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论述题汇总
更新时间:2024-06-20 07: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l.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未用于再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可能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让人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去.3)教育投资是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相比,是经济活动中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2.为什么教育为本、教育先行、教育超前?
1)符合当前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超前是指教育的发展水平比现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要高,发展速度相对要快.一方面是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方向,出现了超越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新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的本质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必须而向未来发展教育,为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在教育目的、教育投入及教育内容方面,超越现有发展水平,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对生产力的巨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A.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
B.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未用于再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可能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让人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去.
C.教育投资是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相比,是经济活动中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3)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教育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这种说法正确吗?不正确.(1)不符合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B.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具体表现在:
a.教育内容的继承b.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c.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 教育具有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后性,即教育相对落后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超前性,即教育的发展水平比现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要高,发展速度相对要快. 2)违背教育的公益性(相对的是盈利性)
3)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4)提高教学质量是第一位.
4.教育救国、兴国的说法正确吗?(超前性)总的来说不可以,部分可以
1)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主要矛盾是解决适应符合当前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的科技、人才)
2)教育不能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A.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B.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未用于再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可能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让人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去.C.教育投资是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涵是什么)(2、4是重点,四个都要写,都要发挥)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全面发展说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发展方向)、智育(发展基础)、体育(个人发展的保障)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组成,这些方面都同等重要.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育怎样顺应、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而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C.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E.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有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F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措施: A.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比如说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 B.循序渐进 C.区别对待.
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17、18),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D.因材施教 E.取长补短,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F从实际出发或从稳定性出发兼顾可变性.
(第四章)
7.学生的本质属性(涉及主观能动性、可塑性和潜在可能性)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A.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像某种物质的原材料被加式、消极地被支配,他是有主体思想、有自身选择、有主观能动作用的. B.具有思想感情 C.具有个性特征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这一时期的特点:
A.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在成长发展期,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发展中,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他们的身心已经出现的某种发展的不足之处,思想行为上的缺点和错误,较之成年人来说,一般都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面对青少年,任何教育上无能为力的消极观点都是是站不住脚的.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大,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品德、行为习惯都在形成之中,处于易变的阶段,有容易接受不良影响的一面,更有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积极上进的一面.培养人才要打好基础,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错过这一阶段,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B.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问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人不仅具有学习能力,还具有创造能力,不仅能认识环境,还能认识自己.学校是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设计和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组织的活动,活动的要求、内容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设计和安排有极大的关系. C.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A.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B.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C.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8.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案例分析)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A.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考的多) 第一,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 9.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核心、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不简单地、直截了当地把已知的答案告诉他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启发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导入新课要使学生产生兴趣、求知欲)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核心、关键) 提问注意
1)组织问题.问题类型的选择(是非问题少用) (2)提问要用变式.提问
要具体化、抽象化. (3)发展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少用、不用齐声回答. 三,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扬教学民主. 10.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可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来联系实际;其次,可围绕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来联系实际;再次,还可围绕当代最新科学成就来联系实际等.
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各种课内外练习、各种课堂上进行的实验操作等):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小组、小发明、小创造等).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一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学生一量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技能,能动手操作,那么与之相关的知识肯定也已经得到内化.
四,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沟通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从长远看,也能有效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第七章)
11.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怎样评价一堂好课)(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等主要内容上,避免平均用力,要重点突出. (2)内容正确.要求:
A.知识本身正确B.内容处理正确,重点难点突出C.要能教书育人
(3)方法得当.教师只有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取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清晰.如三字一话,艺术性高.
(5)气氛热烈.教师要注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冈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形成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6)组织严密.上课节奏紧凑.(第八章)
12.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l)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自己的看法;是对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由此而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德育的基础,要晓之以理;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或某事物时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要动之以情,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行动时所作的自觉努力,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它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要持之以恒: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是衡量人的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志,要导之以行.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平衡性.
品德结构中的四因素,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品德的发展.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3)如何做.由于四因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的不平衡性等原因,因此,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或从晓之以理入手,如要学生写保证书等;或从导之以行开始,如学生没打扫好教室卫生,先打扫后再进行教育等;或从动之以情开始,如利用英雄人物或教师自己的人格感化等;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这主要针对那些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的学生而言的,重点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最后达到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1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会涉及)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但其中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问的矛盾.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行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只有把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米,才能构成完整的、有效的德育过程.
