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4-01-03 02: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前 言…………………………………………………………2 第一章 总体战略………………………………………………3 第二章 主要任务………………………………………………4 第三章 学科建设………………………………………………5 第四章 人才培养…………………………………………………7 第五章 科学研究…………………………………………………9 第六章 社会服务………………………………………………10 第七章 文化传承创新…………………………………………11 第八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12 第九章 队伍建设………………………………………………13 第十章 内部治理结构改革……………………………………14 第十一章 校园建设……………………………………………16 第十二章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17 第十三章 主要战略指标……………………………………19 实 施 ………………………………………………………21

1

兰州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教育部要求,结合兰州大学实际,为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特制定本规划。

前 言

2006年至2010年,学校组织实施了“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经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学科结构与类型更趋完善,重点及特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规模适增、质量提升; 科学研究整体实力增强、成果丰硕;人才队伍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合作更加深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职工待遇提高;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有力,大学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学校总体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声誉日著,百年名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三个纲要一起构成新世纪新阶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顶层设计的三个方面,必将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兰州大学地处西部要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使命,面临着非常

2

难得的发展机遇。201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决定继续实施“985工程”。教育部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将深入开展改革创新试点,推进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全面提高质量,这将为我校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尽管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还有差距,国家赋予学校的责任更大,社会寄予学校的期望更高。学校在发展建设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整体实力有待提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不够完善;师资队伍总量不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偏少;自主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校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扩大;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尚未形成等。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内,学校在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客观条件不会改变,学校在资源获取、队伍稳定、经费筹措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仍将长期存在,而且还会面临更加激烈的校际竞争和巨大的外部压力。站在兰大新百年的起点,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第一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坚持内涵提升、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3

(二)发展思路。紧密围绕办学目标,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把师资队伍作为基本依托,把学科建设作为战略举措,把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作为重要职责,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把国际合作作为有效途径,把大学文化作为深厚土壤,进一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进入质量提高、创新主导、结构优化、总体协调的新阶段。

(三)战略目标。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使学校具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和制度框架,成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汇聚中更加重要的“人才高地”、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更具活力的“创新基地”、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更为突出的“战略要地”。

第二章 主要任务

(四)实施学科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按照“有特色、高水平”的要求,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建成若干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一大批国内领先的学科,形成符合办学目标、完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五)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战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使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六)实施科研卓越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出卓越的研究成果;强化服务社会功能,提供卓越的社会服务。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密切跟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协同创新。

4

(七)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深入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优秀群体。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方针,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造就领军人才和集聚创新团队。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协调推进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

(八)实施国际化战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深化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拓展合作办学和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扩大派出及接受留学生的规模,形成更加开放的办学格局。

(九)实施管理创新战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为契机,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研究制定《兰州大学章程》,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第三章 学科建设

(十)坚持“强固重点,集成优势,发挥特色,鼓励交叉,突出创新,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围绕重点学科整合资源,构建学科群。着力培植特色优势学科,使更多的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加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类型及应用性学科建设,促进各学科间的协调发展。

(十一)稳固基础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进一步稳固和发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草业科学等传统、基础学科领域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学科和现代工程学科等应用型学科,大力促进材料科学、环境科

5

学、工程力学、信息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等学科的发展。

着力促进医学、药学学科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统计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力学的交叉融合,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强转化医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医学学科的水平。

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民族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等具有国家重点学科或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建设;加快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建设。

以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及学科发展趋势为导向,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联合,积极构建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创新交叉学科管理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面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互动、集成,以利于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一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

(十二)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支持重点学科做强做精;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的成长与发展。

(十三)健全和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学科管理职能,从体制上保障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完善学科建设管理的制度体系,统筹学科建设目标,有效指导学科建设,建立、健全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四)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制度。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学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制定多元化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考核,通过实施绩效拨款等措施,实现投入效益的最大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6

