僻词出现时,错误率就更显惊人。 除了让人们忧虑的一面之外,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赛场上也涌现出一些颇具实力的选手。就以杭州男孩刘浥尘为例,他被许多观众奉为“男神”。原因就在于他能把“恽(yùn)代英”、“尥(liào)蹶子”、“神龛”、“核苷酸”、“枭首示众”之类难写或生僻的词都写得

精准无误。在最后一轮比赛时,“荦荦大端”这个词让无数的观众目瞪口呆,甚至连女主持人也惊呼“这个词没听过呀,不会写”。但刘浥尘则凭借自己丰富的藏字,轻松地晋级了。刘浥尘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日又一日的积累。

据刘浥尘的领队老师苏云生透露,刘浥尘有一股寻根刨底的的拧劲。每次写完作文,挺有文学天赋的刘浥尘都自觉“很有大师风范”,每次得不到最高分都要追着老师评点作文,这也让苏云生很头疼。其次,他的阅读面十分广泛。比如第一期节目中的“核苷酸”,是个很少见的化学名词,他曾在一本科普杂志上看到过,就记住了。在后面的决赛中,还有一个笔划巨多的词叫?清癯?,形容人清瘦,则是刘浥尘读金庸的《神雕侠侣》时认识的。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死磕到底的蛮劲。苏云生要求所有队员把《现代汉语辞典》翻一遍,唯有刘浥尘,不论会写不会写,把1700多页所有词条都手抄一遍。

我想我们可以从刘浥尘的身上有所体会。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志,是绝不可以被舍弃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留心生活,提高对汉字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认知,做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x7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