1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会涉及)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进行的、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
首先,从学生的主观世界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练.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学生思想矛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
再次,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都要在各个阶段螺旋式地反复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反复出现一些违纪现象都是正常的.相反,一个班级从不出现违纪现象、每个学生都”老老实实”倒是不正常的. 15.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正面引导、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并用正面引导的方法启发受教育者自觉地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使他们心服口服,从而提高其思想觉悟.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通过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也可通过树立学生自己身边的优秀典型来教育学生.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由于中学生积极要求上进,有自尊心、荣誉感,但他们幼稚、不成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一味地去责怪他们,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只要他们积极努力过,哪怕是有微小进步,要多一份肯定,多一些赞许、表扬和赏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热情,把老师的鼓励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批评、处罚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坚持正面教育,不是不要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充满信心.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尤其是潜能生的教育,要更积极主动,不能歧视对待.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要求一经提出,便要坚决执行,并及时进行督察,对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及时的严肃批评教育,绝不放任自流.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尊重爱护学生是以严格要求为前提条件的,严格要求中体现出老师的关爱与信任,要严而有度,爱而有方. 17.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案例,”5+2”-5天学,2天丢)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l)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学校要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景,使全体教职工和各种学生组织,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德育要求,分工协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首先,学校要多与学生家庭联系,了解家庭教育状况,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取得家长对学校德行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使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其次,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对社会的影响加强控制和调节,把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组织到德育中来,特别是与校外教育机关加强联系,共同研究,协调好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关的教育作用,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对学生进行德育,要做到前后连贯一致,不能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甚至朝三暮四:在德育要求、内容、方法和活动上,也要求前后一致,有一定的层次性,并能相互衔接. 18.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法?
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需要,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长,唠
叨.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荻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
(3)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呜. (4)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19.品德评价法
这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它是促进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我国中学通常采取的方式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其特点是通过鼓励、批评,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向积极方向发展.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如下要求:
(l)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评价是激励学生上进的重要手段,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合理的情感需求,多给予其人文关怀.即使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要对一份尊重和信任的宽容,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这样所收到的效果远远好于惩罚.对违纪学生也不能缺少批评和处罚,但要适时、适度,毕竟惩罚只是一种以教育学生为目的的教育辅助手段.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如操行评定要公正、全面、客观、针对性和教育性.研究表明,学生最不能接受的是老师评价同学和自己时的不客观、公正.教师平时应多注意观察学生和收集学生成长的档案材料,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出发,不要以一次定”乾坤”.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为了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就必须公开、民主.由教育者和学生及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依据德育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多元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会公正得多,学生也信服得多,社会反响的正面呼声也会强烈得多. 20.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A.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在这样的背景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由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并越来越好:学得差的,受到批评,并越来越差:受到鼓励的,不断进步为好学生;受到批评的,逐渐退化为”差等生”.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B.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A.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现代班级管理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中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归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
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B.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管理机制.通过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讨论商议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管理活动.确保学生全面而持久的发展.C.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应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尝试多种新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诸如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实行”小干部”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
举 干部等;注意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形成良好习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把班级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22.如何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1)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实行家长接待日、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及时和家长互通信息,全面了解家长和学生情况.(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3)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丌展活动.借助社会正面的教育力量,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如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众传媒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明作品;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等等.
2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就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班级从一个松散的群体转变成一个具有班集体特征的群体的过程.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几个阶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班主任需要作好五个方面的工作.(l)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班主任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把班级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即在最近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目标,一般不超过一个学期.其见效快,对学生情绪影响大,因而不宜过高过难,一定要从班级实际出发.中期目标,是实现时间相对较长的目标,一般在一个学年左右,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它以近期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远期目标是班级的最终发展目标,它是让所有班级成员得到最好的发展,其难度最大.(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教育组织,培养班集体必须健全集休的组移,而健全组织的关键是选拔和培养一批班级骨干,形成班级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师生在校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班级制度,如值日制度.奖励与惩罚制度、考核制度、班委会的工作制度、课堂纪律等方面(班规不能大于校规、法规)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A.在建立止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B.一但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它. C.在班级秩序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成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不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习惯,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班级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认识到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活动内窖,注意形式的适龄化.教师要把握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设计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各种活动,使活动融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级舆论是以议论和褒贬的方式肯定
或否定班集体的动向或其成员的言语行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班风即班级气氛、班级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班风发端于舆论,班风的形成是舆论持久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优良的班风一担形成,其本身就是强大的集体舆论.所以,培养班集体必须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在阅读: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论述题汇总06-20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和DNA回收10-15
老干部局开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09-23
中国石脑油市场简析06-18
花落谁家作文400字06-23
校园的桂花树作文450字06-24
投标人承诺书08-20
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日记11-2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育学
- 资格考试
- 论述
- 汇总
- 教师
- 最新精品作文:感 恩 - 800字作文-2019年精选作文
- 团代会代表、委员候选人推选办法
- 仓储物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 图文
- 山东省交通调研报告 - 图文
- 关于规范填写《干部任免审批表》的说明
- 机械制造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 5、6号炉高压流化风机变频改造技术规范书1
- 云制造
- 紫金县2009年中招统一考试各考场监考员名单
- 【解析】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
-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 ppt.Convertor
- 2003-2006老别克君威使用说明书
- 海南省海口市2015届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二)物理试题含答案
- 医院成本会计工作总结
- 监理部“三不问题质量行为”活动方案
- 越南地名
- 毕业生特刊 - 图文
- 拼音dtnl教学设计
- 教师面试问题整理
- 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重要)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