第四章 人才培养

(十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巩固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探索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着力培养既有优良品德,又有健全人格;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有宽广国际视野,又有浓郁本土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十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倡导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

(十七)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契机,以“萃英学院”建设为抓手,认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科学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配套的评价、考核及管理制度。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研究式教学、创设全英文环境、实施“3+1”(3年国内、1年国外)学制,探索建立研究型、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八)改革招生制度。改革自主招生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规范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程序,保证本科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改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增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体系,重点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高水平导师倾斜。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保证信息公开,维护公平公正。

(十九)实施“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科学、多样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7

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完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研究式学习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积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重点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类型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十)健全本科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装备条件,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制度。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的选用、使用及供应服务,鼓励教师主持或参加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在部分学科专业,倡导引入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加强实践平台、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基地、专业实验室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大联通的实践教学平台,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大力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严格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在教学决策、管理、评价中的作用,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完善学生奖助体系。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二十一)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导师选拔、聘任及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实行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型研究生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健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以实践应用为主导,推行“双导师制”,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项目”,鼓励学院、国家级研究基地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项目”,设立研究生教材建设专项基金,激励导师编写优秀教材。设立科研专项基金,资助和鼓励博士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国际竞争力提升项目”,提高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强化研究生培养过

8

程管理,加强对学科综合考试、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环节的监督,完善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和硕士论文的抽查制度。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优秀论文奖励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十二)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及相关执业资格要求,加强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改善医学各专业的教学条件,完善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专科医生。

(二十三)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设置面向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对培养质量优、社会需求旺的学科专业,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招生名额等方面优先支持。对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培养质量不能保证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减招或停招。

第五章 科学研究

(二十四)按照“巩固基础,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服务社会”的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并引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解决国家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复杂科学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五)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选择有限目标,超前部署,在数理科学、化学化工、资源环境、生命科学与技术、医药学、农业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领域,组织优势力量,确定主攻方向,力争承担一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若干领域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

(二十六)加强横向联合,推进协同创新。依托学科优势,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推动建立“开放、集成、高效”

9

的协同创新机制,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开辟新的空间。

(二十七)壮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加强文科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结合学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特色,重点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族地区发展与边疆和谐稳定等领域开展研究,加强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立足西部,回答、解决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出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

(二十八)加快研究型学院、科研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进一步明确研究型学院的建设标准,逐步将学校各类资源的配置按照学院类型区别对待。率先把研究基础较好的部分学院建设成为研究型学院,提高研究型学院占学院总数的比例。通过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投入,尽快把基础较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加强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建设和工程领域的实验室与科技成果转化小试、中试平台建设。启动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计划。

第六章 社会服务

(二十九)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面向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密切关注本研究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建设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其转化高新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依托学科人才优势,发展科技文化产业。密切与地方社会互动,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的空间。

10

(三十)加强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发挥学校的综合性优势,组织相关专家,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及区域规律、突发性事故灾难的形成过程及预防对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过程及预防控制技术、突发性社会安全事故形成和预防及应急机制等问题开展研究,为维护公共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十一)提高第一、第二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学科学与技术研究,提高医疗水平。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第七章 文化传承创新

(三十二)加强兰州大学先进文化建设。进一步凝炼兰大精神,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和“勤奋 求实 进取”的校风成为兰大人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努力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秉承“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兰州大学先进文化的内涵。

(三十三)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发挥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对引领和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增强文化自觉,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大力开展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活动,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十四)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研究、保护甘肃及西部文化资源,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办好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孔子学院,增进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弘扬中华文化,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

11

第八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十五)深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团体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拓宽领域,扩大规模,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事格局,努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地位。

(三十六)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学生海外学习经历,积极稳妥地与国(境)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采取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办法,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培育一批全英文课程,在部分学科率先实现主干课程国际化。巩固和完善已有国际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开拓新的国际合作项目。加大对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幅度提高出国(境)交流的学生比例。

