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题库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2015) 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09 04: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人大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15)
一、 名词解释:
MA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 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
1
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其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是方向,为其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建设是支撑,为其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为其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自然载体和环境条件,并渗透、贯穿于其他建设之中。
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①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行成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战略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
2
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始终聚焦这个总任务、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第一要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11. 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其本质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换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P40 13.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前的矛盾。
15.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
3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鲜明的特征。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它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的文化。这是从文化发展的动力和作用上来讲的。这种开放性,从空间上表现为立足当代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海纳百川,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从时间上表现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注重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这是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民族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民族主体意识;科学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大众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反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反映人民大众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精神。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答案不准确,先凑活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首要根本任务 18.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财、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19.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0.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MB
1. 两次历史性飞跃
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① 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 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
②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
5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0.简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P142 大纲解析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一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② 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搞笑的行政执法体制; ③ 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形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④ 四是优化死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⑤ 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JB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16
答: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大基本问题。
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好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
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 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③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的一 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 ④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
对这四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四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实践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是我党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创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 ②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7
(二) 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独创性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三)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精神支柱。我们国家能在短短30多年快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在竭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既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
3. 简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4.简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P186 红宝书
答: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8
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P142 大纲解析 答:
① 坚持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②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③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
④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6.简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
19
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格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
20
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能提出超出现实可能的要求。
第五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内涵。
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
3)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
46
供了社会条件。
4)改革开放 3O年多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 因为我们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上了一条解放人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道路。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的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 基础。 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机制,日益激发起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地拓展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治条件。
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和机制,使我国的国民教育和文化艺术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显著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3.试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P42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市场与政府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力,但随之产生的矛盾也在累积和深化。只有通过有效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来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47
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政府不是市场的对立物,而是市场经济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积极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赖于以下几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二是完善主要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机制。
3)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换届要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实施机制。一方面,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另一反面,要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汇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这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其次,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换届,要综合运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的调控机制和政策体系。 4)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6)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7)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4.试论如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决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
48
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5.试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途径 答: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途径。只有坚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而顺利的发展。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推进人民
49
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6.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百度 略少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根本,也是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政治能力之关键。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有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实现形式,走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3)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今天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必须围绕增强党和国家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7.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187 红宝书 答:
一、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其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0
首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系广大人民
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正确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发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离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第三,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四,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正确抉择。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36
3.试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要知识点 P177 红宝书 读本89 答: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引导生产等等,经历了从资源依赖性、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①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 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抢占发展制高点。我国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②从国内上看,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优化产业机构调整,实现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的目标,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提升增长质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关键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二,推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几点,也是最大结构调整。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靠的是内需。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我们仍需要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三,要着力拓展居民消费。必须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集资。
3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转变中谋求发展。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就会重量轻质,难以持续。发展是转变的根本前提,不谋发展,转变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转方式与谋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要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更多功夫,见更大实效,是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试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首先,民族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饶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爱国主义还必然表现在维护祖国统一上。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径,都将遭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其次,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其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
38
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是居于核心地位。
第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统一起来,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5.试论如何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6.试论如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贯彻
39
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
7.试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P185 红宝书 答:
1) 政治体制改革任务:
其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其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其三,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是: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0
8.试论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9.试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P190 红宝书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艰苦的能力。
其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其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其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文化力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
41
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 其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 10.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材1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设计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①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②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42
三.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②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公平是前提,规则公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 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①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②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③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⑤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领,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
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①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②在这回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③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各阶层群众合理流动的社会治理机制,使不同阶层群众致歉和谐相处,互利
43
共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变,从简单行政命令管理方式向多元、民主、协调治理方式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是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要加强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C
1.如何理解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其次,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
44
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2.试论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答: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是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统一性,在我国历史进程上具有高度契合性.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
45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与中华文化的交汇、汲取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养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就必须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拓宽马克思主义视野;就必须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也是创新理论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大
26
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紧紧围绕中国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大众化这个基础,实现三者的整体全面推进、深化协调发展。
2.试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原题库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其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第四,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
27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3.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内涵原题库
首先,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其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4.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8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其次,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改革开放30年实践充分证明了的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指针在前进道路上,我们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1)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资源压力
29
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2)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3)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4)伴随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我们才能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二为”即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努力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要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重在建设,持之以恒,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30
正在阅读:
人大题库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2015) 答案11-09
邵阳旅游资源开发05-23
全国公共机构节能负责人测试作业答案01-15
基于 net的汽车租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含源文件)01-15
2018-2024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供需预测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04-11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02-26
实习报告 - 图文03-09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 经典习题 - 图文09-24
大连中石油5起事故03-10
10工业废水处理系统调试方案03-2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题库
- 中国
- 社会主义
- 人大
- 答案
- 特色
- 理论
- 考试
- 2015
- 弱电系统施工总结
- 2818 电算化会计
- 《操作系统》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修订住院病案首页及填写说明
-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 2015年新疆继续教育阳光心态吴维库讲稿试题答案
- MySQL数据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 巧用“错误资源”,打造精彩课堂
-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二课时选择适用的地图
- 北京大学15秋《宏观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 党支部台帐目录
- 水土保持季报
- 关于60吨球磨机怎么加球石问题的答疑
- 食品感官评定试题及答案-2014期末必过复习资料
- 2015年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答案合集(判断题)
- 1、3#联络线施工方案(按施组质量、安全、环保改3) - 图文
- 高中会考离子共存及离子方程式
- 专业知识 - 图文
- 计算机通信网练习题2011-9-18
- 小学六年级下册生命与健康教案(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