(三十七)推动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各学院、研究院与世界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组织及国际学术领军人物建立合作关系,着力促进与境外战略合作伙伴开展全方位、实质性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发展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在校内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三十八)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鼓励我校专家在本研究领域的国际组织、学术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中任职。加大外国文教专家引进力度,拓宽专家工作领域。聘任一批外籍教师进入我校教师队伍,从事相关学科和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定期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级学术大师、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名人等来校讲学,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进一步加强“春晖基地”、“111计划”等创新引智基地建设。

(三十九)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把学历教育作为留学生教育的重点,调整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和学科专业领域。积极拓展欧美、大洋洲及东南亚地区生源。加强现有孔子学院建设,在发达国家新建孔子学院,促进汉语国际推广。

12

(四十)健全对外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坚持统筹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下移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心,健全学校主导、学院主抓,以学科为基础、师生为主体,职能部门、学院和研究所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第九章 队伍建设

(四十一)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继续深入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全面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为重点,协调推进师资队伍、管理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建设,使三支队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统筹考虑学科发展的差异性,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搭建梯队,注重团队建设,使人才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四十二)加快人才引进。紧紧抓住中央组织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的机遇,重点引进一批学校急需、紧缺的,能够带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在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等人才汇聚的重要阵地设立“人才特区”,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以带动和引领相关学科和队伍的发展。加强对引进人才的考核工作。注意改善学缘结构。

(四十三)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甘肃省的教育资源,选派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合作研修,拓宽国际学术交流的渠道,重点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一批能够胜任全英文教学的师资。继续实施“中外联合培养师资博士生项目”,为教师队伍储备后续人才。在职务晋升、经费资助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形成一批35岁以下(文科40岁)的教授,30岁(文科35岁)以下的副教授,帮助他们尽早进入学术前沿、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以利于参加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

(四十四)培育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

13

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为依托,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对创新团队进行整体投入、整体评价及整体考核。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为纽带,集聚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批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若干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

(四十五)营造有利于稳定人才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绿色通道,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薪酬激励、后勤保障、人文关怀等,营造有利于创造和积累的学术环境,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和团结和谐、平等宽松的人际环境。

(四十六)提升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不同形式的干部轮训、岗位培训、专题培训等方式,着力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与水平。积极推进职员制度改革。完善实验室总工程师岗位聘任及考核制度。在实验技术、图书资料、出版编辑等系列聘任正高职务,带动和促进技术支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十章 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四十七)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学术系统的管理体制,理顺校、院、所关系。改进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学术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建立量入为出的预算管理体制,规避和防止财务风险。建立起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队伍建设中的决策和咨询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社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

14

开展活动。

(四十八)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围绕学术工作系统建立和完善充分尊重教授的治理模式,保障教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利,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四十九)提升学院自主发展能力。根据学院(研究院)承担的任务和作出的贡献,核定分解编制、岗位、经费、房屋、招生指标等办学资源,并实行动态管理。给予学院在人员聘任方面一定的自主权。建立房屋等校内办学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按消耗分担成本、节约部分自主支配的制度,提高学院理财节用的积极性。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对学院的目标管理,发挥其在办学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

(五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进一步推进岗位聘任制改革,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按照岗位性质和职责不同,分别制定完善不同岗位系列的职务聘任和晋升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以及薪酬激励制度,对各类岗位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聘任、分类考核和激励。通过科学的分类管理,引导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建设目标紧密结合,在提高用人效益的同时,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

(五十一)提升行政系统的服务效率。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强化服务职能。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适当压缩校部机关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更为便捷直接的文件信息传递机制,使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更加贴近教师,贴近学生。

(五十二)研究制定《兰州大学章程》。依法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把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用足、用活、用好。通过大学章程建设,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问责机制,逐步形成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的制度。

(五十三)完善第一、第二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为纽带,加大对医院的投入,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wxx.html

Top